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下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光镜下表现为单层或柱状立方上皮细胞围绕血管呈均一乳头状排列,无 明显核异形及核分裂相。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影像学特征
CT平扫: 扩大的脑室内见团块样高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点钙化;病灶 形态欠规则,分叶状,周边可见结节样改变,颗粒感较明显;增强扫 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效应(只有肿瘤 较大压迫脑室壁时才导致脑组织水肿效应)。
肿瘤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因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少数可合 并出血,使信号不均匀,囊变区 T1WI 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钙 化灶在 T1WI、T2WI 上一般都呈低信号 。
瘤周水肿效应轻。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影像学特征
常以宽基底与透明隔粘连,累及孟氏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较大的肿瘤常侵犯侧脑室顶壁、侧壁。 肿瘤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 瘤周水肿罕见。 MRS 发现高甘氨酸伴高丙氨酸峰或者肌醇峰伴高丙氨酸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脑室肿瘤-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 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7%,占胶质瘤的2%。占儿童颅内肿 瘤的1.8%~3% 约45%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在1岁内发病 74% 在10岁以内发病。

侧脑室室管膜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

侧脑室室管膜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

侧脑室室管膜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侧脑室解剖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双重分化能力的双潜能祖细胞中枢神经细胞瘤胚胎学侧脑室上皮层的室管膜细胞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室管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约40%发生在幕上,幕上主要位于脑室外实质(>脑室),男多于女,平均年龄18-24岁●60%发生于后颅窝,平均年龄约6岁,是儿童第三常见肿瘤,仅次于髓母和星形细胞瘤●临床症状:取决于发病部位,位于侧脑室常引起颅内压升高●可通过脑脊液播散●治疗方法:手术,辅以放疗。

儿童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50%–75%病理●大体标本灰红色,柔软易碎的不均匀团块,可有局部钙化●高倍镜下:✓“菊形”团:中央腺体样腔状结构,周围轮辐状排列的肿瘤细胞(10%,特异性高)✓“假菊形”团:中央是肿瘤血管,周围是由长而内含胶质纤维的细胞突起所构成的无核区,最外周是肿瘤细胞核紧密围绕病理●免疫组化:✓GFAP✓EMA✓S100:+✓Vimentin: +●室管膜肿瘤2016年WHO分类:✓室管膜下瘤(Ⅰ级)✓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Ⅰ级)✓室管膜瘤(Ⅱ级)(乳头型、透明细胞型及伸展细胞型)✓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阳性(Ⅱ或Ⅲ级)✓间变性室管膜瘤(Ⅲ级)●分子亚型分类:与解剖位置有很大关系✓小脑幕下:➢后颅窝A组:H3K27三甲基化预后差➢后颅窝B组✓小脑幕上:预后好➢RELA基因融合阳性➢YAP1基因融合阳性预后差预后好影像表现●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形态不规则,分叶状,与侧脑室广基底相连,囊变、坏死常见,可有钙化(50%),偶见出血●可以是实性肿块、也可以是带有壁结节的囊性病变●C T:不均匀等、稍低密度肿块,间变性密度较高●MRI: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FLAIR可能由于蛋白质成分稍高信号;DWI实性部分弥散受限(特别是间变性;在有明显出血或钙化的肿块中,应谨慎判断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脑室内瘤周水肿少见,侵犯脑实质可有瘤周水肿●可有脑脊液播种(虽然与髓母细胞瘤等肿瘤相比较少见)●Cho峰升高,NAA峰降低,Cho/Cr比值升高;当变性发生时,Lip和Lac上升男,51岁,双手抖动15天,头晕、呕吐2天MR0209125 (侧脑室) 间变性室管膜瘤(WHO Ⅲ 级)女,60岁,反复头晕一月余MR0272311 室管膜瘤(WHO Ⅱ 级)F,7岁,头痛、头晕8小时中枢神经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WHO分级为Ⅱ级,归类于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0.25%~0.5%,好发于透明隔或侧脑室内前2/3处近孟氏孔区,可以突入第三脑室●年轻人多见,20~40岁,性别无明显差异●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以发生在脑室外,但是十分罕见●有脑脊液播散的报道,但是少见●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效果好。

脑实质室管膜瘤的MRI诊断分析

脑实质室管膜瘤的MRI诊断分析
1 . 2 检 查 方 法
采用德 国 S i e me n s Ha r mo n y 1 . 0 T 核 磁 共 振 机 对 所 有 患 者进行核磁 共振扫描 , 所有 患者 均采 用仰 卧位 , 使 用头部专 用 线 圈进 行 检查 , 常 规给予 S E及 T S E序 列 进 行 , 行矢 、 冠、 轴面扫描。 先 以 层 厚 Tl wI ( T R/ T E 5 o 0 ms / 1 2 ms ) 及 T2 MI ( T R/ T E2 2 0 0 ms / 9 O ms ) , 层厚5 am , r 矩阵2 5 6 ×2 5 6 , F OV 3 2 0 ×3 2 0 进行 扫描 , 2 次平 均成像 。 再 以病 灶处加 扫层厚 、 间隔,






局 部 运 动 功 能 障 碍 以 及 癫
所 有 患 者 均 进 行 了 M R I 检 查 , 肿 , i 瘢 p q 一 般 紧 邻 侧 脑 室 , 并 常 好 发 享 菱 葬 区 , 形 状 亘 圆 形 、 类 磊 状 清 楚 : 薪 意 者 实 质 分 至 匀 蠡 有 1 3  ̄ J , 下 患 喜 4 例 。 , 娄 磊 灶 并 伴 暑 ; 例 。 着 意 者 均 ‘ ‘ ; , 玉 所 有 患 者 术 后 均 未 进 放 疗 、 。一 。 一~
・5 6・
黑 龙 江 医药 科 学
2 0 1 3 年8 月第3 6 卷第4 期
脑实 质 室管 膜瘤 的 MR I 诊 断分 析
刘 子 华
( 德 州 市人 民 医院 影像 科 , 山东 德 州 2 5 3 0 1 4 )
筌 塑 导 肿 ! : % 位 于 下 . 墨 中 H . 皂 些 ・ 。 , . 些 时 篓 皇 室 冬 , = 售 圭 璺 皂 2 5 : 堕 璺 兰 孽 璧 兰 至 鍪 苎 堡 型 堑 : 患 J 煮 症 誊 差 幕 上 肿 瘤 的 患 者 多 表 塑 现 视 力 昵 障 望 碍 : : 塑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概述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GCA) SGCA是一种伴发于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TS)的少见的中枢神经系
统 性肿瘤, 其发生率占所有 TS 患者的 5%~ 14.3%。
WHO:其他星形细胞起源肿瘤,WHO I 级
谢谢
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
年龄:多见于20Y以下青年人 部位:侧脑室孟氏孔附近 治疗:手术切除 预后:较好,术后复发罕见
概述
分肿瘤细胞形态多样,胞浆丰富,细胞 排列松散
“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 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也可以是多边形、 上皮样、纺锤形或神经节样, 条状、簇 状或假菊团状排列
富含血管间质和实质或血管钙化
Hale Waihona Puke 影像表现部位:侧脑室孟氏孔附近 形态: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 CT平扫:等/高密度 MR平扫: T1WI等/稍低信号 T2WI 等/高信号;常见钙化 可有囊变(多为小囊),偶有出血 强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血供丰富) 弥散不受限 梗阻性脑积水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稍低信号
• 可侵犯脑实质 •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影像表现
室管膜下瘤: WHO I
• 侧脑室附近实间孔or透明隔 • 中老年男性,约2.3:1 • 小囊变,界清 • 弥散不受限 • 不强化or轻度强化
影像表现
总结
➢SGCA好发于20岁以下患者,常发生于孟氏孔附近,类圆形或 分叶状 ➢CT平扫等/高密度 ➢T1WI等/稍低信号,T2WI 等/高信号 ➢钙化常见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弥散不受限 ➢合并室管膜下结节或皮质结节强烈支持SGCA诊断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

鉴别8-转移瘤有肿瘤Fra bibliotek史,多来自肺癌、肝癌 MR: ①T2WI呈不均匀混杂信号
②脑室内转移瘤常不向脑室外侵犯 ③早期发生种植转移
转移瘤病例
男,59岁 肢体活动变差2天,抽搐2小时 2天前功能锻炼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变差,胸闷,出
汗,2小时前左侧口角抽搐
4月前左侧顶叶出血,术后恢复可
(-),VIM(+),KI-67(25%),SYN(+), CGA(+),CD99(±),Desmin(-),CD117(±),NF(-),NeuN( 灶+)。
鉴别2-星形细胞瘤
起源于室管膜基质的神经胶质细胞 好发于中、青年人,男多于女,幕下(12岁),幕上
(28.6岁)
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增高 肿瘤囊变较多,边界不清
病理
影像表现
CT:
①平扫示肿瘤呈菜花状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 ②第四脑室内肿瘤后方或侧方围绕带状、新月形脑脊液,前方与
脑干境界不清。 ③幕上肿瘤常发生于脑室周围,多位于顶叶、枕叶或颞顶枕交界。 ④约62%可发生钙化,多呈散在沙粒样、斑点状钙化。 ⑤肿瘤常合并囊变、坏死,囊腔大小不一,壁光滑。 ⑥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不均匀中等强化。
(具体不详)后好转,后仍间断呕吐,近一周感头痛
既往体健
MR平扫:轴位T1WI、T2WI、T2Flair、DWI、矢状位T1WI
MR增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MR表现
平扫:第四脑室内可见一大小约5.9cm×4.6cm团块状
长T1、稍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DWI呈明显高信号, 病变前缘见弧形脑脊液信号区,第四脑室明显扩大, 病变向下疝入枕骨大孔。
下结节T1WI显示较T2WI清晰,脑实质内结节T2WI显示较 T1WI清晰。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室管膜性肿瘤

室管膜性肿瘤
肿瘤常有囊性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强化。
可发生阻塞性脑积水。
发生室管膜下转移时,侧脑室周边可见局灶性密度增高 块影或条状密度增高影。
MRI示
病人大多数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肿瘤一般紧邻侧脑室,并常好发于颞顶枕交界区,本组
在该部位出现者达63%,与文献报道接近。 肿瘤出现钙化及囊变概率高, 本组超过了80%,尽管与
第四脑室底下部的肿瘤则主要影响第Ⅸ、Ⅹ、Ⅺ、Ⅻ脑 神经核,常以呕吐、呃逆为首发症状,随之出现吞咽困 难、声音嘶哑及因迷走神经刺激而出现的内脏症状,有 时甚至产生括约肌功能障碍和呼吸困难
第四脑室侧隐窝的肿瘤,常向同侧脑桥小脑角发展,以第Ⅴ、Ⅶ、 Ⅷ脑神经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颜面部感觉障碍、听力和前庭功 能减退和眩晕等症状。
室管膜肿瘤
住院医师:王森 指导老师:张志娟
定义
室管膜细胞肿瘤是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 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
分类
室管膜瘤 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 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特点
1.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约75%位于幕下,幕上仅占25% 3.主要发生于脑室系统,以四脑室多见,其次为 侧脑室,第三脑室少见。
文献报道50%~60%有差距,但说明其钙化及囊变之多见。 肿瘤实质部分往往显著增强,而囊变与钙化不增强。 肿瘤周围水肿一般较轻。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肿瘤位于脑室内,极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常早期出 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其特点是间歇性、与头位变化有关。 晚期常呈强迫头位,头多前屈或前侧屈。由于体位改变 可刺激第四脑室底部的神经核团,尤其是迷走神经及前 庭神经核,表现为剧烈的头疼、眩晕、呕吐、脉搏、呼 吸改变,意识突然丧失及由于展神经核受影响而产生复 视、眼球震颤等症状,称为Brun征。由于肿瘤的活动, 可突然阻塞正中孔或导水管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因而 可呈发作性颅内压增高,此现象多由于体位突然改变时 发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发生小脑危象。

疑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5)——脑室室管膜下瘤

疑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5)——脑室室管膜下瘤

疑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5)——脑室室管膜下瘤
蒋莉莉;刘卫平;史蕾
【期刊名称】《华西医学》
【年(卷),期】2005(20)3
【摘要】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最早由Scheinker等于1945年报道,属新版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室管膜肿瘤(ependymomal tumours)中的一种罕见亚型,生物学行为属1级.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生长缓慢,常于尸解时偶然发现.【总页数】1页(PF004-F004)
【关键词】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室管膜下瘤;第四脑室;星形细胞
【作者】蒋莉莉;刘卫平;史蕾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 [J], 颜临丽;贾旭春;王映梅;李擒龙;
2.脑室内室管膜下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J], 李兴付; 师达; 漆强; 石亚男; 刘晓; 陈真平
3.SOX1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余露;颜梦然;罗文婷;蔡宇翔;刘欢;李志强;田素芳
4.侧脑室室管膜囊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0例报告) [J], 李坚;曹代荣;王弘
岩;李银官
5.疑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4)——纵横(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J], 张文燕;刘卫平;纪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马玲;吴靖雯;于昊;王显龙;温志波【摘要】目的:探讨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 CT 及 MRI 影像特点。

方法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5例(室管膜瘤1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术前行 CT 和(或)MRI 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和(或)MRI 检查显示24例患者的病灶位置与脑室关系密切,脑室呈受压变形改变;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侧顶枕叶,仅累及灰质。

14例行 CT 检查,8例表现为颅内不均匀混杂密度的囊实性肿块,6例瘤内、瘤旁出现钙化。

20例患者行 MRI 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长 T1、等稍长 T2混杂信号,其中13例的病灶边缘出现囊肿,Flair 序列显示囊内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边缘呈厚壁样或花环样强化,囊壁强化;其中9例同时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均表现为 Cho 峰增高、NAA 峰降低,出现高耸 Lip 峰;3例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同时行酰氨质子转移(APT)MRI 成像检查,瘤核心 APT 值分别为2.96、3.76、3.48。

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脑室附近出现混杂密度/信号肿块,肿块内部多不规则坏死、钙化,边缘可见囊肿,MRS 示 Cho 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降低,出现高耸 Lip 峰,瘤核心 APT 值增高对预测肿瘤级别有一定帮助。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of cerebral parenchyma ependymoma.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renchyma ependymoma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including 11 ependymomas and 14 anaplastic ependymomas were selected.The CT and MRI feature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lesion locations of 24 cases were closely relatedto adjacent ventricles which were compressive deformation,and 1 case was not,it located in the left parietal-occipital lobe.Fourteen patients underwent CT scan,heterogeneous mass was found in 8 cases,and peritu-moral calcification or intratumoral calcification were found in 6 cases.In the 20 patients after MRI,the solid part of the tumors showed hypointense on T1 WI,isointense or slight hyperintense on T2 WI,13 of which showed cystic degeneration in periphery regions of the lesions.And the intracapsular part showed slight hyperintense on Flair.There was remarkable en-hancement in the solid part and the peripheral cystic wall.Decreased NAA and increased Cho and Lip were found in 9 ca-ses who 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Three cases of anaplastic ependymomas performed amide proton transfer (APT)imaging,the APT rate was 2.96,3.76 and 3.48,respectively.Conclusions Cerebral parenchyma ependymoma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eatures,such as,a heterogeneous intensity tumor with central necrosis,cal-cification and peripheral cysticchange,decreased NAA peak and increased Cho and Lip peak onMRS.Meanwhile,the in-creased APT of tumor core c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tumor grade.【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43【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室管膜瘤;脑实质内室管膜瘤;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检查;酰氨质子转磁共振移成像【作者】马玲;吴靖雯;于昊;王显龙;温志波【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预后较差,患者总体存活率不高[1]。

室管膜和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

室管膜和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
36
谢 谢
• TI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 ,肿瘤轮廓不规则及信号不均
• 肿瘤实性部分、囊壁及分隔均中至明显强 化且与强化的脉络丛关系密切
28
男,1岁,右侧脑室后角 脉络丛乳头状瘤
鉴别诊断
➢ 中枢神经细胞瘤 ➢ 好发年龄20-40岁 ➢ 典型部位:侧脑室前2/3透明隔或➢ 多呈分叶状,边缘呈绳索状 ➢ 等T1、T2信号为主,内多发囊变 ➢ 脑室内的信号不一及匍行性流空 ➢ 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
• 肿瘤一般有多个椎体单位 • 椎体受累型,肿瘤沿终丝进入神经孔向髓外和
硬膜外生长,常侵犯椎体并伴有椎间孔扩大 • 椎体无受累型,表现为中心性纵行生长,其生
长方式无明显特异性 • 由于瘤内出血、细胞内和血管周围聚积了大量
黏液素,T1WI上高信号
23
女,36岁,L2 椎管内占位) 粘液乳头型室 管膜瘤WHOⅠ级 伴出血、坏死
• 颅内室管膜瘤,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 • 脊髓室管膜瘤,成年人常见,信号不均,可塑性生长,
大部分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 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马尾、终丝部常见,形态上独具
特征,形成乳头状结构并分泌大量黏液 • 脉络丛肿瘤,轮廓不规则及信号不均,肿瘤实性部分、
囊壁及分隔均中至明显强化且与强化的脉络丛关系密切
7
室管膜下瘤
• 边界清楚的椭圆形团块 • CT 平扫以低或等密度为主, 密度欠均匀, 有
囊变及钙化区 • MRI 为T 1WI 稍低信号, T 2WI、FLAIR 高信
号, DWI 低信号, 信号往往不均匀, 可见小 囊变区, 部分病灶可见流空的血管影 • 增强后室管膜下瘤往往无或仅有轻微的强化, 但脑实质内肿瘤可出现中度强化
30

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一例

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一例


脊髓 内 室 管 膜 下 瘤 的 MRI 别 诊 断 主 要 包 括 髓 内常 见 的 鉴
a t o y o a wih c a i la d s i a e a l g s i a int ih s r c t m t r n a n p n lm t s a e n a p te w t
较 差 ,T 和 MR 增 强 扫 描 肿 瘤 通 常 不 强 化 或 轻 度 不 均 匀 强 C I 化 ; 强 扫 描 强 化 特 点 是 与 其 他 肿 瘤 鉴 别 要 点 之 一 。D I 增 W b 值 = 10 0 0示病 变 呈 扩 散 受 限 高 信 号 影 , 示 肿 瘤 细 胞 外 间 隙 提 小 , 胞 密 集 , 分 子 扩 散 受 限 , 是 与 其 他 肿 瘤 鉴 别 要 点 之 细 水 也

o u uso h eta n ro ssse J . caNe rp to, f mo r ftecnrl ev u ytm[ ] A t t uo ah l
2 07 l 4 ( ): 7 1 9 0 ,l 2 9 0 .
[] Ku rR, ig S bp n y l i tclatoyo : e ot 3 ma Sn hV. u ee d ma ga el srctma arp r n o iecssJ . e rs r v 2 0 ,7 4 :7 8 . ff ae[] N uougRe ,0 4 2 ( ) 242 0 v [ ] T l lnAE,u kn Y u knD,t 1S bp n y l i t el 4 ef a e J d isA, o n i e a. u ee d ma ga l nc
楚 , 强不明显 。 增
脑 室 或 第 四脑 室 , 髓 内罕 见 I目 多 发 于 颈 段 或 颈 胸 段 , 脊 丰对 以脊

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

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

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张俊海;姚振威;李克;汪寅;刘含秋;冯晓源【摘要】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征象,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瘤是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平均40.7岁,具有一定特征性:①肿瘤多位于侧脑窜内,第四脑室、颈髓或颈胸髓、脑实质内亦可发生.②肿瘤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髓内的多呈条状,边界清晰,病灶内常伴小的囊变,少数有细小的砂粒样钙化.③CT平扫肿瘤呈低或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1>H-MRS显示为低级别良性肿瘤的代谢波峰.肿瘤内的小囊变区呈更低密度及T<,1>WI更低、T<,2>WI更高信号影,有时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④MRI增强扫描病灶一般无或轻度强化,具有特征性.结论:充分认识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Purpose: To study the CT and MRI features of subependymomas.Method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medical imaging data in 27 cases of subependymomas proved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Results: Subependymomas were benign and slow - growing tumors occurred most commonly in middle- aged male, their features included: ① Tumors arose most frequently in t he lateral ventricle, followed by fourth ventricle, spinal cord and brain parenchyma.② The tumors were circular or oval solid mass with clear borders, there were microcysts and occasionally small calcifications in the tumors.③The tumors showed isodense or hypodense on unenhanced CT, slightly hypo or isointense signal on T1 weighted imaging, hyperintense signal on T2weighted imaging and FLAIR imaging, hypointense signal 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The tumors showed low - grade neoplasm' s metabolic features on 1H - MR spectroscopy imaging findings.④ No to mild contrast enhancement were mostly found in tumors.Conclusion: Subependymomas have characteristic CT and MRI features, which are very helpful in pre - operative diagnosis and in post - operative evalu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5页(P289-293)【关键词】室管膜下瘤;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作者】张俊海;姚振威;李克;汪寅;刘含秋;冯晓源【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室管膜下瘤是神经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呈缓慢地非侵袭性生长,约占颅内肿瘤的0.2%~0.7%。

室管膜肿瘤组织分化谱系及分子分型进展

室管膜肿瘤组织分化谱系及分子分型进展

室管膜肿瘤组织分化谱系及分子分型进展王行富【摘要】室管膜肿瘤是临床较少见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组织分化谱系多样,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认的亚型和变异亚型外,尚有许多特殊变异亚型或组织分化模式,如巨细胞型、黑色素型、印戒细胞型、脂肪/空泡化生型、软骨化生(伴或不伴骨形成)型、嗜酸细胞型、上皮样等.病理科医师应注意上述特殊变异亚型的识别和鉴别诊断.基因组学和DNA甲基化谱系研究将室管膜肿瘤分为9种分子亚型,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被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作为室管膜瘤的独特分子亚型.尽管分子亚型对预后的评价优于传统组织学分级,然而如何将分子遗传学特征与组织分化谱系整合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Ependymal tumors are relatively infrequent neuroepithelial neoplasms,but they have a wide and complex histologic spectrum including subtypes and variants recognized by the current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and some special morphologic variants or growth patterns such as giant cell morphology,melanin differentiation,signet-ring,fat or vacude metaplasia,cartilage metaplasia with or without boneformation,oncocytic,epithelioid,and so on.Pathologist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se special morphologic variants.Genomic and DNA methylation profiling studies have defined nine distinct molecular subgroups of ependymal tumors.RELA fusion-positive ependymoma has now been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distinctive molecular variants of ependymoma by 2016 WHO classific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Risk stratification by molecularsubgrouping is superior to histological grading.However,how to integrate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into the histological spectrum need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17)010【总页数】9页(P708-716)【关键词】室管膜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综述【作者】王行富【作者单位】350005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室管膜肿瘤约占所有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10%,儿童多见,约占3岁以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30%[1⁃2]。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治(附13例分析)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治(附13例分析)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治(附13例分析)侯宗刚;林松;延鹏翔;王忠诚;刘佰运【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9(014)011【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该病多见于中年人,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显示:T2WI多呈高信号,T1WI上多表现为低、等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无明显强化.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死于并发症1例.对12例随访0.5~1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是术前诊断的重要参考;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总页数】3页(P499-501)【作者】侯宗刚;林松;延鹏翔;王忠诚;刘佰运【作者单位】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侧脑室内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3例报告) [J], 冯大勤;黄祜鸿;肖绍文;黄玮;秦坤明;梁裕盛;张超元2.侧脑室脑膜瘤的诊治(附11例报告) [J], 王永和;王增武;王寿先;刘洪涛3.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转移瘤的诊治:附病例分析 [J], 金鑫; 王洪; 方川; 史彦芳; 董晓辉; 李炜; 刘海建4.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附13例报告) [J], 车志豪;陆镛民;俞文华;张祖勇;陈锋5.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MRI诊断 [J], 任爱军;高培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MRI表现及临床分析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MRI表现及临床分析
天津医药 2 0 1 4 年4 月第 4 2 卷第 4 期
3 87
侧脑 室室管膜 下瘤 MR I 表 现及 临床分析
杨来华 。 李建瑞 陈 随 张宗军。
【 摘要 】 目的 分 析侧 脑室室管膜下瘤 的M R I 影像 学表 现 , 以提高对本病 M R I 征象 的认识 。方法 对 2 0 0 7 年1 月一2 0 l 3 年6 月6 例经手术病 理证实 的室 管膜下瘤 患者 的临床和影像 学资料进行 回顾性 分析 。结果 6 例 患者 中, 男4 例, 女2 例, 主要表现 为头 痛 、 头昏; 病灶位于右侧脑室 3 例, 左侧脑室 2 例, 双侧脑 室前部 1 例; 和脑 白质相 比肿瘤 T 。 WI 呈等 或稍低信号 , T 2 WI 呈稍高信号 , D WI 呈等或稍低信 号 , T : WI — F L A I R 呈 高信 号 ; 增强扫描 : 大部分病灶无强化 或轻度强 化 ; 磁共 振波谱 ( MR s ) : 符合 良性肿瘤波谱 特征 , 表现为 N A A峰轻度降低 , C h o 峰正 常。结论 侧脑室室管 膜下瘤 MR I 表 现具 有一 定的特征性 , MR I 多方位成像可对肿瘤明确定位 , 并有助 于定性诊 断。 【 关键词】 神经胶 质瘤 , 室管膜下 ; 脑 肿瘤 ; 侧脑 室 ; 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 波谱 学 ;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
b y s u r g i c l a p a t h o l o y, g o b s e r v e d 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0 7 t o J u n e 2 0 1 3 , w e r e a n ly a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R e s u l t s S i x p a t i e n t s f 4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MRI诊断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MRI诊断
室管膜下瘤是神经系统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 。 主要发生在成年男性 ,Chiechi 等[6]研究了 24 例颅内 室管膜下瘤患者 ,发现 17 例 (70. 8 %) 为男性 ,平均 年龄为 48. 1 岁 。国外有家族性室管膜下瘤的报道 , 推测与遗传有关[7] 。本组 5 例为男性 (62. 5 %) , 3 例在 30 岁以下 ,平均年龄为 32. 9 岁 ,显示国人的平 均发病年龄似比国外提前 ,这可能与患者出现症状 后就诊及时以及人种的差异有关 。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年第 23 卷学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 MRI 诊断
任爱军 , 高培毅
【摘要】 目的 研究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 MRI 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神经放射学认识 。 资料与方法 搜集 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 ,男 5 例 ,女 3 例 ,发病年龄 16~47 岁 ,平均 32. 9 岁 。着重分析肿瘤的好 发年龄 、部位 ,MRI 信号特点 ,肿瘤增强情况 。 结果 左侧脑室内 4 例 ,右侧脑室内 3 例 ,双侧脑室内 1 例 ,除 1 例 位于双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外 ,其余病例皆发生于侧脑室室间孔附近 ,肿瘤漂浮在侧脑室中 。肿瘤最大直径 4 cm , 最小 1 cm。T2WI 肿瘤呈均匀高信号 ;T1WI 肿瘤呈等 、低信号 ,肿瘤内部可见小囊状低信号区 。增强扫描 ,肿瘤无强 化或有轻微强化 。 结论 室管膜下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征性 ,术前 MRI 检查可以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室管膜下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MRI Diagnosis of Lateral Ventricular Subependymomas
REN Aijun 3 , GAO Peiyi 3Department of Radiology , General Hospital of Navy , Beijing 100037 , P. R. China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线位置三脑室左侧壁室间孔、胼胝体前连合处类 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 信号,内可见更长T1WI更长T2WI信号,以实性 成分为主。水抑制序列呈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 描病灶明显强化。
1340848,男,12岁
因“反复头痛伴恶心呕吐十天余,症状加重 三天” 。患者约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曾 出现右耳耳鸣,外院考虑鼻炎,未行特殊 治疗。于十天前患者开始出现头痛伴恶心 呕吐,以晨起较重,能自行缓解,偶有双 眼视物黒矒感,无抽搐,约三天前患者感 上诉症状明显加重,外院予以甘露醇治疗 后感头痛及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好转,后 行头颅CT示“脑室内肿瘤”。
1464275,女,60岁
因“右侧眼角抽动伴视物不清四月余” 。患 者近四个月以来出现右侧眼角抽动,抽动 时伴视物不清,间歇期视物尚可。当时未 予重视,近来症状加重,外院查头颅CT提 示右侧侧脑室占位。
右侧侧脑室后角内可见肿块信号,边界清晰, T1呈等信号,T2低信号,DWI低信号。
1556278,女,67岁
室管膜下瘤 subependymoma
1560416,女,46岁
因“发现侧脑室占位”。1年之前无明显诱因 情况下感觉眩晕,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 眩晕发作时不能走路,并伴有恶心,无抽 搐,发作后无明显异常,一直未予重视, 最近一次因不慎外伤入院,并有眩晕发作, 查头颅CT示右侧侧脑室占位。
右侧侧脑室前角内见类圆形软组织信号影, 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未 见明显强化,右侧侧脑室扩张。
5岁,脉络丛乳头状瘤
2.5岁,脉络丛乳头状瘤
谢谢!
因“行走不稳二月余” 。患者自幼失语,智 力障碍。今年六月因阑尾脓肿外院住院治 疗后家人发现其视力下降,当时未予重视, 二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不稳, 近期症状逐渐加重,站立不能,当地医院 头颅MR示:胼胝体占位,胶质瘤可能;梗 阻性脑积水;侧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考 虑多发性硬化。追问病史患者生后8个月、 今年5月出现两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不长。 查体:右侧肢体肌力III-IV级,右侧肢体 肌力IV级,肌张力下降。
侧脑室近中线处见一团块状混杂信号影,等 T1等T2信号为主,弥散信号稍高,增强后 不均匀中度强化。双侧侧脑室积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55549,女,59岁
因“头昏1年余,外伤后检查发现颅内占位1 月”入院。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 间断头昏,未予以特殊诊治,今年4月因头 部外伤查头颅MR发现:左侧脑室枕角占位。
鉴别诊断
1.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见于青少 年或儿童,临床以皮脂腺瘤、癫痫和智力 低下三联征为特征,室管膜下常见多发结 节样钙化。 2. 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 3. 侧脑室脑膜瘤 4. 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见于小儿。 5. 室管膜瘤
以上肿瘤增强扫描表现为显著或中度以上强化。
1410497,男,13岁
1316508,男,57岁
因“晨起头晕一周,伴呕吐”。患者一周前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晨起头晕,伴呕吐2次, 为胃内容物。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当 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颞顶部侧脑室旁占 位性病变”。
左侧脑室后角及下角可见不规则等T1等及略 短T2信号影,DWI序列呈低信号,增强后 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左侧脑室后角 开大,周围脑实质呈受压改变。
左侧侧脑室前角内见类圆形肿块影,以稍长 T1长T2信号为主,内夹杂点条状低信号, 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1483829,男,57岁
因“头痛逐渐加重二十余天” 。患者于一月 前意外摔倒,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 脑室占位” ,头颅MR示:“左侧脑室室管 膜瘤”。二十天前出现头痛,逐渐加重。
左侧侧脑室体部可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 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内可见点状高 信号影,Flair高信号为著,内见点状低信号, DWI上为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后肿块轻度强 化。
室管膜下瘤
• 室管膜下瘤中含有室管膜细胞和星形 细胞,两种细胞的比例与室管膜瘤不 同 • 室管膜下瘤中星形细胞占细胞总数的 50% • 室管膜瘤中星形细胞占细胞总数的20%
1509245,男,39岁
因“头晕半年”。患者半年前出现头晕,不 伴呕吐,脚后跟麻木。最近一周症状加重, 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侧脑室占位。
影像学表现
• 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境界清 楚 • CT示肿瘤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 • MR示肿瘤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肿瘤 内常见有小囊样低信号区,为富含黏液的 囊状结构),T2WI肿瘤呈均质稍高信号, 囊状结构呈高信号。由于肿瘤血供较差, 血脑屏障完整,CT及MR增强扫描肿瘤通常 不强化,少数可见肿瘤内部分轻微强化
室管膜下瘤
• 属于良性肿瘤,WHO对室管膜下瘤的恶性度 分类为I级。肿瘤生长缓慢,多无临床症状, 少数可因阻塞室间孔引起头痛等症状。 • 室管膜下瘤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和四脑室, 多见于中老年人。 • 组织起源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起源于有双 向分化的室管膜下细胞。
室管膜下瘤
• 大体病理上为实质性肿瘤,常有分叶,境 界清楚 • 组织学上含有室管膜瘤成分,在无室管膜 瘤的室管膜下瘤组织中,主要由类似于正 常室管膜的结构构成,混有少许神经纤维 束和少量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内细胞外基 质的比例高于正常室管膜组织中的含量, 及细胞含量较低。
左侧侧脑室后角可见一肿块影,T1WI等低信 号,T2WI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 增强后部分呈明显强化,部分未见明显强 化。
1302682,男,56岁
因“左侧肢体乏力七天”入院。患者七天前 腹泻后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当地医院CT示 右侧脑室后角占位。
右侧侧脑室后角见等T1等T2异常信号, FLAIR等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
因“左侧肢体麻木伴间断性抽搐3年”。患者 在3年之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现左侧上肢 麻木,无肌力减退及活动受限,并伴有左 侧肢体间断性抽搐,每次持续时间约30秒, 患者未予重视,最近患者感觉左侧肢体抽 搐发作频繁,无明显头晕头痛,无恶心呕 吐,左侧肢体活动乏力。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一类圆形软组织信号影, 信号较均匀,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等 信号,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右侧侧脑室后 角及外交明显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