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教学提纲
语文课文散步的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散步》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2)通过讨论、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选择,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家庭亲情、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拨。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家庭亲情和责任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就课文《散步》中所体现的家庭亲情、责任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并对下次教学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以及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修辞手法实践和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写作能力。
课文《散步》的教案设计

《散步》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家庭、亲情的价值观。
(2)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散步》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生字词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入课文《散步》的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课文《散步》教学教案设计

《散步》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目标2.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培养同理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散步》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和主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批判性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 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和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答题的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个人反思评估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散步》的文本,包括作者信息和背景资料。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课文解析、作者介绍和文学评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
5.3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等,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散步》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朱自清《散步》教案

朱自清《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散步》一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关爱家人;(2)懂得珍惜亲情,努力回报家人;(3)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散步》一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受;(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散步》;(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情感;(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wn emotions and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love.5.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散步》一文;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提升;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及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散步》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板书课题《散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散步”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散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勾画出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课文《散步》中感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家庭中如何尊敬老人、关爱他人。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散步”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散步》。
2. 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散步”的作文。
3. 家庭作业: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一件小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学生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创意写作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散步》课文教案

《散步》课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课文《散步》的教案

《散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增强家庭责任感。
(2)学会尊敬老人,关爱他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散步这一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散步的意义。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亲情、家庭责任、尊敬老人等角度,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尊敬老人,关爱他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与鉴赏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亲情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散步》教案6篇

《散步》教案6篇《散步》的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
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
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
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
同时母亲的选择是——生:走小路。
(板书)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生:爱幼。
朱自清《散步》教案

朱自清《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散步》一文;(2)能够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3)能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家庭亲情、孝道和社会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厚感情;(2)理解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3)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及所传达的家庭亲情、孝道和社会责任感;2. 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3. 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章深层次的主题思想的挖掘;2. 朱自清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分析;3. 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文章;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及《散步》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3. 讲解重点: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充分实现等。
《散步》课文教案

《散步》课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美好,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散步》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散步》。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散步”的理解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散步》的内容。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文《散步》的教案

课文《散步》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1.2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分析。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和对家庭的责任。
2.3 课文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3.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3.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课文《散步》的背景和情节,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4.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教学评估5.1 课堂讨论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3 小组合作评估通过学生分组合作的结果,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散步》的原文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6.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和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3 讨论问题指南提供一系列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散步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增强他们对环境的认识。
•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大肌肉发展。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
二、教学内容•大自然观察与感知•步伐和姿势训练•团队合作游戏•环境保护教育三、教学过程1. 大自然观察与感知•引导幼儿们来到室外,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环境。
引导幼儿们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天空中的云朵等。
•提醒幼儿们用手指指出他们看到的东西,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
•带领幼儿们走近植物,让他们触摸树叶、花朵等,感受大自然的质感。
•对幼儿们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如树木、花朵、昆虫等。
2. 步伐和姿势训练•带领幼儿们进行步伐训练。
引领幼儿们一起踩着有规律的节奏前进,提醒他们保持稳定的步伐和平衡。
•指导幼儿们练习正确的姿势,如挺胸收腹、放松肩膀等。
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增加幼儿们的趣味性。
•练习大步走、小步走、跳跃等不同步伐方式,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团队合作游戏•分为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
游戏内容可以是幼儿们一起穿越障碍物、一起拉绳子等。
•引导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协调。
鼓励幼儿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4. 环境保护教育•带领幼儿们到垃圾桶附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指导幼儿们正确地丢弃垃圾,并解释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引导幼儿们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如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
鼓励幼儿们制定环保计划,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四、教学评估•观察幼儿们在散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观察幼儿们步伐和姿势的训练情况,评估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观察幼儿们在团队合作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跟踪幼儿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表现,评估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
五、教学延伸•在教学活动后,可以鼓励幼儿们继续观察和感知大自然。
散步教案_精品文档

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步的好处和重要性;2.学会正确的散步姿势和步态;3.掌握散步的基本技巧;4.培养良好的散步习惯。
二、教学内容1.散步的定义和好处;2.正确的散步姿势和步态;3.散步的基本技巧;4.培养良好的散步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散步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散步的定义和好处,激发学生对散步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素材,详细讲解正确的散步姿势和步态,包括: - 头部保持自然直立,眼睛注视前方; - 上身保持直立,胸部微微前倾; - 下身自然摆动,脚步轻盈; - 步幅适中,步速缓慢。
3. 演示(10分钟)教师进行散步姿势和步态的演示,让学生实际观察和模仿。
4. 分组练习(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两人一组进行散步练习,互相观察和纠正对方的姿势和步态。
5. 整合讨论(1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进行整合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反馈。
6. 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对散步的基本技巧进行巩固和反馈。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良好的散步习惯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散步的定义和好处,掌握正确的散步姿势和步态,并培养良好的散步习惯。
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
同时,通过小组练习和整合讨论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有限,只能进行基本的散步技巧和姿势的讲解和练习,对于散步的其他方面,如散步的时间和强度的控制等,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散步的更多方面进行详细的教学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自清《散步》教案

朱自清《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朱自清散文《散步》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散步》,能够体会亲情的珍贵和责任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家庭和老人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散步》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学生对亲情和家庭价值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朱自清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对《散步》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亲情和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发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散步》,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中symbols 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3.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阅读的感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4.2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对《散步》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对文中symbols 和深层含义的掌握程度。
4.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表达方式和思维深度。
五、教学资源《散步》原文。
朱自清的背景资料。
小组讨论指南。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
每组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如绘画、摄影或制作手工艺品,来展现他们对家人的爱和关怀。
6.2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一次爱意,可以是写一封感谢信、做一次特别的家庭活动或提供一个帮助。
学生记录下家人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七、课程反思7.1 教师评估:教师在课后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散步》新课标教案设计

《散步》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家人。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亲情哲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感人之处。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人的关爱和珍惜。
(2)分享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伟大。
5. 写作实践:(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所学,创作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短文。
(2)教师批改作业,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的的理解运用。
3. 情感态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珍惜。
(2)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后对家人的关爱行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成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
以下是一篇《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3 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并展示一些家庭温馨的图片,引入课题《散步》。
2.初读课文(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
)
3.精读课文(15 分钟)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亲情的句子,并进行品读分析。
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探究主旨(10 分钟)
提问: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一家四口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5.拓展延伸(7 分钟)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并与大家分享。
6.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亲情”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以上是一份关于《散步》的教案,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课文《散步》的教案设计

课文《散步》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特色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传递的家庭亲情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散步》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3. 课文中家庭亲情和责任意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一、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散步》,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词汇学习:提取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家庭亲情和责任意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5. 总结反思: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课文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教学方法1. 提问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词汇学习: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学生的词汇和句型学习。
4. 讨论交流: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反思:通过写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课文阅读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学生词汇和句型掌握情况的评估:通过词汇练习和句型运用,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讨论交流能力的评估:通过分组讨论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反馈:让学生在课后填写学习反馈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
2.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一、教学资源1. 课文《散步》的文本。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解释和例句。
3. 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二、教学材料1. 课文《散步》的打印文本。
散步课文教学教案

散步课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散步课文教学教案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简要概述。
1. 总体目标:通过学习《散步》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具体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的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者表达亲情的手法。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6. 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和理解。
(2)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作者表达亲情的手法分析。
(4)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7.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亲情观念。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章:课文朗读和理解本章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等。
3. 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指导,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4)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章: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章节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散步课文教学教案

散步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融洽、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散步》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b.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学习课文a.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绘,分享自己的感悟。
c. 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强调环保意识。
3. 欣赏与感悟a.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b. 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的美景。
c.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
4. 拓展延伸a. 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
b. 教师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方面的进步。
3. 评价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4.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教师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环保意识。
3. 教师是否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4. 教师是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散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美景,培养环保意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4.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诗、绘画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课文《散步》教学教案设计

《散步》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家庭亲情和孝道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现的家庭亲情和孝道精神的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孝道精神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品析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家庭亲情和孝道精神,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1.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和孝道精神的小作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散步》,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家庭亲情和孝道精神的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课题
1 散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