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大家之鲍照、颜延之18页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4293ee65ce050876321391.png)
1)开创了田园诗的新的艺术境界。在陶 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 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 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2)平淡自然,语言朴素而含蕴丰美。
3)融理于景、融理于情。如“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就涉及到玄学中言 意之辩的命题。
.
24
南朝文学
南朝始自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包括宋、 齐、梁、陈四小朝。
.
30
3 鲍照
字明远,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 参军,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 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一生是不断向门阀制度抗争而最 终失败的一生。他的人生欲望极其强烈, 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行乐、 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认为自 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
31
鲍照的诗用词警醒,色泽浓郁,节奏奔 放,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感情 冲动、激荡和紧张,造成一种前所未有 的、富于刺激性的总观。如其乐府诗 《拟行路难》:
字叔达,与齐帝室同宗,后起兵篡夺帝 位,建国号梁,为梁武帝。爱好民歌, 所作大多为乐府诗。其《江南弄》被追 溯为词的起源。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 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 弄,采莲曲。
.
42
2 萧统
字德施,梁武帝长子。30岁去世,谥号 “昭明”。主持编撰《文选》,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在思想方面,南渡后,士人们为了在心 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灌注 于哲学领域,玄学开始盛行。文学成了 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在诗坛上 出现了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的玄言诗。
.
20
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2 陶渊明诗文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社 会的向往,这种“自然”社会是他把儒 家虚构的纯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 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成一体的产 物。这些在他的《桃花源记》、《归去 来兮辞》和大量田园诗中都有显著的表 现。
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谢灵运、鲍照、颜延之](https://img.taocdn.com/s3/m/f0d73259240c844768eaee39.png)
石门岩上宿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七里濑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沈德潜:“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 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谢灵运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 精妙。他非常注意景物的远近、虚实、动静、色彩的明 暗的组合与搭配。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色彩对比)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空间组合)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 谢灵运《郡中读书》
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 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二、谢灵运的孤独感和审美角度
谢灵运在宦海的沉浮中,感到自己个体生命的微 不足道,感到他在大自然中的无力无助,由此表 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以在孤独中获取的宁静 来安慰受伤的心灵。谢灵运的诗几乎篇篇写这种 孤赏。而他在体味孤独时,又不愿意走出孤独。 孤独使他在审视山水时,往往描绘一种孤峭、静 谧的境界。
鲍照 课件
![鲍照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eac4390722192e4436f619.png)
•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 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 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 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 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 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 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 “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 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 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 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 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 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 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 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 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作者以庭中杂树 象征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通过对耐寒梅 花的赞美,批判了他们的软弱、动摇。诗 中写诗人和杂树的对话,富有寓言色彩。
• 鲍照,人如其名,有一种让人敬佩的个性, 希望大家继续了解这位南北朝大家!!! 偶尔去拜见他一下也可以哦!
• 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 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 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 追许 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 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 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 目的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 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 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 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 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 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 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拟行路难 课件
![拟行路难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154702e53a580216fcfe89.png)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 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 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 孤且直!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 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 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 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 之后,他终得赏识, 获封临川国侍郎, 后来也做过太学博 士、中书舍人之类 的官。但在门阀制 度森严的社会里, 他始终是“下僚”, 不能有所作为,为 此,胸中郁结着愤 愤不平之气。后因 宫廷内部斗争,死 于乱兵之中。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 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 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雕像
❖
❖
❖ 文学成就 ❖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
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 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 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 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 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 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 《拟行路难》18首。他还 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 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 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 适、岑参等人的 鲍照 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 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 是如此。
鲍照
![鲍照](https://img.taocdn.com/s3/m/86816ecfad51f01dc281f1fb.png)
鲍照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文学成就鲍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文人。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诗歌。
并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逐渐闻名于诗坛。
他现存的诗约有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优秀诗篇大多数都是乐府诗。
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
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代出自蓟北门行》里,他歌颂了边塞将士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英勇战斗的精神,也写出了“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边塞战场景色。
《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
其中有些诗抒发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当权、篡乱不已的黑暗时代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如第4首;《代贫贱愁苦行》写贫贱之士“黯颜就人惜”的屈辱沈痛,有些诗表现了他在门阀制度压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强的性格,反映了他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对立,如第6首《代放歌行》;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
《代白头吟》写“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
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的炎凉世态,都是当时下层寒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的反映。
除此之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代出自荆北门行》等还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
这类诗对唐代的边塞诗颇有影响。
鲍照的诗多为五言和七言。
其中七言诗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
鲍照的文、赋也很有影响,其中<芜城赋>是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最为传诵。
学习_课件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学习_课件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1e1bc9b4b9d528ea81c77985.png)
永嘉山水 · 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 市
北部,以“水秀、岩奇、 瀑
多、村古、滩连”的独有 特
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 风
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 长
的景区。
“谢公屐”,一种前 后齿可装卸的木屐。谢灵 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 见《宋书·谢灵运传》: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 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 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此为浙江温州的瓯北镇
①谢灵运的生平及创作
谢灵运(385-433),祖籍 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一带),世居会稽(今浙江绍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 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 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 秀。他18岁就袭康乐公,本来在政治上 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 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 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宋书》本 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
俛视乔木杪(miǎo,树梢),仰聆大壑灇(có
初篁苞(包裹着)绿箨(tuò,竹皮),新蒲含 紫茸
(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海鸥戏春岸(海
鸥在春
天的湖岸边嬉戏),天鸡弄和风(野雉在和风中
轻
舞)。抚化(随物变化。谓万物枯荣之变化而心
也随之
产生喜怒哀乐)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
总是看
不够),览物眷(留恋)弥重。不惜去人远, 但恨
露水的
攀崖照(入)石镜,牵叶入松门(石镜、松门,山
名,二
山都近鄱阳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二句言古 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无法稽考,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
12.第十二讲:鲍照
![12.第十二讲:鲍照](https://img.taocdn.com/s3/m/09231c9b4b73f242326c5f14.png)
《南史·宋临川武王道规传》: 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
“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 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 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 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
鲍照拟乐府诗的特点: 1.题材广泛与人物形象众多; 2.风格激越、想象力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已达经典
之高度。
鲍照的拟乐府受曹植的影响颇多,曹植的想象力直接 激发了鲍照的想象力,曹植追求功名的人生观,理想与现 实矛盾的痛苦感受,都为鲍照所继承。
鲍照的拟乐府诗直接开启了盛唐王维、李颀、李白 等诗人的乐府、古诗人物塑造的作风。
第十二讲 鲍照
一、鲍照的生平
鲍明(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山西东南 部),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 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曾为国侍郎。孝武帝时,出任海 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后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秣陵令,转永 嘉令。临海王刘子顼守荆州,任为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 军。泰始元年,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 鲍照死于乱军。
清 代 三 十 六 诗 仙 图 卷 之 鲍 照
钟嵘《诗品》: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明远才秀人微,史不立传。 鲍照《拜侍郎上疏》:臣北州衰沦,身地孤贱。 鲍照《谢秣陵令表》:负锸下农,执羁末皂。 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臣田茅下第,质非谢品。 鲍照《解褐谢侍郎表》:
二、鲍照文集
1.南朝齐永明年间奉命编鲍照诗文集,但“年代稍远, 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终成六卷。此书隋代 后已佚。
2.隋、唐、宋流传鲍照文集十卷本,应为六卷本增补 而,至清尚存。明代毛扆等曾用宋刻本校明刻本。
鲍照
![鲍照](https://img.taocdn.com/s3/m/ed86947af242336c1eb95ebd.png)
叁
鲍照·诗风
叁
鲍照· 诗风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 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 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
“险俗”或“险急”
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
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
肆
鲍照·贡献
肆
鲍照· 贡献
(天伦之乐、 无可奈何的悲哀)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故作旷达、 隐痛、讽刺)
拟行路难· 其六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蹀躞”、“垂羽翼”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情趣盎然的家庭日常生活,跟前述官场
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进发。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
传达寒士慷慨不平的呼声
建功立业的愿望、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拟行路难》其四、其六
《行京口至竹里》、《代放歌行》、《拟古》其二、 《学刘公干体》其五、《咏史》
拟行路难·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情绪慷慨,激愤难抑) 弃臵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
贰
鲍照· 诗歌
代出自蓟北门行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代出自蓟门北行》誓死报国的决心 、建功立业的愿望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代苦热行》 奇峭夸张 征战环境之险恶 不满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代东武吟》穷老归来的士兵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https://img.taocdn.com/s3/m/18959e9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4.png)
元嘉三大家(含图)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从公元424年至453年,前后共三十年。
元嘉年间,文人辈出,其中最为突出的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时人称之为“元嘉三大家”。
颜、谢的社会地位较高,诗风典雅绮丽,属于主流派,而鲍照的诗既有与正统诗风一致之处,同时又开创出一种通俗浅显、奔放流畅的风格,到唐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谢灵运画像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小名客,出身东晋世家大族,为名将谢玄之孙。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袭爵康乐公,世因称谢康乐。
幼即颖悟,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又以文章秀出,为族叔谢混所知爱。
义熙元年(405)始出仕,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次年任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
义熙九年(413),刘裕击败刘毅,为安抚、笼络谢氏家族,任命谢灵运为太尉参军。
次年改秘书丞,不久免职。
义熙十二年(416),任骠骑将军刘道怜的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
宋永初元年(420),刘裕代晋自立,降谢灵运封爵为康乐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永初三年(422),少帝即位,为司徒徐羡之等所患,出为永嘉太守,遂纵情山水,不理郡务。
不久辞官,隐居会稽。
文帝元嘉三年(426),被征入京,任秘书监。
因不能忘情于早先与庐陵王义真之交情,又常称疾不朝,为文帝所忌,两年后再度辞归。
元嘉八年(431),出为临川内史。
不久被诬以叛逆罪,流徙广州,于元嘉十年(433)被杀。
谢灵运一生著述繁富,诗文并擅,今存诗九十余首,文四卷。
他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在晋、宋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完成宋初诗歌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变革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他的山水之作实际上是其政治失意后的寄托,他的诗中常常有一种人格化的东西,表现其孤高、忧愤的情怀,正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所说的,“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白氏长庆集》卷七)。
古代诗人名人鲍照人物介绍PPT
![古代诗人名人鲍照人物介绍PPT](https://img.taocdn.com/s3/m/d11c08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b.png)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 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 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目 录
诗人生平 经典作品 诗词特点 相关资料
第一部分
人物生平
诗人生平
辅佐临川王
江州时期。史籍记载,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刘义庆由荆州 刺史改授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 事、卫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刘义庆迁任江州后,鲍照随刘 义庆来到江州寻阳,由于刘义庆崇信佛教,当时庐山是离寻阳不远 的佛教重地,刘义庆作了江州刺史自然有庐山礼佛之旅。鲍照随刘 义庆游庐山时,作《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登香炉峰》诗 三首。并奉刘义庆的命令作《佛影颂》。刘义庆任江州刺史后,曾 经主持修建了“凌烟”楼。鲍照作《凌烟楼铭》记述此事。
诗词特点
辞赋
鲍照辞赋所具有的“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主要是对他现存文集中 十篇赋作表现出来的“哀婉幽怨”的审美形象、“忧思伤感”的审美 意境和“凄艳悲绝”的诗人形象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的概括。其中 《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 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最为传诵。通篇赋中 ,在叙事 、绘 景 、抒情 、议论 、映衬 、渲染等艺术手法运用上 ,都是极为高 妙的笔力也极为遒劲,描绘政治风云 ,揭露战争祸患 ,用惊心动魄 之辞 , 抒悲慨苍凉之气 ,读之令人惊心动魄 。
诗词特点
七言诗
从内容上看,鲍照的七言诗既有关于爱情的诗作,又描写了夫 妻离散的痛苦,还表达了弃妇的悲伤,可以说内容丰富而充实。 鲍照所创造的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容纳了更深广的历史内涵, 情感之起伏尤其具有沉抑顿挫之致。他还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 韵且可以换韵。这种局部的解放和开拓,为此后七言歌行的写 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韵律空间。此后,吴均、李白等人的七 言歌行正是沿着鲍照开拓的道路而前行。
第三讲南北朝文学发学生 PPT
![第三讲南北朝文学发学生 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c8f82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6.png)
参考书目
傅 刚:《昭明文选研究》 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商务
印书馆2005年2月版。
6、徐陵与《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东周至南朝梁代得诗歌总 集。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 10卷769篇﹐ “选录艳歌”﹐即主要收 男女闺情之作。
四、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 志人小说
1、志怪小说概说
(二)散文
散文 骈文
鲍照:《芜城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北朝文学
历史
历史上所谓“北朝”大致开始于北魏道武 帝拓跋珪进兵中原,灭北燕前后(公元407年 左右),结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灭陈,历时约一百八十多年。
南北比较
《隋书·文学传》认为南朝文人“贵于清 绮”,擅长诗歌;北朝文人“重乎气质”,便作应 用文字。
链接:白水素女
晋安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 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 得。端夜卧早起,躲耕力作,不舍昼夜。
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 数日。
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 惠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就是,何见谢也?” 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 妇,密著室中炊,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4、北朝民歌
特点:粗犷豪放 代表:《木兰辞》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曹丕与《典论·论文》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 人。即魏文帝,三国魏建立者、文学家。220226 在位。曹操次子,操死,袭魏王,行九品中正 制。旋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好文学,诗多 反映贵族生活与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 语言通俗,描写亦较细致;《燕歌行》就是现存 最早得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就是 我国较早得文学批评著作。有《魏文帝集》。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获奖课件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46541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2.png)
心非木石岂无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 ,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二十七页,共32页。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 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 ”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 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 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 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第八页,共32页。
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全诗通过刻划诗人满怀郁结, 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
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了深 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的悲 愤之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 的不满和愤慨。
第九页,共32页。
诗人怎样抒发的?
比兴 反问 动作心里
第十页,共32页。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十二页,共32页。
第二十四页,共32页。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 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接受“人生亦 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实际上, 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既 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人的贵 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 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第二十八页,共32页。
吞声踯躅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