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40924)

合集下载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课题组二0一四年十月前言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和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亿亩,总人口为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

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

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

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五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

五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

五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首先,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安徽省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安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淮河生态经济带恰好位于安徽省境内,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淮河河域地区相对平坦,水土肥沃,适宜农业的发展。

河域地区以水稻和麦类作物为主,秸秆丰富,提供了优质的农业生产原材料。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很多湿地和湖泊,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为安徽省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淮河生态经济带促进了安徽省工业的升级和转型。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传统的重化工业在该省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推动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引导了安徽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整治污染、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制造等措施,生态经济带为安徽省工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同时,淮河生态经济带还提供了生态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培育了一批环保产业和绿色企业,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还为安徽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生态经济带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九华山、黄山、宣城龙虎山等,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淮河流域的湖泊和湿地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提升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为安徽省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总的来说,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安徽省提供了重要的农业支持,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工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和安徽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探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

探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

探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淮河生态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目的是通过协调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

然而,当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从而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加强政策协同。

深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已经实施的相关政策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强化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统一的政策目标和合力,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

其次,要加强生态建设。

淮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因此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要加强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要开展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形成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第三,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在淮河流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这些产业往往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要推动淮河流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减税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向环保、节能、高科技领域转型。

第四,要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要加强社会参与。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广大居民和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加强社会组织、媒体和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使各界力量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

总之,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政策协同、生态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淮河生态经济带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产业+旅游”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特色产业+旅游”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特色产业+旅游”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国家级生态经济区和淮河流域的核心部分。

该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和旅游胜地。

近年来,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了特色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淮河生态经济带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工业资源。

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生态农业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种植资源。

以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人们在生态农场游玩、采摘、品尝农产品,了解农业文化、环保理念。

2.新能源产业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新能源产业具有发展趋势。

当地政府大力投资新能源领域,力争发展成为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形式新能源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工业园区。

环保型产业成为淮河流域产业升级的方向。

3.文化艺术产业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了多个文艺工作室、文化街区、博物馆等,以传承和继承淮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配套服务产业逐渐繁荣。

淮河生态经济带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广人稠,而且自然风光秀美、历史人文厚重,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1.旅游资源淮河生态经济带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位于该区域的古城开封、南阳、周口、驻马店等名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黄河故道、淮河、草原等自然景观也吸引着大批游客涌入。

2.生态旅游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极其优美,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游客在此地可以拜访古刹、塔林、园林、遗址等,了解紫檀门、肥西砚等传统手工艺,同时还能享受到乡村小镇的纯天然风光和农耕文化。

3.文化旅游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有着盛名的淮河文化,传承丰富。

各种文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包括淮河文化主题公园、淮河源头游等线路。

文化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文化旅游活动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淮河生态经济带构建视察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而淮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和经济带,其生态环境状况备受关注。

本次视察旨在全面了解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介绍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业区,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

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启动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推动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视察情况1.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在视察过程中,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例如,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情况。

此外,相关部门还加大了水环境治理力度,水质水量明显改善。

2.农业现代化进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科技的不断引进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使得淮河流域的农业产出显著提升。

农民增收成效明显,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生态文明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政府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提升了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淮河流域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四、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尽管淮河生态经济带具备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分配,导致水权纠纷频发,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河流水质虽然有所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3.生态农业发展局限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生态农业的推广还不够充分,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仍有待加强。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于xx年xx月在淮安市参加了有关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活动。

在此次视察中,我深刻认识到淮河流域发展极其重要,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以下是我本次视察的观察和经验。

一、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性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首先要求对河流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建立一个具有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带。

因此,各级政府在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措施,例如大规模的治水工程、河道整治、湿地保护等,再如划定生态红线、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等。

这些作为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很好的保障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中,应深入推行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理念,促进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经济带的建设需要加强治理近年来,淮河流域人口爆炸式增长,土地开发、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此次视察中,我们走进淮河湿地保护区和淮安市的一些工业区,发现“互联网+”智慧生态与环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生态环境数据实时监控。

加强生态经济带建设需要大力推广类似技术的应用,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全流域治理标准、生态产业转型等质量提升,让数据可视化绩效考核下推落地等。

同时,政府承担着引导和监管生态保护的重任,一定要严格按照环保法规的要求制定方针、规划、评估和管控措施。

三、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前景生态经济的塑造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将直接促进该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的转型和改善民生。

同时,随着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将会出现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生态业态。

本次视察中发现,生态建筑、可持续农业、文化创意等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这些新兴领域将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的重要支柱,未来经济可继续推动生态保护和发展一体化。

结语此次淮河生态经济带视察,让我深入了解到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助力全流域同步小康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助力全流域同步小康
建 设 淮 河 生 态 经 济 带
助 力 全 流 域 同步 小 康
王 福 强
摘 要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中东部发展的洼地,面临着全面摆脱贫困、- 9 全国同步实现小
康 的重要机 遇与展 的战略
规划。通过 实施规 划,争取 将 淮河打造 为 我 国新 的 出海 黄金 通道 ,重塑 淮河流 域 经济新 形态 , 使 淮河流域 成为我 国东 中部协调 发展示范 区、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扩 大 内需 的重 点战略支 点。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 设有望成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 会和建 设美 丽 中国的重大工程 。文章重 点分析 了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的思路、布局、实施路径、体 制保障和政策建 议。
关 键 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规划 小康 淮河流域
作 者 简 介 :王福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 心产业规划部副部长。
全 国平 均 水平 。 ( 一 )传 统 就 水 治 水 未 能 根 除水 患 ,制 约 经 济发 展
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 “ 小灾年年有 ,大灾连不 断” ,直到 2 0 0 7年仍 炸坝泄洪 。主要是
因为流域 内平原广 阔 ,地势低平 ,地 处我 国南北 气候 过渡地 区 ,气候 因素 复杂 ,降雨 分
布很不均匀 。每年雨 季集 中在 7 、8月份 ,占全 年 降水 的 7 0 %~8 0 %。上游 驻 马店地 区,
至今还保持着 2 4 小 时降雨量达 1 0 6 0 毫米的中国纪 录和 6 小时降雨量达 8 3 0 毫米 的世 界纪
录 。一下雨就发生洪 涝灾害 。汛期 一过就 无水 可用 ,又形 成旱灾 ,水 多水少 矛盾 十分尖 锐 。长期 以来 ,国家和沿河 省市对 淮河 的治理 ,主要 从 防洪角度 出发 ,采取 就水治水 模 式 。自上世纪 5 0年代 以来 ,尽管投入很 大 ,但 是始终 以防汛为主 ,未考虑 与综 合开发利 用相结合 。由于淮河流域水 患未能根 除 ,洪 涝灾 害与干旱 交替发 生 ,多年来 一直制 约着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5年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5年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课题组二0一四年十月前言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7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

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

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

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推动苏北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推动苏北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推动苏北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振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增强了苏北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苏北地区奋发努力,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六年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11年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已有6个县(市、区)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

但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苏北地区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全面达小康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苏北振兴的关键时期。

全省全面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

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苏北取得战略性突破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发展的新视野,提出以连云港为龙头,以江苏淮安和安徽蚌埠为双核共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把苏北、皖北境内淮河流域建设成科技型、外向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将苏北的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东陇海线、淮安中心城市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战略全面升华,提高这三大战略的综合利用效率。

一、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新思路1、从淮河的整治到淮河发展的思路转变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经济腹地,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湖北五省,覆盖36个地级市,是东部与中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

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20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至今这条复杂多灾的河流,每年直面历史的洪水洗礼,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

由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淮河生态经济带最早由江苏淮安市发起,2012年上半年,江苏宏观经济研究所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淮河生态走廊”研究课题,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沿淮信阳、盐城、淮南等地相继加入委托,课题名称更改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目前规划中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苏、鲁、皖、豫、鄂五省,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人。

规划的核心是打破行政区划藩篱,依托淮河发展流域经济带,即通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三个核心城市带动十几个县级城市的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格局,使之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通过规划的实施,淮河将成为中国第三条黄金水道,将来有可能成为货运量超过珠江、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支撑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二、进展情况2012年7月上旬,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所院长顾为东一行七人在省、市发改委领导陪同下,首次来到淮滨调研。

2013年4月中旬和5月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一行先后两次来淮调研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并提出要通过淮河经济带的构建,使淮河成为继珠江和长江之后的中国第三个通海的黄金水道,使淮河经济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增长极的规划构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规划研究,现已初步成稿,准备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通报,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原规划为“一带双核多节点”,即只有淮安、蚌埠两个重要节点而未考虑将信阳纳入“节点”之中,在2012年7月来淮调研时,我县及时扑捉到“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重大机遇及战略意义,积极向调研组建议将信阳市纳入到重要“节点”之中,县领导为此多次赴京汇报,最终于2012年10月30日,课题组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淮河生态经济带中期成果”座谈会时,初步形成了“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战略构思。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是指依托淮河流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集产业聚集、生态修复、创新创业和宜居宜游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旨在推动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提高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建设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综合交通网络是支撑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航道等,提高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应注重发展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完善城市的公交、地铁和自行车道等,提高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其次,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土地退化、水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经济走廊的发展。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重新规划土地利用,保护湿地和森林资源,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再次,推进产业聚集和升级。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应注重产业发展和聚集,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吸引一批优质产业和企业落户。

同时,应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最后,注重宜居宜游的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应重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改善居住环境。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保护和利用淮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特色产业+旅游”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特色产业+旅游”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特色产业+旅游”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近年来,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了各地发展的重要理念。

而在这一方面,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经济水平,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特色产业融合旅游业,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特色产业+旅游的模式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淮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也是中国黄河与长江之间长约1000公里的河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区域。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为了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淮河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较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丰富的地区,这为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比如:农业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等。

加强当地对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开发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以旅游业为特色的新型经济模式。

在推动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各地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

比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海岛资源,大力发展深海渔业和海岛旅游,并形成了“日照渔光旅游”的独特品牌;淮安市积极推进太湖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多种水产、蔬菜、水果等农业特色产业;安徽省宿州市实施“枫香宿州”战略,大力发展红枫观赏、红枫采摘、枫糖加工等产业,并将宿州打造成为枫香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各地借鉴,这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特色产业,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推进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各地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

比如: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投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活力;加强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业整体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旅游消费。

刍议以粮食功能区建设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刍议以粮食功能区建设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刍议以粮食功能区建设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粮食供应,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国提出了“粮食功能区”建设,意在划定适宜区域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淮河生态经济带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为我国农业主产区之一,淮河流域也是粮食区中的重要地带。

本文从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谈谈以粮食功能区建设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首先,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引领,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这就需要对淮河流域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水资源等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适宜发展粮食种植的区域。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源的保护。

此外,粮食功能区的建设还可以有效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出率。

这样的做法,既能以资源保护和生产效率提升为双赢,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支撑,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发展。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碳排放问题愈加严重,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减排的进程中。

粮食功能区建设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将种植农作物的区域提前筛选和设计,从而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同时,这些区域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将农民的收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按照建议确定粮食功能区的优先开发区,从而使得这些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更为优异,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的典范,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的意识。

最后,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两岸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带,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在建立完善的粮食功能区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进两岸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从两岸农业的问题出发,加强研究和对话,促进两岸粮食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发掘特色农产品并加以推广,提高淮河流域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

国家战略视野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让淮河流域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不仅是淮河流域人民的迫切愿望,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工程。

一、淮河流域发展的基本情况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千米(其中河南省境内约364千米、安徽省境内约436千米、江苏省境内约200千米)。

长期以来,淮河水患未能根除,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育程度不高,生态环境压力大,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发展洼地”。

图1 淮河流经区域图图2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位图1.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自然灾害频发。

淮河流域降雨就发生洪涝灾害,汛期一过就无水可用,水多水少矛盾十分尖锐。

河流上游落差大,中下游落差小,蚌埠淮河河床海拔低于洪泽湖湖面2-3米,淮安市地面海拔低于洪泽湖湖底3米左右,洪泽湖洪水调蓄功能越来越小,汛期对下游安全威胁越来越大。

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

表1 淮河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2.具有良好耕作条件,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淮河流域粮食产量已占全国17%,商品粮占全国25%。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3000多万。

据测算,若能将沿淮设置的蓄洪区、滞洪区利用起来,加上“淮三角”地区的滩涂,可新增稳产高产粮田1000-3000万亩。

3.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基础较好。

由于上苍的眷顾,淮河两岸有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矿产资源。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

课题说明2012年上半年,江苏淮安市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研究课题。

随着研究逐步深入,课题组发现需要从全流域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同时,沿淮信阳、盐城等地相继加入委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明确自身在淮河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根据形势的发展,课题名称相应更改为“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

课题由郑新立同志任组长。

课题组用一年多时间,先后两次赴沿岸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自源头至入海口,行程千余公里,跨越三个省。

曾8次赴淮安、5次赴蚌埠、4次去信阳盐城调研。

课题组先后在北京、南京、淮安、蚌埠、信阳、淮南等地组织不同层次的研讨会、论证会近20次。

通过调研,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此外,课题组还多次向地方领导请教,向各行业专家咨询,向各级发改委沟通,向中央领导、国家发改委领导汇报,最终形成了《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2013-2030)建议稿》。

可以说,课题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辛劳。

课题组计划于近期邀请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发改委在淮南市召开座谈会,征求三省意见。

修改完善后,拟将该文本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征求意见。

之后,拟由三省政府联合向国务院呈报。

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2013-2030)建议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3年7月)【摘要】淮河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根治淮河和流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可使淮河经济带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一宏伟规划若能付诸实施,其建设规模之大、受益人数之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好,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工程。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和“双倍增”战略目标,克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增强扩大内需力度,寻求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课题组二0一四年十月前言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7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

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

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

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三个亮点:解决淮河水患;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基地:全国新型煤盐碱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五个结合:一是结合淮河委水利工程建设、淮河治理,超前规划建设现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水患”;二以上游控制性工程、千里河川式水库建设为基础,调蓄兼筹,打造黄金水道,形成铁、公、水、空、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结合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整合流域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打造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四是结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五是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推动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蓝图:——用“绿色长廊”呵护千里淮河,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淮河流域经济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淮河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加快开发淮河黄金水道,建设万吨级淮河入海航道,促进淮河中部地区与出海口30万吨港口“无缝衔接”;加快新陇海铁路线、沿淮高速公路、管道运输及机场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出山店、前坪、张湾水库等,实施引江济淮、盱眙裁弯取直、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高标准建设淮河干流河道,解决淮河流域“十年九旱一涝”问题;实施“一二三千”工程(新增1000万亩农田,建设高产稳产田20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打造“五六七百”工程(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的高产目标)。

在全面提升农业和粮食、改善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加快淮河流域资源开发,建设淮河流域工业特色产业基地。

以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管道运输为主要支撑,打造以煤炭、碱、盐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特色非石油路线新兴烯烃产业集群,形成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体系,带动整个流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新兴化工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以现代产业体系指导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结合,形成新型化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群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示范区。

——同步推进“四化”进程,积极探索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规划“一带、三圈、六轴、多极”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最终形成现代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融的新格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讲,是一项按照流域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共享,形成跨越我国东中部地区涉及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的淮河流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以苏北、皖北、豫南为重点的“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战略布局:一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江苏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江苏盐城和淮安、安徽淮南和蚌埠、河南信阳城市迅速崛起,为我国淮河流域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为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打造两岸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出海口”,促进千里淮河两岸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东陇海线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乘数效应”,推动淮河流域全面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拉动内需,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振兴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协调发展示范区,最终形成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目录前言 (1)第一部分淮河流域发展概述 (11)第一节淮河流域发展现状 (11)1、淮河流经区域 (11)3、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成就与存在问题 (18)4、淮河流域主要资源状况和发展潜力 (22)第二节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战略作用 (26)1、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26)2、淮河流域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战略作用 (29)第二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战略构想 (33)第一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定位 (33)1、指导思想 (33)2、基本原则 (33)3、总体思路 (34)4、总体战略定位 (35)第二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模式与空间格局 (37)2、建设“淮(安)盐(城)+蚌淮+信阳”三大区域中心城市 (39)3、形成“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空间开发格局 (41)第三节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52)1、发展目标 (52)2、总体构想 (54)3、战略重点 (68)第三部分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产业体系 (92)第一节淮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与空间布局 (92)1、产业发展思路 (92)2、建设原则 (92)3、产业定位 (93)4、产业空间布局 (95)第二节加快壮大淮河流域支柱产业 (101)1、IT产业 (101)2、特钢产业 (103)3、现代煤盐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 (105)4、节能环保产业 (113)第三节积极培育淮河流域新兴产业 (114)1、新能源产业 (114)2、新材料产业 (119)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22)4、生物医药产业 (125)第四节改造提升淮河流域传统优势产业 (129)1、农业产业 (129)2、食品加工产业 (132)3、纺织产业 (135)4、造船产业 (136)5、建材产业 (138)第五节加速发展淮河流域现代服务产业 (138)1、文化旅游业 (138)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143)3、现代物流业 (145)4、商贸流通业 (146)5、健康服务业 (147)第四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49)第一节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指导思想 (149)1、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发展思路 (149)2、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基本原则 (149)第二节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目标 (150)1、淮河流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体目标 (150)通过建设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走廊支撑淮河流域产业集群及经济一体化走廊建设,加速淮河流域经济板块的深度融合。

(152)2、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空间布局 (152)3、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发展 (155)第三节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重点领域 (155)1、淮河流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155)2、淮河流域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158)3、淮河出海与干支流港口布局 (161)4、淮河流域内河航运发展 (169)5、新陇海铁路线建设 (171)6、淮河流域管道运输发展 (173)7、淮河流域民航机场建设 (176)8、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建设 (178)第五部分以“四化”同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化进程 (180)第一节四化同步推进思路 (180)1、以流域工业化为动力 (180)2、以流域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81)3、以流域城镇化为载体 (181)4、以信息化为手段 (182)5、以差异化推进流域四化进程 (183)第二节淮河流域城镇化布局和规划 (183)1、淮河流域城镇化目标与战略 (184)2、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187)3、城镇化关键举措 (193)第三节淮河流域工业化布局和规划 (198)1、工业化目标 (198)2、工业化布局与规划 (199)3、推进工业绿色转型 (203)4、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204)第四节沿淮地区农业现代化布局和规划 (205)1、沿淮地区农业现代化特征 (206)2、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207)3、现代农业布局 (213)4、农业现代化关键举措 (220)第六部分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体制和政策 (228)第一节构建淮河流域合作发展的机制 (228)1、组织机构建设 (228)2、编制系列规划保障 (229)第二节完善投融资体系 (230)1、政策性金融支持 (230)2、构建淮河发展投资基金体系 (232)第三节构建政策激励体系 (233)1、财税政策支持建议 (233)2、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34)3、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36)4、促进流域对外开放政策 (236)第四节构建发展保障体系 (238)1、政府服务保障 (238)2、土地政策保障 (238)3、人才支撑保障 (239)第五节完善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239)1、加强水资源开发治理与利用 (239)2、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241)3、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241)4、建立流域生态安全体系 (241)5、完善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243)附件一: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汇总表 (246)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段重大项目 (246)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重大项目 (258)淮河生态经济带——河南段重大项目 (272)附件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图 (284)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带三核多节点”示意图 (273)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示意图 (274)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三角洲”空间布局图 (275)淮河生态经济带“黄金水道辐射区”示意图 (276)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水系”高程图 (277)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主要节点城市高程落差”示意图 (278)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廊道”空间布局图 (279)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利工程”空间布局图 (280)淮河生态经济带中下游重大水利工程示意图 (281)淮河生态经济带“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示意图 (282)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示意图 (283)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管道运输”示意图 (284)淮河生态经济带“航道等级”布局图 (285)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沿岸港口”布局图 (286)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沿岸加氢站”布局图 (287)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开发区区位分布图 (288)淮河生态经济带“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89)淮河生态经济带“盐碱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0)淮河生态经济带“钢铁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1)淮河生态经济带“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2)淮河生态经济带“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3)淮河生态经济带“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4)淮河生态经济带“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5)淮河生态经济带“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6)淮河生态经济带“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7)淮河生态经济带“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8)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图 (299)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图 (300)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淮城市人口规模”示意图 (301)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淮现代农业”布局图 (302)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行蓄洪区”分布图 (303)淮河生态经济带“引江济淮东线工程”示意图 (304)淮河生态经济带“入海一级航道河海联运”示意图 (305)第一部分淮河流域发展概述第一节淮河流域发展现状1、淮河流经区域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