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述 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
感性阐述书法之美
感性阐述书法之美书法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跟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而前进。
它既是语言文字的书写,也是艺术的表达。
书法之美源于它那独特的形式和高超的技巧。
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不仅反映了古代智慧和审美观念,也凝聚了无数书法大师的心血和精华。
书法的美,首先表现在它的气韵和境界上。
书法家藉笔墨之间的飘逸和凝重,勾勒出天地间万物生长的历程,挥洒出宏观世界中的龙飞凤舞,展示出微观情感中的草长莺飞。
比如王羲之的行楷书法,虽然笔画明朗,但仍不失大气和飘逸。
他的书法中有磅礴大气的气魄,有温润细腻的气味,有奔放疏阔的情感。
直至今日,王羲之的书法依然被人们所尊崇,并被誉为“书圣”。
其次,书法之美还体现在其意境和意义上。
在古代文化中,书法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载体,是对思想、哲学和人生的陈述。
这种陈述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着高妙的技巧,更是在内在意义上有着深刻的启示。
比如王献之的“兰亭序”,用轻劲苍劲的笔画,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使文字和艺术相得益彰,达到了艺术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那种雅致、本色、简洁而深远的意境,至今仍让人感到庄重和典雅。
最后,书法的美还源于其个性和风格上。
书法艺术中,气息和个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诸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他们笔下所呈现的风格、气度古朴的个性,都不同于任何人的书法。
比如柳公权的行书,沉着、坚实、大一统的线条,都是表现他当时内心感受的体现。
他的行书中,除了清新飘逸,更有豪放洒脱的感觉,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顶峰。
综上,书法之美不仅体现在其形式、技巧和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在其艺术、意境和个性上。
它是中国文化精粹的结晶,也是人类艺术的珍品,更是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
书法之美,表现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和文化传承,它将永久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中国书法之美
视点09近十年来常应邀去大陆各地讲学,事后主人例必殷勤伴游,或纵览山川之名胜,或低回寺观、故居之古迹,而只要能刻、能题、能挂的地方,总是有书法可赏。
书法不愧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不但能配合建筑与雕刻,而且能呼应文学与绘画;不但能美化生活的环境,而且能加强艺术的欣赏。
无论是登高临水,或是俯仰古迹,只要有宏美的书法跃然于匾额、楹联或石碑之上,现场的情景便得以聚焦,怀古的气氛立刻就点醒了。
这一切文化现场,豪杰与志士所徘徊不去,正好由书法来画龙点睛。
广义而言,整个书法艺术就像是中华文化的签名,签在一切的亭台楼阁、一切的关梁阨塞之上,说,这一切都属于伏羲与仓颉的子孙。
所以面对名胜古迹,我常低回于历代的题咏之前,幻觉祖先的魂魄就在那神秘难认的篆隶之间向我泄密,就在那一点一捺、那顿挫转折之中向我手语,幻觉历史就躲在那后面隐隐地向我题词,有时是楷书的端庄,有时是行书的从容,而有时,是草书的狂放。
这些年来回大陆,常在登临之余,凛然于猛一回头,案上的文房四宝早已在严阵伺候。
题什么呢,倒难不了我。
围观者以为我悬笔不下,是在构思吧,岂知我实在是难以下笔,因为拙腕管不住顽笔,轻毫控不了重墨,只要一落笔就满纸云烟,不,就乌烟瘴气了。
书法之为中国艺术,具体而又抽象,明显而又高深,通俗而又出尘,实用而又唯美,真是矛盾而又统一。
书法就像语言,人人都用,天天在用,但只有艺术家用来才美。
我自己不擅书法,小时虽也在九宫格中临过柳体,但既无才气,也欠毅力,很快便放弃了。
这么多年来,写硬笔还勉称整齐,一遇软毫就四肢无力;写小字还不成问题,但要写大字,就乱了方寸,鞭长不及。
其实名人在江山胜处的题词,也不一定都好。
以题词成癖的乾隆为例,我总觉得他的政绩虽佳,诗却平平,字也不出色。
至于现代政治人物的“墨宝”,也常常言语无味,书法平庸,不免败人游兴,若被洁癖狂倪瓒撞见,恐怕真会派几个洗桐僮仆来清涤一番。
在学界,也不见得有多少人擅书。
我就见过有些中文系的教授笔迹之潦草,恐怕连草圣也眯眼难认,还有些则生硬不屈,像美国学生搭架起来的铁画银钩。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书法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审美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书法的演变和美学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书法的演变书法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最初作为一种文字,主要是用来刻在青铜器和兽面上的。
然而,后来,书法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它不再只是为了传递文字,而是成了一种美学形式。
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征服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爱好者。
1、秦汉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的书法,以篆书为主,它是一种非常规范的书法风格,它的字形非常整齐划一,注重端正、规矩。
这种书写方式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在商业、政治、文化交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和经典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和隶书等书法风格相继盛行。
魏晋的草书和南北朝时期的隶书,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创新时期。
草书的字体虽然潦草难辨,但是它的线条却非常流畅有力,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出运笔的力道和节奏感;而隶书的字体则更加勇健有力,行云流水,非常符合当时那种充满力量和朝气的时代背景。
3、唐宋时期的书法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唐朝的书法家郭熙和欧阳询等人,不仅是当时的书法大家,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宋代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文字的美感,在“留白”的运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徐浩和宋元书法家赵孟頫等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书法风格独具魅力,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明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王羲之等人,同样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书法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书法的美学特点1、书法是线条艺术的代表书法源于文字,图形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渐渐转化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技法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技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技法。
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书法的历史渊源、魅力以及常见的技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渊源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风貌。
最早的书法创作可以追溯到商代,而在秦汉时期,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自那时起,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就成为了主要的书体,而且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
二、魅力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
首先,书法创作既注重笔画的线条美,又注重字形的结构美。
艺术家通过对笔法和字形的精细处理,使每一个字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其次,书法被视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传达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再者,书法作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每一笔每一画都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三、常见技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丰富的技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技法:1. 用笔书法作品的用笔是决定其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用笔方面,有点画、横画、竖画、撇画和捺画等。
不同的用笔技法和力度的运用,能够赋予作品不同的气韵和表现力。
2. 结构书法作品的结构是指字体在纸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字的大小、形态以及排列方式等。
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3. 书写速度书法作品的书写速度是指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的节奏感和速度掌握。
艺术家可以通过改变书写速度来控制笔触的轻重、粗细,从而达到创作意图。
4. 墨迹渗透墨迹渗透是一种特殊的技法,通过在纸上使墨迹渗透,使书法作品呈现独特的质感和墨香。
总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技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历史渊源、独特魅力和常见的技法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家的才华。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书法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其所包含的艺术魅力,体验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说中国书法是天下最“美”的艺术,但到底美在哪里,你知道吗
说中国书法是天下最“美”的艺术,但到底美在哪里,你知道吗原创书法微评 2019-07-10 07:21:33一幅书法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或几个有蕴藉的“字”,从笔画到单个字再到整幅作品处处透露着书法的美,然而具体地说,美体现在哪里呢?是如何体现的呢?1、美在笔画之气学童初握笔时,首先从一笔一画入手,作为有书法美的线条,尽管外形不一,也有笔画、书体、流派等各种因素的差别,但是凡是能够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一种有力度的线条。
《书苑菁华》中载:“一如千里阵云,丶如高坠石,丿如路断犀象,如百钧弩发,丨如万岁枯藤,乙如崩浪雷奔,如劲弩筋节。
”集中到一点:挥写的力度、气势,要从一点一画上毫不含糊地表现出来,总体书法形象才能是有力量,有气势、有生命的,这在传统书学中被称为“笔力”。
判断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标准,首先看其是否“圆”,其次看其是否“涩”,“圆”是立体概念,是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这样便使之有一种立体感和浮雕感,使笔画不仅是附于纸面的二维表现,更是一种三维立体,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表达出外廓良好的丰满匀称,使之有一股气充满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圆转处不塌不缺不飘,产生“不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效果。
立体圆和外廊的关系正是传统书学中经常讨论的“骨”与“肉”的关系,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说得较为贴切,充实就是笔酣墨饱,神完气足的状态。
总之,在其中体现的是一种支撑一切的“气”。
“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正如康德所说:“威力是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能越过本身具有威力东西的抗抵,它就叫做支配力”,“涩”表现的全是这种支配力,这种效果如“万岁枯藤”,生气韵动,曲折奋进。
其中充满了“生气”和“力气”,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之气。
2、美在组合之气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但是它是以成组线条出现的,线条本身的美固然是基础,但只有成组之后,书法美才能最终完成。
在线条的组合也即间架结构中呼应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书法家的作用便是要使各笔画“贯气而自然”,将独立的线条贯穿为统一体,而有呼应的线条,就像“气”在流动,犹如被赋予了生命,这种呼应是在笔势往来之中实现的,“起笔为呼,承笔为应”(笪重光《书筏》),笔势在一幅既成的作品中并不显露,笔断而意连,但又是一种确实的存在,介乎有形和无形之间,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难怪传统书学把它叫做“气”。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一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之一。
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
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他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切的莫如写字。
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二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
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因而遂滋,则谓之字。
”汉字有六义:曰指事,曰象形,曰形声,曰会意,曰转注,曰假借。
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
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三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
且看孙过庭之滔滔宏论:“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以真、草、隶、篆为例。
四真书之美。
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
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
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真书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
水墨年华——书法美在哪
水墨年华——书法美在哪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传统艺术,也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
沈尹默先生这样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它以‘无色而具图画的绚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书法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够运用点画的变化,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体现一种外在美,同时也通过由前三者有机结合而呈现的韵律、意象、神采、风格等体现为一种内在美。
可以说,它是以简单的物质手段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艺术。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都能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幽远的意境。
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纳天地人在黑白徐疾之间,施张人生之雅趣,凝聚浩宇之幽思,毫末奔雷走电,笔底倒海翻江,观之赏心悦目,书之养性怡情。
一、美在形态对于点画、结体、章法之形态美,古人早有过精妙的论述。
卫夫人《笔阵图》就形象地说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捺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等。
孙过庭《书谱》中也说到作书要“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除此之外,汉字的方块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几经历史演变,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每种字体各自生趣,又都有形式上的共同美感。
总之,通过书家对纸、笔、墨得心应手的掌控,点画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燥、润;结体的长、方,平、险;章法的疏、密,紧、松;四者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和谐、自然、丰富的美感。
二、美在意象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到“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中国书法之美:探索传统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之美:探索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示人格的方式。
通过对中国书法的探索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1. 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书法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划和书写,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书法作品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古老的文字刻画充满了原始人类的神秘和力量。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字的形体逐渐规范化,相应地,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更加完善和发展。
2.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笔画的变化: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都蕴含着墨者的心情和思绪,其粗细、起落、连续性等方面都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和修养。
•气韵生动:书法作品在表现文字文字的基础上,更注重表达文字背后的氛围和情感。
通过笔墨的运用,书法家可以给人以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结构谐美:中国书法追求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准确与完整,更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与谐美。
通过布局的合理与巧妙,书法作品可以展现出静美和动感的结合。
3.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国人的尊重和珍视。
不论是古代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还是现代的书法大家潘天寿、米芾,都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同时,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书法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也在不断探寻和创新。
4. 中国书法的魅力与意义中国书法之美源于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观赏中国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之美、意境之深,甚至能够沉浸其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当代社会,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可以激发出个体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怀。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字本是⽤来代表语⾔传达思想的⼯具,有实⽤价值,它要求形体整齐,结构固定,便于使⽤。
中国的⽅块汉字却独具多样变化,在实⽤价值之外还有⾼度的艺术价值,⽽我们也就有书法这门艺术,外国就没有。
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本⼈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个⽅⾯。
⼀、书法的线条美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致的。
⽽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具,是⽑笔。
由动物⽑制作,它柔软⽽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由的特⾊,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焉”。
正因为⽑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书法线条的⽴体感是书法艺术的⽣命。
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笔⼼常在点画中⾏”的⽤笔原则。
因为,中锋线条有坚实圆润的美感,偏锋线条有浮燥薄削感,藏锋的线条有含蓄感,露锋的线条有⽣辣感,如竖画,当悬针⽽写成垂露则⽆⼒,当垂露⽽写成悬针则⽆韵。
”“⼊⽊三分,⼒透纸背”是⼒感中的“⼒”,是欣赏书法时的⼀种感受,是观念中的“⼒”,属于⼼理学范畴。
⼆、书法的墨⾊美书法⽩纸⿊字,看来似乎⾊彩不多,但却妙趣⽆穷。
中国画中墨⾊的浓淡,有墨分五⾊之说。
书法虽然不同于绘画,但对墨⾊变化进⾏探索的书家也⼤有⼈在。
在宋以前,书家们的创作实践⼀般都是以浓墨为主。
关于浓墨的艺术效果,苏东坡曾形象地⽐喻为⿊溜溜的⼩⼉眼睛,⼩⼉瞳⼦乌⿊⽽光亮,闪烁⽽有神采。
⽤墨的燥润也是墨⾊美的⼀个主要⽅⾯。
⾏草要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这⾥所说的润,当然不是说⽤墨太湿,如果太湿,墨就会溢于毫外,产⽣涨墨的弊病,形成“墨猪”。
燥也不等于枯,因为枯是没有⽣命的。
三、书法的形体美如果说,西⽅绘画精意刻画⼈体是为了歌颂⼤⾃然造物的形体美的话,那么,中国书法运⽤点画组合成的⽂字结构,表现的是⼀种近乎抽象,⽽实在是能够造多姿多式的形体美。
古代的象形⽂字,对物象⼒求删繁就简的特征,使象形⽂字的形体,较之物象⼜似是⽽⾮,似⾮实是,罩上了⼀层朦胧的⾊彩,具有耐⼈揣摩、发⼈想象的变形美。
书法的十二种之美
书法的十二种之美书法是一门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独占鳌头,源远流长。
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相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而书法的十二种之美,更是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深邃内涵和瑰丽魅力。
第一种之美——遗传美:从上古到现在,书法一直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蕴,所以书法也有传承的美。
第二种之美——框架美:书法是一门画龙点睛的艺术,书法家描绘出每一个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大小,构成了完整的字形,展示出框架美。
第三种之美——匠心美:书法创作除了依靠绘画技巧,更需要全身心的专注,才能体会到字的魅力,才能使作品生动活泼,流露出匠艺的美。
第四种之美——气韵美:书法家通过线条和空间的运用,用自己的心境和创造力赋予每个字以灵魂,造就出书法作品的气韵之美。
第五种之美——神韵美:在创作时,书法家需要掌握笔画递进、力道变化和用笔韵律,才能通过笔调表现出个人的情致和灵气,从而得到神韵之美。
第六种之美——内涵美:书法源于古代文化传统并发展至今,作品中也呈现出对文化的秉承,所以书法更有蕴含文化内涵的美。
第七种之美——收放自如美:书法家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字体的笔画,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境,使笔画的收放自如,展现出诸般美感。
第八种之美——变化多样美:通过创新和实践,每个书法家都有着个人的创作特点和技巧,所以书法又有着变化多样之美。
第九种之美——相视成眸美:书法与人生息息相关,在接触过程中,可以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因此书法又有相视成眸之美。
第十种之美——质朴自然美:书法作品在形式上反映出书法家对世界的感受,说到底表现了个人的情趣,所以有着质朴自然的美。
第十一种之美——动静相宜美:书法,一是有形的直线、曲线、圆滑,二是无形的气息、声音、美感,在这两者相结合的互补中,书法家描绘出动静相宜的美。
第十二种之美——笔墨相宜美:从端正、饱满到纤巧、小丽,从简朴、豪放到柔和、儒雅,笔墨恰如其分地取得了和谐,产生了笔墨相宜之美。
中国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之美
书法美,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审美研究,包含了东方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是书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
书法美作为学科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书法美学的思想自从有象形文字就存在。
中国书法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并以其特立独行源远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的辉煌流程反映出的不只是感官上赋予人们的美感,更多的还有书艺思维的逻辑运动中所产生的艺术哲学,也就是人们常言的书法美学,中国有句古话:“字里有乾坤:“,其实,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线条,康德说过:“线条比色彩更具有审美性质”可谓是精辟的总结。
2019年论述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论述中国书法艺术之美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之一,这学期,通过在书法鉴赏这门课上的学习与了解,我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中国书法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下面就是我对中国书法鉴赏的一些浅薄的见解。
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
在书法鉴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对几种不同形式的书法进行了学习。
对于其中的几个形式,我的印象颇深,所以感触也较为丰富。
隶书之美。
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
崭岩嵯,高下属连。
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
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所以,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
它给人的是肃穆敬仰之感,庄严厚重之情。
篆书之美。
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
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
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所以,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它给人变幻不定之感,探索创新之情。
楷书之美。
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
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中国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之美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是通过笔画、布局、结构、气韵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书法中,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从此开始,中国书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从甲骨文到隶书,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每一种书法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书法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的美在于其独特的气韵和形态美。
书法作品中的气韵是指书法家在书写时所表现出来的心境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美。
书法作品的形态美则是指书法家用笔画、布局、结构等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美。
气韵和形态美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美。
中国书法之美还在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书法作品中蕴含着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中国书法,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书法之美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家在书写时所表现出来的气韵和情感,通过笔画、布局、结构等手法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态,使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中国书法之美还在于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中国书法是一种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中国书法,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中国书法的教育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书法本身,更在于通过书法学习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总之,中国书法之美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气韵和形态美,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
书法之美范文精选800字
书法之美范文精选800字
书法之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书法艺术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下面,我将从书法的起源、特点和价值等方面阐述书法之美。
首先,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一些简单的文字,而到了汉代,书法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历代文化的发展,书法也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如今,书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次,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表现,更是艺术的展示。
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字的形态、线条的流畅、笔画的精细等,这些都是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同时,书法也需要具有审美价值,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文字的内涵和人文精神。
最后,书法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形式,更在于文化的传承。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书法艺术,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历史背景,也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此外,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综上所述,书法之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也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我相信,在不断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够欣赏到更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也能够在书法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学院:年纪:专业:姓名:学号:序号:2014年6月9日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皇帝时代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学不断积累、沉淀,汇集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经验和智慧,绽放出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美丽。
在这其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世界最美的艺术之一。
本文通过简要的说明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美力量美线条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
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
从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到如今为我们打印方便而普遍使用的宋体字,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变化,这期间中国书法艺术也随之进步升华着。
隶书之美。
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
崭岩嵯,高下属连。
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
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所以,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
它给人的是肃穆敬仰之感,庄严厚重之情。
篆书之美。
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
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
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所以,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它给人变幻不定之感,探索创新之情。
楷书之美。
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古人云:“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书法有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美。
它对美学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把握,使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美学家赞叹不已。
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
从中国美学自身系统来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书法美学包含了可与其它各门艺术相通的最基本的审美规律。
可以说,不懂书法美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
可见,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学习,不仅可以把握书法美学自身的系统的本质规律,而且对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
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
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的具体形式。
书家的笔法、笔墨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堪称为中国美术之魂。
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
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
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书法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艺术瑰宝。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书法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艺术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书法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书法的历史起源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当时,人们用毛笔或刻刀在龟甲、兽骨和铜器上刻写文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字艺术。
这些文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线条,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成为后世书法的前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形态,而书法也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秦、汉时期,隶书的兴起为后来隶书、楷书等书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历代的沉淀和创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体。
二、书法的发展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楷书,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草书、行书,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唐朝,书法达到了一个巅峰期。
唐代的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以其刚劲有力的笔墨和秀丽的构图,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榜样。
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文士墨客,则重视书法的雅致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形成了行草书的特点。
明清时期,书法逐渐趋于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书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冲击。
但无论如何,书法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许多人依然痴迷于书法的艺术魅力。
三、书法的艺术特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书法艺术中,有几个核心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是“气韵生动”。
书法的笔墨线条流畅有力,所表达的文字和意境传递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美感。
一字一句之间都蕴含着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意境。
其次是“结构和谐”。
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自由书写的形式展示其结构的美感。
史述: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
史述: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史述: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余秋雨《书摘》( 2014年03月01日)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
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体,又抽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连结起来了。
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中国文化千变万化,中国文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但它自己也有历史。
我曾经考察过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关注那里的文字遗存。
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
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
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
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失。
由此可知,文字,因刻刻划划而刻划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生命线。
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那些黑森森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
中国文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
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应。
但是,就在大地即将沉沦的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而且很快被读懂,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严。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
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
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
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严整,而且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中国书法的12种不同之美,每一种都令人感叹
中国书法的12种不同之美,每⼀种都令⼈感叹1清秀之美历代⼤家中,赵孟頫的清秀往往讨⼈喜爱,符合⼀般⼈的⼝味。
其在⽤笔上较外向,但不粗糙。
从传统审美⾓度看,其在线质中和美中属较低档次。
2清润之美清秀中滋养往往嫌不⾜,清润则有肤肌之丽,除去了清秀中存在的单薄感。
⽤笔⽐清秀者殷实⼀些,柔婉⼀些,笔迹略隐含⼀些,如东坡书。
3清媚之美清媚⽐清润在⽤笔上更具柔性,甚⾄有韵味的出现。
如果把清秀⽐为⼗五、六岁的⼩姑娘,外表单纯,⽽⽣理上尚不完全发育,仍缺少⼥性的特征的话,清润似⼆⼗左右,风华正茂的年轻⼥⼦,⽣理上发育健全,⼼理上也具有较完全的⼥性意味;清媚则似年轻的少妇,既具有⽣理上的完美,⼜在⼼理上有成熟感。
清媚者少锋芒,稳定⽽⾃然,丰腴⽽不肥浊,如王宠⼩楷、《曹全碑》等。
4刚健之美与清润⼀系偏于柔性的⽤笔特征相反,刚健者⽤笔⼊⼒强,顿挫重,但多⽤锋,少⽤笔肚,按下仅三四分。
其线型较细,但挺,提按分明,⾛笔两端慢、中间快,如李邕书中笔画较细者。
5清健之美清健⽐刚健在⽤⼒上⽂⽓⼀些,提按相对缓和,棱⾓略有收敛,但⼒感仍⾜,由外⽽内,如黄道周书。
6遒丽之美遒丽是将清润与刚健融合得恰到好处的⼀种线质风格,⽤笔轻灵柔婉中⼜处处坚实,转折强调⾻⼒,但不显外,⽤笔锋多,⽤笔肚少,线迹粗细适中,边缘清爽。
历史上把王书视为遒丽的典范,但并⾮所有王书皆遒丽。
如《何如帖》、《平安帖》等遒丽,《兰亭叙》“遒”的成分略嫌不⾜,便是前者按笔多,后者提笔多的缘故。
7清逸之美在清润基础上施以飘逸的性格,得清逸。
飘逸⽤笔并不轻飘,也不狂动,它虽看似不关注提按,实际上其在运笔时总是处于半提半按的状态之中,既不重按,⼜不轻提,速度也保持在不快不慢,如董其昌⾏草书。
8雄健之美雄健⽐刚健更进⼀层。
⽤锋按下的程度变⼤,线形相对变粗,显得饱满、坚实,但仍有锋芒。
如王铎书。
9雄厚之美在雄健的基础上⽤⼒加稳加重,锋芒渐隐,柔性因素显现。
笔锋按⾄七、⼋成,⾏笔缓和,转折处调锋提按过渡⾃然,以转笔代提笔换锋,棱⾓隐没在粗重的线条中,如邓⽯如⾪书。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代表作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代表作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艺术与文化的结晶,历史上曾经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它出现在中国古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和赞誉,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
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书法的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其笔画的形态、结构和韵律上,这使其成为了一种同时展现视觉和精神上魅力的抽象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书法的风格多姿多彩,发展出多种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有: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四种。
这四种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下文将对这四种书法风格分别进行探讨。
隶书,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出现的一种书体,也是奠定了中国千年书法基础的一种书体。
它的笔画线条严谨刚正,颇具雄浑气势,适合用于书写公文、法律文件等正式文件。
隶书的代表作品可以说是汉代的《古文尚书》了,它是目前保存最完善、最齐备的一部古代文献。
这部书以约六千字的篇幅,展示了汉唐时期的隶书精髓和风骨,深刻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楷书,是中国古代隶书的进化产物,出现在东汉时期,自唐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书法主要的书体。
楷书的线条比隶书更为柔和流畅,形态更具美感和艺术感,因此也更适合用来书写诗歌、文章等艺术性较强的文本。
唐朝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以及宋代的米芾、苏轼,都是楷书的杰出代表。
其中最让人惊叹的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和《多宝塔碑》,这两件作品不仅展现了颜氏家族浓郁气息的传承感,更成为了中国楷书艺术至高无上的代表作品。
行书,是隶书、楷书之后的又一种书体,它在正式书写的情况下比较少使用,例如书写公文、法律文件等正规文本。
它的特点是笔画连接连贯,线条优美流畅,潇洒奔放,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
唐代书法大家张旭的《兰亭序》是行书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这部篆刻和书法结合的作品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自唐朝以来一直被奉为书法家崇拜的经典。
草书,是书法发展的终极形态,始于东晋时期,盛于唐宋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述:中国书法的极端之美余秋雨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
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体,又抽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连结起来了。
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中国文化千变万化,中国文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但它自己也有历史。
我曾经考察过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关注那里的文字遗存。
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
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
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
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失。
由此可知,文字,因刻刻划划而刻划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生命线。
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那些黑森森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
中国文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
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应。
但是,就在大地即将沉沦的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而且很快被读懂,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严。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
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
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书。
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严整,而且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李斯为了统一文字,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化。
因此他手下的小篆,已经薄衣少带,骨骼精练。
有一种传说,秦代一个叫程邈的狱隶犯事,在狱中简化篆书而成隶书。
隶书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一到汉代,隶书更符合社会需要了。
这是一个开阔的时代,众多的书写者席地而坐,在几案上执笔。
宽大的衣袖轻轻一甩,手势横向舒展,把篆书圆曲笔态一变为“蚕头燕尾”的波荡。
这一来,被李斯简化了的汉字更简化了,甚至把篆书中所遗留的象形架构也基本打破,使中国文字向着抽象化又解放了一大步。
事情一到东汉出现了重大变化,在率真、随意的另一方面,碑刻又成了一种时尚。
有的刻在碑版上,有的刻在山崖上,笔墨又一次向自然贴近,并成了自然的一部分。
叮叮当当间,文化和山河在相互叩门。
如果从书法的整体流变逻辑着眼,我大体判断楷书产生于汉末魏初。
如果一定要拿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人做标杆,那么,我可能会选钟繇。
钟繇是大动荡时代的大人物,主要忙于笔墨之外的事功。
官渡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支援曹操一千多匹战马,后来又建立一系列战功,曾被魏文帝曹丕称为“一代之伟人”。
可以想象,这样一位将军来面对文字书写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沙场。
但是,他毕竟不是粗人,而是深谙笔墨之道。
他知道经过几百年流行,不少隶书已经减省了蚕头燕尾,改变了方正队列,并在转折处出现了顿挫。
他有足够功力把这项改革推进一步,而他的社会地位又增益了这项改革在朝野的效能。
于是,楷书,便由他示范,由他主导,堂堂问世。
章草是隶书的直接衍伸。
当时的忙人越来越不可能花时间在笔墨上舒袖曼舞,因此都会把隶书写快。
为了快,又必须进一步简化,那就成了章草。
章草的横笔和捺笔还保持着隶书的波荡状态,笔笔之间也常有牵引,但字字之间不相连接。
章草的首席大家,是汉代的张芝。
后来,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等到楷书取代隶书,章草失去了母本,也就顺从楷书而转变成了今草,也称小草。
今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草书了,一洗章草上保留的波荡,讲究上下牵引,偏旁互借,流转多姿,产生前所未有的韵律感。
再过几百年到唐代,草书中将出现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那是后话了。
人类,总是在庄严和轻松之间交相更替,经典和方便之间来回互补。
当草书欢乐地延伸的时候,楷书又在北方的坚岩上展示力量。
这就像现代音乐,轻柔和重石各擅其长,并相依相融。
草书和楷书相依相融的结果,就是行书。
行书中,草、楷的比例又不同。
近草,谓之行草;近楷,谓之行楷。
不管什么比例,两者一旦结合,便产生了奇迹。
在流丽明快、游丝引带的笔墨间,仿佛有一系列自然风景出现了——那是清泉穿岩,那是流云出岙,那是鹤舞雁鸣,那是竹摇藤飘,那是雨叩江帆,那是风动岸草……惊人的是,看完了这么多风景,再定睛,眼前还只是一些纯黑色的流动线条。
能从行书里看出那么多风景,一定是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最深处。
然而,行书又是那么通俗,稍有文化的中国人都会随口说出王羲之和《兰亭序》。
对于曾经长久散落在山野间的魏碑,我常常产生一些遐想。
牵着一匹瘦马,走在山间,古道上,黄昏已近,西风正紧,我突然发现了一方魏碑。
先细细看完,再慢慢抚摸,然后决定,就在碑下栖宿。
瘦马蹲下,趴在我的身边。
我看了一下西天,然后借着最后一些余光,再看一遍那碑……当然,这只是遐想。
那些我最喜爱的魏碑,大多已经收藏在各地博物馆里了。
这让我放心,却又遗憾没有了抚摸,没有了西风,没有了古道,没有了属于我个人的诗意亲近。
山野间的魏碑,历代文人知之不多。
开始去关注,是清代的事,阮元、包世臣他们。
特别要感谢的是康有为,用巨大的热诚阐述了魏碑。
他的评价,就像他在其他领域一样,常常因激情而夸大,但总的说来,他宏观而又精微,凌厉而又剀切,令人难忘。
至此,一南一北,一柔一刚,中国书法的双向极致已经齐备。
那么,中国艺术史的这一部分,也就翻越了崇山峻岭而自我完满。
前面就是开阔的旷野,虽然也会有草泽险道,但那都属于旷野的风景了,不会再有生成期的断灭之危。
唐代书法,最绕不开的,是颜真卿。
康德说,美是对功利的删除。
但是,删除功利难免痛苦,因此要寻求美的安慰。
美的安慰总是收敛在形式中,让人一见就不再挣扎。
《祭侄稿》的笔墨把颜真卿的哭声和喊声收敛成了形式,删除了,安慰了,收敛了,消解了,也还是美,那就是天下大美。
不知道外国美学家能不能明白,就是那一幅匆忙涂成、纷乱迷离的墨迹,即使不诵文句,也能成为后人的心理兴奋图谱和心理释放图谱,居然千年有效,并且仍可后续。
我曾与一位欧洲艺术家辩论。
他说:“中国文化什么都好,就是审美太俗,永远是大红大绿,镶金嵌银。
”我说:“错了。
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几千年仅用黑色,勾划它的最高美学曲线。
其他色彩,只是附庸。
”唐代还须认真留意的,是草书。
没有草书,会是唐代的重大缺漏。
伟大的唐代,首先需要的是法度。
因此,楷书必然是唐代的第一书体。
皇朝的最高统治者与绝大多数楷书大师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等都建立过密切的关系。
这种情形,在其他文学门类中并没有出现过,而在其他民族中更不可想象。
上上下下,都希望在社会各个层面建立一个方正、端庄、儒雅的“楷书时代”。
这时“楷书”已成了一个象征。
但是,伟大必遭凶险,凶险的程度与伟大成正比。
这显然出乎朝野意外,于是有了安史之乱的时代大裂谷,有了颜真卿感动天地的行书。
颜真卿用自己的血泪之笔,对那个由李渊、李世民、李治他们一心想打造的“楷书时代”作了必要补充。
有了这个补充,唐代更真实、更深刻、更厚重了。
这样,唐代是不是完整了呢?还不。
把方正、悲壮加在一起,还不是人们认知的大唐。
至少,缺了奔放,缺了酣畅,缺了飞动,缺了颠狂,缺了醉步如舞,缺了云烟迷茫。
这一些,在大唐精神里不仅存在,而且地位重要。
于是,必然产生了审美对应体,那就是草书。
想想李白,想想舞剑的公孙大娘,想想敦煌壁画里那满天的衣带,想想灞桥、阳关路边的那么多酒杯,我们就能肯定,唐代也是一个“草书时代”。
就像中国文化中的很多领域一样,唐代一过,气象大减。
这在书法领域,尤其明显。
书法家当然还会层出不穷,而且往往是,书运越衰,书家越多。
这是因为,文化之衰,首先表现为巨匠寥落,因此也就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向往,失去了等级,失去了裁断。
中国书法的灵魂史,在唐代已可终结。
以后会有一些余绪,也可能风行一时,但在整体气象上与唐代之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宋代书法,习称“苏、黄、米、蔡”四家。
苏东坡,在书法上也留下了《寒食帖》。
在行书领域,这是继《兰亭序》、《祭侄稿》之后的又一杰作。
黄庭坚曾被人称“苏门学士”之一,算是苏东坡的学生了。
黄庭坚认为《兰亭》有“宽绰有余之风韵”,所以自己的字也从“宽绰”上发展,一般以欹侧取势,长笔四展,撇捺拖出。
这种风格,可以赞之为“恣逸舒展”,却未免锋芒坦露,笔划见俗,又雷同过多。
因此,康有为说他“变化无端”,我却认为他“变化太少”;康有为说他“神韵绝俗”,我却认为他“拖笔见俗”。
他的这种写法本也可以,但与《兰亭》三昧,颇有距离。
在宋代,真正把书法写好了的是米芾。
少有这样一位书法家,把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全都认认真真地学了一遍,而且都学得相当熟练。
然后,所有的“古法”全都成了自己的手法,刷、刷、刷地书写出来。
那些笔法都很眼熟,但又无法确定是谁的“古法”,它们被交相取用,又被交相破格,成就了一个全能而又峭拔的他。
宋四家最后一位是蔡襄。
但也有人说,他应该排在第一位。
苏东坡本人也这么说过,有自谦之嫌,姑且不论。
蔡襄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自己的生命强光。
看他的书法,可以点头,却不会惊叹。
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所在多有。
元代不到百年,汉人地位低下,本以为不会有什么汉文化了,没想到例外叠出。
不仅出了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一补中国文化缺少戏剧的两千年大憾,而且还出了黄公望,以一支闲散画笔超越宋代皇家画院的全部画家。
书法的运气没这么好,却也有一个赵孟頫,略可安慰。
赵孟頫的书法,超过了黄庭坚和蔡襄。
他的笔下,那么平静、和顺、温润、闲雅,实在难能可贵。
他的众多书帖,也很适合做习字范本。
赵孟頫的问题,是日子过得太好了,缺少生命力度。
或者说,因社会地位而剥夺了生命力度。
他是宋朝宗室,太祖子秦王的后裔。
谁知宋元更替后受到新朝统治者的更大重视,成了元代文化界领袖。
这种经历,使他只能尊古立范,难于自主创新。
他总是高高在上,汲取不了民间大地粗粝进取的力量。
明代书法,与文脉俱衰。
但因距今较近,遗迹易存,故事颇多,反而产生更高知名度。
大凡当时的官员、仕人、酒徒、狂者、画师,再不济也有一手笔墨,在今天常被称为“一代书家”。
而真正写好了的是两人,一是上海人董其昌,二是河南人王铎。
而王铎,已经活到了清朝。
董其昌的字,萧散古淡、空灵秀美,等级不低,只是有时写得过于随意,失了水准。
与董其昌构成南北对照,王铎创造了一种虎奔熊跃的奇崛风格,让萎靡的明代精神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