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壸门的源与变
壸门的源与变壸门,还是壶门?在中国传统的家具和器物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线条,它状如大括号倒置︷,由几段曲线构成,连接处常为尖角,整体呈现出中部往上凸起而两侧向下延伸的拱券状。
它就是壸(kǔn)门。
一开始接触这个词的人,往往会将其认成“壶门”。
事实上,关于“壸门”与“壶门”,在学术界也有着不休的争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壶】为“昆吾圜器”,这里的壶实际上是瓠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壶有葫芦的意思,部分学者认为,葫芦、壶与壸门线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故而壶门之说有其道理。
葫芦与壸门究其源头,“壶门”最早出现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在这本书中,唯有“壶门”,没有“壸门”,甚至还明确提到“凡牙脚帐坐每一作一壶门”,更是为壶门之说提供了证明。
而【壸】的含义则更为丰富,结合《尔雅》、《说文解字》中的各种说法,壸可以指宫中的道路、内宫、内室、甚至妻子,是“阃”的通假字,指内外室门之别。
总的来说,壸与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可能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名字,故而现今通常都称这种造型为壸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壸门,聊聊壸门背后的故事。
壸门溯源在一些学者眼中,早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3700年),其典型的玉器中,就可以看到比较清楚的类壸门线条。
这种线条在器物上并不起实际作用,而是仅作装饰纹样。
良渚文化玉冠部分学者以此为基础,在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等史前文化器物的图象中,寻找到了更多的依据。
在明确以【鹰鸟】为蓝本的图象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其翅膀上典型的壸门线条,这一线条在鹰、鸟形象中的使用地域囊括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线条与先民对鸟兽等形象的普遍模仿有着密切关联。
龙山文化玉鹰而发展至夏商周时期,其陶器与青铜器中亦有与壸门类似的样式。
从此件经典的饕餮纹板足悬铃俎中,我们便可以发现,这一线条已经初步被运用至早期家具的腿足之间,这也为后来家具中广泛运用此线条埋下了伏笔。
浅析传统家具中的壸门装饰
家具2019年第40卷第2期Furniture2019Vol.40No.2浅析传统家具中的売门装饰郭慧玲,郭宗平"(太原理T.大学艺术学院,太原030600)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家具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工匠受到须弥座的启发,将其结构、造型和装饰巧妙地运用到家具设计中,开创了束腰和箱形两种结构类型,把壶门装饰用到极致,使其贯穿整个家具发展史,成为传统家具的标志性装饰图案。
因此,对我国传统家具中壶门装饰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建筑类型学的分析方法,按照历史朝代的推进顺序,对传统绘画、文献、实物等资料中家具的壶门装饰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提炼壶门图案,旨在梳理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此外,本研究还从壶门装饰的图案、数量、载体及与结构等方面出发,探索其在传统家具装饰中历久弥新的原因,挖掘其文化价值关键词:壶门;装饰;传统家具;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TS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629(2019)02-0051-05Analysis of the Decoration of Kunmen in Traditional FurnitureGUO Huiling,GUO Zongping*(Art college,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030600,China)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ni into China,Buddhist furniture has greatly impact on the velopment of Chinese furniture.Inspired by Sumeru pedestal,its structure,shape and decoration were ap・plied skillfully to the design of the waist and box-shaped structure by Chinese craftsmen.Thus,Kunmen was developed to its full potential and became one of the symbolic decorativ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which sustain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furniture.Ther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cultural value of Kunnien decoration.By 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the decoration of Kunrnen on furniture in traditional paintings,literatures and phys・ical materials were explored with an aim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Kunmen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Furthermore,this paper try to find the reason why it existed in furniture decoration and exca-vated its cultural value from the aspects of pattern,quantity,carrier,structure,etc.Key words:Kunmen;decoration;traditional furniture;development;evolution形似“亠”的纹案在学界被称为壶门,亦被称为壶门叫据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记载,壶门是须弥座的装饰纹样之一,常用于束腰部位.如图1所示,顶部是向上突起壶门尖,用两段或多段圆弧连接肩部与底部的对称式图案,或在此轮廓内部附加其他装饰的组合图案。
Z中国明清家具的经典作品
一、经典椅凳类欣赏(明式)-圈椅
紫檀藤心矮圈椅
此椅紫檀木制,曲线形光素靠背板,扶 手外拐,镰刀把式联帮棍,藤心座面。座 盘下三面饰券口壸门,壸门边缘起阳线, 圆腿直足无束腰。
此种腿足高度矮于靠背的圈椅所存极 少,其功能或为富贵人家的儿童使用, 或置于轿中使用,又称轿椅,是明式家具 中较别致的一类。
此种紫檀雕刻嵌饰百宝的工艺以其精 妙华美著称当世,高濂在《遵生八笺》中 赞云:“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
三、经典屏联类欣赏
紫檀嵌青玉雕夔龙纹插屏
插屏主要框架为紫檀木制,由屏框、站牙 、屏心三部分组成。屏框下缘透雕相向的 夔龙纹,上缘及左右两侧浮雕卷云纹。站 牙亦透雕出夔纹形象。屏心镶嵌一块青玉 ,从上至下透雕猪、豹、兔、羊等群兽形 象,屏心下部两侧对称凸出两只昂起的鹰 首。插屏背板素面,卸下后可见里面圆形 铜镜,衬托着屏心正面的群兽玉雕。此屏 紫檀雕夔龙及云纹华美,玉雕精细严整, 为清代宫廷生活中的观赏品,日常陈设于 案几上,体积虽小而气韵颇饱满。
一、经典椅凳类欣赏
黄花梨六螭捧寿纹玫瑰椅
此椅靠背镶板透雕六螭捧寿纹,下以圆 形螭纹卡子花支垫。扶手横梁下装壸门牙, 浮雕螭纹。藤心座面,下装券口牙子,浮 雕螭纹及回纹。圆腿直足,腿间装步步高 赶枨。
此椅靠背、扶手下壸门牙及座面下 券口牙子装饰趣味颇浓,靠背的透雕纹 样尤为精细雅致。 Nhomakorabea代太师椅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 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特点:个性鲜明、式样繁多,多达几十种。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 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 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 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 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
关 键蠲: 文献 ;谥门 ;壹 门
中 目 分 囊 号 : T 66. 文 献 标 识 码 S6 2
^b 蛔 ct ”帅 1 ” h 舶 m w哪 m ̄ ol ” ]y § 叫 t 女眦 h 懈
A
文章 昌 南号 :l o6— 60( 0 82 20l 07 05 02 0) —0 4—
( 2 中 南林 业 科 技 大 学 掌具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 湖 南 长 沙 1.
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壶 门” 与 “ 门”在传 统 具丈 化文献 中 时有 女 壹 £ 巩
其 所指 同为— 耪 ,然 “ 壶
“ 门 才是 正确 壶
‘ 音 殳 有 别 , 混 用 之 下 , 不 哨 舶 #。 宄 章 试 着 考 证 正 诜 , 得 壹
样 的
壶瓶 牙
等等结 构苦
式结构 的形 状
其 线 条 的 波折 起 伏 都 与 壶 的
四 四 方 方 的 门 既 然 有 方 壶 门 — 说 障 ㈣
形状相 似 因此工匠们以 噎 门 命名, 调 来 可 台 H 再 : . 7解 释 为 与 壶 删 虬 也 ; _E 宥 除 舸 从 l语 义 学 ; “ 门 ” 正 确 壶
14 { . 站 }
综 上 所述
得出两 点结 论
、壶 门 的
束腰 露身—凡 用隅身版 拖 柱 内平面作 起突 壹 r描 ” 十 中 记 载 : 卷
—
特 征 作 、”开 与 “ 芦 结 构 特 征 完 全 蠹 壹 葫
12 整 。字 释 .
陛 每 一 尺 怍
嘲 台 。二 壶 门 是 西 域 特 色 酌 装 饰 样 式 盘 驳 有可 能 是
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研究
作者: 徐新[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110-1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类型学;家具结构
摘要:本文以清代宫廷家具为研究范围,以清代宫廷家具的壸门形态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资料和实地调研.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宫廷家具复杂的壸门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出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的基本类型;对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的结构、样式、特点等进行详细的阐释,总结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的结构特征;通过家具壸门的横向对比,取得不同壸门形态间的连接.使清代宫廷家具研究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推动中国传统家具的理论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古典家具趣词
明清古典家具中有许多专用名词。
有的词是工艺方面的用词,有的词是家具形象方面的用词。
有些词很形象,让人一看就懂什么意思,有的词经过时代变迁,流行变异,已经无法考证其出处和原有含义了。
这些词构成了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大家都知道八仙桌和四仙桌的意思。
八仙桌的典故源于神话,来源清楚,而四仙桌就是将八仙桌剪掉一半杜撰出来的,既然很形象,也就沿用下来了。
壶门,应是建筑用语,起源于佛教的寺院。
佛像端坐的神台两边起一圈廊牙造型,谓之“壶门”。
后来专指寺院神道上的那扇门。
后来这个词移植到家具部件上,它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说的一个部件。
一般椅子坐面下装的牙板如有云纹造型,行话就叫做壶门牙子。
下面在说说券口。
其实壶门与券口差不多,都是一个部件,结构完全一样,用途也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没有造型的坐下牙板习惯上叫做“券口”。
壶门和券口,实际都是一个部件,作用也完全相同,怎么叫其实也不是特别要求,放在一起也可以,就是说,当形容一件家具的时候,当说出这些部件的名字时,一个老玩家就会立即在脑海用形成意见具体的器物以及基本造型了。
玩家具,这些基本的行话和家具部件结构名称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交流起来就会很困难。
壶门券口在古典家具中是一个经常使用的造型部件,主要作用是装饰以及承担连接作用,加固家具。
不单单是椅子有,床、柜子、凳子、案子之类的也是有的。
圈口与壶口券口略有不同,在家具竖料与横料均成的方框内,安装四根牙条,形成完整的周圈装饰件,中间留有亮洞,故称"圈口"。
“壸门”和“壶门”
“壸门”和“壶门”
很多⽊⼯师傅们都把古典家具中椅⾯、桌⾯、案⾯、床⾯下⾯的拱券⽛⼦称之为“壶门”,⽽⼀部分专家则称之为“壸门”,到底应该是“壶门”还是“壸门”?
⽼家具上的“壶门”⽛板
⼀、壸门说
壸,⾳“捆”,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简写为“弄”,同“巷”);新华字典的解释与《尔雅》⼀致,注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居住的内室。
执此⼀说的专家们称,所谓“壸门”,即“壸”上之门,宫中道路上的门,⼤多为拱形门洞,“壶
门”为“壸门”的误写误读。
⼆、壶门说
在四库全书版本《营造法式》三⼗四卷⽂字与配图中,均没有出现“壸门”⼀词,⽽全部以“壶门”来命名。
例如:《营造法式》卷三在描述殿阶基中写道:“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尺,⽤隔⾝版柱;柱内平⾯作起突壶门造。
”卷⼗中记载:“凡⽛脚帐坐每⼀尺作⼀壶门,下施黾脚,令对铺作。
”卷⼆⼗四,诸作⼯限,雕⽊作中记载:“鋜脚壶门版,实雕结带华(透突华同)每⼀⼗⼀盘⼀功。
”卷⼆⼗⼋:“鋜脚壶门版(帐带同)。
”
前辈学者写为“壸门”,可能是是印刷或校订之误,后学之辈以误传误。
过去的⽼师傅们⼀般都不称“壶门”或“壸门”,⽽都称之为“拱券”、“券⼝”,建筑装修⼈员也称呼“拱券”,后来有些师傅们也称“壶门”,可能是“弧门”之意。
后世学者矫正说:应该是“壸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管是“壸门”也好,“壶门”也好,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匠们的称谓为准,因为他们是这种东西的制作者,即便是错了,也权当是“约定俗成”的吧。
明清古典家具中“壸门式券口牙子”与“洼堂肚”纹饰设计
明清古典家具中“壸门式券口牙子”与“洼堂肚”纹饰设计壸门式的券口牙子是中国家具用的最早的券口装饰之一。
是几百年来真正算得上经典的纹饰设计。
壸门,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壸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
按张德祥先生的说法:壸门轮廓的曲线,就是从中间起,向两边分,各出一道弧线,然后一勾,再一折,打个弯,向下大力度兜转,最后出马蹄。
一波三折,起承转合的曲线。
陈熟制器插肩榫酒桌壸门应用在古典家具中,是一种对家具线条的美化及丰富。
一般应用于桌、案、椅的下部。
富于变幻的线条及起线,给器物下部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空间轮廓。
陈熟制器有束腰带托泥方几壸门与腿子之间的这个空间轮廓,可以在大背景中提取空间的美,也可在空间之上赋予家具形与神的融合。
清早期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踏洼堂肚与壸门式的轮廓十分相似,又完全不同。
洼堂肚牙条中不下垂,成弧线形。
常见于椅子上的券口牙子。
我们常见壶门出现在桌案下方较多,椅子下方券口牙子设壶门式券口较少,在此插图一二例参考:清早期黄花梨灯挂椅清早期黄花梨寿字纹南官帽椅洼堂肚是清代家具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型,即牙条中部下垂,突出于两端,呈弧线形,常见于椅子上的券口牙子。
洼堂肚牙条在明代已经出现,是明代家具壸门曲线出尖,演化出的产物,进入清代后,这种造型方才盛行。
王世襄先生的著作《明式家具研究》中提到了“洼堂肚”最为代表的器物分别是“扇形面南官帽椅”与“四面平马蹄足罗锅枨长方凳”。
陈熟制器扇形面南官帽椅南官帽椅四足侧脚显著,椅盘前宽后窄,大边弧度向前突出较多,呈扇形。
椅盘宽大舒适。
椅盘下三面设“洼堂肚”券口牙子,沿边起肥厚的灯草线。
管脚枨不但用明榫,而且索性出头少许,保留着古建筑中大木梁架的造法。
椅子的尺寸、用材、花纹、线脚等设计,及舒展的间架结构、稳妥的空间布局,让它呈现一种大开大合的凝重气度。
雕工精到细腻的靠背板的浮雕牡丹团花让椅子整体风格凝重且不失优雅。
清早期黄花梨洼堂肚罗锅枨马蹄腿长方凳清早期黄花梨四面全券口四出头官帽椅成对无论洼堂肚还是壸门,除了用在券口牙子外,也有很多用于牙板、圈口之上。
鉴别明清古典家具的四大原则
鉴别明清古典家具的四大原则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对于明清古典家具的鉴别和研究一直是我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四大鉴别原则,分别是材料、结构、雕刻和饰面。
一、材料材料是判定明清古典家具的重要依据。
明清家具的材料以南方硬木为主,例如紫檀、花梨、鸡翅木等,这些木材质地紧密,耐压耐磨。
同时,家具的辅助材料也是鉴别的重要因素,比如铜、铁、宝石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鉴别。
二、结构结构是明清古典家具的另一重要鉴别因素,这意味着要对家具的构造和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明式家具主要以榫卯连接为主,而清式家具则多采用玻璃胶粘接。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段位的家具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三、雕刻作为明清古典家具的重要装饰元素,雕刻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鉴别。
明式家具雕刻注重简洁大方,清式家具则强调精工细作。
在鉴别雕刻时,需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还要关注雕刻的主体内容,以确定家具的制作时间和地域。
四、饰面饰面是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饰面的内容包括盘、篆、镂、刻等,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详细的研究。
同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家具饰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鉴别。
上述四大原则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影响、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鉴别流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先进行材料鉴别,确定家具的木材种类、产地、年份等,然后进一步分析结构和雕刻,确定家具制作的风格和技法,最后进行饰面鉴别,分析家具的画面内容和色彩特点。
总之,明清古典家具的鉴别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知识,需要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家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只有掌握了这些鉴别原则,才能正确地鉴别出明清古典家具的制作时间、地域、工艺等重要信息,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宝藏。
从「鹤膝桌」 到「圆转桌」《是一是二图》中的家具
从「鹤膝桌」到「圆转桌」《是一是二图》中的家具张志辉【摘要】故宫博物院家具馆展览中,有一个以《是一是二图》为蓝本的主题陈设,广受好评。
《是一是二图》的布局和构图明显模仿自宋人绘《人物图》。
从《人物图》到《是一是二图》,不但画中人物由无名氏变为乾隆皇帝,家具和器物也悄然换为乾隆时期所能见者。
从宋代家具陈设,到清代室内情景,二者正好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中两个重要阶段。
【期刊名称】《紫禁城》【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4页(P112-125)【关键词】中国家具;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乾隆时期;鹤;人物;无名氏;发展史【作者】张志辉【作者单位】[1]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7.3故宫博物院家具馆展览中,有一个以《是一是二图》为蓝本的主题陈设,广受好评。
《是一是二图》的布局和构图明显模仿自宋人绘《人物图》。
从《人物图》到《是一是二图》,不但画中人物由无名氏变为乾隆皇帝,家具和器物也悄然换为乾隆时期所能见者。
从宋代家具陈设,到清代室内情景,二者正好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中两个重要阶段。
《是一是二图》是以乾隆皇帝鉴古为主题的重要清代宫廷绘画,其相关研究亦多。
现今在故宫南大库所设的家具馆展览中,就有一个以《是一是二图》为蓝本的主题陈设,颇受好评。
由此,关于《是一是二图》内的家具及其陈设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笔者抛砖引玉,就画中家具漫谈一二。
《是一是二图》的布局和构图明显模仿了宋人绘《人物图》。
从《人物图》到《是一是二图》,不但画中人物由无名氏变为乾隆皇帝,家具和器物也悄然换为乾隆时期所能见者,与之相应的,前者画面反映出宋代家具和室内布局的情况,而后者描绘的则应是乾隆时期的情景;宋代是垂足而坐成为主流、高型家具大量涌现的时期,清代乾隆时期则是家具的极成熟时期,二者正好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是一是二图》现共存四个版本,四幅画作大同小异,所涉家具也无明显差别,不过落款不一,有「养心殿偶题并书」、「长春书屋偶笔」(此落款存两幅,一幅残损较多,一幅较完整)、「那罗延窟题并书」。
官帽椅
恭王府的家具赵京大家好!现在由我为大家讲解恭王府的家具。
我先为大家介绍这把“明式黄花梨壸门牙子南官帽椅”,这名字就不得了,依次说出了它的历史风格、材料、结构特色、地理派系、造型还有功能。
先说“明式”指它的历史风格,明式与明代不同,明代指的是时代,如:宋代、元代。
而明式指的是风格,简单的说“明式家具”就的特点就是重结构轻装饰。
大家看里面的“清式家具”恰恰相反,它们重装饰轻结构,又镶大理石又嵌螺钿,视觉冲击力非常大。
椅子的材料“黄花梨”,“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
可见中国人把黄花梨和紫檀当做木材的最高境界。
黄花梨生长极为缓慢,动辄几百年才能成材,所以异常珍贵。
过去的岁月都清晰的留在了它的纹路里,它虽没有上漆,却有一层动人的自然光泽。
我常感叹:千年嘉木、百年神工,如果现代的您坐上去,思考未来的事。
这是多么神奇!下面就是“壸门牙子”,是椅子结构的显著部分。
“壸门”是佛教传入的样式,像一瓣莲花。
“南”即江南、苏州一带,指它的地理派系。
对面就是北方的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的名称来自于宋朝,搭脑两出头的地方像不像宋代官帽的大帽翅。
官帽椅是中国椅具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从造型上分还有太师椅、玫瑰椅、圈椅、交椅、灯挂椅等等。
最后的“椅”,告诉我们它的功能是有靠背和扶手的坐具。
这把椅子,不仅代表当时的木作工艺水平,更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方式。
这种“将一切可能扇动感情的视觉元素都慎藏起来”的细腻美学风尚源于我们民族的强大自信。
我个人十分喜欢它全身素光,绝无半点虚饰。
但谁也无法否认它的美,尤其说弧线之美,大家看搭脑、靠背、扶手、联帮棍、鹅脖、大边、步步高管脚枨。
S型的美感,并不在于线条本身,而是它令空间产生推移的动感,使它具有一股生气,赋予生命一般。
如同一座小小的建筑。
大家都知道“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他1985年出版了《明式家具珍赏》,大大推动了中国家具的收藏和我们对家具的认知。
“壸门”名称小考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55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7(下)壸门正式的书面记载出现在宋代《营造法式》[1]中,其形态早在商代就出现在青铜俎的板足上。
壸门在板足上的造型,是两条结合的曲线拼成了尖角向上翻的“大括号”形状的尖顶卷口,卷口两端延伸下来垂直于地面的线与卷口组成了似蒙古包形状的闭合图案。
这个图案将板足锼空,令本该沉闷的板足陡然生出畅快空灵的感官体验。
这个闭合图案就是壸门的基础形状。
商代以后,壸门渐渐成为中国家具与建筑中框架结构型制的主流,承担边框和腿足之间的接洽功用。
其基础图案随着时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变式和风格,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门类工艺美术,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装饰手法。
1 “壶门”错误来源的始末1.1 简述“壶门”观点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研究中国木作工艺的大师们在手稿常用繁体字,其中“壼”“壺”两字的繁体写法,仅有一笔之差,所以一种结构名词就此被诠释出了“壸门”与“壶门”两种名称。
经明汉和汉文金先生发起了质疑,通过一系列追根溯源,在《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中,他们分析《营造法式》[2]②的原稿中没有出现“壸”字,所有相应结构名称均为“壶”字。
在研究建筑和家具学者们手写遗稿中也发现“壶门”写法。
他们还发现在整理建筑研究大师梁思成遗稿[3]的编辑们在进行最终校对中将所有“壶”字都更正为了“壸”字[4]③,认为这种抹杀“壶门”名称的做法很不可取。
再加上最终书稿中虽然存在壸门的注释[5]④,却没有与其他名词一样被详细加以解释说明,这就是错误的源头。
最后两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定义上的“壸门”的读法实为“积重难返”,所以“壶门”既符合象形性以及语义学,又经过了专业学者的“纠正”,是更“正确”的那一个。
1.2 “壶门正确”观中文献引用之误经明汉和汉文金先生的论证中另一条论据里出现一个关键失误,他们将《锦灰堆》[6]注解引文中的“见《营造法式》⑤卷三,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
明清家具百图(图文赏析)重点讲义资料
明清家具百图(图文赏析)2012-04-21 书楼寻踪馆+关注献花(1)(一)椅凳类椅凳类家具包括杌凳、坐墩、交杌、长凳、椅、宝座等各种不同坐具。
从字面上看来,包括椅和凳两大类. 一、椅是有靠背坐具的总称(宝座除外)。
其式样和大小,差别较大。
明清椅子的形式大体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四种。
二、凳杌凳是不带靠背的坐具。
仅就杌凳而言,大体可分为方、圆两种形式,而以方凳种类最多。
在各种形式的凳子中,又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类。
有束腰的都用方料,一般不用圆料;无束腰的则方料、圆料都有。
有束腰的可以做出曲腿,如鼓腿膨牙、三弯腿等;而无束腰的都用直腿。
有束腰的足端部做出内翻或外翻马蹄,而无束腰的腿足不论是方还是圆,足端都不做任何装饰。
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
有影木心者,有各色硬木者,有木框漆心的,还有藤心、席心、大理石心等,用材相制作都很讲究。
紫檀腰圆形脚踏清早期高17厘米长72.5厘米宽36厘米清宫旧藏面心镶板,中部稍细,作腰圆形,其形式为脚踏中的变化。
带束腰,鼓腿彭牙,内翻马蹄。
花梨嵌瘿木心坐墩清早期高47厘米面径36厘米清宫旧藏座面嵌圆形瘿木心。
墩身两端各雕一道弦纹,一周鼓钉纹。
四腿以插肩榫连接座面及底托。
四腿间饰仿竹藤制品的弧形圈,显得颇为别致,极具装饰效果。
鸡翅木六开光坐墩清早期高46.5厘米面径27.5厘米清宫旧藏墩身上下各雕出弦纹四道,中间两道为双线,上下弦纹均饰鼓钉纹一周。
腹部正中有六个小镂空椭圆形开光,饰双线边。
青花龙戏珠纹坐墩明万历高37.8厘米面径20.5厘米底径20厘米坐墩瓷制。
座面绘双龙戏珠纹。
腹部纹饰三层,上层朵云纹,中间龙戏珠纹,周围衬以海水江崖及朵云纹,下层海水江崖纹。
青花云龙纹坐墩明正德高34厘米面径21.5厘米底径21厘米坐墩瓷制,鼓形,上下对称。
座面微凸,中心内凹有小孔。
腹中上下各凸起一周鼓钉纹,两侧各有一兽面耳。
座面绘狮戏球纹,中心配以朵花纹。
腹部纹饰三层,上层八组莲纹,中间云龙纹,下层海水江崖、麒麟纹。
2中国家具史2013
矮 型 家 具 时 期
彩绘漆木床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首次出土的彩 绘漆木床.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床的实物
一只古老而典型的凭几。 几面微凹,两端圆角向下延伸成 二足,足下有横木承托。几面黑 漆为底,上绘彩漆花纹。此几是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这种几的 造型延用很久,直到魏晋仍可见 其踪迹。
禁是承尊之器,如同箱形方案。 此禁是河南淅川县出土的春秋青铜禁。 其设计独特,工艺复杂。禁面中心素 净无饰,禁面四周边缘及侧面;铸成 相互缠绕的蟠螭,下铸十只虎形足, 禁的四周铸成十二只虎昂首直立。从 此禁中得知,这种家具已经摆脱了实 用的单一功能。兼有装饰作用。也可 以说,此禁是春秋时代的青铜工艺品。
汉时流行的榻,则体小轻便,有独坐和连坐之分。独坐即一人坐榻,连坐即两人坐榻。这时的 榻是为待尊者或客人所用,客去后可以将榻收藏起来。故而有“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及“去则悬之” 的记载。 汉代的漆家具在此时,达到了兴盛的高峰。装饰图案向着程式化、图案化发展。彩绘的漆家具, 色彩艳丽,黑、红两种颜色,本已强烈夺目,有的还加上金银片装饰,更是华丽无比。体现出兴旺 繁盛的汉代国风。
1. 髹漆
在家具上髹漆和绘漆,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家具的首要特色。在我国, 种植漆树的历史虽然很久,但是漆家具的兴起,无疑是在春秋战国。这时 的彩漆家具,色彩艳丽,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图案,朴素而又华美, 是漆家具的全盛时代--汉代家具的序幕。
2. 雕刻
用浮雕和透雕的手法装饰家具,这是战国漆木家具的又一特点。信阳长台关 的雕花木案,湖北望山的透雕漆座屏等等,足以证明战国时代雕刻技艺之精湛, 并开创了雕花家具的历史新篇。
明代至清初——成熟时期
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 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壸门名词解释
壸门名词解释1. 嘿,你知道啥是壸门不?壸门呀,就像是家具上的一扇神秘小门!比如说古代的一些柜子上,就有那种精美的壸门装饰,它让柜子一下子变得特别有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呢!2. 哎呀呀,壸门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造型啦!就好像是给家具穿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
你看那椅子上的壸门,多别致呀,不就像是给椅子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嘛!3. 哇塞,壸门哟,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呢!它就如同是建筑上的一个巧妙点缀。
好比那古建筑上的壸门,不就是让整个建筑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吗?4. 嘿,壸门啊,不就是一种特别的设计嘛!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器物上的一个迷人符号。
像那精美的花瓶上有了壸门,是不是感觉花瓶都更加吸引人啦?5. 哟呵,壸门呀,简单说就是一种装饰元素呀!就跟人脸上的笑容一样。
你想想,一件家具上有了壸门,不就像是家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吗?6. 哈哈,壸门呢,其实就好像是艺术世界里的一把钥匙!比如说一扇有壸门的门,不就像是打开艺术殿堂的那把钥匙,充满了神秘和魅力呀!7. 嘿哟,壸门啊,不就是个很有特色的存在嘛!好比是音乐中的一个特别音符。
像乐器上的壸门,不就给乐器增添了别样的风情嘛!8. 哎呀,壸门呀,就是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玩意儿!就好像夜空中的一颗闪亮星星。
比如那有壸门的屏风,是不是特别耀眼呀?9. 哇哦,壸门呢,就是一种能带来惊喜的东西呀!像隐藏在生活中的小确幸。
像那有壸门的桌子,是不是每次看到都感觉有惊喜呀?10. 嘿嘿,壸门呀,不就是一种让东西变得更美的魔法嘛!就像给物品施了一个神奇的咒语。
比如有壸门的床,是不是让睡觉都变得更美好啦!我觉得壸门真是个很神奇很有魅力的东西呀,能给各种物品增添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呢!。
家具里的圈口券口,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家具里的圈口券口,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在古典家具当中,有时会看到圈口,有时会看到券口,二者发音一样,如果不熟悉的朋友,很容易就会以为其中一个是错别字。
但是啊,其实这人家都有不同的指代,既有相似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咱们来辨析一下。
圈口券口,其实都是牙板拼接而成,只不过圈口为四条牙板,而券口则缺少向上的一块,为三面牙板。
二者拼接在家具空洞中间,既可加固,又能起到装饰作用。
如下图。
这种券口非常典型,牙条装饰在座椅下部,产生比较早,应用也比较多,因轮廓线类似汉代石刻的“壶门”,名曰“壶门券口”。
下图便是古代家具中的壶门券口。
因为缺少下面向上的牙条,所以相对方便,不会妨碍人的手脚,所以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壶门券口用的都非常多。
像下面这把四出头攒靠背官帽椅,就三面用了壶门券口。
当然壶门券口的使用在条案类,床榻类家具中都有,在此就不多举例了。
下面说说圈口,关于区别上边已经指出,先来看图。
图示部位即为圈口,四面牙条,非常漂亮,细心的话,还可以发现,其实它三面都用了圈口。
再看下面这个黄花梨上格加券口四门亮格柜。
正面用了券口,侧面用了圈口,应该是为了取用物品方便而设计,而上面正面圈口,装饰的意义更大一些。
而如果留意的话,会发现在古典家具中,圈口的形式是非常多样的,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最后,关于圈口券口的区别,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了。
最后在上一张对比图,大家再体会一遍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近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明清家具研究著作与画册中,标注部件结构名称时,往往将壶门形状的结构以“壸门”(壸,读音为:捆)、“壸门式轮廓”(图一)或“壸门牙条”等名称标注。
但是在民间木工匠人的称谓中,又大多将此结构名称读为壶门。
“壸门”与“壶门”之间,必有正误,为此,笔者结合古代建筑与家具典籍考证,发现此结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壶门,而非“壸门”。
“壸门”一词既未象形,亦不达意,且晦涩不通,查无出处,应为“壶门”之误,具体例证浅析如下。
“壸门”之词义晦涩不通
壸,其字义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同“巷”);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与《尔雅》一致,标明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用,“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但无论是宫中的巷道还是城郭外的门槛,或者妇女的内室,“壸门”一词都晦涩不通,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中的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
且壶门式形状的装饰手法属于舶来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用于佛塔宝刹、神龛壁藏、转轮经藏等佛教建筑结构中的装饰,随后明清时期的家具也逐渐吸取了这一装饰手法,和宫廷内室的装饰形式风格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再者,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
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
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
中国明清家具无论是木工制作、榫卯结构还是雕琢装饰都是与传统建筑紧密相连的,涉及到具体部件结构名词,也是相互一致。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绝对是无法忽视北宋时期之《营造法式》的。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由北宋官方颁布刊行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其内容涵盖了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锯作等等所有古代建筑工程类别中的施工方法标准、结构比例数据和工序工时等等,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这本书在元代也被官方重刊,明代亦将此书内容收入《永乐大典》,用此书为标准对当时的建筑工程进行审验核算,清代乾隆时期时期又将其录入《四库全书》,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
在《营造法式》的第一、二卷的《总释》中,记载和
考证了每一个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的通用名称以及书中所用正式名称,在全书三十四卷文字与配图中,均没有出现“壸门“一词,而全部以“壶门”来命名。
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结构名称“壸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
例如,《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殿阶基之制度中,记载“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
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间四周并迭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榇石。
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
”这里是《营造法式》全卷中第一次出现“壶门”名词。
如果在此质疑建筑中砖石结构的名词不足以对应木工结构名词,那么让我么再看看《营造法式》卷第六至卷十一的小木作制度。
小木作制度主要记叙木工中阑槛、门窗、屏风、佛龛等制作工艺与方法。
在卷第十,小木作制度六,转轮经藏之佛道帐制度中记载“……用六铺作卷头,其材广一寸,厚六分六厘,每瓣用补间铺作五夺,门窗或用壶门神龛,并作芙蓉瓣造。
”另外在壁藏之制度中还写道:“……坐高三尺,深五尺二寸,长随藏身之广,下用龟脚,脚上施车槽叠涩等,其制度并准佛道帐坐之法,唯坐腰之内造神龛壶门,门外安重台勾栏……”在《营造法式》第三十二卷,小木作制度图样内容中,有佛道帐制度对应的配图,其描绘的壶门形状与明清家
具中壶门式轮廓完全相符。
《营造法式》不仅详细规范了以石料、木材等方式制作壶门结构的规格与工艺方法,还进一步规定了不同施工方式中所限定的工时、用料规格、用钉用胶数量等等,以此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与核算。
例如,在《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四,诸作工限,雕木作中记载:“鋜脚壶门版,实雕结带华(透突华同)每一十一盘一功”,也就是说雕刻壶门板,以实雕、透雕、浮雕方式雕刻结带花作为装饰,每一十一件记为一个功。
综上所叙,《营造法式》全卷内容中,只有“壶门”,而无“壸门”之说,且《营造法式》历经各朝官府反复修订勘正,一九二五年刊行重印的陶湘版本《营造法式》更是直接参照了故宫内藏版本,并邀请曾任清宫建筑工程总管的官员与多位名匠艺人对此书予以校勘审定,而后发行于世。
“壶门”之词,在各版本记载中尽皆一致,因此,排除了典籍中错印误写的可能。
另外,遍阅明代的《鲁班经匠家镜》、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等古代典籍,也未出现“壸门”一词,故而,可以断言“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乃后世误读谬传所致。
“壸门”一词的谬误溯源
谈到“壸门”一词的谬误缘由,不能不提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曾官至中华民国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先生创立了
中国营造学社,以研究《营造法式》内容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制、典籍为主。
营造学社内设文献、法式二组,分别由刘敦桢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起主持,并聚集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
(1943年王世襄先生受梁思成的推荐亦加入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与家具的研究。
)营造学社发展期间,大量调查数据和学术文章陆续刊登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之中,此套汇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共七卷二十三册,从第一册至二十一册所有论文著作中,对于壶形结构名称皆以“壶门”标注,未出现“壸门”字样。
例如第一卷第一册的《仿宋重刊营造法式校记》一文中,对《营造法式》中因各版本不同存在的字词相异之处予以了对比与校勘说明,但“壶门”一词在各版本中并无相异,仍予以沿用。
刘敦桢先生在《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中对云居寺塔的记叙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佛塔中的壶门式结构“第一层平坐下的间柱式样和壶门式群版,人物垫栱版等,表示十足的辽代作风。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三十二页)。
文中附图壶门式群版与明式家具中壶门式开光的轮廓样式一致。
再有,在第六卷第三期,四十页的《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一文中,描叙双塔寺外观时写道“……外壁表面则于转角处
隐出八角形之柱,下施地栿,上施阑额,每层配列壶门式之窗四处……”
同样,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一百三十九页,由梁思成、林徽因所著的《平郊建筑杂录》第四章节,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记叙天宁寺塔时写道“塔建于一方形大平台之上,平台之上始立八角形塔座。
座甚高,最下一部为须弥座,其束腰有壶门花饰,转角有浮雕像。
此上又有镂刻着壶门浮雕之束腰一道。
”文中所配图片的壶门花饰也与明清家具中的壶门轮廓别无二致。
在此卷的一百四十九页,作者还详细分析了各代壶门形式的不同:“平坐斗拱之下更有间柱及壶门,间柱的位臵与斗拱不相对,其上力神像当在下文讨论。
壶门的形式及其起线软弱柔圆,不必说没有丝毫六朝刚强的劲儿,就是与我们所习见的宋代扁桃式壶门也还比不上其稳健,我们的推论也以为是明清重修的结果。
”
梁思成主编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被《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收录,此文第一集台基中,讲解须弥座的建筑形式中写道“……有枭混莲瓣的须弥座,殆至五代乃渐盛行,至宋而更盛。
基身或以小立柱分格,内镶壶门等等,基上下枭混始见复杂。
”文中配列的图片也清晰的说明了壶门结构的样式。
以上所列章节,只是随意列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全书中对于“壶门”的记载随处可见,因此,壶形的装饰手法在历代古籍与专家著作中皆命名为“壶门”已确凿无疑,那么“壸门”一词的误用由何处开始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最后两册,即第七卷的一、二期开始出现“壸门”一词。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出版后,正值七七抗战爆发,此后中国营造学社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期间因印刷方面的困难迫使勘误停顿了七年之久,在李庄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营造学社因陋就简,采取手写然后用毛边纸石印的方式出版了第七卷的一、二期。
因是手写,故而疏漏难免,在这两册书中勘误标明的笔误就达一百多处,“壸门”一词也开始出现在不同章节中(图五),并在随后的传播中以讹传讹、沿谬成习。
建国后编辑出版的简体版《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全集》等书籍中,编辑者忽略历代典籍与先辈原著,将梁思成先生早期文章中写明的“壶门”全部改为“壸门”,终至“壸门”谬传于世,以讹传讹,成为传统建筑与家具部件结构名称谬误之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