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

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

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问题一:为什么说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

汉语词典上说:“顾客是到商店或服务行业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

”企业必须仔细的了解它的顾客市场,这样,可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的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

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

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

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

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

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

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

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

为了全面、深入的理解“顾客是上帝”这个命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顾客是上帝”,就要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

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

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

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

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

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是指人们对生活消费资料和对生产消费资料的一种需求和欲望。

实现消费需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消费欲望。

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消费品的购买欲求。

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

仅有欲求而不具备货币支付能力,并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作文素材79:顾客就是上帝

作文素材79: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一句服务用语,说的是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地为之服务。

这倒不是什么人的本性,而是生存竞争使然。

没有好的服务就不会有客人,没有客人商场和工厂就没有办法生存,特别是在美国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

所以,各个商家无不使出各种手段来拉拢客人。

在美国的各个连锁商店,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是多少钱,在60天内都可以退换。

所以有些聪明的旅游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然后就到商场大肆采购。

什么电视,音响,家具,厨房用品,电冰箱,电脑等等。

用过一个多月,假期也过完了,雇一辆货车再将买的东西全部退回商店。

商店都是二话不说全部接收,全款退还给你,只当你白用了一个多月。

有的商场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你只要告诉他"我不喜欢"就可以,但大多数商店并不会问你任何原因。

某银团的Z先生买了一部日本相机,价值700多美元,不知道是他的技术不好还是机器问题,反正拍了几次照片都是图像模糊,过了10个月又去旅游,拍出的照片还是有些模糊他一气之下找到商店,要求退货。

商店也是二话没说,原款退还。

他还曾在K─MART亲眼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拿着一把已经很破旧的剪刀找到商场,这是一把20年前的剪刀,当时工厂的促销宣传是:"二十年后凭发票和产品保证书可以退回购买的金额,并会获得一把新的剪刀。

"这位美国老太太就是来商场要求换新剪刀,并要商场退还当时买剪刀的2美元K─MART的服务员很年轻,看了产品说明和发票拿不准,找来了经理。

经理一看,二话没说,退钱,赠送新剪刀。

哈佛的学生Bob是一个典型的英国贵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为人温文尔雅,有条不紊,是个很有风度的男士。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喜欢开快车。

只要一上公路,汽车开得就像飞一般。

为此他吃了不少罚单,还险些被吊销了驾照。

后来,Bob先生听说有商店在卖雷达侦测器,可以提前侦测到警察使用的雷达测速器。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

从公共关系学角度谈“顾客就是上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应追溯到19中后期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

一般认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马歇尔·菲尔德和他当时的手下,后来创建了英国塞尔弗里奇百货的哈里·戈登·塞尔弗里奇一同提出了“顾客总是对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这一影响深远的营销理念。

首先,“顾客就是上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待顾客的基本理念,也是搞好顾客公众关系的基本准则。

市场经济推动了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致使物资供应充分,市场形势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产品或服务能够得到顾客的的接受或欢迎。

组织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市场上实现,而顾客就是市场,有了顾客才有市场,困此,整个企业的经营方针都必须紧紧围绕着顾客的需求来制定,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其次,以“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指导搞好企业公关工作。

第一,要充分发挥企业公关的信息,咨询功能。

通过广泛的公众调查,了解顾客的需要,然后将顾客的需求分类整理、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是适销对路的.同时,公关部门还应当自觉站在公众立场上对决策进行评价,防止伤害各类公众利益的行为发生;第二,搞好对顾客公众的公关工作,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宣传和感情沟通功能,使公众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以便在市场上建立比较稳定、持久的交换关系。

目前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顾客的选择是多样的,而同等价格下同类商品的相同之处又多于不同之处,因此顾客肯定是去选择自已比较信任和有好感的品牌。

最后,“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并不是说企业要满足顾客的一切要求。

对于顾客需要合理,但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的需求,企业应当耐心地向顾客作出解释。

而对于顾客违反国家法令或社会道德,损害广大公众利益的要求,公关部门就应当予以拒绝,不可盲从。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前言“顾客是上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商业口号。

但是这个口号在商业实践中是否真的被重视?以及这个口号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部分:对“顾客是上帝”的解读“顾客是上帝”的意义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和礼貌,彰显了企业的诚信和服务意识。

因为顾客是企业的最终受益者,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对顾客的尊重和服务就是对企业本身的尊重和服务。

还有一些人认为,“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决定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只有积极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不断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尽管这些解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企业必须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关注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把顾客的利益摆在首位。

然而,“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扰。

例如,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矛盾,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要,是企业难以平衡和处理的问题。

如何在与顾客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考虑到现代企业集团更加注重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顾客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在“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下,顾客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天然的默契”。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种默契可能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冲淡。

首先是消费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消费者在收入水平、文化背景、嗜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必须尝试去适应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以满足他们的期望。

但是这种适应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成本。

例如,在研发新产品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研发成本也许会使得产品定价上涨,影响销量和市场份额。

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群体,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利润。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将他们视为上帝般对待,以建立积极的客户关系。

首先,我们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通过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我们需要与顾客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

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期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我们要注重顾客体验。

顾客在选择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时,不仅关注其品质和价格,还注重与之相关的体验。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顾客的整体购物体验,从产品质量、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买体验。

只有通过提供令顾客满意的购物体验,我们才能增加其忠诚度,保持持续的客户关系。

最后,我们要重视顾客的意见和投诉。

顾客对企业的意见和投诉是宝贵的财富,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顾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处理他们的投诉。

只有在这样的反馈机制下,我们才能不断改进自身,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求。

总的来说,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始终将顾客视为上帝般对待。

通过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注重顾客体验,重视顾客的意见和投诉,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大的成功。

浅谈银行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银行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银行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顾客就是上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年轻时曾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有一次他发现自己所卖的产品比别的公司同样性能的产品要贵,于是深感不安的格林斯潘花了整整 5 天的时间逐家逐户寻找顾客,告诉他们事情的经过,并退还多余的款项。

结果,格林斯潘不但没有失去这些顾客,反而加深了顾客对他的信赖和敬意,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格林斯潘的诚信之举很快就传开了,此后,顾客的订单像雪片一样涌来,最终格林斯潘成了美国经济界呼风唤雨的巨人。

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只注重营销自身的金融产品,而忽略了相应的服务开发,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依托关系认识不清。

譬如,在产品营销时只注重售前、售中的服务,而不重视售后服务。

营销时,“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客户感到服务热情周到,一旦营销成功,好像是划了句号,对客户的事情不再过问。

其实银行营销与做其他生意一样,售后服务是关键,诚信则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就像树木的根,“无本之木”哪有生命力?倡导诚信服务,一是要实行连续性服务。

连续性服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重视的不仅仅是银行产品的售出,而是更加强调对银行产品售出的最终成果。

然而,一些银行在营销中把自己和客户独立开来,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于客户。

在这种服务理念下,往往会对客户隐瞒某些事实真相,最终把客户推向银行的对立面。

二是实行履约式服务。

俗话说:“承诺是金,践诺是灵魂”。

答应客户的就一定要为其真诚服务,言而无信,诺而不践,就会失信于顾客。

三是要做好产品售后服务。

售前、售中服务固然重要,但售后服务也不可忽视。

做好售后服务,必须转变观念,把营销服务的内涵扩延到服务的全过程,对营销客户经常回访,及时掌握客户思想、心理动态,让客户真正从内心感到银行服务的周到。

四是必要是可实行产品召回式服务,这对于将要大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农村合作银行尤为重要。

对有缺陷的金融产品实行召回,既维护了客户的正当利益又维护了银行的信誉和形象,虽然银行承担了短期上的较大成本,但客户对银行的长期信赖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顾客是上帝

顾客是上帝

大到机关单位,小到单一消费,很多商家都向员工传输这么一个思想:顾客是上帝。

这话说的没错,顾客来我们这里消费,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当真是地球人都知道,而然顾客是上帝,我们并不是奴隶。

在基督信徒的眼中,上帝是伟大的,他谦卑柔和,所有的生物在他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当上帝被赋予太多的金钱利欲的时候,一切就会显得不一样了。

可能最初是因为商家的原因,他们想要出售一件东西,不管顾客的需求,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一件原本普通的商品被一番天花乱坠的辞藻装饰,他们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尽量向客户推销,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别人的死活。

在此过程中,顾客就是上帝,顾客说的就是对的。

结果客户买回家,才发现根本没有描述的那样的效果,想要退换的时候,商家就火速变脸,并且给你罗列出九九八十一条的冠冕堂皇的原因,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商家赚足了钱,顾客伤透了心。

在这种现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个心理,你不遗余力的向我推销,看者笑容满面,其实心里就是惦记我兜里的钱。

既然你在此时此刻我把当做上帝,那我就最大限度的行使我上帝的权利,我对你冷眼相加,给你脸色看,那都是我的权利,想要赚我的钱,先要把我伺候舒服了再说。

今天去超市购物,正好就遇见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位称重的售货员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给一位顾客称量商品的时候,口气不太好,顾客听了就不高兴了,当时就破口大骂,叫嚣着要找领导,把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都揪出来,要求把这样的人辞掉。

售货员也是个有火气的人,一听骂的难听就不干了,于是乎,两人就开始的对骂,惹得购物的人频频驻足围观。

平等这个词好像越来越越匮乏了,可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对平等这个词的认识已经扭曲。

即便如此,在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有最起码的尊重。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要点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要点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沃尔玛行的通,但小企业或连锁店就不见得行得通,必须通过差异化来吸引顾客。

顾客是上帝?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太虚幻,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人,都是普通的人。

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企业要低低在下,这也是不对的。

顾客就是上帝,是一种观念,一种了解顾客心理、行为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

所以说,“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顾客也不要认为是“服务”最好的企业,就算“服务”最好,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

看过那些今年3.15晚会报道的“亲情营销”的神水和神床没有?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好百倍,可惜,在这层“服务”的外衣之下,“顾客是上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

企业对员工、对客户都一样,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没有人文关怀,我想,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员工不是上帝,那么,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

从营销、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点、时间的转换。

将心比心,也是常说的同理心。

怎么看待“服务”“服务”是现在零售业说的最多的词汇。

但往往被狭隘的理解了,上面说到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误导零售行业和零售从业人员。

谁的服务最好?是餐饮店还是五星级酒店?(你见过哪个外资五星级酒店围着你热情洋溢的?)都不是。

是那些打着服务,亲情营销的骗子公司,皮包公司,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让你成为售前和售中过程中的“上帝”,但之后呢,可能会让你掉进“十八层地狱”。

其实,又何止骗子公司呢。

因此,“服务”不是越热情越好,越“无孔不入”越好。

沃尔玛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并不代表沃尔玛毫无原则一味迁就顾客;也不见得就是在卖场就一大推营业员围着一位顾客转。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怎能变成“花钱就是大爷”“顾客就是上帝”是消费者最常念叨的话“顾客就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顾客就是上帝”与其说是商家的“经营理念”不如说是他们的“宣传策略”。

这个源自日本和西方的口号在中国有相当多的变种如“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至上”等。

唯顾客利益是瞻、唯顾客利益是务,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

但显而易见的是,顾客不可能永远是对的,更不可能是中国人普遍不信的“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早就不是它的字面含义,只是商家愿意(或口头愿意)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所表现出的诚意。

你在餐馆吃饭,因上菜慢、没有碗筷去投诉,他们当然应该把你视为“上帝”接受投诉立即改正(否则自有市场去惩罚),但你要在非吸烟区吸烟、和服务员提非分的要求,这当然就不是永远正确的“上帝”。

每种服务的提供都有自己的边界,也有自己的规则,边界之外、规则之外你已经不是他的“顾客”。

遗憾地是,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和商家达成这样的认识默契,“上帝”们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帝,追求经营、服务者对自己的尊从和屈服。

“花钱就是大爷”不能成为消费者的自白对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态度,评价起来比较复杂。

一般有三种水准:未达标、达标、超出水准。

我们可以看一下有趣的小费制度。

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它的明确涵义是:侍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顾客对侍者表达感谢,前提是双方互相尊重。

各个国家服务业的小费规则不尽相同,有的是约定俗成应该给(美国)、有的是政府限制不让给(新加坡)、有的是限制索要但可以收(中国)。

小费给或不给哪个更好比较复杂,但其表达出的“尊重、平等”正是服务行业的应有之义。

对于中国的某些消费者,恰恰缺少的正是这种平等意识。

相反,“花钱就是大爷”则寻常可见。

如果说“顾客就是上帝”是商家的表述,那么“花钱就是大爷”则是消费者的自白。

“我付了钱”充当了权力膨胀的催化剂,这个时候“付钱”和“提供服务”不再是一种对等交换。

据被打空姐同航班旅客回忆,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我只是为你服务,你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夫人说“如果没有我们,你连饭都没的吃。

正确认识“客户是上帝”

正确认识“客户是上帝”

Page 7
6.向客户表示职权有限,无法做主
有时,我们可以向客户指出他的某些要求不属于我 们的职权范围,我们做不了主,这样既向客户表示 了拒绝,又使客户对自己的拒绝能够谅解。比如: “对不起,刘总。这个已经超出了我的权力范围, 请见谅……”
Page 8ຫໍສະໝຸດ 7.向客户推荐其他公司当我们确实不能接受客户的要求,而且又不忍心让 客户失望时,可以在通话结束时向客户推荐其他公 司。这种做法很容易使我们在客户心中树立起诚实 可信、为人热情的良好形象,为以后的合作留下余 地。比如,“王先生,真对不起,这个价位我们不 能满足您,不过,您可以和××公司联系,那里可 能会让你满意。”
Page 11
谢谢观赏
FROM:
Page 6
5.以小换大
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有的客户比较难缠,奉行强硬政策, 单方面要求对方让步。对于这种客户不要硬碰硬,而要巧妙 周旋,轻易不让步,即使让步,也要在我们让小步的基础上, 换取对方让大步或对等让步。客户:“小王,我们是A地区的 经销商大户,在这里,只要我们称自己是第二,没有人敢说 他是第一。你们要进入A地区还要通过我们。这样吧,进货价 格就再降5%吧。”销售员:“李总,对于贵公司的实力,我 们当然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跟您谈判这么久。这次给您 的价格已经是最低价了。要不然,你再多进30%的货,我向 总部打个申请,申请进货价再降低2%,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批 下来。”
总结:
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能够充分运用各种因素,协调公司、客 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但能够为客户着想,也能够为公司谋 利。他们不但掌握基本的销售技巧,在与客户产生矛盾时, 还能够化险为夷,变不利为有利。所以,销售员要掌握客户 的心理,学会说“不”的艺术。只要“不”说得恰当,客户 常常会宽容地说:“没关系”。 销售员不要曲解“客户是上帝”的意思,认为“上帝”得罪 不起。其实,只要让客户了解自己的苦衷,态度诚恳、语言 温和地表示歉意,“上帝”还是能够体谅的。在对客户说 “不”时,切莫使用含糊的字眼,如“我再考虑考虑”等, 以免客户误认为销售员是真心地替他想办法,这样一来,反 而耽误了客户。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要点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要点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沃尔玛行的通,但小企业或连锁店就不见得行得通,必须通过差异化来吸引顾客。

顾客是上帝?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太虚幻,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人,都是普通的人。

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企业要低低在下,这也是不对的。

顾客就是上帝,是一种观念,一种了解顾客心理、行为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

所以说,“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顾客也不要认为是“服务”最好的企业,就算“服务”最好,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

看过那些今年3.15晚会报道的“亲情营销”的神水和神床没有?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好百倍,可惜,在这层“服务”的外衣之下,“顾客是上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

企业对员工、对客户都一样,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没有人文关怀,我想,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员工不是上帝,那么,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

从营销、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点、时间的转换。

将心比心,也是常说的同理心。

怎么看待“服务”“服务”是现在零售业说的最多的词汇。

但往往被狭隘的理解了,上面说到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误导零售行业和零售从业人员。

谁的服务最好?是餐饮店还是五星级酒店?(你见过哪个外资五星级酒店围着你热情洋溢的?)都不是。

是那些打着服务,亲情营销的骗子公司,皮包公司,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让你成为售前和售中过程中的“上帝”,但之后呢,可能会让你掉进“十八层地狱”。

其实,又何止骗子公司呢。

因此,“服务”不是越热情越好,越“无孔不入”越好。

沃尔玛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并不代表沃尔玛毫无原则一味迁就顾客;也不见得就是在卖场就一大推营业员围着一位顾客转。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正方观点作为市场营销的理解就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他当成上帝来看待。

营销者如果是做生意的一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如果没有顾客来买我们的东西,那么营销者也就没有可能获得利润,所以照顾顾客的利益也就是照顾好我们的利益。

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营销者要从顾客的角度出来,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提高营销者的销售,实现我们的利润。

顾客是上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如果对别人不尊重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尊的.你有选择我服务的权力,我也有受尊重的权力.辱人者人必辱之.与人相处,处于优势的时候,对待人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教养。

反方:营销管理,别把顾客当上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现代意义的“以顾客中心”也早已从“满足顾客需求”发展到了涵盖品牌、服务、广告、公关、企业文化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神经。

无庸置疑,“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理念对于提高中国企业营销水平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把握甚至是误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相反对于企业却是一件有害的事情。

上帝不会无礼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

“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以“顾客是上帝”为由要求企业员工迎合甚至满足顾客所有的要求则未必妥当。

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

《扬子晚报》就曾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酒店服务生在推门送客时,不慎碰到一位顾客的胳膊,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上海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竟有借无还……面对这样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面对这样的顾客,我们又如何能够“参照第一条” ?(服务理念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第二:如果顾客有错,请参照第一条)另一个更为可笑的例子是,在“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指导下,湖南某酒店餐饮部的女经理竟然总结出一套“发嗲服务法”并授之于麾下的服务小姐。

如何理解顾客是上帝

如何理解顾客是上帝

如何理解顾客是上帝(原创)学习酒店专业知识已有半年多了,由当初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点点滴滴的积累,突然发现,原来做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一名成功的酒店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其实,酒店管理这个专业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而是我哥哥帮我作出的决定。

现在想一想,感觉这真是个正确的决定。

这个专业,真的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包容别人,甚至也让我的一些思想发生了转变。

“顾客是上帝”或许以前的我对这句话极不赞同,但是对如今市场的了解,让我不得不对它有所推崇。

因为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往日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市场经济由卖方转变为买方。

将来从事服务行业的我们现在就应该意识到,顾客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的最根本来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靠顾客的信任与支持。

因此,我们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提高我们的销售,实现我们的利润。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做生意,如果没有顾客来买我们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可能获得利润。

所以,照顾客人的利益也就是照顾好我们自己的利益。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不单单要求我们保证顾客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还应保证他们的精神需要,即人文的关怀和人格的尊重。

如果一个商家或企业以貌取人,凭衣看人,嫌贫爱富,那他是不会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的。

“顾客是上帝”,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不论民族国籍,种族肤色,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坑不宰。

“顾客是上帝”并不意味着不论顾客看要求什么,我们都予以满足。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为顾客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和服务。

正如老师讲义上所说:服务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它有边际,而并非无所限制。

起初我认为“顾客是上帝”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上的。

如果对别人不尊重,那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换句话说也就是,尊严是自己挣得,而不是别人给的。

小草组顾客就是上帝

小草组顾客就是上帝
案例:在美国各个连锁店里,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多少钱, 天以 案例:在美国各个连锁店里,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多少钱,60天以 内都可以退换,所以,一些聪明的旅行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 内都可以退换,所以,一些聪明的旅行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然后 到到大商场大肆采购,电视,家具,电冰箱,电脑,音响,厨房用品等。 到到大商场大肆采购,电视,家具,电冰箱,电脑,音响,厨房用品等。 用过一个月,假期也就完了,然后雇一辆货车把东西全部退回去, 用过一个月,假期也就完了,然后雇一辆货车把东西全部退回去,商场 二话不说,把钱就全部退给你。 二话不说,把钱就全部退给你。
超级商场,如何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 超级商场,如何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
齐全的商品 合理的价格 优质的服务 三分钟和八折: 三分钟和八折:承诺顾客任 何时候在收银台的等候时间 都不超过三分钟, 都不超过三分钟,如果超过 三分钟, 三分钟,所购商品全部八折。
服务承诺数字化的出现
顾客就是上帝的含义:
• 对待顾客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的为之服务
理由很简单:没有好的服务就没有客人, 理由很简单:没有好的服务就没有客人,没有客人 商场和工人就没办法生存
露八颗牙齿的案例
香港的恒生银行,以服务规范、态度友好闻名, 香港的恒生银行,以服务规范、态度友好闻名,在香港呆过的人往 往发现,在香港的所有银行里,恒生银行营业员的微笑是最亲切、 往发现,在香港的所有银行里,恒生银行营业员的微笑是最亲切、 最动人的。这是因为恒生银行的微笑培训别树一帜:他们用数字来 最动人的。这是因为恒生银行的微笑培训别树一帜: 定义微笑——露八颗牙齿,并要求员工们对着镜子练习。当面对顾 露八颗牙齿, 定义微笑 露八颗牙齿 并要求员工们对着镜子练习。 客的时候,如果笑意太轻微,显得缺乏热情和真诚, 客的时候,如果笑意太轻微,显得缺乏热情和真诚,说不定顾客看 到的是你的“嘴角在抽搐” 但如果笑得太放肆也不妥, 到的是你的“嘴角在抽搐”;但如果笑得太放肆也不妥,行为有失 庄重,也是对顾客的不尊重,而露出八颗牙则是恰到好处的微笑。 庄重,也是对顾客的不尊重,而露出八颗牙则是恰到好处的微笑。

客户就是上帝

客户就是上帝

客户就是上帝2011444367 陈高威客户就是上帝,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时髦的名词,上帝比比皆是,大到国家政府机关的服务,小到直接面对一个单一的消费者,但是谁又能真正的把上帝当成皇帝呢,因为上帝从名词上讲是一个未来的以后的思想寄托的地方,上帝意味着一个远期的空空的承诺,因为上帝只有在最后关头才会决定你的抉择,所以我们从来不把顾客当成上帝,而是当成皇帝,因为皇帝决定了你的生存,那么你的服务才是真实的有效的客观的,而不是在和顾客成交之前他是上帝,成交之后变成奴隶的做法。

围绕如何让客户满意,以客户为核心成为了各个商业关注的话题,随着时间和阶段以及环境的不同,服务顾客、让其满意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和方式,我们作为企业来讲服务终端的客户即最终消费者是力不从心,因为中间隔着好多层,所以作为一个企业来讲真正的让客户满意,服务顾客首先是要让你的直接经销商满意,然后服务逐级传递才是真理。

作企业其实和做人一样,做人要有人品,企业的真实定位就是做人的人品,人品好,朋友自然喜欢,企业定位心口如一,客户自然满意,而在现实中确实存在有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客户成交以前,说的比唱得好听,承诺的天花乱坠,而真正钱款一打,所有的服务开始打折,承诺变成了泡沫,而顾客也由上帝变成了奴隶,这样的企业往往是短线操作,路子越走越窄,因为世界很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负面口碑比什么都快;所以客户要想满意,首先取决与企业决策层的定位,承诺自己能够兑现的服务是让顾客满意的首要条件,因为你的所有员工将在这个指导条件下来完善服务条件,如果这个前提没有,你的经理和员工在努力也无济于事。

换位思考,什么是客户最需要的。

而不是站在自己企业单独经营的立场上决策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杭州的一次项目拓展会议上,作了一个调查,题目是如果你是经销商的话,你最需要总部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我们举了几个优惠例子:赠送产品、赠送宣传材料、降低价格、派人培训、央视广告等等,前提是不能全选,有一个经销商回答的很经典,我记忆犹新,他说:“你的这些优惠现在对于我来讲都不需要,我们加盟一个连锁公司,首先需要的是总部能够提供真正的实战营销模式,没有这个,其他的支持都是假的,价格在低、货物卖不出去,也是白搭;培训再多,培训方向错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正方观点作为市场营销的理解就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他当成上帝来看待;营销者如果是做生意的一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如果没有顾客来买我们的东西,那么营销者也就没有可能获得利润,所以照顾顾客的利益也就是照顾好我们的利益;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营销者要从顾客的角度出来,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提高营销者的销售,实现我们的利润;顾客是上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如果对别人不尊重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尊的.你有选择我服务的权力,我也有受尊重的权力.辱人者人必辱之.与人相处,处于优势的时候,对待人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教养;反方:营销管理,别把顾客当上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现代意义的“以顾客中心”也早已从“满足顾客需求”发展到了涵盖品牌、服务、广告、公关、企业文化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神经;无庸置疑,“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理念对于提高中国企业营销水平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把握甚至是误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相反对于企业却是一件有害的事情;上帝不会无礼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 “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以“顾客是上帝”为由要求企业员工迎合甚至满足顾客所有的要求则未必妥当;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扬子晚报就曾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酒店服务生在推门送客时,不慎碰到一位顾客的胳膊,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上海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竟有借无还……面对这样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面对这样的顾客,我们又如何能够“参照第一条” 服务理念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第二:如果顾客有错,请参照第一条另一个更为可笑的例子是,在“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指导下,湖南某酒店餐饮部的女经理竟然总结出一套“发嗲服务法”并授之于麾下的服务小姐;该女经理训示服务小姐要尽量用眉目和身体语言来招徕挽留顾客,要“零距离”接近顾客,甚至发生身体接触,并要求做事、说话都要肉麻,用“发嗲”招呼顾客,越肉麻客人会越喜欢;试想一下,如果这也算是“顾客是上帝”的话,是不是中国所有的酒店都应该再“改进改进”,以满足“上帝” 更多需求,招揽更多顾客最好别收费;上帝不能被抢夺“顾客是上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统治着世界营销史,但如今这看似至高无上的营销理念似乎将要崩溃了;因为,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其获得利润的本质,每一个企业都在试图“抢夺上帝”和“征服上帝”;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al 针对企业的竞争环境,提出了著名的波特模型,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是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的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者”、“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显然,在这五种竞争力量当中,“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品的生产”与企业竞争的直接结果显然就是“抢夺企业顾客上帝”;而“购买者讨价还价”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竞争者”或“替代品”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和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因此“顾客压价”实际上间接地转化成了企业与“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企业一旦面临顾客的压价要不屈服于这种压价,要不将顾客拱手送给自己的竞争者,从而“失去顾客”;表面上,大部分“供应者”并不直接抢夺企业的顾客;他们只是凭借于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优势,通过提高企业投入的“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质量价值”的能力,从而影响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例如大型的纺织布料供应商相对于小型的分散的服装厂商来说,这种“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就十分明显;或者,某供应商的产品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而市场上无法得到这种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企业的“转换成本”相对高于从供应商那里获得的利益,此时的“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尤其突出;事实上,这种“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同样转化成了与“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对企业顾客的抢夺;因为只有“竞争者”或“替代品”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供应者”的产品,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才能表现出来;同样,企业要不接受“高价”的原料投入生产,降低盈利,要不被“竞争者”获得这种优势,抢夺更多的顾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营销就是战争,顾客就是企业要占领的阵地;所有的企业竞争聚焦于对上帝顾客的抢夺难道“上帝”也可以被抢夺上帝不分三六九等上帝最平等;然而,顾客天生不平等,天生就有三六九等之分;荣登全球16位顶尖管理大师之列的佩珀斯先生和罗杰斯博士,根据顾客对于企业的价值,将顾客划分为三类:最有价值顾客MostValuableCus-tomer、最具增长性顾客MostGrow-ableCustomer和负值顾客BelowZeroCustomer;他们的观点是,企业应当视最有价值顾客和最具增长性顾客为“上帝”,而对负值顾客不但不能视为“上帝”,而且必须最快地抛弃掉;因为负值顾客给企业带来不了任何价值,只会耗用企业资源;确实如此,据统计,英国航空公司65%的利润由35%的顾客创造;俄亥俄州哥伦比亚第一银行全部的利润则是由10%的顾客创造,80%的顾客让银行赔钱;“平等待客”是自古以来的经商之道;虽然“抛弃九等顾客”的观点目前并没有得到企业界和顾客的普遍的接受;但对企业来说,与那些为企业创造了75%—80%利润的20%—30%的那部分重要顾客建立牢固关系,则无可厚非,将大部分营销预算花在那些只创造公司20%利润的80%的顾客身上,无疑也是一种浪费或是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容争论的事实;事实上,无论是一对一营销还是顾客关系管理技术等现代营销思想已经以一种“顾客分类管理”的方式“不公平”地对待了“三六九等”不同级别的“上帝”:2002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新设了大客户部,专为大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中国联通成立客户关系管理中心,实施顾客分类管理;中国移动为其80万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客户赠送精美的世纪虹内刊……如果你因为自己是“上帝”而为此愤愤不平,试想一下,如果送一份五元钱的外卖,为了确保准时送到,还要打的;我们是否需要为这种服务精神喝彩“上帝”不喜欢热闹上帝喜欢热闹;礼拜天是上帝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上帝的信徒总会集中于教堂赞美上帝;然而,顾客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顾客需要清静,需要一些私人空间或者说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们不喜欢被人打扰,更不喜欢多余的“服务”;曾经,我和一位外国朋友在一家菜馆用餐,刚一落座便围上来五六个穿着各种闪光面料服装啤酒促销小姐,个个甜美可人;但他们为了抢夺有利地形,争先恐后地介绍啤酒,却将我的外国朋友挤得差点跌倒,皮鞋也被小姐们踩了个花脸;这样的“服务”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根本不管顾客的感受,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和恭维;和朋友一块儿吃饭本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但面对五六个促销不成功决不罢休的“围攻者”,让我们一点兴致都没有了;朋友告诉我说,这种啤酒促销简直就是一种骚扰,让人觉得很不安,在国外饭店里根本没有这种情况;员工比“上帝”更重要“顾客第一”、“顾客至上”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好象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科学性;然而,确实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放弃了“顾客第一”的原则,倡导的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二;”这就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总裁凯勒认为:“如果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那就是企业主对员工最严重的背叛;事实上,顾客经常是错的,我们不欢迎这种顾客;我们宁可写信奉劝这种顾客改搭其它航空公司的班机,也不要他们侮辱我们的员工”诚然,没有顾客的存在也就没有企业的存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员工是顾客的直接接触者,是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关键;要想让顾客感到满意、得到尊重,企业必须首先让自己的员工感到满意、得到尊重;要想让顾客得到真诚完美的服务,企业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员工提供真诚而完美的服务;要想为顾客提供一流品质的产品,必须首先将自己员工的素质塑造到一流;如果在顾客前面,我们的员工必须矮人一等,必须抛弃自尊,如果我们的员工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得不到满足,他们又如何能够提供出一流的服务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员工也是顾客,是企业的“内部”顾客;从这个角度来说,“员工第一”理念的提出,非但没有否定与弱化“顾客至上”,反而是对“顾客至上”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准确地丰富和发展了“顾客”的内涵,使之更具有现代意味;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面对这样的尊重和关爱,西南航空公司的员工能不感动上帝不需要互动上帝从不与信徒对话,更不参与信徒的生活;然而,顾客并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于纯粹的商品交易,而要求能够直接与企业对话,甚至是参与企业;而互联网的出现更为企业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方法,它们赋予了顾客选择信息、回应公司以及与全世界人士谈论公司和品牌的能力;微软公司在推出视窗95时曾出现过一天打来40000个的情形;麦当劳曾在1996年举办了一项头奖为100万美元的益智问答比赛,数天之内就有十几个网站提供比赛的答案,其中的一个网站提供了3500-6000个问题的答案;97年发生的恒生笔记本电脑事件,因一名用户的电脑得不到有效的维修而要求网友在网上粘贴其与恒升交涉的经历文章;结果,在网上和网下的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事件引起的退货高达2451万元;尽管恒升在以后的法院裁决中胜诉,但却得了个“赢了官司,输了声誉”的下场;这些例子说明,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企业营销的任何瑕疵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在其市场投放初期,由于技术上的不确定性,面临着顾客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性能的任务,因而建立与顾客密切的联系,倾听顾客的心声,加强双方的交流便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一个品牌的层次与其顾客参与的程度存在着一种正比的关系;如果企业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层次和地位越低,顾客参与企业的愿望也相对较弱,而如果一个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层次和地位越高,甚至是认为这个品牌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么这个顾客就越愿意参与这个企业的各种活动,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紧密,特别是当他们将品牌视为一种精神品牌,这种参与程度可以达到最高境界;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单向的灌输式信息传播方式,而尽量与顾客进行沟通和互动,让顾客参与其中,才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顾客感情和友谊,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与其将顾客当上帝不如将顾客当朋友;综合起来深刻理解“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汉语词典上说:“顾客是到商店或服务行业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企业必须仔细的了解它的顾客市场,这样,可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的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 ,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为了全面、深入的理解“顾客是上帝”这个命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说“顾客是上帝”,就要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是指人们对生活消费资料和对生产消费资料的一种需求和欲望;实现消费需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消费欲望;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消费品的购买欲求;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仅有欲求而不具备货币支付能力,并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有支付能力却无需求欲望,也不能构成现实消费的需求;从满足需求的程度分,消费需求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既有欲求又有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潜在需求是指需求欲望和支付能力相分离,但未来时期内可能产生二者的统一,变成现实需求;根据这样的道理,企业要学会引导和发现顾客的需求;比如海尔公司,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顾客用洗衣机洗红薯,这个信息反馈到公司;研究人员灵机一动,何不生产一种既能洗衣服又能洗红薯的特殊的洗衣机,投放市场,从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为企业赢得了利润;企业时时刻刻想着顾客,站在顾客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赢得顾客;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不仅要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让顾客满意;为什么让顾客满意如此重要企业的顾客分为老顾客和新顾客;过去企业营销的重点往往放在吸引新顾客身上,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顾客的成本的五倍,也就是说吸引新顾客比保持老顾客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所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保持老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一个对企业及其产品满意的顾客会再次光顾,将更多的钱花在企业产品上,还会像其他人做有利于企业的宣传,会爱屋及乌而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会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变动不敏感,会忽视竞争企业的其他产品和促销,会主动向企业提出改进建议;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带给企业巨大的好处;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未来盈利的指示器;所以,一个真正意识到让顾客满意的重要性的企业会千方百计的强化这样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来说顾客是最重要的人;不是顾客依靠我们,而是我们依靠顾客;顾客不是我们工作的障碍,而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是我们通过为他服务而给予他恩惠,而是他给我们为他服务的机会,并由此给予我们恩惠;其实 ,爱顾客就是爱自己;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一个人不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里送,但太长了,自己永远都送不进嘴里;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其实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是: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爱心,有替别人考虑的责任心,生活是必然美好的心里只想着自己,而不为别人考虑,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营销人员的;只有一心想着顾客,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二、要讲诚信,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传统的思想里,有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概念;甚至有些人把奸作为褒义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本来一个好好的市场,由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眼睁睁的破坏了,为我们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我们要搞市场经济,急需加快提升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要按游戏规则办事,要讲诚信,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搞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不会长久. 一位谙熟市场运行的人士说,信用是财富、是资本,它能证明你的资格和能力,信用高,则风险低,信用低,则风险高,信用是经济社会中的生命和灵魂,任何人应当像爱护眼睛那样维护自己的信用;我们把顾客当作上帝,就应该对顾客讲诚信,决不能欺骗上帝;有的人欺骗上帝,暂时得到利益,最终要吃大亏的;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了问题;什么垃圾肉、陈化粮、令人作呕的食用油、黑心月饼等等;让人防不胜防;他们是赚了一笔黑心钱,但是老百姓不会永远上他们的当,他们最终必然遭到被封杀的命运;三、要研究上帝的心理,将顾客当作亲人我们的上帝是人民大众,不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我们在把他们尊敬为上帝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他们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要研究顾客的心理,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用亲情打动上帝; 研究顾客的心理,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我们把顾客当作上帝,但是上帝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除了要对顾客尊重,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之外还要懂得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民俗,了解顾客的愿望和要求;用亲情打动顾客;我们要准确理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要真心诚意地把顾客奉为上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保持自己产品的特色;因为顾客的水平不一定完全相同,还有一个对顾客宣传、教育、引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商家不能被动得把顾客看成上帝,要主动地研究顾客的需求、购买力;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办法;要分门别类、抓住重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不同的策略,赢得顾客的信赖,抓住顾客的心;从而,在顾客中树立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地占领市场、拓展市场;。

顾客是上帝的作文字

顾客是上帝的作文字

顾客是上帝的作文字一、引言在商业世界中,顾客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

因此,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通常使用“顾客是上帝”的说法来形容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顾客是上帝的作用,并介绍如何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顾客的作用。

二、顾客是上帝的意义1.重要性:顾客是企业的血液,没有顾客的支持和消费,企业无法生存。

顾客带来销售额以及口碑,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影响力: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意见对企业业绩和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

顾客的满意度可以直接决定他们是否会再次购买或向他人推荐产品或服务。

3.竞争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如果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市场份额。

三、顾客是上帝的作用1.提供需求的反馈:顾客反馈是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

通过顾客的建议和意见,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到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促进创新: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迫使企业进行创新。

只有通过了解顾客的需求,企业才能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的方向,以满足顾客的期望。

3.市场宣传和口碑传播:满意的顾客往往会主动向他人推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免费的宣传方式。

顾客的口碑传播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忠诚度和重复购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忠诚的顾客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忠诚的顾客会长期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客户基础。

5.增加销售额和利润:顾客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可以带来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

四、如何发挥顾客的作用1.倾听和沟通:与顾客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作出回应。

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回复顾客的评论和提问,举办顾客意见征集活动等。

2.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了解顾客的需求,可以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期望。

例如,根据顾客的购买记录和偏好,推荐相似的产品或定制服务。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企业因顾客而存在,因顾客而成长,所以要牢固树立服务顾客的价值理念,以顾客为本。

但是,在表达这种理念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糊涂。

其中最多的一种糊涂顾客理念的表述方式是“顾客就是上帝”。

做为理念,这种表述的确会给服务人员以一种精神状态上的鼓舞,但无法给服务人员以行为方法上的指引,服务人员面对这样的理念,就好比一个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应届毕业生,畴筹满志,却不知该做什么,时间久了,这种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也消失了,那么这句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顾客就是上帝,言外之意是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顾客,但对于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说,他们并不知如何对待上帝,没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

因而这样的理念会令很多服务人员无所适从。

而如果说“顾客是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明白应如何对待父母,知道对父母要尊敬,对父母真诚,对父母关怀……那么也就知道对待顾客也要尊敬、真诚、关怀。

企业文化好象空气一样存在于企业之中,作为一种氛围,企业文化看似无形,却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状态,而是这种状态所蕴涵的对工作的感情;不是服务态度,而是服务态度中体现的精神境界。

总之,企业文化虽然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外,却又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员工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标准和方向,若要企业文化真正能够感染人、激励人,需要提炼、归纳、梳理,并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行为,让它即无形存在,又有形感知。

若要达到最后的效果,企业文化在最初的提炼阶段就应该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至少对于不信仰基督教的员工就是一句不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理念。

而在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实在有限。

请参考来自咨询公司的服务理念:◆诚实守信,视客户为成长伙伴◆坚持到底使客户得到最终的满意◆尽职尽责,为客户创造超出客户预期的尽可能大的价值◆解决客户真正存在的问题这组客户服务理念简单平白,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员工可以从每一句话中找到行为的指导。

浅谈如何实现“顾客是上帝”——企业文化之我见

浅谈如何实现“顾客是上帝”——企业文化之我见

浅谈如何实现“顾客是上帝”——企业⽂化之我见2010年7⽉5⽇,带着极其兴奋得⼼情,我踏⼊了中国⼯商银⾏福建省分⾏⾦融⼲部学校,开始为期⼀个⽉的新员⼯岗前培训。

第⼀天,中国⼯商银⾏福建省分⾏杨⾏长以“焕发青春之光,谱写美好未来”为题,给我们授了第⼀课,让我们认识到⼯⾏“⼯于⾄诚,⾏以致远”的价值观。

在林⾏长“诚信、务实、进取、创新”⼗字共勉语下,我认识到“顾客是上帝”。

经过紧锣密⿎的培训,我充分理解了中国⼯商银⾏的性质,以及⼯⾏⼯作⼈员的职责。

培训期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讲到企业⽂化时,⼀位培训⽼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天,⼀位先⽣到柜台存钱,我⾏⼀名柜员像往常⼀样,⾯带微笑地说:“您好”,这名顾客怒⽓汹汹地说“好什么好”。

“您要办理什么业务?”柜员接着微笑着说,“取钱”这位先⽣更是恶狠狠地说。

柜员继续笑问:“取多少呢?”,客户答道:“随便”。

假如你是这位柜员,你会怎么做?我们热烈地讨论了起来,这不是俗说的:“拿热脸去贴别⼈的冷屁股”吗?谁能受得了?⼀般情况下,我们对别⼈的冷漠是热情不起来的。

报着这样的平常⼼态,如果这位柜员也发怒,不理睬客户,甚⾄跟客户恶⾔相向起来,就会引起争吵,引发客户投诉,以及⼀系列不良影响。

作为⼯⾏的⼀名员⼯,我们时刻要铭记我们的使命:服务客户。

因为,客户的⾼度认同和充分信赖,使形成⼯⾏价值的源泉,没有客户的认可与选择,⼯⾏就失去了⾬露阳光。

所以,我们必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位,为客户提供全⾯、专业、优质、便捷的服务,实现客户财富的增值,嬴得客户对我们的信赖和忠诚。

当时,这位柜员很快意识到客户⼼情不太好。

为此,在⼤堂经理的协助下,先安抚住客户的情绪,再迅速为其办理完业务。

后来,据了解原来该客户早上刚跟妻⼦吵架,⼼情⽋佳,所以语⽓不是很好,之后客户意识到⾃⼰的⽆⼼之举,跟妻⼦特意跑到柜⾯感谢这位柜员,并成为这位柜员的忠实客户。

忍⼀时之⽓,挽住⼀位忠实客户。

我想,这就是“顾客是上帝”的最直接体现,⽽这,就是我今后⼯作的指⽰标。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李玉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贸易经济系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就是上帝”已成为许多商家心目中认同的理念。

不过俗话说:买卖不同心。

即使这一理念已获得大众及商家的认同,但想要既满足顾客需求又实现企业效益却并非易事。

因此,在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及立场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营销,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顾客上帝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顾客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竞争的产物。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从商家的角度讲的,要以顾客的标准作为企业的服务标准,其实还包括顾客的自我认识与判定,商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更深层的意义。

一、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

因为企业深知,没有顾客,企业就无法生存。

但是,以顾客为重固然是对的,可行业也应有行业的标准,对于超出商家所能提供范围的要求,或是强行逼迫商家提供不平等服务的要求,便不能强硬搬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

(一)从企业角度看待“顾客就是上帝”首先,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

很显然,企业的很多外向型经营活动,如公关活动、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品牌设计以及形象提升等等,无不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

因为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些活动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顾客,得到顾客的认可,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那么这些活动的付出对企业来说将是某种“资源浪费”。

其次,顾客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营销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竞争也就不需要营销。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获得更多的顾客来抵抗竞争带来的压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竞争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而这五种竞争因素中,购买者即顾客最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顾客就是上帝”
作者:李玉梅
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10期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就是上帝”已成为许多商家心目中认同的理念。

不过俗话说:买卖不同心。

即使这一理念已获得大众及商家的认同,但想要既满足顾客需求又实现企业效益却并非易事。

因此,在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及立场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营销,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顾客上帝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顾客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竞争的产物。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从商家的角度讲的,要以顾客的标准作为企业的服务标准,其实还包括顾客的自我认识与判定,商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更深层的意义。

一、对“顾客就是上帝”的认识
“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

因为企业深知,没有顾客,企业就无法生存。

但是,以顾客为重固然是对的,可行业也应有行业的标准,对于超出商家所能提供范围的要求,或是强行逼迫商家提供不平等服务的要求,便不能强硬搬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

(一)从企业角度看待“顾客就是上帝”
首先,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

很显然,企业的很多外向型经营活动,如公关活动、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品牌设计以及形象提升等等,无不以顾客作为活动的核心和目标。

因为如果企业不能将这些活动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顾客,得到顾客的认可,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那么这些活动的付出对企业来说将是某种“资源浪费”。

其次,顾客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营销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竞争也就不需要营销。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获得更多的顾客来抵抗竞争带来的压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潜在竞争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而这五种竞争因素中,购买者即顾客最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盈利能力。

第三,顾客是企业品牌价值的裁判。

企业的营销活动首先必须树立能够令顾客满意的品牌形象,并将这种形象有效地传递给目标顾客,这样才有可能促成顾客的购买行为。

一旦顾客产
生这种购买行为,企业则需要以优质的服务来兑现品牌承诺,满足顾客期望,以维持和巩固顾客对企业的良好印象,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营销绩效。

第四,顾客掌握未来市场的权力。

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谁掌握了市场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权力。

未来的市场将是一个真正由顾客主导的市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顾客不仅成为市场信息的掌握者,而且更将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环境、产品改良、经营变革、潜在需求等等决策信息的中心。

(二)从顾客角度看待‘‘顾客就是上帝”
尽管各个企业都在极力往“以顾客为上帝”的方向发展以获得顾客和市场。

但是,在当今的市场上,顾客真的成为上帝了吗?对于我国目前市场发展阶段来说,宏观市场的约束力不强,行业间标准和规则都不够完善,以至市场上冒牌的商品应有尽有,其安全保证难以控制。

一些商家正是看好那片无知者的市场,欺诈顾客,没有标准的定价也没有标准的服务质量保证,而顾客对于这样的情况只能忍气吞声。

因此,企业一定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如果没有顾客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企业也就不可能获得利润,所以维护顾客的利益也就是照顾企业自己的利益。

“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我们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提高企业的利润。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位对企业及其产品满意的顾客可能会再次光顾,而且还可能会向他人做有利于企业的宣传。

同时,这样的顾客往往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变动不太敏感,甚至会主动向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可见“上帝”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对“顾客就是上帝”的理解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渐渐形成了一批懂得维护顾客自身权利、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消费群体。

但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管理观念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对“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的理解往往也存在一些误区。

(一)顾客对自身利益的“崇高化”
企业对服务意识的不断深化,也导致另一个极端现象的出现,那就是部分顾客对自身利益的绝对“崇高化”。

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顾客既然被销售商塑造成上帝的角色,就难免会产生对服务质量要求最大化的愿望驱动,这种驱动就让一些顾客希望从服务者那里实现自己的绝对意志,产生对服务的无限制要求的心理,一些发生在服务者和顾客之间的矛盾正起源于此。

同时,在一些媒体的宣传导向上也助长了这种心理的滋生,有些媒体为了宣传无私奉献精神,
曾经把服务行业的优秀标兵塑造成无条件为顾客服务的典范,这种宣传无形中也助长了顾客对服务者的无限制索取心理的滋生。

(二)顾客希望得到的服务“无边际”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最好的服务并不是无边际的服务,而是标准化服务。

因为超出标准的服务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不具有普泛性,也就不能形成一股整体社会力量,而标准化服务是按照大多数人的行为边际量化而成的标准。

服务边际化的界定,是让服务的社会整体水平上升的一个关键要素。

它起到的作用,是优质服务不再依靠人的动力的偶发性,而是通过量化标准将服务的整体水平加以提升。

这一新的理念将推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上升,让顾客享受到更加细致、更加广泛的服务。

三、正确运用“顾客就是上帝”,实现企业营销
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未来盈利的指示器。

所以,一个真正意识到让顾客满意重要性的企业,必须仔细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地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按照“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来指导公司的未来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以人为本,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在的市场主导权已由企业转移到了顾客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使顾客更深层次体验到企业提供的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引导和发现顾客的需求而盈利。

比如有位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堵塞,海尔公司工作人员在售后服务中发现顾客用洗衣机洗红薯,这个信息反馈到公司以后,研究人员灵机一动,生产出一种既能洗衣服又能洗红薯的特殊的洗衣机,这种洗衣机投放到农村市场,受到极大欢迎。

其实,只不过是把洗衣机的出水口做了调整加粗而已。

由此可见,企业只有时时刻刻为顾客着想,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最终赢得顾客。

(二)顾客是并非永远正确
“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理念要求企业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设计和生产出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吸取顾客的意见,尽其所能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和创新价值,以便获得更多的顾客青睐和更高的顾客忠诚度,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

然而,任何一位有实际经验的工作者都会以切身经历告诉你,“顾客并非永远正确”。

如一位无理取闹的顾客,以蓄意滋事的态度向商家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在商家无法给予答复的情况下,便以自己的个人行为阻挠、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打破本应有的经营环境,不仅导致商家利益受损,同时也使其他顾客无法享受到其应有的服务,损害了其他顾客的利益。

对于这样的顾客,不仅不会为商家带来利益,反而会打乱原有的市场秩序,而终止对这类顾客需求的满足反而会使商家“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下更好基础。

(三)企业无须取悦于客户
既然顾客对企业来说是主要目标之一,企业总是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顾客,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吸引顾客,拦截顾客甚至取悦顾客。

一些管理顾问奉劝企业去取悦于顾客以便获得更多竞争优势,这里的取悦是指因服务或产品超出顾客期望而产生的令人感动的情形。

取悦顾客看起来是一个好主意,但它可能会要求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和努力。

因此,要认真衡量取悦顾客可能带来的利益,尤其应思考其持续影响力,如果持续时间很短暂,顾客很快忘记了,那么企业付出此成本是不值得的。

如果顾客牢记住了取悦的经历并因此提高了自己的期望水平,会导致企业在将来付出的更多才能使顾客满意,因此提升了顾客满意的门槛。

取悦顾客可能暂时提高了顾客的期望,却使得企业在未来更难以使顾客满意。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顾客的青睐。

以上分析说明,在市场经济中,顾客不是上帝,也做不了上帝。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单纯地以顾客为导向是不够的。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还必须要考虑到竞争对手和整体市场的因素,并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息,充分考虑市场的方方面面,而在执行以顾客为中心、结合市场导向的过程中,也必须做到从理念到实际的相结合,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