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学者论坛))
中国哲学的精神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Qingdao Universi 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Soci al Sciences)第25卷第4期2009年12月Vol.25,No.4Dec.2009中国哲学的精神○单纯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摘 要]哲学是宇宙论、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括了中国哲学这三论和谐统一的特点,其宇宙论是进化论的,而非西方上帝设计论或纯粹物质构成论的;其知识论结合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而形成的悟性特征,而非纯粹客观知性特征;其人生论是将主体的良知与客观的天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圣贤观,实现的方式则是大丈夫的“养浩然之气”,而非西方功利哲学的享乐主义或宗教的上帝救赎论。
中国哲学精致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天人合一;心性;浩然之气;境界[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23-05The spir it of Chinese philosophySHAN Chun(China University of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88,China )Abstract:Philosophy is the integrity of cosmology ,epistemology and value orientation.The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summarizes the harmonious integrity of three the above mentioned parts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e Chinese cosmology is ev olutionistic instead of God ’s creation or pure material construction.The Chinese epistemology is of intuitional rationality instead of objectiv e know ledge,and her value orientation is of Saint Values,not w estern utilitarianism or religious redemption.Therefore,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ccurately expresses the harmonious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man and man,soul and body.Key words :integrity man with nature ;conscious univ ersality ;cosmic dynamics ;sphere ofmind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单纯(65),男,浙江绍兴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曾任美国爱尔文尼亚大学教授,德国 波鸿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它涵盖了诸多学派和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派,它由孔子倡导并得以发扬光大。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中,仁爱是重要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慈爱。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和秩序的社会,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发展自己并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等人主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有其本然的道,人们应当顺势而为,摒弃功利和欲望的追求。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道家倡导一种简约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一种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的哲学体系。
墨家强调爱与和平,主张以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戮,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墨家也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公共福利,主张国家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首要目标。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韩非子等人提倡,注重法律和秩序的维护。
法家认为,人类行为的规范应当建立在法律和制度之上。
他们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管理社会,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小派别,主要由荀子和韩非子等人代表。
名家思想注重人性的恶和功利主义,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教育才能实现道德的提升。
名家注重实际利益和功利主义的追求,强调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人的成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伦理道德,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主义和无为而治,墨家注重爱与和平,法家倡导法治和秩序,名家思想注重功利主义和实际利益。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
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
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
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
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 (6)强调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 A:这里的知有两种:外在之知;内在之知 ❖ B:真知真行
结语
❖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2)内外贯通的整体建构理念
❖ B:就人与家庭社会而言的内圣外王的合一
❖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4)察微通变的生存智慧
❖ A:生生之谓易 ❖ B:防微杜渐 ❖ 《周易·坤卦》: “初六,覆霜,坚冰至。
象曰:覆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 坚冰也。” ❖ 《坤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追求中和的生活境界
❖ A:守中而和于礼 ❖ B:和之以天倪,环中以应无穷 ❖ 《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
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 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 曰莫若以明。
(2)内外贯通的整体建构理念
❖ C:就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而言的天人合一
❖ 大程子《识仁篇》中说:“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的精神作者:单纯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哲学是宇宙论、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括了中国哲学这三论和谐统一的特点,其宇宙论是进化论的,而非西方上帝设计论或纯粹物质构成论的;其知识论结合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而形成的悟性特征。
而非纯粹客观知性特征;其人生论是将主体的良知与客观的天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圣贤观,实现的方式则是大丈夫的“养浩然之气”,而非西方功利哲学的享乐主义或宗教的上帝救赎论。
中国哲学精致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天人合一;心性;浩然之气;境界[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23—05就笔者的阅读和思考判断,“中国哲学的精神”讲得好的有两个人:一为冯友兰先生,一为李慎之先生。
冯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讲这个问题的,李慎之先生则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中用专文的形式论述了同样的问题。
本文就这两位先生的观点来谈这个问题。
“哲学”这个概念用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点勉强,因为我们的传统是追求“圣贤”人格,而不是古希腊传统所向往的“爱智慧者”。
因此,有两种关于“中国哲学”的提法:一为“哲学在中国”,这是作为一种“共相”性的哲学,即“爱智慧者”;一为“中国的哲学”,这是一种“殊相”性的哲学,这种殊相性的哲学,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讲,最好就叫“天命之学”,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语)所表达的宇宙人生观。
中国哲学的精神主要表现于“中国的哲学”。
因此,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在讲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时,便讲“中国的哲学”。
无论如何,任何哲学中都必然有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表现为这三论的统一。
冯先生讲过一个“弓失宇宙”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楚王在楚国丢了弓箭,即弓失楚国,但从楚国的地理范围来看,这个“丢失”的弓箭仍然还在楚国,这就不能算丢,因此没有必要去寻找了,即“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听说后,认为应该修改为“弓失天下,天下人得之”,从天下的观点看也不能算丢,这个境界就比楚王高出许多;而老子认为,连楚人和天下都该去掉,即去楚人、忘天下,这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崇拜。
论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
论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精神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得真理的方法。
中国哲学强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注重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强调诚实、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此,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深厚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
二、自然观念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强调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道德观念的高度重视。
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认为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是人类价值观的核心。
中国哲学倡导“仁爱”、“忠诚”、“诚实”等道德品质,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四、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哲学强调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文化认同,强调文化传承和发扬,把道德和文化认同视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基石。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是实践性、自然观念、道德伦理和文化认同。
这些特征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 1 -。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者:王禄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9期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与结晶。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思索、探求,而又吸收、融合,外观乾坤,内省自身,形成了其融会贯通几千年的哲学思想,而正是这传承了几千年的精华,引领着中华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延续至今。
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了些许的历史痕迹。
而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延续至今,而且能在当今群葩争艳的文明花园中盛放出更加绚烂瑰丽的花朵,贯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功不可没。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宇宙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自此延伸扩展开来。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人合一,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中国哲学里,“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天”不仅仅是指自然,更包括了天命、天理的范畴。
“天人合一”的“天”,是神、是自然,更是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盛衰成败、循环往复、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人与天和谐统一,才能够存在、发展。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人与自然和谐,是天人合一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关系和谐和个体自身的和谐。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世界观:心物一体中国哲学中的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对待心物关系的态度是:心物一体论。
中国人不习惯把万事万物都一定要划分出两方面来,在对待世界观的问题上,也是一样。
心物关系,在中国人看来,其实是全息对应的关系。
全息对应,就是指在心对应着物,物对应着心。
也就是说,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必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必然也会反映在精神世界中,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一)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 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 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从汉代到清代的两千年之中,《易传》被认为是 孔子的著作,它是以孔子所著的名义产生影响的。 所以“刚健有为”的思想在历史上曾对很多知识 分子起过激励作用。 事实上,《易传》并非孔子所著,“刚健”之说 应是战国时代儒家中讲《易》的学者提出来的。 “刚健”虽不是孔子提出,但孔子确实比较重视 “刚”。《论语》记载:“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 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肯定“刚”是 有价值的品德。 《周易大传》的刚健之说实渊源于孔子。
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的发展 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这个意义 上的天是一种无限,也有必然的含义。 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这个天就是 自然的含义,天人统一的基础是气。人不要有 无,否定文明,达到一种原始的同一。 易传的天人合德。是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的“天 人合一”最具哲学概括性的表述,也是后来 “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依据。
4.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
1)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文化导论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汉代的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 作也。”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有志之士身处逆境时的精神 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 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 健是指具有持久力。
1、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孔子就是极力提倡积极有为并身体力行的 思想家。他特别重视“刚”,他的生活态 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食无 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这正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 他也是这样做的。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 《孟子· 尽心上》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因此他反对“人为”,主张“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 他举例说:“牛马四足,是为天;落(络) 马首,穿牛鼻,是为人。故曰:无以人灭 天。”人类的制度、规范、礼仪都破坏了 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第二节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张岱年先生多次谈到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 问题。 “我认为,《易传》所谓‘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 ‘自强不息’即是勇敢前进的精神,‘厚德载 物’即是宽容和谐的精神。”(《我看二十一世
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 一期)
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是中国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基本态度,来源于《易经》“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
古人所说的天包括地和人,相当于世界的整体概念。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我们思考中国哲学的精神,恐怕会发现精神、精神导师、精神灵感和精神力量。
哲学家用高度专业的哲学语言概括和解读“中国哲学精神”,这种语言对大众来说晦涩难懂,甚至误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是哲学家的事”。
这与党提出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不同。
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内在超越、自强不息、实事求是”等。
这将促进哲学知识的普及和普及。
关键词:基本内涵;哲学;中国哲学中国素有“哲学”之称,却没有“哲学”之称,它是由日本学者西周于1873年用希腊文Phi-Losophia翻译的。
哲学起源于文化的衰落。
仁人志士指出迷宫,提出解决方案。
哲学是文化的医生。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其自身时代精神的精华。
”另外,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准确表达“哲学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中国哲学精神是先贤留下的精神基因和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对先贤思想的一种理解、对话和精神接触。
这是一个理解的话题。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回答有很多,无论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论、牟宗三的“人生哲学”论、张岱年的“六性”论,还是李泽厚的“实践理性”论,这些哲学都是用专业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和阐释的,对于哲学素养不高的大众来说,晦涩难懂。
这不同于党对“普及活动”、“普及”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本文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的独特内涵。
一、人生观:以人为本中国哲学首先是一种人生哲学。
哲学的理论形态可以概括为:自然哲学;哲学;人生哲学。
关心生活的现实,如何做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魅力和精神。
中国哲学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
它的理论重点不是自然和另一面,而是现实生活。
经典: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 儒家则常常把美的话题伦理化,把美和善混在一 起谈。在儒家没有单独的美学,美和善是结合在 一起的。主张心灵之美。
18
圣
• 圣是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 所设计的理想人格。圣人,即是 完美的人,没有缺陷的人。圣人 的这个理念是中国人所设计的人 的终极的价值目标。中国人的超 越理念还是做人,不慕仙,不羡 神。
7
三、本体论
*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的特色*
8
*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就是对 天人的这个总 体给出一个最 终极的理由。
9
*本体论的特色*
@ 特色一:它不是解释那个世界自身的终极, 它是以人天作为一体,给那个人天一体给出 它一个理由。 @特色二:是要谋求动态的观念,所以中国 哲学的本体论是要契合自强不息的精神,动 态的本体论。
5
1、宇宙是怎么样的
• 在老子看来,世界有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 有一个潜在到显在的过程,这个说法就消解了 宇宙从哪里来的问题。
• 孔夫子也有对世界自身的论述,天不说话,就 表示天自身并没有神性可言的,但天就是一个 自在的运行过程。空间与时间,加一块就是宇 宙。
•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总体的认识,把它 概括为一个阴阳相互作用,生生不息的发展。
宋志明
1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通 论
2
一、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
• 传统文化有物 • 传统哲学是中
质文明和精神 国人精神生活
现象构成,包 的特殊内含,
括科学、艺术、 是中国人各种
宗教。哲学等 活动指导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传统文化精神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1、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儒、人旁一个需字,是做一个人们需要的人.道、首下一走字底,是要用自己的脑子走路.释、即佛,人旁一个弗字,弗是人,是要做一个超人.他们明分暗合,都是在讲如何做人.所以中华民族是最会做人的人,如何做人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根本儒,构成中华民族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强调自我价值体现;道,构成中国民族精神中顺其自然,豁达,俊逸精神;佛,强调现实与理想冲突时人们克制欲望,追求涅磐境界的心境。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首先,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
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
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盘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其次,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
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
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
再次,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
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
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
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 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 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 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 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 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 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 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汉代 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 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 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 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 人一也”。
无论是儒家的“三纲八目”,还是道家的修 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这种一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 之为道德的人本主义。
(三)贵和尚中
中西文化一个重大差异,就是中国文化贵和 尚中,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
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 (6)强调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 A:这里的知有两种:外在之知;内在之知 ❖ B:真知真行
结语
❖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பைடு நூலகம்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追求中和的生活境界
❖ A:守中而和于礼 ❖ B:和之以天倪,环中以应无穷 ❖ 《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
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 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 曰莫若以明。
(4)察微通变的生存智慧
❖ 《周易》乾卦为例:
❖ 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九 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 普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九四,或跃在渊,无 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九五,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上九,亢 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见 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 (2)内外贯通的整体建构理念
A:就个人而言的文质合一
“文胜质则史,质胜于文则野,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论语·雍也》)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 …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 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 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 (3)和而不同的生存原则 ❖ 《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学者论坛)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
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
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
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
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
郭象、范缜等。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
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
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
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
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初,就不断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譬如辜鸿铭认为是孔子说的“礼”,梁漱溟认为是“调和持中”,冯友兰认为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杜国庠认为是“实事求是”,张岱年则认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概括和说法,如把“忠恕之道”、“和合”、“天人合一”等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较大的意见分歧。
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来的。
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
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用整体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视角来认识世界,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
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
二是阴阳思维。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三是
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体悟外界事物,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
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考虑问题周全。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务实性、功利性强。
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以民为本。
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
从此以后,重民思想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可以说,从先秦一直到汉代的陆贾、贾谊、王符、仲长统,到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觏、张载、范仲淹,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其中,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经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
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哪些价值可以为现代所用,值得认真研究。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并非指死的过去的东西,而是指活的现在的东西,是指对后世有价值、有影响、有益的东西。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宝库,既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又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