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汉代“阳儒阴法”治国策略的形成

合集下载

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_1

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_1

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导读:本文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最后,董仲舒还提出了著名的“天谴”说。

他一方面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另一方面在坚持君主权威的前提下,强调君主应顺应天意,希望能对君主的权力有所制约,防止出现秦二世的暴政。

“天谴说”的目的,就是企图用“天”的神圣权威来制约君主的权力。

徐复观甚至认为:“近代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求之于宪法;而董氏则只有求之于天,这是形成他的天的哲学的真实背景。

”④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⑤所以董仲舒说:“天人之际,甚可畏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⑥当然,“天”对帝王的“谴告”、“惊惧”也体现了上天对人君的仁爱之心。

董仲舒自己也在实际政治中对汉武帝提出过“谴告”——根据《汉书》记载:“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

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

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

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⑦——只不过是在皇权的威慑下,他自己以后“不敢复言灾异”。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尽管董仲舒一再强调“天子受命于天”,要“屈君而伸天”,实际上人间的真正统治者还是天子,上天只不过是用来迷惑人民的幌子而已。

天是虚构出来的,是地上的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出来的一个影子,是地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

儒法两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儒法两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儒法两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摘要】阳儒阴法是西汉武帝采取的一种政治统治术,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沿袭采用并屡试不爽,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政治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笔者试从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两方面对其应用和影响加以阐释。

【关键词】阳儒阴法;专制集权;人治一、儒法两家政治思想在传统政治体制中的应用阳儒阴法是西汉武帝实行的一种兼综儒法两家政治学说,使其互为表里互为应用的政治统治术。

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仅仅推崇儒学,而是王霸兼施,儒法并用。

实际上在整个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阳儒阴法的应用都屡见不鲜。

在强行推行价值理念和强行同一思维模式两个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君主民本、君贵民贱的价值理念法家韩非子主张,现世君主应拥有无上的权力,处在权势之巅君临天下,实施赏罚之法和察奸之术御驭万民。

中国古代社会极重祭祀,也是君主强化自己权威的一种方式,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

君主通过祭祀天地,使君主的统治权威得到上天和人民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使君主权威的合法性和无上性观念强化于人民意识。

另外,儒家的“仁政”思想以重民、保民为基调,自然深受下层民众的普遍欢迎,所以各代王朝执政者都情愿把自己伪装成仁义道德的圣贤君主,用儒学仁爱理论来掩饰政治需要,内法外儒、儒法互补,法家思想退居幕后继续指导,儒家仁爱成为统治者御驭万民的招牌。

当儒家的仁爱无法达到统治者愚民的目的时,法家的刑罚就成为稳固其专制统治的主要工具。

儒家孟子提倡仁政,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民本一词出自《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基本思想是指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统治者行事必须为民众着想,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使自家的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但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替民作主而绝非给民众权力让其自己做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有本质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治世还是乱世,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是尊君、贵君的,虽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但是民本只是统治者维护王权的一种手段或工具,重民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原因

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原因

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原因孙文袭一、思想方面的原因——“阳儒阴法”是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源(一)阳儒与中国的专制儒家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自从孔子收徒讲学,儒家就开始形成,在其后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一脉传承,香火不绝。

近现代以来,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得儒学式微,尽管“五四”的文化领袖曾高呼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尽管“文革”的革命健将曾掀起“批林、批孔”的风暴,但这些似乎都不足以把儒家埋葬。

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儒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方面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伦理政治的影响。

儒家讲求的是仁、礼——孝、悌——忠,在这一脉络,可以看出儒家的伦理标准落脚点在于忠,其余的无一不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它的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们内心。

中国人特别有人情味,特别有家庭观念,特别注重孝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完美和和谐的。

中国历史上总是统一的时期多,分裂的时期少,任何一次分裂导致的都是更大范围内的统一,中国总是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姿态屹立世界东方,所有这些不能不归功于儒家的那套治国方略。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制度都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后,它的弊端也会暴露出来。

儒家强调孝,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不但生前不能违抗,死了还必须遵从,《论语·学而》: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子》书中还讲过一个有关舜的故事,说舜父瞽叟几次三番要加害舜,舜侥幸逃脱后,不但不记恨其父,还依然尽孝如一,这种畸形的伦常得到了肯定。

特别是后来,儒学宗教化,孝道成了教条,宋明理学家打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幌子,禁锢人们的思想。

这样,孝更成了扼杀人性的屠刀,子女在家庭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服从才是绝对的义务,以致演出了许多家庭悲剧,被反映在史书和文艺上。

本来,儒家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论述孝的,但孝有极大程度上违背了人性,善之花结不出善之果,历史在这里产生了悖论。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班级:10会专五姓名:***学号:*********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

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

一、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概述和所有的法家思想家一样,韩非子也是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提出了如下管理原则和手段:首先,构建权责明晰的层级关系。

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韩非子·定法》。

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皆出《韩非子》)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

在此基础上,政府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有智慧的最高管理者,只要掌控住包括权力枢纽在内的原则性的东西,则自然会使下级各部门围绕基本原则与要求开展工作。

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事务,一切都由此而井然有序。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伟业。

第二,依靠法治。

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

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

”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不仅普通君主如此,即便古来圣王,其在管理上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依靠法治。

因此,中常之主,只要遵守法制管理国家,就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使中主守法术,则万不失矣。

”第三,执法必须强势。

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力而彻底。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新乡学院历史系:杨进成)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之初,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国破民穷.如当时汉天子刘邦在汉初竟然找不到六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车,而丞相连马也没有,只能坐着牛车去上朝。

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汉初的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选择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选择黄老思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国力十分弱。

从秦末农民起义到四年的楚汉之争,战争使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秦朝建国以后,尊奉法家思想,非但没有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推行酷法,超出了国家经济和百姓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

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走出来的汉初布衣卿相们,要恢复经济,稳定统治,必须了解秦亡原因,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秦短暂而亡,源于它的暴虐轻民,不修文教,是其尊法统治破产的标志。

汉初的统治者们处处以秦亡为戒,如刘邦大封诸侯王就是一例。

秦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时时影响着汉廷的决策.故汉初反秦之弊,使黄老思想再次得宠。

再次,汉初黄老思想的选择与民众的情绪有关,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民众急需休养生息,而黄老思想的主张适应了这一需求。

最后,就是汉初统治者对黄老思想的偏爱,这也是选择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原因之一.黄老思想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皇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皇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汉初统治者在选择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前提下,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中国政治思想史习题(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习题(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的时期。

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

3.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4.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5.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与()。

6.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时代,()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7.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由()制定的()。

9.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10.()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

人性说为儒家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11.()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

12.秦之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自秦始,()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13.秦朝实行()的官僚制度。

14.秦朝时发生的()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劫难,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体现。

15.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16.秦国改革和谋求继往开来的指导思想是()思想。

17.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18.性品说是()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人学的发展。

19.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份增大,发展出()。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20.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就是历史所称的()。

21.在汉代,经书因书写文字的不同,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相应地形成了()和()两大流派,两派都着力竞争儒学的正统地位。

汉武帝雄韬武略(汉武帝外攘夷狄)

汉武帝雄韬武略(汉武帝外攘夷狄)

汉朝立国之初,由于多年战乱,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经过高祖、惠帝高后尤其是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已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

司马迁《史记》记载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初,百姓大量死亡流散,物价飞涨,小米一石达万钱,马一匹百金,物资极度匮乏,贵为天子也没有办法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驾车,而有的大臣甚至找不到马匹,只能乘坐牛车出行。

经过前几任皇帝的苦心经营,汉武帝即位时已国富民丰。

司马迁又记载说:“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国库里的钱因长期没有动用,所以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要想清点一下国库有多少钱,居然数不清。

国家粮仓的粮食,多到了“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地步。

过去,天子也只能乘坐杂色马车,将相更窘迫至乘牛车出行,武帝时则“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

不仅物质文明成果丰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成效显著,出现了“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气象。

汉武帝是个智者,他没有在盛世光环下安常处顺,而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敏锐地察觉到了足以使盛世昙花一现的历史难题。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资治通鉴》)西汉思想家、儒学大师董仲舒也在对策中呼吁:“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 (《汉书·董仲舒传》)其中心思想是,治理好国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失时机地进行。

于是,汉武帝逐步将国策从清静无为调整为积极有为,对内统一思想,兴利除弊,厉行,创造一套可惠及后世子孙的法度;对外北伐匈奴,巩固边防,开疆拓土,建累世功业。

尊崇儒术,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2016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考试答案

2016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考试答案

单选题 (共 15 道,16.0 分)第 1 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1.0 分)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易经》正确答案:C第 2 题.根据方朝晖老师所讲,静坐的三个要领是(1.0 分)A.静心、观心、思心B.思心、静心、虚心C.静心、观心、净心D.虚心、观心、净心正确答案:C第 3 题.“吾日三省吾身”出自于()。

(1.0 分)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正确答案:A第 4 题.南宋朱熹认为“自吉而趋凶”与“自凶而趋吉”是对以下哪两字的理解:(1.0 分)A.吝、厉B.凶、吉C.吝、悔D.吝、善正确答案:C第 5 题.孔子提出正人的目标是希望人们成为()。

(1.0 分)A.圣人B.官员C.君子D.隐士正确答案:C第 6 题.“《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强调()的重要性。

(1.0 分)A.计谋B.德性C.能屈D.能伸正确答案:B第 7 题.《周易》和《易传》里“迁善改过”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哪六个字概括:(1.0 分)A.吝、厉、悔、善、凶、吉B.吝、厉、善、咎、凶、吉C.善、厉、悔、咎、凶、吉D.吝、厉、悔、咎、凶、吉正确答案:D第 8 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这句话中,孔 子将以下哪个选项的两种治国思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1.0 分)A.法家和道家B.法家和儒家C.道家和儒家D.墨家和法家正确答案:B第 9 题.“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也。

”这句话的是谁说的?(1.0 分)A.孔子B.程颐C.韩康伯D.金景芳正确答案:B第 10 题.孔子认为仁的根本是()。

(1.0 分)A.孝悌B.忠君C.爱国D.为己正确答案:A第 11 题.孔子认为,规定人际关系亲疏的是()。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一、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背景在汉代早期,由于秦朝的法家思想影响,儒家的地位并不稳固。

然而随着刘邦和汉高祖的统治,儒家思想逐渐得到重视。

汉文帝时期,儒家开始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这一转变是极为重要的,也被称为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开始。

这一政策的确立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确立儒家地位的过程1. 重建儒学传统:在汉文帝时期,儒家经学开始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是建立在重建儒学传统基础之上的。

汉文帝采纳了诸多儒家经典,推崇孔子的思想,并在社会中推广儒学。

2. 官方权力支持:儒家学者受到官方的重视和支持,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者。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招收学生,培养儒学人才,大力扶持儒学教育。

3. 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开始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影响,如强调仁德、忠孝、礼义等传统儒家价值观成为国家的政治原则。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儒家文教政策的影响和意义1. 社会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注重道德修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这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文教政策的确立,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的儒学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对后世的影响: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国家政治、社会思想、文化传统的融合与碰撞。

从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总结回顾在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中,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地位逐渐得到重视与提升,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 汉代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  汉代知识点

汉代一、法律指导思想•“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自刘邦起,直至文帝、景帝,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道家黄老思想(兼综道家与法学学说),确立“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

汉初经过连续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稳定了汉王朝的统治地位。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西汉武帝时期,国家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

儒学大师董仲舒适应统治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系统阐述“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指导思想。

这种思想得到统治者肯定,遂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承袭了孟子、荀子思想,吸收了法家与阴阳等家学说,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对两汉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独尊儒术”的原因和过程“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带来弊端:放松农民控制,农民为逃脱赋税而脱离户籍;地方势力扩张;匈奴步步紧逼,外患日重。

放弃“无为而治”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政策与当时统治者日益增长的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愿望相悖。

“独尊儒术”始于汉武帝时期。

但实际上汉武帝治国更倚重法学,“阳儒阴法”。

至汉元帝才儒家真正完成独尊的地位。

三、“儒家化”及影响儒家化即为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它肇端于汉代。

从“令”(皇帝的诏令)可得证实。

曾下诏规定刑事责任年龄。

如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诏令规定,80岁以上,7岁以下,若犯不道罪以外的其他罪,不受处罚。

尊老爱幼,抚恤鳏寡、残疾之人,是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

“尊尊”思想的影响也可从尊敬和保护“王杖主”的规定中可以看到。

汉代法律儒家化过程所起作用最大的当属董仲舒的“春秋决狱”。

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事实上,汉代儒家大夫不仅根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也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导致了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律学的产生,律学实际上是经学的一个分支。

随着《唐律》的出现,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也告完成了。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论法家管理思想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这一切都促使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和繁荣。

而法家管理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盛于战国中后期,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阳儒阴法”(名为独尊儒术,实为以法治国)之说。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法家管理思想。

一、法家管理思想概述。

1、法家管理思想的特点。

与其他诸子学派的管理思想相比,法家管理思想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为基础,以富国强兵为管理目标,以“法”为管理制度的核心。

法家管理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

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同时法家还注重管理技巧和管理权威以及严格个赏罚制度。

虽然法家各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有所差异,但归结起来都围绕一个“法”的核心。

法家管理思想既有鲜明的特色。

(1)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法家管理思想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目标,一方面强调“法治”、“以法为本”、“以法治国”通过法制来严格控制国家,另一方面法家把农业看作是富国的唯一途径,在法家看来,农业即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即农业,两者完全是等同的。

法家首先提出农战政策,“耕战合一”、“寓兵于农”,农战实施的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发展农业,法家重本抑末,否定工商业。

(2)“趋利避害”人性论;法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在于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商君书·错法》篇说:“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以治也…..好恶者,赏罚之本也。

”人生来就有爱好和厌恶,所以民众才可以被治理。

人们的爱好和厌恶是奖赏和刑罚得以存在的基础。

(3)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法家反对儒家的礼治,主张以新的法律取代旧的礼制规范。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浅谈“运动式执法”

浅谈“运动式执法”

浅谈“运动式执法”作者:史素红解雅虹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运动式执法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治理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最为依赖的一种治理手段、一种常态的执法方式。

本文详细介绍了运动式执法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后果,并从文化根源方面分析了改变运动式执法在我国的艰巨性,最后发出了停止运动式执法的呼吁。

关键词:运动是执法;严打;法治如果说以“运动”治国因“文革”的结束已经寿终正寝的话,那么,“运动治国”的思维模式却并未因一场政治运动的结束而自然终止。

即使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已有多年,也不减人们熟练地运用“运动”思维于“法治”活动中的劲头。

其中典型表现,就是人们见怪不怪的运动式执法——过一段时间,突入起来地进行一场“严打”,于是乎,相关的口号铺天盖地,相关的行动也轰轰烈烈。

看来,虽然“运动”一词在政治活动中似乎不太受欢迎,然而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运动”却像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

毫无疑问,通过运动式的执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肃清社会流弊、震慑刑事犯罪、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

然而,运动式执法自始是以法治精神的流失为代价的。

它所弥漫的是一种“宽猛相济”式的人治原则,而不是“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

我们知道,法律一旦制定,在其时效期间内,就是一种经常性的、主体交往行动的最权威的规则依据。

所以,执法活动,贵在经常。

如果有了法律规范而不经常去执行,非要等到人们视法律为儿戏,从而违法现象堆积如山,甚至积重难返,才来一个严厉打击,这无异于纵虎为患,我们不能不说它是一种变相的引蛇出洞。

其恶劣后果至少表现为三:首先,助长了一些不法之徒的恶行,对良善公民也造成一种违法有益无害的不当勾引。

运动式执法,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却给一切以违法为“职业”者,留下了明显可钻的孔子,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人们明白,只要躲过了“严打”期,一切便恢复正常,违法便可继续,执法者照旧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之前执法者信誓旦旦要动真格的念头也会烟消云散。

2016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考试答案汇总

2016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考试答案汇总

单选题 (共 15 道,16.0 分)第 1 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1.0 分) A.《孔子》B.《庄子》C.《老子》D.《易经》正确答案:C第 2 题.根据方朝晖老师所讲,静坐的三个要领是(1.0 分)   A.静心、观心、思心 B.思心、静心、虚心 C.静心、观心、净心 D.虚心、观心、净心正确答案:C第 3 题.“吾日三省吾身”出自于()。

(1.0 分) 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正确答案:A第 4 题.南宋朱熹认为“自吉而趋凶”与“自凶而趋吉”是对以下哪两字的理解:(1.0 分)   A.吝、厉 B.凶、吉 C.吝、悔 D.吝、善正确答案:C第 5 题.孔子提出正人的目标是希望人们成为()。

(1.0 分)   A.圣人 B.官员 C.君子 D.隐士正确答案:C第 6 题.“《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强调()的重要性。

(1.0 分)   A.计谋 B.德性 C.能屈 D.能伸正确答案:B第 7 题.《周易》和《易传》里“迁善改过”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哪六个字概括:(1.0 分)   A.吝、厉、悔、善、凶、吉 B.吝、厉、善、咎、凶、吉 C.善、厉、悔、咎、凶、吉 D.吝、厉、悔、咎、凶、吉正确答案:D第 8 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这句话中,孔 子将以下哪个选项的两种治国思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1.0 分)   A.法家和道家 B.法家和儒家 C.道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正确答案:B第 9 题.“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也。

”这句话的是谁说的?(1.0 分)   A.孔子 B.程颐 C.韩康伯 D.金景芳正确答案:B第 10 题.孔子认为仁的根本是()。

(1.0 分)   A.孝悌 B.忠君 C.爱国 D.为己正确答案:A第 11 题.孔子认为,规定人际关系亲疏的是()。

汉朝的法律制度

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立法概况
公元前207年,残暴苛刻的秦王朝终于在农民起义的硝烟中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诸侯争霸。经过四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新王朝,定都长安,国号“汉”,史称“西汉”。西汉末年,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外戚王莽趁机作乱称帝,建立了“新”朝。短命的新朝在王莽富有理想色彩的改革中不断陷入泥淖,并于公元24年覆灭。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又得以延续汉朝的龙脉,这就是“东汉”。东汉的统治持续了将近两百年,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崩溃的步伐,而在公元220年东汉终于为权臣曹丕所建立的魏国所代替。两汉四百年间,我国封建法制获得了重大发展,而这又是两汉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强化的反映。更为重要的是,自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之后,学术思想趋于活跃,特别是经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学,尤其是律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备受推崇的道家学说是黄老学,“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帝之学的代表作早已亡佚,幸运的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资料,而这四部书也被学者考证为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从《黄帝四经》来看,黄老学派的道家理论较之老庄更为积极。它兼融道家与法家学说,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必须以德为主,先德后刑,并且将刑德与阴阳联系起来,反映出一种重德轻刑的倾向。先秦法家有不少代表人物“好黄老”,但都发展出残酷暴戾的重刑理论。而汉初的代表人物,如陆贾、刘安、曹参、吕后、汉文帝、窦太后、陈平等人,则要求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应当说,这是深刻反省暴秦的教训之后的正确选择。陆贾就曾说:“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者不患薄,布赏者不患厚。”更为重要的是,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集黄老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秉持“道”的无为品格,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此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

西汉中央集权制下的“外儒内法”

西汉中央集权制下的“外儒内法”

西汉中央集权制下的“外儒内法”摘要:西汉初期承袭秦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实力渐到顶峰,统治者需要新的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经过一定的发展,进入了统治者的视野。

西汉政权在吸收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套“儒”与“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汉王朝的统治,也使得“外儒内法”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的内在指导思想。

关键词:西汉;中央集权制;外儒内法汉承秦制,西汉王朝以秦律为基础,制定汉律九章,继承了先秦时期法家的一整套治国理念和政治法律制度,极力维护汉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理念。

同时,西汉社会又从秦朝严刑峻法的统治制度中解脱出来,奉行黄老之说,与民休息,解除了旧王朝对百家思想的禁锢,让汉初的社会摆脱了之前秦王朝对社会文化的压制状态,文化政策不断地调整,以往对知识的枷锁被打破,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渐次兴起,这为以后儒学的兴盛乃至在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

1.承袭法家思想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主张与民休息的治国思想,但其中也夹杂了法家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作了简略记载:“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所以黄老之术,本身就包含了法家思想的内容。

黄老学派主张“道法结合,以道论法”,袭锡圭先生在《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一文中就提出“道法家”概念,将黄老法律思想视为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

另外,黄老学派对平等、公平、公益的追求,也成为秦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如田骈主张把握“道”,必须要“贵齐”、“贵均”;《经法·名理》篇提出“是非有分,以法断之。

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西汉初年出现的学术思潮里,也有法家思想精神的体现。

如汉初最著名的儒士——贾谊,司马迁认为“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太史公自序》),也就是说贾谊和晁错一样彰显了申不害和商鞅的法治思想。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及其简介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及其简介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及其简介董仲舒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套完好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董仲舒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套完好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有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取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立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观赏。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思想成就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取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赐予了较为系统的答复。

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见被汉武帝所接受,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协商,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说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敬重。

道家与阴法阳儒

道家与阴法阳儒

道家与阴法阳儒*导读: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时间遵从黄老道学,那就是汉朝初年,此后发生了强烈的道儒之争。

而后,在统治者……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时间遵从黄老道学,那就是汉朝初年,此后发生了强烈的道儒之争。

而后,在统治者的思想中,真正纯粹遵从道家的大朝就少之又少了。

道家以重生不重死,讲求无为而治的思想而让大乱之后的国家得以休养生息。

(其实无论我们同意与否,成功帝国中的新兴统治阶级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道家的思想,否则就会像董卓一样成为乱时军阀,而不能成一时帝王。

)后来,儒家或佛教在中国大地大兴天下,成为汉以后的统治思想主流。

我个人认为,道家思想从根上来讲极难解决短期内的问题,比如:如何迅速达成统治者的意志,道家讲究大器晚成,自然天成,以柔克刚,无为而治,而统治阶段需要的是立即把一切刚与柔都尽在掌握。

发端于黄帝等氏部族时代而来的朴素唯物与民主,在人口增多、矛盾尖化的帝国时代,便越来越不合乎潮流,只是在大战之后,有意无意地被统治者顺便采用了一下而已。

道家慢慢蜕变为休身养性,八小时以外的居家良品。

法家,以其宗法制度方面的唯法不唯仁(儒家)和不唯自然(道家)而解决了一大难题,就是如何立即限制贵族的权力,进一步打压贵族及以下力量。

有了法家思想的强势,统治者便可以成就普天之下,莫非的大愿。

法家,在帝国崛起的过程中,为统治者提供了强力的思想武器,让统治阶级可以在激励士气,限制思想方面解脱了缓慢的枷锁,从此摧枯拉朽,大踏步向前。

秦的兴起是在法家的思想指导下达成的。

曹操和诸葛亮也是法家思想的毕身追随者。

但是法家,解决不了强势管理带来的官逼民反和拼死抵抗(如《英难》中赵国人无名等就因为没有活路而要疯狂刺秦)。

法家如同谈判策略中的白脸,过刚无柔,于是儒家应运而起(也即是红脸)。

但是当儒家兴起的时候,统治者内心却并没有放弃法家思想。

甚至在帝国兴起的初期还要暂时放弃儒家思想而仅用法家(因为儒家思想解决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问题,也就是更换朝代,杀了前君不好解释)。

中国统治阶级的阴法阳儒

中国统治阶级的阴法阳儒

中国统治阶级的阴法阳儒我喜欢直爽,说话咱也不绕弯子,自秦以后至清的中国统治阶级采用的到底是什么治国思想呢?不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阴法阳儒。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不再公开打法家的旗号,然而,法家思想的精髓却被历代统治者延传下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地主阶级便采取了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这是为什么呢?真正的封建帝王统治术是法家的思想,那为什么还会把儒家被奉为正统呢?儒家自汉代千百年来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他当中提出的很多理念是在封建时代整个国人的向往。

他并不是开启人智慧的学说,而是把人绕在一个围好的圈子里。

让那些沁淫此道的人像养猪一样更方便的统治人民。

他提出的礼仁等这些概念等于是让人民在思想上接受帝王的驾驭。

这样说出来儒学的本质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他在实行起来会有很多阻碍,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有不听这一套人在。

这时候法家就给封建的帝王很多选择了。

法家为封建帝王提供的统治术的政治形式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

“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这种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合当时即将出现的封建大一统的要求,它自然会受到封建帝王的欢迎。

法家的韩非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构成了一个“以法为本”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韩非认为法是公布出来让百姓遵守的,是“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公布于百姓者也。

”而术则只是由君主秘密掌握,用以保证法的贯彻执行的,即“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之替御群臣者也。

”而势则是贯彻法和术的先决条件,势就是位,指国君的威势,即政权。

韩非对法术势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见解,是他对前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发展,也是他法治理论的核心。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

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者,百神之君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 *** 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

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

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汉代“阳儒阴法”治国策略的形成
汉代是中华文明的真正成型期,无论是疆土的规模,还是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都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除此之外,在政治制度、治国理念与策略等方面,汉代也形成了封建王朝的基本模型,这些模型不仅为当世所信守,而且也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范式,规定和塑造着历代王朝的政治运作和政治进程。

汉代治国策略的成熟,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

汉初,民力凋残,天下疲惫,将相或乘牛车,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色泽统一的马)。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萧规曹随,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

武帝初年,朝政由窦太后把持。

窦太后服膺黄老之学,因此治国政策一如文景之世。

窦太后死,武帝亲政,政局才为之一新。

此时汉朝立国已七十余年,王朝的威权,财富的积聚,与汉初已不可同日而语。

加之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年少气锐,乘时奋发,慨然欲有所作为,因此,一番政治革新,自是难以避免。

武帝治国,一改前代恭俭谨厚之风。

对外,屡行挞伐之师,北逐匈奴,南平闽粤,
连通西域,拓土开疆,使汉朝声威远播;对内,则表彰六经,号令文章,修制度,改正朔,兴太学,订礼乐,掀起了一股政治变革的热潮,从根本上改变了文景以来的政治风气。

在这场翻天覆地的政治变革中,汉武帝一直比较注重讲究政治策略。

一方面,他公开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尊儒术,借儒术以粉饰太平,收揽人心,但对于董仲舒一类真正的儒生,却敬而远之,不予重任;另一方面,他不动声色,在实际政治运作上,却重用法术之士,借以打击游侠,裁抑豪宗,整顿吏治,聚敛财富。

例如,他重用“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公孙弘为丞相,任用酷吏张汤为御史大夫,都是著名的故事。

可以说,在汉武帝时代,“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已经初步形成了。

但是武帝的“阳儒阴法”实在是一个初级产品,儒法的结合十分的表面化,因此,其效用也很是有限。

武帝所以公开倡导儒学,主要是由于他仅仅对儒学的各种粉饰太平的仪式和理论感兴趣,而且在实际政治活动中,他也仅仅把儒学用于这些方面,至于儒学倡导的教化人心,轻徭薄赋,仁政爱民一类真正代表儒家本质和核心的主张,他一概弃而不用。

在骨子里,汉武帝是偏爱法家申韩刑名之学的,因此,他的实际治国策略,是明显偏于杀伐、苛察严酷的法家的路子的。

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先后任用14位丞相,其中,5位因罪处死,4位死于狱中或自杀,宰相如此,百官自是一体。

仅此一点,便可以推见武帝信用法术之士的真实心态。

武帝之后,汉代治国策略才真正走向成熟,其标志,便是汉宣帝时明确提出的“霸、王道杂而用之”口号(霸道是法家主张,王道是儒家主张)。

据《汉书·元帝本纪》记载,汉宣帝不仅本人持法严峻,以严厉的手段打压那些议论朝政的臣子,而且所任用的也多是熟习并善用律法处理民间纠纷的人,这引起了时为太子的汉元帝的不满。

他对宣帝说,陛下用刑过于严峻,用人也是文法之士,这样不好,应当多多任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脸色一变,怒斥太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意思是汉代的基本治国策略,是糅合儒法两家,单纯依靠儒家思想治国,那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现。

宣帝见太子不能领会其中的奥义,便慨然长叹,“乱我家者,太子也!”果然不出宣帝所料,“柔仁好儒”的汉元帝即位之后,先是大力扶持和任用以萧望之、周堪为代表的儒生集团,结果导致吏治疲软,政令不行,朝中的宦官集团乘机和外戚集团勾结,打垮了儒生集团,在此情况下,元帝不得不任用宦官集团,从此朝纲大乱。

汉宣帝被史家称为西汉的中兴之主,《汉书》称赞他当政的时代,“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

的确,他把武帝开创的“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发展成了真正成熟的模式。

在他那里,儒法相互帮衬,各自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也通过对方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宣帝也因此创造了汉家的中兴之业。

而汉元帝的失败,恰恰在于背弃了这一策略。

“阳儒阴法”的策略之所以是一种成熟的治国策略,是由于,其一,它代表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态,这样,就既避免了纯任儒家的迂腐柔弱,也避免了纯任法家的苛察严酷。

其二,“阳儒”即公开倡导儒家思想,说明汉代统治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教化人心和思想宣传的重要性。

同时,“阳儒”也代表汉代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诛心”比“诛形”更加重要,这是治国技巧更加圆熟的标志。

其三,“阴法”即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推行并依靠法家,说明汉代统治者已经告别了传统儒家的空洞的政治理想主义,而具有了清醒的政治现实感。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