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这一社会现象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产生。
这些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往往面临着诸多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尤为突出。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行为问题,正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他们可能通过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方式寻求情感寄托和认同,久而久之形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身体健康,更对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心理健康方面,网络成瘾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引发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方面,过度依赖网络的儿童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会适应困难。
关注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网络成瘾、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探讨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关联,为相关研究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1. 留守与流动儿童的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留守与流动儿童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这些儿童的成长环境往往与常规家庭存在差异,他们或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守家乡,或与父母一起迁徙至城市生活学习,成为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因生计所迫,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孩子们只能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
他们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陪伴,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
而流动儿童虽然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频繁更换生活环境和学校,他们往往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都面临着诸多共同的困境。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
2023-11-04
目 录
•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概述 • 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问题 • 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问题 •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促进策略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概述
留守儿童定义与特征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家 乡的儿童。
综合性研究,以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手段,深化对留守儿童和流
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认识。
03
创新研究技术
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技术和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
研究的效率和精度,推动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研究领域拓展与深入
拓展研究对象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不仅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关注其家庭、学校、社区等环 境因素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流动儿童教育环境及影响
教育资源不足
流动儿童在迁入新环境后,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等 。
学习成绩下滑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学习压力过大,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及影响
身份认同困惑
流动儿童在迁入新环境后,可能会面临身 份认同困惑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原有身份 和新环境之间进行选择和调整。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和 流动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形成 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
局。
教育改革与心理健康干预
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 源。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心 理健康发展。
留守流动儿童
把爱放飞关注留守、流动儿童概念生存现状心理问题及成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留守、流动儿童的概念⏹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以下(含17岁)的未成年人。
⏹流动儿童:指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生活,而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待遇的未成年人。
二、留守、流动儿童生存现状⏹留守儿童56.4%的留守儿童与单亲生活;32.2%与祖父母生活;4.1%与其他亲戚生活;0.9%被寄养在别人家。
⏹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最大问题当属教育问题三种就学途径:全日制公办学校,高收费的私立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生活困扰首推住房承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贫困”,处在教育边缘。
及成因 留守、流动儿童1.认知问题:缺乏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缺乏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2.情绪情感问题:心理躁动、抑郁;敏感、早熟;逆反和怨恨心理3.行为问题:缺少家庭教育,问题行为较多;易交不良朋友,经常惹事生非4.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丧失信心、降低学习要求、不求上进5.人际交往问题:自我封闭、缺乏交往;心理失衡及成因 留守、流动儿童1.家庭方面:缺少亲情,缺少家庭教育2.学校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位,教育资源匮乏3.社会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社区文明建设落后;城市人的偏见;安全感的缺失4.政府方面: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够,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小迪3岁了,是小班的孩子,总是沉默寡言,做事情随心所欲,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
小迪父母因为长期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孩子过着游击战似的生活,今天是跟奶奶住,明天跟着姑妈住,后天又跟着干爹住,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一次我组织孩子到户外做早操,所有孩子都出来了,就只有小迪还在门口站着,我微笑的向他招手示意,让他知道快出来了。
可是他明明看见了,却故意把目光转向一边,我生气了,大步走过去,训斥道:“小朋友都在等你了,你还在这里愣着干嘛?”小迪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的哭,从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愤怒,憎恨。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社会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帮扶
机制。
02
社会歧视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可能受到社会歧视,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0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生活中的困境得不
到有效解决。
政策制度因素
政策法规不完善
教育体制问题
有关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政策法规尚 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心理健康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较为突出,多存在自卑心理
。
教育需求
渴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 会。
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城乡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融 入城市生活。
代际分化
新旧观念冲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代际分化 问题。
社会支持体系
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教育、心理、福 利等方面。
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 应试教育盛行等,影响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 儿童的全面发展。
医疗卫生保障不足
社会福利机构缺乏
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医疗卫生保障不 足,缺乏及时有效的健康关爱与保障。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社会福利机 构缺乏,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05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对策 建议
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现状进行全面 调查和分析。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 童的差异和特点。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0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数量及分布情况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示例文章篇一:《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构建爱的桥梁》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家庭里,有这样两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像角落里被遗忘的花朵,那就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他们跟着父母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
就像一群候鸟,居无定所。
我曾经遇到一个叫小辉的流动儿童,他跟着爸爸妈妈在不同的城市打工。
他对我说:“叔叔,我在一个学校刚交上朋友,就又要走了,到新的地方,又得重新开始。
”那小脸上满是无奈。
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往往无暇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关心。
新的环境里,他们可能面临着陌生的学校、不一样的教学方式、甚至还有同学们异样的眼光。
这就好比把一颗刚扎根的小树苗,不停地从一个土壤拔起,再种到另一个土壤,它能茁壮成长吗?再看看留守儿童,他们被留在老家,守着那一方小小的天地。
我老家有个叫小花的留守儿童,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她的父母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那么几天。
小花对我说:“我想爸爸妈妈,可他们总是不在。
”那眼睛里满是渴望。
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都无人倾诉。
他们在学校要是受了委屈,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就像一只孤雁,独自面对风雨。
那我们该怎么去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爱服务机制呢?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学校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关爱阵地。
学校就像是一个大花园,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学校可以专门为流动儿童设立适应课程,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环境。
就像给那些新移植来的小树苗浇上定根水一样。
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和他们谈心。
我想,如果小辉的老师能多和他聊聊,了解他的困惑,他就不会那么无助了。
而且,社区也可以发挥作用。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把流动儿童和当地的孩子聚在一起,让他们在活动中交朋友,消除隔阂。
这就像是把不同的溪流汇聚到一起,最终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对于留守儿童呢?政府要加大投入。
在农村,可以建立更多的儿童关爱中心,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小窝。
关于县域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共同困境分析及教育策略探讨
关于县域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共同困境分析及教育策略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劳务产业随之发展,很多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进城务工,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及人口迁移,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凸显。
本文针对县域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教育对策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
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庞大,流动性也比较大,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以及情感方面的沟通都比较欠缺。
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流动儿童没有过多的余力进行接纳,因为学校要为本地生源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至于这些儿童的教育受到一定影响。
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个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也为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积极的采取多方面措施,但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因此,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1、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沟通方式极其重要。
父母能否正确的给予孩子指导,能否在必要时给予孩子关爱与鼓励,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往往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的家庭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情感沟通,孩子无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导致其各种问题频繁出现,对孩子身心成长造成了极大危害,以至于限制了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1.学校教育现状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很多教育职能部门进行合并,而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很多孩子的就学面临着极大问题。
另一方面,一般教育局指定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大多是城乡结合处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这对孩子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流动儿童
2.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我国逐渐 由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变 为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在 这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流动的规模愈 来愈大。在我国,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农 村到城市,其目的是务工。因此,流动人口中 大多数是18至45岁的中青年人,而他们的子女 正处在学龄阶段,流动儿童的教育等诸问体.
流动儿童失学率偏高:
中国儿童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达 到9.3%;适龄流动儿童不能入学表现尤为突出,6周岁 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近半数适龄儿童不 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 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 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失学 儿童“童工”问题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 心数据显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 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基本权益。
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2.26%的流动儿童经常逃学, 有14.32%的流动儿童留过级, 28.58%的流动儿童转过一次学, 15.97%的流动儿童转过2次以上学。 有34.48%的流动儿童担心父母带自己到别的城 市。然而对未来的城市生活,流动儿童普遍期 待较高。因为从小就在城市,83%的流动儿童 喜欢城市的生活,并希望继续留在城市,他们 比父辈更适应和向往城市生活。
学习环境简陋 家务负担繁重 课余生活单一 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
骂
心理问题
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 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
学习障碍五方面)
二、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
1.自身面临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缺
留守和流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01 Chapter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定义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0102研究目的和意义02 Chapter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风险预防接种留守儿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缺乏父母的照料,可能错过关键的预防接种,增加了患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
医疗保健服务流动儿童可能面临城市医疗保健服务的门槛,如户籍限制、医保问题等,影响他们及时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
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生长发育慢性病风险身体健康的长期影响03 Chapter情感和社会发展情感缺失流动儿童在频繁搬迁过程中,难以稳定地与同伴建立深厚友谊,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社交能力受限身份认同困惑学业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04 Chapter家庭结构不稳定亲子关系疏远照顾者负担加重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匮乏学习成绩受影响社会支持和保护体系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针对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无法充分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留守和流动儿童所在社区可能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导致他们面临孤独、歧视等社会问题。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机会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不足,留守和流动儿童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能力。
社区支持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05 Chapter政策层面的改善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社区和学校的支持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师生关爱工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1增强家庭功能23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搭建亲子沟通平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亲子沟通平台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合作06 Chapter研究结论概述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健康风险增加教育资源和家庭支持不足需要综合干预措施010203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样本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01缺乏长期追踪研究02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03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拓展研究范围和样本规模加强长期追踪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发展针对性干预措施THANKS。
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全国已过亿的流动人口有多少学龄儿童?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专项统计结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在京公布了中国9城市的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一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报道中还提到:中国近2000万流动儿童教育状况堪忧:失学率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及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1、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30%留守儿童平时没有零花钱,平均每人每星期还不到5元钱,更不用说买什么营养品、水果等一些城市家庭的消费。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二)流动儿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各种教育费用是流动儿童迈进正规学校大门的一道“门槛”。由于教育部门下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要,因此流动儿童每年需交纳的教育费用主要有三部分;(1)学杂费,与其他学生的交费标准一致;(2)借读费,按照各地区制定的借读费标准收取;(3)赞助赞(也叫教育补偿金)。各种费用加在一起,流动儿童每年需交纳1000-2000元教育费用。对于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而言,这笔费用成为他们迈进正规学校的一道“门槛”。尤其是某些收入低而且不止有一个学龄儿童的流动人口家庭,这道“门槛”对他们来说显得太高了,让他们感到难以逾越。
2、家务劳动繁重。留守儿童基本上回家就要做家务,52%的孩子放学回家后要去放羊、牛等牲畜,而且大一点的孩子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农活,91%的留守儿童要自己洗衣服,可以说在家根本没有时间学习。虽然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而且有的孩子由于做家务而耽误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挨老师的批评,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青年劳动力的外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大幅增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健康发展,所以,加强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探究尤为重要。
本文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为主题,在分析我国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两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策略一、我国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现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开放力度不断加强,人员流动量大,每年都有大量务工人员从乡村流向城市,这也使得“中国春运”成为人员流动数量最为庞大的时期。
春运期间,多数劳动力返乡过年,这部分人群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子女多数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或者跟随父母到务工地区上学并成为流动儿童。
因此,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儿童数量为3亿左右,其中留守儿童总数为6100万,流动儿童为3600万,前者在我国儿童中占比22%,后者占比13%,当然,在精准扶贫等政策推动下,我国留守儿童呈现大幅下降,其中2019年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现有留守儿童总数将近1000万,即便如此,国内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数量依然是庞大的。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成长当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问题,因为这些儿童在缺乏父母关爱或者因为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无法适应周边环境,情感较为脆弱,在此过程中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如果长期缺失家庭父母的关爱与陪伴,那么在心理上就缺失安全感,而且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处理,这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流动儿童,虽然能够与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由于居住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不稳定,容易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缺乏归属感,而且父母务工人员的身份也易于让流动儿童产生自卑心理。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涉及全国多个省份,是社会不可忽视 的群体。
城乡流动儿童定义与规模
城乡流动儿童定义
城乡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进城务工等原因,随同父母在城市 生活的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规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他们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主要问题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 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现状 •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措施和成效 • 城乡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进展和成效
01
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定义与规模
留守儿童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共同生 活在一起的儿童。
加强家庭亲子沟通
通过开展家庭亲子沟通活动、家庭 教育指导等,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进彼此的 理解和关爱。
04
城乡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进 展和成效
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进展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针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为流动儿童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队伍建设情况
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已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留守儿 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
志愿者队伍建设
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 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阵地建设情况
乡镇(街道)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实施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留 守儿童的情况,为制定相应措施提供了依据。
留守和流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01 Chapter留守儿童定义留守儿童分类留守儿童定义与分类孤独感自尊心受损焦虑和抑郁030201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意外伤害风险增加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加强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02 Chapter流动儿童定义流动儿童分类流动儿童定义与分类焦虑和抑郁面对新环境和新人群,流动儿童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和压力,导致自尊心受损。
自尊心受损学习困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免疫力下降新环境中的气候、水质和卫生条件等变化可能影响流动儿童的免疫力,导致容易感染疾病。
营养不良由于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流动儿童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心理行为问题由于心理压力和学习困难等问题,流动儿童可能会出现多动、厌学、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流动儿童身体健康问题01020304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学习辅导建立社交支持网络加强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措施03 Chapter01 02留守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类型可能包括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例如,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幸福,导致学习困难和社交障碍。
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孤独感和情感缺失的问题。
流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类型可能包括适应问题和优势。
例如,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和学习新技能的挑战,导致心理压力和适应问题。
然而,流动也可能带来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交网络,这可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VS留守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原因可能包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亲戚或祖父母的照顾不足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薄弱。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孤独感和情感缺失的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流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原因可能包括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和学习新技能的挑战。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流动儿童面临心理压力和适应问题。
然而,流动也可能带来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交网络,这可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04 Chapter0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01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02提供心理支持实施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心理辅导1 2 3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提供社会支持完善法律法规05 Chapter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发展多元化研究方法跨学科合作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内容的深入拓展与完善拓展研究领域细化研究主题增加影响因素分析政策建议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依据,改善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
关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 教案
关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案关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守在家中由他人照顾的儿童,而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需要而频繁迁徙的儿童。
这两个群体都面临着与家庭分离、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二、了解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需求1. 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我们应当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自信心。
2. 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流动儿童频繁迁徙,无法稳定居住在一个地方,教育资源匮乏成为他们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当为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关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方法和策略1. 政府的责任和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保障体系,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2. 学校的责任和作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应当积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组织亲子活动,促进学生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
3. 家庭的责任和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家庭更需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家长应当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心理支持。
家庭可以组织亲子活动、阅读俱乐部等,与孩子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学校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很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曹述蓉(2021)通过对湖北省6县304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并不理想,表现出学习适应水平较低、社交―领导行为的适应情况较差、情绪适应水平很低、自我效能感差以及容易出现焦虑和孤独感等特征。
张鹤龙(2021)通过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发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学校适应情况比不上同龄的非留守儿童。
彭文波、高亚兵(2021)则利用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情况的评定量表比较分析了650名留守儿童和698名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
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总体水平极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情况良好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龄阶段、学习成绩的留守儿童,其学校适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监护状况的不同对不同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影响不明显。
可见,无论从儿童的自我陈述层面,还是基于教师的评定层面,相关研究都得出了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不够理想的结论。
关于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代表性研究主要有:许传新(2021)通过对成都市997名流动人口子女的调查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习惯方面适应良好,年级、媒介接触、城市体验、活动参与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立学校的适应情况有显著影响。
孙晓莉(2021)通过对南京市两所小学184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不如城市儿童,但是,城市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要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
从影响因素来看,同伴交往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状况越好,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越好。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留守儿童数量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留 守儿童数量约为6000万,占全国 儿童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分布情况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 为落后的地区,如中西部地区的 农村,其中尤以贫困地区和山区 为多。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01
02
03
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家庭多数为贫困 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孩 子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教育质量
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相 对较差。同时,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上学面临户籍限制和升学压力等问题。
0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 儿童面临的问题
心理问题
孤独感增强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儿童容 易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情感支持和 安全感。
性格缺陷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留守儿 童可能形成自私、冷漠、暴躁等不良 性格特点。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 儿童的未来发展
教育发展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 ,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资源。
完善教育政策
制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确保他们享 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
开展个性化教育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生活质量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 较低,缺乏必要的营养和 健康保障。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 较为突出,如缺乏监护人 的看护,容易遭受意外伤 害或被不良势力侵害。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的学校 普遍条件较差,教育资源 匮乏,师资力量薄弱。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贫困、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地区,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往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缺乏运动等,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
04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身高和体重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相比,普遍偏低。其中,留守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较慢,与流动儿童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营养和照顾有关。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社区应该加强建设,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加强社区建设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流动儿童的身高、体重等指标普遍高于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率较高。
流动儿童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存在不规律现象,而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及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
社会因素对生长发育和营养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6
改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的建议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0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定时定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鼓励孩子尝试各种食物,确保孩子获得足够的营养。
针对家庭的建议
加强亲子沟通
02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生活习惯
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
03
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
留守儿童在身高和体重方面普遍偏低,与同龄儿童相比,他们的身体发育相对滞后。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心理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焦虑, 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心理关怀和辅导。
•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安全隐患,如意外伤害 、侵犯等,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保护措施。
• 教育公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机会和资源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需要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公平性。
规模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规模已达数千 万。
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与教育状况
生活状况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性,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多数家庭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教育状况
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们往往因为频繁转学、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等原因,难以获 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 综上所述,城乡流动儿童是我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面临着 诸多问题和挑战。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关注城乡流动儿童的 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03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 儿童的比较分析
生活状况比较
居住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居住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而城乡流动儿童则可能面临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两者在居 住环境上均存在一定的挑战。
•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群体,他们面临着 生活、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他们 的生活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 更好的条件。
02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城乡流动儿童定义与规模
定义
城乡流动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工作、生活等原因,经常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的 儿童。
规模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数百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篇一: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本办法所称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教育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教基[1998]2号)但是后来教育部已经很少用流动儿童这个字眼了,取而代之用随迁子女这个概念。
与流动儿童相关的、现行比较常用的两个概念是: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
而且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比流动儿童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反映出来的问题更为精准。
随迁子女,顾名思义就是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父母来到外地的孩子。
一般来说,我们提到随迁子女,都是在孩子接受教育这个语境下。
教育部对随迁子女的定义(注意:一定是户籍在农村的才会被教育部定义为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教育局对随迁子女的定义(并不作户籍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区分):跟随父亲或母亲在我市生活、就学的来穗人员及其他非本市户籍就业、创业人员子女。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穗教发[2014]30号)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部的定义和国务院最新的定义并不相同,因此统计起来数字相差巨大。
2016年民政部根据国务院的定义统计出来的数字是903万,而教育部2015年统计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校生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2019.24万。
教育部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务院对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从我们对一些流动儿童服务机构和外来务工人员访谈的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最为关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能不能上公办学校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的《中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学生和家长访谈报告》也指出:出于与生俱来对孩子的感情,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忍心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因而带着孩子随迁。
51.6%的受访家长表示让小孩随迁进城主要是考虑到待在身边方便照顾,39.8%表示是不放心小孩留在老家,另有5.7%表示让孩子随迁在中山上学是因为这里的教学质量比老家好,2.9%是其他考虑。
可见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在没有在当地入户的情况下,孩子成为“随迁子女”比成为“留守儿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但是随迁子女普遍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至于具体怎么难,原因在哪里,可以看我们的专栏文章:7张图,带你看懂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又以广东省形势最为严峻。
因为广东省有随迁子女430多万,占全国随迁子女总数的31.5%。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官方数据,广东省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只有52%,远远低于其他省份。
而北京市近两年实施“教育控人”的政策,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肯定也在下降(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是70%,近几年数据缺失)。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又以广东省形势最为严峻。
因为广东省有随迁子女430多万,占全国随迁子女总数的31.5%。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官方数据,广东省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只有52%,远远低于其他省份。
而北京市近两年实施“教育控人”的政策,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肯定也在下降(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是70%,近几年数据缺失)。
从政策来看,在1998年教育部和公安部就联合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其中提出了解决流动儿童入学的思路“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并授权了流入地学校收取借读费,但是同年,《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中又提出“严控大城市人口”的政治任务;在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候则增加了流动儿童在父母工作、居住地入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款,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明确流入地政府的责任边界,因此为以后各地在自行制定办法的时候设立各种门槛留了口子;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了“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可以随着儿童流转,带来了一点点进步,但是你知道这些可流转的经费有多少吗?只有几百块而已。
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各省的教育经费差异巨大,但是假如可以流转,也能弥补一部分差距。
但是,教育经费构成中的大头,比如教育事业性经费、公共财政公用经费等目前都无法随着儿童从户籍所在地流转到父母外出工作、居住所在地。
根据一些学者的观察,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就学,这些教育经费仍然按照户籍拨付,造成了流出地学生减少但是经费不减的“吃空饷”现象;同时,流入地政府因为学生较多但是经费没有增加,教育经费紧张。
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各省的教育经费差异巨大,但是假如可以流转,也能弥补一部分差距。
但是,教育经费构成中的大头,比如教育事业性经费、公共财政公用经费等目前都无法随着儿童从户籍所在地流转到父母外出工作、居住所在地。
根据一些学者的观察,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就学,这些教育经费仍然按照户籍拨付,造成了流出地学生减少但是经费不减的“吃空饷”现象;同时,流入地政府因为学生较多但是经费没有增加,教育经费紧张。
所以,如果教育经费按照户籍拨付、不能变成“教育券”随着儿童流转,流入地很难解决公办学位紧张的问题;而如果“鼓励发展中小城市、严控大城市人口”的错误思路不转变,流动儿童必然会被大城市排斥,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设立各种门槛,或者通过极为欺骗性的“积分入学”来“赶走”外地学生。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篇二: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寒假是学生们最盼望的假期之一,传统佳节春节就在这个假期中——买玩具、品美食、听鞭炮声、挣压岁钱……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留守儿童的盼望和期待却有着一层更深的意义:春节有可能是一年之中他们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团聚的仅有机会。
本应天真烂漫的年纪,不在父母身边,得不到周到的照管。
亲情缺失、心理孤独、行为叛逆,这是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问题亟待解决,但“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公平化……每一个问题都是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难点。
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15年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长0.4%。
农民工子女何去何从?“进城市”会遇到什么障碍?“留农村”可以受到哪些关爱?在呵护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问题上,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组织分别可以如何作为?记者分赴广东、河北、陕西、浙江四地,聚焦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寒假生活,探究各地关爱成长的好办法和长效机制,探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
请看记者调查——成长中的亲情缺失92%的农民工认为抚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但80%的子女不得不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今天的天气很冷,但阳光明媚。
爸爸妈妈终于要回家了,我真的好开心……”1月26日,河北省广平县广平小学四(一)班学生赵珂珂在日记中写道。
10岁的赵珂珂是广平县胜营村人,出生刚过70天,在北京私人医院工作的爸爸赵松义和妈妈李艳敏便将她留给了爷爷和奶奶。
春节越来越近,得知爸爸妈妈农历二十八就能回家,赵珂珂就天天翻着台历数日子。
然而,大年初三,赵松义和李艳敏便又要远赴北京,珂珂只能再等待下一次相聚。
赵珂珂的情况在当地并不鲜见。
地处河北省南部的广平县是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
和赵珂珂不同,家住广平县新镇村的李弯弯,这个寒假过得依然不轻松。
除了完成作业,弯弯每天要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做家务、辅导弟弟妹妹功课。
弯弯的爸爸刘常勇常年在山东一家童车厂务工,孩子们对他非常陌生。
和众多外出务工的爸爸一样,刘常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儿女。
这个春节,他和妻子本来商量着怎么着也得回家看看孩子,但因工厂订单紧张,愿望无法实现了……与此同时,随着春节的临近,又有一群小候鸟陆续“飞”到父母身边。
维维的父母一直在杭州打工。
这几年的寒假,维维都会从徐州老家“飞”去杭州和父母团聚。
那么寒假像维维这样的小候鸟在杭州又有多少呢?杭州市三墩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朱嫣红做过一次调研:目前,仅在三墩镇,外来人口就有11万,占总人口的67.3%,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外来创业者,随之而来的流动儿童数以千计……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现在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和3500多万流动儿童。
农民外出务工是我国留守儿童的一大成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9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2015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长0.4%。
调查显示,农民工对抚育子女和养家责任的认知程度和期望很高,92%认为抚育子女主要是父母的责任。
但这种责任与实际承担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80%的子女不得不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
“青少年阶段是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可很多留守儿童却只能伴着‘亲情饥渴’而成长,他们中的一部分性格孤僻,自闭、自卑。
”广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史平兴说。
“每年寒暑假都是很多留守儿童和父母团聚的温馨时刻,但因有些家长工作忙碌,对孩子缺乏监管,留守儿童在假期溺水、触电、摔伤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进不去的城,回不去的村”症结在于无力承担城市生活成本、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子女、子女无法享受均等教育服务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后简称“协作者”)作为国内较早回应城市化问题的社会组织之一,曾开展“子女对中国流动工人影响的研究”。
该研究对珠三角和重庆地区的1518名流动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并邀请9家工厂的25名管理人员、16名基层工人和20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深度访谈,完成了《他们也是父母——中国留守儿童家长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超过80%的外出务工人员认为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70%的受访者有愧疚感:他们很担忧与孩子分离,更苦于无法与孩子保持亲密交流。
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常年与子女分离。
“没有办法让孩子过来,在老家安全点。
”在珠三角打工10年的王立新说,除了过年,他就没见过孩子们。
3年前老婆何小丽也从广西玉林老家前来打工。
夫妻俩希望能多挣点钱,修好老家的房子,到孩子读初中时就回到孩子们身边。
能不能把孩子们接来身边?王立新和何小丽异口同声地说:不可能!王立新在建筑工地干活儿,工作时间长;何小丽在家政公司登记做钟点工,夫妻俩都忙得脚不点地。
“没有人送他们过来;送来了我也不知道放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