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十四章教案
金属材料热处理教案14(最新整理)
![金属材料热处理教案14(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658a91be1e650e53ea993c.png)
方法:
1)章节
课题
4-1 热处理的原理及分类课 型
新授课课时2教具学具电教设施挂图知识
教学点
热处理的原理及分类能力
培养点
掌握热处理概念、分类、热处理工艺曲线;钢加热及保温得目的。
教学目标德育
渗透点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重点热处理概念、分类教学
重
点
难
点难点热处理概念、分类
学法引导讨论法、训练法、自主探究法、类比法、对比法、归纳法教学内容
更新、补
充、删节补充《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金属学与热处理》
课后体会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
3、钢的热处理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表面热处理
等五种。
4、热处理使钢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由于铁有同素异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了
组织与结构变化。
三、钢的热处理的分类
备注:与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和切削不同,热处理不改变构件的形状和尺寸,只改变其性能。
如: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增加耐磨性、或者改善材料的塑性、韧性和加工型等。
(四)课堂小结
点出重点,分析难点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次课的内容
2、课后练习册
3、下一节内容预习提示;听课
记笔记
学生根据老师的
提示认真回顾本
次课的重点内容
30分
10分
3分。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ppt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ppt](https://img.taocdn.com/s3/m/9ed10ed7a1c7aa00b52acbc2.png)
(2)工具、模具,要求完全淬透,选材: 性能指标
材料的淬透性
山东理工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表面硬化件
如高频淬火、渗碳、渗氮件
选材:材料的淬透性、 心部的含碳量、硬化层深度、
截面尺寸比(硬化层与心部)。
14-1直径大,表残余压应力大。
14-2 深碳层浅,最大压应力移向表面处。
(主要靠辐射加热)
1、 真空退火
表面光 亮,节 省后续 加工。
2、 真空淬火
一般用气淬或油淬
山东理工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 真空渗碳
优点: 1、渗碳时间短; 2、渗碳均匀; 3、不产生反常渗碳层 和晶间腐蚀; 4、工艺重现性好; 5、可进行深层渗碳。
步骤: 提出方案-工艺试验(实验室)-使用性 能试验(装车试验)--小批试生产。
根据设计任务提出几种可能的工艺方案、对各工艺方案进
行工艺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对确定方案进行实验室试验、 对试验结果分析、评定(或改进)后编制热处理工艺规程。
山东理工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锻造变形不均匀性的影响;
退火或正火消除。
山东理工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4.2.2 切削加工与热处理的关系
切削性能:热处理后硬度为187-220HB切削性能最好。 有切削应力---热处理后易变形; 表面粗糙、尤其有较深尖锐刀痕时---淬火易裂; 表面硬化(M),磨削时易产生磨削裂纹。
例:T14-10 东方红拖拉机驱动轴 服役条件(1)传递扭矩,承受弯曲载荷-高的疲劳极限;
热处理 教案
![热处理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75eb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a.png)
热处理教案教案标题:热处理教学目标:1. 了解热处理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热处理的常见方法和过程;3. 理解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4. 能够运用热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实例;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热处理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热处理的了解和应用场景;2. 提出热处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热处理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热处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介绍热处理的常见方法,如退火、淬火、回火等;3. 详细讲解每种热处理方法的原理和过程;4. 分析不同热处理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适合的热处理方法;2. 引导学生思考热处理在解决材料问题中的应用。
四、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热处理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热处理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2. 总结不同热处理方法的优缺点;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解决材料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献、解答问题等;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教案中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热处理的定义、方法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热处理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
热处理基本知识及工艺原理学习教案
![热处理基本知识及工艺原理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a318d1a5e9856a57126097.png)
2021/10/1
25
第24页/共106页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三点 十分。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3)均匀化退火
工艺规范:
特点:(1)高温、长时间 (2)需再经重结晶工艺(完全退火或正火)以细化晶粒
目的:消除或减轻偏析、带状组织等 适用范围:合金钢锭、大型铸钢件
2021/10/1
第25页/共106页
A1
2021/10/1
第10页/共106页
11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三点 十分。
1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C曲线或TTT曲线)
2021/10/1
共析钢C曲线
第11页/共106页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三点 十分。
1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2021/10/1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C曲线
2 目的:① 细化晶粒,消除铸锻焊件组织缺陷; ② 提高低碳钢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③ 消除高碳钢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④ 型材或大型复杂铸钢件的最终热处理
2021/10/1
第30页/共106页
31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三点 十分。
2
钢的热处理工艺
3 正退火区别
区别
正火
退火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三点 十分。
1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3)几种转变的特点
转变温度
珠光体转变
高温
(Ar1-550℃)
扩散性 Fe、C、Me扩散
组织(图片见下页)
珠光体 (α+Fe3C)
贝氏 体转 变
上贝 (550-350℃) C扩散; Fe、 Me不扩散 氏体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pt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c1cb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9.png)
1 2
空气冷却器
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通过换热器将热量带 走。
水冷装置
利用水作为冷却介质,通过循环水将热量带走 。
3
油冷装置
利用油作为冷却介质,通过油循环将热量带走 。
辅助设备
输送装置
包括输送带、辊道等, 用于工件的输送和定位 。
装料装置
包括料仓、料斗、抓斗 等,用于工件的装料和 卸料。
加热元件
包括电热丝、硅碳棒等 ,用于加热设备中的加 热元件。
热处理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热处理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需要对热处理过 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温度控制、时间控制和气氛 控制等。
展望
01
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热处理技术也不断涌现。例如,真空热处
理、保护气氛热处理和激光热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热
处理质量和效率。
02
节能减排的需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热处理的应用
工业应用
航空航天领域
为了提高航空航天构件的强度、硬度、韧性和疲劳性能,通常 需要进行热处理。
汽车工业
汽车零部件如齿轮、轴、弹簧等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提高其耐 磨性和抗疲劳性能。
机械制造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可以改变其内部结 构,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
日常生活应用
餐具
THANKS
热处理原理应用
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业、 冶金工业、电子工业等领 域。
热处理的过程
加热
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 度,使其发生相变或奥氏 体化。
保温
保持一定时间,使金属材 料充分吸收热量,达到预 期的组织结构。
冷却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课件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67f6a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1.png)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热处理基于材料的相变和晶体结构变化。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 却速率,可以调控晶粒尺寸、相组成和硬度。
热处理工艺流程
热处理工艺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阶段。常见的工艺流程包括退火、淬火、 回火和表面处理。
热处理常用的设备和工具
热处理设备包括炉子、加热器、冷却介质和测温仪器。常用的工具有夹具、 夹具和渗碳等。每种方法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热处理的应用范围和优势
热处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领域。它能够提高材料 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热处理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热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控制、冷却方式和工艺参数的选择。课件中还将解答常见问题,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热处理技术。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热处理是一种关键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加热和冷却改变金属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本课件将深入探讨热处理的原理、工艺和应用,并分享一些注意事项 和常见问题解答。
热处理的定义和作用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改变其力学性质、导 热性、电性能等。它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材料改良和工业制造。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832813bb4cf7ec4bfed08d.png)
* * 大学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题目: 50Si2Mn弹簧钢的热处理工艺设计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起止时间:2014-12-15至2014-12-19课程设计任务及评语目录一、概述---------------------------------------------------------11.课程设计的目的--------------------------------------------------12.课程设计的任务--------------------------------------------------13.课程设计的题目--------------------------------------------------14.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1二、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11、零件的技术要求及选材-------------------------------------------12、化学特点和性能-------------------------------------------------23、制定热处理工艺路线---------------------------------------------34、工艺参数-------------------------------------------------------35、热处理工艺曲线-------------------------------------------------76、分析各热处理工序中材料的组织和性能-----------------------------77、缺陷分析-------------------------------------------------------88、选择热处理设备-------------------------------------------------109、测温仪器和温度控制方式-----------------------------------------10三、收获和体会----------------------------------------------------11四、参考文献------------------------------------------------------11第一部分概述1、课程设计的目的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次专业课设计练习,是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金属学与热处理教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5bb6aeba0d4a7303763a0b.png)
绪论一、本课程的任务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任务:研究固态相变的规律性,研究金属或合金热处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热处理理论在工业生产中和应用。
地位:(1)工业生产领域: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工序,是发挥材料潜力、达到机械零部件轻量化的主要手段。
(2)材料研究领域:研制和开发新材料。
列举工业生产切削刀具实例,提出“服役条件”使用性能组织结构化学成分(材料)二、金属热处理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高水平。
春秋战国~明清以前:从出土文物可见。
近代落后。
明清~新中国以前:统治者闭关锁国。
现代奋起直追。
新中国以前~至今:总体上和发达国家比仍有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在(1)科研:个别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总体研究水平相对落后;(2)生产: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能耗较大,特别是技术设备和装备相对落后。
世界范围:十九世纪以前:民间技艺阶段十九世纪后期:实验技术和科学阶段现代:理论科学阶段:X-ray、SEM、TEM等检测手段的提高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固态相变以马氏体相变为核心,围绕马氏体相变展开研究工作,材料工作者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用这些成果指导实践,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值得指出的是,马氏体相变的研究工作也存在一些未知问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1878年德国Martens首次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淬火钢的针状组织;(2)1895年法国Osmond将钢淬火后的相命名为马氏体;(3)1926~1927年X-ray衍射确定钢中马氏体为体心正方结构(4)近代马氏体相变的研究领域扩大,由金属或合金扩展到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马氏体定义(命名)也存在诸多争论。
三、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共分六章。
按照教学大纲接续上部分(金属学部分)内容排序为:第九章: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相变——奥氏体相变;第十章:金属在冷却过程中的转变图;第十一章:珠光体相变;第十二章:马氏体相变;第十三章:贝氏体相变;第十四章:钢在回火过程中的转变。
热处理工艺PPT学习教案
![热处理工艺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5afcf0ff00bed5b8f31d6e.png)
四、淬火及回火
4-3、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 亚共析钢(C<0.77%): Ac3+(30~50℃); 过共析钢(C>0.77%): Ac1+(30~50℃); 亚 解共铁析素钢体温,度 使选 淬择 火在 后硬Ac度3以较上均是匀为。了充分溶 过共析钢温度选择在Ac1以上是为了保留未
第5页/共25页
三、退火和正火
3-5、退火、正火后组织和性能
退火正火所得到的均为珠光体类组织,即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但正火的珠光 体片层间距较小,与退火比较,正火后钢 件的强度和韧性都较高。
退火与正火的40Cr钢的机械性能
状态 σs (mPa) σb (mPa) δ% Ψ%
退火 357
643
(过冷奥氏体不稳定区,900~400 ℃)冷速较 快,以确保形成马氏体;在低温 (400~100 ℃)马氏体转变区冷速较慢,防止因内应力 聚集而导致开裂。
第10页/共25页
四、淬火及回火
淬火介质的选择 原则:在能淬出马氏体的情况下,选用柔和的介质。 水:在400~100 ℃冷速很快,容易引起工件开裂,适用于淬透性低的钢种(低
高频(100~1000kHz)淬火。 加热温度:880~900 ℃。 一般零件淬透层深度为半径的1/10。根据淬透
层的深度,选择设备频率f。
f
2500
2 x
δx—淬透层的深度,c m 。 频率愈高,淬透层愈薄。
第21页/共25页
六、化学热处理
6-1、化学热处理定义与目的 定义: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
三、退火和正火
3-7、退火、正火缺陷 ①过烧。原因加热温度过高,
工件报废。 ②黑脆。工件脆性大,断口黑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1节 热机》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1节 热机》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40da8965ce05087632137d.png)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一节热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现代汽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和热值的概念是重点。
【教学难点】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用具】教师用: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汽油机模型、火柴、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等。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以实验为主导的综合启发式教学,自学、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讲解法、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注意:在做这一演示实验时应注意:软木塞不要塞的太紧,免得试管炸裂伤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大展神:【做功冲程】【排气冲程】【总结】:)内燃机的主要特点了解从火车到火箭【达标反馈】见附件学生阅读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板书设计】第一节热机一、热机1. 定义:2. 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机械能→内能)C.做功冲程(内能→化机械能)D.排气冲程二、热值1. 定义:2. 单位: J/kg(或J/m3)3. 公式:Q = m q【教学反思】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展示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从而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展示热机是如何持续做功的。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热值的概念,并分析了热机效率不高的原因。
最后通过STS介绍了热机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内燃机各冲程的工作状态和能量转化教学难点文字或口头表述内燃机各冲程的工作状态和能量转化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指导的学习模式,在本节教学中用简单的事例、形象的动画展示、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aba305cfa1c7aa00b52acbd8.png)
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
当高温的奥氏体获得极大的过冷(对共 析钢要过冷到230oC以下)造成碳无法扩散, 碳化物无法从奥氏体中析出,就形成一种 非平衡的新组织试验表明,虽然碳无法从 奥氏体中扩散出来,但是奥氏体仍然从原 来γ型的FCC结构转变成α型的结构。因为 没有碳化物的析出,所以碳就过饱和地溶 解在BCC结构中将晶格拉长变成了体心正 方结构。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过程
形核- 长大- 残余碳化物溶解- 奥氏体均匀化
奥氏体晶粒大小
晶粒小:性能好,强度、塑性都提高
影响因素: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加热速度 第二相颗粒,如碳化物等 原始组织
晶粒度表示法:平均直径、晶粒度级别 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930正负10度,3-8小时 1-4:本质晶粒粗钢,5-8|:本质晶粒细钢
退火:加热后缓冷 目的用途:对一般的铸锻件进行退火处理为 了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消除应力;对高碳钢 进行退火处理、为了软化钢件便于切削加工。 完全退火:完全奥实体化,亚共析钢 不完全退火:不完全奥实体化 球化退火:过共析钢得粒状珠光体 等温退火:缩短退火时间 扩散退火:消除枝晶偏析,成分均匀化 去应力退火:消除应力,加热温度低 再结晶退火:消除冷变形加工硬化
正火:加热后空冷 目的:消除残余应力;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 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用途: 对于低碳钢的锻铸零件,在加工前用正 火处理来提高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
消除过共析钢网状二次Fe3C
普通的锻铸结构零件,细化晶粒改善组织, 要求不太高时采用正火处理作为最终的热处 理,以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
淬火 :加热后快冷 目的和用途:为了获得马氏体,提高硬度与 耐磨性(一般要配合回火使用)。
测定钢淬透性最常用的方法是末端淬火方法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PPT课件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fa490c551810a6f42486df.png)
决定钢件最后的性能。
47
第47页/共69页
3.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马氏体分解 (80~200 ℃)
转变产物:回火M+残余A 2)残余奥氏体分解 (200 ~ 300 ℃ )
转变产物:回火M 3)渗碳体形成 (300 ~ 400 ℃ )
转变产物:回火T 4)渗碳体聚集长大(> 400 ℃ )
转变产物:回火S
c
b a
a = b≠c
——碳原子
25
第25页/共69页
低碳马氏体
组织特征:
呈 一束一束相互平行的
细条状板条。
M板条
性能特点:
硬度可达 HRC 45~50 ,
具有较高的强度
及良好的韧性。
M板条束
低碳马氏体组织形态
26
第26页/共69页
高碳马氏体
组织特征: 断面呈针状或片状
性能特点: 硬度均在≥ HRC 60, 表现为硬度高而脆性
珠光体组织 3800×
好的综合 力学性能。
18
第18页/共69页
a)形成温度范围
650℃ ~ 600℃ b)组织——索氏体(S)
细片状珠光体 片层间距0.4 ~ 0.2μm C)性能 硬度为230 ~ 320HBW 索氏体组织 8000× 综合力学性能优于 粗珠光体。
19
第19页/共69页
a)形成温度范围
铁素体+渗碳体
组织特征:
铁素体 ——长成板条状大致平行分布
渗碳体 ——呈粒状或短杆状分布在铁素体板条之间。
21
第21页/共69页
a)形成温度范围
550℃ ~ 350℃ b)组织——上贝氏体(B上)
形态呈典型羽毛状 C)性能
热处理原理和工艺培训课件
![热处理原理和工艺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653b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6.png)
刀具热处理
刀具热处理
01
刀具的热处理可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从而提高切削效率和
刀具寿命。
高速钢刀具
02
高速钢刀具在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适用
于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
硬质合金刀具
03
硬质合金刀具的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硬度和耐热性,适用
于高速切削和加工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
模具热处理
模具热处理
模具的热处理可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延长模具使用寿命,保 证产品质量。
冷冲模具
冷冲模具需要进行表面强化处理,以提高其耐磨性和抗冲击性。
塑料模具
塑料模具需要进行适当的热处理,以提高其抗腐蚀性和耐热性。
精密零件热处理
精密零件热处理
精密零件的热处理可以提高其尺寸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保证产品 质量和精度。
热处理质量检测与评估
硬度检测
采用硬度计对热处理后 的产品进行硬度检测,
以评估热处理效果。
金相组织分析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热 处理后的产品组织结构, 分析热处理对组织的影
响。
力学性能测试
对热处理后的产品进行 拉伸、冲击、弯曲等力 学性能测试,以评估其
机械性能。
不合格品处理
对不合格的热处理产品 进行追溯和处理,分析 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
工艺中具有重要意义。
03
应力与应变原理
金属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会产生热应力、组织应力和相变应力等。
这些应力会导致材料变形和开裂。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
控制应力与应变,以获得良好的热处理效果。
02 热处理工艺
预处理工艺
01
02
03
清理
去除工件表面的油污、锈 迹和氧化皮,确保工件表 面干净,以便进行后续的 热处理工艺。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a51107bed5b9f3f90f1cc2.png)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设计材料:结构钢40Mn2B主要特性这是一种中碳调质锰钢,钢的强度、塑性和耐磨性都较高,可切削性及热处理工艺性能亦好,在油中临界淬透直径达8.5~23mm,在水中临界淬透直径达20~42mm;但存在回火脆性和过热敏感性,而且淬火时易于开裂。
此钢有白点敏感性,冷变形塑性不高,焊接性差,需要预热到100~425℃后方可焊接。
应用举例一般在调质状态下使用,可用于制造重负荷条件下工作的零件,如轴、曲轴、车轴、活塞杆、蜗杆、杠杆、连杆、有负荷的螺栓、螺钉、加固环、弹簧以及其它调质件。
一般用于直径小于50mm的小截面重要零件时,这种钢的静强度及疲劳性能均与40Cr钢相当,故可作40Cr的代用钢。
4-1材料分析40Mn2B钢是一种合金钢,其中各元素含量为碳 C :0.36~0.44%硅 Si:0.17~0.37%锰 Mn:1.50~2.49%硼 B:0.0005%~0.0030%硫 S :≤0.030%磷 P :≤0.030%铬 Cr:0.80~1.10%镍 Ni:≤0.35%钒 V:0.10~0.20%。
1、Si:常用的脱氧剂,有固溶强化作用,提高电阻率,降低磁滞损耗,改善磁导率,提高淬透性,抗回火性,对改善综合力学性能有利,提高弹性极限,增强自然条件下的耐蚀性。
含量叫干事,降低焊接性,且易导致冷脆。
中碳钢和高碳钢易于在回火时产生石墨化。
2、Mn:降低钢的下界临点,增加奥氏体冷却时的过冷度,细化珠光体组织以其改善其力学性能,为低合金钢的重要合金元素,能明显提高钢的淬透性,但有增加晶体粗化和回火脆性的不利影响。
3、B:微量硼能提高钢的淬透性,但随钢种含碳量的增加,淬透性的提高逐渐减弱以致完全消失。
钢中加入微量的硼就可改善钢的致密性和热轧性能,提高强度。
具体有:(1(1)提高淬透性的能力极强。
0.0010%~0.0030%硼的作用可分别相当于0.6%锰、0.7%铬、0.5%钼和1.5%镍,因此其提高淬透性的能力为上述合金元素的几百倍乃至上千倍,故此只需极少量硼即可节约大量的贵重合金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钢的渗氮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渗氮处理后的零件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含Al、Cr、Mo等的合金钢渗氮后硬度可达950~1200HV,并可维持到500℃左右。
2)具有高的疲劳强度和抗大气和淡水腐蚀能力。
3.)工件变形小,适合精密零件的最终处理,但时间很长。
渗层也较薄,不适于承受重载荷。
按介质不同,可分为气体渗氮和液体渗氮。
按渗氮目的不同可分为强化渗氮和抗蚀渗氮。
本章主要介绍渗氮的基本原理、渗氮层的组织和性能、气体渗氮工艺的制订方法。
第一节渗氮层组织与性能一、Fe-N系相图与基本相α相:是氮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含氮铁素体),体心立方晶格,其中氮含量在室温时不超过0.001%,在590℃为0.1%。
γ相:是氮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即含氮奥氏体),面心立方晶格,温度高于590℃时才存在。
共析成分为2.35%,温度缓慢下降通过590℃时,γ相发生共析转变γ→α+γ′。
如在γ相区快速冷却,则会得到含氮马氏体(与含碳马氏体类似)。
γ′相:是一种成分可变的间隙相,面心立方晶格,450℃时含氮量为5.7~6.7%,氮原子有序地占据间隙位置,当含氮量为5.9%时,其成分符合Fe4N,γ′相大约在680℃以上发生分解并溶于ε相中。
ε相:为一可变成分的氮化物,具有密排六方晶格,在一般氮化温度范围内ε相的成分大致在Fe2N~Fe3N之间(8.25~11%N)。
随温度的降低ε相将析出γ′相。
ξ相:ξ相极脆,渗氮层一般不允许出现ξ相。
二、纯铁渗氮层组织与性能图14-2为渗氮层组织和氮含量分布示意图(略)各相性能特点:ε相硬度约为265HV,γ′相为550HV,含氮马氏体为650HV。
α相韧性最好,ε相较脆,并脆性随含氮量增加而增大;γ′相脆性较小;ξ相很脆,一般不允许渗氮层出现ξ相。
ε相具有良好的抵抗大气和淡水腐蚀的性能。
三、碳及合金元素对渗氮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1.碳的影响碳使氮在钢中的的扩散速度降低,使渗氮层的深度减小。
碳素钢渗氮层的组织与纯铁渗氮层组织大致相同,碳可溶于ε中,形成Fe2~3(C,N),使之硬度提高、脆性降低,但γ′几乎不溶解碳。
氮在钢中能溶入渗碳体而形成含氮渗碳体Fe3(C,N)。
2.合金元素的影响1)溶于α相中的W、Mo、Cr等元素提高氮在α相中的溶解度,延缓氮化物的形成。
N和(Fe、Me)2-3N等。
2)形成合金化的γ′相和ε相,如(Fe、Me)43)形成合金氮化物氮化物具有极高硬度(其热稳定性很好,在500℃左右基本不发生明显聚集长大),且以极细粒状弥散分布在渗氮层基体中,并与基体α共格,可产生强烈的弥散强化作用。
这是造成其高硬度的主要原因。
Al主要是溶于γ′中,造成γ′晶格强烈畸变,从而造成硬化。
Al的硬化作用也非常显著。
含Al合金钢一般不形成AlN。
由于碳钢中的氮化物没有合金氮化物硬度高,故碳钢渗氮后硬度不如合金钢高。
中、高碳钢的化合物层硬度约为500~600HV,合金钢化合物层的硬度可高达1000~1200HV。
4)合金元素减少渗氮层深度所有合金元素都不同程度降低了氮在α相中的扩散速度,因而使渗氮层深度减小,如图14-4所示。
第二节气体渗氮一、渗氮钢和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1)渗氮钢常选用含铬、钼、钨、钒等能形成强氮化物元素的中、低碳合金钢进行渗氮。
其中最典型的氮化钢是38CrMoAIA钢,Cr12、Cr12MoV等工模具钢也可进行渗氮处理。
2)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下料→锻造→预备热处理→粗加工→调质→半精加工→去应力退火→粗磨→渗氮→精磨。
渗氮前调质处理工艺规范对渗氮质量影响极大二、气体渗氮工艺一)气体渗氮基本装置渗氮装置示意图见图14-5。
二)气体渗氮工艺参数1.渗氮温度渗氮温度常选在480~560℃。
渗氮温度越低,表面硬度越高;温度过高,共格破坏、合金氮化物聚集长大,硬度下降。
随渗氮温度的升高,氮原子扩散速度增大,渗氮速度加快、渗层增厚,但畸变量也增大。
为了不改变调质后的心部强度与硬度,渗氮温度要比调质处理的回火温度低40~70℃。
2.渗氮时间渗氮时间通常很长,具体零件的渗氮时间取决技术要求、渗氮条件等。
渗氮时间对渗氮层深度的影响如图14-7所示。
3.氨分解率氨分解率是表示在某一温度下,分解的氮、氢混合气体占炉气总体积的百分比。
分解率的大小取决于渗氮温度、氨气的流量、炉内压力、零件的表面情况及有无催化剂等因素。
通常采用氨分解率测定计测定氨分解率,生产上常用的氨分解率测定计见图14-9。
三)气体渗氮工艺方法1.表面强化渗氮1)等温渗氮法等温渗氮工艺(见图14-10)是在同一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的渗氮方法。
渗氮件入炉一般应采用低温入炉或预热升温的方法。
在渗氮前20h用较低的氨分解率(18%~25%),在渗氮中期,适当提高分解率,以适当降低表面氮含量,减少渗氮层脆性,改善硬度梯度分布,最后采用高分解率(>70%)进行退氮①处理,以进一步降低表面氮化物中氮含量,降低渗氮层脆性。
渗氮结束后通常采取炉冷,并继续通入氨气,以减少畸变、避免氧化。
等温渗氮工艺具有渗氮温度低,表面硬度高,畸变小的优点,适于要求畸变小、硬度高的精密件,但其生产周期很长。
2)二段渗氮法二段渗氮法如图14-11所示。
第一段与等温渗氮温度、分解率相同,第二段温度、分解率较高。
为尽量减少渗氮零件畸变程度,第二段温度一般不高于550~560℃。
在第二阶段氮化保温结束后,采用高分解率(>70%),进行退氮处理。
二段渗氮工艺比等温渗氮工艺时间可缩短25%~50%,但表面硬度略低(856~1025HV),渗层厚度为0.49~0.53mm,脆性1级,畸变程度略大。
二段渗氮适于要求渗层较深、硬度较高,畸变程度要求略低的工件。
二段法在生产中应用较多。
3)三段渗氮法工艺如图14-12所示。
三段渗氮工艺是在二段渗氮的基础上,增加一段较低温度的保温时间,以再次提高表面氮含量,提高表面硬度。
三段渗氮的生产周期可缩短到40h左右。
三段法适于硬度要求较高,不易畸变或对畸变要求略低的工件。
由于工艺较复杂、畸变较大,三段法应用较少。
表14-2为常用结构钢的渗氮工艺规范。
2.抗蚀渗氮抗蚀渗氮是为了提高工件的抗腐蚀性能而进行的渗氮处理。
工件表面可获得厚度为0.015~0.06mm的致密、化学稳定性高的ε相。
抗蚀渗氮过程,与强化渗氮过程基本相同,只是渗氮温度较高。
但温度过高,表面氮含量降低,孔隙度增大,抗蚀性下降。
经抗蚀渗氮件对自来水、湿空气、过热蒸汽以及弱碱液体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可用来制造自来水龙头、锅炉汽管、水管阀门以及门把手等,代替铜件和镀铬件。
但渗氮层在酸溶液中并不具有抗蚀性。
四)渗氮件性能特点1)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较渗碳及其他常见热处理方法高2)疲劳强度较高,缺口敏感性较低。
①退氮过程中,炉气氮势较低,工件表面的氮原子向炉气扩散,同时也可向渗层内部扩散,从而使表面氮含量降低。
炉罐和吊具使用一段时间后,也需进行退氮处理,否则会对氨气分解起催化作用,使氨分解率和氨气消耗量增大,甚至造成氨分解率难以控制;炉罐退氮方法是将其在600~650℃,空烧4~6h。
3)红硬性好三、加速渗氮的方法略四、典型零件强化渗氮工艺实例略第三节离子渗氮离子渗氮是在低真空(通常为10-1~10-2Pa)含氮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和阳极间产生的辉光放电现象进行的渗氮工艺。
具有渗速快、氮化层的质量高及变形小的特点。
一、离子渗氮基本原理和装置图14-13是离子渗氮装置示意图和离子渗氮原理示意图。
离子渗氮的基本原理(略)二、离子渗氮的特点1)渗氮速度快、时间短2)渗氮质量好渗层的化合物组织可调,可使渗氮层中不出现化合物层,从而调整渗氮层性能。
3)工件变形小4)渗氮前不需去钝处理5)容易实现局部渗氮6)适用于各种材料对渗氮钢、碳钢、不锈钢、耐热钢、铸铁和有色金属等均能进行渗氮。
此外,离子渗氮还具有省电、节气、劳动条件好,无公害等优点。
离子渗氮的缺点是投资高、准确测温困难、设备操作与调整较烦琐,对大型炉子及混装工件情况,各处温度往往不均匀。
第四节渗氮后的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一、质量检验1.外观检验表面不应有裂纹、剥落及肉眼可见的疏松等缺陷。
渗氮零件的表面应呈银灰色。
2.硬度检验由于渗氮层很浅薄,通常用维氏硬度或表面洛氏硬度计来测定渗氮层表面硬度。
3.渗氮层深度检验1)金相法将渗氮后的试样制成金相样品,浸蚀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渗氮层深度。
如图14-15所示。
2)硬度法硬度法采用维氏硬度测量。
GB/T11354-2005规定:渗氮层深度是指从试样表面测至比基体维氏硬度值高50HV(硬度梯度较平缓的工件测至较基体硬度高30HV)处的垂直距离。
硬度法也是有争议时的仲裁法。
【练一练】:比较在金相法和硬度法中渗氮层深度与渗碳层深度定义的异同。
4.渗氮层脆性检验一般用维氏硬度计测定脆性。
按维氏硬度压痕边角碎裂程度将脆性级别分成五级(见图14-16):5.金相组织检验渗氮件金相组织检验包括渗氮层和心部组织检验两部分。
正常渗氮层的扩散层中没有或只有少量脉状氮化物(见图14-17a),不合格的扩散层中有严重脉状①、网状氮化物(见图14-16b),这些氮化物使渗层变脆、易剥落。
合格的心部组织应为回火索氏体,不允许有大量游离铁素体。
6.渗氮层疏松检验按化合物层内微孔的形状、数量、密集程度,将疏松分为5级。
一般零件1~3级为合格,4~5级不合格。
图14-17为疏松检验合格与不合格的组织。
7.尺寸及畸变检验一般说来,渗氮处理的工件变形很小,但对于精密零件应按工件技术要求进行检验。
工件经渗氮处理后尺寸略微增大,其尺寸胀大量约为渗氮层厚的的3%~4%。
渗氮后尚需精磨的工件,最大畸变处的磨削量不得超过0.15mm。
对抗蚀渗氮件还需进行抗腐蚀性能检验。
二、气体渗氮常见缺陷表14-4列出了气体渗氮常见缺陷种类、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略)第五节渗氮工艺的发展一、表面纳米化渗氮(略)二、真空脉冲渗氮(略)三、短时渗氮(略)四、深层渗氮(略)本章小结略本章重要名词:氨分解率、渗氮层深度、脉状氮化物练习题:一(1~4、7),二(1、2、3),三(2~4、6~10)①脉状氮化物指渗氮件扩散层中与表面大致平行的脉浪状氮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