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合成药物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三)含答案

药理学总论(三)一、最佳选择题1. 某药半衰期为5小时,单次给药后,约97%的药物从体内消除需要的时间为A.10小时B.25小时C.48小时D.120小时E.240小时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药物消除时间的计算。
半衰期为体内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时所用的时间。
本题的半衰期为5小时,一个半衰期时,约50%的药物从体内消除掉,两个半衰期时,约75%的药物消除,依此类推,大约5个半衰期时,约97%药物从体内消除。
故答案为B。
2. 反映药物体内分布广泛程度的是A.峰浓度B.半衰期C.达峰时间D.表面分布容积E.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药动学参数的药理意义。
药-时曲线是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其面积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Vd)的药理意义在于表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范围广不广,结合程度高不高。
消除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程度。
故答案为D。
3. 首次剂量加倍的原因是A.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B.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C.为了增强药理作用D.为了延长半衰期E.为了使血药浓度维持高水平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药动学相关内容。
首剂加倍: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了迅速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即坪值,以期药物迅速产生效应,常常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目的是在病菌繁殖初期,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
如果首剂不加倍,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时机。
以磺胺异唑片为例,它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即如果首剂加倍,口服后6小时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菌。
如果首剂不加倍,则需12小时才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小时内迅速繁殖。
故答案为A。
4. 某药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这意味着A.口服药物未经肝门静脉吸收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受首过效应的影响D.口服吸收较快E.生物利用度相同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时-量曲线下面积的意义。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PPT课件

药物半衰期(t1/2)意义:
1
2
3
药物分类 依据
确定给药 间隔时间
预测 药物基本 消除时间
4
预测 达到稳态
时间
28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2 生物利用度 定义: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生物利用度公式表达: A (入血药量) × D(服药剂量)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19
(二)分布 药物被吸收入血,经血液循环到达各 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 药物性质:溶解度、解离度、脂溶性、分子大小等
响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眼屏障等
分 布 体液pH值:酸性药物易分布在碱性体液中,碱性酸
的
性药物易分布在酸性体液中。
因 素
血浆蛋白结合:结合能力强,药理活性弱。
♣♣ 药酶诱导剂:促进药酶生成或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 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等
♣♣ 药酶抑制剂:减少药酶生成或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
♣♣ 如:西咪替丁、异烟肼、环丙沙星等
22
(四)排泄 1. 定 义 : 药 物 的 原 形 或 代 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 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是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危害的药物反应。
毒性反应 “三致反应”
副作用
变态反应
不良反应
依赖性
耐受性 耐药性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特异质反应 停药反应
11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作用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和核酸代谢 3.影响酶的活性 4.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5.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6.影响免疫功能 7.受体学说 ※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一、填空题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 和2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3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5. 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 _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二、简答题1.说出“三查”“八对” “一注意”。
三、选择题(一)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对症治疗 C .支持治疗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B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 •选择性作用 E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A 对因治疗 B .预防用药C .支持治疗D .对症治疗E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A 预防用药B D.对因治疗 E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用药时间 B .药物剂量D.体质 E .药物剂型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A.极量 B .治疗量D.最小致死量 E .最小有效量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A.习惯性 B .耐受性D.成瘾性 E .耐药性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A.副作用 B .后遗效应D.毒性反应 E .过敏反应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A.耐药性 B .耐受性D .成瘾性E .习惯性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A.作用增强 B .暂时失活D.代谢加快 E .排泄加快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A.舌下含服 B .肌内注射D .静脉注射C .药物毒性C .最小中毒量C .过敏反应C .继发反应C .过敏性C .转运加快C .口服E .皮下注射11.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皮下注射 B •雾化吸入C •肌内注射D.静脉注射 E .口服12.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消除的速度B. 药物跨膜转运的速度C. 药物分布到靶器官的量D. 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E.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防治作用;不良反应3.亲和力;内在活性4.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5.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二、简答题三查: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操作后检查。
天然药物化学 第1章 总论

本 章 内 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物合成
提取分离方法 结构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1. 醋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酚、蒽酮类
2. 甲戊二羟酸途径:萜、甾体类
3. 桂皮酸途径: 苯丙素、香豆素、木质素、木脂素、黄酮类 4. 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 5. 复合途径: 醋酸-丙二酸—莽草酸径 醋酸-丙二酸—甲戊二羟酸途径
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3.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吸附 色谱法 3.1 吸附分类:
• 物理吸附:无选择性的吸附,吸附-解析发 生迅速。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 • 化学吸附:不可逆性。如碱性氧化铝对酚酸 性成分的吸附,硅胶对生物碱的吸附等。
• 半化学吸附:聚酰胺对酚酸类、醌类的氢键 吸附。
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凝胶滤过法 4.2凝胶种类:
①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
只适于在水中应用, 分离多糖、 蛋白质等.
②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适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除具有分子筛的 特性外,还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效果。 常用溶剂有甲醇、氯仿-甲醇等。
1.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 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内容:主要指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多为
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
法、结构鉴定、结构改造及生合成途径。
1.2 天然药物化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1 天然药物化学中的相关术语
有效成分: 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能代表 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他成分,如植物 中普遍存在的无明显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生物活性成分:是经过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证 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一、填空题1.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和。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和。
3.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和。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和。
5.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和。
二、简答题1.说出“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选择题(一)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 B.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选择性作用 E.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A.预防用药 B.对症治疗 C.支持治疗D.对因治疗 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A.对因治疗 B.预防用药 C.支持治疗D.对症治疗 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用药时间 B.药物剂量 C.药物毒性D.体质 E.药物剂型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A.极量 B.治疗量 C.最小中毒量D.最小致死量 E.最小有效量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A.习惯性 B.耐受性 C.过敏反应D.成瘾性 E.耐药性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继发反应D.毒性反应 E.过敏反应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A.耐药性 B.耐受性 C.过敏性 D.成瘾性 E.习惯性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A.作用增强 B.暂时失活 C.转运加快D.代谢加快 E.排泄加快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A.舌下含服 B.肌内注射 C.口服D.静脉注射 E.皮下注射11.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皮下注射 B.雾化吸入 C.肌内注射D.静脉注射 E.口服12.生物利用度是指A.药物消除的速度B.药物跨膜转运的速度C.药物分布到靶器官的量D.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E.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防治作用;不良反应3.亲和力;内在活性4.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5.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二、简答题三查: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操作后检查。
[医学]天然药物化学总论1
![[医学]天然药物化学总论1](https://img.taocdn.com/s3/m/e18449dd84868762cbaed556.png)
四. 天然药化的作用:
1. 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有效 成分、有效部位); 2. 阐明中药炮制现代科学依据; 3. 改进剂型、提高疗效; 4. 开辟药源、开发新药。
1、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有效成分、有效部位)
【性味功效】 辛、苦、温 散寒、平喘、利水
1、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有效成分、有效部位)
强身健体、补肾壮阳 舒筋活络等
链霉菌
放线菌
第一节 绪论
一.天然药物的概念:
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质等自然界中存 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包括作为药物使用的生物体(如植物、动物 、昆虫及微生物等)及其部位生物提取物与榨出 物及从中分离得到的纯化合物。
?
天然药物 = 中药
药品注册分类
按种类 中药、天然药物
2. 研究内容: 主要指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多为 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 法、结构鉴定及生合成途径。
三、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
1. 生物活性成分:经过药效实验或生物活性实验, 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2. 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代 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物。
制法: 以上六味,苦参、百部、花椒、白
鲜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滤过, 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硼砂,搅 拌使溶解,制成1000ml,药液边搅拌边 分装;雄黄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另 分装成小袋,即得。
芒硝: Na2SO4.10H2O(泻热通便)
石膏: CaSO4.2H2O(清肺热)
海马:
雄黄,为硫化物类 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 二硫化二砷。归肝,大 肠经。有毒。解毒杀虫, 燥湿祛痰,截疟。用于 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痈肿,疔疮,疥癣,蛇 虫咬伤。常用量0.15~ 0.3克,入丸散用。外 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患处。
《药理学》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总论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是指药物:1.药物的ED50A.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B.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C.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D.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E.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2.某患者胃肠绞痛,用阿托品治疗,病人胃肠绞痛明显缓解,但出现口干,排尿困难,后者为:A.药物的急性毒性反应所致B.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C.药物引起的后遗效应D.药物的特异质反应E.药物的副作用3.某患者经氯霉素治疗伤寒,一个疗程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者属于:A.继发反应B.毒性反应C.变态反应D.后遗效应E.副作用4.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可将首次剂量:5.以近似血浆T1/2•A.增加半倍 B.增加一倍 C.增加二倍D.缩短给药间隔E.连续恒速静脉滴注: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A.固定不变B.随用药剂量而变C.随血浆浓度而变D.随给药次数而变7.药物在血浆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下列哪项正确:A.药物作用增强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C.药物代谢D.药物排泄加快E.药物作用减弱8.有关一级动力学消除,错误的概念是:A.此时血药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B.指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C.血药浓度按等比级数衰减恒定D.又叫恒比消除E.T1/29.产生副作用时所用的剂量为:A.极量B.治疗量C.大于治疗量D.半数致死量E.最小中毒量10.药物在血浆中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结合:A.脂蛋白B.白蛋白C.球蛋白D.血红蛋白质E.载脂蛋白11.大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B.滤过C.简单扩散D.易化扩散E.胞饮12.药物发生毒性反应可能说法不对的是:A.一次用药超过极量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C.病人肾、肝功能低下D.高敏性病人E.病人属过敏体质13.受体激动药的概念是:A.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B.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较弱的内在活性D.与受体无亲和力与内在活性E.以上都不对14.受体阻断药(拮抗剂)的特点是: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有亲和力,有较弱内在活性E.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1.6天,按逐日给予恒定治疗剂量,血浆浓度达到坪值的时间是: •15.地高辛T1/2A.10天B.12天C.6-7天D.4-5天16.某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一次静注后第一小时测得的血药浓度是100ug/100ml,第十小时测得的血药浓度是12.5ug/100ml,该药的半衰期是: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E.5小时17.经反复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A.抗药性B.习惯性C.成瘾性D.耐受性E.依赖性18.药物的半衰期是指: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19.药物的内在活性是指: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脂溶性强弱C.药物水溶性大小D.药物对受体亲和力高低E.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20.A药比B药安全,依据是:A.A药的LD50/ED50值比B药大B.A药的ED50/LD50比B药大C.A药的LD50比B药小D.A药的LD50比B药大E.A药的ED50比B药小 •21.治疗量是指什么量之间: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B.最小有效量与极量C.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D.常用量与最小中毒量22.药物的变态反应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与剂量大小B.与年龄性别C.与药物毒性大小D.与遗传因素23.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A.药物作用选择性低B.用药剂量过大C.用药时间太长 C.个体对药物反应太强烈24.下列说法哪一点为错误:A.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B.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率不同C.不同药剂所含的药量虽然相等,药效强度不尽相等D.缓释制剂利用有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E.肠外给药一般除油溶长效注射剂外,还有控释制剂可控制药物恒速释放及恒速吸收25.吸收特点为:A.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减慢药物吸收B.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较大C.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D.抑制胃排空药能加速药物吸收E.四环素与Fe2+不相互影响吸收26.药物副作用:A.常在较大剂量时发生B.一般不太严重C.是可以避免的D.并非药物效应E.与药物选择性高有关27.药物效应强度:A.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小B.与药物的最大效能相平行C.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D.反映药物与受体的解离E.越大则疗效越好28.有关内在活性哪一点是错误的:A.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内在活性B.内在活性用α表示C.内在活性范围为0%-100%D.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E.激动药与拮抗药均具有内在活性29.受体:A.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蛋白组分B.为客观存在的实体C.作用机制大多尚未被阐明D.为一个空乏笼统的概念E.分子在细胞中含量较高30.下列不正确的为:A.药物作用为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B.药物作用有其特异性C.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D.药物作用有选择性E.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意义相同31.pKa:A.仅指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B.其值对各药来说并非为固定值C.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D.pKa小于4的弱碱药,在胃肠道内基本都是离子型E.pKa大于7.5的弱酸药在胃肠道内基本都是离子型32.关于口服给药错误的描述为: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B.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吸收较快C.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关消除多的药物D.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E.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33.血脑屏障:A.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3种屏障的总称B.其中脑脊液-脑屏障是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屏障C.是大脑自我调节机制D.可使季铵化阿托品易于通过E.使治疗脑病可选用高极性的药物34.生物利用度:A.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前进入血液中的药物相对量B.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C.是原料药物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D.相等的药物,口服后测得的量-效曲线的AUC不等E.其口服时计算式为F=(静注定量药物后AUC:口服等量药物后AUC)×100%二、多选题1.药理学:A.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B.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C.是为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D.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E.研究属于狭义的生理科学范畴2.药物不良反应包括:A.副反应B.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D.停药反应E.变态反应3.药物作用机制包括:A.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B.影响核酸代谢C.影响生理物质转运D.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E.对酶的影响4.首过消除是药物口服后:A.经胃时被胃酸破坏B.经肠时被粘膜中的酶破坏C.进入血液时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活D.经门脉入肝脏被肝药酶灭活E.极性过高不能经胃肠吸收5.亲和力:A.单位为摩尔B.为解离常数负对数C.与分子量成正比D.仅为激动药所具有E.常用pD2表示6.部分激动药:A.与受体亲和力小B.内在活性较大C.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D.与激动药共存时(其浓度未达Emax时),其效应与激动药拮抗E.量-效曲线高度(Emax)较低7.第二信使包括:A.G-蛋白、环磷鸟苷B.核糖核酸、肌醇磷脂C.环磷腺苷、钙离子D.蛋白酶、P450E.肌醇磷脂、镁离子8.下列说法错误的为:A.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B.药理效应强弱为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质反应C.TD50/ED50或TC50/EC50所表示安全指标十分可靠D.动物实验常用LD50/ED50作为治疗指数E.ED95--TD5之间称为安全范围9.生物转化:A.主要在肝脏进行B.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部为结合C.与排泄统称为消除D.主要在肾脏进行E.使多数药物活性增强,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10.有关药物排泄正确的是:A.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经尿排泄B.酸化尿液可使碱性药物经尿排泄减少C.药物可自胆汁排泄,原理与肾排泄相似D.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E.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11.零级消除动力学:A.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值B.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高低有关C.其消除速度与CD.为恒速消除E.亦可转化为一级动力学消除12.一级消除动力学:A.药物半衰期并非恒定值B.药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C.为绝大多数药物消除方式D.其消除速率为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E.其消除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实际药量13.表观分布容积:A.为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B.为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C.与血浆清除率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各有其固定数值D.不因剂量大小改变其数值E.在多数药物中其值均小于血浆容积14.血药稳态浓度(Css):才能达到A.在一级动力学中,约需6个t1/2B.达到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C.在静脉恒速滴注时,血液浓度可以平稳达到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D.在第一个t1/2推入静脉即可立即达到E.不随给药速度快慢而升降15.下列哪些临床合理用药时应加以考虑:A.使血液浓度波动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与最小有效血浆浓度(MEC)之间治疗窗B.医师应根据病人肝、肾功能调整剂量C.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D.一般可采用每一个半衰期给予半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的给药方法E.临床用药可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计算剂量及设计给药方案16.下列有关房室模型的正确叙述为:A.药代动力学房室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概念多数药物按单房室模型转运B.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另些人可能呈一室或二室模型D.同一药物静脉注射时呈二室模型而口服呈单一房室模型E.房室模型为药物固有的药代动力学指标17.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包括:A.生理性拮抗B.生理性协同C.受体水平拮抗D.相互影响排泄E.干扰神经递质转运18.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包括:A.年龄,遗传异常B.性别,病理情况C.适应症,抗菌谱D.药物剂型,配伍禁忌E.心里因素,药物耐受三、填空题1.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
药物化学(1)总论

药物化学总结名词解释: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药效团:相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化学结构相同的部分,这部分结构称为药效团。
广义的定义是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具有相同的疏水、电性和立体性质,具有相似的构象。
前药:将一个药物分子经结构修饰后,使其在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进入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原药发挥作用,这种结构修饰后的药物称作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生物电子等排体:外层电子数目相等或排列相似,且具有类似物理化学性质,因而能够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一组原子或基团。
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产生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强度主要是因为化学结构的特异性,使药物分子与特异的生物大分子(受体)在空间发生互补的相互作用或复合,所以这类药物的化学反应性、分子形状、体积和表面积、立体化学状况、功能基配置、电荷分布都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上述各种性质都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制而研究开发的一类药物。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通常与不耐酶的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是一类抗菌增效剂。
药物: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的特殊化学品。
“me-too”药物:“m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结构与同类的已有的专利药物相似。
―――Chapter 5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写出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什么巴比妥酸无活性?答:在生理pH7.4下,Pk a=4.12,未解离度0.05%,成离子状态,几乎不能透过细胞膜和BBB,药物很难被吸收。
药理学试题-药物学总论

第一章药物学总论A1型题1.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A.药物学B.药理学C.药剂学D.药效学E.药动学2.下列对选择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选择性是相对的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作用3.容易受首关消除影响的药物应该避免哪种给药方法B.肌内注射A.静脉往射D.直肠给药C.口服E.舌下给药4.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可以使体内相应的受体数目增多,称为A.受体向上调节B.受体向下调节C.耐受性D.高敏性E.部分受体激动药5.决定药物副作用多少的主要因素是B.药物的选择作用A.药物的理化性质D.病人的年龄和性别C.药物的安全范围E.给药途径6.消费者不凭医师处方直接可以从药店购买的药物称为A.处方药B.非处方药C.麻醉药品D.精神药品E.放射性药品7.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于用药局部呈现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B.吸收作用C.选择作用D.防治作用E.不良反应8.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A.治疗作用B.预防作用C.副作用D.局部作用E.“三致”反应9.有些由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人肝时即被转化灭活,使药效降低的现象称为A.首关消除B.耐受性C.耐药性D.特异性E.以上皆否10.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A.解离↑、再吸收↑、排出↓B.解离↑、再吸收↑、排出↑C.解离↓、再吸收↓、排出↑D.解离↑、再吸收↓、排出↑E.解离↑、再吸收↓、排出↓11.药物的两重性是指A.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B.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C.选择作用和普遍作用D.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2.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A.药物被机体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被代谢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排泄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毒性减小一半所需的时间13.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A.解离度降低B.脂溶性增加C.易透过血脑屏障D.易被肾小管重吸收E.经肾排泄加快14.药物的治疗量为A.等于最小有效量B.大于极量C.等于极量D.在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E.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15.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时,病人伴口干、心悸等反应,属于A.后遗效应B.副作用C.毒性反应D.继发反应E.特异质反应16.碱化尿液,可使弱酸性药物经肾排泄时A.解离↑、再吸收↑、排出↓B.解离↑、再吸收↑、排出↑C.解离↓、再吸收↑、排出↓D.解离↑、再吸收↓、排出↑E.解离↑、再吸收↓、排出↓17.与用药目的无关,用药后对机体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反应称为:A.治疗作用B.不良反应D.继发反应C.毒性反应E.过敏反应18.药物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所呈现出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B.吸收作用D.防治作用C.首关消除E.不良反应19.受体激动剂与受体A.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C.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E.以上皆否20.受体阻断剂与受体A.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C.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具有较强亲和力,仅有较弱内在活性21.药物的吸收是指A.药物进人胃肠道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C.药物从给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D.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E.静脉给药22.药物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A.口服给药B.舌下给药D.肌内注射C.直肠给药E.皮下注射23.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为B.受体激动剂A.药酶诱导剂D.受体阻断剂C.药酶抑制剂E.部分受体激动剂24.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血浆药物浓度降低的过程称为A.代谢B.消除D.灭活C.解毒E.活化25.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在几个半衰期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A.1B.2C.3D.4E.526.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服药时间宜在A.饭前B.饭时C.饭后D.空腹时E.睡前27.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A.药物的吸收过程B.药物的血浆半衰期C.药物的排泄过程D.药物的转运方式E.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28..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肝脏B.肾脏C.肠道D.腺体E.呼吸道29.硝酸甘油舌下给药的目的在于A.避免刺激胃肠道B.增加吸收C.避免首过消除D.减慢药物代谢E.避免被胃肠道破坏30.连续用药使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称为A耐药性B.抗药性C.耐受性D.成瘾性E.高敏性31.服用催眠量的巴比妥类药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是A.副作用B.毒性反应C.变态反应D.后遗效应E.特异质反应32.丙磺舒与青霉素配伍用,增加后者的疗效是因为A.药效学作用机制上产生协同作用B.延缓耐药性产生C.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D.竞争血浆蛋白E.以上均不对33.停药后血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称B.毒性反应A.耐药性D.继发反应C.后遗效应E.副作用34.药物的排泄过程是A.药物的重吸收过程B.药物的再分布D.药物的排毒过程C.药物的彻底消除过程E.药物的分泌过程35.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A.LD5O/ED5OB.ED5O/LD5OC.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D.ED95与ID5之间的距离E.LD95与ED5之间的距离,36.催眠药服药时间宜在A.空腹时B.饭前D.睡前C.饭后定时服37.药物产生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A.口服B.舌下含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直肠给药38.药物的半衰期长说明此药A.易吸收B.生物转化快D.起效快C.作用强E.消除慢39.若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坪值,需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B.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D.首剂加倍C.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E.增加每次给药剂量40.某药t1/2为12h,按t1/2给药达坪值时间应为A.1天B.1.5天D.0.5天C.5天E.2.5天41.硝酸甘油口服后进人体循环药量约10%。
第1章第2、3节药物学总论药动学、药效学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药动学参数及其应用 1、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 2、意义: (1)大致确定给药间隔时间。(2) 是某些药物分类的依据。(3)确定一次给药 药物在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4)估计药物 达到稳态血浓度(坪值)的时间。 (5)反映主要消除器官肝、肾的功能状态。 3、稳态血浓度: (1)5个半衰期(2)首次倍 量,1个半衰期。 4、生物利用度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 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一般来说,血药浓度与作用强度呈平行关系。血药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可以用时量关系来表示。同样药物 的效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可用时效 关系来表示。时量关系曲线可以分为三期:潜伏期、持续 期和残留期。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1、恒比消除 2、恒量消除 3、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的区别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三;无专一性有个体差 异的肝药酶参与;对药物作用的结果为灭活和活 化,以灭活为主。根据药物对药酶的影响分为药 酶诱导剂和药酶抑制剂。
4、药物的排泄: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经胆汁排泄 的药物有的存在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 长。经乳汁排泄的碱性药物应注意乳儿中毒。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三节 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药物跨膜转运 转运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1)药物 的脂溶性(2)药物及周围环境的酸碱度(3)分子量大小 都影响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吸收 首关消除:口服给药产生,药物经肝脏转化的结果,重的 不宜口服。 2、药物的分布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的特点:难进行跨 膜转运,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可逆性;竞争性。2.体内屏 障尤其是血脑屏障。3.体液pH值。
药理学总论题库

总论部分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每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1.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理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D.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 E.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因素2药理学是研究A.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药物作用机理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E.与药物学和生理学相关的学科3.药动学研究的内容是A.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B.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C.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D.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E.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4.新药临床试验可分为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 C. Ⅰ~Ⅱ期临床试验 D. Ⅰ~Ⅲ期临床试验E. Ⅰ~Ⅳ期临床试验X型题(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5.属于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的有A.药效学研究 B.一般药理学研究 C.药动学研究D.新药毒理学研究 E.健康志愿者单剂量与多剂量药动学研究二、填空题1.药理学是药学与_______________之间的桥梁,也是基础医学与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桥梁。
三、名词解释药效动力学2.药代动力学四、简答题1.药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理想的药物应具备哪些特点。
五、问答题药理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第二章药效学一、选择题A型题(每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1.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A 对受体无亲和力,但有效应力 B对受体有亲和力,并有效应力C 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无效应力 D对受体无亲和力,并无效应力E 对受体有强亲和力,但仅有弱的效应力2.受体激动药的特性是A 与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 与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C 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 与受体有亲和力,低内在活性E 以上全不是3.药物的作用方式是A 局部作用B 全身作用C 直接作用D 间接作用E 以上全是4.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A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B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C 药物的基本作用D 药物的作用机制E 药物作用的方式5.化疗指数最大的药物是A A药LD50=500mg ED50=100mgB B药LD50=500mg ED50=25mgC C药LD50=500mg ED50=50mgD D药LD50=50mg ED50=5mgE E药LD50=50mg ED50=25mg6.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A ED90/LD10B ED95/LD50C ED50/LD50D LD50/ED50E ED50与LD50之间的距离7.药物的LD50愈大,则其A 毒性愈大B 治疗指数愈高 C安全性愈小 D 安全性愈大 E 毒性愈小8.下列哪种剂量会产生副作用A 极量B 治疗量C 中毒量D LD50E 最小中毒量9.下列哪个参数可表示药物的安全性A 最小有效量B 极量C 治疗指数D 半数致死量E 半数有效量10.图中所示甲乙丙三药,其效价强度比较为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乙>甲>丙D 乙>丙>甲E 丙>乙>甲剂量11. ED50是A 引起50%动物有效的剂量B 引起动物有效的药物剂量的50%C 引起50%动物中毒的药物剂量 D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E以上均不是12.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A 半数有效量B 最小有效量C 最大有效量D 半数致死量E 极量13.效价高,效能强的激动剂特点是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 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 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14.非特异性药物特点是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 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 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15.受体部分激动药特点是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 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 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16.竞争性桔抗剂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 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 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17.非竞争性桔抗剂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 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 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18.男,30岁,因失眠,睡前服用苯巴比妥钠100mg,第二天上午呈现宿醉现象,这属于A. 副作用B. 毒性反应C. 后遗反应D. 停药反应E. 变态反应19.药物的作用是指A药物改变器官的功能 B药物改变器官的代谢 C药物引起机体的兴奋效应 D药物引起机体的抑制效应 E药物导致效应的初始反应20.毒性反应A 与剂量无关B 在治疗量下出现C 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D 是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E 是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21. 下述哪种量效曲线呈对称S型A反应数量与剂量作用 B反应数量的对数与对数剂量作图C反应数量的对数与剂量作图D反应累加阳性率与对数剂量作图 E反应累加阳性率与剂量作图22. A药和B药作用机制相同,达同一效应,A药剂量是5mg,B药是500mg,下述哪种说法正确A B药疗效比A药差B A药的效价强度是B药的100倍C A药毒性比B药小D 需要达最大效能时A药优于B药E A药作用持续时间比B药短X型题(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23.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A 副作用B 毒性反应C 后遗效应D 变态反应E 耐药性24.下面有关药物的副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 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 长期用药所引起的反应C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D 是不可预知的反应E 是药物固有的作用25.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论述,正确的是A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强,效应越强B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越强,拮抗作用越强C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仅要有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产生效应D 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大小的参数是药物的1/K DE K D是药物与受体的解离常数26.激动剂的特点是A 无亲和力B 有亲和力C 无内在活性D 有内在活性E 不与受体结合27.关于LD50 (半数致死量), 正确的是A LD50是指使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B LD50越大, 药物毒性越低C LD50越大, 药物毒性越大D LD50是衡量药物毒性的指标E LD50是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28.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 治疗指数=LD50/ED50,是药物安全性指标, 越大越安全B LD50越大用药越安全C 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产生毒性作用D 效能就是药物的最大效应E 极量指安全用药的最大极限二、填空题1.药物进入机体后,对某些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另一些组织、器官作用很弱甚至无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中职药物学基础课件

三、给药方法方面
(一)给药途径 1.口服 2.注射 3.吸入 5.皮肤粘膜给药 (二)给药时间和次数 (三)联合用药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 时或先后应用,称为联合用药或配伍用药。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学基础的基本概念。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动学
1 (一)被动转运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2 (二)主动转运
1.简单扩散 2.膜孔扩散 ,又称滤过。 3.易化扩散
(一)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消化道 吸收
皮下或肌肉 组织吸收
皮肤、粘膜 和
肺泡吸收
影响药物吸 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型 (3)吸收环境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生物药品

学习目标一、生物药品的概念二、生物药品的分类方法三、生物药品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节绪论一、生物药品的概念二、生物药品的分类三、生物药品的发展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生物药品的概念药品是指由各国政府药政管理部门认可,可直接用于临床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商品药物。
药品的定义具有法定的意义。
生物药品是指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中制取的以及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各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类似物。
一、生物药品的概念生物药品生化药品微生物药品生物制品生物技术药物二、生物药品的分类1.按临床用途分类2.按生物药品化学本质和特性分类3.按原料来源分类二、生物药品的分类1.按临床用途分类(1)治疗药品(2)预防药品(3)诊断药品(4)其他药品二、生物药品的分类1.按临床用途分类(1)治疗药品生物药品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尤其对某些疑难病,如免疫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治疗效果是其他药品难以比拟的。
治疗疾病是生物药品的主要用途之一。
二、生物药品的分类1.按临床用途分类(2)预防药品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等,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生物药品尤其是各种疫苗在预防疾病方面已经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按临床用途分类二、生物药品的分类(3)诊断药品许多临床诊断试剂都是生物药品。
二、生物药品的分类1.按临床用途分类(4)其他药品生物药品在其他方面也有广泛用途,如在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医用材料等。
二、生物药品的分类2.按生物药品化学本质和特性分类(1)氨基酸及衍生物类药品;(2)多肽和蛋白质类药品;(3)酶与辅酶类药品;(4)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药品;(5)脂类药品;(6)糖类药品;(7)生物制品类药品。
二、生物药品的分类2.按生物药品化学本质和特性分类(1)氨基酸及衍生物类药品包括天然氨基酸和氨基酸混合物,以及氨基酸衍生物。
绪论第二章生物合成课件

5)从天然药物中研制高质量的保健品
★ 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根据
1)炮制的目的: 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便于贮藏和运输;
2)研究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以利于阐明炮制原理; 3)改进传统炮制方法
例:黄芩,清热解毒 南方:黄芩有小毒,必须以冷水浸泡至色 变绿去毒后,再切制成饮片 北方:黄芩遇冷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 热水煮后切成片,以色黄为佳
第一章 绪论
1.7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类别 (自学)
1)化学结构分类法:
依据分子的骨架结构(skeleton sructure)分类
2)生理活性分类法:
依据生理活性分类,如:激素、强心苷、维生素等
3)来源分类法:
依据植物来源分类,如:鸦片生物碱、人参皂苷等
4)生源分类法:
依据生物合成来源分类
5)生源结合化学分类法
OCH3
2)具有一定的理化常数
3)具有明确治疗作用
2)有效部位(Effective fraction,or part)
指天然药物中具有治疗作用的一类或数类化学成分的 总称,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某个极性部分等。
3)无效成分(Ineffective fraction,or part)
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药效作用或其他毒副作用。
3.1 国际发展史
1) 天然药物化学的建立与形成
舍勒 (K. W. Sheller)
1769 1775 1778
1785
酒石酸(酒石) 苯甲酸(安息香) 乳酸(酸乳)
苹果酸(苹果)
观点1: “植物中只有酸性物质”
卢勒 (Rouelle) 柏格曼 (Bargmann)
药物分析学:总论第三章 样品前处理和药物提取技术自测题

总论第三章样品前处理和药物提取技术自测题一、最佳选择题1.最常见生物样品有________.A.血液样品B. 尿液样品C.肝脏样品D.头发样品E.唾液样品2.为了完全去除蛋白质,其离心速度应大于_______.A.1000r/minB. 3000r/minC.5000r/minD.7000r/minE.10000r/min3.溶剂提取时,水相pH的选择很重要,因为它决定药物的存在状态。
一般来说,碱性药物最佳pH值要高于pKa值______,而酸性药物则要低于pKa值_____,这样就能使90%的药物以非电离形式存在而更易被有机溶剂提取A.1~2个pH单位, 1~2个pH单位。
B. 1~2个pH单位, 3~4个pH单位。
C. 3~4个pH单位, 1~2个pH单位。
D. 3~4个pH单位, 4.5~5个pH单位。
E. 4.5~5个pH单位,3~4个pH单位。
4.不属于固相萃取操作流程的是________。
A.柱活化B.加样C.柱清洗和柱干燥D.样品洗脱E.样品干燥5.不属于超临界萃取在生物样品预处理中优点的是_______。
A.回收率高,不易乳化B.分析速度快,适于批量处理C.适用范围小D.易于联用E减少了有毒性的有机溶剂的使用6. 使用离子对提取法,欲提高药物提取入有机相的量,应选择对离子对溶解度_______的有机溶剂。
A.大B.小C.尽量一样D.或大或小E.没有影响二、多项选择题1.生物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为______。
A.使药物或代谢物从结合物及结合物中释放出来,以测定药物或代谢物总浓度。
B.生物样品介质组成复杂,对药物测定干扰多,且药物组分很微量,必须先经过分离、纯化、富集。
C.为了适应和满足测定方法的专属性要求。
D.防止分析仪器的污染,提高测定方法的效能。
E. 降低成本。
2.生物样品预处理要考虑的因素为_______。
A.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存在形式。
B.待测药物的浓度范围。
C.药物测定目的。
天然药物化学,人卫第八版(药学类),第一章(总论)重点(简要)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人卫第八版(药学类),第一章(总论)重点(简要)归纳一、绪论(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化学成分。
3.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够带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合物。
4.活性成分:经过药效实验或生物活性实验,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二、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理解即可)(一)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初生代谢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
次生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也不是必须的。
(二)生物合成的基本构建单元:1.C1单元:最为简单的结构单位,由一个碳原子组成,通常以甲基的形式存在,它连接在氧、氮、碳上。
2.C2单元:多维乙酰辅酶A提供的两碳单位。
乙酰辅酶A在它聚合前要转化为反应活性更高的丙二酸单酰辅酶A。
3.C5单元:异戊二烯单位来源于甲戊二羟酸或去氧木酮糖磷酸酯代谢后的产物。
4.C6C3单元:维粉饼素结构单元多由L-苯丙胺酸和L-有氨酸转化而来,这两种氨基酸是盲草酸代谢途径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失去氧原子后可形成C3侧链,C3侧链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是不饱和的。
在C6C3基础上,消去一个碳,形成C6C2单位;消去两个碳原子形成C6C1单位。
5.C6C2N单元:前提也是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但以L-酪氨酸为主要前体,该单元的形成过程中,氨基酸的一个羧基碳被消去。
6.C4N单元:C4N单元通常是杂环吡咯烷结构,它来源于非蛋白氨基酸的L-尿氨酸。
7.C5N单元:它与C4N单元的产生方式类似,但以L-赖氨酸作为前体。
8.吲哚C2N单元:L-色氨酸的结构中有云朵环,可经历与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当事的脱羧过程形成云朵C2N结构单元。
(三)生物合成途径1.乙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类、聚酮类、酚及其芳聚酮类。
2.甲戊二羟酸途径(萜和甾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甲午二羟酸途径、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
药理学总论习题答案

《药理学》总论习题(第1~第4章)一.单选题(从下列各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在题后面的括号内).1、药物的两重性指( A )A、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B、副作用和毒性反应C、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D、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E、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2、药效学研究( A )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B、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规律C、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D、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E、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影响3、药物的首过消除是指( D )A、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型药物减少B、药物与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最初效应C、肌注给药后,药物经肝脏代谢而使药量减少D、口服给药后,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即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舌下给药后,药物消除速度加快,而使游离型药物减少4、受体阻断药与受体( A )A、具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具亲和力,有内在活性C、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以上都不对5、长期反复使用后,病原体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此现象称为( A )A、耐药性B、耐受性C、后遗效应D、继发反应E、精神依赖性6、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D )A、要消耗能量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C、有化学结构特异性D、比被动转运较快达到平衡E、转运速度有饱和限制7、无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 D )A、口服B、皮下注射C、肌肉注射D、静脉注射E、舌下含化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指( A )A、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9、在肝脏中大多数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D )A、溶酶体酶B、乙酰化酶C、葡萄糖醛酸转移酶D、肝微粒体酶E、单胺氧化酶10、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 C )A。
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
新药作用谱 C.临床前研究资料D。
生物合成药物学(总论)PPT课件

1. 2.
特性 药理学特性:治疗的针对性强,如:细胞色素C;药理 活性高,如ATP;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如蛋白质、核 酸、 糖类、脂类;生理副作用,如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等。 生产、制备中的特殊性: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低; 稳定性差;易腐败;注射用药有特殊要求。 检验上的特殊性:除理化检验指标,更要有生物活性 检验指标。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3. 按化学成分划分 (1)醇酮类药物 乙醇、丁醇、丙酮及甘油等; (2)有机酸类药物 乙酸、葡萄糖酸、柠檬酸、乳酸等; (3)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A、维生素B1 、维生素B2、维生素B12 维生素C、维生素H等; (4)氨基酸类药物 生产方法:化学合成法、水解法、微生物发酵法; (5)生物碱类药物 麦角生物碱、托派生物碱和羟基生物碱等; (6)抗生素类药物 链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氨基糖 甙类抗生素。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生物合成药物学:是一门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理 论及生物技术为主导来研制药物的边缘性应用 学科;是随着本世纪50年代医学、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种学 科以及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从药物化学 中衍生独立出来的一门新学科;日后又紧随着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重组,细胞培养技 术,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等新生物技术发展 而长大,成为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充满活力的 生物合成药物新领域。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六、基因治疗与临床治疗及药物研究
基因治疗是基因重组技术在医学临床治疗上 的一项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载体导入体 内并在体内(器官、组织、细胞等)表达,从 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应用前景:遗传病、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如各 类型肝炎和艾滋病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 疾病和老年病等。
第一章 总论-2(天然药物化学)

纸色谱法
支持剂:纤维素 固定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 展开剂: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或水饱和 的有机溶剂。 Rf值:极性大,Rf值小;极性小,Rf值。 应用:适合于亲水性较强的物质。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柱色谱:在色谱管中完成的化合物之 间的分离过程称为柱色谱。 柱色谱分:常压柱色谱、加压柱色谱 载体(支持剂):硅胶、硅藻土及纤 维素等 按洗脱顺序分:正相色谱、反相色谱
石油醚→油脂、蜡、叶绿素、挥发
油、游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 氯仿或醋酸乙酯→游离生物碱、有 机酸及黄酮、香豆素的苷元 丙酮或乙醇、甲醇→苷类、生物碱 盐、鞣质等 水→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常用的溶剂提取法
(一)冷提法 1.浸渍法 2.渗漉法 (二)热提法 1.煎煮法 2.回流提取法 3.连续回流提取法
第三节 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简介
一、有效成分 1.碱性化合物: 生物碱 O
O N OH
+ -
OCH3 OCH3
小檗碱
2.酸性化合物: 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 黄酮、醌类、苯丙素(香豆素、 木脂素)及其苷类 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 ——有机酸、葡萄糖醛酸
OH HO O OH OH O OH
目前液-液分配柱色谱中的固定相主
要为化学键合相。 反相液-液分配柱色谱法是当前应用 最为广泛的一种柱色谱分离、分析 方法。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固-液吸附应用的最多 吸附类型: 1.物理吸附(溶液分子与吸附剂表面 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硅胶、氧 化铝及活性炭为吸附剂的吸附色谱。 2.化学吸附: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 碱性氧化铝吸附,生物碱被酸性硅 胶吸附等。
O
OH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 素:
(1)重组生长激素(hGH) 重组生长激素主要用于作侏儒症的治疗,还可用于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2)白细胞介素(IL)系列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
子,目前已发现15种。目前国内外上市仅有IL-2和 125IIL-2两种,国内 IL-3、IL-4、IL-6正在加紧 研制。IL-2临床主要应用于抗肿瘤,如白血病、肾癌、 黑色素瘤等。市场容量较小。 (3)集落刺激因子(CSF)系列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2. 按原料来源分类
人体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人血液制品、干细胞 动物来源的生物药物:包括动物脏器制药的全部内容 植物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 .: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有机化合 物 微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抗生素、核酸、维生素、酶等 海洋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甲壳素、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是丰 富的药物资源宝库
肿瘤单细胞抗体诊断;生物试剂的单克隆抗体诊 断;环境和食品卫生的单克隆抗体诊断。 2. 单克隆抗体在靶药物中的研制和疾病中治疗和预防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在移植中的应用;在病原体 方面中的应用;作为疫苗的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 在药物中毒和毒素方面的应用。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美国是世界生物工程产业的龙头。美国的生物工程公司占 全球生物工程公司总数的55%,达到1466家;2001年的销售额 达285亿美元,占全球销售总额的82%;美国上市生物工程公司 为318家,占全球的55%,市值达2500亿美元左右。最典型的 是红细胞生长素(EPO),从1989年投入市场以后,它已经为开 发商安进公司带来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利润,也使得安进一跃 成为全美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总资产已高达161亿美元。
麦角生物碱、托派生物碱和羟基生物碱等; (6)抗生素类药物
链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氨基糖 甙类抗生素。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4. 半合成药物 半合成药物是指一个药物其中部分结构从天然资源 得到的或应用生物转化反应(大部分是生物转化反 应)来解决药物化学合成中难以合成的某些中间体 而制得的药物。 现已广泛应用于甾体激素、维生素、 氨基酸和抗生素等各类药物的制备中。
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植物来源药物
现状:我国中药材野生资源流失严重,人工栽 培导致品质退化,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生态系统 破坏。 现代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单细胞培 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八、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1.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氨基酸、核酸药物、...酶和酶抑制剂等由微 生物发酵代谢所产生的生物合成药物的发现和 必须由微生物转化反应所共同来完成的甾体激 素类药物,新青霉素和新头孢菌素等半合成药 物的诞生而成长的。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二、生物合成药物与初期生物技术的形成及近代生物 技术的发展(第二代生物技术)
六、基因治疗与临床治疗及药物研究
基因治疗是基因重组技术在医学临床治疗上 的一项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载体导入体 内并在体内(器官 .、组织、细胞等)表达,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应用前景:遗传病、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如各 类型肝炎和艾滋病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 疾病和老年病等。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2. 代谢工程;
是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和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的代谢系 统,以改变其代谢, .产生新的代谢产物,提高其能 量效率。
3.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包括基因补偿、基因纠正、反义核酸技术等。
4. 组织工程; 器官移植。
5. 抗体工程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生物合成药物学:是一门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理 论及生物技术为主导来研制药物的边缘性应用 学科;是随着本世纪50年代医学、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种学 科以及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从药物化学 中衍生独立出来的一门新学科;日后又紧随着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重组,细胞培养技 术,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等新生物技术发展 而长大,成为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充满活力的 生物合成药物新领域。
5. 酶制剂与酶抑制剂 (1)酶制剂
链球菌激酶、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胶原酶、细胞 色素C;
(2)酶抑制剂 胃酶抑制剂、糜蛋白抑制剂、弹性酶抑制剂、脂酰辅 酶A合成酶抑制剂等;
(3)ß-内酰胺酶抑制剂 棒酸,与ß-内酰胺抗生素配伍可预防酶对抗生素的 水解,保证疗效。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生物合成药物的研究及生产
1. 基因工程药物的概念 所谓基因工程药物就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
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 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 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 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 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 药物。
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遗传学 化学工程 细胞生物学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现代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 医药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疫苗 生物技术诊断 家畜生物技术 海洋生物技术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历史沿革: 生物合成药物学是随着抗生素、维生素、
蛋白等)、疫苗、单克隆抗体及各种细胞生长因子。 2001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284家,其中上市公司
有622家,销售总额约为348亿美元,其中基因药物的销售额为 25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70%。从整个产业的分布情况看,生 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85%,欧美公司的 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7%。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日本在生物技术的开发上仅次于美国,目前共有 生物制药公司约600家,其中麒麟啤酒、中外制药等著 名厂商不仅在日本国内处于生物工程制药方面的领先 地位,而且不断加强世界市场的开拓,进入欧洲和亚 洲市场。欧洲在生物技术的开发上稍落后于日本,但 近两年来欧洲在生物技术的投入和新公司成立的数量 上急速增长,目前欧洲的生物制药公司约有300家,但 还处于发展的开始阶段。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2. 常见的基因工程药物 细胞因子:
(1)干扰素(IFN)系列 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
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干扰素在整体上不是均一的分子,可根 据产生细胞分为3种类型:白细胞产生的为α型;成纤维细胞产生 的为β型;淋巴细胞产生的为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 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将其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目前我国已 批准生产的品种有IFNα1b,α2a,α2b ,γ四种。干扰素可治 疗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毒性疾病,也有抗癌细胞增殖的作 用,并已应用于乳腺癌、骨髓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治疗烧伤、创伤、骨折、 .出血性溃疡等。 (2)基因工程胰岛素(Insulin)
基因工程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 产品,于1982年Lilly公司研制成功。胰岛素是治疗胰岛 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酶:
(1)链激酶(rSK) 链激酶是一种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特效药。
一、生物合成药物的特性及分类
1. 特性 药理学特性:治疗的针对性强,如:细胞色素C;药理活 性高,如ATP;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如蛋白质、核酸、 糖类、脂类;生理副作用,如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等。 生产、制备中的特殊性: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低; 稳定性差;易腐败;注射用药有特殊要求。 检验上的特殊性:除理化检验指标,更要有生物活性检验 指标。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生物合成药物学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I 总论
第一章 序论
一、 生物合成药物学概念及其沿革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 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 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物理学、 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 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3. 按化学成分划分 (1)醇酮类药物
乙醇、丁醇、丙酮及甘油等; (2)有机酸类药物
乙酸、葡萄糖酸、柠檬酸、乳酸等; (3)维生素类药物
维维生生素素AC、、维维生生素素HB1等、;维生素B2、维生素B12 (4)氨基酸类药物
生产方法:化学合成法、水解法、微生物发酵法; (5)生物碱类药物
九、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 的研究和生产 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需要应用现代生物 技术进行基因设计.、构建来改良菌种性能,减 少能量消耗,减少和缩短工艺步骤等才能全面 提高生产水平。
十、基因工程药物必须严格的生产管理及质量控 制
Biosynthetic pharmaceutics
第 二章 生物合成药物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传统生物技术
近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
(酿造工艺、工业发酵) (微生物发酵)(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的高技 术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