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贸易理论1

合集下载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精选ppt
4
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 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 是:(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 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 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 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 创造和改进工具。
精选ppt
5
他还以制针业中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根 据当时的情况,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 一个粗工每天连一根针也制造不出来。 而在分工的情况下,十个人每天可制造 48000根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了几千倍。因此,他认为在生产要素 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劳动生产率可 以得到提高。
第二章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 易理论
第四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
精选ppt
1
国际贸易学说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
一。国际贸易问题也经常是经济理论中争 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早在16世纪,西 欧重商主义者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
了探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 理论研究工作在18-19世纪日益发展。古 典经济学的最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大 卫·李嘉图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 理论基础。在他们之后,经过其他经济学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 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 (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 或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Cost)。
精选ppt
13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 的经济学家,是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
李嘉图的基本思想: 李嘉图的基本思想: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 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 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仍可以通过生产 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在国 际贸易中获利。 际贸易中获利。
Company Logo
英国 葡萄牙
生产1单位葡萄酒 生产 单位葡萄酒 120 80
生产1单位毛呢 生产 单位毛呢 70 110
英国 葡萄酒的价格 毛呢的价格 1.74v/1w 0.58w/1v
葡萄牙 0.72v/1w 1.375w/v
Company Logo
(四)绝对成本论的局限性 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 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生产两 种商品都处于劣势, 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这时会不会发生国际 贸易?如果发生国际贸易, 贸易?如果发生国际贸易,那么处于劣势 的国家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的国家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Eli Hecischer
Bertil Ohlin
Company Logo
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Company Logo
要素禀赋衡量方法(1)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1707.50 人口(亿 人口 亿) 1.45(2000年统计 年统计) 年统计
比较优势
生产1单位毛呢 生产1 生产1单位酒 生产1
英国
100人 100人/年
120人 120人/年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生产模式: 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酒
贸易模式: 英国出口毛呢,进口酒; 葡萄牙出口酒,进口毛呢
分工前
国家
酒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人 毛呢(单 所需要的劳动人
(单位) 数(人/年)
位)
数(人/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分工后
国家
酒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人 毛呢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 (单位) 数(人/年) (单位) 人数(人/年)
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该法 1846年被废除。
2.3.2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 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该国可以 专门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或称比较优势商 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比较大的商品(或称比较劣 势商品),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 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 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 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
(1)基本假设 (2)贸易基础 (3)举例说明 (4)生产与贸易模式 (5)贸易所得 (6)例外 (7)对理论的评价
2.2.3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亚当·斯密)
当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 效率(或称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劳动效率较 低(或称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换取自己具有绝对劣 势的商品。这样,资源会被更有效地利用,而且进行分工和 贸易的双方都会受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格(All 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 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一 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 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
托马斯•孟说:“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于外人身上的,也 会立即在他们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我们身上的……因此,首 先我们就将丧失我们现在享有的可以将现金带回本国的自由 和便利,并且因此我们还要失掉我们输往各地许多货物的销 路,而我们的贸易与我们的现金将一块消失。” 托马斯· 孟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 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
自由贸易的获益 :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
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的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富 裕。
二 绝对利益论的进一步说明
国 家
商 品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6
1
4
5
1. 哪个国家在生产小麦上有绝对优势?生产棉布呢?
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两国按照1∶1交换小麦和棉布,美国用6蒲式耳小麦 换取英国的6码布,两国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绝对利益理论简评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包含着科学的成份 和非科学成份。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采取了新的观点;他的绝对利益论反 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中已成熟了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进步 作用;他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 开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的见解,至今仍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 点是错误的;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它 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 殊情形。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质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与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2、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二、教学重点1、比较成本论2、相互需求论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四、教学时数:4自由贸易理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不利,甚至会阻碍发展;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成因、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从重商主义或绝对成本论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分析产业间贸易,属于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国际贸易模型;第二阶段从二战以后至今,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开始分析产业内贸易,模型力求动态化。

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称《国富论》或《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基础。

1.内容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各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一)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传统贸易理论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集中进口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只要两国存在相对生产成本差异,贸易就存在。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充裕要素产品→进口需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产品4、规模经济(克鲁格曼)——现代贸易理论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达到规模效益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各同类工业品之间的的双向贸易理论。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1、出口(4个)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汇率下跌<对外贬值>,增加出口);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动。

2、进口(3个)一国经济总量或总产出(GDP越大,进口越大);汇率水平(本国汇率上升<对外升值>,增加进口;反之);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高低。

其他因素(进口、出口):总体经济状况、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世界市场供求关系、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政策。

汇率下降(本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要,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和住宿等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

第一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局限性 1、假定过于严格。 2、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都处于优势 或劣势的情况。 例: 英国 葡萄牙 布 100L 90L 酒 120L 80L
第二节

相对优势理论

一、概述 二、理论分析 三、理论意义及评价
返回
一、概述 背景: David Ricardo (1772--1832) 1817《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2、谷物法(1815--1846)
分工后
分析: 分工前A、B两国各自生产2单位产品,消 费2单位产品;分工后A、B两国各自生产3 单位产品,消费3单位产品。
例示
1、分工交换前
A 国 小麦 1单位劳动 25公斤 布 50码 小麦 100公斤 B国 布 40码
国内交换比价
0.5公斤小麦:1码布
(2码布:1公斤小麦
2.5公斤小麦:1码布
0.4码布:1公斤小麦)
假定生产/消费组合 15公斤
世界生产/消费
20码
70公斤
32码布
12码
85公斤小麦
2、分工后
A 国
各国专业化产量 50码布
B国
100公斤小麦
假定国际交换比价
假定各国出口量 各国消费量 各国消费增加 世界生产/消费
1公斤小麦:1码布
20码布 20公斤小麦 80公斤麦20码布 10公斤麦8码布 100公斤小麦
O
15 20 25
X
进口
B国
Y
67
进口
20 16 O
C S 76 80 100 X
出口
总结:
1、贸易基础:相对技术差异导致的商品价格 差异。 2、贸易模式:优势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优 势较大的产品,劣势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劣 势较小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大卫·李嘉图
(英国)
(19世纪初)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均获得收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二)当代贸易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内容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1)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传统贸易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英国)
(18世纪)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2)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传统的贸易理论一般不考虑生产规模的变化,或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另外,还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要素投入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12小时
2/3 > 1/6 第20页,共75页。
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葡是英的1.5倍
生产酒的劳动生产率:葡是英的6倍
6 > 1.5
英国生产布 葡萄牙生产酒
第21页,共75页。
比较优势理论事例(生产成本) (分工前)
产品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葡萄牙
120人 80人
100人
90人
第22页,共75页。
要素丰裕( factor abundance) 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 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给量较大 的情形。
第46页,共75页。
测算方法:
▪ 将本国该要素总供给量 与其他要素总供 给量的比率与别国相同两种要素总供给 量的比率进行比较;
§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 的 相对价格 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与别国丰裕。
第1页,共75页。
第2页,共75页。
第3页,共75页。
第4页,共75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第5页,共75页。
第一阶段: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第6页,共75页。
▪ 一、主要假定前提
▪ 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
▪ 全社会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 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 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
第51页,共75页。
三、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 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 劳动和资本);
▪ 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确定绝对优势的方法
〔1〕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来表示。 〔2〕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来表示。
❖3.实例分析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分工前〕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分工前〕
•分工前后的世界产量〔全世界投入劳动总量:25〕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1〕一国应当出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丰裕和廉价的要素生 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 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者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即各 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 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 均等化。
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量 〔1947年〕
二、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效率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存在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除此之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逆转等解释。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比较
.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 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学习 目标
掌握国际分工的含义、影响因素和作用;
掌握国际价值的概念;
掌握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掌握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提供曲线
Y
A
E'
B'
B E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葡萄酒 呢绒 (单位) (单位) 90 100
100
120
由于使用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两国在两种产
品上的产出量是不同的,从直观可以看到,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说明生产成本高),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说明生产成本低)。按照斯密的观点,这 两国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现在我们看看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国内 相对生产成本(或叫机会成本)

由于假定A或B分别都是生产等量的两种产品。根据计算,即 144/ (3+6)=16;144/(12+4)=9。 可知,在封闭条件下:(1)A国生产16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 (2)B国生产9个单位的X,9个单位的Y。 全世界有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根据各自的绝对成本优势,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
劳动成本相对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 产交换哪种产品。 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 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或优) 相权取其重、两弊(或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 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 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 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 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 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
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如果全部资 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产量是Q1或Q2。 (1)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1/L÷Q2/L= Q1/ Q2 (2)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 L/Q1÷L/Q2= Q2/ Q1 (3)Q1产品的相对价格 =W.L/Q1÷W.L/Q2= Q2/ Q1(这是用不同产 品的产量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交换结果: 专业化生产后:A国布产量为200码,以50 码布交换B国50磅的酒满足消费外,还剩 150码布;B国酒产量160磅,用50磅酒去 换布还剩110磅酒。则交换后,两国消费情 况如下:
国别

A国
1;50布, 酒不变
110
+10布, +30酒
2.例证:英美两国小麦与布匹贸易 分工前的两国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英国 美国 合计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6 1 7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 9
专业分工后的产出:
英国 美国 合计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12 0 12
布匹(码/劳动小时)
0 10 10
专业分工后世界的小麦与布匹的总产出都 增加了。
贸易后的两国获利情况: (假设两国按1:1的比例交换)
小麦
国别 A国 B国
布(码) 100 40
酒(磅) 50 80
A、B两国在分工前同时生产布与酒。 A国一年每人生产100码布或50磅酒, B国每人每年生产40码布或80磅酒。A 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2(码布):1(磅 酒), B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码 布):2(磅酒)。
如按绝对利益学说,A国专门生产本国 有优势的布,B国专门生产本国有优势 的酒,并按1:1相互交换,有何结果?
1.重点不同--对“多卖少买”的不同 侧重;
2.要求不同--对贸易顺差的理解不同; 3.程度不同--对货币外流的限制;
四、评价
财富观 1)混淆了财富的真实内涵,简单认为金
银货币即财富;
2)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对货 币和贵金属的看法;促进商品货币关 系和手工工厂的发展;
贸易观
将贸易作为一种“零和博弈”;只研 究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金银,而没 有深入探讨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 能使各国获益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形成的。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和新贸易政策阶段。

本文将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阶段主要涵盖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贸易。

而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来实现贸易。

这两个理论都阐述了国际贸易对各国产业的影响。

接下来,新贸易理论阶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重要的模型,即产品差异化模型和规模经济模型。

产品差异化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认为企业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来占据市场份额,并形成贸易。

规模经济模型则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强调企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来实现竞争优势。

这些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贸易模式的形成和国际间贸易的起因。

然后,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强调了地理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主要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scientist/尤金·ฯ纳夫·ฯฯฯฯฯฯฯฯ。

他们认为地理空间布局、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地理因素被纳入贸易模型中,并对贸易模式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新贸易政策阶段强调了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这一阶段的贡献者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学家 Elhanan Helpman 和波兰经济学家Krysztof Michał Czarnovski 。

他们认为贸易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和结果。

因此,国家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可以对贸易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和新贸易政策阶段。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1简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1简
亚当·斯密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 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 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成本。
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 只要两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出现差异,就存在国际贸易的 基础。 国际间商品相对价格的相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一、国际间的生产函数相同; 二、国际间的要素禀斌(Factors Endowments)相同。 三、国际间的消费型态(Consumption Patterns)相同。 四、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不存在规模经济) 五、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
亚当·斯密认为
–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 交换产生分工;
–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 分工的依据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 产条件
亚当·斯密(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 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 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到了五十年代,斯密就提出经济自由
主义的基本思想。从1751年开始,斯密 在格拉斯哥大学连续任教十二年,先后 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即社会科学), 颇受学生欢迎。在这段被他称之为“一生 中最幸福的时期”中,斯密参加了政治经 济学俱乐部活动(被称为“俱乐部人”) ,而且,他每年总要到爱丁堡呆上二至
三个月,宣扬他的经济自由思想。他曾 在讲演中说道:“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 然发展,并在其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实施
Y
PX/PY
A YA
0
PA
C1
EA
P1
XA
A

(完整word版)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完整word版)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
垄断竞争(差异产品)
寡头垄断厂商的策略性行为
贸易格局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其他角度
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核心思想
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开展贸易
不同的收入水平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两国共同的消费需求(重叠需求)是开展贸易的基础
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若两国商品价格无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导致贸易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两国的福利一般会提高
两国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增加产品销售量
两国完全专业化或非完全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具体格局不确定
国际分工不确定
两国厂商在两国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一国市场: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产品品种增加,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贸易结果
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而产生贸易
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供给差异进而产生贸易
贸易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间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OT):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量的出口品可换回进口品的数量。 (1)商品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Px/Pm 毛贸易条件=Qm/Qx 当贸易均衡时, Px/Pm =Qm/Qx; 当有贸易顺差时, Px/Pm >Qm/Qx; 当有贸易逆差时, Px/Pm <Qm/Qx
净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计算公式: T=(Px/Pm)×100
3、试评论“弱国在贸易中只能是越变越 穷,即弱国无外贸利益”。 4、假设加拿大有总劳动600小时,中国 有800小时。单位计算机的劳动投入:中: 100小时,加:60小时。 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中:4小时,加: 3小时。
(1)未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22单位小麦, 中、加参与贸易,各能在每单位进口品中节省多少劳动 时间?若价格变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计算机,情况 会有什么变化? (3)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数量是 多少?各国福利水平有什么变化?
3、消费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个群体或个人消费两种商品数量的组合点的集合。 并且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种组合的消费给消费者 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 Y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高 负斜率 不相交 连续性
I1
MRS
I0
凸向原点
0
x
Y
X
Y
X
Y
X
Y
X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 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 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的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万枝玫瑰 美国 南美 1000 1000 万台计算机 -10 -3
3、比较利益理论内容:各国应该生产自己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分工原则是“两优取重, 两劣取轻”)并出口,进口自己生产占劣势 的产品,双方均能获得利益。
酒 3(6小时) 0
以1:1的价格交换,双方的获利情况
葡萄牙 英 国
布 1 2
酒 2 1
国际价格1C=1W:葡萄牙用1单位的酒可换回1单 位的布,比在国内多换回0.5单位的布;英国用1单 位的布可换回1单位的酒,比在国内交换多了0.5单 位的酒。 李嘉图理论的评价?
比较利益理论模型分析要点: 1、是否可以分工,两国国内价格比不等就可以 分工。 2、如何分工,看比较优势或劣势:机会成本 3、同样投入的产出情况; 4、确定交换比价; A国:a/b , B国:c/b,则交换比价为: [(a+c)/2]:b。 5、分析贸易利益。
第3节一般均衡中的贸易获利
1、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ve Productive Curve) Possibility Curve 利用一定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 组合点的集合。 通常有三种情况:
Y
Y
Y
MRT 0
不变MOC
X
0
递增MOC
X
0
MRT
X
递减MOC
葡萄牙 英 国
生产1单位布 6小时 4小时
生产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哪个国家在生产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怎么分工? 以什么价格贸易?
酒的价格 布的价格
葡萄牙 0.33C/1W 3W/1C
英 国 3C/1W 0.33W/1C
如果用1C=1W在国际上交换情况将如 何? 葡萄牙用1单位的酒可以换回1单位的 布,比在国内可多换回0.67单位的布; 英国用1单位的布与葡萄牙交换,可多 换回0.67单位的酒。 *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1:贸易利益:加纳与韩国
1970年,加纳与韩国的生活标准大致相似,加 纳的人均GNP为250美元,韩国为260美元。 1995年,加……为390美元,韩国为9700美元。 1968—1995年,GNP的年均增长,加纳为1.4 %,而韩国为9%。 1980年加纳的对外贸易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8 %,韩国占74%。 1975年加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 国。独立后成立了可可销售委员会,以每磅25 美分买进,以50美分买到国际市场。
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
绝对利益理论内容:各国应利用各自生产条件的绝对优势,分 工生产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互相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
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价值和价格是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 2×2的前提---假定只有二个国家、生产二种产品。 自由贸易---没有关税,没有运输成本。 劳动力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国内可 以实现劳动力在两生产部门间的转移,国际间劳动力 不流动。
O
X
K
L
K
L
K
L
Y
O
X
Y
O
X
消费和生产的均衡(Equilibrium)
Y
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时, 当MRT=MRS。
E
MRT=MRS 0 X
绝对利益理论的模型
F 50
X B A M
美国 PF : PC = 1 : 2
F PF:PC=1:1 40
加拿大
PF : PC = 2 : 1
B’ A’ M’
第2节 比较优势理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1817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大卫李嘉图:14岁跟随父亲在交易所做事。后 来与父亲脱离关系,成功后利用空闲时间学习 自然科学。偶然得到《国富论》,赞赏这本书, 最终,在分析、批判前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 将理论推向新阶段。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者。 一生以严谨的思维、数学逻辑性和精确性著称。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边际机会成本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
机会成本:
在资源一定(有限),利用该资源可生产两种 或两种以上产品时,生产一种产品,所放弃的另一产 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
边际机会成本(MOC):
追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某一种产品所增加放弃的 另一产品的数量。
P
0 1 2
Q
P P0
2、生产者剩余:是指生 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生产 耗费而获得的净利益。
P2 P1 0 1 2 Q
3、贸易直接利得的局部均衡分析 国内均衡价格为P2,国际价格为P1 P c P2 a K b d B S 进口量为KB。 由于该国进口而获得的贸易利益有 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d 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 最终的贸易利益为:b+d D 0 Q
PF:PC=1:1
0
25
C
80 0
X’
C
递增边际机会成本条件下的比较利益模型
F
PF:PC=1:2
B国
F
A国
X M A B
国际价格 PF:PC=1:1
M
B’ A’
PF:PC=2:1
X
0
C
0
C
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分工不是完全的分工。
一般均衡分:同时分析两个(多个)市场 两个产品(多个)产品的分析方式。有被 称为总体均衡分析。
第1章 比较优势理论
第1节 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节 绝对优势理论( ) 斯密: 斯密: 绝对利益: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它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 同样多的商品时,我们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 势。(或同样的劳动产出多) 理论前提 :1.劳动价值论;2.2×2的前提;3.自由贸易 ;4.劳动力在国
葡萄牙 英 国
生产1单位布 4小时 6小时
生产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如何分工?(葡萄牙布的生产是英国的1.5倍;酒的生产 是英国的6倍) 如何交换?
分工前的产出情况
葡萄牙 英 国
1单位布 4小时 6小时
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分工后的产出情况
葡萄牙 英 国
布 0 3(18小时)
(3)有的国家出口增长没有带 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贸易条件恶化 “飞地”(enclaue)效应 出口部门的选择有误
2、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动态影响
出口:扩大市场;产业关联效应;带动 基础设施的发展;扩大就业 进口:带动消费偏好转移;推动国内技 术改进;进口短线产品(稀缺要素), 调整产业结构。 总之,促进经济增长
计算公式:I=(Px/Pm)Qx ,Qx表示出口 数量指数,公式表示:一定的出口收入可换 回多少进口品。 例:其他条件同上,并出口数量指数1985年 降至80,则其收入贸易条件: I=(Px/Pm)Qx=(110/95)
×
80=92.6
表明:由于出口收入减少,以100为单位的 出口品的进口能力减少了7.4。收入贸易条件 恶化了7.4%。
P1 e
出口国的情况: P2 P1 f g h i 消费者剩余减少了:g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g+i 最终贸易利益:i
第5节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动态 影响
1、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的各种观点 (1)穆勒(Mill)说: 扩大了市场 引进技术、增加了资本积累 促进经济“知识率”的提高 (2)科登(Corden)说: 实际收入的增长;资本积累;替代效应;收入 分配;对生产要素的影响。如同增长的传动机 (引擎说、发动机说)
(3)要素贸易条件 :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 计算公式: F=( Px/Pm)(Vx/ Vm)×100, Vx表示出口品的要素生产率指数, Vm表示进口品的要素生产率指数。表示加入 生产率因素后,每单位出口品所换回进口品 的数量。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计算公式: F= ( Px/Pm)Vx
例:以1990年为基期,1993年我国出口品 价格指数为110,出口品的要素生产率指数 为102,进口品价格指数为104,进口品的 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6,则 I=105.8, F=101.8。 (4)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贸易条件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