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济源一中 卢光春

合集下载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PPT学习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PPT学习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会计学
1
1、核外电子排布
第1页/共18页
第2页/共18页
原子序数 1~2
电子层数
1
最外层 电子数
12
达到稳定结 构时的最外
层电子数
2
3~10
2
18
8
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
3
18 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周期性 变化。 第3页/共18页
2、原子半径
第4页/共18页
第7页/共18页
回顾:
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比较元素 的金属性和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的依据?
第8页/共18页
金属性
判断 依据
非金属性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 H2的难易 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 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结论: 1.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 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 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第5页/共18页
3、元素化合价
第6页/共18页
原子序数
化合价的变化
1~2 3~10
+1
0
+1
+5
-4 -1 0
11~18
+1
+7
-4 -1 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 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
B.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HX > H2Y > ZH3 C. 元素的非金属性 X > Y > Z
D. 单质的氧化性 X > Y > Z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课堂实录(优质实录配套课件配套说课稿配套评课反思)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课堂实录(优质实录配套课件配套说课稿配套评课反思)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律》精品教学课件
第一章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周期律
大弯中学 王建维
失电子越易,金属性越_强__,跟水反应 越_剧__烈__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 性越_强__,单质还原性越__强__,阳离子的氧 化性越_弱__。
得电子越容易,非金属性越_强___,跟氢 气化合越_容__易__,气态氢化物越_稳__定___,最 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_强__,单 质氧化性越_强___,阴离子的还原性越_弱__。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随堂练习
1、下列事实能说明金属性Na>Mg的是
( BC )
A、Na最外层有一个电子,Mg最外层有2 个电子;
B、Na能与冷水反应,而Mg反应很慢; C、碱性NaOH >Mg(OH)2 D、 Na能从MgCl2的溶液中把Mg置换出来
Si
P
S
Cl
1.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找出变量 2.找出变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来确定优势变量 4.分析,得出结论

同周 期: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化合价逐渐升高 ,元素金属性
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主 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族: 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
性逐渐减弱 。
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排布、主要化合价及 原子半径大小变化规律
原子序 电子 最外层电 原子半径 最高或最低化

层数
子数
的变化
合价变化
1~2
1
12
——
+10

化学二 1.2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二课时)

化学二  1.2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二课时)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元素周期表教学实录(第2课时课堂实录)

元素周期表教学实录(第2课时课堂实录)

元素周期表教案(第二课时)南阳中学黄建华[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探究ⅠA族元素和Ⅶ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辅助。

[实验药品和仪器]烧杯,小刀,滤纸,蒸馏水,金属钠,金属钾,酚酞溶液。

[教学过程]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出。

他是按原子质量排列的,后来不段完善。

我们现在常用的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的核电荷数排列的。

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和元素结构之间存在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在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叫做“周期”,其中短周期有3个,长周期有4个。

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称为“族”,族有主族和副族之分。

主族的族序数后面加“A”副族呢?“B”。

另外还有第八族和0族。

在周期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碱金属元素和卤素,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第5页的“科学探究”。

好,元素符号可以参看左边的元素周期表,锂,Li ;钠,Na ;钾,K ;铷,Rb;铯,Cs;[提问]他们的核电荷数呢?学生:锂是3,钠是11,钾是19,铷是37,铯是55。

[提问]他们最外层电子数呢?学生:都是1。

[提问]电子层数呢?学生:锂、钠、钾、铷、铯分别是2、3、4、5、6。

[提问]原子半径呢?学生:由锂、钠、钾、铷、铯越来越大。

师: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就越远,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力就越~~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活泼性,应该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越来越~~活泼。

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个实验。

[取钠,切绿豆大一小块]这是一小块钠,大家观察下。

现在我们把它投入水中,大家仔细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单质与水 (或酸)
反剧应烈:金属慢 应性, 迅与 速:沸 、水 与反 酸
较缓慢
反应
Na>M反应g剧>A烈,l 放
在第三周期出氢中气,。随着
最 化 水高物化价对物氧应碱原素N强子金a碱O序属H数性M中的依g强(递O次碱H增减)2,弱元氢A两氧l(O性化H物)3
性强弱
3、Si 、 P、 S 、Cl 非金属性的比较
课堂练习
1、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11—18的元素的 有关问题。
Na (1)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 ;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N__a_;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_A__l_;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C__l _; (5)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__C__l_____。
①非金属与H2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 越强; ②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非金属性越强; ③非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 物(含氧酸)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 强。 ④非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Na、Mg、Al金属性的比较 实验1:Na与Mg与水反应 实验2:Mg与Al与盐酸反应
实验一:Na、Mg与水的反应
物的酸碱性
H2Si O3 弱酸
H3PO4 H2SO HClO4 中强酸 4 最强酸
强酸
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递变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 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反应物
现象
方程式
钠浮于水面,形成光亮
Na、水、 小球,四处游走,有气体 2Na + 2H2O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本课时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4.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教学方法: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实验启发等教学过程:复习:填写下列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和价+1 +2 +3+4-4+5-3+6-2+7-1二、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①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金属性越强。

②单质与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①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越容易,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②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注:“—”不填。

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Mg、Al与水的反应:现象:Mg与冷水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均无明显现象。

方程式:2Na+2H2O == 2NaOH+H2↑Mg+2H2O △Mg(OH)2+H2↑结论:金属性由强到弱顺序:Na>Mg>Al实验2:Mg、Al与盐酸的反应:现象:两者均有无色气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但Mg与稀HCl的反应比Al剧烈得多。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2第一第二节,本节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为例,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最本质体现。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学生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导航图,对学生化学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也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体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概念,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类比迁移,自主总结出得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碱金属、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相互关系,也初步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因此,只要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适当的引导点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验证,完全将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学习中,并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同周期元素金属、非金属的递变规律;2、掌握并能运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及总结能力。

高中化学优质课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1)

高中化学优质课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1)
【板书】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并未列出。这是由于其原子半径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依据不同,数字不同有可比性,故不列出
【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
【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⑷对于同种元素,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______
①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阳离子半径________
②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越多,则离子半径________
③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越多,则离子半径_________
【随堂练习】写出下列微粒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F-、O2―、Na+、Mg2+
【过渡】从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会有周期性的变化呢?我们从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和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过渡】元素的性质是与构成元素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的,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那么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会不会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一样呈现周期性变化呢?下面,根据我们刚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进行讨论。
【投影】
元素符号
H
He
原子半径nm
0.037
【讲解】3-9、11-17号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律,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学习。

◆思路分析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认识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创造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通过客观事实以及习题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3、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4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学过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指导阅读]请大家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

表格底色有几种?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域特别集中,沿着周期表中硼、硅、砷、碲、砹跟铝、锗、锑、钋之间画一条线,线的左面是元素,右面是元素。

4.2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4.2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水,直到不再产生白色胶 均溶解
状Al(OH)3为止。然后将氢 氧化铝分装在两只试管
中,分别滴加2mol·L-1稀盐
Al(OH)3 + 3H+=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探究】硅、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非金属 性比较
判断 方法
④与同种变价金属反应,金属被氧化的程度越大,非金 属性越强。 ⑤非金属的置换能力:Cl2 置换出 Br2,Br2 能置换出 I2, 则非金属性:Cl>Br>I
⑥阴离子的还原性:一般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非 金属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如:还原性:S2->Cl-,则非金属性:S<Cl。
第四章 物质的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
结果
结构 决定 性质
一、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最外层 电子数
得失电子
A.原子半径:W<X 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3.短周期元素W、X、Y和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
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关系正确的
是( )。
D
A.氢化物沸点:W<Z
Y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化学学案5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判断【复习】1、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原子电子的能力。

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逐渐,金属性逐渐。

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一、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探究一】同周期元素金属性是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镁与冷水和沸水的反应。

【实验2】镁带、铝条分别与盐酸反应。

【探究二】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是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递变规律?【结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小结】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二、元素周期律(1)定义: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个→个(除H,He)随着原子序数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的递增3.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正价:→(除O、F)负价:→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非金属: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位构性【练习1】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2、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练习2】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是第ⅡA族中最大的B、遇冷水能剧烈反应C、位于第七周期D、Ra(OH)2是两性氢氧化物3、寻找所需物质在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在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在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部分作如下阐述:【一】教材〔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元素周期律》安排在本章的第二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二课时主要是要在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重要联系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元素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建立“由量变到质变”、“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分别为①,②。
[过渡]我们再研究第三周期的非金属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资料]
Si
P
S
Cl
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H2SiO3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比H2SO4酸性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一.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3.元素周期律
从Na C1从左右(1)定义:
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2)实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教学后记: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与沸水反应
现象
Mg带表面有气泡;Mg带表面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 + 2H2O==Mg(OH)2+ H2
结论
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只能与沸水反应,Al与水不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OH
Mg(OH)2
中强碱
Al(OH)3
[总结]Na、Mg、Al与水反应越来不越剧烈,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A.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B.砹(At)为白色固体,HAt不稳定,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案例6-2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案例6-2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稀 有 气 体 元 素
物的酸碱性 H 中强碱 两性 3 中强酸 强酸最强酸
金属性和非 强碱
弱酸
金属性递变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小结: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 强
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 , 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 2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 据①: 非金属与 H2 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②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 非金属性越 强;
③ 非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含氧酸)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④ 非金属性强的可以置换非金属性弱的。
2 、 Na 、 Mg 、 Al 金属性的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Na 、 Mg 、 Al 的 金属性强弱?
实验 1 : Na 与 Mg 与水 反应
实验 2 : Mg 与 Al 与盐酸 反应
实验一: Na 、 Mg 、 Al 与
反水应的物反应 现 象
方程式
钠浮于水面 , 形成光
Na 、水 亮小球 , 四处游走 , 2Na + 2H2O ═
、 酚酞 有气体产生 , 并发出
嗞嗞的声音 , 滴入酚
2NaOH + H2↑
剧烈Na>应M迅g速>A、l与酸
与 应 缓
在 第 三 周反 应期剧中烈 ,,放随
酸 : 慢
反 较
最化水性高物化强价对物弱氧应碱增着N强a,原碱O元H子次素M中序减金出g强数弱(氢属O碱气的H性。)递2依氢A氧两l(化性OH物)3
3 、 Si 、 P 、 S 、 Cl 非金属性的比

高中化学 教案——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  教案——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2.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巩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过程与方法:1.掌握元素性质规律的分析方法。

2.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3.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总结规律时,重视发现意识、感受在发现中寻找结论的乐趣2.加强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享受学习的成功3.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树立“有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我设计了以学案导学为基本教学方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如下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利用学案,进行知识复习和预习,为新授课打下基础。

○2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实验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前将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利用小组讨论总结知识内容、方法和规律。

○4指导学生课后学习:设计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行成书面反思材料;做巩固练习【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一)旧知识复习(完成后你你可以尝试一下后面的“每课一题”)1.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在元素周期表中,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济源一中卢光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推理、探究、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CAI 课件。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引导学生联想、猜测、推理、探究、归纳、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J引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续续研究元素周期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大家掌握哪些知识呢?请大家看屏幕(投影)。

(板书)下面请同学们以Na、Mg、Al、Si、P、S、Cl这七种元素为例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投影请大家共同回答: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在这些元素中【板书】Na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具有金属性;Cl为很活泼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电子,具有非金属性。

J启发现在请同学们猜测从钠到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递变规律?(指学生回答)。

板书猜测: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L过渡下面将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那我们的实验依据是什么呢? :投影请看屏幕: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学生读)如果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容易,而且它的氢氧化物碱性强,这种元素的金属性就强,反之则…弱。

大家可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碱金属元素: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氢氧化物碱性由弱变强,所以金属性也越来越强。

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学生读)如果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容易且稳定,或者它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就强,反之则…弱。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卤族元素:从氟到碘,与氢气化合越来越难,生成的氢化物也越来越不稳定,含氧酸的酸性也逐渐变弱,所以非金属性由强变弱。

J讲述下面我们就根据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准,确定研究思路,来验证我们的猜测:首先研究这些元素的单质置换出氢或结合氢的难易程度;然后讨论他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先研究它们的单质置换氢或与氢化合的情况。

先看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实验找一学生上台来做这个实验。

请注意观察。

我们看到钠与反应很剧烈,溶液呈红色。

他做得真棒,大家给点掌声好不好。

:投影接下来请大家观看镁与水反应的实验录像。

(此时板书)验证(一)置换出氢气逐渐与氢气化合逐渐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以上两个实验:请看化学方程式:书写完整吗?缺少反应条件△。

得出什么结论?L过渡下面请大家动手做实验,研究Mg、Al与盐酸反应的情况。

请一位同学总结实验情况请看化学方程式:有反应条件吗?得出什么结论?-板书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我们得出从钠到铝(归纳板书):验证(一)置换出氢气逐渐变难,;L过渡 Si、P、S、Cl是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能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吗?对,不能,但它们可与氢气发生化合反应。

请大家写出它们与H2化合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所写的方程式)这位同学写得比较好,但缺少反应条件。

大家看看书,找一找反应条件(请你来总结一下)。

(引导语)反应条件依次是板书从反应条件我们可看出,从硅到氯:(归纳板书)(一)置换出氢气逐渐变难,与氢气化合逐渐变易;J总结从钠、镁、铝置换出氢气逐渐变难而硅、磷、硫、氯与氢气化合逐渐变易,也可验证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如果你还不相信…:投影那就让我们再通过讨论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来验证。

在初中我们就学过氧化物的分类,大家说氧化物分哪几类?对,那么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酸碱性如何呢?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板书(二)最高价水化物碱性酸性:投影(展示学生所填表格)大家仔细看看他所填表格有没有错误。

前两种是碱性氧化物,后四种是酸性氧化物。

J启发 Al2O3是碱性氧化物还是酸性氧化物呢?请你来回答一下。

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L学生小结看它是否既能溶于酸生成盐和水又能溶于碱生成盐和水?:投影实验证明:Al2O3既能与盐酸作用,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对,像这样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

(板书)J诱导这些元素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如何呢?(列表分析)实验证明: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

(大家想想刚才的实验,就可以得到验证:钠与水反应后所得溶液遇酚酞显红色,镁与水反应后所得溶液遇酚酞也呈红色。

)Al2O3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的性质又如何呢?演示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吧。

先制备氢氧化铝:在这支试管中注入少量氯化铝溶液,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现在看到有氢氧化铝白色絮状沉淀产生。

将氢氧化铝沉淀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溶解;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盐酸,沉淀也溶解。

实验说明氢氧化铝呈现两性请大家写出氢氧化铝溶解的化学方程式。

展示方程式:大家看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强调都生成盐和水。

&归纳像氢氧化铝这样既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

(板书)(继续按表格分析)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实验还证明:原硅酸是弱酸……硫酸大家很熟悉,是一种强酸,高氯酸是一种比酸酸更强的酸。

J总结从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板书】(二)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也可验证我们的猜测: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L讲述我们的猜测从两方面都得到了验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递变呢?J分析大家知道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而原子核带…正电荷吸引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核电荷数越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强;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越…近,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也…越大。

现在同学们能根据七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和原子半径的递变,论证它们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吗?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

(提前板书部分内容) :投影如果按以上思路对其它元素进行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请看:是不是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就会出现周期性变化?板书:归纳原子序数——性质——周期性是的。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变化周期中,存在着性质相似的元素。

比如锂、钠、钾、铷、铯,它们的金属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再比如氟、氯、溴、碘、砹,它们的非金属性从下往上逐渐增强。

&归纳我们就把: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板书)归纳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性质——周期性J设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

:投影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④金属性和非金属的周期性变化等方面。

同学们知道: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J小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

(板书)本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练习某学生根据元素周期律把10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填入下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①这些元素中哪一种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哪一种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哪一种最难参与化学反应?②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哪一种的酸性最强?哪一种的碱性最强?哪一种元素能生成两性氢氧化物?③C和D的化学性质,哪一种更活泼?怎样用实验证明?G和K的化学性质,哪一种更活泼?怎能样用实验证明?J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用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准,验证了元素性质的递增变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来推测元素性质的,这算是一种正向思维;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从元素的性质推理它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这就是逆向思维。

比如说:A的非金属性比B的非金属性强,我们就可推知,A的气态氢化物比B的稳定,A的含氧酸酸性比强等。

元素周期律揭示的是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的递增是量变,而元素性质的递变是质变,量变引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心然结果。

大家还应知道,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其内部,元素性质的变化也不例外。

1869年门捷列夫首先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他认为元素性质的递变是由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引起的,当时他未能认识到元素性质周期性递变的根本原因。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才逐步认识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但是,门捷列夫那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为了记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把元素周期表叫门捷列夫周期表,并把(板书)101号元素命名为钔符号Md。

关于这些内容,请大家阅读教材109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研究性课题:根据元素周期律,从3~9号元素中找出一种象铝一样其氢氧化物呈现两性的元素,并查相关资料验证你的推测。

家庭小实验:验证铝与水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