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10No 11
收稿日期:2009-06-16,修回日期:2009-09-18
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1-0097-03
论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思路
张 琼,李富明
(惠州学院美术系,广东惠州 516007)
摘要: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受到观念、保障、管理、师资、学
生、课程等因素制约。
构筑保障工程,创造良好的条件,实施课程改革,拓展教育内容体系,是当前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此过程中,高校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等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生源、师资和办学经费等方面面临着挑战,综合办学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
高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1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制约因素
(1)观念因素
由于受僵化的传统观念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的特点始终是以知识守成为主的传承教育,这在一些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严重,学生们有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以科研为主的创新教育。
这种以授课考试为主要特征的传承教育弊端明显,严重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正如朱棣文的评价:/中国高校过多强调书本知识,过多频繁进行书面考试,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0[1]。
高校的教育功能应该重新定位,甚至需要通过立法来下狠劲、下/猛药0,促进改革一系列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标准,等等,才能真正摒弃只重知识传承教育的做法,加强知识创新教育。
(2)保障因素
适当的经费、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高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
高校由于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对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的财力、物力严重不足,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赞助0,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
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高。
(3)管理因素
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
但大部分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对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没有纳入学术活动的规律
之中,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去指导,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及扩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
(4)师资因素
由于各类学生人数增长速度很快,而师资成长需要较长周期,优秀师资稀缺,教育质量受到冲击;学生缺乏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在一些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愿望的学生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导致科技创新成功率低或创新成果科技含量低。
这些学生的上进精神虽然可佳,但从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要求来看,这种由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是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措施,让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校园内构建起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5)学生因素
部分高校为了追求学生规模和经济效益,过分扩招,致使学生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在创新素质方面比较薄弱。
具体表现在:其一,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其三,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其四,缺乏毅力。
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6)课程因素
当前,部分高校的一种倾向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拓宽基础0,大量开设/新0课程,使课程教学流于形式,造成/课程多、精品少,师生疲于应付0的现象[2],但很多所谓的/新0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更新,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科研水平的材料没有引入课堂,制约了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及强化其创新的欲望。
其次,不少/新0课程的设置缺少实践环节,限制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张琼等:论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思路
方面的培养。
2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策略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在学校层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校园内构建起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使高校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11构筑保障工程,为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1)思想保障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念更新是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必要保证。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观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2)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学校要加强指导机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机构,由学校分管领导牵头,团委具体负责组织,科研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图书馆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全面指导学校创新素质教育工作;各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本系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学生会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提高开展创新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努力建设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3)政策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高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
围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表彰奖励和成果转让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高校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转化等制度。
建立经费管理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避免浪费,如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并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
建立学生科技成果登记、申报制度,资助学生申请专利,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或被不良厂商所利用。
建立学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推广等应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活动,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建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使高校课外科技活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加大科技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4)物质保障
加强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建设,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校园的硬环境,如学校建筑改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等;二是要提供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这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难以继续下去。
学校可以从校财政中划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实验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可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5)师资保障
教师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导,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推动力,要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
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挑战权威、突破传统,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和形成新思想的人。
212实施课程改革,拓展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内容体系要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化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1)建立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
其一,建立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基础课堂0。
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渠道,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
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制订好大学四年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及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做到有计划、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教学重心在于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技创新实践所需要的各种开发工具,如语言、汇编语言、可视化编程语言等以及资料检索方法,学会分析、汇总各种资料和数据,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发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3]。
其二,建立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的/拓展课堂0。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点是培养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制订好学生科技活动计划,组织好行之有效的学生科技活动小组,提高教师、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包括激励机制、奖励办法的制订等。
其三,建立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实践课堂0。
这种以校外社会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是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根据相应的目标,以个人或研发团队的形式对生产一线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或暂时脱离校园进行创业活动,是旨在全面发展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辅助课内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协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态度作风、意志情操、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科技观的形成,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2)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是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是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0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如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角度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下转第110页)
98
谷德斌等:基于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与实证研究
劳动力资源适应了工业高度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因此,通过二次DE A聚类分析选择的产业,也反映了黑龙江省资源禀赋条件和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可以带动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释:¹这里的数据取自于黑龙江省2007年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史良忠,肖四如.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1
[2]钟契夫.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探索
[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1
[3]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
2002(12):37-401
[4]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
济,2003(2):5-141
[5]刘克利,彭水军,陈富华.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
[J].系统工程,2003(5):62-681
[6]张凌,傅毓维.国防科技工业资源优化配置影响因素及对策研
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5):88-891
[7]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
财经问题研究,2004(6):34-361[8]程延江,许东.国防科技工业资源优化配置探析[J].国防科
技工业,2005(4):44-451
[9]徐曙光.经济节约化和集约化的评价方法现状[J].国土资源
情报,2006(4):36-381
[10]谷德斌,傅毓维.基于DEA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有效性研
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23-1251
[11]C HARNESA,C OOPERW W,RHODE SE1M eas u ri ng the effici en2
cy of deci s i on m ak i ng un it s[J].Eu ropean J ournal of Operati on al Research,1978(2):429-4441
[12]FARE R,GROSS KOPF S1A nonp arametric cost app roach to scale
effici ency[J].J ournal ofE cono m ics,1985(87):594-6401 [13]FRANKLYN MANU,Ven SRI RAM.I nnovati on,M arketi ng Strat2
ege,E nvironm ent and Perfor m an ce[J].J ournal of Bu si n ess Re2
search,1996,35(3):23-311
作者简介:谷德斌(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生,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傅毓维(1940-),男,辽宁盖县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决策优化。
(本文责编:廖政权)
(上接第98页)
励法等,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勤于动脑,设法去解决各种问题。
三是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四是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3)开设个性化课程,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较为自由地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课程[4]。
开设个性化课程,首先要求学校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由此带来更大的思想交融和思想碰撞,以进一步加大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多设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发散思维阶段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加以抽象、概括,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的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知识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
因此,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针对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进行深刻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使高校科技创新得到全面、迅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单耀军,张小升1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J].教学研究,2008(2):140-1421
[2]姜一飞1从第八届/挑战杯0看大学科技创新动力新机制[J].
科技与管理,2005(4):33-341
[3]吴银玲,陈延良1浅谈大学生科技活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1):42-431
[4]王平祥,唐铁军1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J].高等
理科教育,2006(1):102-1031
作者简介:张琼(1971-),女,广东揭西人,助理研究员,惠州学院美术系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
李富明(1971 -),男,广东博罗人,助理研究员,惠州学院美术系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与管理。
(本文责编:陈夏)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