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家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豪放旷达禅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关键词】:苏轼儒家道家佛〔释〕家思想出世入世外儒内道乐观旷达【题要】: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那么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绘画。
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清新活泼,富有情趣,开诗歌一代新风。
他的散文,生动自然,有创造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气,清新劲健,风格豪放,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然而,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热爱,受到他们景仰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用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
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那么,作为一代名家的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
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II#/I/I8226;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
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
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学教育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张永务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释道苏轼《前赤壁赋》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作为经典篇目人选高中语文教材。
《前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之久,这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转变。
这一真实的人生转变,体现在他在黄州时期所在的作品中。
这一期间创作的《前赤壁赋》,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之初是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苏轼自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弟曾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过“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这里对苏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简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释儒道三种思想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从差点被处死到遭贬黄州,因祸得福,过上了自由闲适的生活。
这个时候他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早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佛家的思想,这从与他交往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释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禅师等。
但是苏轼对佛学的研究应该起于被贬黄州之后,初到黄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禅院,生活在黄州的几个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摘要】本文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和文学艺术创作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上网检索和查阅有关苏轼和道家思想的资料,通过(1)苏轼处世哲学中的顺应自然和洒脱;(2)几经沉浮后的完美自我调控;(3)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技道合一”这三个方面的论证,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对于苏轼人生的深刻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苏轼;外儒内道;洒脱超然中国唐宋时期,是佛家、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发展、融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特殊时期,而由于皇室一脉对道教的极力推崇,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了极盛。
而苏轼正是这一复杂时期的特别代表人物。
后世有很多学者研究认为,苏轼的思维特点是“三家合一”,即佛儒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轼的思想应该是“外儒内道”,禅宗思想对于他的影响并不很大。
虽然对于苏轼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仔细去品味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表达,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三家思想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各方面影响还是非常深刻的。
1.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虽说北宋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流派非常复杂,但是,儒家思想应该还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
也正是因为北宋统治阶层“重文轻武”和“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让这一时期的文人和政治家得以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出仕而能有一番作为,是那个时期所有读书人的一个终极目标。
当然,苏轼也不例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其父苏洵勤奋品德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良好教育,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小苏轼的思维中慢慢扎下根基。
苏轼二十五岁开始步入仕途,虽然在政治上几经沉浮,却始终表现出了十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他一向敢作敢为,正是应了儒家的“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基本思想。
这也是苏轼贯彻一生从未背弃过的人生主导思想之一。
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低谷,他都始终保持了“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的处世态度。
儒_道_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_翟玉肖
儒释道对苏轼性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性格影响苏轼的性格很复杂,有儒家内核,又有道家精神,兼有佛家的境界。
因而在政治上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开放的一面。
表现在变法上的犹豫就可以看出。
2.1 苏轼的儒家内核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最早接触的更多的是儒家典籍,因此儒家思想在其人生中占据着深层次的地位。
正如他小的时候问母亲,如果自己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愿意一样。
还有他关心社会矛盾,体察百姓疾苦。
如“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坐;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岁晚三首•馈岁》)[7]还有在黄州之时,“救治时疫,养育孤女”[10]等等善举,无一不体现他的天下为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儒家的真正精髓。
他的政治生涯,本可以顺风顺水的,但是由于心中的执拗,却饱受排挤,处处受制,险些丧命,及时行将就木的人生最后几年,也是在酷热难耐的海南岛度过的,一生虽然总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虽说名满天下,粉丝无数,上至太皇太后,下至普通百姓。
无不吟唱着他的诗词。
可是政治生涯确实艰辛。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发愁的时候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酒浇愁 ,排遣心中
的苦闷 , 可是 , 由于 自己年老多病 , 不得不戒酒 , 这又增 加了一段忧愁。 李白排遣忧愁 尚能举杯 , 而杜甫却连杯
也不 能举 。
确地分析了诗人此时的羁旅之愁 、思乡之愁、伤己之
证 法 中得 出这 样 的结 论 : 从变化的角度看 , 天地 一 刻
死、 穷通 、 进退 、 荣辱等都是相对 的这个道理 , 在看待 自 然和人生上便发生了许多变化 。 《 前赤壁赋》作于苏轼 被贬谪黄州期间 , 此时苏轼 的人生观 已臻完善 , 从中我 们可以看到庄子哲学思想对苏轼看待 自然及看待人生
愁。
伤怀之景 , 万般愁情 , 当用形 象生动 、 准确传神的
文字 写 出来 时 ,一 个忧 国伤 时 的杜 甫形 象就 栩栩 如 生
尾联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上句
的“ 艰难” 直言 自己的现状 , 也暗指 国事的艰难0 此时 , 安史之乱虽 已平定 四年多了, 但国家百事凋敝 , 唐王朝
作, 而在读了《 庄子》 一书后才找到真正与 自己内心契
己 的孤病 之 态 。 “ 百年” 意 为老 年 , 而且 又 是 多病 之 身 。
已变 得千 疮百孔 。 “ 苦” 字 不仅 写 自己的生活 之苦 、 思家 之苦 、羁 旅之 苦 ,也是 写天下 的黎 民百 姓之 苦 。一个 “ 恨” 字, 主要是 表现 他 的忧 国忧 民的思 想 。 而这种 种 的
_ _ _ _ _ _ _ _ _ _ — —
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l 5 6 j 2 0 1 4 年第 5 期( 总第 2 9 1 期)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形成儒释道三教汇通融合 、 和而不 同的宗教
文化体系 ,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实属罕见。北宋是儒学 、 道家
和佛家思想并存融合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有名 的文学家 , 思 想体系是 复杂 的, 受 到儒 释道三家教义的影响。 其弟弟苏辙在《 亡兄 子瞻端 明墓志铭》 里, 对 苏轼 思想的 发展变 化过程做 了简要 的概述 : “ 初好贾谊 、 陆赞书 , 论古 今 治乱” ; “ 既而读 《 庄子》 , 得吾心矣” ……“ 后读 释氏书 , 深悟实
舟、 宴饮赋诗 ; 诗情画意 , 如梦如幻 。“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
经》 里“ 二十七 , 始发愤 , 读 书籍 ” 的苏老泉 。苏洵也许 出于家
族压力 ( 他 的一个 哥哥 ,内兄和两个姐 丈 当时都 已科举 成
功) , 也 许是妻子 的规劝 , 也是 当时的时代要求 , 二十七 岁开
为一。这是一种顺应 自由, 无拘无束 的率性生活 , 是一种超脱 了政 治的羁绊和束缚 的内心愉悦和宁静。这种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统一可谓将道家的“ 无为” 和“ 天人合一” 发挥到了极致 。“ 早 岁便怀齐物志 ” , “ 逍遥齐物追庄周 ” 。苏轼八岁入学 , 他的启蒙
千 言” ( 《 东坡先生墓志铭》 ) , 2 2 岁时父子 三人 名动京师 , 从此 开启 了他长达4 O 余年的宦海生涯 。 苏轼的《 前赤壁 赋》 写于公元 l O 8 2 年, 也就是 宋神宗元丰
老师便是一个 叫张易简的天庆观道士。苏轼 自己也说“ 轼龆龀 好道 ” , 因此苏轼喜好道家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 “ 饮酒乐甚 ” , 扣舷而 歌 : “ 桂 棹兮 兰桨 , 击空 明兮溯
始精研佛 学 , 始于他贬谪黄州之时 。苏 人生如 同磨盘上 的蝼蚁 、 旋风 中的羽 毛 , 为 了获得 内心 的真正安宁 , 他转 向了宗教 。他一到黄州 , 就暂居在定 惠 院中 , 黄州 的几个和 尚也成 了他最好 的朋友 。在《 安国寺记》 中说 “ 盍归诚佛僧 ……间一二 E l 辄往焚 香默坐 , 深 自省察 , 则 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一念清净 , 染汗 自落 ” 。 《 前赤壁赋》 是苏轼与同乡道人杨世 昌夜游畅饮而作。一 开头就给我们打开了一卷画轴 : 清 风明月 、 水光 接天 ; 主客泛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福建建阳张叶华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胸襟,对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灵活运用,撷取各家精华,弃其糟粕,得以超脱、释怀。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儒释道思想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思想,这些思想几乎贯穿苏轼一生,了解此文思想内涵对解读他的其它文章亦大有裨益。
这篇赋仍然采取主客对话的形式。
据考证,这吹箫者是道士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曾说“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
”吹箫者的身份说明苏轼与道家往来甚密。
但吹箫客的箫声及言辞,与其说是经苏轼组织润饰的道士之语,不如说是借道士之口,抒苏轼之思。
苏轼与客的问答,正是表现了苏轼思想中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
而苏轼最终说服客,则说明他思想得到了解脱,乐观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
《前赤壁赋》的思想十分丰富。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龙晦教授在他的《从<前赤壁赋>谈苏轼的宗教思想》一文中提及:“我们仅将它分为两个大段。
第一段从‘壬戊之秋’起至‘寄遗响于悲风’止,这一大段是运用的道家思想;自此以下为第二大段,第二大段倾注了佛家思想。
”但我认为,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单是体现了佛道思想,而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苏轼学问博大、宏博开放,对儒释道思想了然于胸,将三种思想融合一体又不着痕迹,这不仅表现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反映了他已形成与众不同的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及“君子如水,随物赋形”的行为准则。
下面,我将对《前赤壁赋》一文逐段分析,兼以苏轼的其它文章印证,探索此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其舒卷自如、超逸旷达的襟怀。
一文章开篇一段情景交融,既如道家仙境,亦与禅宗自然闲适的审美境界相契合。
清风微拂、明月徘徊似有情,在轻纱笼罩的江面上,作者携几位好友放歌纵酒,任小舟随风飘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赤壁赋》中的儒道佛思想
談《赤壁赋》中的儒道佛思想《赤壁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讲课时不能只重视分析情理和“水月”意境等,而忽视其中的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人不揣冒昧,试图通过解读苏轼儒道佛思想,来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彻底了解苏轼,并达到爱汉语言,爱中国文化的目的。
请看《赤壁赋》中的儒家思想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执著精神,孟子“杀生取义,舍身成仁”的浩然正气,给儒家子弟以榜样和无穷的精神动力。
文死谏,武死战。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这种精神造就了不少英雄和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
其中不乏“士可杀不可辱”“宁死不屈,誓死不辱”“不成功毋宁死”的心态。
纵观苏轼一生,虽一贬再贬,不断迁徙流离,可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执著,其积极入世用世思想显而易见。
作者被贬荒蛮,“破帽多情却恋头”“湿柴如桂米如珠”,物质贫乏到极点;“新贵旧交音书绝”“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精神孤苦到尽头。
尽管如此,苏轼游赤壁时心系国家,眷顾朝廷:“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南往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时之雄也".言辞间洋溢着对曹孟德的羡慕和敬仰。
这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多么强烈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慨人生须臾,功业无成,正是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反证。
正是这种积极入世思想最终使苏轼成就了不朽功业,美名永流传。
佛家思想虽然苏轼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毕竟内心还是痛苦无比的。
身遭诬陷被贬而说不痛苦,绝对骗人。
所以赋中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摘要:苏轼的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前赤壁赋》前半部分表现的是苏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后半部分主要是体现的道家思想。
苏轼认识到人生与宇宙的永恒与短暂,进而正确认识苦难,并从苦难中超脱出来。
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微笑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
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后世文人也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浅谈苏轼思想
苏东坡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应是得益于他与佛教思想的接纳与通融,从而激发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以至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三、《前赤壁赋》中,苏轼面对逆境,以道家的无为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涵养心灵。
苏轼年少时读《庄子》,苏轼对于老庄哲学是颇有感触的。《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颂歌,凭虚御风,宛若仙人。这与庄子《逍遥游》中所展现的场景颇为相似。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与道家“虚静”理念相吻合。在如此舒适怡人的大自然中,客人却唱起了哀怨的歌,“苏子愀然”,继而引起了一段经典的“主客”对话。,苏轼用超然的智者心态,运用道家的自然观,宇宙观,进行自我宽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一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已然跳出了自己的坎坷际遇,跳出了凡俗,以超脱的心态解慰疑惑。“变”与“不变”其实是苏轼运用庄子相对主义的观点,不绝对化地看问题。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那么万物就平等了,也无所谓“须臾”与“无穷”。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最佳体现。
从《前赤壁赋》看苏拭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
过” 。就算在政 治上遭受 挫折 时 , 他 也 稀 ”两 句 从 当前江 月之 景联 想而 得 , 叹日 : “ 吾昔 有见 ,口未 能言 ,今见 依然 坚持 “ 窃怀 忧国爱 民之意 , 自为 似无意 ,又有意 。然 后写到 目中所见 是书 ,得吾 心矣 。 ”因此 ,在黄 州期 归诚 佛僧 ” ,也 必然 深受 小 官 ,即好僭 议朝 政 ,屡 以此 获罪 , 之 地形 ,最 后把 曹 操 推 到 背 景 的正 间 ,苏 轼 “
不能尽改 ” 。写此文时 ,他 谪居黄 面 , “ 方 其破荆 州 ,下江 陵 , 顺 流 而 佛道思想 的影 响。 舳 舻千里 , 旌 旗蔽空 ,酾酒 f 临 佛老之学 的基本精神 ,是否定现 州 已有 四年 ,然 而苏轼仍 言 “ 虽废 弃 东也 , 未 敢忘 为 国家虑 也 ” 。可 见 ,兼济 天 江 , 横 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 也 ,而 今 实和人 生。但另一方 面 ,佛老在 否定 下 、辅君治 国是其一生的终极追求。 安 在哉 ” 。写 得气 势磅 礴 ,让人 心 潮 人生 、超然 世外 的同时 ,也包含着 否
一
凄凉箫 声 ,实 际上 正是苏 轼 的心 声 , 和 打击 ,一心所渴 求的梦想 无法实现 又怎 能不 让 “ 苏子 愀然 ” ?故 寄 心志 的时候 ,他很 自然 地要去发 泄或者说 于文 中 ,抒 发惆 怅失 落及 企 盼之情 , 调节 。此时 ,道家 思想便成 为苏轼调
一
儒 家思想——精 神支柱 而这正是儒 家济世思 想在心 中的深厚 适 心理 、修身养性 的支点 和精神上 自 方面儒家思想根植于苏轼内心。 积淀所致 。 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围的慰藉 。
蚤
人 文 讲 坛
从 赤壁 赋》 看 苏拭 外 儒 肉道 的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摘要:苏轼的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前赤壁赋》前半部分表现的是苏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后半部分主要是体现的道家思想。
苏轼认识到人生与宇宙的永恒与短暂,进而正确认识苦难,并从苦难中超脱出来。
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微笑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
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后世文人也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议论文,主要是政论和史论。
《教战守策》就是苏轼早期的一篇政论文。
还有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在很大程度上有应用文的性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还有一类是抒情文,代表作是两篇《赤壁赋》。
这是真正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性散文,具有很大的文学魅力,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
苏轼的诗、词都负有盛名,但是用力最多的还是散文创作。
他那些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散文,在欧阳修之后,为宋代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最高的成就,使苏轼列名为“唐宋八大家”。
元丰5年(1082)七月十六、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感而有作,写下了两篇《赤壁赋》,集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
为了区别第二篇《赤壁赋》,后人一般称前一篇为《前赤壁赋》。
这是一篇文赋,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
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乐—悲—乐)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
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但也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因素。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乐,产生欢乐的情绪。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作者因客吹洞箫而生悲,产生了悲伤的情绪。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作者因精神得到解脱,而复喜,重新快乐。
主要写主、客关于人生、宇宙态度的讨论。
纵观全篇,从写景角度,从月出写到月落,使全文写得浑然一体。
从抒情角度,从“饮酒乐甚”写到“托遗响于悲风”,再写到“客喜而笑”。
人物的感情,经历了乐、悲、喜这样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变。
第2段写悲,是对第1段乐的否定;第3段写喜,又是对第2段悲的否定。
经过这样否定之否定,人物精神终于得到升华,内心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反映了苏轼出任黄州贬谪时期复杂的世界观。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摘要:苏轼一篇《前赤壁赋》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交融与苏轼人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就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家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苏轼;儒释道;思想;经历众所周知,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是他的早年读书进入仕途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第三时期就是回到中央后,因不合旧党,自请离朝;第四个时期就是一贬再贬。
苏轼人生中经受过的第一个巨大打击就是“乌台诗案”。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原因在于,王安石主张变法要实行“剧变”,而苏轼则主张“渐变”,虽然两者都从根本上支持变法,但从变法的方式上来看,苏轼的主张就和王安石的主张产生了冲突。
苏轼不满变法上的某些因素,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新政的实施不利,所以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因为当时宋朝有个不许杀士大夫的规定,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变成为佛道思想。
这样的转变,常见于士子求取功名不成,或者怀才不遇后,精神遭受巨大打击就用佛道思想来麻痹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从全文的第一段找出思想转变的相关线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指诗经中《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原句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因为古时,“窈窕”和“窈纠”的发音相似,所以称之为“窈窕之章”。
而《诗经》又是儒家经典之一。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邹志勇【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十一世纪后半期的北宋社会,在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和北宋论文革新运动中登上仕途,跨入文坛.在他生活的时代,他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取规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散文方面,被后世举为北宋文坛巨擘.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兼豪健旷达,婉曲缠绵的风格于一身,并在题材上开拓极深;其文明白晓畅,韵味深厚.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除个人的才气,时代的风气等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与其作品风格相联系的复杂的思想内涵,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关键词】:儒释道思想苏轼豪健北宋儒家思想佛道思想作家作品新旧党争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
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
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
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爱戴。
这些都与他坚持儒家思想有关。
在生活上,苏轼却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
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上看待人生、看待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的关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作为追求心灵解脱的基础。
政治上他并不随人俯仰、随波逐流,生活上他则“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超脱、开阔。
无论何时,他都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执着的态度。
他不管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
这种赋称为文赋。
《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突出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
使他陷入苦闷、迷惘、感慨和悲伤。
于是,当苏轼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
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
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
但是,苏轼也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和抉择,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他对儒、释、道三家,均有吸收,有批判。
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自适的独特思想。
这种思想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集中体现。
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
关键词:儒家道家释家儒道互补达观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
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提起赤壁,不能不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李白《赤壁歌送别》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之句,描写了当时赤壁之战的景况,然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却众说歧异,有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五说,有人认为苏轼所写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败曹之地,并由此引出“文赤壁”“武赤壁”之说;也有人认为苏轼黄州凭吊抒怀是不错的,周瑜放的冲天大火正在此处。
本篇文章,暂且不去管它,但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衷是可以肯定的。
苏轼思想丰富博大,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历来研究其思想者可谓多矣。
本人在此欲以苏轼的这几篇赤壁诗文来谈谈苏轼思想,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儒——一生无法割舍的追求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有关。
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
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俱写周郎之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
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
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
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
《前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
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
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
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
我们不难想象,当苏轼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然而,这种追求和理想却是深入骨髓的,自始至终无法改变的,假如有朝一日苏轼会被朝廷重用,他致君尧舜的思想也会即刻复苏。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为自慰、解脱,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
其实他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苏轼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苏轼考试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热烈赞颂儒家一贯标榜并引以为典范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康之际”,提出坚持实行仁政的基本原则:“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于忍人”。
这虽然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但确实反映了苏轼的政治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成了他后来一生从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贯彻始终的。
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
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虽因过于夸大变法的流弊而持守旧观点,但在守旧派废除新法时,他却不惜丢掉高官厚禄,与司马光当面顶撞,力言保存免役法之必要。
1074年,入仕不久的苏轼在自杭州通判调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了自己的宏大抱负:“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词中抒发了自己欲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
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跃然纸上。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那时他已是罪废之人,不在其位也不谋其政了却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二、佛道——致君尧舜不得的尉籍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个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
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