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生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有用的数学

遵道小学欧思成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多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能力,这是当代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面对着时代的召唤,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大胆尝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让游戏走入课堂,使课堂再现生活。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如能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游戏等生活情境中,那么在教学时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做游戏、讲故事、编小品、说相声、对口令等形式,让学生分组将准备好的实物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爱好,只要有合适的理由,由学生自行分类。

例如:在第一册数学《妈妈的小帮手》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类,不管理由是否合理,当场并不进行评价,而是由小组成员自由评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表演。“妈妈”一板一眼;“小孩”天真活泼,出现问题后,向“妈妈”虚心地求教,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玩与学”相融合的氛围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有的小组还编排了相声,时不时引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教师抓

住适当的时机,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准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与思考,一定能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让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要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应多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第三册数学的“看一看”时,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不让学生产生在一处可以看到一个物体三个以上面的误解,加深他们对不同角度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就搬来一个棱长约5分米的正方体文件柜,把它放在讲台上,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轮流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了这个知识基础后再让学生打开书连一连(淘气,笑笑,老师分别能看到哪个面?);摆一摆、(动手摆积木,自由看);画一画(试试把你摆的图形用平面图画出来);想一想(你还可以怎么摆?);玩一玩(搭积木,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最近生活区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的,它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把十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让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逻辑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化逻辑思维训练为生活再现,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例如,分类比较是辨别事物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第一册数学“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中,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再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让学生找出这两类物体的不同特征;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出示多个圆柱体、球体、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分类。这样让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层层深入,就会水到渠成,达到能力的创新。

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让抽象数学概念训练“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知道乘法的意义是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教学时我就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系列生活情景。

如在教学数学第三册《儿童乐园》时:这是节乘法教学的起始课,是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开始,在教学中我就通过让学生置身于儿童乐园中,通过找一找相同的类型,数一数相同的数字,在玩的过程中,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认识,明确在加法算式中有“几个几”,就是几乘几。为了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我还特别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吹泡泡”活动,请几个学生按要求分别吹出几组数量相同的泡泡,如:请3个学生每人吹5个,一共有几个……;3个学生有的吹出一个泡泡,有的吹出两个泡泡,有的吹出三个泡泡(这题的设计是不能用乘法解决的)。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乘法中相同加数的进一步理解,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区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让数学知识练习“生活化”

传统的数学练习,都是由教师出上一系列的数学题,让学生经过不厌其烦的机械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这样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正是学生最烦的一项活动,也正像部分教师所说的不怕上新课,就怕上练习课。那么怎样解决这一烦一怕的事实呢?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练习题目,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过程,我就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拿出6枝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枝;用12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一摆能摆几个;画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图标,可以拼几个,圈一圈;说一说有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这样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又避免了数学练习的枯燥无味。

事实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