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管理类联考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管理类联考真题及详解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只有正确地判断股价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则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惟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他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的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的表现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的表现不一致,它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还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逻辑错误分析】
(1)文中提到“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惟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过于绝对,行业发展状况、政策环境因素等也都会影响股票价格。
(2)文中比较股票的历史表现和今后走势时,错误地将其概括为“客观事实”和“主观预测”的关系,进而否定股票的今后走势,犯了逻辑偷换的错误。
(3)文中提到“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过于绝对,模型分析、市场因素分析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文章前后不一致。文章最后提到“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就能赚钱”,与文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相矛盾。
【参考范文】
看待股市必须冷静客观
文章围绕“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获利”这一基本论题展开论证,但论证的切入点十分混乱,论证过程也漏洞百出,自然无法得出可以服众的结论。
第一,文章最大的问题在于前后不一致。很明显可以看出,文章的核心话题是“如何才能在股市中获利”,由此在第一段推出“正确地判断股价的高低”是关键所在,后文中应该介绍判断股价高低的方法。但是文章第二段提出历史表现判断股价高低的惟一途径,而最后又指出要从股市中获利,最重要的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首尾观点不一致。事实上,股票投资本身需考虑诸多因素,判断股价高低、掌握股价涨跌概率知识都有助于投资获利,不具备一锤定音的作用。
第二,文中的部分观点过于绝对化,缺乏事实依据。文中提到“判断某一股价高低,惟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过于绝对,虽然股票的历史表现对预测股票涨跌很有帮助,但判断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历史表现不过是其中之一,行业发展状况、政策环境因素等也都会影响股票价格。此外,股票的历史表现还受到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一定就
能代表将来的走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股票的历史表现往往需要与未来的走势预测相结合,以帮助分析。文中还提出“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这明显忽视了模型分析、市场因素分析等方法,因此不足为信。
第三,文章中的归纳概括不够恰当。文中认为“股票的历史走势是一种客观事实,其今后走势是一种主观预测”,明显是错误的概括。历史表现不一定都是客观事实,其中掺杂着许多人为因素,比如内幕交易、违法操作市场等;今后走势也不是单纯主观预测,是依靠先进科技,利用专门的模型来对股价进行未来预测,可以看作是在客观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其结果有一定的客观性。作者把股票的“历史表现”当成“客观事实”,把股票的“今后走势”当成“主观预测”,由此得出的结论很难为人所信服。
综上所述,本文的论证缺乏有效性。其实有很多刚入市的股民,对股市的态度与作者十分相似,他们只了解了股市的某一个侧面,总结出了似是而非的规律,并且有了一两次成功的盈利,之后便开始飘飘然,认为自己所了解的才是故事真正的规律,这种股民最后往往会吃大亏。因此,我们看待股市时必须冷静客观,尽可能的搜集各方观点,结合金融环境、国家政策倾向以及个股本身所依存的实体企业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等进行合理预测,才能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结构整齐的应试佳作。第一段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后立刻指出问题,立场鲜明;论证主体部分共三段,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梳理原文中的逻辑错误,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析因精到;结尾处不仅点题,首尾照应,更指出了作者观点背后所体现的股民态度,分析精辟深刻,入木三分,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发人深省,堪称考场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二、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从平常之中显现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两种可谓“拔尖”与“冒尖”。“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直步青云;“冒尖”是指通过自身奋斗、取得成就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最终功成名就。有人认为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此种现象,大者之于邦国社稷,小者之于企业机构,又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些什么启示?
【破题立论】
材料中的核心词有两个:“拔尖”、“冒尖”。二者都是在形容人才,但它们的区别在于成为人才的方式,前者靠领导提拔,后者则靠自身努力。作者在材料中的观点并不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倾向,因此无论持“冒尖”胜于“拔尖”还是“拔尖”胜于“冒尖”都是可以接受的。若想更进一步,可以从人才选拔方式本身入手,探讨我国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的不足,并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法。
【参考范文】
再议伯乐与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早在千余年前,韩愈就在《马说》中指出了选拔机制对发现人才的作用和意义,时至今日,“拔尖”与“冒尖”之别又再次将这一话题拖入了人们的视野。
顾名思义,拔尖者的伯乐是上级领导,冒尖者的伯乐是社会舆论,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但如今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的现状,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才选拔机制的僵硬与死板。对于企业而言,拔尖者多代表着企业具有较完善的晋升机制,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然结果;而冒尖者少则代表企业给员工创造的机会少,工作模式固定化,致使其他有才能的员工无法发挥。对于国家而言,拔尖者多意味着自上而下的选拔体系比较完善;而冒尖者少意味着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