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内分 泌失调等。
诊断鞍区及鞍旁病变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病变的 性质、位置和范围。
02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01
02
03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能够快速获取 高分辨率的图像,提高病 变检出率。
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病 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 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病理学诊断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变,可考虑 进行病理学诊断,通过组织活 检或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男,45岁,因视力下降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区占 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病理学诊断确 诊为垂体腺瘤。
案例二
患者女,12岁,因头痛、呕吐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旁 占位性病变,考虑颅咽管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手术切除并 进行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咽管瘤。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 引言 • CT诊断 • MRI诊断 • 鉴别诊断 • 总结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研究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 表现,提高对该区域病变的诊断 准确率。
02
探讨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为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鞍区及鞍旁病变概述
鞍区及鞍旁病变是指发生在蝶鞍及其周围结构的病变,包括鞍内、鞍上和 鞍旁肿瘤、囊肿、炎症等。
THANKS
感谢观看
MRI诊断
MRI扫描技术
常规MRI扫描
功能MRI技术
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 反转恢复序列(FLAIR)等,用于观 察鞍区及鞍旁的结构和信号变化。

鞍区动脉瘤误诊为垂体瘤1例分析

鞍区动脉瘤误诊为垂体瘤1例分析

明胶海绵 , 并注入耳脑胶同定。术 后第二 1行 D A造影确诊 为 3 S
1 病例 资料
男 ,7岁 。 2 右眼 视 物不 清 3年 , 能 下 降 1 。 性功 年 3年 前 出现 视 物 不 清 ,以 视 神 经 炎 治 疗 无 好 转 ,在 当 地 卫 生 院行 头 C T及
左侧颈 内动脉虹吸 部动脉瘤 , 以介入栓塞 治疗 , 予 后病情好转
湿 哕音 前区无隆起 , 心尖部未触及震颤 . 心界无扩大, 心率 9 0
次 / i, 律齐 , 音 有 力 , 瓣 膜 听 诊 区未 闻 及 杂音 。腹 平 坦 , a rn心 心 各 未见 肠 型 及蠕 动 波 , 压 痛 及 反 跳 痛 , 脾 肋 下 未 触 及 , 部 叩 无 肝 腹
他 肿瘤 , 手术 风 险极 大 。20 0 7年 3月 我 院 收 治 1 , 例 结合 文 献 总
结 报道 如 下 。
见左侧蝶窦 内有陈 旧泥沙样 血性 液体流 出 , 吸出积血 , 见蝶窦
粘 膜 较 厚 , 鞍 扩 大 不 明 显 , 底 骨 质 变 薄 。 在 刮 出 蝶 窦 后 下 蝶 鞍 壁 泥 沙 样 陈 旧 出 血 时 , 鲜 红 的动 脉 血 流 出 , 用 棉 条 压 迫 出 有 遂 血, 然后 用 明胶 海 绵 逐 步替 代 。观 察 出 血 已停 止 , 窦 内充 填 蝶
疗 以手 术 和介 入 为 主 。
键词】鞍区动脉瘤 ; 垂体瘤 ; 误诊
【 中图分类号】 7 9 【 R 3.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12 o )1 18 0 6 3 9 0 (o 8 3 - 3 — 2
鞍 区动脉瘤临床罕见 ,因其易与鞍 区其 他肿瘤 ,如垂体腺 瘤、 顷咽管瘤等相混淆 , 故术前确诊困难 。如术前误诊为鞍 区其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94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空泡蝶鞍
95
结核病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 T1Sag+C垂体柄增厚 并强化
• 下丘脑内结节强化
9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 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 泌疾病,以垂体淋巴细 胞浸润为特征,多见于 妊娠晚期和产后年轻女 性;尿崩为主要临床表 现
5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脊索瘤
57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 增殖症 男,22岁。 双眼视力下降2月
58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增强后有强化
59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60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 表皮样囊肿为非肿瘤性病变,约占 颅内肿瘤的0.2 ~1.8%
15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鞍上池层面(横轴位SET1)
16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蝶鞍层面(横轴位SET1)
17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颅底层面层面(横轴位SET1)
18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垂体冠状位SET1
19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正中矢状位SET1WI、 SET2WI
20
正常影像学表现
脑MRA
• 鞍区表皮样囊肿是仅次于桥小脑角 的好发部位,约占7%
61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 男 23 右侧三叉神经痛8月余
表皮样囊肿
右侧CPA胆脂瘤累及鞍区
62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弥散成像呈高信号 增强未见明显强化

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导语: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蝶鞍区肿瘤就是一种关于激素分泌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发脱落,
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蝶鞍区肿瘤就是一种关于激素分泌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发脱落,性欲减退。

这对女性来说,危害是极大的。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些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1.垂体腺瘤:多有垂体功能低下,如毛发脱落、性欲减退或性功能亢进,或肢端肥大症、泌乳闭经综合征及库欣(柯兴)综合征等。

2.常有慢性头痛和进行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3.颅咽管瘤:可有侏儒及尿崩症表现,部分患者有颅内压增高。

4.颅骨X线平片多为蝶鞍扩大,骨质破坏,或局部钙化与骨质增生。

垂体微小腺瘤者蝶鞍可为正常大小。

5.CT或MRI扫描可明确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6.放射免疫法测定垂体内分泌激素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各类垂体腺瘤。

7.经病理检查确诊。

以上就是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如果您也有以上的症状,就要及时的去医院做检查了,可以选择以上的一种或者多种方式进行确诊检查。

早期的治疗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鞍区常见肿瘤PPT课件

鞍区常见肿瘤PPT课件
显强化
19
.
鞍上囊实性性占位,囊液T1呈 低信号,形态不规则实性结节, 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实 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鞍内可以看到垂体
20
.
21
.
22
.
垂体柄与垂体腺胚胎起源相同,因此生长于垂体腺的肿瘤 在垂体柄都可以见到 需要注意:儿童——生殖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
成人——转移瘤
23
.
不规则低信号区,及低信号分隔 中等到显著“蜂房样”强化,持续缓慢强化 骨质破坏
40
.
41
.
转移瘤 METASTASIS
少见,多侵犯斜坡 血行转移,肺癌、乳腺癌 影像表现多样,结合病史 通常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均匀、不均、环形强化
42
.
斜坡高信号消失
43
.
乳腺癌转移 T2 中心低信号 T1 高信号 环形强化 中心可能为出血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 男性是女性两倍(但仅限于松果体) 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24
.
鞍区生殖细胞瘤起源于三脑室底部或垂体柄 CT:边界清楚稍高密度灶,强化显著 MRI: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肿瘤
鞍区常见肿瘤 影像学诊断
.
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
1
张水诚
.
鞍区解剖 诊断思路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2
.
前界:前床突、交 叉前沟
后界:后床突、鞍 背
两侧界:颈动脉沟
主要结构:蝶鞍、 垂体、垂体柄、海 绵窦及其穿经结构、 鞍上池、鞍上血管、 视神经、视交叉、 视束及下丘脑

鞍区动脉瘤1例分析

鞍区动脉瘤1例分析

患者 , ,O岁 。因突发头晕头痛伴 呕吐 2d入院 , 女 5 既往 体
像 )见 图 4 : ( )右侧颈 内动脉 海绵窦段见一瘤 样局部膨 大 , 形状 欠规则 , 5ml x1 m x1 i, 约 / 0m 2ml 以一 宽颈与颈 内动脉相 连 , l l 瘤 体局 部 突人 垂体 窝 内 ,垂体 受 推移 。数 字减 影血 管 造影 ( S 确诊并 行栓塞 及支架血 管重建 治疗 , 疗 1 后头晕 、 D A) 治 周 头痛症状缓解 , 但右 眼外展仍 然受 限。
操作简单迅速 , 有较高 的诊断正确率 , 并能实时 、 准确显示 阑尾 周围渗 、 连及 阑尾 周围有无脓 肿形成 等重要情况 , 粘 有利于 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H 。可作为急性 阑尾 炎首选的检查方
法。
参 考 文 献
【] 彭裕文. 2 局部解剖学[ . 7版. 京 : M] 第 北 人民卫生出版礼 ,0 9:1. 20 15
MR A或 D A检 查 。 S
l 0余个 1 8 9 8年一 l9 问发表的关于 无创 检查与 D A相 比 9 8年 S
较 的研究发现 ,T C A与 M A的检测准确率约为 9 %; dms R 0 A a 等 认为 M A与 D A相 比 , R S 易漏诊直径小于 3 mm的颅内动脉瘤 , 但 在血管结构 复杂区或动脉瘤 伴血栓 的情况下 ,它 可为 D A S 提供补充信息【 3 l 。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动脉瘤 的诊断并避免 了风险 。虽然 D A是 S 诊断的金标准 ,但患者更容 易接受无创检查 ,且 3 E MR DC — A 已能较清晰地 显示 动脉瘤 的位置 、大小及形态 。Wht i e等分析
点, 即使破裂也一般不表现为 S H, A 而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突 眼 、 内杂音等 ) 颅 类似 , 如果 破入蝶 窦可 出现 大量鼻血 , 但 可能 危及生命 , 故需要 及时处理 。确诊有赖 于 C T血管 造影 ( T 、 C A)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鞍区病例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鞍区病例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脊索瘤的MRI表现
脊索瘤在MRI上表现为鞍旁或鞍内的占位性病变,T1加权 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或不强化。
脊索瘤的诊断要点
脊索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表现,尤其是鞍区和颅内中线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04
鞍区病例影像鉴别诊断
垂体瘤与颅咽管瘤的鉴别诊断
CT检查
总结词
高分辨率成像
详细描述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成像的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鞍区的细微结构,对鞍区肿 瘤、炎症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
总结词
软组织分辨率高
详细描述
MRI检查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鞍区的软组织和血管结构,对鞍区肿瘤、出血等病变的诊断具有 重要价值。
核医学检查
别存在困难。
主观性
影像诊断结果受医生经验和技 术水平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 ,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例可能得 出不同结论。
辐射风险
影像检查过程中可能产生辐射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特别是对儿童和孕妇等敏感 人群。
费用较高
影像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对于 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造成
负担。
未来展望
技术进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提高对微小病变和特殊类型 病变的识别和鉴别能力。
颅咽管瘤的MRI表现
颅咽管瘤在MRI上表现为鞍上或鞍旁占位性病变, 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颅咽管瘤的诊断要点
颅咽管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尤其是鞍区和颅内中 线部位的影像CT表现
脊索瘤在CT平扫中呈低密度或等密度,钙化常见,增强扫 描后可强化或不强化,形态多不规则。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1头颅平片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

其主要变化有: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②肿瘤钙化;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

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

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

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

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和鉴别诊断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和鉴别诊断

胶样物
出血
Rathke囊肿
•在MRI上,Rathke’s囊肿的信号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典 型的Rathke’s囊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 号,没有强化。 •但实际上信号多变,取决于囊肿的成份,与囊液中蛋 白浓度的高低有关: ➢高蛋白浓度表现为短T1驰豫时间。 ➢当蛋白浓度低时,Rathke’s囊肿在MRI上呈现T1WI低 信号、T2WI高信号。 ➢随着蛋白浓度的增高,可出现T1WI、T2WI均为高信 号,直至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肿瘤、外科手术、外伤、血运障碍)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起源:垂体前叶、上皮细胞 性质:绝大部分为良性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及硬膜、颅骨、蝶窦 垂体腺癌:细胞浸润脑组织、远处转移
大小分类:微腺瘤(小于或等于1 cm )
大腺瘤(大于1 cm )
②T1WI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 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T2WI呈 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解剖
垂体的解剖和功能
基本情 况
大小:0.5x1x1 cm 重 0. 5 g
分部:腺 垂 体 神经垂体
远侧部—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部 —垂体后叶
漏斗部
基本情况
组成:各种内分泌细胞(形态、 功能不同)
功能:分泌激素
垂体血供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
第 4期
谢 艺 才 : 区常 见肿 瘤的 MRI 断 鞍 诊
csrp r J. e rsrey 1 9 , 29 89 0 aeeo t ] N uo ug r ,9 8 4 :3 —4 . [
第 2 卷 1
过度 牵拉 , 注意保护好 正常血管结构 , 尤其是一 些穿支和 回返 动脉, 不能盲 目电烧切 断 , 在大 动脉周 边操 作时 , 意 电凝 的 注 输 出功率 , 尽量减少手术中操作因素的损伤 。除 1例非手术因 素死亡 外 , 5例术 后脑积水 患者采取分 流和观 察等不 同处理 . 所 有病例都能 良好恢复 。 通 过对 l 例颅 内多发性动脉瘤 手术 治疗的 回顾性分析 , l 体 会对 颅 内多发性 动脉瘤 患者应采 取个体 化 治疗 方案 , 据 根 患者全 身情 况采取 一期或分 期处理 的方法 , 达到 手术 治疗 可 的 目的 , 手术治疗对于颅 内多发 性动脉瘤 的预后起重 要作用 。 同时 , 术者 熟练 的显微外科 操作技术 及 良好 的显微 神经 外 科
mut l a ers l] l pe nuy msJ .AcaNe re i( i ) 1 9 ,3 :-1 i - t uo hrW e ,9 6 1 8 11 . n []W E L 3 L MAN BJ L FT M. Bltrl( ro- g )a , O US C i ea mi ri e — a r ma
[ ] E S A E . i .f l d g rm u rpue e rs s n 5 H IK N N O R s o be i o nu trda uy m - k enf n i
cssw t lpea e rs [ ] e rs r , 9 1 5 : 2 — ae i mut l n uyms J .J N uou g i 8 , 5 54 h i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头皮裂伤及颅骨骨折等。

6.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在发病前即有血液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血液检查及骨髓检查不难区别。

7.脊髓血管畸形多在20~30岁发病,出血前常有双下肢或四肢麻木,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病时多无意识障碍,出现剧烈背痛伴急性脊髓压迫症,不难鉴别。

鞍区肿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鞍区肿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1 ・临床研究 ・ 1 6
Jn 1, o1, o1 ue 02V 10 N . 2 . 6
鞍 区肿瘤M R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I
贾绍 卿
( 山东省 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放疗 中心 ,山东 日照 2 6 0 ) 7 5 0
【 要】 目的 探讨 鞍 区肿瘤 M I 摘 R 影像 学特征 ,评 价诊 断及 鉴别诊 断价 值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20 04年 2月至 20 08年 6月收治鞍 区肿 瘤 患 者 6 例 MR 影像 资料 ,总 结不 同类型 MR 影像 学特 点 。结果 全部 6 例 患者 中垂体 腺 瘤 1 ,颅咽 管 瘤 l 例 ,脑 膜 瘤 1 , 生 殖细 3 l [ 3 9例 1 0例 胞 瘤 7例 ,胶质 瘤 5例 ,表皮样 囊肿 4例 ,脊 索瘤 3 ,畸胎 瘤 2例 ,蛛 网膜 囊肿 2例 ;MR 诊断 准确率 为 9 . 例 I 68 %,l 患者 颅咽 管癌误 诊 例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 选取我 院20 年2 04 月至20 年6 0 8 月经手术及病 理学检查确
诊 鞍区肿瘤患 者6例 ,其 中男性2 例 ,女性4例 ,年 龄l ~6岁 ,平 3 0 3 3 9 均4 .岁 ;其 中垂体 腺瘤 1例 ,颅咽管瘤 1例 ,脑膜瘤 1例 ,生殖细 4 7 9 1 O
扫描 ,再加至全量增强扫描 。
2结 果
晰,累及蝶鞍较常见。
2 . 生殖 细胞瘤MR影像学表现 .4 2 J
本组生殖细胞瘤患者TWI 为稍低信号 ,TwI 为稍高信号 ;有囊性
病变者增强扫描信 号强化不均匀 ,全实质病变者增 强扫描信号强化 明 显 ;肿瘤性状 不规则或椭圆形 ,多位于鞍 内。 2. -5胶质瘤MR影像学表现 2 I 本 组胶质瘤患 者TWI . 呈稍低 信号 ,TWI 呈高信号 ,信号多 不均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T2 ←
T1+C
病灶明显强化(瘤内血栓未强化), 边界清楚,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段分界不清。 垂体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治疗: •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动脉瘤孤立术、 动脉瘤包裹术、血管内介入治疗
•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疗:防止再出血、降 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脑室引流、腰椎穿 刺或腰大池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
• 病理: 呈球形生长,有包膜,与脑组织边界清楚,
可见出血或钙化,血运丰富,以广基底与 硬脑膜相连。
• 临床: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率约为男 性2倍。主要为压迫症状。
• 好发部位依次为:矢状窦旁、大脑镰、脑 凸面、溴沟、鞍结节等。
• MRI首选,CT补充(是否钙化、有无出血、 颅骨有无累及等)。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要点
垂体大腺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动脉瘤
部位
鞍内为主
鞍上为主
鞍内或鞍旁
鞍内或鞍旁
形态
束腰征
椭圆形
规则
圆形,光滑
垂体
消失
存在
存在
存在
密度/信号
不均匀
钙化
少见
邻近骨质 强化
案底骨质吸收或 破坏
明显,多数实质 均匀强化
不均匀,多为 囊实性
多见,壳样或 斑点样
部分出现受压 吸收改变
明显,边缘或 实质强化
• 密度/信号均匀,有包膜,可有斑点状钙化; 增强均匀 、显著强化,脑膜尾征。
CT平扫
482933 女 61岁 反复头晕3年余 鞍上可见一类圆形均匀稍高密度灶,CT值约47HU, 边界清楚,其内见一小点片状钙化灶;继发鞍上池受压伴变性。
T1
T2
鞍区占位肿块,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一)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一)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一)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什么是动脉瘤?动脉瘤是血管壁的局部扩张或膨胀,常见于主动脉和脑动脉。

如果动脉瘤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何需要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有一个准确且可靠的方法来确定动脉瘤的存在。

这就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动脉瘤常常会引起一些明显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有关。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动脉瘤的血管灌注情况。

这种检查方法对于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规划非常重要。

•长期监测: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定期的影像学监测非常重要,以观察其大小变化和形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的意义和挑战•意义:准确诊断动脉瘤可以引导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方案,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挑战:动脉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时需要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

结论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然而,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常见病鉴别诊断

常见病鉴别诊断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PR. 2022, Vol.20, No.04 Total No.150CT and MRI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通讯作者】钱金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9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4月 第20卷 第04期 总第150期扫描前准备:清楚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质。

患者体位选择: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

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

扫描部位:扫描自C2椎体下缘到颅顶,首先进行平扫,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科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1.5T磁共振,患者平躺于扫描床,取仰卧位,选用头颈线圈,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SE)序列T 1WI、T 2WI、DWI和矢状T 1WI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范围:对腹部及病变部位先进行平扫,平扫完后注入Gd-DTPA试剂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鞍区肿瘤影响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第二日行脑血管造影 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C4段动脉瘤
病例2,男性,70岁 主诉:
双眼视力下降2年余
查体 视力: 左眼0.2,右眼眼前指动 左眼颞侧偏盲 双侧视乳头萎缩
内分泌检查
TSH FT3 0.14mIu/ml(0.49-4.67) 1.51pmol/L(2.23-5.35)
FT4 4.48pmol/L(9.14-23.81) TT4 34.66n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L(57.92-154) 皮质醇 1.2μg/dl(5-25)
动脉瘤破裂所引起,在经蝶切除肿瘤过程中
发生大出血,出血量约3000毫升,术后仔细
阅片发现垂体瘤内部卒中信号旁有流空现象
鞍区动脉瘤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其次为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紊乱主要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和高泌乳素血 症,最常受累的是垂体-性腺轴,其次是垂体-肾上腺轴和垂 体-甲状腺轴,发生率分别为67.5%、48.6%、40.5%, Heshmati HM等总结了4087例鞍区病变引起垂体功能低下的 患者,其中7例由鞍区动脉瘤引起,约占0.17%。
鞍内动脉瘤关键在于术前正确诊断 对于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等表现,同时 鞍区病变在磁共振上不呈典型的垂体瘤等表 现,或病变内出现异常的流空信号时,应常 规行DSA检查
较少见表现一侧眼肌麻痹、头痛及蛛网膜 下腔出血等

鞍区动脉瘤误诊为垂体瘤等鞍区病变后,
最大的风险是经蝶手术
术中应常规进行穿刺,而且要多点穿刺、
深度要足够,不宜选用较细的穿刺针,因为 动脉瘤的血栓形成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的穿刺 结果
发生汹涌出血 立即更换大号吸引器 应用棉压破暂时控制出血 然后应用整块的明胶海绵替换棉条进行压 迫止血 最后用生物胶固定
巨大动脉瘤囊壁常有钙化并可呈曲线性 强化 完全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曲线形瘤壁强化 和钙化是CT特征性表现 MRI的特征性表现为流空现象,出现在 没有血栓形成或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中; 而完全性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则出现典型的 “年轮”样改变,也有称之为“靶征”
Suzuki H等报告了一例垂体瘤卒中由鞍区
行经蝶入路肿瘤切除 术中打开鞍底后常规穿刺未见血性 液及脓液,切开鞍底硬膜后出现汹涌剧 烈的动脉性出血,经反复压迫后出血停 止,终止手术,出血量近2500毫升。
术后7月DSA脑血管造影
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讨 论
鞍内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1~2%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 可有血栓形成,CT可呈均匀强化肿块,肿 块周边与载瘤动脉关系密切。 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血栓部分呈等密 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 典型的鞍区动脉瘤在CT上表现为略高密度 的圆形占位,多位于鞍上池的一侧,文献称 之为“偏心性”
鞍区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病例1,男性,35岁 主诉:右眼视物不清3年
性功能下降2年
查体 视力左0.1,右0.8
左眼外展、下视受限
内分泌检查
PRL 11.3ng/ml、GH<0.05ng/ml,促性
腺激素、甲状腺素、睾酮、孕酮、皮 质醇等激素水平均正常
2005年8月15日 行经左侧鼻腔蝶窦入路鞍区探查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