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最新标准成果

合集下载

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防护标准引言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辐射类型。

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危害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人们免受这些辐射的危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一、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电磁辐射是指由电磁场引起的能量传播,常见的电磁辐射源包括电视、方式、微波炉等。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主要包括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类。

热效应是指电磁辐射产生的热量对人体组织产生的影响,而非热效应则指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1. 国际电磁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标准国际上最为广泛应用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是由国际电磁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

ICNIRP标准主要关注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其基本原理为限制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吸收量。

该标准将辐射强度、频率、暴露时间等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人体暴露在电磁辐射下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2. 国家标准各国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以中国为例,中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标准》GB 87022014 将电磁辐射分为10个频段,对于每个频段制定了相应的辐射限值。

该标准主要参考了ICNIRP标准,旨在保护公众和职业人员免受电磁辐射的危害。

二、电离辐射防护标准电离辐射是指能够电离物质、产生带电粒子的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

电离辐射具有高能量、穿透力强等特点,在医疗、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长期暴露在电离辐射下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包括遗传性效应和肿瘤等疾病。

为了保护职业人员和公众健康,各国也都制定了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1. 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标准国际上最重要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准是由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

ICRP标准将辐射量单位剂量当量作为评估电离辐射伤害的基础。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剂量当量下的安全限值,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国家标准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电离辐射防护标准,以保障人体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

已经发布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已经发布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已经发布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序号 GB 号标 准 名 称采标状况 1 GB/T3907-1983 工业无线电干扰基本测量方法2GB4343.1-2003电磁兼容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要求 第一部分:发射eqv:CISPR14-13 GB4343.2-1999电磁兼容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要求 第一部分:抗扰度——产品类标准idt:CISOPR14-2 (1997) 4 GB/T4365-2003 电工术语 电磁兼容 IEC50(161) 5 GB4824-2004工业、科学和医疗(ISM )射频设备 电磁骚扰特性 限值与测量方法eqv:CISPR11 6 GB/T4859-1984 电气设备的抗干扰特性基本测量方法7 GB/T6113.1-1995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 eqv:CISPR16-1 (1993) 8 GB/T6113.2-199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epv:CISPR16-2 (1996)9 GB/TZ 6113.3-2006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规范 第3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技术报告 CISPR16-3:200310 GB/T 6113.402-200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4-2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制缄默测量设备和设施的不确定度” CISPR16-4-2:2003 11 GB6364-1986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12 GB6830-1986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13 GB/T6833.1-1986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总则eqv:HP765.001~.009-77 14 GB/T6833.2-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磁场敏感度试验 15 GB/T6833.3-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16 GB/T6833.4-19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电源瞬态敏感度试验17 GB/T6833.5-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辐射敏感度试验 18 GB/T6833.6-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传导敏感度试验 19 GB/T6833.7-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非工作状态磁场干扰试验20 GB/T6833.8-19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工作状态磁场干扰试验21 GB/T6833.9-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传导干扰试验 22 GB/T6833.10-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辐射干扰试验23 GB/T7260.2- 2003 不间断电源设备(ups )第2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 IEC 62040-2:1999 24 GB/T7343-198710kHz ~30MHz 无源无线电干扰滤波器和抑制元件抑制特性的测量方法CISPR17 (1981)25 GB/T7349-2002 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26 GB/T7432-1987 同轴电缆载波通信系统抗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干扰的指标27 GB/T7433-1987 对称电缆载波通信系统抗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干扰的指标28 GB/T7434-1987 架空明线载波通信系统抗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干扰的指标29 GB7495-1987 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间距30 GB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31 GB9175-1988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32 GB9254-199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idt:CISPR22 (1997)33 GB/T9383-1999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抗扰度限值及测量方法eqv:CISPR20(1998)34 GB10436-1989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35 GB11032-2000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IEC60099-4-199 136 GB11604-1989 高压电器设备无线电干扰测试方法 eqv:IEC18(1983)37 GB/T11684-2003 核仪器电磁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38 GB/T12190-2006 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idt:IEEE299 (1996)39 GB12638-1990 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正在修订)40 GB12668.3-2003 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3部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及其特定的试验方法41 GB13421-1992 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42 GB13613-1992 对海中远程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43 GB13614-1992 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44 GB13615-1992 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45 GB13616-1992 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46 GB13617-1992 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47 GB13618-1992 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48 GB/T13619-1992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干扰计算方法49 GB/T13620-1992 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地面微波站之间协调区的确定和干扰计算方法50 GB13836-2000 电视和声音信号电缆分配系统 第2部分 设备的电磁兼容eqv:IEC60728-2(1997)51 GB13837-2003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eqv:CISPR1352 GB14023-2006 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idt:CISPR12(1997)53 GB/T14431-1993 无线电业务要求的信号/干扰保护比和最小可用场强54 GB/T14598.9-2002 电气继电器第22-3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辐射电磁场骚扰试验idt:IEC60255-22-355 GB/T14598.10-1996电力继电器 第22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 第4篇: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idt:IEC60255-22-4(1992) 56 GB/T14598.13-1998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 第1部分:1MHz 脉冲群干扰试验 epv:IEC60255-22-1(1998) 57 GB/T14598.14-1998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 第2部分:静电放电试验 epv:IEC60255-22-2(1998) 58 GB 14598.16-2002 电气继电器 第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epv:IEC60255-25(2000)59 GB 14598.18-2007电气继电器 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器骚扰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epv:IEC60255-25(2000)60 GB/T15152-2006 脉冲噪声干扰引起移动通信降级的评定方法 IEC/CISPR21:199961 GB15540-2006陆地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ETSI EN 601 489-1:02 62 GB/T15658-1995 城市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63 GB15707-199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CISPR18(1986)64 GB/T15708-1995交流电气化铁道电力机车运行产生的无线电辐射干扰测量方法65 GB/T15709-1995 交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线电辐射干扰测量方法 66 GB15734-1995 电子调光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 67 GB16203-1996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要求68 GB/T16607-1996 微波炉在1GHz 以上的辐射干扰测量方法eqv:CISPR19:198369 GB/T16679 -1996 信号与连接线的代号 IEC61175:199370 GB16787-1997 30MHz ~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辐射测量方法和限值IEC60728-1-199171 GB16788-199730MHz ~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抗扰度测量方法和限值IEC60728-1-1986 72 GB/T 16895.3-2004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5-54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接地配置、保护导体和保护联结导体73GB/T 16895.16- 2002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4部分:安全防护 第44章:过电压保护 第444节:建筑物电气装置电磁干扰(EMI)防护74 GB/T 16895.17-2002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5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第548节:信息技术装置的接地配置和等电位联结 75 GB/T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idt:CISPR24(1997)76 GB/T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电磁辐射抗扰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采用欧共体指令95/54/EEC (1995)77 GB/T17624.1-1998 电磁兼容 综述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idt:IEC61000-1-1(1992)78 GB17625.1-2003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eqv:IEC61000-3-279 GB17625.2-1999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不大于16A 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值 idt:IEC61000-3-3(1994) 80 GB/Z17625.3-2000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路大于16A 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IEC61000-3-5 (1994) 81 GB/Z17625.4-2000 电磁兼容 限值 中、高压电力系统中畸变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IEC61000-3-6 (1996) 82 GB/Z17625.5-2000电磁兼容 限值 中、高压电力系统中波动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IEC61000-3-7 (1996) 83 GB/Z 17625.6-2003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16A 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84 GB/T17626.1-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抗扰度试验总论 idt:IEC61000-4-1(1992)85 GB/T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2(2001)86 GB/T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3(2002)87 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4(1995)88 GB/T17626.5-199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5(1996)89 GB/T17626.6-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idt:IEC61000-4-6(1996)90 GB/T17626.7-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idt:IEC61000-4-7(1991)91 GB/T17626.8-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8(1993)92 GB/T17626.9-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9(1993)93 GB/T17626.10-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10(1993) 94 GB/T17626.11-1999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11(1994) 95 GB/T17626.1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12(1995) 96 GB/T17626.14-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14(2002) 97 GB/T17626.16-2007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0Hz-150Hz 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16(2002) 98 GB/T17626.17-2005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17(2002) 99 GB/T17626.28-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 idt:IEC61000-4-28(2001) 100 GB17743-1999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idt:CISPR15(1996)101 GB/T17799.1-1999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6-1(1996) 102 GB/T 17799.2-2003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103 GB/T17799.3-2001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idt:IEC61000-6-3(1996)104 GB/T17799.4-2001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 idt:IEC61000-6-4(1997) 105 GB/Z18039.1-2000 电磁兼容 环境 电磁环境的分类 IEC61000-2-5(1996) 106 GB/Z18039.2-2000 电磁兼容 环境 工业设备电源低频传导骚扰发射水平的评估IEC61000-2-6 (1996) 107 GB/T 18039.3-2003电磁兼容 环境 公共低压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兼容水平IEC61000-2-2 (1990) 108 GB/T 18039.4-2003 电磁兼容 环境 工厂低频传导骚扰的兼容水平 IEC61000-2-4 (1994) 109 GB/T 18039.5-2003电磁兼容 环境 公共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电磁环境IEC61000-2-1 (1990) 110 GB/T 18039.6-2005 电磁兼容 环境 各种环境中的低频磁场 IEC61000-2-7 (1998) 111 GB/T 18268-2000 测量、控制和试验使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 112 GB/T 18387-2001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113 GB 18499-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 )——电磁兼容性114 GB/Z 18509-2001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 115 GB 18555-2001 作业场所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 116 GB/T 18595-2001 一般照明用设备的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117 GB 18655-2002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118 GB/T 18732-2002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限值的确定方法119 GB 18802.1-2002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120 GB 18802.21-2002低压电涌保护器 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121 GB/T 19271.1-2003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1部分:通则 122 GB 19286-2003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123 GB/T 19287-2003 电信设备的抗扰度通用要求124 GB/Z 19397-2003 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和性能评估准则—指南125 GB 19483-2004 无绳电话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126 GB 19484.1-2004 800MHz 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移动台及其辅助设备127 GB/T 19951-2005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试验方法 ISO10605:2001128 GB/T19954.1-2005 电磁兼容专业用途的音频、视频、音视频和娱乐场所灯光控制设备的产品类标准第1部分:发射EN55301-1:1996129 GB/T19954.2-2005 电磁兼容专业用途的音频、视频、音视频和娱乐场所灯光控制设备的产品类标准第1部分:抗扰度EN55301-2:1996130 GB/Z19511-2004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ISM)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定频段内的辐射电平指南131 GB/Z19871-2005 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电磁兼容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132 GB/T20549-2006 移动通信直放机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133 GJB/Z17-90 军用装备电磁兼容管理指南134 GJB/Z25-90 电子设备和设施的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指南135 GJB/Z36-93 舰船总体天线电磁兼容性设计导则136 GJB/Z54-94 系统预防电磁能量效应的设计和试验指南137 GJB72A-2002 电磁干扰和兼容性术语138 GJB/Z124-99 电磁干扰诊断指南139 GJB/Z132-2002 军用电磁干扰滤波器选用和安装指南140 GJB151A-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 MIL-STD-461A 141 GJB152A-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MIL-STD-462A 142 GJB181A-2003 飞机供电特性143 GJB/Z214-2003 军用电磁干扰滤波器设计指南144 GJB538-88 半导体器件电磁脉冲损伤阈值试验方法145 GJB572A-2006 飞机外部电源供电特性及一般要求146 GJB786-89 预防电磁场对军械危害的一般要求147 GJB870-90 军用电子设备方舱通用规范148 GJB911-90 电磁脉冲防护器件测量方法149 GJB968.1-.13-90 军用弦外机定型试验规定150 GJB1046-90 舰船搭接、接地、屏蔽、滤波及电缆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方法151 GJB1143-91 无线电频谱特性的测量152 GJB1210-91 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的实施 MIL-STD-1857153 GJB1389A-2005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 MIL-E-6051D 154 GJB1450-92 舰船总体射频危害电磁场强测量方法155 GJB1518-92 射频干扰滤波器总规范156 GJB1696-93 航天系统地面设施电磁兼容性和接地要求157 GJB2038-94 雷达吸波材料反射率测试方法158 GJB2079-94 无线电系统间干扰的测量方法159 GJB2080-94 接收点场强的一般测量方法160 GJB2117-94 横电磁波室性能测量方法161 GJB2451-95 金属壳密封抑制电磁干扰电容器总规范162 GJB2604-96 军用电磁屏蔽涂料通用规范163 GJB2606-96 军用透光屏蔽涂料通用规范164 GJB2713-96 军用屏蔽玻璃通用规范165 GJB2926-97 电磁兼容性测试实验室认可要求166 GJB3039-97 舰船屏蔽舱室要求和屏蔽效能测试方法167 GJB3198-98 无线电引信抗干扰性能评定方法168 GJB3405-98 20-1000MHz屏蔽室场分布测试方法169 GJB3590-99 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170 GJB3622-99 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地面设施对高空核电磁脉冲的防护要求171 GJB3909-99 指挥中心(所)电磁兼容性要求172 GJB4223-2001 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抗干扰定型试验规程173 GJB4940-2003 VHF/UHF频段航空移动业务与陆地移动业务之间电磁兼容性要求174 GJB4944-2003 舰载卫星通信地球站电磁环境要求175 GJB5185-2003 小屏蔽体屏蔽效能测量方法176 GJB5195-2004 电子干扰飞机电子对抗任务系统通用规范177 GJB5199-2004 舰船通信干扰设备试验场试验方法178 GJB5239-2004 射频吸波材料吸波性能测试方法179 GJB5240-2004 军用电子装备同用机箱机柜屏蔽效能要求和测试方法IEC 61000-5-7:2001180 GJB5313-2004 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181 GJB/J5410-2005 电磁兼容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规范182 GJB5792-2006 军用涉密信息系统电磁屏蔽体等级划分和测量方法183 GJBZ20008-91 军用通信车电磁兼容性规范184 GJBZ20048-96 对空情报雷达电磁环境防护要求的测量方法185 GJBZ20093-92 VHF/UHF航空无线电通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186 GJBZ20206-94 军用机场指挥、通信、导航设施抗电磁干扰技术要求187 GJBZ20480-98 军用直升飞机电磁兼容性通用要求188 QJ2809-96 平面材料屏蔽效能的测试方法189 QJ2840-96 电磁兼容性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方法190 QJ3035-98 电子机柜电磁屏蔽要求和测试方法191 SJ10346-97 电子乐器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192 SJ/T10664 电话终端的电磁兼容性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193 SJ11151-97 电视游戏机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194 SJ20155-92 射频辐射吸收体(微波吸收材料)的通用规范195 SJ20156-92 电源中减小电磁干扰的设计指南196 SJ20672-98 电磁屏蔽衬垫屏蔽质量的测量方法197 SJ20673-98 军用电磁屏蔽橡胶衬垫材料通用规范198 SJ20755A-2005 军用电磁屏蔽通风窗痛用规范199 SJ20814-2002 军用电磁屏蔽箔片通用规范200 SJ20819-2002 军用EMI吸波器件(包括磁珠、磁环、磁筒、磁夹板等器件)通用规范201 SJ20925-2005 军用低泄漏方舱通用规范202 TB/T3021-2001 铁道机车车辆电子装置203 TB/T3073-2003 铁道信号电器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204 YD/T968-2002 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205 YD/T1003-99 卫星通信VSAT地球站电磁干扰的测量方法206 YD/T1032-2000 900/1800MHz C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第一部分:移动台及其辅助207 YD/T1138-2006 固定/无线链路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208 YD/T1139-2006 900/1800MHz C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209 YD/T1169.2-2001 800MHz C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210 YD/T1244-2002 数字用户(XDSL)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211 YD/T1312.1-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一部分:通用要去212 YD/T1312.2-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宽带无线电设备213 YD/T1312.3-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个人陆地移动无线电设备(PMR)及其辅助设备214 YD/T1312.4-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四部分:无线寻呼系统215 YD/T1312.5-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五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电话216 YD/T1312.6-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六部分:业余无线电设备217 YD/T1312.7-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七部分:陆地集群无线电设备218 YD/T1312.8-2004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八部分:短距离无线电设备(9k~40GHz)219 YD/T1312.9-.10-2007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九-十部分220 YD/T1482-2006 电信设备电磁环境分类221 YD/T1633-2007 电磁兼容性现场测试方法IEC60601-1-2:20 01222 YY0505-2005 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223 YZ/T0066-2002 小型邮政产品族间容性静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暂将短时中断的抗扰度试验要求。

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3篇)

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是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不产生干扰,也不受其他设备干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

本文将对电磁兼容安全标准和规定进行概述。

二、电磁兼容安全标准体系1. 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全球电磁兼容领域最具权威的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和发布国际电磁兼容标准。

IEC标准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产品类标准和专用标准。

(1)基础标准:描述电磁兼容现象,规定电磁骚扰发射和抗扰度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和布置,同时定义试验等级和性能判据。

如IEC61000系列标准。

(2)通用标准:适用于多种产品和设备,如IEC60950-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3)产品类标准:针对特定产品系列和专用产品的EMC测试,如IEC61000-4-2《电磁兼容性(EMC)试验和测量技术第4-2部分: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4)专用标准:针对特定行业和产品的EMC要求,如IEC61000-6-1《电磁兼容性(EMC)试验和测量技术第6-1部分:辐射抗扰度试验》。

2. 国家标准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产业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如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7743《电磁兼容通用要求》。

3. 地方标准部分地区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需求,制定了一些地方电磁兼容标准。

三、电磁兼容安全规定1. 发射限值发射限值是指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向周围空间发射的电磁骚扰信号的电平限制。

发射限值通常分为骚扰限值和干扰限值。

(1)骚扰限值:规定设备发射的电磁骚扰信号不得超过的限值。

(2)干扰限值:规定设备发射的电磁骚扰信号对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干扰时,允许的最大限值。

2. 抗扰度要求抗扰度要求是指设备在受到电磁骚扰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性能的能力。

关于电磁辐射与国家标准

关于电磁辐射与国家标准

手机与基站之间为确保通话质 量,自动遵循双方约定的计算机 控制程序,动态调整互相之间的 通话信道、电磁辐射功率与接收 灵敏度,同时还实现智能登记国 际与国内漫游,切换局域与基站, 记录通话时长与费用等各种功能。
在上述控制原理下,一个覆盖 半径在500至700米的BT S基站,相对于该范围内的移动 手机而言,距离基站越远,对应 信道和手机的发射峰值功率越强。
此外,我国现行(GB870 2-88)40μW/cm2的电 磁辐射防护标准比欧美各工业化 国家要更加严格,
比如:美国1982年颁布的标准是 3000μW/cm2比我国要宽松 75倍,足已证明我国政府在有关电 磁辐射环境保护方面是极其负责的, 而且移动通信运营部门的整套设备以 及技术参数也是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控 制的。
而且,一般GSM基站天线高 度均在35至55米,电磁波在 空中传播衰减很快。有测试表明, 发射功率为20瓦的大功率基站, 其天线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 0.6μW/cm2,远低于40 μW/cm2的国家标准。
其次,当电磁波穿过一般砖墙时要衰 减6dB左右(折合4倍),而穿过 带钢筋的墙要衰减20dB左右。因 此,将GSM基站天线建在一般住宅 楼顶时宅内的居民是绝对安全的。
所以,要降低手机和基站发射 功率,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就 是全社会从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趋 势出发,为新建基站提供方便。 因为一个科学、合理布局的基站 建设方案,可以满足众多的GS M手机持有者,均在较低发射电 磁辐射的情况下,实现可靠的移 动通信。
基站辐射并不可怕
移动通信基站由于目标大,往 往使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 的影响产生疑问。然而实践证明, 任何一期移动通信工程建设方案 的设计,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先后对广州市"省府印刷厂"、"白云山 中药厂"等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进 行了现场测试;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站对"市二中"、"东风西"、"机场路"等 基站的电磁辐射情况进行了实地监测。

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三篇)

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三篇)

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的电磁辐射。

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

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的若干基本概念1.常见的电磁辐射源一般来说,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都是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远区场和近区场。

2.1近区场及特点以场源为中心,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通常称为近区场,也可称为感应场。

近区场通常具有如下特点: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即:E¹377H。

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压高电流小的场源(如发射天线、馈线等),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对于电压低电流大的场源(如某些感应加热设备的模具),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大得多。

从这个角度上说,电磁防护的重点应该在近区场。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比较快,在此空间内的不均匀度较大。

2.2远区场及特点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

远区场的主要特点如下:在远区场中,所有的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这种场辐射强度的衰减要比感应场慢得多。

在远区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有如下关系:在国际单位制中,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

2.3近区场与远区场划分的意义通常,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近区场辐射的电磁场强度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点测时以辐射源为中心,将待测区按5°~10°角度划线,呈扇形展开。

随此划线,近区场以每隔5~20min定点测量,远区场以每隔50~100m定点测量,或按特殊需要选点测量。

简易测量:一般用各向同性探头的宽频段场强仪测定之,如探头为非各向同性者,则分别测定各不同极化方向的场强值,取其矢量和。

面测量,将待测地区(城市)按人口统计划分若干小区,并标明各小区居民重心地理坐标,从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小区作为监测点,测量仪器应用环境电磁波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各频段自动扫描、自动测量和实时处理。

然后根据各小区人口数量进行加权,求出该地区(城市)居民环境电磁波暴露强度累加百分数。

二. 测量位置旷野平坦地面环境测量一般以人的高度,即1.7m左右处测定,如为待建地段,则应在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测定。

建筑物内部测量,应以不同层次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点分别测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

ICS Z 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Regulations for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adiation 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GB××××—××××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电场、磁场、电磁场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场、磁场、电磁场的实践的正当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中300GHz及以下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不包括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公众曝露限值。

本标准规定的限值,可以防止对健康不利的各种急性影响,同时考虑到对健康不利的慢性影响采取预防性原则。

本标准是对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修订,本标准基本框架参考了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300GHz及以下)曝露导则,1998》。

本标准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删减了职业曝露限值;——增加了0.1MHz以下频段、30GHz~300GHz频段的曝露限值;——各频段的曝露限值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安全系数,与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相比有所修改;——删减了对电磁源管理要求及监测的内容。

——调整豁免管理内容。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废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核安全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300GHz及以下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不包括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公众曝露限值及电磁设施(设备)豁免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场、磁场、电磁场的单位、设施、设备以及受到曝露的公众.但本标准的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治疗或诊断曝露,也不适用于移动无线通信终端(如移动电话、对讲机、无线网卡等)发射引起的曝露。

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G4343.1《GB 4343.1-2009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1部分:发射》G4343.2《GB 4343.2-2009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2部分:抗扰度》G4365《GB/T4365-2003 电工术语电磁兼容》G4824《GB 4824-2013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 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G6113.2《GB/T6113.2-199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G6113.3《GB/Z 6113.3-200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 技术报告》G6113.101《GB/T 6113.101-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G6113.102《GB/T 6113.102-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传导骚扰》G6113.103《GB/T 6113.103-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骚扰功率》G6113.104《GB/T 6113.104-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辐射骚扰》G6113.105《GB/T 6113.105-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5部分: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30MHz~1000MHz天线校准用试验场地》G611《GB/T 611-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传导骚扰测量》G612《GB/T 612-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骚扰功率测量》G613《GB/T 613-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辐射骚扰测量》G614《GB/T 614-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抗扰度测量》G615《GB/Z 615-2013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2-5部分:大型设备骚扰发射现场测量》G6113.401《GB/Z 6113.401-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标准化的EMC试验不确定度》G6113.401《GB/Z 6113.401-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标准化的EMC试验不确定度》G6113.402《GB/T 6113.402-200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测量设备和设施的不确定度》G6113.403《GB/Z 6113.403-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批量产品的EMC符合性确定的统计考虑》G6113.404《GB/Z 6113.404-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抱怨的统计和限值的计算模型》G6113.405《GB/Z 6113.405-2010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替换试验方法的使用条件》G6364《GB 6364-2013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7260.2《GB 7260.2-2009 不间断电源设备(UPS):电磁兼容性(EMC)要求》G7349《G/T7349-2002 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8702《GB 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9175《GB/T 9175-1988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9254《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9383《GB/T 9383-2008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抗扰度 限值和测量方法》G10236《GB/T 10236-2006 半导体变流器与供电系统的兼容及干扰防护导则》G10250《GB/T 10250-2007 船舶电气与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G12158《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12190《GB/T 12190-2006 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G12668.3《GB/T12668.3-2003 调速电气传动系统: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及其特定的试验方法》G13614《GB 13614-2012 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及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13836《GB13836-2000 电视和声音信号电缆分配系统:设备的电磁兼容》G13837《GB 13837-2012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 无线电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G13837《GB13837-2003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14023《GB 14023-2011 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骚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15153.1《GB/T15153.1-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电源和电磁兼容性》G15152《GB/T 15152-2006 脉冲噪声干扰引起移动通信性能降级的评定方法》G15540《GB/T 15540-2006 陆地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15658《GB/T 15658-2012 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G15707《GB15707-199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16607《GB/T16607-1996 微波炉在1GHz以上的辐射干扰测量方法》G16609《GB/T16609-1996 红外传输的应用及系统间干扰的防护或控制的指南》 G16787《GB16787-1997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辐射测量方法和限值》G16788《GB16788-1997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抗扰度测量方法和限值》G16895.10《GB/T 16895.10-2010 低压电气装置:安全防护 电压骚扰和电磁骚扰防护》G17618《GB/T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G17619《GB/T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G17624.1《GB/T17624.1-1998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G17624.2《GB/Z 17624.2-2013 电磁兼容 综述 与电磁现象相关设备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实现功能安全的方法》G17625.1《GB 17625.1-2012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17625.2《GB 17625.2-2007 电磁兼容 限值 对每相额定电流≤16A 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电系统中产生的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17625.3《GB/Z17625.3-2000 电磁兼容:限值额定电流大于16MA》G17625.4《GB/Z17625.4-2000 电磁兼容:中高压电力系统》G17625.5《GB/Z17625.5-2000 电磁兼容:限值》G17625.6《GB/Z17625.6-2000电磁兼容: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17625.7《GB/T 17625.7-2013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75A且有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17626.1《GB/T 17626.1-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抗扰度试验总论》 G17626.2《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17626.3《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17626.4《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17626.5《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17626.6《GB/T 17626.6-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17626.7《GB/T 17626.7-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G17626.8《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17626.9《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17626.10《GB/T17626.10-1998 电磁兼容: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17626.11《GB/T 17626.11-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17626.12《GB/T 17626.12-201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铃波抗扰度试验》G17626.13《GB/T 17626.1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交流电源低频抗扰度试验》G17626.14《GB/T 17626.14-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G17626.15《GB/T 17626.15-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闪烁仪 功能和设计规范》G17626.16《GB/T 17626.16-200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OHz~150kHt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17626.17《GB/T 17626.17-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G17626.24《GB/T 17626.24-20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HEMP传导骚扰保护装置的试验方法》G17626.27《GB/T 17626.27-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三相电压不平衡抗扰度试验》G17626.28《GB/T 17626.2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G17626.29《GB/T 17626.29-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17626.30《GB/T 17626.30-20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能质量测量方法》G17626.34《GB/T 17626.34-20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主电源每相电流大于16A的设备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G17743《GB 17743-2007 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3G17799.1《GB/T17799.1-1999 电磁兼容: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G17799.2《GB/T17799.2-2003 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17799.3《GB 17799.3-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17799.4《GB 17799.4-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17799.5《GB/T 17799.5-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室内设备高空电磁脉冲(HEMP)抗扰度》G18039.1《GB/Z18039.1-2000 电磁兼容:电磁环境的分类》G18039.2《GB/Z18039.2-2000 电磁兼容:工业设备电源低频传导骚扰的评估》 G18039.3《GB/Z18039.3-2003 电磁兼容: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兼容水平》G18039.4《GB/Z18039.4-2003 电磁兼容:环境工厂低频传导骚扰的兼容水平》 G18039.5《GB/Z18039.5-2003 电磁兼容:环境公用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电磁环境》G18039.6《GB/Z 18039.6-2005 电磁兼容 环境 各种环境中的低频磁场》G18039.7《GB/Z 18039.7-2011 电磁兼容环境公用供电系统中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及其测量统计结果》G18039.8《GB/T 18039.8-2012 电磁兼容 环境 高空核电磁脉冲(HEMP)环境描述 传导骚扰》G18039.9《GB/T 18039.9-2013 电磁兼容 环境 公用中压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兼容水平》G18268.1《GB/T 18268.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G18268.21《GB/T 18268.2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1部分:特殊要求 无电磁兼容防护场合用敏感性试验和测量设备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G18268.22《GB/T 18268.22-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2部分:特殊要求 低压配电系统用便携式试验、测量和监控设备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G18268.23《GB/T 18268.23-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3部分:特殊要求 带集成或远程信号调理变送器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G18268.24《GB/T 18268.24-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4部分:特殊要求 符合IEC 61557-8的绝缘监控装置和符合IEC 61557-9的绝缘故障定位设备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G18268.25《GB/T 18268.25-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5部分:特殊要求 接口符合IEC 61784-1, CP3/2的现场装置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G18268.26《GB/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6部分:特殊要求 体外诊断(IVD)医疗设备》G18387《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G18499《GB 18499-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 电磁兼容性》G18509《GB/T18509-2001 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G18595《GB/T18595-2001 一般照明用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G18655《GB/T 18655-2010 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骚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18732《GB/Z18732-2002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限值的确定方法》G19286《GB19286-2003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G19287《GB/T19287-2003 电信设备的抗扰度通用要求》G19397《GB/T19397-2003 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和性能评估准则指南》G19483《GB19483-2004 无绳电话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G19484.1《GB 19484.1-2004 800MHz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电磁兼容性:移动台及其辅助设备》G19511《GB/Z19511-2004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ISM)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定频段内的辐射电平指南》G19871《GB/Z 19871-2005 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电磁兼容 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G19951《GB/T 19951-2005 道路车辆 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试验方法》G19954.1《GB/T 19954.1-2005 电磁兼容专业用途的音频、视频、音视频和娱乐场所灯光控制设备的产品类标准:发射》G19954.2《GB/T 19954.2-2005 电磁兼容专业用途的音视频和娱乐场所灯光控制设备标准:抗扰度》G20159.5《GB/T 20159.5-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地面车辆使用》G20159.6《GB/T 20159.6-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船用》G20159.7《GB/T 20159.7-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携带和非固定使用》G20159.8《GB/T 20159.8-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导言》G20549《GB/T 20549-2006 移动通信直放机电磁兼容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G21067《GB/T 21067-2007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通用抗扰度要求》G21288《GB 21288-2007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值》G21398《GB/T 21398-2008 农林机械 电磁兼容性 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G21419《GB/T 21419-2008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电抗器和类似产品 电磁兼容(EMC)要求》G21437.1《GB/T 21437.1-2008 道路车辆 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 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描述》G21437.2《GB/T 21437.2-2008 道路车辆 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G21437.3《GB/T 21437.3-2012 道路车辆 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 第3部分: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电瞬态发射》G21560.3《GB/T 21560.3-2008 低压直流电源 第3部分:电磁兼容性(EMC)》 G21713《GB/Z 21713-2008 低压交流电源(不高于1000 V)中的浪涌特性》G22450.1《GB/T 22450.1-2008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移动台及其辅助设备》G22451《GB/T 22451-2008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通用要求》G22630《GB/T 22630-2008 车载音视频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G22663《GB/T 22663-2008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机床抗扰度要求》G22840《GB/T 22840-2008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浪涌抗扰度试验规范》G22841《GB/T 22841-2008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规范》G23313《GB 23313-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发射限值》G23316《GB/T 23316-2009 工作服 防静电性能的要求及试验方法》G23326《GB/T 23326-2009 不锈钢纤维与棉涤混纺电磁波屏蔽本色布》G23712《GB 23712-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机床发射限值》G24111《GB/T 24111-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规范》G24112《GB/T 24112-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规范》G24337《GB/T 24337-200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间谐波》G24338.1《GB/T 24338.1-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1部分:总则》G24338.2《GB/T 24338.2-2011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2部分:整个轨道系统对外界的发射》G24338.3《GB/T 24338.3-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3-1部分:机车车辆 列车和整车》G24338.4《GB/T 24338.4-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3-2部分:机车车辆 设备》G24338.5《GB/T 24338.5-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4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G24338.6《GB/T 24338.6-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5部分:地面供电装置和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G24807《GB/T 24807-2009 电磁兼容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产品系列标准 发射》G24623《GB/T 24623-2009 高压绝缘子无线电干扰试验》G25003《GB/T 25003-2010 VHF/UHF频段无线电监测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和测试方法》G25312《GB/T 25312-2010 焊接设备电磁场对操作人员影响程度的评价准则》 G25313《GB/T 25313-2010 焊接设备电磁场检测与评估准则》G25471《GB/T 25471-2010 电磁屏蔽涂料的屏蔽效能测量方法》G25633《GB/T 25633-2010 电火花加工机床 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G28554《GB/T 28554-2012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内带供电单元的建设机械电磁兼容要求》G30140《GB/T 30140-2013 磁性材料在低频磁场中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G50515《GB 50515-2010 导(防)静电地面设计规范》G50611《GB 50611-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G26667《GB/T 26667-2011 电磁屏蔽材料术语》G26854《GB/Z 26854-2011 电特性的标准化》G29259《GB/T 29259-2012 道路车辆 电磁兼容术语》G30139《GB/T 30139-2013 工业用电磁屏蔽织物通用技术条件》G30142《GB/T 30142-2013 平面型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测量方法》G30148《GB/T 30148-2013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31275《GB/T 31275-2014 照明设备对人体电磁辐射的评价》3G50689《GB/T 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50698《GB/T 50698-2011 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G50719《GB/T 50719-2011 电磁屏蔽室工程技术规范》G50826《GB 50826-2012 电磁波暗室工程技术规范》G50944《GB 50944-2013 防静电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Z201.1《GBZ/T 201.1-2007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1部分:一般原则》GJ72A《GJB72A-2002 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术语》GJ105《GJB/Z105-1998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手册》GJ124《GJB/Z124-1999 电磁干扰诊断指南》GJ151A《GJB151A-19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152A《GJB152A-19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GJ158Z《GJB/Z158-2011 Z 军用装备电磁材料电磁屏蔽性能数据手册》GJ214K《GJB/Z 214-2003 K 军用电磁干扰滤波器设计指南》GJ865A《GJB865A-2004 舰船雷达有源干扰设备定型试验规程》GJ898A《GJB898A-2004 工作舱(室)温度环境的通用医学要求与评价》GJ1389《GJB1389A-2005 Z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J151B《GJB151B-2013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GJ1649《GJB1649-1993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大纲》GJ2604《GJB2604-1996 军用电磁屏蔽涂料通用规范》GJ2605《GJB2605-1996 可热封柔韧性防静电阻隔材料规范》GJ2606《GJB2606-1996 军用透光屏蔽材料通用规范》GJ2639《GJB2639-1996 军用飞机雷电防护》GJ2713《GJB2713-1996 军用屏蔽玻璃通用规范》GJ2926《GJB2926-1997 电磁兼容性测试实验室认可要求》GJ3007A《GJB3007A-2009 Z 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GJ3198《GJB 3198-1998 无线电引信抗干扰性能评定方法》GJ3257《GJB 3257-1998 无线电引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GJ3966《GJB 3966-2000 被测单元与自动测试设备兼容性通用要求》GJ4060《GJB 4060-2000 舰船总体天线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GJ4206《GJB4206-2001 电子对抗系统辐射源情报信息种类和内容要求》GJ4207《GJB4207-2001 无线电引信对抗设备安全要求》GJ5080《GJB 5080-2004 军用通信设施雷电防护设计与使用要求》GJ5104Z《GJB 5104-2004 Z无线电引信风帽用防静电涂料及风帽静电性能通用要求》GJ5184《GJB5184-2004 Z GPS压制干扰机通用规范》GJ5185《GJB 5185-2003 K 小屏蔽体屏蔽效能测量方法》GJ5186《GJB5186-2004 电网干扰材料通用规范》GJ5240《GJB5240-2004 军用电子设备通用机箱机柜屏蔽效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GJ5313《GJB5313-2004 电磁辐射暴露线值和测量方法》GJ5351《GJB/J5351-2004 交变磁场线圈检定规程》GJ5352《GJB/J5352-2004 交变磁感应强度测量线圈检定规程》GJ5410《GJB/J5410-2005 K 电磁兼容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规范》GJ5792《GJB 5792-2006 军用涉密信息系统电磁屏蔽体等级划分和测量方法》 GJ6071Z《GJB6071-2007 Z 军队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要求》GJ6092.1Z《GJB6092.1-2007 Z 地面光电无源干扰设备试验场试验方法:烟幕的红外遮蔽性能》GJ6092.2Z《GJB6092.2-2007 Z 地面光电无源干扰设备试验场试验方法第:烟幕的激光遮蔽性能》GJ6093Z《GJB6093-2007 Z 弹道导弹电子攻防对抗系统雷达有源干扰对抗效果评定准则》GJ6182Z《GJB6182-2007 Z 目标近场微波、毫米波辐射特性测试方法》GJ6183Z《GJB6183-2007 Z 目标与环境特性测试量校核、验证与确认通用要求》GJ6184Z《GJB6184-2007 Z 目标与环境特性建模校核、验证与确认通用要求》 GJ6190K《GJB6190-2008 K 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测量方法》GJ6321Z《GJB6321-2008 Z 军用计算机电磁泄漏干扰器通用规范》GJ6741Z《GJB6741-2009 Z 数字通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GJ6784Z《GJB6784-2009 Z 军用地面电子设施防雷通用要求》GJ6785Z《GJB6785-2009 Z 军用电子设备方舱屏蔽效能测试方法》GJ7073Z《GJB7073-2010 Z 引信电子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电磁环境与性能试验方法》GJ7504Z《GJB7504-2012 Z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试验方法》GJ8041《GJB8041-2013 军用防电磁信息泄漏滤波器等级划分和限值要求》GA670《GA/T 670-2006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QJ2840《QJ 2840-1996 电磁兼容性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方法》QJ2846《QJ 2846-1996 防静电操作系统通用规范》QJ3035《QJ3035-1998 电子机柜电磁屏蔽要求和测试方法》HJB237《HJB 237-2001 舰船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SJ10346《SJ/T10346-1997 电子乐器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SJ10694《SJ/T10694-2006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SJ10796《SJ/T10796-2001 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SJ11151《SJ/T11151-1999 电视游戏机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SJ11159《SJ/T11159-1998 地板覆盖层和装配地板静电性能的试验方法》SJ11236《SJ/T11236-2001 防静电贴面板通用规范》SJ11277《SJ/T11277-2002 防静电周转容器通用规范》SJ11284《SJ/T 11284-2003 通信电缆屏蔽用金属塑料复合箔》SJ11294《SJ/T 11294-2004 防静电地坪涂料通用规范》SJ11363《SJ/T 11363-2006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SJ11364《SJ/T 11364-2006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SJ20156《SJ20156-1992 电源中减小电磁干扰的设计指南》SJ20597A《SJ20597A-2005 金属丝网屏蔽衬垫通用规范》SJ20672《SJ20672-1998 电磁屏蔽衬垫屏蔽质量的测量方法》SJ20673《SJ20673-1998 军用电磁屏蔽橡胶衬垫材料通用规范》SJ20755A《SJ20755A-2005 军用电磁屏蔽通风窗通用规范》SJ20769《SJ20769-1999 脉冲峰值功率测量方法》SJ20942《SJ 20942-2005 保密终端用连接器及专用屏蔽线缆组件通用规范》 SJ20943《SJ 20943-2005 针对无源干扰信号滤波器抑制特性的测试方法》SJ20944《SJ 20944-2005 嵌入式超短波跳频抗干扰模块通用要求》SJ31469《SJ/T31469-2002 防静电地面施工及验收规范》SJ31470《SJ31470-2002 电磁屏蔽室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YD968《YD/T 968-2002 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YD2196《YD/T 2196-2010 通信系统电磁防护安全管理总体要求》DL691《DL/T691-1999 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DL713《DL/T713-2000 500KV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DL1041《DL/T1041-2007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现场试验导则》DL1088《DL/T 1088-2008 ±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电磁环境参数限值》DL1089《DL/T 1089-2008 直流换流站与线路合成场强、离子流密度测试方法》 DL5033《DL/T 5033-2006 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 DL5040《DL/T 5040-2006 输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DL5408《DL/T 5408-2009 发电厂、变电站电子信息系统220/380V电源电涌保护配置、安装及验收规程》CE64《CECS64:1994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对中波导航影响的计算规程》CE65《CECS65:1994 送电线路对双线电话线路干扰影响的计算规程》CE66《CECS66:1994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对短波无线电测向台和收信台保护间距的计算规程》CE67《CECS67:1994 交流电气化铁道对电信线路杂音干扰影响的计算规程》 CE81《CECS81:1996 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CE155《CECS155:2003 防静电瓷质地板地面工程技术规程》SY0060《SY/T0060-19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Y6319《SY/T 6319-2008 防止静电、闪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TB3073《TB/T 3073-2003 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TB3074《TB/T 3074-2003 铁道信号设备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条件》TB10043《TB/T 10043-1995 交流电气化铁路对有线广播线路干扰防护设计规范》Y0505《YY 0505-2005 医用电气设备 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 要求和试验》51.80LY1330《LY/T 1330-2011 抗静电木质活动地板》DB62/T 2312《DB62/T 2312-2013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 JJF1035《JJF1035-2006 电离辐射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144《JJF 1144-2006 电磁骚扰测量接收机校准规范》。

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 标准

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 标准

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标准
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的标准通常由各国的卫生、环保或通信管理机构制定,这些标准主要为了确保人类在电磁辐射环境中的健康与安全。

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的考虑因素和相关标准:
1.频率范围: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影响有所不同。

因此,标准通常会根据频率的不同制定相应的限制。

2.辐射强度限值:标准一般规定了不同频率范围内电磁场的辐射
强度限值,以确保在这些强度下人体不会受到不可逆的生物影
响。

3.防护距离计算:标准可能会给出根据频率和辐射强度计算防护
距离的方法。

这些距离通常基于辐射场的逐渐减弱,以确保在
离源头较远的地方人体不受到危险。

4.职业暴露标准:针对职业性电磁辐射暴露,标准通常会设定更
为严格的限值,因为职业性接触可能比普通居民更频繁和长时
间。

5.特殊人群考虑:标准可能还会考虑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
对其设置更为谨慎的辐射限值。

在国际上,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ICNIRP)发布了一些关于非电离辐射的安全限值,其中包括射频电磁场的安全限值。

此外,各国卫生和环保机构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请注意,具体的标准和限值可能会因国家、地区以及最新研究的进展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遵循当地卫生和环保部门发布的相关标准和指南。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文件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文件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和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阈下值为界分级的。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在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在许建造居民住宅、学较、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厂、商店和影剧院等;如在此区内已有这些建筑,则应采取措施,或限制辐射时间。

卫生要求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见下表:波长单位一级( 安全区) 容许场强二级( 中间区) 容许场强长、中、短波V/m 〈10 〈25 超短波V/m 〈5 〈12微波μW/cm2 〈10 〈40混合V/m 按主要波段场强;若各波段场分散,则按复合场强加权确定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 ),及微波(300MHz ~300GHz )。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 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 ~30MHz ),超短波(30MHz ~300MHz ),及微波(300MHz ~300GHz )。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IEC62305-4(中文版)

IEC62305-4(中文版)
形8/20μs的感应电涌电流的SPD,要求一个相应的标称试验电流In。
注:对电力线路,合适的测试电流In由IEC61643-1的等级Ⅱ测试程序定义。
3.17用组合波测试的SPD
耐受典型波形8/20μs的感应电涌电流的SPD,要求一个相应的冲击试验短路电流为Ⅰsc。
IEC 62305第一版源自并取代了:
– IEC 61312-1, first edition (1995);
– IEC 61312-2, first edition (1998);
– IEC 61312-3, first edition (2000);
– IEC 61312-4, first edition (1998).
第四部分:建筑物内部电子和电气系统
第五部分:公共设施
该出版物的起草与ISO/IEC指令性文件第二部分一致。
委员会决定将该出版物的内容保持不变,直至在IEC的网站http://webstore.iec.ch上关于该出版物的日期到期。到那时,该出版物将被:
-再次认证;
-撤销;
-由修订版取代,或
-修正。

2)IEC在技术问题快报中发表的正式决定或协议尽可能的代表了国际上在相关领域中多数人的统一意见,因为技术委员会是由各相关IEC国家委员会的代表组成的。
3)IEC的出版物具有为国际应用提供建议的功能,并被IEC国家委员会所接受。尽管IEC将尽力确保其出版物内容的精确性,但并不为出版物的用途和最终用户对出版物的误解承担责任。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Part4:Eiectrical and electronic systems within structures
翻译:郭晋

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

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

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引言:随着无线通信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在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方面,研究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探讨2024年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磁辐射评价电磁辐射评价是衡量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强度测量、生物效应研究和模拟计算等。

1. 电磁辐射强度测量电磁辐射强度测量是评估电磁辐射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测量技术,包括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系统、电磁辐射传感器以及辐射场强测量方法等。

这些技术能够准确地测量电磁辐射的强度,并提供基于实时、定点或运动场景的监测数据。

2. 生物效应研究生物效应研究是评估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频率、强度和时长的电磁辐射进行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以分析电磁辐射对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这种研究能够为制定适当的电磁辐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帮助大众正确认识电磁辐射的危害程度。

3. 模拟计算模拟计算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电磁辐射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电磁辐射场模型,利用电磁学原理和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模拟和计算电磁辐射场的强度分布和输运路径,从而评估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可重复性和安全性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电磁辐射评价和防护设计。

二、电磁辐射防护技术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是保护人类免受电磁辐射危害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电磁辐射防护技术,包括屏蔽、减弱和避免等。

1. 屏蔽技术屏蔽技术是最常用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之一。

屏蔽材料可以阻挡或减弱电磁辐射的传播,从而达到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电磁辐射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屏蔽材料、陶瓷屏蔽材料和高分子屏蔽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的穿透。

2. 减弱技术减弱技术是电磁辐射防护的关键方法之一。

国家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完整版

国家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完整版

国家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和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阈下值为界分级的。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在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在许建造居民住宅、学较、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厂、商店和影剧院等;如在此区内已有这些建筑,则应采取措施,或限制辐射时间。

卫生要求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见下表: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 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建设国家电磁空间安全体系 维护电磁空间安全国家利益——陈鲸院士谈电磁空间安全

建设国家电磁空间安全体系 维护电磁空间安全国家利益——陈鲸院士谈电磁空间安全

C N I T S E C24 / 2020.12文│ 特约记者 王丹琛封面人物Cover Feature建设国家电磁空间安全体系维护电磁空间安全国家利益——陈鲸院士谈电磁空间安全编者按:10月21日,国防法修订草案全文公布,修订草案新增规定,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包括太空、电磁、网络空间在内的其他重大安全领域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魏凤和指出,电磁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被列入重大安全防卫领域,并将为相关领域防卫力量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对此,我刊采访了我国著名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我国空间监视技术领域主要开拓者陈鲸院士,请他谈谈对这一重要变化的见解,以飨读者。

陈鲸,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军事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持研制了中国首套卫星频谱监测管理成套设备以及中国首套空间监视系统,开创了空间监视技术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了中国首套卫星遥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在我国科学实验卫星系统试验验证和新型数字阵列监视雷达体系建设主持完成多项大型系统工程。

Cover FeatureC N I T S E C2020.12 /25记者:今年10月份,电磁空间安全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被列入重大安全防卫领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电磁空间的概念及其在国家防卫领域的重要意义。

陈院士:电磁空间是电磁频率域,由各种电磁设备发射的电磁波和自然界辐射的电磁波共同构成,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可以从零到无穷,所覆盖的物理空间是无限的。

这个空间是信息产生、传输、感知和利用的主要渠道,也是信息化战争时代新型作战形式有效运用的重要依托。

从频谱的角度来看,电磁空间的范围从低频到高频,从无线电波到光波,甚至还包括静电、静磁,以及处于束缚态和游离态的电子和离子束。

技术涉及侦察、监测、遥控、可视化技术,以及电磁兼容、电磁防护等,集中了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顶尖成果。

电磁环境对生态的危害及防护

电磁环境对生态的危害及防护

电磁环境对生态得危害及防护ﻫ1 前言ﻫ电磁场已成为当今得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高频辐射源包括无线电及电视广播得天线、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得雷达天线以及其它多种民用及军用电子设备,还包括移动通信用得手持收发信机等得众多通信系统。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得增强,人们对暴露在电磁场中可能危害健康得问题极为关心。

世界各国有关科技人员对2射频场对人体得危害影响此进行了必要得研究。

ﻫ2、1中短波电磁场辐射得危害在中短波高频电磁场作用下,经受一定强度与一定时间得暴露,作业人员以及高强度作用范围内得其她人员会产生某些不良影响.高频辐射对机体疲乏紧张为主得植物神经紧张失调。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最为严重;其次较突出得就是头痛、四肢酸疼、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等症状;部分女工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此外,通过体检还会发现心血管系统有某些改变现象,例如,心电图方面出现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现象。

ﻫ当然,这些影响不就是绝对得,因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得不同而有所差异,工作人员身体条件,以及性别年龄不2、2微波辐射对人体得危害性ﻫ微波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后,同,高频电磁场对机体得影响也不相同。

ﻫ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

被吸收得微波辐射能量使组织内得分子与电介质得偶极子产生振动,媒质得磨擦把动能变为热能,从而引起温升。

微波辐射得功率、频率、波形,环境温度以及被照射得部位等对伤害得浓度与程度产生一定得影响.ﻫ微波对人体得影响,除引起比较严重得神经衰弱症状外,最突出得就是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反映在心血管系统为多,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高血压等.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T波下降等变化。

长期大得微波强度作用后,部分工作人员会生脑生物电流有某些改变等现象。

在血象方面,呈现白细胞下降或增高得趋势,变化极不稳定。

ﻫ微波可引起眼睛损伤,眼睛就是人体对微波辐射比较第三与易受伤害得器官。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与防护措施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与防护措施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与防护措施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近30余个城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及技术评估工作的广泛开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从技术到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在振动、噪声等环境影响治理措施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控制和减缓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针对轨道交通工程产生的振动、噪声、电磁等问题的环保投诉也与日俱增,尤以振动、噪声和电磁环境影响问题最为突出,备受各界公众关注。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和环境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先后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等技术规范和标准,但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评价起步较晚,相关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本节重点讨论城市轨道交通电磁辐射污染源,影响及防护措施.第一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1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总结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地铁建设,规划了北京地铁网络。

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

当时地铁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注重人防功能。

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

2)开始建设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城市规模限制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交通问题非常突出。

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21km)、北京地铁复八线(13.6km)和地铁一期工程改造、广州地铁1号线(18.5km)等建设项目为标志,我国内地真正以城市交通1朱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

台湾省台北市也于1997年3月开通了第一条地铁线路。

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方案

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方案

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方案为了保护人类和生物环境免受电磁辐射的潜在危害,制定合理的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并进行有效的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方案,以确保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一、背景介绍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电磁辐射源的普遍存在,如手机、电视、微波炉等。

虽然电磁辐射在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可能对人体和生物环境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因此,制定合理的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二、标准制定1.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对电磁辐射的危害研究,搜集和整理大量的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生物环境的关联研究数据。

2.制定安全指标:基于搜集到的数据,制定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指标,包括电磁辐射强度、频率范围、辐射剂量等方面的限制标准。

3.制订控制措施:根据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指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隔离、电磁辐射源电磁泄漏抑制、电磁防护设备等,以确保电磁辐射在合理范围内。

4.国际合作与认证:在制定安全标准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国际组织提交标准并接受认证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标准实施1.宣传与教育:利用各种媒体途径,向公众普及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和安全防护方法,提高公众对电磁辐射问题的认知和意识。

2.监测与评估:建立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对重点区域、场所和设备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其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3.辐射源管理:对电磁辐射较强的源头如手机基站、电视台、雷达站等进行管理,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要求,并对其施加限制和控制。

4.强化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对违反环境电磁辐射安全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法律追责。

5.技术创新:加强电磁辐射防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屏蔽材料、电磁泄漏监测技术等,为实施安全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四、挑战与问题1.多方利益博弈:在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利益冲突导致标准无法达成共识。

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

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

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辐射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辐射不仅涉及电离辐射,还包括非离子辐射,如电磁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辐射标准值,以限制辐射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以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实施情况。

一、辐射的分类辐射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

离子辐射是指能够电离物质的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

非离子辐射是指不能直接电离物质的辐射,如电磁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二、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的制定1. 国际组织标准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是一个国际组织,负责指导和制定辐射保护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标准。

其制定的标准被广泛认可和采用。

辐射标准值主要包括剂量限制和剂量限值。

2. 国家标准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科学依据,制定了适合自身国情的辐射标准值。

例如,美国设立了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制定了核辐射防护的标准值。

中国设立了国家核安全局(NNSA),负责制定和监督核辐射防护标准。

三、国家对辐射标准值的科学依据1.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研究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尤其是长期暴露于高剂量辐射下会增加癌症和遗传疾病的风险。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并确定了能量耗散的剂量和阈值。

国家对辐射标准值的制定,考虑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

2. 辐射监测与评估为了控制和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各国建立了辐射监测和评估系统。

这些系统通过测量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评估辐射的来源和分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辐射的危害。

这些系统是国家制定辐射标准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国家对辐射标准值的实施情况1. 辐射设备和工作场所的监管为了确保辐射设备和工作场所的安全使用,各国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

所有使用辐射设备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辐射标准值,并接受定期的检查和监督。

同时,工作场所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之欧阳数创编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之欧阳数创编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和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阈下值为界分级的。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在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在许建造居民住宅、学较、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 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点测时以辐射源为中心,将待测区按5°~10°角度划线,呈扇形展开。

随此划线,近区场以每隔5~20min定点测量,远区场以每隔50~100m定点测量,或按特殊需要选点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最新标准成果
序号 标准号 标准名称
1 GB/T 3482-2008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
2 GB/T 9043-2008 通信设备过电压保护用气体放电管通用技术条件
3 GB/T 21545-2008 通信设备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导则
4 GB/T 12572-2008 无线电发射设备参数通用要求和测量方法
5 GB/T 22450.1-2008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移动台及其辅助设备
6 GB/T 22451-2008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通用要求
7 YD/T 950-2008 电信中心内通信设备的过电压过电流抗力要求及试验方法
8 YD/T 1312.1-2008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9 YD/T 1816-2008 电信设备噪声限值要求和测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