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

合集下载

口述历史工作规划

口述历史工作规划

一、前言口述历史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手段,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亲历性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我国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源,提高全民历史素养,我们特制定以下口述历史工作规划。

二、工作目标1. 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的口述历史资源,为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2. 提高公众对口述历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一批口述历史工作者和志愿者。

3. 推动口述历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 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口述历史事业的发展。

三、工作内容1. 口述历史资源调研与征集(1)开展全国性的口述历史资源调研,了解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的口述历史现状。

(2)制定口述历史资源征集标准,明确征集范围、对象和内容。

(3)建立口述历史资源征集网络,拓宽征集渠道,确保资源来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口述历史访谈与录制(1)组织专业口述历史访谈团队,对征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源进行访谈。

(2)运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手段,对访谈过程进行记录。

(3)确保访谈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3. 口述历史资源整理与编纂(1)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和校对,形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口述历史文献。

(2)编纂口述历史书籍、画册、纪录片等,丰富口述历史的表现形式。

(3)建立口述历史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4. 口述历史宣传教育(1)开展口述历史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口述历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组织口述历史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推动口述历史事业的发展。

(3)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口述历史知识,扩大口述历史的影响力。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口述历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建立健全口述历史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口述历史工作者和志愿者。

口述历史的影像化研究——以《百年小平》为例

口述历史的影像化研究——以《百年小平》为例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视评论一、口述历史的含义在谈论口述历史与历史的关系之前,我们要考虑到底什么是历史?什么又是口述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多方面、多层次且相互贯通与关联的事情。

由于岁月的更迭,我们无法做到对过去的事情事无巨细的了解、叙述、研究和分析,所以涉及到历史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对所要研究的材料进行选择、整合、归纳与分析。

历史资料是人类有选择的叙述过程,我们只知道记忆存在偏差,那么由谁来进行口述历史的阐述就极为关键。

在记录过程中,口述历史的人需要尽力还原历史的本真与全貌,不应加入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平实而客观的叙述历史发生的真实事件。

在人物的选择上,要存在较大的包容性,尽可能让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都参与到口述历史的事件中来。

口述历史不是真实历史事件而是个人记忆的留存,被采访者的诉说包含了公共历史和人类集体生活,而个人记忆的可靠性则被打上了一个鲜明的问号。

记忆源于人的深层次精神,作为人类的天然数据库,记忆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人类生活的信息,但记忆也存在着天然的缺点,其偏差性决定了相关信息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被完全论证是否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口述历史要增强其作为史料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在整合多种概念和信息的基础上,衡量个人记忆的准确性。

二、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一)作为影像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研究员陈墨在《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一文中提出“真正的口述史学是建立在会话叙事形式之上的心灵考古”,也就是说口述史学离不开会话与叙事,那么用来展现会话叙事最直观的方式便是影像艺术。

除了语言这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视觉效果给观众的触动是尤其明显的,往往最打动人的时刻是被采访者在回忆人生时短暂的沉默或者是泪眼婆娑用动人的话语重现当时历史事件。

毫无疑问,影视化表达在口述历史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

然而,通过摄像机进行采访对于口述历史来说是艰难的存在,有些回忆是快乐的但有些回忆是悲伤甚至不堪重负的,大多数被访问者都对摄像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口述历史:拓展本土文化资源收藏的新途径—以“天祝口述历史与文化实录项目”为视点(13P)

口述历史:拓展本土文化资源收藏的新途径—以“天祝口述历史与文化实录项目”为视点(13P)

口述历史:拓展本土文化资源收藏的新途径——以“天祝口述历史与文化实录项目”为视点摘要口述历史是本土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

开展口述历史项目不仅有利于本土文化活态资源的搜集和收藏,而且能促进本土文化资源的整体收藏水平和服务水平。

本文以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展的口述历史与文化实录项目为例,探讨了面向本土文化的口述历史项目开展的条件及实施的步骤、方法,包括三大主题系列、五个选题维度、三个工作文件、元数据方案、各类成果形式及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讨论。

认为,口述历史项目中可附加文化实录,以全方位显示本土文化的历史、现状、传承;口述历史项目应立足本土,服务于本土;口述历史项目具有教育功能,能促进参与者的本土文化认同和能力建设,并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口述历史本土文化文化实录资源建设自20世纪4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产生伊始,口述历史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关注,并且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口述历史的录音磁带和抄本等开始存储于图书馆、档案馆中。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口述历史运动蓬勃开展,由图书馆发起或与相关机构合作的各类口述历史项目纷纷涌现,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口述历史搜集的成本缩减,设备使用的技术门槛降低,信息存储、组织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口述历史无论是实践方法还是理论研究方面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各地历史协会、档案机构等都有着口述历史收藏的优良传统,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口述历史馆藏。

图书馆及档案馆界的同仁多年来在口述历史实践的同时,纷纷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如口述历史的内涵与外延,书面文献与口头文献的关系,口述历史收藏与搜集的关系,磁带记录与抄本的关系,口述历史在图书馆的作用,口述历史的编目,口述历史利用的伦理问题等等。

到了21世纪,一些问题的讨论仍在延续,而一些问题已达成了共识。

口述史、影像史与图书馆文献体系建设

口述史、影像史与图书馆文献体系建设

口述史、影像史与图书馆文献体系建设文章回顾了口述史学、影像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其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之处。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主要通过录音、摄像、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展示,大大拓展了传统史学的叙述范围,并使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认知变得触手可及。

口述史、影像史资料,作为一种新的文献类型,业已成为图书馆文献体系的重要成员。

图书馆宜通过口述史、影像史的采集整理,在保存“国家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还提出了图书馆进行口述史、影像史采集整理的具体方法,并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口述史、影像史征集与开发力度。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国家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G253 A1005-6041(2015)02-0001-04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通过物质传递;语言产生以后,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记录和传授历史;自从发明了文字,又通过书写传递。

物质、语言与文字,直到现在仍是人类文明代代相承的基本方式。

近代以来,随着摄影、录音、录像技术乃至当今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记录历史、传递文明的方式空前发达,数千年来传递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文献,其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根据1983年中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以纸质文献为核心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一批新的文献类型将被吸纳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之中。

而通过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采集的口述史、影像史资料,正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逐步受到重视,并将在图书馆新的文献资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概说1.1 什么是口述史学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在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典籍中得到广泛运用。

然而,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口述史学(Oral History)创建的标志,却是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A.内文斯(Allan Nevins,1890―1971)创建的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

高校图书馆口述史资源建设探讨

高校图书馆口述史资源建设探讨

高校图书馆口述史资源建设探讨作者:曹海霞刘靓靓柴荣来源:《河北科技图苑》2021年第02期摘要:口述史资源建设能有效拓展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范围、完善高校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及促进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

调研了国内部分“双一流”高校口述史资源建设情况,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院士口述史资源建设实践为例进行了探析。

提出口述史资源建设的举措,包括推进口述史资源建设流程科学化、规范口述史资源采集标准化、提倡各单位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凝聚一批有情怀的图书馆馆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口述史;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DOI:10.13897/ki.hbkjty.2021.00240 引言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也是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了不断拓展文献资源建设的范畴以满足师生学习研究的需求,口述史的相关资源成为当前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早在现代口述史学成为正式学科之前,口述史相关的研究方法已经在相关学科领域及实践建设中广泛使用[1]。

口述史(也称“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2]。

从口述史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是现代口述史的发源地和主要发展阵地,这与口述史研究产生之初被普遍看作为一种‘图书档案’实践有很大的关系”[3]。

学者Nelson指出口述历史学家和图书馆员的结合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图书馆口述史研究的实践者Martha Jane K. Zachert在1968年曾提出: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建立口述档案将成为获得创造性知识贡献的独特机会[4]。

图书馆员必须在口述历史话语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其他领域的同事进行合作,并且要使图书馆口述史资源能够进行可行的利用性研究,从而适应当前的学术研究需求。

根据笔者文献调研,已有的关于图书馆口述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文献:Evans和Llwyd认为,图书馆在口述历史的收集、保存、获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影像如何记忆——中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

影像如何记忆——中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

影像如何记忆——中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作者:刘阳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12期摘要:影像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和最独特的标志就是真实性,它是以实事为基础,反映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情感表现。

口述历史纪录片同样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的前提下,向人们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

新世纪以来,口述史样式的纪录片日益风行,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口述历史的方式与纪录片结合是如何记忆影像的。

关键词:影像口述历史纪录片“口述”是相对于书面“文字”而言的概念,即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口头叙述,来说明其生命、生活经验或生活故事,以累积资料文本的方式,为口述研究、重建历史提供资料。

而“口述历史”是一种运用口述访谈的方法,了解过去的人、事、物与现在的人、事、物之间的关联。

口述历史的目的,就是要重建受访者人生历史,重建己经过去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记忆,并且透过受访对象个人经历与历史体验,来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口述历史通过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口述历史便应时所需由手抄本的文字记录逐渐转变为录音带、录影带模式。

纪录片,被定义为“利用声画语言,力排虚构,对真实生活比较系统完整的‘描述或重建’,并给人以信息交流和审美享受的影视片。

”①我国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从口述历史的应用,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新的治史方法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口述历史这一治史方法的逐渐成熟,以及录像技术的发明普及,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是口述历史类纪录片。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口述历史的本质是记录历史,两者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口述历史是通过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通过知情人士的话语来重建历史,纪录片则是通过声音和画面语言来展现的。

口述历史与纪录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为人们展示历史侧面,以致更加接近历史中心,通过寻找回忆让人们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最终通过真实记录口述者的叙述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已经逝去并且将不复存在的历史。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摘要:口述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以留存性和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作为确立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该类型纪录片以生动直观的影像将“历史记忆”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存在的问题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口述历史;文献价值;社会价值;真实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种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既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还要满足人们对历史的了解。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新的文化战略引导下,以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纪录片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制作精良,生动再现历史,拍摄手法也日益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

作为重要的影视艺术形态之一,口述历史纪录片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从社会现实层面,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一)影像文献:活态历史的存在纪录历史纪录片具有流传的文献品质,其文献价值也可称历史价值。

目前而言,中国大部分历史题材的口述纪录片选材较为有限,或呈现领袖人物的人生起伏历程,或围绕某历史建筑物进行历史讲述,或聚焦重大题材揭露历史真相,或展现近代中国战争的残酷景象【1】……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纪录片需要将有载体的平面性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影像作品,辅之以必要的解说词以及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内容,也可通过镜头来纪实拍摄现有的人物、物件与场景,从而使历史上该阶段所呈现的景象更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一部成功的历史纪录片,离不开其史料文献价值的开掘”[2],《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等历史纪录片都是使用镜头对当前新知识的再次“实录”,“重现”与“还原”当时的社会全貌。

然而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历史画面资料极度有限甚至缺失,这也成为了该类型纪录片拍摄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

要克服这些障碍,不能满足于对现存历史物件和遗迹旧址等的拍摄,还要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与珍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结合电脑特效,甚至采用真人“搬演”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融入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来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以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该片通过采取抗战亲历者的口述结合动画展现历史场景的方式,对历史镜像进行逼真的“还原”,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不仅能够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也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口述史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口述史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它通过访谈、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口述资料,以口述者的视角展现历史事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本报告以我参与的口述史社会实践为背景,探讨口述史的意义、实践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二、口述史的意义1. 丰富历史资料:口述史弥补了传统文献资料的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的经历等,口述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2. 传承民间文化:口述史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民间文化,保护民族记忆。

3. 拓展历史研究视角:口述史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有助于揭示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4. 提高公众历史意识:口述史实践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和认识,培养公民的历史责任感。

三、实践过程1. 确定主题:本社会实践以“抗日战争中的民间记忆”为主题,旨在挖掘和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经历和感受。

2. 选择访谈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社区等方式,确定了10位抗日战争时期的亲历者作为访谈对象。

3. 制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主题,制定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受访者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战争经历、对战争的看法等。

4. 进行访谈: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

5. 资料整理:对访谈录音、录像进行整理,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口述史资料。

6. 资料分析:对整理出的口述史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记忆的特点和意义。

四、实践成果1. 形成口述史资料:通过本次实践,共收集整理了10位抗日战争时期亲历者的口述史资料,为研究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发表学术论文:根据口述史资料,撰写了2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历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期刊上。

3. 举办展览:将口述史资料整理成展览,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地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

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本次实践锻炼了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五、结论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与记忆

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与记忆

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与记忆在历史教学的广袤领域中,口述历史与记忆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过去岁月的真实面貌。

它们不仅丰富了历史的维度,更让学生能够从多元的视角去感受和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口述历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当事人或见证者的采访,以他们的口头叙述来记录和还原历史事件。

这种方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与传统的依靠文献资料的历史研究不同,口述历史更能捕捉到那些被正史忽略的细节、情感和个人体验。

比如,在讲述战争历史时,文献资料可能侧重于战略部署、伤亡数字等宏观层面的信息,而通过老兵的口述,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战场上的恐惧、战友间的情谊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生动的细节和情感元素,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有温度,从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记忆在历史教学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经过筛选、重构和诠释的过程。

每个人对于同一段历史事件的记忆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立场和价值观。

例如,对于一场社会变革,改革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记忆和评价。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历史并不是单一和绝对的,而是多元和相对的。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口述历史和记忆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当学生有机会倾听真实的口述历史,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够积极地对比、分析不同的叙述,形成自己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

另一方面,口述历史和记忆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接触到不同个体的记忆和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学会对各种历史叙述保持审慎的态度,不盲目轻信,而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和思考来接近历史的真相。

然而,口述历史和记忆在历史教学中也并非毫无挑战。

首先,口述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谨慎评估。

由于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以及个人情感的影响,口述者的叙述可能会存在偏差或错误。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口述资料时,要培养他们的考证和辨析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去验证和核实信息。

图书馆口述史、影像史资源整理利用与公共服务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为例

图书馆口述史、影像史资源整理利用与公共服务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为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进行口述史与影像史的实践活动,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拓宽了图书馆的业务功能,口述史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广。

简言之,口述史是一种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由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1]。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其重要性毋庸赘言,我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正在逐步开展口述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影像史学主要借助于电影、电视、照片等影视资料来研究历史,强调“以视觉影像传达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某些过程”[2],影像史学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普通人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借助于历史现场、亲历者的记忆和口述,以及更多的具有民间色彩的视觉史料,力图挣脱文字思维的枷锁,撰写一部非官方的另类历史”[3]。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鲜有文字记载普通民众生活的历史缺憾。

口述史与影像史资源是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不只是收藏和保管口述史与影像史的机构,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正确开发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公共服务的渠道,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图书馆口述史、影像史资源整理利用与公共服务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为例刘东亮(国家图书馆)摘要:口述史与影像史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为例,对图书馆口述史、影像史资源的整理、保存、编辑以及利用其开展的公共服务进行研究,探讨图书馆提供服务和对外推广的路径和方式,以期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口述史影像史项目实践中来。

关键词:口述史;影像史;图书馆;资源整理;公共服务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214(2021)01—0117—05Research on the Arran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ibrary Oral History and Image History Resources and Related Public Services———Taking the China Memory Project 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as an ExampleLiu Dong-liangAbstract:Oral history and image history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Taking the China Memory Project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tudies the collation,preservation,ed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ral history and image history resources,as well as the related public services.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services and external promotion of libraries,so as to encourage mor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and image history project.Keywords:Oral History;Image History;Library;Resource Arrangement;Public Services[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ZDA194)中期成果之一。

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共3篇

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共3篇

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共3篇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1传承人口述史的时空、记忆与文本研究口述历史是指通过拜访、采访、录音等方式,将老一辈的个体经验、故事和历史事件等,用语言记载下来的历史形态。

它记录的是大众历史中的个体经历、情感体验和生存状态,被认为是个人记忆和正式历史交织的重要源泉。

在已经消逝或正在逝去的个人和群体中,采集口述的历史,是揭示和理解当代社会文化、政治和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关注口述历史中的时空、记忆和文本的研究。

口述历史的时空关系着重在于反映时间和空间的交集。

从时间上看,许多口述者的生命经历跨越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各种生活方式的演变。

从空间上看,口述历史的载体主要是某一地方的个体经历。

比如说,当地的一段历史事件,如反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是该地某群体的集体经历。

因此,口述历史可以用来探究某一地区、社团、社会阶层和族群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传承时空的口述历史,往往能够展示出那些被忽略的底层经验,这对于今天研究历史与文化的学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然,也有不少口述者讲述的历史是个人的故事、个体记忆,这种体验相对于历史趋势,而言更具有局限性,同时也更加难以考证。

除了时空之外,口述历史也重视记忆文本的建构,口述历史的记忆率先进行了篇章化的处理,从而变成了一种文本的传承方式。

记忆是这种文本化的最重要的资源,因为这里面载着大量的、丰富的、独特的信息。

然而,口述历史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记忆过程,往往破碎和错漏的都存在。

就像乔治·奥威尔所说,“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

”虽然面对口述历史这种文本化的记忆,史学界多年来一直受到批评,但它也促使了开展口述历史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比较口述历史的文本,重新理解历史的陈述。

因而,发掘口述历史的内在逻辑架构,从中思考口述历史的运作方式和文本特征,是重要的再审视方向。

美国口述史发展与经验及对中国档案部门的启示_艾琦

美国口述史发展与经验及对中国档案部门的启示_艾琦
(栏目编辑: 张 敏)
33
国的大中小学都设置有口述史课程, 培养了大批历史学
域 外 采 风
史工作者都要召开学术研讨会, 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与 经验, 学科间的研究理念相互碰撞, 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口 述史的发展与壮大。
和相关领域的口述史专家。从研究成果来看, 美国出版 的口述历史论文、 著作和音像出版物数量众多, 其中口述 史学理论与实践专著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口述 史学工作的指导性著作。 (二) 美国口述史研究有着严格的学术规范与评价标 准 口述史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为保 证口述史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美国口述史协会做了大 量工作, 探索了一系列搜集、 记录、 编辑、 保管和使用口述 史料的方法和程序。1968 年, 通过了美国口述史的第一 套 “目标和准则” , 规定了采访者、 受访者和资助机构的权 利、 义务及遵循的原则。 1979 年又出台了 “评价准则” , 对口述访问和口述史料保管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提供 指导性意见, 同时提供了口述史学者间交流的通行标 准。 1989 年和 2000 年又两次修订了这一 “评价准则” , 目前使用的版本制定于 2009 年 9 月, 即 “口述史的通用 原则和最优实践” 。其中有 8 条应遵守的重要原则和 21 条口述史料保管和利用方面的指导意见, 对口述史工作 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三) 美国口述史研究采取 “自下而上看历史” , 更多 关注社会底层平民的生活 美国口述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由 内文斯和斯塔尔所开创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模式, 主要基于对精英人物的口述历史访谈。二十世纪 60 年, 美国口述史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利用口述历史方法描述 与赋权于那些没有文字记录和在历史上被剥夺权力的人 群, 更加重视下层平民大众的历史, 挖掘拯救那些处于边 缘位置的人们的 “隐藏历史” 。如: 美国少数族裔 (土著 人、 非洲裔、 墨西哥裔、 华裔美国人等) 、 妇女史、 劳工史、 社区史、 家庭史等。出现了 “自下而上看历史” 的趋势, 在 其影响下, 呈现出及其鲜明的 “新社会史转向” , 为当局决 策提供依据, 对改善社会制度, 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 忽视的作用。 (四) 美国口述史研究跨学科交流频繁 口述史因其研究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 在美国, 口述史学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 人类学、 民 俗学、 图书馆学、 档案学、 医学等人文社会、 自然科学领 域, 跨学科交流非常频繁。口述史的访谈需要新闻学的 采访技巧, 选择受访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抽样调查 和统计方法, 口述资料的保管利用需要运用档案学与图 书馆学的鉴定、 整理、 编目和保管知识, 采访资料与素材 的转录与编辑需要语言学和文学的表达方式, 口述史的 传播需要现代媒介等传播领域的技术。每年, 在口述史 协会的召集下, 来自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口述

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

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

作者简 介 :徐有 威 ,上 海 大学历 史 系教 授 、博 导 ( 海 上
204 ) 044
中 国当代史 的学科建 设应 该有 非 常多 的话题 ,但 我深 深感 到 ,最重 要之 一 同时更 是刻 不容 缓
的话题 应该 是 口述史 的收集 和整理 ,即 以最 大 的热情 、最 认真 负 责 的态 度 ,最广 泛地 收集 和 整理 各 阶层 各个 人群 的 口述史 。两 年前 笔者 开始 进 行 16 9 5—18 9 8年 间 的 上海 皖 南 小 三线 的研 究 ,在
经 去世 。每 当我 们 翻阅厚 厚 的 《 海 市 档 案 馆 指 是 代 号 和 化
名 ,根 本没 有贴 上诸 如上 海小 三线 企业 的名 号 ,因此 即便 是小 三线 企业 在你 面前 ,你 也根 本 不知 道 !而 在 图书馆 通过 数据 库查 找 小 三 线 资料 ,如 果 仅 仅靠 输 人 “ 上海 小 三 线 ” 这 个 主 题 词 ,只
星 。有关 上海 小 三线 的文献 资料 ,几 乎是 一 片空 白 ,就 连那 些小 三线 企业 确切 的名 字 和地 点也 不 完整 。而随着 1 8 9 8年上 海小 三线 建设 的调 整 ,全 部 小 三线 企 业人 员 返 回上海 ,并 进行 了大 规 模 调整 ,现在根 本无 法按 照 过去 的企业 序列 和 系统 找到其 相关 人 员 。同时 时光 流逝 ,一 些老 同志 已
1 4 5
社会科学
21 0 2年 第 5期
姜 义 华 :走 出思 想 上 文 化 上 的 “ 殖 民 ” 被
帮助 回忆 。记得 我 们查 到 一份 文件 ,政 策制 定 之严 密可 谓 天衣无 缝 。但 是 ,当起 草 此文 的老 同 志

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意义与策略

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意义与策略

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意义与策略作者:谷春燕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28期摘要:地方文献记载着当地的社会变迁和重要历史事件,是反映当地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精神特质,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建设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源。

随着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将口述史作为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分析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意义入手,对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实践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口述史地方文献历史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212-02口述史是宝贵的文献资源,它记录着地方语言、民俗文化、传记故事、族谱史料等内容,反映着地方性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已经成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丰富地方文献资源,扩大地方文献建设规模,提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水平,有必要重视口述史收集与整理工作,将口述史作为建设特色地方文献资源的突破口,推进地方文献事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1 口述史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意义口述史是当事人或知情人对历史事件、人文知识、自己或他人经历进行口头表达,并借助访谈、录音、录像等方式手段,经过整理形成的资料。

在地方文献建设中,口述史发挥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突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地域特色在地方文献事业发展中,建设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其资源的完整性和特色性直接关系到地方文献事业的价值体现。

而口述史作为史料收集的方法之一,能够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有助于拓宽地方文献资源的来源渠道,扩大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规模。

地方文献详细记载着当地历史典故、人物事迹、风土人情、历代沿革等内容,是研究地方政治、经济、风俗、宗教、军事等方面历史变迁的宝贵资料。

口述史是地方的“活历史”,一般都是文献资料中难以获取的珍贵材料,往往在正史上没有留下记载,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史、家族史、个人史而言,许多历史资料都是通过当地人以口述的方式一代一代流传,如民间歌谣、神话传说、俚语、俗语等,都属于口述流传途径。

纪实影像的历史书写与记忆建构——2020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备忘

纪实影像的历史书写与记忆建构——2020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备忘

纪实影像的历史书写与记忆建构——2020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备忘崔亚娟【内容提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全人类带来一场巨大的灾难,纪录片作为记录历史、干预社会的重要载体,在这场风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情纪录片成为2020年中国纪录片的重要题材类型,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主流媒体的系列纪录片、长纪录片、微纪录片,都从不同维度记录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抗疫之战,表现了中国人的抗疫精神和防疫智慧,有效回击了西方某些国家和媒体的偏见和质疑。

在纪录美学方面体现了泛纪录、云创作以及第一人称视角等新向度。

【关 键 词】 新冠病毒;疫情;纪录片;中国;美学2020年,全世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幸免。

全世界的媒体行动起来,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积蓄力量,摇旗呐喊,破解谜团,同舟共济。

纪录片作为记录历史、干预社会的重要载体,给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新维度。

涉及传染病的作品创作,不仅需要记录者的专业技术,更需要敬业精神。

中国各地主流媒体的纪录片人到达医疗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成就了一批伟大的“抗疫”作品。

一些志愿者和普通民众主动承担起拍摄疫情记录历史的任务,短视频、Vlog(视频日记)成为疫情之下的纪录常态。

在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媒体人在危急时刻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责任和坚守。

2020年,传统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各种自媒体和普通网民都创作了大量的纪录片节目和纪实影像作品,通过Vlog、短视频、微纪录、短片、长片以及系列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巨大灾难面前冲锋陷阵、砥砺前行、顾全大局、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质,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全民参与、台网联动、中国故事成为纪录片参与历史叙事的重要形态。

在特殊背景下,手机视频记录和云创作正在改写纪录片传统的创作方式,“泛纪录”成为疫情之下纪录片创作的新特征。

“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

“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

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㊃理论与方法㊃“口述史”与“口述记忆”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取向金㊀大㊀陆㊀ 摘要 新中国史口述研究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其所面对的史实㊁人物和事理均处于 宜采集 和 需抢救 状态,并具有鲜明的 共同经历型 特征㊂其中,社会学注重探求口述与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的关联,强调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并通过 社会建构 的话语分析诠释历史㊂这一取向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㊂历史学则将口述定位为 史料 ,强调与以档案为主干的 合围型 史料群进行比对考订㊂二者在旨趣㊁要诀㊁范式㊁目标上是不同的,应在既双向平行又相互映照的轨道上前行㊂关键词 口述史研究;口述记忆研究; 共同经历型 口述史;新中国史;社会学;历史学中图分类号 K27;C91㊀ 文献标志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3-3815(2023)-03-0105-12Oral History and Oral Memory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Or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Jin DaluAbstract:Or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al ages of the population. The historical facts,characters,and events it faces are in a state of suitable for collection and in need of res-cue, exhibit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experiences. In this context,sociolog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ral hist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social identity, emphasizing emotional tendencies and value judgments.It interprets history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narratives.This approach should not be called oral history research but rather oral memory research.Historiography,on the other hand,positions oral accounts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emphasizing their comparison and verification with the archival records.The two have different purposes,methodologies,paradigms,and goals,but they should pro-ceed in parallel,mutually illuminating each other.一㊁引言: 宜采集 和 需抢救近年来,新中国史口述研究沛然而兴㊂原因之一是作为方法的 口述采访 适应并扩展了新中国史研究的需要㊂这不仅可以为某一研究课题增添资料,更可以通过接触亲历者㊁当事人,使研究者在 现场 田野 的氛围中,领悟到课题的背景㊁要旨,以及事态演变与人物的关联㊂原因之二则与人口统计的代际年岁相关㊂新中国的同辈人时下已年过花甲或古稀,他们仍健在的父母已至耄耋之年,他们的子女则多在不惑上下㊂故涉及新中国史的项目,凡通过口述来增补㊁汇集史料的,正处于 宜采集 和 需抢救 的时期中㊂尤其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界,研究改革开放史课题时,各层级㊁各行业的经历者㊁当事人多健在,手中有资料㊁脑中有思路,能分析㊁善表达,自然处于 宜采集 的状态中㊂例如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㊁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编‘见 证 :股市早年岁月亲历者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就有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陈伟恕㊁国内首家以证券法律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主任吕红㊃501㊃2023年第3期兵等关键人物的口述㊂类似成果还有‘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㊁‘口述历史:中国旅游业40年“(旅游教育出版社,2019年)等㊂与此同时,面对新中国前30年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经历者㊁当事人均年迈体弱,过世者亦渐多,此时段的研究课题已经进入刻不容缓的 需抢救 状态㊂例如笔者主编㊁2016年出版的‘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实录卷)“,因距离灾患发生已近40年,能够接受访谈的多为当年的 小医生 小技工 (现在有可能已经是教授㊁主任㊁经理㊁工程师等), 组织者 领队人 多离世或失忆,以至许多决策和指挥的记忆永远丢失了,还有人因此事年深月久未被提及,而质疑采访是否为骗局①㊂再如60多年前的大庆石油会战,仅对 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梳理和考证 ,编辑了 局限于某些会战的标杆性人物㊁标杆队伍 的文本,如‘大庆石油会战史“‘大庆油田发展简史“等㊂2013年起,大庆师范学院开始进行口述访谈,发现仍然健在的 老会战 仅有不到2万人,且大多已是古稀之年,病魔缠身㊂据油田公司老干部处介绍, 每年大约有600 700名老会战离世 ㊂②唐山大地震㊁大庆石油会战等项目尚且比较醒目,一些 独家 小众 但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若不及时抢救,将会留下莫大的历史文化遗憾㊂据了解,上海有关方面已对老一辈译制片厂演员进行口述采访,成功留存了宝贵史料㊂口述史 宜采集 与 需抢救 之间的最佳时段在哪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的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60岁以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茶话会上指出, 有些东西不赶快记载下来就会消失 ,你们可以带徒弟, 写军事史㊁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或其中一个行业的情况㊁政治史㊁经济史,等等 ㊂7月20日,根据他 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 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㊂③再据口述史专家定宜庄的经验,因为口述依靠的是个人记忆力,还有表达㊁思维能力,所以 最好的对象是70岁上下 , 再大有的人到80多岁还行 , 90岁以上的人绝大部分做不了口述 ④㊂可见60岁至80岁的20年间是接受口述采访的黄金期㊂这关系到如何选择口述史项目,应在课题作业前就有所考量和筹措㊂在近年来新中国史口述研究的行动轨迹中,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㊁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表明口述史学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学术组织机构,这是一门新兴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⑤㊂该研究会在首届学科建设会议上表示,要追求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特色,努力具备与国际口述历史学界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实力㊂随后,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连续举办 本土经验与国际口述历史的多元发展 多元化与规范化: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之路 等研讨会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南京大学周晓虹主持的 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 研究计划设立了 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与 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 两大项目㊂其立意是遵循孙立平㊁郭于华等 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 的思路,将对现代中国的研究主题从 革命 推进到 建设 ㊂有学者引证费孝通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的论断: 社会学的人文性,决定了社会学应该投放一定的精力,研究一些关于 人 群体 社会 文化 历史 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认识基础㊂ 因此, 社会学的历史转向 或者说在社会学研究中 纳入历史维度 , 不仅是费先生当年对学科发展的期待,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㊂⑥㊃60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⑥参见金大陆:‘关于口述与档案互补互证的若干问题 兼谈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研究 的史料汇编和建设“,‘史林“2022年第6期㊂张文彬㊁刘晓华:‘口述史方法与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3期㊂‘周恩来年谱(1949 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21㊁222页㊂定宜庄:‘用口述史记录1949年以后的北京“,‘新京报“2015年5月23日㊂颜井平:‘1949年以来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期㊂孟庆延:‘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求索“2022年第1期㊂周晓虹团队引入 口述史 来面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人物群像,不仅是借助一种方法来回答 现代中国社会究竟何以可能 的问题构架,更是试图借助这一问题构架来探讨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相关联的社会学口述(史)运作模式㊂正如美国学者贺萧(Gail Hershatter)在演讲中所说: 文献和档案对理解50年代的变化至关重要,但是只有口述史的搜集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国家运动方针在地方的具体意义,以及家庭关系㊁正在消失的年代(被遗忘的事情)甚至一些鬼怪故事㊂ ①立足在这个支撑点上,期待周晓虹团队在社会学口述(史)的实践和理论上取得成功㊂二㊁社会学口述(史)研究的主旨和路径周晓虹社会学口述(史)团队在搜求新中国工业建设历史轨迹的同时,十分重视从理论上探求口述史与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的关联,已连续在‘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十多篇专论,不仅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而且 助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进程 ②㊂恰如周晓虹所说,社会学口述(史)何以可能, 即如何通过个体的口头叙事及由此建构的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实现我们对一个时代及其上所承载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 ㊂至于何以可为,研究证实,对有关历史的口头叙事展开研究, 能够激活命运共同体及其成员的认同感,建构起值得叙事的一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记忆 ㊂③这段提纲挈领的论说指认作为方法的口头叙事建构了解说历史的 社会事实 (亦可称为 即时存在的现实维度 )㊂这里的 社会事实 指口述中呈现的 人们对某一特定事件㊁某一历史时期的认知㊁情感和付诸行动背后的判断与抉择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 理解人们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社会中㊁在其经历的变化和遭遇中形成与改变 ④㊂其中既有历史的图景㊁因果的关系,又有情感的特征㊂所以,社会学将口述(史)作为观察社会的方法,对于所采集的内容 无论是否符合史学上的 真假 标准,都可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 社会事实 ⑤㊂事实上,这就是依凭现场采集 怎么说的 (氛围和情绪)㊁ 说了什么 (内容)㊁ 为什么这么说 (解读)㊁ 所说的指向是什么 (情感㊁倾向和价值判断等)的访谈,建构起一个分析系统,来回答 历史中的记忆 和 记忆中的历史 所提出的问题㊂对历史学求索 历史事实 (或可称为 历时存在的历史维度 )的定位来说,这个进路和方向或许是一种参照㊁一种挹注,甚或是一种挑战㊂西方史学界曾质疑 依托于记忆与回忆的口述历史 的 主观性与不可靠性 ,并准确地指出,口述历史不可避免地受到健康原因㊁感情因素㊁价值立场等多方面影响, 导致受访者在口述时出现遗忘㊁错记㊁说谎乃至虚构等诸多情况 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杨祥银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口述史学界开始出现 记忆转向 , 认为记忆的主观性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经历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理解过去与现在㊁记忆与个人认同及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和启示 ㊂因为其中包含着 文化的表达与再现 和 意识形态与潜意识欲望等维度 ,所以对于历史解释和重建来说, 不可靠的记忆 可能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个问题 ㊂⑥周晓虹团队顺应㊁借鉴这一学理上的转向,并与国际学术界同频共振㊂该团队成员㊁南京大学周海燕设问:如果口述记忆本身就不可靠,那么, 通过口述记忆来打捞沉默的历史,是否可能?㊃701㊃2023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贺萧:谈 为什么不能依赖口述史 以及 为什么不能没有口述史 “,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页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周海燕:‘个体经验如何进入 大写的历史 :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㊂按: 社会事实 的概念引证自埃米尔㊃涂尔干㊁莫里斯㊃哈布瓦赫的研究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杨祥银:‘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六大理论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亚秋也设问:若口述意味着不确定性, 那么口述史的价值又何在呢? 两位学者在承认历史学者的批评有其正当性的前提下断言,在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下, 口述的 忠实度 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 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口述文本中 事实 与 叙事 之间的冲突,那么,事实层面的 对/错 真/假 展现出的矛盾就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和分析的宝贵空间 ㊂所以,值得追问的是:口述采访中的 客观性是否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 当以口述者的 生命特征 为核心展开讨论时,其主观性恰恰提供了极其独特和珍贵的资料㊂①其实在具体路径上,社会学口述(史)强调 结构 表征 而非 过程 事件 的分析策略,也就是 通过对社会表征的识别与分析 , 揭示表征背后的结构以及当结构作用于历史个体的时候所产生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 ㊂例如,周晓虹团队的工作 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宏观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经由 单位 所组成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 ,并在 揭示某种集体心态究竟何以形成 的同时提示我们,相关社会表征 不断形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㊂②由此可见,社会学口述(史)之特征和优长是:作为 内容 的口述以 即时 为真,关注即时的话语㊁情感㊁心态及价值判断,且以 群体型 倾向为定准来回返历史㊂而历史学口述史作为 史料 的口述追求的是 历时 之真,且需要验证㊂至于在社会学口述(史)中 真 之据,则在于 即时 的涌现和实在 不必回溯过往,不必辩证真假, 即时 即 存在 , 即时 即 真实 ,进而通过 社会建构 的话语分析,对历史作出诠释㊂近年来周晓虹团队倡导㊁践行这一理念的努力和成功,可为新中国史研究开辟出一条以 集体记忆 社会认同 为旨归的新通道㊂所以,一是为了区别于历史学的口述规范和定位,二是为了凸显社会学的口述特色和功能,社会学口述研究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或 口述记忆史 研究㊂三、口述与记忆口述是由记忆构成的,口述者为什么记住了这些㊁遗忘了那些,选择了这些㊁丢失了那些,显扬了这些㊁遮掩了那些,是口述史必须面对的问题㊂社会学关注口述与记忆在社会心理层面形成的动态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向㊂周晓虹在讨论记忆的建构机理时,指出了 个体在遭遇不同社会事件时的生命节点(life point)的影响 ③㊂周海燕则引用实验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证明的 闪光灯记忆 ,来说明 那一刻的现场情景对经历者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④ 原来人生的记忆链是由一个个心灵 刻印点 连缀的,这些 刻印点 或许是一个场景㊁一段画面㊁一串印象,甚或只是一个片段㊂因为都是人生遭际轨迹中某一个或重要或微妙或艰危或鲜明的时刻,所以一旦铸成 刻印点 ,就永生性地留存在 记忆链 中不会消遁(平常的过往则如烟云般遗忘了),且蕴含着人生的价值㊁伦理和审美的判断密码㊂在口述采访中,采访人和口述人是在共同激发㊁唤醒这些记忆中的 刻印点 ㊂然而,在现实的采访中,研究者可能会发现,这些在人生大关节目处留痕的 刻印点 并不总能被顺畅地倾吐㊂比如面对官方背景㊁学术背景的访谈者,面对公共平台的摄影机时,周海燕引用欧文㊃戈夫曼(Erving Goffman) 为展演定调 的论说指出,口述人会 根据彼此关系的变化 , 比日常交谈更为谨慎地考虑自己的措辞 ,当个体意识到突破话语禁忌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时, 其回忆的叙事时间线往往突然发生断裂 ⑤㊂更有甚者,因为 社会现实利害因素的制约 ,会在㊃80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刘亚秋:‘口述记忆的主体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孟庆延:‘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求索“2022年第1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叙述中生成 虚假的遗忘 和 虚假的夸饰 ①㊂难道只是现场的环境和氛围触发了口述者的心态变化吗?口述记忆研究认为, 个体的生命史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 ②,故个体记忆的表达很大程度受制于 社会主导 和 权力关系 ,以至影响人们对过往事实的选择和组织㊂刘亚秋指出, 那些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都会问道: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如何去记忆?记忆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都涉及或者隐含着进一步的问题,即社会记忆成了政治权力的一个呈现 ③㊂那么,这种呈现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呢?一般来说,在宏观的 社会主导 下,大众层面多呈现集体无意识状态,会很自然地向社会主导的话语体系靠拢;在具体㊁现实的境况下,权力的制约和引导往往促使口述者有意识地判断和忖度,进而坐不垂堂㊁谨言慎行㊂通俗地说,就是有的能讲,有的不能讲;有的以后能讲,现在不能讲;有的私下能讲,公开不能讲㊂周晓虹团队在贵州三线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尽管当地的三线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下马,老人少则10年,多则20年甚至30年前就已退休,但 可能涉及早已过时的 秘密 时讳莫如深㊁守口如瓶 ㊂与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项目的鞍山钢铁公司㊁大庆油田不同,团队采访时既不必征得单位同意,更不会由组织部门提前动员并划出叙事的 红线 ,可是这些退休老人们 还是清晰地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 :一方面, 肯定的是数百万人义无反顾奔赴贵州的崇山峻岭之中无私奉献的 三线 精神 ;另一方面, 克制叙事的是一场场政治运动对国家和个人的伤害 ㊂即使与亲历者两人对谈,也能够发现 国家在场㊁单位在场㊁他人在场 ㊂④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或是 大局意识 或是 小心戒忌 ,时时牵拉着口述记忆的建构意向㊂与此同时,刘亚秋在口述记忆研究中,首创性地提出了 记忆微光 概念, 对权力范式提出了挑战,也就是那些不依存于权力而展现的姿态 ㊂因为已经完成的记忆研究多牵涉家庭㊁社团㊁政治组织㊁国家制度等大的社会背景,而面对多面㊁复杂㊁隐秘等纠缠着的历史时,参与其中㊁经历其间㊁遭遇其际的个体往往有 个人固守的 难以诉说的 过多歧义㊁充满了太多暧昧和晦涩的包孕性时刻 ㊂这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内容,恰恰 可能是最接近常人意识深处的一种记忆 , 可以成为探寻社会记忆另一种状态的线索 ㊂⑤对社会学口述记忆研究来说, 记忆微光 的学术定位是准确的,它不仅透析了作为 内容 的口述的表层化倾向,更开辟了一条探寻和追问的思路,甚至认为这是连接 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断裂㊁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断裂 的通道㊂ 记忆微光 在口述采访中的执行,需要真诚㊁耐心和努力的心态,需要擅于挖掘的心力㊂社会记忆的机制 揭示现在的情势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过去的历史感知 , 在本质上是立足于现在并且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⑥㊂社会学口述记忆研究把握住了这个枢机,历史学口述史研究何尝不是这么理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讨论了当事人回忆相同事件时出现 差异性叙述 的缘由,指出:一是当事人 当时 的身份㊁地位和经历不同,故人生的角色㊁认知㊁作用不同;二是当事人 当下 的身份㊁地位及环境差异,必然导致对 过去 记忆和叙述的差异㊂如果说第一点尚可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那么第二点则关涉记忆的建构理论㊂ 个体记忆所唤起的 过去 记忆,并非原本的 过去 ,而是 当下 意义的 过去 ,是 当下 环境过滤后有所选择的 过去 ㊂ 所以,㊃901㊃2023年第3期①②③④⑤⑥左玉河:‘固化㊁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按: 虚假的夸饰 是在左玉河 虚假的遗忘 基础上形成的提法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㊂周晓虹:‘口述史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㊂王汉生㊁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㊂记忆的错觉㊁变形㊁扭曲及叙述的重复㊁掩饰和歪曲,是口述访谈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 ㊂①显然,历史学家在此看到了口述记忆中出现的差失,处理的策略是对口述文本进行考订和验证;而社会学家则认为当事人的记忆本身就构成了研究对象, 当下 的记忆就是 当下 建构的真实,其间包含着许多复杂㊁微妙和值得探究的信息,可以分析㊁回答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记忆的与遗忘的,情绪的与情感的,个体的与集体的,个性的与品质的,社会的与心理的,历史的与现实的,政治的与经济的,等等㊂这再次印证了上一节的结论:社会学以口述与社会记忆的内在关系为定准,以 当事人在特定社会框架中看到㊁认知㊁感受㊁体验到的经验事实 主导对过往的叙述②,并通过面对研究项目的历史背景来把捉记忆㊁辨析记忆㊁建构记忆,继而对课题作出历史社会学的解说㊂正是在这个关节点上,社会学的学术要旨与历史学的学术规范在同一个对象 口述 面前分野了㊂所以,社会学口述研究不应称为 口述史 研究,而应称为 口述记忆 研究或 口述记忆史 研究㊂四、口述与情感根据杨祥银对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界理论动态的追踪,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 情感转向 ,是采访中的一个工作要点,也就是要关注现场出现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亦称 发生在受访者与访谈者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 ,例如叙述中出现的 快乐㊁悲伤㊁高兴㊁生气㊁镇定㊁恐惧㊁友好㊁仇恨㊁痛苦㊁激奋与失望等兼具生理与心理反应 ㊂这可以构成含意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源,从一个崭新角度呈现口述史的重要特征㊂③确实,在对话体的叙事中,现场氛围是由社会性的情绪结构决定的,包括诉说人的语态(声调㊁节奏)㊁形态(肢体动作)㊁神态(眼神㊁表情)和心态(性格㊁素养), 还包括对谈中间的停顿㊁插话,访谈对象的短暂沉默,以及看起来无意义的音符㊁符号等 ④㊂刘亚秋指出: 口述史在社会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通过口述记忆研究个人在大叙事中的生命沉浮,更在于它提供了深挖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的方法㊂ ⑤简言之, 社会记忆研究,处理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⑥㊂正是在这个基点上, 口述史的研究重点不仅是人们说了什么,更需要关注人们是如何说的 ⑦㊂所以,时下的口述记忆研究强调录音㊁录像,并要求保存于专业机构,如国家图书馆 中国记忆 项目就通过采集口述史料㊁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形成了多载体㊁多种类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⑧㊂这种模式使得有声的诉说叠加了无声的生命㊁情感表露,可供研究者进行深入阅读和鉴识㊂与此同时,社会学关于 即时 之 真 的讨论坦言: 口述史既然是个体的生命过程㊁社会经历和情感世界的叙事,就一定充满了主观性㊁不确定性和变动性㊂ ⑨受访者的记忆表述既是主观选择的 过去 ,又带有 人的情感温度 ,所以社会学的口述记忆 可能在历史事实层面是错误的,但它在情感上是真实的 ㊂对 情感真实 的追求实际上是从社会心态的角度确认了口述记忆的建构功能㊂刘亚秋两度在论述中举例奥斯维辛集中营起义事件幸存者的口述,这位年近七旬的女士说: 我们看见四个烟囱着了火,爆炸了㊂火焰冲上天,人们四散奔逃㊂真是不可思议㊂ 这㊃011㊃中共党史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左玉河:‘固化㊁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周海燕:‘个体经验如何进入 大写的历史 :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㊂杨祥银:‘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六大理论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刘亚秋:‘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㊂周海燕:‘见证历史,也建构历史:口述史中的社会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㊂‘重视口述史学文本蕴含的精神气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2日㊂周晓虹:‘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㊂刘亚秋:‘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㊂。

辑佚与存史: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辑佚与存史: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辑佚与存史: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三、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回顾 (4)3.1 研究历程概述 (5)3.2 主要研究成果 (7)3.3 研究中的关键人物与机构 (8)四、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辑佚方法与技术 (9)4.1 口述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0)4.2 口述史资料的分析与解读 (12)4.3 数字技术在辑佚中的应用 (13)五、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存史价值与挑战 (14)5.1 存史价值 (16)5.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6)5.3 提升存史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17)六、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展望 (19)6.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6.2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21)6.3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22)七、结论 (24)7.1 研究总结 (25)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26)一、内容综述在中国建筑学界,建筑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口述史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特点与优势。

这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历史上或现今的重要人物亲历的建遗存之事及一些已被遗忘或被误解的、但对理解建筑历史至关重要的信息。

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建筑历史的真实面貌,挖掘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和细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建筑技艺和建筑文化逐渐消失,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和保存这些宝贵信息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辑佚与存史成为建筑口述史研究的核心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更加便捷高效,也使得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也逐渐成为研究建筑口述史的热门方向之一。

通过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分析口述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记忆、历史与影像表达——基于养老社区口述史纪录片创作的田野考察

记忆、历史与影像表达——基于养老社区口述史纪录片创作的田野考察

记忆、历史与影像表达——基于养老社区口述史纪录片创作
的田野考察
夏丽丽
【期刊名称】《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年(卷),期】2020()6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像记录成为口述历史中普遍应用的手段。

本文结合一次养老社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考察影像口述历史的制作过程,从具体的内容生产层面,探讨口述证据与影像记录、记忆与历史,以及不同的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回归具体的访谈、拍摄和剪辑实践环节,在细微的层面审视口述访谈中的互动对话,探寻受访者的个体记忆怎样被唤起和遮蔽,创作者对口述材料如何筛选与建构,只有把握以上几点要素,才能对多层叠加后的历史真实与历史知识生产有更深刻的认知。

【总页数】12页(P122-133)
【作者】夏丽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影像·记忆与认同——口述史纪录片的历史真实
2.影像如何记忆r——中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
3.影像社会记忆的表达r——纪录片中的"历史场景"与记忆话语
4.
口述历史的影像化表达路径探析——以纪录片《二十二》为例5.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的影像化表达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2009年至2019年的央视纪录片为样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0—1971)创建的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史的
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
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0HA)正式宣告成 立,标志着口述史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与 此同时,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亚洲一 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开展了口述史学研究,使之 成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我国学者对于口 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近年发展却十分迅速,并于2004 年12月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掀起了口述 史研究与实践的一轮高潮。 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传 统史学相比有显著的特点。张广智先生说:“现 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 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第一手 的口述证据,然后再经过筛选与比照,进行历史 研究。”…钟少华先生则认为,“口述史学方法是 一种独特的方法”,“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和历史的 群众性都可以通过口述史来表述”。旧1由此可见, 口述史学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研究的资料 来源不同,即是采访所得,而非来自书本或其他 文献类型;二是口述采访的手段主要是录音,有 的还有录像;三是采访的对象不仅是少数重要人 物,广大的民众均可参与;四是口述采访得到的 录音材料整理成文字,成为史学著作的一部分。 1.2什么是影像史学 影像史学与电影有关,电影到20世纪初才开 始风靡全球,而电影作为记录人类生活的一种手 段也才得到广泛运用。并且,不是所有的电影都 是人类生活的真实记录。作为现代历史学一个 分支的影像史学,正式诞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8年12月,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28一)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写 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正式提出了“Historiopho. ty”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影像史学就是“以视觉 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 解。”H1 1992年,台湾中兴大学周梁楷教授在台 湾《当代》月刊上连续载文,对怀特的研究成果进
to
history materials,the
construction aims
pmtect the national memory and
intan画ble
culture herit—
age,realizing the purplose of“Save history for country,Write biography for people”.Compared with the tradi— tional literature
0ral
Quan
mst0哪,Pict耐al lIistory锄d西ina骶蛐ory R鹤佣揽髑C伽s眦d锄
Genxian
Abstn吣t:By means of audio,video,cinema,television,multimedia,Intemet and other modem technolo百es, oral and pictorial historiographies extend the scope of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makes the history the public.rrIle China Memory Pmject takes
恒不变的事物。至于历史中最原始、最本真的载
体——人,其个体的生命是十分有限的。个人一
生中所积累的记忆,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就会 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永远消失。也许某个人的某段 记忆在历史中无关大局,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而言, 由无数这样的个体累积而成的一个人群,其历史 绝不是可以熟视无睹的,更何况那些重大历史事 件的参与者、亲历者。对于关乎政治历史、传统遗 产、文化艺术、社会民生、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经
as
tan画ble
to
major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events and important figures
specjal
subjec£s
to constnlct new
resources
literature resources.Thmugh acquiring粕d consolida£ing ofal and Picto—al
・专题:中国记忆・
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
全根先
摘要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主要通过录音、摄像、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展示,大
大拓展了传统史学的叙述范围,并使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认知变得触手可及。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正是 通过口述史、影像史等资料的采集整理,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专题,建设新型文献 资源,保存国家记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宗旨。与传统文献或普通数 字文献相比,中国记忆的文献来源与获取方式、文献加工与发布方式不同,其资源采集大致经历选题策 划、草拟大纲、联系对象、组织队伍、准备器材、咨询专家、现场采访、口述文稿处理、音视频资料剪辑等步 骤,其中,选题策划、草拟大纲与文稿处理尤为重要。参考文献9。 口述史 影像史 中国记忆 资源建设 关键词 国家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intan曲le cultud
heritage)“指被
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 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 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 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的表现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以人为本的 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 验、精神,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 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以声音、形 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 而进行延续。这一特性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 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非物质文 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 多,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 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传统民俗等。截至2013年12月,中国 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 目总数已达37项,是世界上入选该项目最多的国 家。与此同时,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三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累计达1219项(包括扩展项 目,共153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 2014年7月16日,文化部又发布了第四批国家
paper
equipment,consultjng experts,on—
so
video and audio processing
are
data editing,and
on.
Among these steps,
especially imponant.9 refs. Constmction;National
“为国存史,为民立传”。具体来说,就是以中国
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专题,以传统 文献为基础,以口述史料、影像资料等新类型文 献的建设为核心,为国家图书馆构建富有特色的 文献资源体系,拓展国家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 能,并为社会提供新颖、优良的服务项目。中国记 忆项目是国家总书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图书馆 “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公众 分享个人记忆、汇聚集体记忆,开展国民教育的 崭新平台。中国记忆资源建设两年多来,已经完 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主要有大漆髹饰、蚕丝织 绣、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冯其庸口述史、我
20l 5.1
总第97期
万方数据
・专题:中国记忆・
历史研究所的“山西抗战口述史”、大连大学李小 江教授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中国传 媒大学口述史资料馆等。在港、澳、台地区也有类 似项目开展,如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赛 马会合作开展的“香港记忆”、澳门基金会支持的 “澳门记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的“台湾记忆” 等。这些项目都在进行口述史、影像史资料采集 与整理工作。
家图书馆的“我们的故事——民族的记忆”、新加
坡国家图书馆负责规划实施的“新加坡记忆”等, 无不以口述史、影像史作为其记忆工程的必要 手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公共图书馆、研究机构甚 至个人在开展各项记忆工程(或项目)。他们所 采用的方法,除了收集照片、手稿、实物等外,都把 主要精力投入到口述史、影像史资料的采集与整 理上。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上海图书馆 的“上海年华”、长春图书馆的“百年长春”、湖南 省图书馆的“抗战老兵口述史”、山西社会科学院
re—
£opics,(ij曲ing ou£lines,contacting objects,organizing teams,prep枷ng
site intenriew,oral presentations processing, plaIIning topies,drming outlines粕d

中国记忆资源建设基本思路
2.1建设宗旨 中国记忆资源建设始于2叭2年,其宗旨是
济产业、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中国记忆资源建设将作为核心内容加以抢救和 保存。 2.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记忆资源建设的另 一项重大内容。根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
良好的社会效益。而口述史、影像史资料的采集 与整理,业已成为中国记忆资源建设的主要手段。 本文结合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近年来的实践,拟就 中国记忆资源建设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展 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口述史学、影像史学与记忆工程
1.1什么是口述史学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远
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或口头传说,在古今中外众多 历史典籍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作为历史学分
10
固家固害馆学,1
万方数据
・专题:中国记忆・
支的口述史学(0ral History)创建的标志,却是 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A.内文斯(All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