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课例分析(陈广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跌宕起伏中感知小说魅力
——以一节公开课《安恩与奶牛》教学为例,浅谈小说情节的教学方法
二中实验学校陈广兰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篇小说是都德的《最后一课》,但是考虑到为了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我选择了苏教版的一篇课文《安恩与奶牛》,我认为这篇文章从小说要素的特征方面更具文体特色,所以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孩子们初中阶段小说学习的第一篇。
本文讲述了一个老妇人为了心爱的奶牛不那么孤单而牵至牲口交易市场散心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中有曲折,最妙的是悬念迭起,结尾出人意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人物形象鲜明,贴近生活,场面描写集中而必要。
二、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学生对于小说的认识主要源自老师的教授。说到老师们对于小说的文体特征的认识是很明确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老师们在教授小说篇章时与写人叙事文章经常混为一谈,特别是教学方法上基本都是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描写语句,两者的区别在学生眼里失去了明确的界限。我认为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知道结果,而是认识其乐趣是什么,结果是怎样达成的。因而,认识小说的“情节设置方面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我选择《安恩与奶牛》作为初一阶段学生小说第一篇的原因。下面,我将就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感受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初衷。我抓住其结尾的奇特,让学生充分感受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从情节入手循序渐进地走近人物,小说的主旨水到渠成地达成。
三、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感受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大家看啊,这是牲口交易的两张图片,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决定一场交易是否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预设: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可是呀,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就听说过这么一笔怎么也做不成的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安恩与奶牛》。
在早上的时候,大家对文章进行了一定的预习,字词已经疏通过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花费时间。粗略阅读过文章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奶牛主人安恩先后和几位买牛人进行了交流和接触?(预设:四位),好的,下面同学们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四位买牛人和安恩的接触过程,可以画出并填好表格,也可以在文中字里行间标注出来,请大家组内协作,注意把握时间:5分钟。开始吧。
(二)理清交易过程(梳理内容)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表格完成了,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2.这个交易涉及到三方(主角奶牛、买牛人、安恩),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交易的结果呢?(三)分析交易不成功原因(分析形象)
1.这个交易中的的主角是怎样的一头牛,它影响了交易吗?
2.那么,是买家不够诚心吗?以最后一位买牛人为代表。
分析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
3.那么,安恩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讲道理的人吗?
(四)情节设置技巧
1.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尾
(1)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2)揭晓谜底(出示故事结局),补充对安恩形象的分析。
2.伏笔
这个结尾真的完全出人意料吗?前文有没有暗示我们这又是必然结果呢?
3.推波助澜的发展
其实这个故事也可以很简单,同学们看我改改,体会一下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口述)话说买牛人希尔看中了一头奶牛,问价后遭到了拒绝,并又折返回来狠狠心出了个大价钱,而人家仍然不卖,希尔很是恼火,一再追问,卖家说出原因:带这头奶牛到集市上来散心的。
也就是把中间其他三位买牛人与安恩的交流内容去掉,感觉如何?
预设:不影响主题的表现,保留它们使得故事情节曲折,造就波澜,吸引人的阅读兴趣。所以,前三位买家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请选择角度,谈一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文体特征、文章主旨或其他任选一个方面.)
(六)作业布置
1.必做:
阅读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美国欧·亨利)、《项链》(法国莫泊桑),并谈谈感想;
2.选做:安恩说出不卖奶牛的原因后,故事又会怎么发展呢?众人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附:板书设计
安恩与奶牛(小说)
情节设置
奶牛:健壮结实埋伏笔
交易不成功原因买家:诚心诚意推波助澜的发展
安恩:朴实勤劳善良(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出人意料的结局
四、关于教学目标之难点“感受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的教后反思
(一)这篇文章教什么?
这篇文章的特点在哪里?
就像在磨课的时候,我问七年级的孩子:“小说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在哪里?”否则学了那么多的写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的刚从小学毕业的孩子来说,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意识:小说,是与其他文学样式是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达成的目标不同。可是,学生不知道,后来在我试图给孩子们解释二者的区别的时候,发现自己也讲不清楚,课后我
静下心来,回想爱好阅读小说的自己,我为什么喜欢小说更甚于一般记叙文,我发现“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和不经意间生出的意外,抓住了我的好奇心。”
正如办公室同事刘颖所言:“一些孩子特别是女生,一旦迷上小说,无时无刻不再回味,小说的许多内容会在眼前如电影画面一般在眼前来回放映。”
究竟,小说的什么迷住了我们?
我认为是情节。
(二)这篇文章情节设置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在裸读了文章数遍之后,我认为文章在情节上有如下特色:
1.为了结尾的顺利出现,文章的前半部分运用大量的铺垫,即埋下了数处的伏笔;
2.为了故事情节高潮的达到(即最后一位买牛人与安恩的最激烈的冲突性的对话),设置了前面数位买牛人的出现(重点提到了三位),他们在故事情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3.结尾出人意料,给大家惊喜和妙叹。
(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本文情节上的如上特色,我设置了怎样的学习环节?
1.铺垫性的学习过程,即梳理四次交易过程及结果;
2.猜测数次交易不成功的原因,导出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
3.倒推寻迹——作者在前文暗示这个必然结局的伏笔;
4.感知推波助澜性的人物及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5.课后,布置学生们再读《麦琪的礼物》等小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说情节上的独运匠心。
(四)教学效果得失知多少?
首先,客观地说,我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紧扣教学目标中的这个教学重点的,没有走偏。环节的设置上也是环环相扣的。其次,孩子们对于小说与写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的区别有了一定的尺度,基本上能总结出来:小说相对于“写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故事情节上更曲折更离奇。一定程度上看,学生们在学完本课后,对于小说文体的认识有了较明确的概念,特别是曲折离奇的情节有了自我的感知。不管是赏读还是创作,首先要考虑其这个特征。第三,打开了“小说情节的特征”,等于把学生领进了小说的广阔的世界,长篇也好,短篇也罢,情节的魅力是抓住学生阅读进而学习小说兴趣的第一根藤。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音效的问题和孩子们第一次上这么正规的公开课有些紧张,致使预设内容没有顺利完成,还有对于个别字词的揣摩上比较粗糙,使得对于文本的分析没有深入。这是我在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尽力避免的。因为不管什么客观主观原因,教学过程的实效必须努力缩小与预设之间的差距。
教学反思,即是总结得失的过程,也是自我肯定和坚守的过程,因而我认为坚守一定的教学想法是必须的。当然,没有完美无缺的课堂,诚恳的意见是帮助自我进步的有力鞭策,虚心听取意见或向教育著作更系统地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可能正如小说的情节一样,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明朗的。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笃定是一种信念,是支持自我攀登不止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