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居秋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山居秋暝》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品味诗中的声韵美、意境美。

3.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背诵,使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2. 难点:理解诗中意象的转换,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日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 学习背景:介绍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3.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大意。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品味声韵美、意境美。

5.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中的难点、重点。

6. 朗读背诵: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背诵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味。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山居秋暝》2. 板书诗人:王维3. 板书重点意象:明月、清泉、松间、石上4. 板书难点词语:寥、落、清、澄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注意字迹工整。

2. 结合诗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3.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朗读、背诵方面是否存在问题?3.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秋日相关的图片,如金黄的落叶、丰硕的果实、美丽的山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秋日的美景。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领略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诗文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

(2)诗文复印件。

2. 学具:(1)笔记本。

(2)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水田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

(3)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 分析诗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文意境的感悟。

5.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诗文。

(2)背诵诗文。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作业设计1. 正确书写诗文。

2. 背诵诗文。

3.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诗文内容,体会了诗文描绘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教案:《山居秋暝》课时:1个课时年级:五年级上册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诗歌《山居秋暝》,了解山居生活的特点。

2.感受秋天山居的宁静与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山居秋暝》的课文内容。

2.相关诗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秋天山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山居的留想,并讨论学生对山居生活的印象。

呈现与讲解(15分钟):1.呈现诗歌《山居秋暝》的全文,让学生跟读。

2.解读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山居秋暝的特点,如幽静、宁静、美丽等。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与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分组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句,要求小组合作并理解自己负责的诗句。

2.每个小组依次展示并解读自己的诗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补充。

自主欣赏与表达(10分钟):1.引导学生欣赏山居秋暝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山居秋暝的感受和理解。

反馈与小结(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2.小结课堂内容,总结并强化学生对山居秋暝的理解。

拓展活动(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创作一首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也能够感受到山居秋暝的宁静与美丽。

同时,通过小组分工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活动中的诗歌创作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山居秋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人称“诗佛”。

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3、回答问题(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山居秋暝教案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山居秋暝。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词的文学特点,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2.了解古人生活中的山居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3.听、说、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对古诗词中的韵律和意境进行深度解析;2.学生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2.课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10分钟)•老师用画面和语言鼓舞学生对自然充满崇敬之情。

2. 新知串讲(30分钟)•分段介绍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红叶题诗一绝》和《静夜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推崇。

•解释每首诗歌中的韵律:古诗韵律有诗句的音节数、韵脚的位置和相同的读音。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古诗词进行韵律分析。

3. 学生互动(30分钟)•分组,要求同学们依然组成下面几组,每组分配一首诗歌,进行复述和解释,并根据韵律进行分析和展示。

讨论中做到确保每个小组的机会都充分体现了,让每个小组都能够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组别的谈话内容。

以此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4. 总结(10分钟)•老师带领同学复习课堂内容,指出学生在韵律分析方面的问题,并强调古诗词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作业•分组口头报告:要求指定一首古诗词,进行文学分析和它的韵律分析。

每组2名学生,每个人说2~3个句子。

•生活实践:周末搞一次户外野营,让同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

六、教学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古文学的理解和自然的尊重之情。

并从中读取之后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听取同学对古诗和自然的理解,让自然界和文学带来启迪,激发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暝、浣”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背诵《山居秋暝》。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赏析理解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想象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背景介绍法: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展示一些山水田园的图片,引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起领略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之美。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诗歌,正音纠错。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精读诗歌,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4.赏析诗歌,体会意境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清新、宁静、优美的意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第【1】篇〗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居秋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诗境,理解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

2. 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和诗人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

四、朗读与背诵(5分钟)1. 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2. 学生个体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

五、巩固拓展(5分钟)1. 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巩固生字词。

2. 学生进行诗文改写,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山水诗。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山水景色的短文。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在《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教学中,板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生字词的重要性。

补充和说明:1. 板书内容的选择:板书设计应选择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以及能够体现诗意境和情感的句子。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维及这首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解读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增强对传统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文卡片、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学习作者及背景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3.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山居秋暝》,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 解析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 体会意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美景和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山水之美。

6. 背诵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山居秋暝》,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山居秋暝》2. 板书诗中的主要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等3. 板书诗人的情感:向往、赞美七、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观后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和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向往之情。

同时,通过背诵和作业的布置,加强学生对古诗的识记和理解。

但在课堂活动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山居秋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出自《山居秋暝》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初秋晚景图)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上都有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此时正处在这幅画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维一起,走进这清新、美丽的画面中去。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1.预习要求。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2)全班交流古诗大意,教师重点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1.简介作者。

(师生交流)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

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过渡:“诗中有画”是王维的诗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2.读诗句,想画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齐读这六句诗,并圏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主题:古诗词《山居秋暝》的教学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词《山居秋暝》,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宁静生活情趣。

2. 通过欣赏、理解、朗读《山居秋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词《山居秋暝》描写的诗意和情趣。

2. 熟练掌握古诗词《山居秋暝》的语言和节奏。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2. 帮助学生体验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1. 利用关键词“古诗词”、“山居秋暝”引入课题,了解学生对课题的初步认识。

2.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通过音乐感受诗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Step2:欣赏课文(10分钟)1. 教师先背诵一遍古诗词《山居秋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

2. 由学生逐句读一遍,然后由教师逐句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Step3:感受诗情画意(15分钟)1. 教师复述诗句的场景和描述,让学生自己想象。

2. 让学生自己动笔画出所想象的样子。

3. 每位同学挑选一两幅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自己陈述自己的作品,借助语言表达更深刻地理解诗句。

Step4:分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询问理解,一起查找自己理解诗意的“证据”。

2. 请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神景。

3. 让每组从他们的讨论中找出最精彩的内容,由组长代表小组分享。

Step5:总结(10分钟)1. 反思,总结。

让学生回忆课堂所学知识,总结体验。

2. 带领学生朗读一遍古诗词《山居秋暝》。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课外阅读3. 图片展示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的综合表现是解析、理解、朗读、写作及创意性的表达是否得体得力,意义是否恰当。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模板第【1】篇〗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1.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2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2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____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故诗人并不孤寂。

“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精品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感悟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动手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通过学生的画作,品味意境,去感悟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自己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法:1、多媒体播放《山居秋暝》的朗诵录音”2、学生诵读法3、学生自己动手描绘诗中展示的画面。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

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请你们先朗读,再听录音,最后自己动手把呈现在脑海的画面描绘出来。

二、学会诵读1、学生诵读,学生评价,学生再朗读。

(字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语重)在朗读中,同学们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和语调,但是,语速和重音把握的还不是很好。

下面,我们听一遍名家朗诵,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2、录音朗读,体会感悟。

《山居秋暝》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感知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下任务:1、描绘一幅《山居秋暝》图,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全部展现出来。

(如:季节、明月、松树、泉水……)2、想象出王维诗中没有提到的景色,把它补充到《山居秋暝》图中来。

(诗中没有写到的,补充到”图”中,又能符合画面特点的.)3、《山居秋暝》图的布局结构,动态和静态的形象,以及着色都要有自己的创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感悟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动手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通过学生的画作,品味意境,去感悟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自己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
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法:
1、多媒体播放《山居秋暝》的朗诵录音”
2、学生诵读法
3、学生自己动手描绘诗中展示的画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

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请你们先朗读,再听录音,最后自己动手把呈现在脑海的画面描绘出来。

二、学会诵读
1、学生诵读,学生评价,学生再朗读。

(字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语重)
在朗读中,同学们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和语调,但是,语速和重音把握的还不是很好。

下面,我们听一遍名家朗诵,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2、录音朗读,体会感悟。

《山居秋暝》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感知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下任务:
1、描绘一幅《山居秋暝》图,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全部展现出来。

(如:季节、明月、松树、泉水……)
2、想象出王维诗中没有提到的景色,把它补充到《山居秋暝》图中来。

(诗中没有写到的,补充到”图”中,又能符合画面特点的.)
3、《山居秋暝》图的布局结构,动态和静态的形象,以及着色都要有自己的创意。

(整个图画的布局不显得累赘,又能很好地衬托出动静这一特点,着色要能符合诗中描绘画面的特点.如:雨后处晴,松间明月,清泉浣女--)
4、给自己的图画取一个名字,名字要有创意。

(要能概括画面的主要特点:清幽,宁静,雅致……)
5、在自己创作的图画上写上一句简短的话,对自己图画进行说明,说明要有艺术性和创新性,并对图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学生分组交换平分,老师可作适当指导。

(展示评分标准)
1、一幅能全部展现出《山居秋暝》景物的图画,110分。

2、一幅创新性,想象合理的图画。

220分。

3、图画的布局,情景动静以及着色都有创新的。

330分。

4、图画的名字有创新的。

120分。

5、一句简短的说明有创新,又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

220分。

五、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做适当点评、归纳。

并穿插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两句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明确两点:
1、从同学们对自己所作图画的描绘中,我们可总结的出诗人笔下的景色特点是:清幽、明净、静寂。

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
个心灵的世界。

”那又有谁能谁这首诗不是要表达诗人的某一种情感呢?是啊,这首诗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2、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去吧,眼前的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美好吗?我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

这里,王维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取其反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以及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六、集体朗读全诗:
集体朗读《山居秋暝》,再次感受诗中所展现的美丽的山村晚景图以及诗人通过诗句表达出来的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和诗人自己的人生志趣和隐生活的追求。

七、作业:
背诵全诗。

学习小提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