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9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3 第1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3 第1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论语十则教案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3)其它自学内容:
学生自学成才教材第19页“阅读指南”之“《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了解孔子以及儒家的主导思想。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5.“颜渊”篇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初中课文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课文《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重要性;2.学习十则《论语》与现代生活的联系;3.掌握《论语》中的十则内容及其背后的道德原则;4.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十则的内涵;2.分析《论语》十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分析《论语》十则的深层次含义;2.思考《论语》十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课本:包含《论语十则》的相关篇章;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以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解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学习《论语十则》(20分钟)分段阐释和讲解《论语十则》的内容,配合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则论语的道德原则。
3. 活动交流(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对于每则《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论语》中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选取一则《论语》进行展示,介绍该论语的背景、含义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互动交流。
5. 拓展实践(20分钟)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选择一则《论语》进行实践探索。
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个人项目或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最后进行展示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论语》的重要性和其中的道德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小组展示和实践探索,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论语》的理解能力,也加强了自身的道德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互动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的内涵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2、熟练的朗读课和背诵课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的朗读示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ài):有害。
⑩弘(hóng)毅: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教学目的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引人: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
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1 •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 •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
(略)3.“故”,旧知识。
“愠”,怨恨。
“厌”,满足。
“倦”,疲倦。
“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目标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1、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4、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①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三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三篇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论语》教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学教案通过学习《论语》十则,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课题:《论语》十则课时规划:三课时教学目标: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累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累积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包含的深层哲理,并晓得联络实际,指点自己言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评点启迪式,分类收拾归纳法教学进程:一.导入:孔子的生平阅历和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
(也可展现图片)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学习和做人处事的格言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两小儿辩日(小学)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同窗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讯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二. 介绍孔子、《论语》相干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
年龄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施展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另外,缭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胜利地刻划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莽撞,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慧善辩,曾皙的萧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光鲜,能给人留下深入印象。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早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期***的必读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
这些篇章分别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三.总体感知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应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以后凋()也12、其恕()乎二、划停顿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23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优秀3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优秀3篇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一一。
教学内容:《论语》六则二。
教学目标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
教学重、难点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8226;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讲解: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论语》十则
知、能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理解、积累、运用成语、格言、警句。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了解《论语》的古今地位和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程、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价目标:
1、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不断加强修身做人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体会文中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我国古代文化加以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还为他专门塑像。
他就是孔子。
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贤人”72个,文中提到的子贡和子路(即“由”)都在贤人之列。
作为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论语》,同样影响很大,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必读书课本。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于是,世上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一起聆听先哲的教诲。
板书课题,并解释《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读准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注意字音,体会语调和停顿;同时,看看文中哪些语句已经熟知或听别人使用过,激发阅读兴趣。
2、学生试读,关注易错的字音,停顿易错的地方。
3、教师范读。
正音点拨:
论语(lún)、说(yuè),诲女(rǔ)、是知(zhù)也、愠(yùn)、
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弘(hóng)凋(diāo)、矣(yǐ)
停顿点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学生分则分组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三、疏通文句,读懂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指导。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非确数。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从前的。
后句是“可以(之)为师矣”句的省略,之,指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④、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诲,教诲。
为,(就)是。
⑤、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指内心。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义为己任——士,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仁义为己任,是“以仁为己任”。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涵。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以向全班征求意见,师生共同确定答案。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的朗读全文,速度快的可以试着背诵。
四、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五、巩固、复习。
抽查难句翻译和课文熟练朗读、背诵情况。
六、深层领悟,揣摩内涵。
㈠、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成语根据平时积累,从课文中搜寻。
格言、警句分类整理、收集,按照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谈修身做人的三类来分记。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具体如下:
⑴、成语类
温故知新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谈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五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㈡、问题讨论
⑴、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⑵、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说说理由。
问题预设引导:
①、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君子吗?他应该怎样去加强修养呢?
②、有些老师知道很多知识,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在孔子看来呢?(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与思?(专心致志的学,独立的思考)
④“诲女”章,谈话的背景是这样的,一天,子路穿戴整齐的去请教孔子,一脸的得意神情。
经孔子批评后,他换了身便服,可神情依旧。
根本没有领悟老师的批评,于是,孔子就说了那番话。
用意是什么呢?(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也就是要谦虚,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
⑤联系实际,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生活中这样做重要吗?是否任何情况都适用?(注意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含有的相互体谅之意,和“仁”接近,“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观点预设: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⑥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
⑦你新的更深刻的启示吗?
⑶、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①、学习态度:要谦虚……
②、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与复习……
⑷、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㈢、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严正警告: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孔子是:.
曾子是每天三省:.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
1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观点预设: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七、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八、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并翻译难句子。
2、总结本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养做人方面的格言警句。
3、学会灵活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