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从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开题报告
从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其中美国大众文化是最为显著的。
从电影、音乐、电视剧到时尚、美食、游戏等各个领域,美国
文化都扮演着引领世界潮流的角色。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过程,探讨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过程及特点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和趋势
4. 影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因素
5. 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观察和采访相关专业和行业人士,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
和特点,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趋势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为社会提供对文化产业的深刻认识和全方位的思考。
同时,对于政府和企业在培育文化产业、推进
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速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摘要]文化的概念界定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文化精英主义、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根据自身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对大众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大众文化研究需要在全球化和政治批判维度等方面继续开拓前行。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视角[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对于什么叫文化,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美国曾经有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至少一百六十四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指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化和精细化,文化的定义将变得更加繁复多杂。
而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定义上的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概念更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约翰·斯道雷在其所著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曾概括了“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分别是:一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二是指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换言之,大众文化是低等文化;第三种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种认为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基本等同于民间文化;第五,来自葛兰西,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第六,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
〔1〕(p6)下面,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展开,我们将看到,文化的不同概念是如何界定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以及大众文化的内涵又是处于怎样的不断变化之中。
浅析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浅析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ﻭ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伯明翰学派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截然不同。
20世纪30一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主张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上,经历了从批判到理解的视角转换过程。
西方大众文化是2O世纪初期在伴随着大众媒介的日渐发达而最早兴起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蔓延至乃至包括在内的许多家。
西方大众文化始终是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对其概念尚没有达成共识。
一般来说,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中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对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注重满足人们感性娱乐的文化。
和其他文化相比较,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世俗性、技术性等特征,并且已经影响到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ﻭ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随着的与技术的进步,该研究领域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产生了不同流派。
一是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该学大众文化的研究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史上的所谓法兰克福模式,提出了分析大众文化概念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是伯明翰学派,以威廉姆斯、霍尔等人为代表,对以往有关的经典论述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借此对大众与国家、个人的关系,消费与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新的理论。
本文将着力分析两大学大众文化的理论观点,梳理西方大众文化的批判转向。
ﻭ一、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20世纪30一60年代在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为了躲避的及其对国内学术界的禁锢,1935年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机构的研究所迁往加州。
在当时许多学者的眼中,是文化自由生存的最好空间。
然而随着对大众文化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的,在以另外一种和缓的强求一致的方式进行着,这种在文化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导言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并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涵盖了影视,音乐,时尚等方方面面。
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为人们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革命,大众文化理论也不断演变和转变。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大众文化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
美国社会学家雪莱曼(Robert E. Park)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整合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移民和流动人口的研究,雪莱曼揭示了大众文化对于形成一个多元和包容的现代社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扩展。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费斯蒂格(Richard Hoggart)和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开创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文化研究理论。
他们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并关注大众文化对于社会运动和阶级意识的影响。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进行全面研究,他们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二、后现代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对于真理和现实的绝对性观念,认为现代主义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权利关系进行了批判,并强调知识和权力的关联。
在大众文化的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指出了大众文化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以及大众文化对于个体身份构建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和消费的表象,而是一种符号系统和社会实践。
三、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意味着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中更加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意义构建。
大众文化的演化与传播
大众文化的演化与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断演化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的演化与传播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一. 大众文化的历史演化大众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加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发展。
新产业的兴起,如广告、印刷、出版、娱乐和艺术,使得文化产品逐渐常态化,并成为迅速发展的产业。
20世纪初期,美国开始主导全球的大众文化产业,电影、广播、音乐和出版等文化形式管辖了全球市场。
18世纪法国的精致制造、英国的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美国式制造业也为大众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二. 大众文化的现状当今世界,消费驱动的大众文化依然是城市化、现代化的代表。
这一现象随着新的技术革命而不断扩散,它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改变了人们交流和分享的方式。
数字媒体(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电脑等)使得大众文化得以高效传播。
在线流媒体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电视剧、纪录片、音乐会等等。
社交媒体则让人们能够立即分享其所见所闻、建立联系。
“病毒式”推广方式,即通过大量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营销,是最受欢迎的宣传方式之一。
三. 大众文化的未来传统的大众文化被数字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扩张所颠覆,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媒体文化的新的平台。
保持品质和市场份额将成为各大公司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的影响使得大众文化的事实上“风险增大”。
网络上的摩擦、不满、假新闻、暴力和恐怖主义等问题不断出现,给货真价实的大众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总结本文简述了大众文化依赖的历史和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码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一项经济活动,而且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除了带来便捷,还让人们意识到许多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美国十大文化发展趋势
美国十大文化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美国当前的十大文化发展趋势。
1. 多元文化的兴起美国人口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过去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几乎只有白人文化,但现在随着各种族群的移民和迁居,多元文化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在美国,你可以找到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这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相融合,为美国的文化创造了更加丰富的面貌。
2. 社交媒体的流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不仅如此,社交媒体还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许多公司都通过社交媒体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3. 赛博文化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赛博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游戏、虚拟现实、科幻电影等都成为了人们娱乐和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赛博文化中,人们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享受不同的经验和感受。
4. 节约环保的价值观的崛起环保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美国的节约环保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崛起。
人们开始采用节能减排、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随着更多人的加入和更大力度的推动,节约环保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5. 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人们开始注意饮食、锻炼、休息等方面,以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健康食品、健康保健品等也成为了市场上的重要商品。
6. 娱乐文化的演变美国的娱乐业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从过去的传统文化到现在的电影、音乐、游戏等,美国的娱乐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娱乐形式也不断地更新和革新。
7. 创新精神的热潮美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国家。
从工业革命时期到现在的科技创新,美国的创新精神一直驱动着社会进步。
美国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商业化趋势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
言
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中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对象 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注重满足人们感性娱乐的文化。它涉及现代 都市人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从现有学者成果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影视文化、大众消费及流行艺术。美国作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大众 文化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期,与美国工业化的完成和城市化的发展休戚相关,并在其发 展阶段烙下了商业化的深刻印迹。
关键词:美国;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消费社会;商业化趋势
知识水坝@damdoc
Abstract
As one of tIle f瓠t·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Ll巧,AmericaIl popular cultIlre
was砌ch inte咖ined baSjcally rose iIl the early 20m cen仙呵aIl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好的参考。朱世达所著《当代美国文化》∞,齐小新所著《美国文化研究导论》圆以及孙 维学主编《美国文化》@等都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美国文化的特征,对于揭示大众文化的 内涵与了解其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④,英 国学者约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赵勇所著《整合与颠覆:大众 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及陆扬、王毅所著《大众文化研 究》⑦等著作也是本文主要的背景材料。
本文的研究范畴主要以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为时间段限,通过展现美国大众 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以论证美国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说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彼此关系。由于受限于诸多客观因素,笔者搜集的材 料相对有限,现仅将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简单梳理,做出如下分类:
美国大众文化
谈美国的大众文化摘要:美国作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大众文化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期。
当今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特别要吸收美国大众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美国大众文化文化产业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大众文化连同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得以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包括中国。
自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大众文化进入中国并通过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显示出其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生活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人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人的心弦,电影、电视、广告和网络等大众文化产品铺天盖地,当代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
接下来我选择了电影、音乐和电视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电影产业在1900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当时才初具雏形的电影会成为20世纪前50年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是当时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欧美各国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1891年,爱迪生及其助手成功地研制出一种供一人通过看片机观看的“电影视镜”。
1903年,第一部有连贯情节的电影《火车大劫案》由美国爱迪生公司的波特推出。
尽管全片放映时间还不到10分钟,但影片中枪战和紧张的追逐场面,使观众十分激动,因此轰动一时,成为美国西部片的开山之作。
一旦电影业成为一个重要行业,美国人便在这一领域里大显身手。
在电影界取得成功的人物中,除了导演与制片人之外,还有一大批被称之为电影明星的演员。
他们的音容笑貌都为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所熟悉,其中最负盛名的影星是喜剧天才卓别林,他所扮演的形象已成为独具特色的了。
电影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美国社会大众化文化的兴起。
电影的普及,大大开阔了一般民众的眼界。
同时,当《一个国家的诞生》放映之后,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充分显示了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形式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们代表着当代社会的思潮和时尚风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1. 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文化开始在社会中扎根并迅速蔓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人们开始共享同样的娱乐、信息和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因此产生了。
2. 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大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和传播性,能够快速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
其次,大众文化通常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商家通过大众文化产品获取经济效益。
再次,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流行文化的兴起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时尚、娱乐、音乐、电影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行文化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标志,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4. 流行文化的特点流行文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首先,流行文化具有瞬时性和变动性,时尚总是瞬息万变,人们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追赶新潮流。
其次,流行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大众接受度高的特点,满足了大众对娱乐和消费的需求。
再次,流行文化体现了个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
5.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未来,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会更多地涌现出来。
同时,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追求。
总之,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美国人的十大文化趋势
鲍普康恩发现的十大文化发展趋势未来学家菲斯·鲍普康恩经营的智力储备公司是一家市场营销咨询公司。
该公司密切注意文化发展趋势,并就这些趋势如何影响公司的市场营销和其他商务决策向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花旗银行、布莱克与德柯尔、霍夫曼一拉·洛奇、尼桑、拉布美德和许多其他这样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利用公司的趋势预测,智力储备公司提供下列服务项目:“智力聚面”为顾客提供新产品设想,“品牌新生”为衰落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焦点”提供能创造长期竞争优势的营销战略。
另一项服务,“趋势库”是一个数据库,包括对文化趋势的调查结果和对消费者的调查信息。
鲍普康恩和她的同事们认为影响美国消费者的十大文化趋势是:1.结帐出走逃离压力人们迫切感觉该将生活速度放慢,过得更有价值。
一个高级职员会突然中止他(她)的工作,从大城市的生活挣扎中解脱出来,到佛蒙特或蒙大拿去办一份小报纸,开个小旅馆或组织一个小乐队。
人们摆脱压力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值得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他们充满怀旧之情,想回到小城镇的价值观中,寻求新鲜的空气,安全的学校和坦率的邻居。
2.作茧自缚闭门谢客许多美国人认为外面的世界变得十分艰难与恐怖,而宁愿呆在家里。
许多人把家弄得像个“巢”;重新装修他们的房子;在家看录像而不是去电影院;根据目录选购商品而不是去购物中心;利用应答机来过滤外面的世界。
由于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增长,这些人挖掘和修建地堡。
自我保护是这些人的原则。
另一类人“走动的茧子”,他们在汽车里吃买来的食物并通过车载电话与外界联系。
社交型作茧者有少数的朋友,并经常为了交流而聚会。
3.返老还童不甘寂寞如今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小,其行为也相应显小。
现在的性感偶像包括谢尔(过了45岁),保罗·纽曼(过了65岁),以及伊丽莎白·泰勒(过了60岁)。
老年人花更多的钱采购买显得年轻的衣服,染头发、做面部手术。
他们热衷于更有趣的活动;其行为可能在以前会被认为与其年龄不相称。
美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美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发展为世人所称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国文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美国的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要了解美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我们不得不提到其多元性。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建国之初便吸引了来自各国的移民。
不同种族、文化和宗教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从辉煌的百老汇音乐剧到多元的美食品味,从多元文学的崛起到电影的繁荣,美国的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其次,美国的文化发展也呈现出趋向年轻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年轻人在美国的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成为了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的推动力量。
美国的嘻哈文化、流行音乐和时尚潮流更是源远流长,不断为全球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为美国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文化更加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美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全球化将不同文化、艺术和创意融汇在一起,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为文化交流和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机会。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对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方式,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未来,美国的文化发展将继续呈现多元性和融合性的趋势。
鉴于美国的移民背景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将更加频繁。
这种融合将在音乐、时尚、艺术、电影等领域呈现出新的风貌。
跨文化、跨界合作将成为未来美国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国文化也将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艺术和表演艺术提供全新的体验,电子游戏和电子竞技将融入到新一代的文化娱乐中。
数字化和在线平台将改变文化的生产和分发方式,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更多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最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未来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主题。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理论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向,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研究的深化,也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脉络。
传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多侧重于文化的传播、接受与影响,而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则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以及文化的去中心化。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变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对未来文化研究的影响。
我们将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审视大众文化的多维度变化,并试图揭示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预测未来的文化走向,并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1. 简述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地位。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演变轨迹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以及主导文化观念紧密相连。
在传统理论框架中,大众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商品化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等批判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操纵性和同质性,削弱了个体的批判能力和文化多样性。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出现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和相对性,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提出质疑。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文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而是被看作是具有创造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实践。
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关注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强调大众在文化消费和生产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转变,其地位也从被批判和排斥逐渐转变为被接纳和重视。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观念的变化,也揭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理论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4年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范文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拓展。
特别是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转向。
本文将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文化理论的转向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二、后现代理论的背景与特点后现代理论起源于20世纪后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碎片化等特点,对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三、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大众文化理论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这一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与包容性: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认为文化是多元共存的,没有绝对的高雅和低俗之分。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文化不再被视为简单的娱乐和消费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反权威与反中心:后现代理论反对权威和中心的观念,认为各种文化和价值体系都是相对的、多元的。
因此,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再受到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3.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后现代理论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认为二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文化的艺术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后现代转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拓展,这一转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变化和趋势。
其次,它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它有助于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提高大众文化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代美国大众文化是指当代美国社会中受到广泛欢迎和赞誉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广告、娱乐等领域。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显然是一种反映和塑造现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社会历程。
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化传播的机制和趋势,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影:探讨当代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主题和特色,分析电影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贡献和影响;(2)音乐:研究当代美国音乐的流派、风格和主题,分析音乐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递;(3)电视:探讨当代美国电视的发展历程、类型和特点,分析电视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反映;(4)文学:研究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主题和特色,探讨文学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塑造;(5)娱乐:探讨当代美国娱乐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分析娱乐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传递和反映。
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历史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大众文化进行比较,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和趋势。
3. 预期成果通过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本文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系统地介绍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深入分析当代美国大众文化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反映;(3)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和趋势;(4)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当代美国大众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大众文化,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个人历史篇一:理解大众文化完结一、我的一些了解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
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
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
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culture”。
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
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
”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
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
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大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大众文化产业包括电影、音乐、电视剧、游戏等各种娱乐形式,这些娱乐形式既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数字化和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和娱乐。
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改变了娱乐产品的呈现形式,如电影、音乐等数字化媒体的兴起,还促进了娱乐产业的供应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如在线购票、在线音乐平台等。
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大众文化产品更加便捷和普及化,也推动了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二是IP的重要性。
IP,即知识产权,指的是一种可供大众娱乐消费的知识或创意。
例如,电影改编自小说、游戏改编自动画片等。
IP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忠诚度,从而推动相关产品的销售和盈利。
因此,大众文化产业越来越注重IP的开发和运用,通过跨界合作、剧集衍生品等形式将IP的价值最大化。
再次,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三是个性化和定制化。
随着人们对娱乐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大众文化产业也要求生产出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
例如,游戏行业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体验自己想要的故事情节。
这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趋势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最后,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四是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众文化产业也受到了跨文化的影响和启发。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韩流文化也在亚洲范围内流行。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大众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吸纳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和网络化、IP的重要性、个性化和定制化、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
大众文化的三种范式
大众文化的三种范式陶东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陶东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在中国的学术思想语境中,“大众文化”这个词常常有很大的歧义,这是因为早在193 0年代,就有“左”翼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出现过“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化”等术语。
但是它与诞生于1980年代的“大众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简要地说,19 30年代左翼的“大众文化”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它没有商业色彩,也不是由商业性的文化工业机构利用高科技媒介技术批量生产的,它受到的影响来自当时的苏联普罗文化;而1980年代出现的“大众文化”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恰恰是对起源于1930年代,极盛于文革时期的“革命大众文化”的否定,并明显受到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大众文化(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话说是“文化工业”)的影响。
但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没有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
在我发表于1993年的文章《欲望与沉沦——大众文化批判》中,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大众文化是“商业化的、批量生产的、以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子传播媒介传播的、娱乐性消费文化”。
[1] 这个界定已经比较接近西方学术界由法兰克福学派确立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概念。
在发表于199 5年的《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妥协与互渗——89后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一文中,我对“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商业性大众文化”、“革命性大众文化”等概念进行了区分。
该文指出:“民间文化”(folk culture)主要是前现代社会的非官方文化类型,主要存在于农村,是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化,它还没有被纳入商业化、工业化的文化工业生产体系;而“大众文化”则仅仅是与现代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相伴随并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制作的具有商品消费特点的市民文化形态。
关于“商业性大众文化”(commercialized mass culture)与“革命性大众文化”(r evolutionary mass culture),文章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所谓“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化”等文化运动和文化类型,这种革命性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包括30、40年代的那些快板书、街头剧、顺口溜等,还包括赵树里的小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50年代的新民歌等通俗文学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众文化流行原因探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众文化流行原因探究作者:于秀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作为美国“软实力”主要来源之一的美国大众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确实,在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大众文化。
因此,探讨美国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发展我国的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自己的文化战略,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软实力;美国大众文化;起因[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2当今世界,“美国化”已成为很多国家维护自己国家认同或文化价值观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当一个国家是其他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即通过文化吸引而非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都的能力。
11这一个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软实力”。
软实力成为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的关键词。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来源的大众文化也相应地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
通过研究,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文化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也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3在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仍就是一个新生的、有待成长的事物。
因此,研究美国大众文化,分析其成因,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发展我国的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自己的文化战略,抵制外来文化的扩张,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从精英文化的衰退到大众文化的崛起——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艺术
从精英文化的衰退到大众文化的崛起——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艺术李磊【摘要】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艺术引领了西方艺术的主流趋向.这种趋向隐含在杰克逊·波洛克的“我想成为自然”到安迪·沃霍尔的“我想成为机器”的话语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西方艺术的重要转向,即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作为精英文化的衰退和波普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崛起.【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美国艺术【作者】李磊【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二战期间,有大批欧洲艺术家前往美国避难,促使二战后的西方艺术呈现两种主流趋向:其一,从艺术空间上看,艺术中心从法国巴黎转至美国纽约,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为标志;其二,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波普艺术为标志。
无论是从艺术空间还是艺术史的角度讲,美国都有幸赶上并直接参与,接连不断地上演着艺术神话,相继出现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和其他类别的艺术样式。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艺术引领了西方乃至世界最前卫的艺术潮流。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一词最初是德国批评家霍洛格在1919年评述康定斯基1910年的主观表现绘画时提出来的。
1944年美国批评家詹尼斯首次用此称呼二战中和二战后所崛起的一群美国抽象画家。
抽象表现主义的发言人格林伯格则认为“抽象艺术是人类思维或者再现能力进化的标志。
……抽象艺术是最高级的艺术,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结晶,是精英文化的代表”[1]。
(一)波洛克与罗斯科的作品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后西方艺术界第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绘画派别。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波洛克这样强调自由与动感,充满激情;另一种则是罗斯科这样更纯粹的形而上抽象,使人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2002-9-12 美国所潘小松一20世纪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大众文化的兴起因此显得不那么重大。
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不屑和轻蔑是文化精英的“高雅文化”观念在作祟。
有的学者在谈论国内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一贯态度时说:“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高雅文化’对文化领域的主宰,‘小众’对‘大众’的不平等关系,‘文化精英’们对知识经典化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等等,都对把大众文化研究赶出理论的伊甸园起着重要作用。
”(李陀序,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西方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其实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
90年代以来西方(以美国学界为主)热火朝天的文化研究颠覆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观念,一变而为“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本文所说的“大众文化”跟阿多诺(THEODORE ADORNO)所谓“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大众传播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研究”指的是研究“大众文化的生产,包括文化工业的角色”,研究“大众文化的消费,包括消费者的角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74页,陆扬,王毅选编)。
选择美国大众文化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大众文化最具“文化工业”的特征,同时也最有影响。
20世纪末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大抵因美国文化而起;文化理论观念的更新主要是围绕着美国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产生的。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关键在于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现象,并不一定表示研究者一定是美国人。
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美国,该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针对的主要是美国大众文化现象,但却不太合适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是美国学者。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是近20年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批评的出发点是对约半个世纪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评理论的修正。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三个走向”只是笔者个人注意到的三个方面,并不代表大众文化研究数字上的绝对。
这三个走向的侧重点分别为:1.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大众文化的功能。
2.大众是否被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
3.技术对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影响。
二关于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美国学者对摇滚乐的看法颇能说明问题。
“历史地看,摇滚乐是美国特产。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先锋译丛”《摇滚与文化》第1页,王逢振主编)从美国摇滚乐研究入手,很容易看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是如何“修正”阿多诺们的理论的。
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诸种方式“在政治上和艺术上具有破坏性”。
(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一文,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第209页)。
在他看来,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行业体系的标准化”。
流行音乐“反映并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日益败坏的品味。
……文化工业中的工业标准化不仅满足了厌倦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刺激,因而,音乐制造业便创造出虚伪的个性化‘旋律’,以及不间断的新奇幻象。
如同他们的麻木不仁一样,工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同他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作智力上的斗争。
”(上海三联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16页)用迈克·费瑟斯通总结阿多诺等观点的话说:阿多诺们认为生产领域中广为人知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同样引人注目。
闲暇消遣、艺术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为工业文化所过滤;随着文化的高雅标准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
(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吉氏认为阿多诺把流行音乐的标准化推向了极端,他“没有充分理解功能性产品的生产(如汽车)与文本性产品的生产(如摇滚乐录制)之间的关键区别。
”他关于文化工业标准化与其它工业标准化相雷同的假定是轻率的。
曾经参加60年代激进运动的当代文化理论家中有许多对流行文化“表现出一种矛盾情感”,他们承认文化产业对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有利,但也强调在特定环境中“这类产品也有破坏作用。
”摇滚乐成了“受压迫求解放的工具”。
)吉氏举例说明问题的文章包括西蒙·福里斯的《声乐影响:青年、闲暇和摇滚乐的政治》,纽约,1981年;戈雷尔·马尔库塞的《神秘列车:美国摇滚乐的形象》,纽约,1976年。
)西奥多·格拉西克则语气更加不屑,他认为阿多诺对流行音乐所作的悲观分析本身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他的论调是“恶意诽谤”(《摇滚与文化》第3页)。
在《阿多诺、爵士乐、流行音乐的接受》一文里,格氏认定“只有最坚定的形式主义者才能纯粹从音乐的角度对摇滚乐作出反应。
”(同上第2页)他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一曲是英国想象力的美国化,“把美国大众文化与英国高雅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人认为摇滚乐不属于正常的审美活动,如此观念的始作俑者是阿多诺,他否认商业娱乐的美学价值,以高雅文化为标准区分不同趣味的文化,“强调(因而贬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的标准化因素;将流行音乐的重复形式理解为被动消费,因而也就是公司战胜了消费者。
”(同上第4页)有人虽然承认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但同时强调流行音乐的有害性:“人们以被动的、全盘接受的方式进行消费。
“(理查·舒斯特曼语)有关摇滚乐的讨论还渗透着阿多诺的一个观点:流行必以牺牲艺术为代价。
格拉西克则认为不能低估大众,“我们绝不会去超市听‘重金属’摇滚乐,或者像尼尔·扬的《时光流逝》或朗的《摇滚乐王》这种伴有自己独特癖性的东西。
”(第7页)另外,商业考虑并非摇滚乐的全部。
在《垃圾潮》一节里,格拉西克援引罗伯特·休斯的话:“批量生产剥夺了每个形象的独创性,使之程式化,很容易被人辨认,因此代表一种符号。
”引者对阿多诺将流行艺术贬为法西斯意识的工具也颇为不满。
阿多诺的原话为:“不受外界影响的艺术品属于资产阶级,机械的艺术品属于法西斯主义,零散化的艺术品,处于完全否定性的状态之中,则属于乌托邦。
”(姚君伟译文)在审美价值上有别于其它流行音乐的爵士乐在阿多诺看来也堕落成商业音乐,在艺术上完全失败。
他认为爵士乐和流行音乐都是音乐史上的“渣滓”。
(《音乐的社会学》,转引自《摇滚与文化》第15页)爵士乐和其它流行音乐不能表现革新,也没有美学价值,它们顺应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需求:“进步为大众带来余暇,余暇会造成空虚,”(第16页)文化工业产品是空虚时间的装饰,打击乐产生身体运动空间,可以掩饰生活的无聊和焦虑,在消磨时光里获得快乐,“不去面对社会现实”。
(第17页)格拉西克认为使用“文化工业”一词意味着阿多诺始终觉得文化产品人控制垄断。
而“公众对音乐内容没有控制权”。
他认为流行音乐的魅力在于销售权的垄断。
格氏将阿多诺的流行音乐观概括为:单调,通俗易懂,商业化。
根据阿多诺的艺术理论,成功的作品要有社会真实性,而作为文化工业控制的流行音乐无法获得社会真实性,所以不会成功。
“艺术并非因为它有历史才真实的本质。
”在引完迪菲伊(T.J. DIFFEY)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后,格拉西克反驳道,既然美国流行音乐最具美国特征的东西来自非洲和欧洲民间口头文学,为什么要遵循经典欧洲传统?(第30页)“所有的音乐均以音乐群体的活动为历史基础,对它们的估价必须基于音乐家和听众构成的群体,而非超验的性质”。
(第43页)他认为音乐的核心属性都是文化的,“文化工业”不解释音乐的魅力,如此便对摇滚乐和爵士乐的欣赏构成妨碍。
比较温和的大卫·沙姆韦认为摇滚乐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代表美国大众文化里与传统决裂的东西。
摇滚乐有别于古典音乐,它不太重视演奏的技巧。
沙姆韦用“符号系统”说来反驳阿多诺的被动接受说:摇滚乐“是符号学的一种形式,又是演奏者和听众共同参与的活动。
从话语实践这一视角,人们不会问起摇滚对听众产生的‘效果’,也不会问听众在理解这种形式时采用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第59页)他的“参与”说与后来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摇滚乐听众不是来欣赏或者仅仅听听演奏的音乐,他们来,为的是要参加到一个事件中去,并与其中的角色建立起某种联系。
”(第62页)所以摇滚乐听众与歌手一起喊,一起跺脚。
三大众是否被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也是美国研究大众文化的学者所关注的。
赵斌在《社会分析和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一文里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文化研究领域里,研究对象包括日常消费行为的消费产品,于是有大众文化说存焉。
新的大众文化理论沿袭的是法国文化批评家德塞尔多(MICHEL DE CERTEAU)和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创始人之一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理论。
德塞尔多认为独自阅读不是被动的行为,因为阅读之举改造并美化了文本的意义。
德塞尔多和他的学生最终讲这一理论用于看电视之举。
(MICHAEL KAMMEN,AMERICAN CULTURE AMERICAN TASTES SOCIAL CHANGE AND THE 20TH CENTURY,ALFREDA. KNOPF,NEW YORK,1999,P210)霍尔的看法类似德塞尔多,认为消费者是大众文化的积极响应者,而不是媒体操纵的消极牺牲品。
(同上)这部分批评家在消费之举中发现创造性的东西,他们强调利用,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媒介信息并将之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利用”。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圈子里,乔治·李普西茨(GEORGE LIPSITZ)和劳伦斯·勒文(LAWRENCE W. LEVINE)是公开支持这一立场的学者。
时尚的文化研究注重消费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并且以民粹主义的姿态出现,“从根本上讲它都摆脱不了修正主义的本质。
它修正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文本“导言”)符号学文化研究分析消费文化,“挖掘消费者对其消费行为和被消费产品所赋予的意义。
”这一派文化研究以民粹主义为旗帜,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是“文化精英对平民百姓文化的歧视和敌意”。
费斯克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费斯克是威斯康辛大学传播学教授,曾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