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微丸的制备技术及设备进展
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与应用微丸是指直径不超过2.5mm的小型球状口服剂型。
微丸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均匀等特点,微丸剂型已经广泛用于西药缓控释制剂中,但由于中药提取成分复杂、剂量大、易吸湿和粘连等,中药微丸制剂的制备与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下面就从微丸的特点、种类、制备工艺及辅料等几个方面,阐述微丸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微丸的特点1.1相同释药速度的微丸女团获得理想释药速度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越来越受高度关注,但由于其成分繁杂,化学性质差异小,引致水溶性药物与脂溶性药物的释药速率不一致。
宋洪涛等[1]以韦胸片为模型药物,将药材精制后做成微丸,然后用三种ph依赖性八旗材料八旗后混合放入胶囊,经测量处方中主要成分释放出来度并无显著性差异,达至了化学性质相同的各成分抑止的同时可以同步释放出来的目的。
1.2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刘旭海等[2]制成蚓激酶微丸剂改善了博洛克胶囊内的药粉吸湿性强、存放时易导致胶囊变脆而破损等缺点,将其改制成肠溶微丸胃溶胶囊以后,胶囊内容物从粉末态改变成微丸,减少了药物表面积和吸湿性,制剂的稳定性增加。
1.3提升药物的安全性,增加服药次数何兰茜等[3]元胡消炎糖衣片改成元胡消炎微丸胶囊剂后,增加了服量,元胡消炎微丸胶囊前处理工艺和片剂一致,其服用量增加是改剂后成型的辅料用量比片剂辅料用量少,提示微丸剂的载药量高于片剂。
1.4提升药物生物利用度基于微丸比表面积小、乳化速度快、释药光滑平衡、可信等优点,程兰等[4]将愈风宁心片改组成愈风宁心微丸,两者的溶出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愈风宁心微丸较愈风宁心片乳化慢。
1.5减少临床适用于的新剂型王征等[5]针对临床用作化疗各种血栓疾病的重组水蛭素在剂型上仅有注射剂,无法满足用户临床用药多样化建议的严重不足,将重组水蛭素研制成肠溶八旗微丸,并使患者用药便利,可以自行给药。
2微丸的类型根据释药性质不同,微丸可分为速释微丸和缓控释微丸,其中缓控释微丸包括骨架型、膜控型和膜控-骨架型微丸。
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王瑞,郭洁(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摘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总结、归纳,进一步阐述了微丸的类型和制备工艺,包括包衣锅滚制法、挤压制粒-滚圆法、离心造粒法、流化床制丸法、流化床喷涂法、冷凝制粒法。
【关键词】微丸;制备工艺;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9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5.196.02微丸是指直径为0.5~1.0 mm之间的球形或者类似球形剂型,可装入压片、胶囊中,也可制作成其他制剂。
微丸属于多单元剂型,一般单次给药的药量为若干小丸构成,正是因此特点使其比其他口服剂型更具优势:载药微丸可在肠道内广泛分布,以避免局部药物过多、药效不均匀的问题,即可起到治疗效果,又避免对肠道造成的损伤;微丸的直径较小,即便幽门括约肌已经闭合也能通过幽门,并且不会受到胃排空的过度影响,可实现疗效重现。
1 微丸的类型按照释放速度划分,微丸的类型主要有缓控释微丸、速释微丸和控释微丸。
微丸既可以压制成片剂,也可将速释微丸和缓释微丸装入同一个胶囊中,制作成控释胶囊剂,提高治疗效果。
缓控微丸结构划分,可分为膜控性微丸和骨架型微丸两种。
1.1 速释微丸速释微丸是通过融合主药和相应的辅料,制作成微丸,这种微丸的释放功能较为迅速。
一般情况下,速释微丸30 min内的释放率为70%之上。
微丸处方通常通过崩解剂的使用与调控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控制。
1.2 膜腔型微丸膜腔型微丸主要是由外层包衣和载药丸构成。
先制作丸芯,然后用外层包衣进行包裹。
丸芯内不但包含了药物,同时也含有粘合剂及稀释剂等辅料。
包衣材料也可增加致孔剂、增塑剂、抗粘剂、着色剂等,以调整药物的释药效率。
1.3 骨架型微丸骨架型微丸为一种缓释丸,通常由主药、致孔剂和阻滞剂构成。
其中常用的阻滞剂包括水不溶性高分子聚合物、蜡质脂肪和亲水性凝胶类等。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点和微丸孔隙对药物的释放有直接影响。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概述
摘要:微丸是一种新的给药系统,与传统的给药系统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本文介绍微丸概念及微丸的优点,阐述微丸的成型过程、制备原理和几种制备方法。
介绍微丸在制备中影响其成型的诸多因素和相应的解决方发。
最后对微丸的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给以总结。
1 微丸概述[1]1.1微丸(又称小丸pellet),是指直径约为1mm,一般不超过2.5mm的小球状口服剂型,在制药工业中制备的小丸常在500-1500µm之间。
小丸可装入胶囊或压成片剂,或其它包装供临床使用。
也可采用不同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将药物制成速释、缓释或其它用途的微丸制剂。
1.2微丸剂的优点[2 - 4]微丸剂是一种多单元剂量分散型剂型,即一个剂量往往由多个分散的单元组成,通常一个剂量由几十至几百个小丸组成,与其它单剂量剂型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微丸剂服用后可广泛分布在胃肠道内,由于剂量倾出分散化,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面积增大,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大的同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减少或消除。
(2) 微丸剂在胃肠道内基本不受食物输送节律影响。
直径小于2mm的微丸,即使当幽门括约肌闭合时,仍能通过幽门,因此小丸在胃肠道的吸收一般不受胃排空影响。
(3) 微丸剂的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各个小丸释药行为的总和,个别小丸在制备上的失误或缺陷不致于对整体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释药规律的重现性、一致性方面优于缓释片剂。
(4)几种不同释药速率的小丸可按需要制成胶囊,服后既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效果,又能维持较长作用时间,血药浓度平稳,重现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5) 由不同小丸组成的复方胶囊,可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降底不良反应,而且生产时便于控制质量。
(6) 外形美观,流动性好,粉尘少。
2 微丸成型过程微丸成核与生长根据不同制丸工艺,其形成基本机理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成核(nucleation)、聚结(coalescence)、层结(layering)和磨蚀转移(abrasion trasion transfer)过程。
实验十 微丸制备.
实验十微丸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微丸制备的几种常用方法、操作要点、设备调试及保养二、基本原理微丸是指药物和辅料组成的直径小于2.5 mm的圆球状实体,通常由丸芯和外包裹的薄膜衣组成,丸芯粒径很小,一般为80-200µm,外观很圆,微丸一般为500—1000µm。
用于丸芯的辅料主要有稀释剂和粘合剂,用于薄膜衣的辅料有用成膜材料、增塑剂,有时根据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致孔剂、润滑剂和表面活性剂等,还可根据不同需要通过包衣层厚度或分组包衣,制成快速、慢速或控制释放药物的微丸,一般填充于硬胶囊中,或装袋后服用。
它的特点是以每个小丸为一个释放单元,个别单元不规则的释药对一个剂量的释药行为影响不大。
通过调整膜衣厚度和膜衣处方或分组膜衣处方,可很好控制单个剂量的释药行为,降低产生突释的可能性。
微丸的制备方法有包衣锅法、离心层积法、球晶造粒法、乳化法、挤出滚圆法、沸腾床制粒包衣、振荡滴制法等。
前四种方法需用丸芯。
本次实验介绍挤出滚圆法、包衣锅法和粉未层积法三种方法和相关设备的使用。
挤出滚圆法:将药物、辅料粉末加粘剂混合均匀,通过挤出机将其挤成圆条状,再于滚圆机中将圆柱形物料切割滚制成大小均匀规整的球形。
用此法所得颗粒大小均匀、粒度分布窄、药物含量均匀。
所需装置主要有挤出机和滚圆。
此法产量非常有限,挤出机将物料挤成圆条状是限速环节。
离心层积法:将核芯(母核)置旋转盘上,打开空气泵,调节喷雾装置,启动旋转盘并将粘合剂溶液喷撒在丸核上,随后加药物或赋形剂粉未,潮湿的丸核在液体毛细管作用下,将粉未粒子粘附在表面,形成细粉层,随着粘合液的不断喷入,更多的粉未粘附在丸核上,直至制得适宜大小的微丸。
在离心层积法制备微丸的过程中,微丸经鼓风机风力作用向上抛离心翻转,并产生麻花样特殊的运行轨迹,形成具有较好圆整度的微丸。
对粉未层积造粒法来说,供粉与供黏合剂速度要达到平衡态,这个平衡态调整最终会影响微丸形成速度和质量,故应重点考察这一环节。
微丸的研究进展
微丸的研究进展微丸是指将药物与租滞剂等混合或先制成普通丸芯后包控释膜衣而制备的口服小球状缓释与控释小丸,通常直径小于2.5mm。
通常将缓释微丸装于胶囊中,制为缓释微丸胶囊。
微丸技术是从20世纪50年代spanso1f问世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由于大量新辅料的开发,使缓释微丸胶囊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迄今被公认为是较理想的缓释剂型之一。
国外许多著名制药公司都有该型品种。
如USV公司生产的硝酸甘油长效胶囊剂中含硝酸甘油缓长效胶囊剂中含硝酸甘油缓释微丸即是缓释微丸胶囊剂。
国内外许多公司也有这种制剂生产,如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康泰克(Contac)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缓释胶囊,1997年我国卫生部批准的进口药品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Olfen-100)等。
由于微丸属剂亮分散型制剂,一次剂量由多个单元组成,与单剂量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①能提高药物与胃肠道的接触面积,使药物吸收完全,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②通过几种不同释药速率的微丸组合;可获得理想的释药速率,取得预期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并能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③药物均匀分散在每个小丸中,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作用降低。
④其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多个微丸释药行为的总和,药物剂量分散在大量小丸中,部分微丸制备上的缺陷不至于对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其结果不会产生如片剂整个剂量失败现象,因此其释药规律具有重现性;⑤能够分布在整个胃肠道内,药物在体内很少受到胃排空功能变化的影响(如幽门关闭等),可以克服胃肠道转移时间差异及对无规律的胃排空差异所产生的性能差异,不存在像片剂在胃、肠道转移时及在某一部位意外滞留而释放带来的刺激性的问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⑥可由不同药物分别制成微丸组成复方制剂,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而且也便于质量控制;⑦制成微丸可改变药物的某些性质,如成丸后流动性好、大小均匀,不易碎等,易于处理(如包衣、分剂量),并可作为制备片剂、胶囊剂等的基础;⑧改善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味道;⑨易制成缓、控释或定位制剂。
中药微丸的药学研究进展
中药微丸的药学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2月19卷2期作者:钟玲,许小红,杨胜玉,苏青作者单位:1.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083;2.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35000【摘要】目的:反映近五年来中药微丸在研究方向、类型、常用辅料和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方法:查阅、综述及分析近五年来中药微丸在处方筛选、制备工艺以及体外释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结果:中药微丸是一种辅料易得、制备工艺灵活、制剂改良方便的剂型。
结论:中药微丸作为一种良好的剂型,具有广泛的实用和开发价值。
【关键词】中药微丸载药量剂型制备工艺Advance in the Pharmic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lletsZHONG Ling, XU Xiao hong, YANG Sheng yu, SU Qing(1.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83,China; 2. Tianfu Pharmaceutical Co., Ltd of Chengdu Di'ao Group, Dachuan, 63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review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llets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its research direction, types, conventional excipients and technical process. MethodsConsult, review and analyze the recent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llets in formula optimization, technical process, in vitro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Resul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llet is a kind of dosage form whose excipients are facile, technical processes are various and improvement is convenient.ConclusionAs a good dosage form, traditioral Chinese medicine pellets have much value for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Pelle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ance instudy; Review; Technical process微丸剂(pellets)又称小丸剂,是指直径约为1 mm,一般不超过2.5 mm的小球状口服剂型。
微丸的发展
微丸的发展微丸是指直径小于2.5 mm的各类丸剂,可根据不同需要将其制成速释或缓释微丸。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缓释微丸,缓释微丸是由药物与阻滞剂混合制成或先制成普通丸芯而后再包控释膜而成。
微丸可压制成片,也可将微丸装于胶囊中制成胶囊剂。
现在国内外许多公司都生产这种制剂,如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康泰克(Contac)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缓释胶囊,1997年我国卫生部批准的进口药品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Olfen-100)等。
缓释、控释微丸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剂型,它以血药浓度平稳、毒副作用小、服用次数少、可以和流质一起服用、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深受广大医生及病患者的欢迎,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将成为缓、控释制剂发展的一大趋势。
它具有许多其他口服制剂无法相比的优点:1可通过控释微丸包衣制成缓控释制剂;2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生物利用度高,刺激性小;3由于粒径小,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影响小(如幽门关闭等);4控释微丸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疗效浓度,并维持平稳、长时间的有效浓度,血药波动小;5微丸的流动性好,大小均匀,易于处理(如包衣、分剂量);6改善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味道;7适合复方制剂的配伍;8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大生产的要求。
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近年来,缓释微丸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从微丸的制备、辅料等方面介绍其进展情况。
1 缓释微丸的释药机制1.1 蜡质、不溶性高分子骨架微丸释药机制这类微丸通常以蜡类、脂肪类及不溶性高分子为骨架,水分不易渗入丸芯,药物的释放主要是外表面的磨蚀-分散-溶出过程,影响释药速度的主要因素有药物溶解度、微丸的孔隙率及孔径等。
因为难溶性药物释药太慢,故较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1.2 含致孔剂的包衣膜释药机制通常将药物制成丸芯,再用含致孔剂的包衣液进行包衣。
致孔剂附着于衣膜中,当衣膜与胃肠液接触时,致孔剂溶于水(但不是全部溶于水,另一部分因被膜材包围,不能与水接触),形成许多微孔,水份渗入片芯,形成药物饱和溶液,从而达到近似零级释药过程。
中药微丸成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微丸成型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查阅、综述及分析近年来中药微丸在辅料筛选、处方优化、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结果显示, 中药浸膏粉体的性质是影响微丸成型的主要因素, 通过添加赋形剂和表面改性技术, 优化工艺可制备良好的中药微丸。
添加成丸促进剂及浸膏粉体改性技术在中药微丸的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药微丸;成丸促进剂;浸膏粉;制备工艺微丸( pellets)是指直径在0.5-1.5mm之间,一般不超过2.5mm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具有生产工艺简洁、载药量大、流动性好、脆碎度小、稳定性强等工艺学优点。
属于多单元型给药系统,与单剂量型给药系统相比有许多优点:每个给药剂量通常含几十或几百个微丸,释药行为是各个微丸的总和;在体内的分布面积大,生物利用度高,且肠道刺激性小;在胃内滞留时间长,粒径小,转运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小。
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中药微丸的制备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微丸的成型技术仍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难点。
中药微丸的制备多以中药提取物浸膏粉为原料, 含多糖和黏性物质较多,浸膏粉体具有很强的黏性,流动性差,引湿性强,极易黏结成块。
中药浸膏粉的黏性和引湿性对微丸的制备影响很大,严重限制了微丸的成型性。
因此,总结、探讨中药微丸制备方法与技术对指导中药微丸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赋形剂对微丸成型的影响1.1成丸促进剂1.1.1微晶纤维素(MCC)中药微丸最常用的赋形剂是MCC ,MCC具有良好的流变学性质,使中药提取物浸膏粉的可塑性增强,可起到黏合作用,能控制水在湿物料中的分布和运动,将水保留在内部空隙处,使物料较易发生形变,对不同性质的药物均有良好的促进成球作用,所制微丸有较好的圆整度,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不会出现塌崩现象,适合于几乎所有的载药微丸的制备,可作为中药微丸制备的理想辅料。
陈红霞等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复方桔芩微丸,仅以 MCC为辅料制备的软材偏黏,制丸时易黏结,加入微粉硅胶调节软材的性能,最终确定药粉、MCC和微粉硅胶的比例为3:6:1,微丸质量好,收率高。
中药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中药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中药微丸近年来的制备工艺的进展,主要包括中药微丸的研究现状、中药微丸的优势和制备方法。
方法:查阅相关中药微丸的文献综述,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结论:中药微丸作为新型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微丸;中药微丸;制备工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丸剂规定:丸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1]。
微丸是指直径小于2.5mm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微丸的优点有:①众多小丸依附于胃肠道表面,接触面积大,使药物的吸收彻底,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重现性好,药物的剂量为众多小丸的剂量之和,其中一部分微丸的缺陷,对整个制剂的试药行为的影响不大;③微丸体积小,剂量均匀分散,因此,胃排空和胃肠道的蠕动对其影响较小;④微丸流动性好[2],易于包装或进一步制成其他剂型,同时易于制备缓控释制剂;⑤可提高载药量,有利于减小服用的剂量,病人顺应性好;⑥易于包衣,掩盖不良气味,同时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⑦借鉴国外先进设备,机械化程度高。
由于微丸优点突出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从中药微丸的研究现状、中药微丸的产品优势、现阶段中药微丸的常用制备方法三个方面,对中药微丸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1中药微丸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制备的微丸种类西药偏多,而中药微丸相对较少,主要因为中药浸膏吸湿性明显,不利于药物的稳定,制备微丸后,表面积减小,可明显改善中药的吸湿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加上微丸制备技术的发展迅速和新型辅料的不断出现,不少研究工作者尝试着制备中药微丸。
洪燕龙等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大川芎方速释微丸,圆整度好,粒径分布窄,收率高;罗晓健制备的芪仙汤中药微丸运用流化床侧喷制丸法,所得微丸收率高达90.6%,为流化床制备微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杨冬丽等制备的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其释药受pH控制,可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同时释放,达到了中药微丸缓控释释放的目的;施之琪等从中药中提取其有效部位制备微丸,又采用空气悬浮包衣法对微丸进行包衣,所得丹七有效部位肠溶微丸具备较理想的肠溶特征,生物利用度较高。
微丸制备及设备进展
微丸制备与设备GMP 改造后,我国药品新剂型的开发如火如荼,微丸剂型则是固体制剂领域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
在国产微丸制剂方面的处方、辅料与设备亦日趋成熟,时至今日,已有数百家制药厂有微丸剂产品,特别是缓控释剂。
可以说,微丸应用领域极广,从化工的分子筛、农药领域的复混肥,到制药工业的微控释胶囊剂,因物料种类性质,其生产工艺方式亦相应变化。
本文仅以φ 2mm 以内的微丸为叙述对象,对其生产制备作一介绍,并对目前国内此类制药机械的进展作—剖析。
1 挤出法制微丸的制备及其设备挤出法制丸是将粘结剂与原料粉体混合制备成湿材,经挤压制成湿条,然后运用离心转盘将其搓制成真球度极高的球丸。
其工艺的特点:(1)各道工序操作简单、稳定,易于掌握;(2)适合大规模生产;(3)因制粒过程将粒度控制在一定范围,故一次性成丸合格率高;(4)可制得≥φ 0.4 mm 的微丸。
1.1 湿混湿混(图 1)是利用单浆或双螺旋正反向浆混合粘结剂与原料干粉,从而获得含湿均匀的湿材。
有的原料和粘结剂不能形成良好的分散效果,粘结剂必须以均匀的喷滴方式加入。
因此,采取高速湿法制粒机来制备湿材则更为理想,得到的湿分更为均匀,从而确保微丸干燥后无色差。
同时,高强度地揉合,湿材塑性良好,制成的微丸强度高,避免了后续工艺操作过程易产生的破碎及粉尘问题。
1.2 湿条制备湿条制备是将湿材经挤压制备条状,其是制丸的关键步骤,因此本道工序要求极高。
这里要关注 2 个问题:(1)合适的挤压力。
一定强度的挤压力可提高湿条的塑性,利于搓丸成型及增加其强度。
对热敏性物料而言,降低挤压力可避免过程中升温导致活性成分的下降。
(2)条粒长度的控制。
均匀地控制长度是制得丸径范围窄小的前提,对螺杆和旋转挤条加设切割刀辗断湿条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1.2.1 螺旋式挤条螺旋式挤条(图 2),是将完成湿混的软材,经变径螺杆挤压,输送并经孔板挤出,形成塑性良好的湿条。
其特点:(1)变径螺旋输送,挤压力不断增加,成条塑性、强度好,滚圆时不至产生脆裂,无粉尘及小粒粘附在成丸表面;(2)变径螺旋输送,挤压力不断增加,对不易成型的物料,亦可获得良好的条状半成品;(3)挤条是通过孔板挤出的,互换不同孔径的模板,从而方便获得不同规格的湿条;(4)通过对挤出头增设一套冷却夹套,即使在升设计研究与设备探讨Shejiyanjiu yu Shebeitantao温挤出的状态下,热敏性物料亦能顺利操作。
微丸制备技术..
(2)挤压式制丸(extrusion) 干粉+粘合剂 湿颗粒 挤压机械 高密度的 条状物 离心式球形化机械 打碎成颗粒并搓圆制成 微丸 湿颗粒:毛细管力+液桥作用 高密度条状物:毛细管力,失水形成固体桥、 机械连锁及一定程度的分子作用力
五、微丸制备设备及技术
1、包衣锅制备微丸 (1)普通包衣锅 设备简单,层积制丸和微丸包衣 缺乏控制系统,质量稳定性差,劳动强度大, 周期长,效率低,污染大 组成:包衣锅,供、排气系统,喷雾系统, 饲料系统,动力系统
(2)改进型包衣锅
侧面、背面开孔,加入自动化组件及电子系 统、空调调节系统,产品自动排出,数据 微处理等 还不能完全代替普通包衣锅,且不能进行粉 末层积,周期长,磨损更大 主要用于微丸包衣
(3)水中分散法(dispersion in water)
适合于水不溶性或难溶性药物,药物常以微 晶或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 高级脂肪醇、酸,蜡质材料+药物
加热
熔化
热水
分散乳化成O/W乳剂
温度降低
凝固成固体微丸
影响因素: a.载体性质:与水不混溶,熔点低于100℃,与药物 无相互作用(鲸蜡、蜂蜡、十八醇或酸、十六醇 及其酯等) b.药物性质:遇水、热稳定,熔点低于100℃,易形 成含量均匀的微丸,可与载体形成低共熔物者更 好,但共熔点不宜低于40℃ c.表面活性剂:吐温,司盘或其混合物,但可能会 增加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导致回收率下降,小 心选择及控制用量 d.搅拌速度:越快,丸越小 e.温度:制备温度需高于载体熔点,使其呈液态, 保证O/W乳剂顺利进行,冷却采用分级冷却,一级 冷至室温,微丸内部呈半固体状态;二级冷却至 0~-5℃,使丸坚固。冷却速度越快,释药速度越 快
缓控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缓控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摘要: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
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备受瞩目。
对缓控释微丸制剂释药机制、制备方法、辅料构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中药1:7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缓控释微丸,释药机制,制备工艺,辅料前言:微丸是指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丸剂,外形美观,含药量大,且服用剂量小;能根据临床需要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高;局部刺激性小。
其种类主要包括:速释微丸,缓释或延释微丸。
口服缓、控释制剂因方便用药、提高了释药的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而在药物制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多单元型制剂(如微丸、微球等)和单单元型制剂(如片剂、胶囊等)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两大分类。
虽然两种剂型都可以达到相似的释药特性,但是多单元型制剂不仅具有缓、控释制剂的优点,而且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同时,多单元型制剂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多个小丸释药行为的总和,个别小丸制备上的缺陷不至于对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例如:胃漂浮型缓释微丸就是将药物设计成胃滞留释药系统,不仅能减少胃排空对释药速率的影响,延长药物的胃滞留时间,且有可能改善口服制剂体内行为的预测性与重现性,对于改善具有上消化道“吸收窗”特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更重要意义[1-3]。
1 微丸的制备方法随着微丸的广泛运用和现代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从最早的手工制作,发展到后来的半机械化制备,目前己进入到全自动化制备阶段。
微丸的制备方法大体上可归纳成以下五大类:旋转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层积式制丸,球形化制丸以及液体介质中制丸。
1.1 旋转式制丸旋转式制丸(agitationprocedure)技术分为成核、聚结和层结3个过程,第一阶段为药物细粉或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细粉在旋转式金属容器内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成核)和随后的聚结,形成较好的丸核;第二阶段粒子磨损或相互碰撞产生的细粉粘在丸核上,随着丸核的转动及核间的相互磨擦,丸核表面棱角消除而形成球状微丸。
微丸制备技术
微丸制备技术第一节概述一、微丸的发展及意义微丸<pellets>是一种直径在0.5~1.5mm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它具有流动性好,易填装胶囊,装量差异小。
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随着现代微丸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微丸在长效、控释制剂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
我国很早就有微丸制剂,在中药制剂中,如"六神丸"、"王氏保赤丸"、"牛黄消炎丸"等制剂均具有微丸的基本特征。
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
1949年Smith 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
目前,许多缓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康泰克"等都是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
微丸的最早制备工艺是手工泛丸,如中药水泛丸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起模、成型、盖面三个阶段,制备时,在药匾中加入适量的冷开水<或处方中规定的润湿剂>,用刷子刷匀,撒入适量药粉,摇动和转动药匾使药粉均匀粘附在药匾上并被润湿,再用刷子将润湿的药粉由匾上轻轻刷下而成细小的颗粒,并在匾中反复滚动而成致密的小粒<母核>,再加水使润湿,撒药粉使均匀粘附在母核上。
滚实,如此反复,直至制得大小合适的微丸。
该操作较繁琐,对成品中的主药含量,崩解度等较难控制,易引起微生物污染,工艺条件难以有效控制。
随着微丸的广泛运用,其制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促进及发展,各种制丸方法不断产生,生产工艺从最早的手工制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制备,目前已进入到全自动化制备阶段。
微丸的制备方法大体上可归纳成以下四大类:旋转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层积式制丸以及球形化制丸。
其卡要制备技术归纳如下:二、微丸种类及特点<一>微丸种类微丸种类主要包括:速释微丸,缓释或延释微丸。
微丸制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包衣锅法
➢构成:锅体、旋转底盘、供液系统、供粉系统、加热系统、 除尘系统等; ➢传统的制丸法:荸荠式糖衣锅 ➢设备简单,投资成本低,操作者经验要求高 ➢干燥能力低,水相喷雾生产效率低,工艺重复性差; ➢粉尘飞扬。
离心-流化法
• 组成:离心转盘、外筒体、喷雾系统、供粉装 置、热风系统等
③体积小,不受胃排空影响,体内体外实验差异小,可 通过体外实验对体内释药进行预测,在胃肠道分布面积 大,减少刺激性,生物利用度高;
④可将不同释药速率的微丸按比例装成胶囊,以满足不 同的需要;
⑤新剂型延长了药物产品的寿命,增加专利保护范围, 避免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
微丸成型技术
• 微丸成型的主要方法:
➢足够的强度,以利进一步 薄膜包衣
➢高真球度;
➢在制丸过程中,药物与阻 滞剂的用量及分布都必须 在控制范围内
• S.U.Schilling研究了不同性质的聚合物材料,使用不同 种类用量的增塑剂,通过热熔融挤出法制备了茶碱骨架 微丸,使用桨法对微丸释放性能进行了测定。
• 骨架材料有:尤特奇L100-55,L100、S100、Aqcoat LF 和HF型。
右哌甲酯
诺华
Focalin
缓释胶囊
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
诺华 阿斯利康
Prilosec
洛赛克 MUPs
Delayed Release Pellets,capsule
多单元片剂
盐酸米诺环素 TRIAX Minocin
普通胶囊
盐酸米诺环素 Medics Solodyn
缓释胶囊
适应症
胃食道 返流症
癫痫
多动症
胃溃疡 GERD 胃溃疡 GERD
微丸制剂的工艺特点及生产设备
微丸制剂的工艺特点及生产设备1、微丸概论微丸(pellet)是一种剂量分散型,直径一般为0.5-1.5mm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口服制剂,添加缓控释辅料可制得缓释微丸,包上肠溶衣为肠溶微丸,可装入空胶囊中或压成片剂使用,也可以直接作为颗粒或缓控释颗粒,缓控释颗粒,微丸在制剂工艺、药理作用上具有的优点是其他剂型无法实现的。
近年来,微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制剂工艺发展的一大趋势。
现在国内外许多公司都生产这种制剂,如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康泰克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缓释胶囊,还有芬必得、快克等。
微丸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许多其他口服制剂无法相比的优点:①服用后广泛、均匀地分布在胃肠道,在胃肠表面分布面积大,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小或消除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②微丸剂在胃肠道的转运不受食物输送节律、胃排空的影响;③缓控释微丸的释药规律较片剂重现性好,个别微丸对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不严重影响;④可将不同释药速率的微丸按比例装成胶囊,以满足不同的需要;⑤由不同微丸组成的复方胶囊,有较好的稳定性,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⑥微丸流动性较好,有利于制剂分装或进一步成型。
2、微丸的成型技术分类微丸成型技术可分为:层积式制丸;压缩式制丸;旋转式制丸;球形化制丸及液体介质中制丸五大类。
缓控释微丸按释药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膜控型微丸和骨架型微丸。
制丸的方法很多,但真正应用到大生产的工艺并不多,我国现阶段主要应用层积式制丸和压缩式制丸,下面详细介绍。
2.1层积式制丸层积式制丸(layering procedure)是药物以干燥粉末、溶液或混悬液的形式沉积在预制成形的丸核表面的过程,分为液相层积法与粉末层积法,液相层积法不常用,主要介绍粉末层积法。
粉末层积法粉末层积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制丸方法,是老工艺泛丸的改进和提高,用粘合剂将物干燥粉末或药物与赋形剂的混合干燥粉末在滚动的条件下制成母核,再在母核不断滚动的情况下边喷浆液边将混合干燥粉末加入,粉末被浆液粘到母核上,直至得到大小适宜的微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不他宜用于热敏药物制粒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一.流化床制备微丸的装置
原理: 1 丸芯上药 2 包衣
图 微丸制备和包衣
膜控型微丸示意图
骨架型微丸示意图
膜控型微丸示意图
药物骨架型微丸示意图
骨架
膜控型膜微控丸型示微意丸图示骨意架图型骨微架丸药型物 示微意丸图示意图
骨架
膜膜控控型型微微丸丸示示意意图图 膜控型微膜丸控示型意微图丸示意图
离心风机 出风处理系统
流化床机身
喷液系统
进风处理系统
控制系统
加湿器 除湿器
流化床机身的构造 扩展室 物料槽
出风过滤器腔室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进风口
流化床工艺装置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良好的
1. 喷枪和物料间的距离短,减少包 衣液达到物料表面前的溶媒蒸发 和喷雾干燥现象,有利于包衣液 保持良好成膜特性
2. 物料有序的循环运动, 运动方向和 喷液方向相同, 物料接触到包衣液 的几率相同, 有利于包衣均匀性
药物 药物 骨骨架架型型微微丸丸示示意意图图
骨架 骨架 骨架型微骨丸架示型意微图丸示意图
药药物物
骨骨药架物架 药物
骨架 骨架
I. 载药
微丸上药技术
• 丸芯上药法 • 挤出滚圆制丸法 • 熔融制丸法
熔融法制粒工艺特点
优点:
1. 丸芯上药法 工艺简便,全过程在密闭环境内进行;无需干燥过程, 省时,降低成本 无需溶媒,适用水不稳定药物制粒;省除三废处理及
++ +++ +
(2) 溶液上药法
• 设备:糖衣锅,底喷型/切喷型流化床等
• 药物溶液: (内可加少量HPMC,HPC或PVP等 粘合剂)水/乙醇液
药物溶液
干燥
• 工艺:丸芯
上药微丸
上药微丸
(3) 混悬液上药法
• 设备:糖衣锅,底喷型/切喷型流化床
• 药物混悬液: (内可加少量HPMC,HPC或PVP 等粘合剂)水/乙醇液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挤出-滚圆法的四个步骤产物示意图 (a)干混粉末 (b)软材 (c) 挤出物 (d)滚圆微丸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挤出-滚圆法中挤出装置的类型
影响挤出物质量的有关因素
• 筛板厚度/孔径比值
L/R=1.8-4.0
• 挤出速度
速度增加:表面粗糙
• 挤出温度
温度增高:物料水分减少
有机溶媒回收等 可采用不同熔融材料制备速释/缓释制粒,过程可控,
产品质量重现性好
缺点:
不宜用于热敏药物制粒
丸芯质量要求及品种
• 粒径分布均匀 • 表面圆整光滑 • 脆碎度低 • 堆密度大 • 水溶性/润湿性 • 微生物限度 品种: 1. 糖粉-淀粉丸芯
2. 微晶纤维素丸芯
流化床设备
流化床设备的构造
药用微丸的制备技术及设备进展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内容
• 微丸的制备技术
• A. 微丸的制备(上药) • 滚动制丸法 • 丸芯上药法 • 挤出滚圆法/热熔融挤出-成丸法 • 熔融喷雾造粒,滴制制粒法 • 其他 • B. 微丸的流化床包衣 • 有机相包衣 • 水分散体包衣
药用微丸工艺学及药效学优点
工艺学
• 助流剂: 微粉硅胶
Hale Waihona Puke • 抗粘剂: 滑石粉•
工艺:丸芯
润湿-粘合剂 丸芯 药物微粉 上药微丸
(喷湿)
(反复操作)
干燥
上药微丸
三种上药法工艺特点的比较
方法 粉末上药法
推荐设备
工艺特点
侧线喷 流化床
·生产效率高,周期短 ·适合制备剂量大的微丸 ·适合不同溶解度药物上药 ·在同一设备上上药、干燥
操作关键
·供粉速度和粘合剂喷速比例协调 ·药物微粉化 ·控制供粉速度,转盘速度及流化 风量
溶液上药法
底喷型 / 侧喷型 流化床
·药物溶液直喷工艺简单稳定 ·进风温度、风量和喷液速度应
·可加或不加粘合剂
协调,以免干燥效率过低或过高
·适合中小剂量药物上药
·控制批量,隔圈和底板间距,
·在同一设备内上药、干燥 保证隔圈内物料处于密集状态
利用度好
熔融法微制丸粒类工型艺和特相点关剂型
优点: 微丸类型
微丸相关剂型
工艺简便,全过程在密闭环境内进行;无需干燥过程,
• 缓省/控时释,降微低丸成本 包衣型
• 胶囊剂
无需溶媒,适用水不稳定 物制粒;省除三废处理及型
有机溶媒回收等
• 片剂
产品质量重现性好
缺速点:释• 微丸
释/缓释制粒• 程,可过控,• 定位 胃溶
3. 隔圈内部为包衣区域,物料在包 衣区域里高度密集, 包衣损失少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流化床的空气分配底盘
流化床工艺装置的应用
一步制粒/干燥 微丸制备
溶液/混悬液上药 粉末上药 一步制丸 包衣 有机溶媒 水性 热熔融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
+
++
+
+++
+++
+++
+++
+ ++ +++
+++ +++ +++
药物混悬液
干燥
• 工艺:丸芯
上药丸芯
上药丸芯
红霉素混悬液上药
电子显微镜: 药物粒径较大且不均匀是导致 微丸表面粗糙的原因...
光学显微镜: 载药微丸表面光洁度不理想
采用气流粉碎将药物微粉化至 10 µm 以下, 微丸表面光洁度明显改 而且上药率提高,脆碎度下降,药物层致密
(1) 粉末上药法
• 设备:糖衣锅,切喷型流化床等 • 粘合剂:HPMC,HPC,PVP等 • 溶剂:水,乙醇-水
•粒径均匀,坚实 •表面圆整,易于包衣;衣层厚度控制释药速度 •解决药物间配伍禁忌,提高药物稳定性 •包上不同类型衣层,制成临床治疗需要的制剂 (速释,定位或缓/控释)
药效学
• 受食物输送节律影响小,药物吸收速度均匀 • 属多剂量药物制剂,刺激性小,剂量间血药
重现性好 • 药物质点均匀分布于胃肠道粘膜表面,生物
粉末上药法
24±6 95.08±1.86 94.82±0.37 0.54±0.25
2.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二.挤出—滚园法制备微丸装置示意图
工艺过程:
(1)药物辅料混匀,制软材 (2)挤出:软材挤压经一筛板,挤
压成圆柱形挤出物 (3)滚圆:挤出物滚圆机槽板上,在离
心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 切断并滚圆成球形微丸 (4)干燥
混悬液上药法 底 喷 型 / 侧喷型 流化床
·上药效率高,周期短 ·工艺稳定,操作简单 ·在同一设备内上药、干燥
·药物应微粉化 ·操作过程料液应不停搅拌,以 免沉淀
丸芯上药法制备PPA微丸工艺比较(n=3)
评价指标 批操作时间(分) 微丸收率(%) 上药率(%) 含量均匀度(RSD%)
溶液上药法
95±3 97.76±0.28 98.50±0.36 0.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