广韵

合集下载

广韵声母表

广韵声母表
明[m]
輕唇
非組
非[pf]
敷[pfʻ]
奉[bv]
微[ɱ]
舌頭
端系
端組
端[t]
透[tʻ]
定[d]
泥組
泥[n]
舌上
娘[ȵ]
半舌
來[l]
齒頭
精組
精[ʦ]
清[ʦʻ]
Hale Waihona Puke 心[s]從[dz]邪[z]
舌上
知系
知組
知[ȶ]
徹[ȶʻ]
澄[ȡ]
正齒
莊組
莊[ʧ]
初[ʧʻ]
生[ʃ]
崇[ʤ]
章組
章[ʨ]
昌[ʨʻ]
書[ɕ]
船[ʥ]
禪[ʑ]
半齒
日組
日[ȵʑ]
牙音
見系
見組
見[k]
溪[kʻ]
群[g]
疑[ŋ]
喉音
曉組
曉[x]
匣[ɤ]
影組
影[ø]

以[j]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廣韻》三十六字母表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不送氣的塞音、塞擦音
送氣的塞音、塞擦音
塞音、塞擦音
鼻音、邊音、半母音
擦音
重唇
幫[p]
滂[pʻ]
並[b]
明[m]
輕唇
非[pf]
敷[pfʻ]
奉[bv]
微[ɱ]
舌頭
端[t]
透[tʻ]
定[d]
泥[n]
舌上
知[ȶ]
徹[ȶʻ]
澄[ȡ]
娘[ȵ]
齒頭
精[ʦ]
清[ʦʻ]
從[dz]
心[s]

广韵

广韵

《广韵》四声韵目表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1东1董1送1屋2冬2宋2沃3锺2肿3用3烛4江3讲4绛4觉5支4纸5寘
6脂5旨6至
7之6止7志
8微7尾8未
9鱼8语9御
10虞9麌10遇
11模10姥11暮
12齐11荠12霁
13祭
14泰
13佳12蟹15卦
14皆13骇16怪
17夬
15灰14贿18对
16咍15海19代
20废
17真16轸21震5质18谆17准22 6术19臻7栉20文18吻23问8物21欣19隐24焮9迄22元20阮25愿10月23魂21混26慁11没24痕22很27恨
25寒23旱28翰12曷26桓24缓29换13末27删25潸30谏14黠28山26产31裥15辖29先27锨32霰16屑30仙28狝33线17薛31萧29筱34啸
32宵30小35笑
33肴31巧36效
34豪32皓37号
35歌33哿38个
36戈34果39过
37麻35马40祃
38阳36养41漾18药39唐37荡42宕19铎40庚38梗43映20陌41耕39耿44诤21麦42清40静45劲22昔43青41迥46径23锡44蒸42拯47证24职45登43等48嶝25德46尤44有49宥
47侯45厚50候
48幽46黝51幼
49侵47寝52沁26缉50覃48感53勘27合51谈49敢54阚28盍52盐50琰55艳29叶53添51忝56 30帖54咸52 57陷31洽55衔53槛58鉴32狎56严54俨59酽33业57凡55范60梵34乏。

《广韵》音系

《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广韵

广韵
《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与他韵通用。 唐封演《闻见记》曾云:“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先、仙、删、山之类分别韵,属 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用之。”为此,有人认为之例的形成是由于韵窄,实 际并非如此。如支韵,400字左右,可谓大韵,却与脂、之韵同用;微韵才100多字,是小韵,却为独用。所以同 用、独用同用之例,应与当时实际语音有关。不过今本《广韵》同用、独用之例有所讹乱,戴震曾有《考定广韵 独用同用四声表》,较为可信,为音韵学家所遵用,所以现在一般音韵学著作所列《广韵》韵目表,与《广韵》 原书韵目表略有差异。
谢谢观看
作品影响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它在当时的文人学士心目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必须遵循的音读典范。在 语音上,它的影响力并非局限于当时,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而《切韵》《唐韵》 又已亡佚,所以在完整的《切韵》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陈澧作《切韵考》依据的是 《广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不仅如此,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中 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较受肯定的是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
内容简介
《广韵》共5卷,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收字,较陆法言《切韵》 增加字,注文 字,也较陆书为详。全书分206韵,其中193韵从陆氏《切韵》而来,2韵(俨韵、酽韵)从《王韵》而来,11韵 (谆、准、稃、术、桓、缓、换、末、戈、果、过韵)采自天宝本《唐韵》。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 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和入声34韵。全书平、上、去、入韵数不等,是因为去声祭、泰、央、废四 韵没有平、上、入声相配,冬韵、臻韵的上声因字少而附入肿韵、隐韵,臻韵的去声仅1字,附入斌韵,痕韵的入 声因字少而附入没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206韵韵目的排列次序,则采自李舟《切韵》。

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 二、唐代:長孫納言箋注本、王仁昫的 《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李 舟《切韻》 。
《廣韻》雖距《切韻》已有四百多年,但 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 《切韻》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 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
陸法言《切韻》分193韻,《廣韻》分韻 為二○六韻, 多出13韻:
二、《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 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 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 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 五卷。
平聲韻獨居兩卷是因為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 其他用意。第一卷28韻,稱作上平聲;第二 卷29韻,稱作下平聲。
(平) (上) (去)
(入)










過儼釅源自•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 韻》增添的,其餘11韻採用了《唐韻》的做法,將 《切韻》三個包含開、合韻母的韻分開獨立成韻,其 對應情形如下:
•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 唐人的增訂本都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 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 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孫愐的 《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 《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 《唐韻正》、陳澧《切韻考》等的定名就反映了 這個問題。
作業:
1、p.53第二、第四題。 2、抄寫《切韻序》一遍。(可參考汪壽明《
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
• 五、四聲相承 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平上去入四聲相承; 陰聲韻平上去三聲相承。 戴震《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

《广韵》声母

《广韵》声母

三、补充条例: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 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
平声东韵“德红切”, “冻”下注“又都贡 切”,去声送韵 “冻”下注“多贡切又音东”
Hale Waihona Puke 陈澧归纳出四十个声类(声类,是根据《广 韵》中反切上字所分的类)
黄侃、钱玄同主张四十一个声类 高本汉、白涤洲四十七个声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五十一个声类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系联法: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 类也。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分析条例: 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
红——户公切 烘——呼东切
“声类”不等同于“声母”
反切上字的分类和反切下字有关 主要是韵头(介音)的问题 如: “见”母 有“古”类和“居”类 “古”类还有“公过各格姑诡乖”等 “居”类的“居举九俱纪几吉”等
一个声母有分两个声类的,都是互补的
《广韵》三十五声母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 初年的声母系统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上平声《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上声去声入声1东独用 1董独用湩1送独用 2宋用同用 3用1屋独用 2沃烛同用 3烛 4觉独用2冬钟同用 3钟 4江独用等字附见肿韵12肿 3讲独用4绛独用(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 ]尾;入声韵,[-k]尾) 5支脂之同用 6脂 7之 8微独用 9鱼独用4纸旨止同用 5旨 6止 7尾独用 8語独用 9麌姥同用 10姥 11荠独用12蟹骇同用 13骇14贿海同用 15海5寘至志同用 6至 7志 8未独用 9衘独用 10遇暮同用 11暮 12霁祭同用 13祭 14泰独用 15卦骇同用 16怪 17夬 18队代同用 19代 20废10虞模同用 11模12齐独用13佳皆同用 14皆15灰咍同用 16咍据戴震考证,“冬”韵的上声本有“湩”、“”、“”三字,因字数太少,且不常用,故未立韵,而将它们附在与之音色相近的上声“肿”韵之中。

在“湩”字下注明“此是冬字上声”。

“”、“” 二字的反切下字为“湩”。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7真谆同用 18谆 19臻16轸准同用 17准21震稕同用 22稕5质术同用 6术 7栉 8物独用 9迄独用 10月没同11没5龀等字附见隐韵2 龀字附见焮韵320文独用 21欣4独用 22元魂痕同用用18吻独用 19隐独用23问独用 24焮独用20阮混很同用 21混 22很 23旱缓同用25愿慁恨同用 26慁 27恨23魂 24痕25寒桓同用用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26桓 24缓 25潸产同用 26产上声29换13末 14黠6鎋同15鎋入声27删山同用用30谏裥同用 31裥去声28山下平声1先 2仙27铣 28狝32霰 33线16屑 17薛(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t]尾)3据戴氏考证,“臻”韵的上声本有、龀等字,因字少未另立部,而附在上声“隐”韵。

据戴氏考证,“臻”韵的去声本有“龀”字,也因字少未另立部, 而附在去声韵。

《广韵》声,韵母与普通话声,韵母比较表

《广韵》声,韵母与普通话声,韵母比较表

古今声母比较表之一古今声母比较表之二《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一)—说明:《广韵》一个韵中,有的包含几个韵母,为列表方便,表上只标一次韵目。

如“戈”韵(举平赅上去)有开三、合一、合三三个韵母,表上只标一个“戈”。

下同。

三精组口庄组1i i矢口、章组i等日母ar ar a r见系i i i i帮系见系i i四帮组等端系i 见系y 帮组ei. 端系ueiueiei ei等见系uei ueiuai合二知、庄组uai等见系uai、ua uai 帮系泥组ei ei三精组uei 口庄组uai uai矢口、章组日母ueiueiuei等见系①帮系ei ei见系uei uei四见系uei 等②说明:①见系个别字读[i],如“季、悸"hi]、“遗”[i]。

②有个别字读[i]如“畦”[也《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三)普通广韵摄话韵咸舒声广韵韵韵韵母母母演变覃谈咸衔盐严开合为今韵等第母的条件深舒声凡添侵《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四)\韵韵\母演变开合\为等第\ 母母今韵击的条件寒桓删山仙元先痕魂真谆臻欣文开等‘帮组端系an u an见系an等帮组an an泥组知庄组见系ian ian帮系ianin泥组精组庄组anen 知章组an日母见系ian in帮系见系ian in四等帮组ian端系见系合等帮组an an端系uan u a n见系等知庄组uan见系uan帮系泥组ian u an精组yan u anyn 庄组知章组uanu an日母见系yan yn帮系anuananua 见系yan yn 四等见系yan《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五)《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六)。

广韵206韵

广韵206韵

16 入声十六屑பைடு நூலகம்[][] 17 入声十七薛韵[ǐ][ǐ]
18 入声十八药韵[ǐ][ǐ] 19 入声十九铎韵[][] 20 入声二十陌韵[][][ǐ] 21 入声二十一麦韵[][] 22 入声二十二昔韵[ǐ][ǐ] 23 入声二十三锡韵[][] 24 入声二十四职韵[ǐ][ǐ] 25 入声二十五德韵[][]
《广韵》206 韵
1 上平一东韵 [][ǐ] 2 上平二冬韵 [] 3 上平三锺韵[ǐ] 4 上平四江韵[] 5 上平五支韵[ǐ][ǐ] 6 上平六脂韵[][] 7 上平七之韵[ǐ] 8 上平八微韵[ǐ][ǐ] 9 上平九鱼韵[ǐ] 10 上平十虞韵[ǐ] 11 上平十一模韵[] 12 上平十二齐韵[][] 13 14 15 上平十三佳韵[][] 16 上平十四皆韵[][] 17 18 上平十五灰韵[] 19 上平十六咍韵[] 20 21 上平十七真韵[ǐ][ǐ] 22 上平十八谆韵[ǐ] 23 上平十九臻韵[ǐ] 24 上平二十文韵[ǐ] 25 上平二十一欣韵[ǐ] 上声十八吻韵 上声十九隐韵 去声二十三问韵 去声二十四焮韵 去声二十五愿韵 去声二十六慁韵 去声二十七恨韵 去声二十八翰韵 去声二十九换韵 去声三十谏韵 去声三十一裥韵 12 入声十二曷韵[] 13 入声十三末韵[] 14 入声十四鎋 韵[][] 15 入声十五黠韵[][]
上声二十七铣韵 上声二十八狝韵 上声二十九筱韵 上声三十小韵 上声三十一巧韵 上声三十二晧韵 上声三十三哿韵 上声三十四果韵 上声三十五马韵 上声三十六养韵 上声三十七荡韵 上声三十八梗韵 上声三十九耿韵 上声四十静韵 上声四十一迥韵 上声四十二拯韵 上声四十三等韵 上声四十四有韵 上声四十五厚韵 上声四十六黝韵 上声四十七寝韵 上声四十八感韵 上声四十九敢韵 上声五十琰韵 上声五十一忝韵 上声五十三豏韵 上声五十四槛韵 上声五十二俨韵 上声五十五梵韵

《广韵》韵母及其拟音表

《广韵》韵母及其拟音表

ĭ uen ĭ uən ɪwən
ĭ ĕn
jĕn
jen
iɪn;ien
iĕn
ĭ ˘ ən
jæ n
(j)en
ien
iĕn
ĭ ən
jən
jən
iən
iən
ĭ wen juĕn
juen
iuɪn
iuĕn
ĭ uə
juən
juən
iuən
iuən
开 四

一 开 唐荡宕铎 ɑŋ
ɑŋ
ɑŋ ɒŋ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合 唐荡宕铎 wɑŋ
开 一

开 江讲绛觉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开 四

开 登等嶝德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合 登 德 wəŋ
wəŋ
uəŋ wəŋ
uəŋ
wəŋ
uəŋ
uəŋ
uəŋ




三 开 蒸拯证职 iə̯ 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职 i̯wək
ĭ əŋ ĭ wɔk
ĭ əŋ ɪiĕŋ ĭ wək ɪwek
ĭ əŋ
jəŋ
jəŋ
iɪŋ;ieŋ
iəŋ
iwək
jwək
juək
iuek
iuək
开 四

开 一

开 庚梗映陌 ɐŋ
ɐŋ
ɐŋ aŋ

广韵206韵

广韵206韵
《广韵》206 韵
1 上平一东韵 [][ǐ] 2 上平二冬韵 [] 3 上平三锺韵[ǐ] 4 上平四江韵[] 5 上平五支韵[ǐ][ǐ] 6 上平六脂韵[][] 7 上平七之韵[ǐ] 8 上平八微韵[ǐ][ǐ] 9 上平九鱼韵[ǐ] 10 上平十虞韵[ǐ] 11 上平十一模韵[] 12 上平十二齐韵[][] 13 14 15 上平十三佳韵[][] 16 上平十四皆韵[][] 17 18 上平十五灰韵[] 19 上平十六咍韵[] 20 21 上平十七真韵[ǐ][ǐ] 22 上平十八谆韵[ǐ] 23 上平十九臻韵[ǐ] 24 上平二十文韵[ǐ] 25 上平二十一欣韵[ǐ] 上声十八吻韵 上声十九隐韵 去声二十三问韵 去声二十四焮韵 去声二十五愿韵 去声二十六慁韵 去声二十七恨韵 去声二十八翰韵 去声二十九换韵 去声三十谏韵 去声三十一裥韵 12 入声十二曷韵[] 13 入声十三末韵[] 14 入声十四鎋 韵[][] 15 入声十五黠韵[][]

上声一董韵
去声一送韵
1 入声一屋韵[][ǐ] 2 入声二沃韵[]
上声二腫韵 上声三讲韵 上声四纸韵 上声五旨韵 上声六止韵 上声七尾韵 上声八语韵 上声九麌韵 上声十姥韵 上声十一荠韵
去声三用韵 去声四绛韵 去声五寘韵 去声六至韵 去声七志韵 去声八未韵 去声九御韵 去声十遇韵 去声十一暮韵 去声十二霁韵
26 上平二十二元韵[ǐ][ǐ] 上声二十阮韵 27 上平二十三魂韵[] 28 上平二十四痕韵[] 29 上平二十五寒韵[] 30 上平二十六桓韵[] 31 上平二十七删韵[][] 上声二十一混韵 上声二十二很韵 上声二十三旱韵 上声二十四缓韵 上声二十五潸韵
33下平一先韵上声二十七铣韵去声三十二霰韵16入声十六屑韵34上声二十八狝韵去声三十三线韵17入声十七薛韵35上声二十九筱韵去声三十四啸韵36下平四宵韵上声三十小韵去声三十五笑韵37上声三十一巧韵去声三十六效韵38上声三十二晧韵去声三十七号韵39上声三十三哿韵去声三十八个韵40上声三十四果韵去声三十九过韵41上声三十五马韵去声四十祃韵42下平十阳韵上声三十六养韵去声四十一漾韵18入声十八药韵43下平十一唐韵上声三十七荡韵去声四十二宕韵19入声十九铎韵44下平十二庚韵上声三十八梗韵去声四十三映韵20入声二十陌韵45下平十三耕韵上声三十九耿韵去声四十四诤韵21入声二十一麦韵46下平十四清韵上声四十静韵去声四十五劲韵22入声二十二昔韵47下平十五青韵上声四十一迥韵去声四十六径韵23入声二十三锡韵48下平十六蒸韵上声四十二拯韵去声四十七证韵24入声二十四职韵49下平十七登韵上声四十三等韵去声四十八嶝韵25入声二十五德韵50下平十八尤韵上声四十四有韵去声四十九宥韵51下平十九侯韵上声四十五厚韵去声五十候韵52下平二十幽韵上声四十六黝韵去声五十一幼韵53下平二十一侵韵上声四十七寝韵去声五十二沁韵26入声二十六缉韵54下平二十二谈韵上声四十八感韵去声五十三勘韵27入声二十七合韵55下平二十三覃韵上声四十九敢韵去声五十四鬫韵28入声二十八盍韵56下平二十四盐韵上声五十琰韵去声五十五艳韵29入声二十九叶韵57下平二十五添韵上声五十一忝韵去声五十六韵30入声三十帖韵58下平二十六咸韵上声五十三豏韵去声五十八陷韵31入声三十一洽韵59下平二十七衔韵上声五十四槛韵去声五十九鉴韵32入声三十二狎韵60下平二十八严韵上声五十二俨韵去声五十七酽韵33入声三十三业韵61下平二十九凡韵上声五十五梵韵去声六十范韵34入声三十四乏韵韵部

广韵韵母表

广韵韵母表

序號韻呼等韻母01121東合一uŋ01123東合三ǐuŋ01421屋合一uk 01423屋合三ǐuk 02121冬合一uoŋ02421沃合一uok 03123鍾合三ǐwoŋ03423燭合三ǐwok 04112江開二ɔŋ04412覺開二ɔk 05113支開三ǐe 05123支合三ǐwe 06113脂開三i 06123脂合三wi 07113之開三ǐə08113微開三ǐəi 08123微合三ǐwəi 09113魚開三ǐo 10123虞合三ǐu 11121模合一u 12114齊開四iei 12124齊合四iwei 13313祭開三ǐɛi 13323祭合三ǐwɛi 14311泰開一ɑi 14321泰合一uɑi15112佳開二ai 15122佳合二wai 16112皆開二ɐi 16122皆合二w ɐi 17312夬開二æi 17322夬合二wæi 18121灰合一u ɒi 19111咍開一ɒi 20313廢開三ǐɐi 20323廢合三ǐw ɐi 21113真開三ǐĕn 21123真合三ǐw ĕn 21413質開三ǐĕt 21423質合三ǐw ĕt 22123諄合三ǐu ĕn 22423術合三ǐu ĕt 23113臻開三ǐen 23413櫛開三ǐet 24123文合三ǐuən 24423物合三ǐuət 25113欣開三ǐən 25413迄開三ǐət 26113元開三ǐɐn 26123元合三ǐw ɐn 26413月開三ǐɐt 26423月合三ǐw ɐt 27121魂合一uən27421没合一uət 28111痕開一ən 29111寒開一ɑn 29411曷開一ɑt 30121桓合一uɑn 30421末合一uɑt 31112刪開二an 31122刪合二wan 31412鎋開二at 31422鎋合二wat 32112山開二æn 32122山合二wæn 32412黠開二æt 32422黠合二wæt 33114先開四ien 33124先合四iwen 33414屑開四iet 33424屑合四iwet 34113仙開三ǐɛn 34123仙合三ǐwɛn 34413薛開三ǐɛt 34423薛合三ǐwɛt 35114蕭開四ieu 36113宵開三ǐɛu 37112肴開二au 38111豪開一ɑu40113戈開三ǐɑ40121戈合一uɑ40123戈合三ǐuɑ41112麻開二a 41113麻開三ǐa 41122麻合二wa 42113陽開三ǐaŋ42123陽合三ǐwaŋ42413藥開三ǐak 42423藥合三ǐwak 43111唐開一ɑŋ43121唐合一uɑŋ43411鐸開一ɑk 43421鐸合一uɑk 44112庚開二ɐŋ44113庚開三ǐɐŋ44122庚合二wɐŋ44123庚合三ǐwɐŋ44412陌開二ɐk 44413陌開三ǐɐk 44422陌合二wɐk 45112耕開二æŋ45122耕合二wæŋ45412麥開二æk 45422麥合二wæk 46113清開三ǐɛŋ46123清合三ǐwɛŋ46413昔開三ǐɛk 46423昔合三ǐw ɛk 47114青開四ie ŋ47124青合四iwe ŋ47414錫開四iek 47424錫合四iwek 48113蒸開三ǐəŋ48413職開三ǐək 48423職合三ǐwək 49111登開一əŋ49121登合一uəŋ49411德開一ək 49421德合一uək 50113尤開三ǐəu 51111侯開一əu 52113幽開三iəu 53113侵開三ǐĕm 53413緝開三ǐĕp 54111覃開一ɒm 54411合開一ɒp 55111談開一ɑm 55411盍開一ɑp 56113鹽開三ǐɛm 56413葉開三ǐɛp 57114添開四iem 57414帖開四iep 58112咸開二ɐm58412洽開二ɐp 59112銜開二am 59412狎開二ap 60113嚴開三ǐɐm 60413業開三ǐɐp 61123凡合三ǐwɐm 61423乏合三ǐwɐp。

《广韵》古今音对照

《广韵》古今音对照

古今音对照表《广韵》古今音对照表《广韵》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东合一eng、ong董合一eng、ong送合一ong屋合一u东合三eng、ong、iong送合三eng、ong、iu屋合三u、ü、iu、ou、uo 冬合一ong宋合一ong沃合一u、o钟合三eng、ong、iong肿合三eng、ong、iong用合三eng、ong、iong烛合三u、ü江开二ang、iang、uang讲开二ang、iang绛开二ang、iang、uang觉开二o、u、uo、üe、ao、iao支开三i、ei、er纸开三i、ei、er寘开三i、ei支合三ui纸合三ei、ui、uai寘合三ei、ui脂开三i、ei旨开三i、ei至开三i、ei脂合三ui、uai旨合三ei、ui至合三i、ei、ui、uai之开三i、er止开三i、er志开三i、er、e微开三i尾开三i未开三i微合三ei、ui尾合三ei、ui未合三ei、ui鱼合三u、ü语合三u、ü、uo御合三u、ü虞合三u、ü麌合三u、ü遇合三u、ü模合一u、o、ou姥合三u、暮合三u、uo齐开四i荠开四i霁开四i、ü齐合四ui、i霁合四ui祭开三i祭合三uii u Q i泰开一ai、ei泰合一ui、uai佳开二ia、ai、ie蟹开二a、ai、ie卦开二ai、ie佳合二ua、uai蟹合二uai卦合二ua皆开二ai、ie骇开二ai怪开二ai、ie、a皆合二uai怪合二uai夬开二ai夬合二uai、ua灰合一ei、ui贿合一ei、ui队合一ei、ui、uai咍开一ai海开一ai代开一ai废开三i废合三ei、ui真开三in、en轸开三in、en震开三in、ün质开三i谆合三un、ün准合三un、ün、iong稕合三un、ün术合三u、ü、uai文合三en、un、ün吻合三en、un、问合三en、un、ün物合三u、ü、üe欣开三in隐开三in焮开三in迄开三i元合三an、üan、阮合三an、üan、uan愿合三an、üan、uan月合三a、üe魂合一en、un混合一en、un慁合一en、un、ün没合一o、u痕开一en、un很开一en恨开一en寒开一an旱开一an翰开一an曷开一a、e桓合一an、uan缓合一an、uan换合一an、uan末合一o、uo删开二an、ian潸开二an谏开二an、ian鎋开二a、ia删合二uan潸合二uan谏合二uan鎋合二ua山开二an、ian产开二an、ian裥开二an、ian黠开二a山合二uan裥合二uan黠合二ua先开四ian铣开三ian霰开三ian屑开四ie先合四üan铣合三üan霰合三üan屑合四:üe仙开三an、ian狝开三an、ian线开三an、ian薛开三:e、ie、üe、uai仙合三ian、uan、üan狝合三ian、uan、üan线合三ian、uan、üan薛合三:ie、üe、uo萧开四iao篠开四iao啸开四iao宵开三ao、iao小开三ao、iao笑开三ao、iao肴开二ao、ua巧开二ao、ua效开二ao豪开一ao皓开一ao号开一ao歌开一a、e、uo哿开一a、e、uo箇开一a、e、uo戈合一o、uo果合一o、uo、e过合一o、uo戈开三ie麻开二a、ia马开二a、ia祃开二a、ia麻合二ua马合二ua祃合二ua麻开三e、ie马开三e、ie祃开三e、ie阳开三ang、iang、uang养开三ang、iang、uang漾开三ang、iang、uang药开三ao、iao、uo、üe 阳合三ang、uang养合三ang、uang漾合三ang、uang药合三u、üe唐开一ang荡开一ang宕开一ang铎开一o、e、u、ao、uo 唐合一uang荡合一uang宕合一uang铎合一uo庚开二ang、eng、ing梗开二a、eng、ing映开二eng、ing陌开二o、e、ai庚合二eng梗合二uang映合二eng陌合二uo庚开三eng、ing梗开三in、ing映开三ing陌开三i、ü庚合三ing、iong梗合三iong映合三iong耕开二ang、eng、ing耿开二ang、eng、ing诤开二eng麦开二o、e、ai耕合二ong诤合二ong麦合二ua、uo清开三en、ing、eng、静开三ing、eng劲开三in、ing、eng昔开三i、e、ie清合三ing、iong静合三ing昔合三i青开四in、ing迥开四ing径开四ing锡开四i青合四ing迥合四iong蒸开三ing、eng拯开三eng证开三ing、eng、ün职开三e、i职合三ü登开一eng等开一en、eng嶝开一eng德开一o、e、ei登合一ong德合一uo尤开三u、iu、ao、ou有开三u、iu、ou宥开三u、iu、ou侯开一ou厚开一ou候开一ao、ou幽开三iao、iu黝开三iu幼开三iu侵开三an、en、in、ün、寝开三en、in沁开三en、in缉开三i、e、u eng覃开一an感开一an勘开一an合开一a、e谈开一an敢开一an阚开一an合开一a、e盐开三an、ian琰开三an、ian艳开三an、ian叶开三e、ie添开四ian忝开四ian开四ian帖开四ie咸开二an、ian豏开二an、ian陷开二ian洽开二a、ia衔开二an、ian槛开二ian鉴开二an、ian狎开二ia严开三ian俨开三ian酽开三ian业开三ie、ian凡合三an范合三an梵合三an乏合三a。

广韵歌诀

广韵歌诀

《广韵》音系小歌诀
摄与韵
果假遇蟹止效流o a u ai i au ou
七摄唯有阴声韵九摄韵尾辅音收咸深原是闭口韵山臻历收前鼻音宕江曾梗外加通五摄鼻尾收舌根
摄与等
果有一三假二三山蟹开合四等全江二深三流一三开合四等有效咸开合一三臻宕曾唯三有止合三凡梗有开合二三四通遇合口一三间声与等
帮端泥晓、精见影一四等有十九声端守两头精缺二匣母兼往二等行非章日邪群云以三等专有十四声庄知两家七姐妹二三徘徊意不明
中古音到现代音歌诀(黄典诚) 中古声系多发展浊音尽向清音投知庄章混舌尖后精见细音舌面浮同摄一二今归并三等四等共一丘今洪古细知章系古开今齐见组求音韵古今多变化左迁右变有范畴先从基本得其要变读声母问根由异摄同居决与尾同摄相幷在韵头平声清浊分阴阳去纳浊上已悠悠清入四分无定则浊入阳平去声留愿君记取此歌诀何难更上一层楼。

广韵声母表

广韵声母表
《广韵》三十六字母表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塞音、塞擦音
鼻音、边音、半母音
擦音
重唇
帮[p]
滂[p?]
并[b]
明[m]
轻唇
非[pf]
敷[pf?]
奉[bv]
微[?]
舌头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
知[?]
彻[??]
澄[?]
娘[?]
齿头
精[?]
清[??]
从[dz]
心[s]
邪[z]
正齿
照[?]
穿[??]
床[d?]
审[?]
禅[?]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
喉音
影[?]
喻[j]
晓[x]
匣[?]
半舌
来[l]
半齿
日[??]
广韵声母表
旧名




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送气的塞音、
塞擦音
擦音音
边音、半母音

重唇
帮系
帮组
帮[p]
滂[p?]
并[b]
禅[?]
半齿
日组
日[??]
牙音
见系
见组
见[k]
溪[k?]
群[g]
疑[?]
喉音
晓组
晓[x]
匣[?]
影组
影[?]

以[j]
明[m]
轻唇
非组
非[pf]
敷[pf?]
奉[bv]
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科名片宋本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广韵》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目录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体例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编辑本段历史源流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

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声韵》四十一卷无名氏《韵集》十卷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段宏《韵集》八卷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李概《音谱》四卷无名氏《纂韵钞》十卷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释静洪《韵英》三卷周思言《音韵》杜台卿《韵略》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

由于《切韵》撰者名高,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

《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中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

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

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

为了使这些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中国学者曾千方百计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

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又将他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一)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

1936年,北大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所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

1955年姜亮夫先生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

1983年,周祖谟先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摹录、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的考释和校记等。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

韵类韵母《广韵》共分 5卷,平声分上下 2卷,上、去、入声各1卷。

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 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有11韵和蒋斧印本《唐韵》增加的相同(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箇韵分出过)。

《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

《广韵》 206韵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卷之内,每一个声调中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

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

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

全书平上去韵数不等;阳声类韵数与入声韵数也不相符。

这是因为去声泰、祭、夬、废 4韵都没有平上入声相配,所以多出 4韵;冬韵、臻韵的上声,臻韵的去声,痕韵的入声,字数都极少,附见于邻近的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

《广韵》206韵,如不计算声调,以“东董送屋”为一韵,“支纸寘”为一韵,用平声包括上去入三声,那么平声57韵,再加上没有平上入相配的那 4个去声韵,实际上只有61韵。

如果把34个入声韵独立出来,则有95韵。

用系联法细分,韵数还可分得更多。

《广韵》的韵类、韵母为什么这样多,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章炳麟在《国故论衡·音理论》中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

”陈澧在《切韵考》中却说:陆氏分206 韵,每韵又分二类三类四类者,“非好为繁密也,当时之音实有分别也”。

据黄侃对《切韵考》统计,206韵共有311个韵类。

高本汉的看法与陈澧类似。

这仍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

《广韵》的声母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36个声母,但却不能代表《广韵》音系的声母。

因为《广韵》的声韵系统是从隋唐韵书沿袭下来的。

研究《广韵》的声母得从《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

陈澧作《切韵考》,首先考究《广韵》的声类,实际上就是研究《广韵》的声母。

他用系联的方法,从反切上字考得《广韵》共有40声类。

即36字母再加上照、穿、床、审、喻中分出的庄、初、神、山、于5字用,而把明、微2母合在一起。

一般音韵学家认为明、微还应分开,所以称41声类。

1931年白涤洲作《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北京女师大《学术季刊》2卷1期),使用陈澧的系联法,考定《广韵》的声纽为47类。

即41类再加见、溪、疑、影、晓、来的腭化音居、去、鱼、於、许、力 6声类。

同时(或稍前),黄淬伯作《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一本二分,1930),也考定《广韵》声类为47。

高本汉也主张47声类说。

前此,曾运乾作《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东北大学学术季刊》1927,第 1期),后此陆志韦作《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25期),都是把精、清、从、心又各分为两类。

陆志韦说:“五十一类能反映《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分类情况,然而不能代表《切韵》时代的声母系统。

因为反切上字的分类只和反切下字有关。

所以有时候反切上字虽分两类,声母往往相同。

如今又有不少《切韵》音系研究的著作,其中都涉及《广韵》的声母、韵母研究问题。

《广韵》每卷的韵目下都有一些韵目加注"独用",或与某韵“同用”的字样。

这对研究《广韵》音系和唐宋的实际语言,以及后来的韵书韵目的归并很有关系,非常值得注意。

体例《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

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

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

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

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分卷。

2.分韵。

3.韵目。

4.韵次。

5.小韵。

6.注文。

四声配合《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音节都具备这四个调类,因为阳声韵和阴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

所谓平上去入四种调类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相配合而言。

至于阴声韵,由于无所与配,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

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的是阳声韵而不是阴声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根据韵母的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阴声韵没有。

阳声韵的韵尾分别为[m]、[n]、[N],入声韵的韵尾分别为[p]、[t]、[k],正好都是三个。

其中[p]与[m]同为双唇音,[t]与[n]同为舌尖音,[k]与[N]同为舌根音,它们的发音部位分别都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发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有阳声韵35个,阴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

阴声韵的数目与阳声韵相差甚远;而入声韵与阳声韵之数仅有一韵之差。

实际上并不差,应都是35个,因为“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而未独立设韵,将它们归到“魂”韵的入声韵“没”韵中去了(从押韵的角度看,韵母相近的字可归为一韵)。

此外,从[m]、[n]、[N]尾韵与[p]、[t]、[k]尾韵的对应数来观察,也可以看出它们的配合极为规则:《广韵》中的[m]尾韵是9个,[p]尾韵也是9个;[N]尾韵是12个,[k]尾韵也是12个;至于[n]尾韵与[t]尾韵的对应数本来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韵比[n]尾韵少了一个,[n]尾韵是14个,[t]尾韵则成了13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