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合集下载

浙江种业发展的措施、成效与建议

浙江种业发展的措施、成效与建议

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 以下简称专项 ) , 专项实施 以来 , 通
过 组 织 协 同创 新 、 加强联合攻关 , 取 得 了 良好 的成 效 ,
加快 推动 了浙 江种 业发 展 。
较弱。有 的农作物 区试站和种子质量检测检验机构 的
一 是 浙 江 省 缺 乏
1 浙江省种 业现状及存在 问题
1 . 1 育繁推一体化体 系尚不完善
设备 陈旧、 人员老化、 技术支持弱化 问题突 出, 难 以适 应 种 子 监 管 需 要 。三 是 种 子 法 配套 规 章 有 待 于 完 善 。
浙江 省林 木 种苗 、 水 稻秧 苗 、 西 瓜种 苗 、 桑茶 果 种苗 、 畜 牧 和水 产 种 苗 等 生 产经 营监 管 制 度 尚有缺 失 , 特 别 是
动浙江种业发展 以及全 国种业发展提 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 浙江 ; 种业 ; 科技创 新 ; 发展
苗场的建设 , 削弱了种苗生产和供应能力 , 使浙江省部
分农 作 物 和水产 名 特优 品种 供 求矛 盾更 加 突 出 。二是 浙江 省 一部 分农 作 物 区试站 在 省级 或 国家 投入 基 础设
农业 、 林业 、 水产等部 门, 种 子 种 苗 管 理机 构 设 置 五 花 八 门, 部 门 内部执 法 力量 分散 , 如 农业 系 统种 子 管 理机 构分散在综合执法、 农 技推广 、 政策 法 规 等 部 门 , 协 调 难, 影 响 了 执法 监 督 职 能 的发 挥 。二 是 检测 检 验体 系
专 题 论 述
寸 固 舯
浙 江种 业 发展自 勺 措 施 成效 与 建议
郑有川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杭州 3 1 0 0 0 6)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07.11.29•【字号】甬科社[2007]160号•【施行日期】2007.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甬科社[2007]160号)各县(市)、区科技局、农业局;市有关部门、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6]4号)、《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6]100号)中有关农业科技政策,提高全市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局、农业局组织专家,经广泛调研,编制了《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7-2010)农作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食物源,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则是农业种植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当前人增地减、生态恶化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农业科技,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良种是最有效地解决人类生存所需能量、营养及生态安全的最理想的途径,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看,良种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占30~35%。

2005年宁波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8.8万亩。

其中,水稻是我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种植业,也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负有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的重任。

蔬菜是我市农业产值最高的种植业,是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亮点。

近年来,我市农作物育种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如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单产已突破834千克。

目前,我市已选育出10个杂交粳稻品种,早籼稻及晚粳稻新品种2个;选育出瓜菜新品种15个;选育出杂交抗虫棉新品种1个。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
(三)扶持发展区域性、专业性骨干种业企业10家以上、大型现代种业集团3家左右,培育种业科技型小企业和种子种苗生产企业50家以上,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品种繁育供应体系。
(四)打造一支由1000人以上组成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队伍,培养一批育种科研骨干力量,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5人以上,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打造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育种队伍;突破一批育种前沿性应用性关键技术,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省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我省生物种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部分领域居世界先进。
二、指导原则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集聚整合全省的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组建粮食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多学科跨单位育种协作攻关组,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协作攻关机制;切实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引领和支撑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附件2

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 

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 

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903收稿日期:2024-02-21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旱粮)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4-3-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Q23C130010);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CARS-05-01A-06)作者简介:宋林光(1999 ),男,浙江海宁人,专科,从事粮油种植生产工作,E-mail:2374008501@㊂通信作者:蔡康锋(1992 ),男,浙江东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麦类遗传育种工作,E-mail:caikf@㊂文献著录格式:宋林光,刘银萍,李育,等.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4):903-907.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133浙江省大麦新品种比较分析宋林光1,2,3,刘银萍4,李育4,宋剑松2,汪军妹1,5,岳文浩1,5,刘磊1,5,蔡康锋1,5∗(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海宁市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兴㊀314416;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杭州㊀310021;4.海宁市农作物技术服务站,浙江嘉兴㊀314400;5.国家大麦改良中心,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以近年育成的11个大麦新品种为材料,在浙江省海宁㊁秀洲㊁嘉善㊁平湖㊁慈溪和温州等地开展品种比较试验㊂结果表明,新品种浙皮25号㊁19-39和秀20-11在温州试点的生育期短于130d,适合麦-稻-稻三熟制种植㊂新品种浙皮23号㊁浙皮28号和浙皮37号的平均产量超过5500kg㊃hm -2,株高较矮且生育期较短,在浙北地区有较为良好的推广种植前景㊂关键词:大麦;农艺性状;产量;生育期中图分类号:S512.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4-0903-05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w barley varie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SONG Linguang 1,2,3,LIU Yinping 4,LI Yu 4,SONG Jiansong 2,WANG Junmei 1,5,YUE Wenhao 1,5,LIU Lei 1,5,CAI Kangfeng 1,5∗(1.Institute of Crop and 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310021,Zhejiang;2.Haining Jianhe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Co.,Ltd.,Jiaxing 314416,Zhejiang;3.Zhejiang Agronomist College,Hangzhou 310021,Zhejiang;4.Haining Crop Technical Service Station,Jiaxing314400,Zhejiang;5.National Barley Improvement Center,Hangzhou 310021,Zhejiang)㊀㊀Abstrac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1new barley varieties was conducted in Haining,Xiuzhou,Jiaxing,Pinghu,Cixiand Wenzhou within Zhejiang Province.The growth duration of Zhepi 25,19-39and Xiu 20-11in Wenzhou was less than130d,so these varieties are suitable for local barley-early rice-late rice triple cropping system.The yield of Zhepi 23,Zhepi 28and Zhepi 37exceeded 5500kg㊃hm-2while maintaining relatively low plant height and short growth period,soit is promising to promote these varieties in the north of Zhejiang Province.Keywords :barley;agronomic traits;yield;growth period㊀㊀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仅次于玉米㊁小麦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禾谷类作物,2022年全球产量1.55亿t (FAO 数据库)㊂大麦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较高㊁钙和磷含量适中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丰富,是优质的饲料原料[1-3]㊂全球范围内,大麦总产的70%左右用于饲料,16%左右用于酿造,14%左右用于食用[4]㊂在国家大力推行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背景下,大麦的饲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㊂同时,随着粮食安全已上升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熟制粮食生产模式受到推崇[5-6]㊂大麦因其生育期短㊁早熟㊁耐迟播等特点,在轮作倒茬上有独特的优势,因而能在多熟制生产和粮食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本研究收集了11个浙江省选育的大麦新品种,在海宁㊁秀洲㊁嘉善㊁平湖㊁慈溪和温州等地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旨在客观㊁公正地评价各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麦新品种推广种植提供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材料904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供试材料为浙江省近年来育成的大麦新品种(表1),均为二棱春性皮大麦,种子分别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提供㊂表1㊀11个大麦新品种及来源Table1㊀Eleven new barley varieties and their origin 品种来源浙皮25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23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37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28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19-34浙江大学19-39浙江大学秀20-1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秀127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秀0324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花3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皮11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1.2㊀试验设计㊀㊀所有材料于2022 2023年在海宁㊁秀洲㊁嘉善㊁平湖㊁慈溪和温州等地种植,施肥㊁除虫及除草参照当地种植习惯㊂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方形,面积13.3m2,播种量按当地习惯(一般180kg㊃hm-2左右),确保基本苗300万㊃hm-2左右㊂试验田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四周设保护行且无荫蔽㊂1.3㊀统计指标㊀㊀田间观察记载物候期,各小区定点适时调查基本苗㊁最高苗㊁有效穗㊂随机取10个代表性单株测量株高和穗长,成熟后取10个代表性穗统计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㊂小区混合收获,晒干后统计产量和千粒重㊂2 结果与分析2.1㊀生育期㊀㊀11个大麦品种的生育期在161~166d(表2)㊂浙皮25号和19-39生育期最短,为161d㊂其次为秀20-11,生育期为162d㊂浙皮28号㊁秀0324和浙皮37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64d㊁164d和165d㊂秀1271生育期最长,为166d㊂从试点上看,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在132~175d㊂温州平均生育期最短,为132d,其次为海宁和平湖,为166d,慈溪和秀洲的生育期分别为170d和171d,嘉善最长,为175d㊂表2㊀11个大麦新品种的物候期Table2㊀Phenophase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品种物候期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温州平均/d 浙皮25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1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182023-03-222023-03-132023-03-182023-03-102023-03-10成熟期2023-04-292023-05-072023-05-032023-05-062023-04-302023-04-14生育期/d162170174165167125浙皮23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12023-03-262023-03-182023-03-242023-03-122023-03-12成熟期2023-05-022023-05-092023-05-032023-05-092023-05-012023-04-19生育期/d165172174168168130浙皮37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5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12023-03-272023-03-152023-03-232023-03-122023-03-10成熟期2023-05-062023-05-082023-05-102023-05-062023-05-032023-04-23生育期/d169171181165170134浙皮28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4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02023-03-232023-03-132023-03-192023-03-112023-03-16成熟期2023-05-052023-05-082023-05-032023-05-062023-05-032023-04-24生育期/d16817117416517013519-34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182023-03-212023-03-132023-03-182023-03-1120230-3-10成熟期2023-04-292023-05-042023-05-032023-05-062023-05-052023-04-23生育期/d162167174165172134表2(续)品种物候期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温州平均/d 19-39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1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52022-12-10抽穗期2023-03-192023-03-232023-03-152023-03-202023-03-112023-03-10成熟期2023-04-292023-05-092023-05-012023-05-062023-05-012023-04-15生育期/d162172172165167126秀20-11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2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22023-03-262023-03-152023-03-232023-03-162023-03-11成熟期2023-05-012023-05-082023-05-032023-05-062023-05-032023-04-15生育期/d164171174165170126秀1271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6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52023-03-302023-03-222023-03-292023-03-152023-03-17成熟期2023-05-102023-05-092023-05-042023-05-082023-05-032023-04-24生育期/d173172175167170135秀0324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4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32023-03-282023-03-202023-03-282023-03-162023-03-17成熟期2023-05-062023-05-082023-05-042023-05-062023-05-012023-04-25生育期/d169171175165168136花30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52022-12-10抽穗期2023-03-192023-03-222023-03-132023-03-212023-03-142023-03-14成熟期2023-04-292023-05-072023-05-012023-05-062023-05-072023-04-23生育期/d162170172165173134浙皮11号播种期2022-11-082022-11-052022-11-042022-11-122022-11-022022-12-05163出苗期2022-11-182022-11-182022-11-102022-11-222022-11-142022-12-10抽穗期2023-03-202023-03-242023-03-172023-03-222023-03-142023-03-11成熟期2023-05-052023-05-082023-05-032023-05-062023-05-012023-04-19生育期/d168171174165168130平均/d1661711751661701322.2㊀农艺性状㊀㊀参试大麦品种的有效穗为583.5~654.0万㊃hm-2(表3),其中浙皮11号的有效穗居参试品种第一位,为654.0万㊃hm-2,浙皮25号㊁秀1271和浙皮37号的有效穗低于600万㊃hm-2,分别为598.5万㊃hm-2㊁588.0万㊃hm-2和583.5万㊃hm-2㊂成穗率变幅64.9%~70.5%(表3),19-39成穗率最高(70.5%),其次为浙皮37号(70.4%),其余品种的成穗率均低于70%㊂各品种株高变幅83.9~92.7cm(表3)㊂秀0324㊁19-39㊁浙皮25号和浙皮11号的株高高于90cm,分别为92.7cm㊁92.7cm㊁91.5cm和90.4cm㊂浙皮23号的株高最矮,仅83.9cm㊂各品种穗长以浙皮11号㊁浙皮37号和浙皮23号最长,为7.5cm,19-34最短,为6.8cm,其余品种穗长介于7.0~7.2cm㊂各品种结实率变幅87.0%~ 96.1%,浙皮25号㊁浙皮37号㊁浙皮23号㊁19-39㊁浙皮28号和浙皮11号的结实率均高于95.0%,而秀1271是唯一一个结实率低于90.0%的品系,其余品系的结实率在91.5%~94.6%㊂各品种千粒重变幅42.1~46.3g(表3),浙皮37号㊁浙皮28号和浙皮25号的千粒重均高于45.0g,分别为46.3g㊁46.1g和45.4g,花30千粒重最低,为42.1g,其余品种千粒重介于42.4~44.1g㊂2.3㊀产量㊀㊀各参试大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5348.6~ 5671.9kg㊃hm-2(表4)㊂浙皮23号平均产量最高,为5671.9kg㊃hm-2,随后是浙皮28号㊁浙皮37号㊁秀0324㊁19-39和浙皮11号,其平均产量均超过5500kg㊃hm-2㊂花30产量最低,为5348.6kg㊃hm-2㊂其余品种产量介于5377.8~ 5494.4kg㊃hm-2㊂3 讨论大麦因其生育期短㊁早熟的特点,相较于油菜㊁小麦等冬季作物在茬口衔接上有独特的优势㊂90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㊀㊀表3㊀11个大麦新品种的农艺性状Table 3㊀Agronomic trait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品种基本苗/(万㊃hm-2)最高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 -2)成穗率/%株高/cm 穗长/cm 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浙皮25号351.0871.5598.568.691.57.128.427.396.145.4浙皮23号342.0960.0640.566.783.97.530.128.895.743.8浙皮37号261.0828.0583.570.486.67.530.929.695.746.3浙皮28号315.0954.0624.065.487.97.229.428.195.546.119-34390.0952.5631.566.389.7 6.828.926.691.943.319-39391.5897.0633.070.592.77.230.429.195.543.8秀20-11355.5978.0645.065.988.07.130.729.094.642.4秀1271282.0901.5588.065.385.57.232.828.587.043.1秀0324355.5952.5618.064.992.77.230.027.591.543.0花30366.0927.0619.566.988.87.029.727.492.342.1浙皮11号312.0997.5654.065.590.47.531.029.695.344.1表4㊀11个大麦新品种的产量Table 4㊀Yield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品种产量/(kg㊃hm-2)海宁秀洲嘉善平湖慈溪温州平均浙皮25号5175.05745.05325.06677.64864.24480.15377.8浙皮23号5550.06653.35737.57002.54905.84182.55671.9浙皮37号5175.06248.74950.07702.55036.44582.55615.9浙皮28号5662.56269.65550.07277.64853.04107.55620.019-345287.56289.85025.07327.54686.34255.15478.519-394687.56213.65475.07752.54611.34510.15541.7秀20-115662.56419.65512.57677.53519.64175.05494.4秀12715100.06608.94725.07602.54578.03657.55378.6秀03245437.56180.04725.07927.54825.24400.05582.5花305163.86402.85587.57052.63972.53912.55348.6浙皮11号5501.36284.64500.07802.64639.14330.15509.6大麦与其它作物轮作的多熟制尤其是三熟制种植模式方兴未艾,如 大麦-早稻-晚稻 [7-8]㊁ 大麦-中稻-再生稻 [9]㊁ 烤烟-花椰菜-大麦 [10]等㊂本试验中,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生育期均在166d 内㊂在温州试点,浙皮25号㊁19-39和秀20-11的生育期更是分别短至125d㊁126d 和126d,可为当地麦-稻-稻 三熟制种植留出充足的茬口衔接时间㊂高产是育种者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农户最关注的性状之一㊂在生产成本和售价稳定的情况下,只有提高产量才能增加种植效益㊂本试验中,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均在5300kg㊃hm-2以上,其中,浙皮23号㊁浙皮28号㊁浙皮37号㊁秀0324㊁19-39和浙皮11号的产量更是突破5500kg ㊃hm -2㊂综合生育期㊁株高及产量表现,浙皮23号㊁浙皮28号和浙皮37号在浙北地区有较好的推广种植前景㊂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的发展,而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是大食物观下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11]㊂大麦作为优质饲料原料,可在保障饲料粮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随着玉米价格的快速攀升,用大麦替代玉米进行饲料加工越来越被饲料企业接受[12-13]㊂然而目前我省大麦 生产-销售-饲料加工 产业链尚不通畅,表现在(1)大麦销路完全依赖市场,农户怯于扩大种植规模;(2)饲料加工企业若加大大麦使用比例,目前我省大麦产能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㊂因此,需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与扶持,消除大麦 生产-销售-饲料加工 产业链的堵点与难点,促进大麦产业发展,进而助力粮食安全㊂参考文献:[1]㊀付霞杰,段涛,王思宇,等.云南半细毛羊7种常用能量饲料可消化粗蛋白质和有效能的评价[J].动物营养学报,2019,31(1):205-213.[2]㊀顾颖慧,杨青.大麦的饲用价值与处理方法及其在饲料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22,45(17):151-155.[3]㊀巫小建,俞慧明,曾凡荣,等.二棱大麦浙皮10号青贮饲用营养品质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9):1906-1907,1914.[4]㊀ZHOU M X.Barle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M]//ZHANG G,LI C.Genetics and improvement of barley maltquality.Berlin,Heidelberg:Springer,2009:1-17. [5]㊀闫琰,王秀东,王济民,等. 双循环 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3,25(4):14-25.[6]㊀叶天承,陈惠哲,向镜,等.粮油多熟制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23,29(5):17-22,27.[7]㊀倪日群,蔡康锋,岳文浩,等.温州三熟制模式下大麦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9):1944-1946,1951.[8]㊀张帆,杨茜.大麦-双季稻轮作体系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大麦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1,47(12):2522-2531.[9]㊀韩秀秀,王军民,张文珍,等.中稻-再生稻-饲用大麦一年三熟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23,43(2):130-131.[10]㊀林萍.中海拔地区烤烟/花椰菜/大麦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云南农业科技,2016(3):50-51. [11]㊀刘长全,韩磊,李婷婷,等.大食物观下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3(1):33-57. [12]㊀梁停停,任凤芸,刘则学.提高皮大麦在猪饲粮中饲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养猪,2022(2):19-22. [13]㊀曹彦宗,赵文钧,崔璐,等.大麦粉替代不同比例玉米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奶牛,2021(4):5-9.(责任编辑:张韵)。

鲜食花生浙花2_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鲜食花生浙花2_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㊀㊀2022年第63卷第7期1405收稿日期:2022-04-1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油料新品种选育 (2021C02064-2);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4年度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大田旱作种质资源收集及开发利用 ;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2022E10012)作者简介:李付振(1975 ),男,河南南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花生遗传育种工作,E-mail:fuzhenli@㊂文献著录格式:李付振,张小利,朱灵龙,等.鲜食花生浙花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405-1407.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309鲜食花生浙花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李付振1ab ,张小利1ab ,朱灵龙1ab ,许林英2,盛定建3,宋度林1ab ,张立权2,蔡娜丹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a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b 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㊀310021;2.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慈溪㊀315302;3.永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永嘉㊀325105)㊀㊀摘㊀要:为给生产上提供鲜食味美㊁食性偏糯的花生品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白沙1016系选9016为母本,以远杂9102为父本,经杂交后系统选育,育成优质鲜食型花生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命名为浙花2号㊂2017 2018年连续2a 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667m 2荚果平均产量243.35kg,比对照增产34.35%,667m 2籽仁平均产量173.43kg,比对照增产36.85%㊂浙花2号早熟性突出㊁结实性优㊁口感偏糯㊁抗倒性强㊁适应性广,对叶斑病㊁锈病㊁网斑病及青枯病的抗性均较强,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浙江地区春播及夏播种植㊂关键词:花生;浙花2号;鲜食型;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2)07-1405-03㊀㊀花生是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㊂我国花生生产和消费一直位于世界首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花生常年种植面积约460万hm 2,总产量在1750万t 左右[2]㊂我国花生总产量中约52%用于榨油,40%左右用于食用和食品加工,其余约8%用于出口和留种,花生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3]㊂花生籽仁中富含蛋白质㊁脂肪酸㊁矿物质㊁膳食纤维㊁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且口味独特,在全球性食物生产与供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生消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花生为原料的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非油用型花生占比逐渐提高,生产和消费市场对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需求也日益迫切[5]㊂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鲜食花生因具有营养丰富㊁味道鲜美㊁易于消化㊁保健作用强等优点,在花生消费市场所占比重逐渐增加[6]㊂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影响,鲜食花生在南方大都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周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选择适合鲜食的花生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鲜食花生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㊂浙江省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在2万hm 2左右,主要分布在绍兴㊁宁波㊁舟山㊁温州及杭州周边区域,主要以鲜食嫩荚果为主,炒货型小花生也占有一定比例,油用花生占比极低㊂目前,浙江省主要花生栽培品种以地方种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品种退化㊁生育期长㊁产量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7]㊂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有种植和食用鲜花生的习惯,也是鲜食花生主要消费区之一,生产上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主要以小京生㊁四粒红为主,还有一部分大粒地方种,产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区域主要栽培品种㊂此外,北方鲜食花生品种很难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出现早衰,造成严重减产,适合浙江等长江中下游花生产区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非常短缺㊂因此,开展适合本省生态特点的鲜食花生品种选育工作尤其重要,这对浙江省花生品种结构调整,丰富浙江省花生产品均具有积极的意义㊂1 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母本为白沙1016系选9016,白沙1016是广东省澄海县白沙农场选育的优良花生品种㊂该品种春播生育期为120d 左右,株型直立,连续开花,株高平均35cm,具有中粒果㊁高产㊁早熟㊁抗逆性1406㊀㊀2022年第63卷第7期强㊁结果集中等突出特点,于1984年通过河北省认定㊂父本远杂910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花生优良品种,具有早熟㊁高产㊁适应性广㊁果形好㊁出米率高等显著优点[8]㊂该品种先后通过国家㊁河南省㊁湖北省审定和辽宁省备案,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㊂1.2㊀选育过程㊀㊀2012年以白沙1016系选9016做母本,远杂9102做父本选配杂交组合,收获杂交果㊂2012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县繁殖F1,混合收获㊂2013年在杭州种植F2代,对群体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单株收种,按系谱法编号㊂2013 2015年针对分离世代材料均按照系谱编号,进行系统选育,优中选优㊂2015年经过综合株系鉴定,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相结合,筛选出综合双亲优点早熟㊁高产㊁果多饱满㊁抗逆性强的最优株系,编号PF625W2-632㊂2017 2018年将扩繁的该品系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区域多点试验,该品系表现优良,名称为浙花2号,同时开展病虫害抗性鉴定,DUS测试等试验㊂2019 2020年,在慈溪市农业农村局的试验田,进行生产试验,早熟性及产量明显㊂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 花生2022330016)㊂其选育过程见图1㊂2㊀产量表现浙花2号参加2017 2018年浙江省花生新品㊀㊀图1㊀浙花2号的选育过程种区域多点试验,参试新品种(系)5个,含1个对照品种四粒红㊂2017年浙花2号667m2平均干荚果产量244.46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6.10%,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㊂籽仁667m2平均产量174.63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7.94%,居参试品种第1位㊂2018年续试667m2平均干荚果产量242.25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2.64%,达极显著水平,依然居参试品种第1位;667m2平均籽仁产量172.23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5.75%,同样居参试品种第1位(表1)㊂2019年,根据浙江省3点生产试验表明,在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栽培模式下,浙花2号比对照四粒红鲜荚果增产32.84%,干荚果增产33.07%,㊀㊀表1㊀浙花2号产量表现年份品种试验点次667m2干荚果产量/kg 667m2籽仁产量/kg比CK增产/%干荚果籽仁产量位次参试品种数2017浙花2号5244.46∗∗174.63∗∗36.1037.9415四粒红(CK)5179.62126.600055 2018浙花2号5242.25∗∗172.23∗∗32.6435.7515四粒红(CK)5182.64126.870055㊀㊀注:∗∗表示与CK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㊂干籽仁增产达40.72%㊂浙花2号植株紧凑,株型直立,全生育期116.4d左右,生产上完全满足春播或夏播种植,推荐在浙江省作为鲜食品种推广种植㊂3㊀品种特征3.1㊀农艺及经济性状㊀㊀浙花2号属早熟食用型花生新品种,以鲜食为主,疏枝直立,连续开花,叶片绿色程度中等㊁椭圆㊁叶片较大,主茎高52.84cm,侧枝长57.07cm,总分枝9.35个,结果枝8.08个,单株饱果数17.20个㊂荚果普通型,荚果缩缢程度中等,果嘴明显程度弱,荚果表面质地中等,百果重155.46g,饱果率78.89%,籽仁柱型,种皮浅红色,内种皮黄色,百仁重104.25g,出仁率71.22%(表2)㊂该品种苗期长势较强,花期长势较强,结实性好㊁集中,果柄中等㊁粗㊁韧性较弱㊂鲜食口感好(糯㊁微甜),适收期中等,全生育期116.4d左右,抗倒性强,适宜小型农机作业㊂表2㊀多点试验中浙花2号的基本农艺性状年份主茎高/cm侧枝长/cm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饱果数饱果率/%百果重/g百仁重/g出仁率/% 201753.1857.369.428.1216.4078.84155.46103.5071.34 201852.5056.789.288.0418.0078.94155.46105.0071.10平均52.8457.079.358.0817.2078.89155.46104.2571.223.2㊀品质性状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对干籽粒测定,浙花2号籽仁含油量47.6%,蛋白质含量25.2%,油酸含量44.1%,亚油酸含量33.4%,油亚比1.32,黄曲霉毒素未检出,检出限为0.5g㊃kg-1㊂3.3㊀抗性鉴定㊀㊀2017年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鉴定,浙花2号表现为中抗青枯病㊁中抗锈病㊁高抗叶斑病㊂4 栽培要点4.1㊀适期播种㊀㊀春播种植以4月中下旬为宜,在连续5d低温在15ħ以上时及早播种㊂夏播在6月上旬至中旬为宜,根据本地气候条件适时早播有利于产量提高㊂4.2㊀种植密度㊀㊀春播667m2种植8000~10000穴,夏播667m2种植10000~12000穴,每穴两粒,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可适当增减㊂4.3㊀田间管理㊀㊀田间管理采取前促㊁中控㊁后保的管理措施,根据花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9]㊂春播前施足底肥,后期可根据长势喷施速效肥料,确保不早衰㊂夏播苗期要及早追肥,生育前期以促为主,中期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化控,花针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成熟时应注意及时收获,保证丰产丰收㊂浙花2号生育后期易感叶片锈病,以提前预防为主,在下针期㊁饱果成熟期,用40%氟硅唑乳油7000倍液,间隔7~10d喷施1次,连续2~3次可有效防治晚期锈病的发生㊂此外,花生忌重茬轮作,与水稻倒茬㊁玉米等其他旱粮轮作,可以有效减缓病虫害的发生㊂4.4㊀适时收获㊀㊀根据花生地上植株形态及地下荚果的成熟度及时收获,当花生上部果枝叶片变黄㊁果壳网络清晰㊁种仁明亮有光泽时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高效[10]㊂浙花2号在生产上做鲜食用时,95d以上即可收获㊂如果迟收,会有比较明显的落荚,掉果现象㊂参考文献:[1]㊀万书波,张佳蕾.中国花生产业降本增效新途径探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41(5):657-662.[2]㊀唐兆秀,徐日荣,陈湘瑜,等.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1):17-20.[3]㊀廖伯寿.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2):161-166.[4]㊀杨伟强,崔凤高,张建成,等.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9):184-188. [5]㊀房元瑾,孙子淇,苗利娟,等.花生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食用型花生育种利用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5):875-886.[6]㊀厉广辉,王兴军,石素华,等.我国鲜食花生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4):604-607. [7]㊀李付振,吴列洪,梁尹明,等.浙江花生小京生产业现状及育种策略[J].浙江农业科学,2012,53(10):1374-1376,1381.[8]㊀罗中伟,甄志高,段莹,等.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73-174,215.[9]㊀李拴柱,宋江春,王宏豪,等.花生新品种宛花3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4):67-68. [10]㊀郭峰,李庆凯,范仲学,等.不同收获时期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20,35(3):84-90.(责任编辑:王新芳)。

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

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23-05-12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74-4)作者简介:戴惠明(1981 ),男,浙江温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下经济研究,E-mail:dhm676818@㊂文献著录格式:戴惠明,郑洁敏,黄宗贵,等.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0):2390-239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51菌根共生在栀子种子萌发以及枝条扦插中的作用戴惠明1,郑洁敏1,黄宗贵2,李亚萍3,姜武3,陈家栋3(1.永嘉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永嘉㊀325100;2.温州市种子站,浙江温州㊀325005;3.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温州㊀325005)㊀㊀摘㊀要:本研究通过栀子种子和扦插苗接种菌根真菌,研究菌根共生对栀子种子萌发率㊁出苗率的影响以及对扦插苗成活率㊁根系生长的影响㊂结果显示,菌根共生促进栀子种子萌发和出苗,促进栀子幼苗生长;提高栀子扦插苗成活率,促进扦插苗根系生长;菌根共生提高栀子吲哚乙酸(IAA)㊁赤霉素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POD)㊁过氧化氢酶(CAT)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㊂由此提出假设,菌根共生对栀子幼苗和扦插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因为栀子中IAA㊁赤霉素含量和POD㊁CAT㊁SOD 活性提高,提高栀子代谢水平,促进栀子种子萌发和生长,促进栀子扦插苗生根㊂本研究为栀子的菌根化育苗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㊂关键词:菌根共生;栀子;种子萌发;扦插;激素;酶活性中图分类号:S759.8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0-2390-04㊀㊀栀子(Garadenia jasminoides )是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也叫作黄栀子㊁红枝子等,主要产地为浙江㊁江西㊁湖南等[1]㊂栀子是我国常见的大宗药材之一,主要有效成分为栀子苷㊁西红花苷㊁有机酸等,具有泻火除烦㊁清热利尿㊁凉血解毒㊁散瘀血等功效,临床用于热病心烦㊁湿热黄疸㊁小便黄短㊁尿血㊁肾盂炎㊁热毒疮等症,是治疗黄疸性肝炎的首选药物[2]㊂栀子也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林树种和观赏树种,不仅具有经济寿命长㊁价值高的特点,而且四季常绿,形态优美㊂栀子也是入选卫生部首批药食两用中药材名录的药材㊂栀子可用种子㊁扦插和分株繁殖3种育苗方法㊂种子繁殖具有管理便捷,成本低等优势;扦插繁殖具有苗木数量大,成株后生长势强的优势㊂因此,种子繁育和扦插是目前生产上采用的主要方法[3-4]㊂栀子是小型灌木,在种子育苗过程中存在种子萌发率低,育苗周期长等问题,扦插繁殖也有存活率低下,小苗抗逆性弱等问题㊂近几年,栀子的需求与日俱增,市场对栀子种苗的需求也逐渐增大㊂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共生体,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㊂研究表明,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都可以形成丛枝菌根㊂菌根形成后,植物能够通过菌根真菌的根外菌丝吸收非根际区土壤中的养分,尤其是对磷㊁氮㊁钾等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对土壤中养分的利用,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减少植物对肥料的依赖[5-6]㊂菌根共生可以通过调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提高宿主适应环境胁迫的能力[7]㊂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调节剂,同时也能够调控菌根共生系统的形成[8]㊂研究[9]发现,接种菌根真菌会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素的累积㊂接种菌根真菌玉米根系中检测到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大幅提高,植物激素也对种子的萌发起到关键作用[10]㊂过氧化物酶(POD )㊁过氧化氢酶(CAT)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在栀子种子萌发阶段发挥作用,清除种子的活性氧,减少种子产生的丙二醛等有害代谢物对种子的伤害[11]㊂菌根化栽培技术已在农㊁林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具有促进作物生长㊁提高作物抗逆性㊁减少肥料施用㊁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等优点㊂目前,菌根化栽培在栀子生产应用中较少,因此,利用菌根化技术提高栀子种子萌发率及促进扦插苗的生长,缩短育种周期,对栀子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栀子的菌根化栽培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种子和扦插苗均为栀子玉香,在永嘉县金溪镇六龙村基地采收,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陶正明研究员鉴定㊂本实验用到的菌根真菌为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rregularis),购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㊂菌种由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家栋博士扩繁,使用烟草和三叶草为宿主植物,基质为体积比3ʒ1的黄沙和石英砂,菌根共生3个月后,停止浇水,让植物自然死亡㊂经扩繁后,菌剂主要成分为菌丝体㊁孢子果㊁孢子㊂1.2㊀实验方法1.2.1㊀栀子种子萌发处理㊀㊀将栀子种子与湿润的营养土混合,充分湿润种子,同时加入菌剂,对照加入121ħ灭活的菌剂,在温度为28和24ħ,光照14h㊁黑暗10h的环境下培养㊂1.2.2㊀栀子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测定㊀㊀在上述条件下处理栀子种子25d,在实验室统计萌发率,以栀子胚根突破种皮确定为种子萌发;接着在实验室培养60d,然后统计栀子地上部分的出苗情况㊂1.2.3㊀栀子扦插苗接菌处理㊀㊀剪取树龄为5a的成年栀子枝条,去叶,伤口用高锰酸钾消毒后插入土壤,外源施加含有菌根孢子的菌剂作为处理,对照组施用经121ħ灭活的菌剂㊂扦插5个月后统计扦插成活率及根系生长状态㊂实验时间为2021年3月,环境温度为15~30ħ㊂1.2.4㊀栀子激素提取及测定㊀㊀取1g栀子样品加入10倍体积的乙腈提取过夜,低温离心机12000r㊃min-1离心10min,获得上清液,然后加入C-18固相萃取体,剧烈振荡30s后,10000g离心5min,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离心管,氮气吹干㊂用200μL甲醇复溶, 0.22μm有机相膜过滤㊂使用HPLC-MS/MS(美国安捷1260)测定植物激素㊂流动相分别为:甲醇/0.1%甲酸和水/0.1%甲酸㊂1.2.5㊀栀子酶活性测定㊀㊀取一定部位的植物叶片(视需要定,去叶脉) 0.5g于预冷的研钵中,1mL预冷的磷酸缓冲液在冰浴上研磨成浆,加缓冲液至终体积为5mL㊂取1.5~2.0mL于1000r㊃min-1下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酶活测定粗提液㊂POD活性测定参考李鑫[12],SOD活性测定参考赵春旭等[13],CAT活性测定参照张兰等[11]方法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菌根真菌共生对栀子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2.1.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的影响㊀㊀栀子种子播种后,在保证湿度和环境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大约需要20d发芽㊂在本研究中,播种处理25d后统计栀子种子的萌发率,再过60d 后统计出苗率㊂根据图1可知,接种菌根真菌的种子萌发率为88.35%,对照仅为70.22%㊂接种菌根真菌栀子出苗率为68.33%,对照为58.77%㊂同一指标柱上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图2同㊂图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萌发率和出苗率的影响2.1.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小苗生长的影响㊀㊀处理60d后,观察栀子小苗生长状态,图2中B可以看出接种菌根真菌小苗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㊂经测定,接种菌根真菌和对照栀子幼苗的地上部长度分别为3.47和2.56cm,根长分别为2.91和1.96cm㊂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有效促进栀子地上部和根系生长㊂取接种菌根真菌的根系,经曲利本蓝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图2中C显示,接种菌根真菌栀子根部已经形成从枝结构(红色箭头标注),说明栀子幼苗根部菌根共生良好㊂2.1.3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激素含量的影响㊀㊀相关研究表明,菌根共生能够调节植物激素水平,调控植物的表型变化㊂植物激素是植物发育的中枢调节剂,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㊂因此,在接菌60d后,我们测定了2个处理的栀子中激素含量㊂由表1可知,菌根共生实验组中吲哚乙酸(IAA)㊁细胞分裂素㊁赤霉素的含量分别为㊀㊀A 栀子幼苗地上部和根部长度;B 菌根共生栀子幼苗表型;C 接菌幼苗根系显微图片,红色箭头标注的为菌根共生细胞㊂图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幼苗生长的影响表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激素含量的影响处理IAA含量/(ng㊃g-1)细胞分裂素含量/(ng㊃g-1)赤霉素含量/(ng㊃g-1)接菌 1.533ʃ0.21a0.342ʃ0.06a 1.423ʃ0.13a 对照 1.014ʃ0.34b0.235ʃ0.04b 1.151ʃ0.26b ㊀㊀注:表中数据为测定项的平均值ʃ标准差㊂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2~5同㊂1.533㊁0.342㊁1.423ng㊃g-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㊂2.1.4㊀菌根共生对栀子酶活性的影响㊀㊀POD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属于活性较高的酶种类,相关研究[12]表明,POD与植物呼吸作用㊁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均有着密切关系㊂CAT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㊁线粒体㊁内质网中,与植物抗氧化防御能力相关[11],SOD主要起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也是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反映植物抵抗逆境伤害的能力[13]㊂在本研究中,测定2个处理60d 后栀子体内POD㊁CAT㊁SOD活性㊂由表2可知,菌根共生栀子POD㊁CAT㊁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㊂表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POD㊁CAT㊁SOD活性的影响处理POD活性/(U㊃g-1㊃min-1)CAT活性/(U㊃g-1㊃min-1)SOD活性/(U㊃g-1)接菌214.33ʃ6.54a135.46ʃ12.37a104.96ʃ13.75a 对照188.23ʃ10.21b105.19ʃ9.31b82.45ʃ5.62b 2.2㊀菌根真菌共生对栀子扦插苗的影响2.2.1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成活率及根系生长的影响㊀㊀栀子扦插的成活率是制约栀子种苗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比较接种菌根真菌对栀子扦插的影响㊂接种菌根真菌处理5个月后,统计栀子扦插成活率㊂结果显示,未接种菌根真菌栀子苗存活率为60.25%,接种菌根真菌栀子苗存活率为85.70%(图3)㊂接种菌根真菌扦插苗根长为10.98cm,每个枝条生根15.43条,质量为4.91 g,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表3)㊂图3㊀菌根真菌对栀子扦插苗的影响表3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根系的影响处理根长/cm每个枝条生根数量/条根质量/g接菌10.98ʃ2.24a15.43ʃ1.73a 4.91ʃ0.28a 对照8.22ʃ1.31b11.35ʃ0.98a 3.24ʃ0.47b 2.2.2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根系激素的影响㊀㊀激素是植物生根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测定了2个扦插处理的栀子根系中激素含量㊂由表4可知,菌根共生实验组中IAA㊁赤霉素的含量分别为0.754㊁0.521ng㊃g-1,显著高于对照组;脱落酸含量的趋势与IAA和赤霉素含量相反,接菌组脱落酸含量为0.612ng㊃g-1,显著低于对照㊂表4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激素含量的影响处理IAA含量/(ng㊃g-1)赤霉素含量/(ng㊃g-1)脱落酸含量/(ng㊃g-1)接菌0.754ʃ0.12a0.521ʃ0.10a0.612ʃ0.07b 对照0.486ʃ0.07b0.327ʃ0.09b0.891ʃ0.11a2.2.3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酶活性的影响㊀㊀在本研究中,在菌根共生以及对照组扦插苗生长5个月后,检测扦插苗栀子根系POD㊁CAT㊁SOD 活性㊂由表5可知,菌根共生栀子苗中POD㊁CAT㊁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5)㊂表5㊀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POD ㊁CAT ㊁SOD 活性的影响处理POD 活性/(U㊃g -1㊃min-1)CAT 活性/(U㊃g-1㊃min-1)SOD 活性/(U㊃g-1)接菌354.12a251.46a201.38a对照279.47b172.62b115.72b3㊀讨论㊀㊀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植物都能和菌根真菌形成共生,菌根共生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强宿主植物应对各种环境胁迫的耐受性,菌根的形成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机制[14]㊂目前,菌根化栽培已经广泛应用于农㊁林业的生产实践㊂相关研究[15]表明,接种菌根真菌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根系活力㊂在干旱胁迫下,菌根共生能够通过促进宿主植物根长增加㊁侧根形成㊁根毛密度增大㊁根表面积扩大等方式提高水分的吸收能力,以缓解干旱对植物造成的危害[16]㊂菌根共生可以影响宿主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响应,改善宿主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性[17]㊂本研究通过比较接种和不接种菌根真菌对栀子种子萌发率㊁幼苗生长的影响,观察菌根共生对栀子扦插苗成活率㊁根系长度的影响,发现接种菌根真菌可以有效提高栀子种子的萌发率,促进栀子幼苗生长,提高栀子扦插苗成活率,促进扦插苗生长㊂通过测定接种菌根共生的栀子中激素的含量,发现栀子菌根共生提高IAA㊁赤霉素含量从而调控栀子种子萌发和生长;测定接菌栀子POD㊁CAT㊁SOD 活性,发现菌根共生促进POD㊁CAT㊁SOD 活性,可以推测,菌根共生在栀子内部经过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积累了一定量的活性氧,需要高活性的抗氧化酶来清除㊂本研究为菌根栀子的菌根化育苗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㊀陈家栋,姜武,黄宗贵,等.基于多指标分析的不同产地栀子质量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2):323-327.[2]㊀曹虹虹,严维花,郭爽,等.基于多成分测定及指纹图谱评价不同产地栀子质量[J ].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8):4026-4033.[3]㊀徐鑫,戚华文,高德嵩,等.基于化学模式识别的栀子UPLC 定量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8):4416-4422.[4]㊀冯占亭.栀子育苗及主要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8(5):67-69.[5]㊀CASIERI L,LAHMIDI N A,DOIDY J,et al.Biotrophictransportome in mutualistic plant-fungal interactions [J ].Mycorrhiza,2013,23(8):597-625.[6]㊀GARCIA K,DOIDY J,ZIMMERMANN S D,et al.Take a tripthrough the plant and fungal transportome of mycorrhiza [J].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16,21(11):937-950.[7]㊀POZO M J,LÓPEZ-RÁEZ J A,AZCÓN-AGUILAR C,et al.Phytohormones as integrators of environmental signals in theregulation of mycorrhizal symbioses [J ].New Phytologist,2015,205(4):1431-1436.[8]㊀陈家栋.番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SlUGT132在丛枝菌根共生中的功能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9]㊀JENTSCHEL K,THIEL D,REHN F,et al.Arbuscularmycorrhiza enhances auxin levels and alters auxin biosynthesisin Tropaeolum majus during early stages of colonization [J].Physiologia Plantarum,2007,129(2):320-333.[10]㊀戴惠明,段晓婧,何全全,等.菌根共生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6):1478-1480.[11]㊀张兰,朱玉野,龚雨虹,等.栀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4):3666-3669.[12]㊀李鑫.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处理对春小麦早衰的影响机制[D].银川:宁夏大学,2021.[13]㊀赵春旭,刘芳芳,赵韦,等.水杨酸浸种对高羊茅在干旱胁迫下萌发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1,28(11):1945-1949.[14]㊀李仕飞,刘世同,周建平,等.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72-73.[15]㊀张曼,裴康康,孔德政.莲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河南科学,2010,28(5):547-549.[16]㊀JAVOT H,PENMETSA R V,BREUILLIN F,et al.Medicagotruncatula mtpt4mutants reveal a role for nitrogen in theregulation of arbuscule degeneration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lsymbiosis [J].The Plant Journal,2011,68(6):954-965.[17]㊀张中峰,张金池,黄玉清,等.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耐旱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3,32(6):1607-1612.(责任编辑:王新芳)。

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_的选育与应用

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_的选育与应用

2148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收稿日期:2023-02-0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3-1);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2203B05)作者简介:王林友(1978 ),男,浙江温岭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E-mail:ly217wang@㊂通信作者:蒋根水(1966 ),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从事水稻育种和农技推广工作,E-mail:jgs9179@㊂文献著录格式:王林友,俞斌,葛常青,等.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9):2148-215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42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王林友1,俞斌2,葛常青3,李新敏3,洪晓富1,祁永斌1,王建军1,沈建勋4,蒋根水3∗(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㊀310020;3.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0020;4.杭州市原种场,浙江杭州㊀311115)㊀㊀摘㊀要:浙杭优K202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三系籼粳杂交水稻,由长粒型晚粳稻不育系浙杭K2A 和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配组而成,2022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22015)㊂浙杭优K202具有高产稳产㊁转色好㊁米质优㊁适应性较广等特点,适合在福建㊁浙江㊁江西㊁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㊂本文对该组合的品种特性㊁栽培和种子生产技术作了介绍㊂关键词: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转色;高产;选育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48-04㊀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直接利用已成为当今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籼粳杂交稻新组合不断推出,这些组合大都采用粳不籼恢的配组方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普遍表现为植株高大㊁茎秆粗壮㊁穗大粒多,同时继承了母本粳稻的优良株型和耐早衰等特性,具有叶姿挺拔㊁株型紧凑㊁耐肥抗倒㊁抗逆性较强㊁后期青秆黄熟㊁食味较优等特点[1-4]㊂但此类组合大部分感光性较强,生育期偏长,适应性较窄;叶色较深,后期转色差;着粒密度高,灌浆慢或二次灌浆,进而影响外观品质,且易发稻曲病;谷粒以团粒型为主,同质化严重㊂而株型偏籼㊁长穗长粒㊁灌浆顺畅㊁转色好㊁适应性广的组合少之又少[5-6]㊂基于以上背景,项目组在前期强感光大穗型圆粒籼粳杂交稻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选育转色好㊁优质长粒型不育系和早熟㊁长穗长粒型恢复系来培育偏籼型长粒籼粳杂交稻,以期实现上述目标㊂项目组利用自育保持系浙04B [7]和引进的优质长粒型晚粳稻嘉禾212,采用杂交㊁辐射诱变㊁回交等手段选育出带浅黄色叶色标记的浙杭K2B,后经连续多代回交和置换,选育出了优质㊁长粒㊁抗病㊁带叶色标记的晚粳稻三系不育系浙杭K2A㊂在恢复系选育上,以多穗长粒型广亲和长粒恢复系K 306093为母本,以广亲和大穗型恢复系浙恢818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技术将双亲的多穗㊁大穗㊁长粒等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于2017年选育出了长穗长粒㊁配合力较强的新型大穗型籼粳中间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再与浙杭K2A 配组,育成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超高产偏籼型长粒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浙杭优K202㊂经近年多点试种及示范,该组合表现长势繁茂㊁高产稳产㊁叶色浅绿㊁长相清秀㊁茎秆粗壮㊁熟期较早㊁长穗长粒㊁灌浆通畅㊁后期转色好,好管易种,米饭兼有籼稻的松软风味和粳稻的柔软口感,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应用前景看好㊂1 选育过程1.1㊀亲本来源㊀㊀不育系浙杭K2A,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BT 型长粒晚粳稻三系不育系,系以浙04A 为母本,以浙04B 和嘉禾212的杂交F 1再与嘉禾218杂交获得的F 1干种子经60Coγ射线350Gy 辐射后系选获得浙杭K2B 为父本,经测交㊁连续多代回交和置换转育而成,于2015年定型,202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不育系)2020015㊂具有株型紧凑,带浅黄色叶色标记㊁长相清秀㊁米质优㊁抗病性较强㊁育性稳定㊁开花习性好㊁易制种等特点㊂恢复系浙杭恢F1902是由多穗型长粒广亲和恢复系K306093和大穗型广亲和恢复系浙恢818杂交选育而成的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于2017年定型㊂具有茎秆粗壮㊁穗大粒多㊁抗稻瘟病㊁配合力强㊁熟期早等特点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2013年在杭州以K306093为母本,以浙优18的恢复系浙恢818为父本杂交,翌年春季在海南陵水种植F1,表现植株较高,穗型较大但有退化,去杂后混收,2014年夏季在杭州直播种植F2,成熟后混收,2015年春季在海南加代F3,同年夏季在建德种植F4选种群体,分离较大,成熟期经抗病㊁农艺性状㊁结实率筛选,获得优良单株49份㊂2016年春季在海南用浙杭K2A与上述49个株系分别测交,正季在海宁观察测交F1杂种优势,其中测交组合浙杭2Aˑ252026杂种优势明显,单株产量达76.19g,单穗重9.52g,株高128cm,株型松散适中,为叶下禾型,抽穗期比甬优1540早3~ 4d,主穗可达840粒,穗型较长,谷粒饱满,粒型较长,外观米质好㊂此时父本已加代至F6,基本稳定㊂2017年春季在海南同浙杭K2A开展小制种,恢复系未见进一步分离,定名为浙杭恢F1902,组合定名为浙杭优K202,2017 2018年在福建浦城㊁建瓯㊁福鼎㊁龙岩㊁福州等多点进行品比试验,2019年开始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域试验,2021年续试㊁同步生产试验,于2022年获得福建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220015)㊂2022年在江西㊁江苏㊁浙江开展引种试验,备案报审中㊂2㊀产量表现2019年福建省中稻组区试,浙杭优K202平均产量9.28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1.5%; 2021年续试,浙杭优K202平均产量9.40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6.9%;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34t㊃hm-2,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4.1%(表1)㊂在近年各地的展示示范中,浙杭优K202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2022年浙江省引种多点试验,平均单产9.59t㊃hm-2,比对照甬优1540增产8.0%;2022年浙江浦江黄宅镇乡6.67 hm2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平均单产10.88t㊃hm-2; 2022年浙江余杭瓶窑镇6.67hm2示范方,平均单产11.76t㊃hm-2,比同田种植的甬优1540增产明显;2022年江西鄱阳4.33hm2示范方经实割测产,平均单产12.30t㊃hm-2㊂表1㊀浙杭优K202区试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年份组合产量/(t㊃hm-2)生育期/d有效穗/(万㊃hm-2)成穗率/%株高/cm穗长/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2019浙杭优K2029.28142.013.370.2118.122.3283.4232.282.124.1Ⅱ优33019.14142.413.867.6122.225.2213.7193.390.129.3 2021浙杭优K2029.40141.413.363.6124.222.4270.2217.180.424.7Ⅱ优33018.79142.414.773.9128.425.3179.8154.185.730.0平均浙杭优K2029.34141.713.366.9121.222.4276.8224.781.324.4Ⅱ优33018.97142.414.370.8125.325.3196.8173.787.929.73㊀特征特性3.1㊀农艺性状㊀㊀浙杭优K202长势繁茂,株型松散适中,剑叶挺直,叶色浅绿,长相清秀,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穗型长弯,结实率高,灌浆顺畅,后期转色好,青秆黄熟,谷色黄亮,无芒,粒型略长㊂据福建省2a中稻组区试结果,全生育期141.7d,比对照Ⅱ优3301早熟0.7d;有效穗13.3万㊃hm-2,穗长22.4cm,每穗总粒数276.8粒,千粒重24.4g,结实率81.3%,平均株高121.2cm(表1)㊂3.2㊀抗性㊀㊀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2019㊁2021年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浙杭优K202的2a稻瘟病平均抗性分别为感(S)㊁高感(HS);2a稻瘟病综合指数3.2,穗损失率最高级为5级,综合评价为高感(HS)稻瘟病㊂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2022年抗性鉴定,浙杭优K202平均叶瘟5.0级,穗瘟发病率5级,穗瘟损失率1级,综合指数3.3,评价为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最高级5级,中感白叶枯病㊂3.3㊀稻米品质㊀㊀据福建省中稻组区试,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2150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9年检测,浙杭优K202整精米率65.3%,胶稠度72.0mm,直链淀粉含量14.8%,碱消值6.2级,垩白度1.8%,透明度2级,米质达到部颁二等优质标准(表2)㊂表2㊀浙杭优K202稻米品质指标组合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直链淀粉含量/%部标(等级)浙杭优K20281.674.265.3 5.8 2.411.0 1.82 6.272.014.8二等Ⅱ优330181.673.557.3 6.6 2.844.07.92 5.082.022.8普通3.4㊀籼粳属性㊀㊀经19对InDel引物对浙杭优K202进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图1),浙杭优K202的父本浙杭恢F1902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222,属籼稻,母本浙杭K2A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889,属粳稻,浙杭优K202的粳型基因频率是0.528,属中间型,表明浙杭优K202是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杂交稻㊂1 籼稻测验品种9311;2 粳稻测验品种日本晴;3㊁4 浙杭K2A;5㊁7 浙杭优K202;6㊁8 浙杭恢F1902㊂图1㊀InDel引物R1M37对浙杭优K202及其亲本的籼粳属性鉴定3.5㊀适宜区域㊀㊀浙杭优K202适宜在福建稻瘟病轻发稻区作中稻种植,以及在浙江㊁江西㊁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相似稻区作中稻种植㊂4㊀栽培技术4.1㊀适期稀播,短龄壮秧㊀㊀参考当地中稻播种时间,可略作推迟,秧苗田播种量以150kg㊃hm-2为宜,大田用种量一般15.0~22.5kg㊃hm-2,药剂浸种消毒,培育壮秧㊂机插育苗每盘播种量以50~60g为宜,秧苗叶龄3.0~3.5叶,秧龄控制在20d以内㊂秧田肥水双促,多效唑促蘖㊂4.2㊀匀株浅插,宽行稀植㊀㊀手工插秧宜采用宽行窄株,双本浅插的种植方式,栽插距离20.0cmˑ30.0cm㊂高速插秧机一般机插距离30.0cmˑ22.0cm,约15万丛㊃hm-2,基本苗控制在30万㊃hm-2以内㊂4.3㊀科学肥水管理㊀㊀浙杭优K202早生快发,氮肥利用率高,不需要较高肥力即可获得高产,应控制氮肥用量,且氮肥施用以早期为主,做到重前控后㊂前期施足基肥,移栽后7d施尿素75kg㊃hm-2,隔4~5d再施尿素150kg㊃hm-2㊁氯化钾150kg㊃hm-2㊂水分管理上,前期湿润灌溉促分蘖,每丛13个左右分蘖时及时隔田,此后间隙灌溉,孕穗至始穗期保持5~10cm水层,后期干湿交替,保叶养根,确保籽粒充分灌浆,切忌过早断水,防止早衰㊂4.4㊀病虫害防治㊀㊀山区种植应加强防治稻瘟病,在分蘖期和破口期各防治一次,喷施20%三环唑1.5kg㊃hm-2或5%真菌净稀释1000倍喷施㊂始穗前后务必防治稻曲病2次,加强螟虫及后期褐稻虱防治㊂5㊀制种技术母本浙杭K2A感光性强,浙北夏季播始历期为(98ʃ3)d,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花时较早,晴天盛花期在10:50 11:20,单朵小花开颖时间45~60min,内外颖张开角度为35ʎ~ 40ʎ,柱头较大,异交习性较好㊂父本浙杭恢F1902穗型大,花粉量足,熟期较早,在浙北夏季播始历期约76d㊂根据近年摸索,该组合适宜在浙北和上海一带选择自然隔离较好㊁风小㊁土壤肥沃的田块制种㊂5.1㊀确定播差㊁适时播种㊀㊀在浙北地区制种,根据双亲的生长发育特性,采用双期父本模式,分别于6月17日㊁6月22日播种,母本于5月25日播种,播差为23~28d㊂秧田和本田在播种和移栽前30d灌水浸泡,让落地谷充分发芽后再翻耕,以防混杂㊂本田母本用种量22.5~30.0kg㊃hm-2,父本用种量4.5~6.0kg㊃hm-2,父母本秧龄控制在25d以内㊂5.2㊀培育带蘖壮秧㊀㊀净化土壤后施底肥,复合肥375kg㊃hm-2;稀播,3叶1心时施断奶肥,尿素112.5kg㊃hm-2;拔秧前3~4d施起身肥,尿素150kg㊃hm-2,保证移栽时带1~2个分蘖㊂5.3㊀合理行比㊁插足基本苗㊀㊀父母本的行比采用1ʒ8为宜,父母本间距约30.0cm㊂母本手插秧插种密度为16.7cmˑ16.7cm,2~3本插,约32.0万丛㊃hm-2;父本株距约27.0cm,多本插,约2.5万丛㊃hm-2㊂5.4㊀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㊀㊀为使母本有足够的颖花数,父本有充足花粉量,前期要施足基肥,移栽后及时追肥,全生育期用纯氮180~190kg㊃hm-2,合理配施磷钾肥;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灌溉,封行后及时晒田,孕穗期薄水养胎,后期干干湿湿,加强螟虫㊁褐飞虱等病虫害防治㊂5.5㊀花期预测与调整方法㊀㊀浙杭优K202父母本分属籼稻和粳稻,光温反应不一样,在确定播差后,后期的花期预测和调整非常关键㊂通常以Ⅵ期前父本比母本早1~2期,始穗父本比母本1~2d为准,在幼穗发育的Ⅳ期前要隔天定点剥查父母本幼穗发育进程,发现花期不遇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双亲的发育进程㊂5.6㊀九二〇施用与赶粉技术㊀㊀适时适量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〇是取得制种高产的关键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〇总使用量300~360g㊃hm-2,分2次对全田父母本同时喷施,每次占总用量的50%,第1次在母本抽穗5%时喷施;第2次和第1次间隔1d㊂母本浙杭K2A,柱头不外露,花时集中,赶粉时要密切关注母本开花状态,坚持 母开赶粉 原则,在母本始花30%㊁盛期㊁尾花3个阶段分别人工赶粉1次㊂5.7㊀严格去杂,及时收割㊀㊀在自然隔离的基础上,全生育期要严格多次去杂㊂母本带浅黄色叶色标记,抓住表达最为明显的苗期,从秧苗圃里及时去掉其他叶色株,全生育期坚持去杂,特别在始穗前彻底去除异株,赶粉结束后及时割去父本,灌浆期和收割前加强对母本中可育株的去杀力度,适时收割,防止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㊂参考文献:[1]㊀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6,61(35):3778-3786.[2]㊀吴明国,林建荣,宋昕蔚,等.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84的选育[J].杂交水稻,2014,29(2):19-21.[3]㊀王林友,王建军,张礼霞,等.杂交稻浙优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3,54(4):364-366.[4]㊀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春优927的选育及其栽培制种技术[J].中国稻米,2019,25(6):103-105.[5]㊀马荣荣,许德海,王晓燕,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株形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3):281-286.[6]㊀陆永法,马荣荣,王晓燕,等.超级杂交稻甬优12超高产株形特征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4,12(4):659-668.[7]㊀王林友,王建军,金庆生,等.抗病㊁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选育与利用[J].杂交水稻,2009,24(1):15-19.(责任编辑:王新芳)。

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浙农901

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浙农901

茶树良种专题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浙农901陆建良,梁月荣,赵东,叶俭慧,郑新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摘要:浙农901是从鸠坑种种子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适制绿茶新品种。

品比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浙农901属于早生种,产量高;制烘青绿茶外形紧结、卷曲、有锋苗、深绿带翠,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叶底嫩、有芽、匀齐、嫩绿明亮;春季一芽二叶烘青样含茶多酚14.4%、氨基酸8.5%、咖啡碱3.4%、儿茶素类9.68%、水浸出物48.8%。

抗寒、抗旱性强。

适宜在重庆、贵州、四川、湖南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

浙农901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茶树(2020)330038。

关键词:茶树;早生优质;品种;浙农901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茶树)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3-7)、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

作者简介:陆建良,男,教授,主要从事茶树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

*通讯作者,E-mail :***************.cn 。

An Early-sprouting and Elite New Tea Cultivar —'Zhenong 901901''LU Jianliang,LIANG Yuerong,ZHAO Dong,YE Jianhui,ZHENG Xinqiang *Zhejiang University Tea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310058,ChinaAbstract:'Zhenong 901'is a new tea cultivar suitable for processing green tea,which is selected from 'Jiukeng'natural hybrid offspring and bred by systematic selection including the processes of single plant selection,cutting propagation,strain comparison,and regional adaptation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henong 901'is an early-sprouting cultivar with high quality.The baked green tea has tight and curly sharp with tips,jade green appearance,tender green and bright liquor color,clean and high aroma,fresh and umami taste,and tender and even brewed leaves with bright green color.Based on the first round picking in spring,the average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amino acids,caffeine,catechins and water extracts in one bud and two leaves were 14.4%,8.5%,3.4%,9.68%and 48.8%,respectively.'Zhenong 901'also showed strong cold and drought tolerance,and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Chongqing,Guizhou,Sichuang,Hu'nan and other areas with similar climate condition.It was registered 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in 2020with the registration No.GPD tea plant(2020)330038.Keywords:tea plant,early-sprouting and elite,cultivar,Zhenong 901名优茶是我国主要的茶叶品类,生产效益好,对我国茶产业贡献巨大。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21.09.24•【字号】浙农专发〔2021〕51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浙农专发〔2021〕51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粮食物资局: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和供需形势总体向好,粮食播种面积逐步扩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刚性增长,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为有效控制和节约成本,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就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按照“保护能力、扩面增产、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着力于降成本、增效益、强激励,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生产经营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激励等,努力实现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和良制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种粮能力和生产水平,推动粮食生产降本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粮食生产体系夯实基础。

争取到“十四五”末,水稻单产提高5%以上,种粮亩均效益提高10%以上。

二、主要措施(一)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种植基础,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水稻生产,扩大特色粮食作物。

浙北晚粳稻区,着力推广优质晚粳稻品种,不断改善粳稻品质;浙东南沿海及浙中早籼稻区,根据加工、饲料、食用等不同用途,重点发展加工用优质早稻;浙西、浙南晚籼稻区,着力推广优质晚籼稻品种,提高晚籼稻食用品质。

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浙黑甜1_号的选育 

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浙黑甜1_号的选育 

930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收稿日期:2023-05-26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4-2);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4年度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大田旱作种质资源收集及开发利用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2201797)作者简介:李付振(1975 ),男,河南南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花生遗传育种工作,E-mail:fuzhenli@㊂文献著录格式:李付振,张小利,陈小央,等.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浙黑甜1号的选育[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4):930-93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91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浙黑甜1号的选育李付振1,张小利1,陈小央2,刘波3,厉宝仙4,何爱珍5,张泉锋6,方丽1,朱灵龙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㊀310021;2.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浙江杭州㊀310020;3.丽水市农作物总站,浙江丽水㊀323000;4.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㊀310020;5.淳安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浙江淳安㊀311108;6.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1215)㊀㊀摘㊀要:浙黑甜1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花育51号为母本㊁云南四粒黑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多代选育出的高油酸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㊂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㊁早熟性好㊁抗病性强㊁黑色种皮㊁口感微甜等突出特性㊂2020 2021年连续2a 参加浙江省区域试验,荚果平均产量为3892.95kg㊃hm -2,籽仁平均产量为2817.30kg㊃hm -2,分别比对照小京生增产30.37%和36.27%㊂浙黑甜1号蛋白质含量27.1%,粗脂肪含量45.8%,油酸含量76.9%,油亚比(O /L)12.05,抗叶斑病㊁青枯病,中抗锈病㊂该品种于2023年12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浙江春播及夏播种植㊂关键词:黑花生;新品种;浙黑甜1号;高油酸中图分类号:S51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4-0930-04Breeding of new edible black peanut variety Zheheitian No.1withhigh oleic acid contentLI Fuzhen 1,ZHANG Xiaoli 1,CHEN Xiaoyang 2,LIU Bo 3,LI Baoxian 4,HE Aizhen 5,ZHANG Quanfeng 6,FANG Li 1,ZHU Linglong 1(1.Institute of Crops and 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jiang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Dry Land Crops,Hangzhou 310021,Zhejiang;2.Zhejiang Provincial Seed ManagementStation,Hangzhou 310020,Zhejiang;3.Lishui Crop Station,Lishui 323000,Zhejiang;4.Zhej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Hangzhou 310020,Zhejiang;5.Chunᶄan County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Chunᶄan 311108,Zhejiang;6.Zhejiang Wuwangnong Seeds Sharcholding Co.,Ltd.,Hangzhou 311215,Zhejiang)㊀㊀Abstract :Zheheitian No.1is a new high oleic acid edible black peanut variety,which was bred by sexualhybridization with Huayu No.51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Yunnan Silihei as the male parent in the Institute of Crop and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 of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his variety has the outstanding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good early maturity,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black seed coat and slightly sweettaste.The average yield of pod and seed was 3892.95kg ㊃hm-2and 2817.3kg ㊃hm -2,respectively,which were30.37%and 36.27%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variety Xiaojingsheng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from 2020to 2021.Zheheitian No.1has protein content of 27.1%,oil content of 45.8%,of which 76.9%is oleic acid content,and the ratio of oleic acid to linoleic acid (O /L)is 12.05.Zheheitian No.1is resistant to leaf spot and bacterial wilt,and mediumresistance to rust.The variety passed the national non-major crop variety registration in December 2023,and is suitable for spring and summer planting in Zhejiang area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logical zone.Keywords :black peanut;new varieties;Zheheitian No.1;high oleic acid㊀㊀花生又名落花生㊁长寿果㊁地豆等,是一种重要的食㊁油两用型经济作物㊂花生籽仁中富含油脂和蛋白质,还含有糖类㊁膳食纤维㊁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1]㊂我国花生年产量达1800万t左右,其中约52%用于榨油,40%左右用于各种方式的食用,花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2]㊂发达国家花生以食用为主,如美国用于食品加工的花生占70%以上,欧盟各国食用花生占90%以上[3]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食物营养认知的提高,我国花生消费逐渐向健康㊁营养和多元化方向发展,食用花生的比例逐年提高[3]㊂随着食用型花生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我国花生也从油用向食用方向发展,选育优质食用型花生品种已经成为当前花生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4]㊂黑花生种皮呈紫黑色,富含原花色素㊁花青素㊁白藜芦醇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能有效防止氧自由基引发的多种疾病[5]㊂黑花生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其籽仁粗蛋白㊁粗纤维以及粗脂肪均高于普通花生,且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㊁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6-7]㊂黑花生营养丰富㊁种植效益高,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喜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㊂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常年花生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生产的花生以食用为主,极少用于榨油[8]㊂目前,浙江生产种植的黑花生品种大多从北方引进而来,难以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环境,后期易早衰,产量很低㊂针对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花育51号为母本,云南四粒黑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结合多代定向筛选,旨在培育出高产㊁高油酸㊁优质食用型黑花生新品种,为浙江特色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持㊂1㊀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母本为花育51号,花育51号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培育的一个高油酸㊁油食兼用型小花生品种,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25d左右,株型直立,结果集中,具有高产㊁优质㊁抗病抗倒性强以及籽粒商品性好等突出特点㊂父本为云南四粒黑,四粒黑是云南省广泛种植的地方品种,具有多粒荚果(3~4粒偏多)㊁品质优良㊁可溶性糖含量约5.2%,早熟性优等特点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2015年以花育51号为母本,以云南四粒黑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按照系谱法选育而成㊂选育过程如图1所示㊂图1㊀浙黑甜1号选育经过Fig.1㊀Breeding process of Zheheitian No.12015年冬季海南种植F1代,去除假杂种后混收㊂2016年春季杭州种植F2代,根据田间长势情况和室内考种,选择优良单株,并按系谱法编号㊂2016年冬季海南种植F3代,经田间优选和近红外光谱测定,筛选105个高油酸株系㊂2017年杭州海南两地种植F4和F5代,去杂去劣,继续优选㊂2018年春季杭州种植F6代,经株系鉴定㊁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筛选早熟㊁高产㊁直立㊁荚果美观㊁具有微甜口感且种皮黑色的最优株系P51YN4BF6-191-1㊂2019年春季参加浙江省花生多点品比试验,该品系比对照小京生增产显著㊂2020 2021年参加省内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同时开展病虫害抗性鉴定,DUS测试等试验㊂2023年完成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花生(2023)330125㊂2㊀特征特性2.1㊀农艺性状㊀㊀浙黑甜1号属高油酸食用型花生品种,全生育期120d左右㊂疏枝直立,连续开花,主茎高52.58cm,侧枝长57.13cm,总分枝10.29个,结果枝8.03个,单株饱果数20.54个㊂叶片中等大,932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淡绿色,长卵圆形㊂荚果普通型,网纹浅,百果重170.02g,饱果率80.06%,籽仁柱形,种皮深紫色,内种皮黄色,百仁重79.67g,出仁率72.36%㊂该品种苗期㊁花期长势较强,结实性好,适宜小型农机作业,适合浙江省沙土㊁沙质壤土种植㊂2.2㊀品质性状㊀㊀2021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对浙黑甜1号干籽仁检测,其籽仁含油量45.8%,蛋白质含量27.1%,油酸含量76.9%,亚油酸含量6.38%,油亚比(O /L)12.05㊂2.3㊀抗病鉴定㊀㊀2020年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鉴定,浙黑甜1号抗叶斑病㊁青枯病,中抗锈病㊂3㊀产量表现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多点区域试验(表1),参试新品种(系)有7个,含1个对照品种小京生㊂2020年浙黑甜1号平均荚果产量3767.85kg ㊃hm -2,平均籽仁产量2715.90kg㊃hm -2,均居参试品种(系)第4位,分别比对照小京生增产30.67%和37.16%㊂2021年续试,平均荚果产量4018.05kg ㊃hm -2,平均籽仁产量2918.70kg㊃hm -2,均居参试品种(系)第4位,分别比对照小京生增产30.10%和36.33%㊂2a 区试浙黑甜1号平均荚果产量3892.95kg ㊃hm -2,平均籽仁产量2817.30kg ㊃hm -2,分别比对照小京生增产30.37%和36.27%㊂表1㊀浙黑甜1号区域试验产量Table 1㊀Regional test yield of Zhehetian No.1年份品种试验点次荚果产量/(kg㊃hm-2)籽仁产量/(kg㊃hm-2)比对照增产/%荚果产量籽仁产量2020浙黑甜1号53767.852715.9030.6737.16小京生(CK)52883.451980.0902021浙黑甜1号54018.052918.7030.1036.33小京生(CK)53088.502140.9500平均浙黑甜1号53892.952817.3030.3736.27小京生(CK)52986.052061.0000㊀㊀2021年,浙黑甜1号同步参加浙江省花生生产试验,平均荚果产量3928.05kg ㊃hm -2,平均籽仁产量2808.45kg ㊃hm -2,分别比对照小京生增产49.70%和55.12%,表现高产稳产㊁早熟㊁抗逆性强㊁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㊂4㊀栽培技术要点4.1㊀地块选择㊀㊀浙黑甜1号适宜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浙江地区春播或夏播季种植,作为食用型黑花生品种推广应用㊂选择地势高㊁排水好㊁弱酸性(pH 值5.5~7.2)㊁肥力中等及以上的沙土㊁砂壤土或壤土田块种植㊂花生不耐连作,应与非豆科作物合理轮作,可有效减少连作障碍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9]㊂4.2㊀播期和密度㊀㊀高油酸花生品种发芽期对低温敏感,以连续5d 地表温度稳定在15ħ以上时适时抢墒播种,浙江地区春播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夏播于6月10日前根据墒情适时早播,有利于产量提高㊂春播种植密度为120000~150000穴㊃hm -2,夏播种植密度为150000~180000穴㊃hm -2,每穴2粒种子㊂4.3㊀田间管理㊀㊀种植前对土地进行整地深翻,重施基肥,可适当添加腐熟后的农家肥,保证土壤养分充足㊂为提高发芽率减少花生苗期病害发生,播种前要做好晒种㊁拌种工作,种子可使用5g㊃kg-125%多菌灵和2g㊃kg-150%辛硫磷进行拌种[10]㊂播种后及时喷施封闭型除草剂,根据出苗情况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出苗率㊂开花下针期所需的水分㊁养分会大量提升,适当追肥,尤其是磷肥,以促进荚果发育㊂雨季开始后花生长势旺盛,有旺长趋势时,合理化控1~2次,间隔7~10d,防止徒长㊂生育后期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叶面肥料,养根护叶,避免脱肥㊁早衰,影响产量[11]㊂浙黑甜1号中后期易感叶片锈病,及时喷施40%氟醚㊃己唑醇(150~225mL㊃hm -2)进行防治,连续2~3次可有效防治晚期锈病的发生㊂4.4㊀适时收获㊀㊀浙黑甜1号早熟性明显㊂生产上当地上部果枝叶片开始变黄,荚果饱满㊁纹理清晰时及时收获,防止花生落果㊁老化㊁发芽,确保丰产丰收㊂参考文献:[1]㊀杨伟强,崔凤高,张建成,等.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9):184-188. [2]㊀廖伯寿.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2):161-166.[3]㊀秦利,韩锁义,刘华.我国食用花生研究现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4-7.[4]㊀孙泓希,任亮,王海新,等.食用型花生外观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3,45(5):907-915.[5]㊀吴紫萱,薛其勤,杨会,等.花生种皮颜色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22,54(1):152-156.[6]㊀岳福良,张小军,张相琼,等.浅谈发展黑花生产业的必要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4(3):10-11.[7]㊀高忠奎,蒋菁,钟瑞春,等.富硒抗病黑花生桂花黑1号的选育及优质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7):30-33,36.[8]㊀李付振,张小利,朱灵龙,等.白皮油食兼用花生雪玉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419-1421.[9]㊀原小燕,符明联,刘佳业,等.高亚油酸紫色食用花生云花生15号的选育[J].种子,2018,37(8):109-110. [10]㊀孙玉莹.花生高产优质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12):17-18.[11]㊀李艳辉,刘瑞云,岳焯,等.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23):25-27.(责任编辑:王新芳)。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_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_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收稿日期:2023-06-05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21C02065-6-1);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C02016-1);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LGN21C150007,LGN21C15000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新成果示范推广项目(tg2022009)作者简介:葛明初(1971 ),男,浙江海宁人,大专,主要从事豆类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E-mail:1173701594@㊂通信作者:左亚群(1975 ),女,浙江海宁人,本科,主要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E-mail:106990651@㊂文献著录格式:葛明初,张古文,刘娜,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0):2438-244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25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葛明初1,4,张古文2,刘娜2,冯志娟2,卜远鹏2,王斌2,龚亚明2,左亚群3∗(1.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浙江海宁㊀314419;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海宁市马桥街道农业农村办,浙江海宁㊀314499;4.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浙农17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于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㊂2022年海宁市引入试种,其成熟期早,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具有早熟㊁优质㊁高产等优点,有较好的推广潜力㊂为促进浙农17号在海宁地区的推广种植,本文对其试种产量表现㊁农艺性状和品质等进行了介绍,并从基地选择㊁种子处理㊁适期播种㊁杂草管理㊁科学施肥㊁病虫害防治㊁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㊂关键词:菜用大豆;浙农17号;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64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0-2438-04㊀㊀菜用大豆,又称鲜食大豆,俗称毛豆,是大豆在鼓粒盛期(R6)至初熟期(R7)采收作蔬菜食用的大豆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1]㊂菜用大豆营养丰富,特别是蛋白质㊁可溶性总糖㊁矿物质元素㊁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对满足人们膳食结构改变和提升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深受消费者喜爱[2-4]㊂近些年,随着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多个省市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㊂实践证明,菜用大豆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应对市场挑战和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重要策略之一[5-6]㊂浙农17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0和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11.559t㊃hm-2和11.034t㊃hm -2,分别比对照沪宁95-1增产14.7%和10.3%,均达极显著水平,各区试点增产点率分别为85.7%和87.5%㊂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674t㊃hm -2,比对照沪宁95-1增产7.3%,增产点率为83.3%㊂浙农17号于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豆2022002)㊂海宁市于2022年引入开展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整齐一致,成熟期早,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具有早熟㊁优质㊁高产等优点,适宜春季大棚育苗移栽和大棚或露地直播栽培㊂现将浙农17号在海宁地区的农艺性状及栽培要点总结如下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设计㊀㊀试验于2022年春季在海宁市马桥街道民胜村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基地进行,种植方式为露地直播㊂基地土壤肥力中等,土壤pH 值6.8,有机质含量44.2g㊃kg -1,全氮含量2.3g㊃kg -1,有效磷含量6.6mg ㊃kg -1,速效钾含量136.0mg ㊃kg -1㊂小区面积360m 2,畦宽0.9m,沟宽0.3m,深0.3m,打孔穴播,每畦种植2行,每穴留苗2株,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对照品种为沪宁95-1㊂1.2㊀田间管理1.2.1㊀土地整地与施肥㊀㊀试验田于3月5日机械翻耕,翻耕前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12000kg㊃hm-2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15%,P2O515%,K2O15%)300kg㊃hm-2作基肥㊂3月10日旋耕㊁开沟作畦,平整畦面后待播㊂1.2.2㊀适时播种㊀㊀3月15日播种,打孔穴播,穴深3~4cm,每穴播3~4粒种子,埋土1~2cm,播种前用多菌灵进行种子包衣,预防土传病害㊂播种完成后,用90%乙草胺9000mL㊃hm-2兑水450kg均匀喷洒畦面进行土壤封闭㊂1.2.3㊀杂草和水肥管理㊀㊀出苗后,及时查缺补苗,幼苗高5~6cm㊁第1片真叶出现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㊂日常田间杂草管理采取人工除草方式,植株3片真叶时人工中耕1次,中耕深度3cm㊂苗期不追肥,开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15%,P2O515%,K2O 15%)225kg㊃hm-2㊂苗期不浇水,开花后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田间有积水时及时排水,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左右,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对豆荚鼓粒造成危害㊂1.2.4㊀病虫害防治㊀㊀整个生育期,根据田间虫害危害情况,使用吡虫啉㊁四聚乙醛㊁甲维盐㊁茚虫威等药剂防治蚜虫㊁蜗牛㊁斜纹叶蛾㊁豆荚螟等害虫;根据植株田间发病情况,选用阿米西达㊁百菌清㊁甲霜灵㊁克霉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㊁立枯病㊁炭疽病㊁霜霉病等病害㊂1.3㊀测定方法参照金晖等[7-9]的方法,记载播种期㊁出苗期㊁开花期㊁结荚期㊁鼓粒期㊁成熟期等发育时期㊂在最佳采摘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00m2测产,并折算为公顷产量;同时,每小区取10株发育正常的植株测量株高㊁有效分枝数㊁主茎节数㊁单株有效荚数㊁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等农艺性状㊂口感品尝先将豆荚在煮沸的纯净水中煮5min,捞出后放入常温纯净水进行冷却,之后进行品尝㊂1.4㊀数据分析㊀㊀采用Excel2010和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产量比较㊀㊀测产结果表明,浙农17号平均产量为10.505 t㊃hm-2,沪宁95-1平均产量为9.433t㊃hm-2,浙农17号比沪宁95-1增产11.4%㊂2.2㊀生育期比较㊀㊀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表1),3月15日播种,两个品种均为3月24日出苗;浙农17号4月23日开花,沪宁95-14月21日开花,浙农17号比沪宁95-1晚2d;结荚期和鼓粒期,浙农17号均比沪宁95-1晚2d;采收期,浙农17号比沪宁95-1晚3d;全生育期,浙农17号为75d,沪宁95-1为72d,浙农17号比沪宁95-1晚3d;两者均属早熟品种㊂表1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生育期比较品种播种期(月-日)出苗期(月-日)开花期(月-日)结荚期(月-日)鼓粒期(月-日)采收期(月-日)生育期/d浙农17号03-1503-2404-2305-0805-1806-0775沪宁95-1(CK)03-1503-2404-2105-0605-1606-04722.3㊀农艺性状比较㊀㊀由表2可知,浙农17号株高35.1cm,主茎节数10.3节,有效分枝数3.3个,单株有效荚数32.4个,百荚鲜重282.5g,百粒鲜重76.3g,标准荚长和荚宽分别为5.6cm和1.3cm,整体农艺性状优于沪宁95-1㊂表2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农艺性状比较品种植株高度/cm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荚鲜重/g百粒鲜重/g标准荚长/cm标准荚宽/cm浙农17号35.110.3 3.332.4282.576.3 5.6 1.3沪宁95-1(CK)31.79.6 3.026.7260.272.5 5.3 1.2 2.4㊀品质与口感比较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20 2021年检测结果(表3),浙农17号可溶性总糖含量2.1%,淀㊀㊀表3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品质与口感比较品种年份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口感品质鉴定总分浙农17号2020 2.7 4.867.611.7 4.2甜脆83.3 2021 1.4 5.969.411.1 6.2甜脆82.9平均 2.1 5.468.511.4 5.283.1沪宁95-1(CK)2020 3.0 3.575.09.1 3.9甜脆84.1 2021 2.3 5.070.29.6 4.4甜脆79.6平均 2.7 4.372.69.4 4.281.9粉含量5.4%,水分含量68.5%,蛋白质含量11.4%,脂肪含量5.2%,品尝口感为甜脆,食味评价平均得分83.1㊂除了可溶性总糖和水分含量两个指标低于沪宁95-1外,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沪宁95-1㊂2.5㊀抗病性比较㊀㊀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2020 2021年检测(表4),浙农17号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病情指数43,为中感,沪宁95-1病情指数45,为中感,两者抗性一致;浙农17号SC18株系病情指数36,为中感,沪宁95-1病情指数27,为中抗,浙农17号抗性略差于沪宁95-1㊂表4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抗病性比较品种年份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大豆病毒病SC18株系病情指数抗性病情指数抗性浙农17号202036中感38中感202150中感34中抗平均43中感36中感沪宁95-1(CK)202040中感29中抗202150中感25中抗平均45中感27中抗3㊀栽培技术要点3.1㊀基地选择㊀㊀菜用大豆忌雨水浸泡,海宁地区早春容易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因此,需选择前茬无豆科作物种植且地势较高㊁排灌方便㊁无遮阴㊁无禽畜危害㊁肥力较好的地块㊂近几年,土壤残留除草剂对菜用大豆出苗危害严重,特别是前茬为玉米㊁高粱等单子叶植物时更要注意,需详细了解除草剂的使用次数和剂量,避免土壤残留除草剂造成危害㊂另外,为防止菌核病发生,一般不选择前茬为菊科类作物如向日葵等的地块轮作[9]㊂3.2㊀种子处理㊀㊀选择符合良种标准和要求的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小粒㊁瘪粒㊁病斑粒㊁虫食粒及杂质㊂条件允许的话可晒种1~2d,杀死种皮表面的部分病原微生物㊂同时,可选用大豆种衣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或土壤害虫危害,确保出苗质量㊂3.3㊀适期播种㊀㊀播种选择日均气温15ħ以上进行,地温低于7ħ不宜播种㊂海宁地区一般3月初进行整地,深翻㊁旋耕㊁开沟㊁作畦㊁平整,达到面平垄直,保持土块细碎,满足备播需要,有条件的覆盖黑色地膜㊂3月上旬至3月下旬播种,最晚不要迟于4月10日㊂一般畦宽0.9~1.0m,沟宽0.2~0.3m,行距0.45~0.50m,穴距0.25~0.30m,每穴播3粒,留苗2株,每667m2播6000穴左右㊂播种时要求足墒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㊂3.4㊀杂草管理㊀㊀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㊁金都尔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降低苗期草害㊂出苗后的杂草管理主要采取人工除草,也可使用大豆苗后除草剂除草[10]㊂菜用大豆田苗后除草剂主要选用精喹禾灵防治单子叶杂草和氟磺胺草醚防治双子叶杂草㊂在一年生单子叶杂草3~6叶期,每667m2使用40~60mL5%的精喹禾灵乳油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4~6叶期,每667m2使用120~200mL5%的精喹禾灵乳油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喷雾时注意压低喷雾器罩口,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㊂双子叶杂草防治方面,在菜用大豆植株1~3片复叶期㊁杂草1~ 3叶期时,每667m2使用60~120mL25%的氟磺胺草醚水剂兑水20~30kg进行喷雾,同样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以免造成药害㊂未铺地膜的地块最好进行中耕,中耕不但可以防除杂草,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一般在菜用大豆植株3叶时中耕,一般中耕1~2次,中耕深度3cm㊂当植株田间封行后杂草危害降低,适当控制多年生杂草即可㊂3.5㊀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基肥是植株生育期的第一肥,决定着植株发芽后的营养生长,所以应满足植株开花前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㊂基肥分为有机肥和化肥,在肥力中等地块,一般每667m2使用600~1000kg 有机肥和25kg复合肥混拌后施用,肥力较低的地块施肥量多一些,肥力较高的地块,施肥量少一些[11-12]㊂追肥:根据基肥的施用种类㊁数量及植株田间长势而定㊂基肥不足㊁植株长势中等的地块,当植株生长至10~12cm时,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左右;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再追施尿素6~8kg;基肥充足且植株长势繁茂的地块不追肥或少量追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㊂开花结荚期植株需肥量最大,此时追肥一次,每667m2追施复合肥20kg左右;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同时再追施尿素8~10kg㊂鼓粒期植株需肥量也大,植株长势弱的地块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 左右㊂如果根部追肥困难,可采用叶片追肥的方式,喷施叶面肥㊂3.6㊀病虫害防治㊀㊀菜用大豆常见病害有病毒病㊁根腐病㊁炭疽病㊁疫病㊁细菌性斑点病㊁霜霉病㊁白粉病;虫害有地老虎㊁蜗牛㊁蛞蝓㊁蚜虫㊁蓟马㊁烟粉虱㊁各种叶蛾㊁豆荚螟等㊂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㊁综合防治的策略,合理轮作,播种前清洁田园,采用种衣剂或根瘤菌拌种,及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防治措施㊂病虫害发生后,防治要对症下药,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轮换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注意药剂的使用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产品的品质[13-14]㊂3.7㊀适时采收㊀㊀当植株进入鼓粒盛期,即可采摘上市㊂此时籽粒充实饱满,荚色呈青绿色,百荚鲜重㊁百粒鲜重㊁出仁率㊁可溶性糖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商品性最好,品质最优,产量最高㊂浙农17号在海宁市春播,一般出苗后75d左右达到采摘标准㊂采收最好在清晨进行,采收后及时放置于阴凉处或冷藏,有利于保障品质和商品性㊂参考文献:[1]㊀盖钧镒,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2]㊀陈华涛,陈新,顾和平,等.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8-1510.[3]㊀张红梅,顾和平,曹庆穗,等.大棚菜用大豆-水芹水旱轮作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10):82-83. [4]㊀李正泉,张古文,刘娜,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浙农秋丰2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8):1748-1751.[5]㊀陈华涛,张红梅,刘晓庆,等.早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苏早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学,2021,40(4):578-580.[6]㊀张古文,张胜,林太赟,等.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学,2022,41(5):628-631.[7]㊀金晖,徐伟,陈琳,等.晚粳稻新品种嘉禾247在嘉善县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3):533-536.[8]㊀陈润兴,雷俊,汪寿根,等.秋季菜用大豆延后播种对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25-628.[9]㊀曾新宇,宗洪霞,张莉,等.重庆市菜用大豆高产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3):91-95.[10]㊀陈宇飞,胡新,高世杰,等.3种喷雾助剂对东北春大豆除草剂减量增效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38(3):421-427.[11]㊀王冬群,成美玲.春季菜用大豆高雄9号肥料与密度相关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5):972-973,976.[12]㊀朱丽华,李超汉,杨红娟,等.菜用大豆新品种 青酥五号 周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7(3):70-71.[13]㊀刘晓庆,陈华涛,张红梅,等.高产㊁抗SMV春播鲜食大豆 苏奎3号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学学报,2022,12(2):16-19.[14]㊀姜伟锋,陈梅,俞刚翔.青梗菜 鲜食大豆两播三收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23(10):58-60.(责任编辑:董宇飞)。

早籼稻台科早3_号的选育与应用

早籼稻台科早3_号的选育与应用

㊀㊀2023年第64卷第4期791收稿日期:2022-11-18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3-4)作者简介:刘守坎(1963 ),男,浙江临海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E-mai:skliu001@㊂文献著录格式:刘守坎,刘化宙,陈孝赏,等.早籼稻台科早3号的选育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791-79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514早籼稻台科早3号的选育与应用刘守坎1,刘化宙2,陈孝赏1,汤学军3,胡继杰4,赵超越1,侯金祥1(1.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㊀317000;2.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㊀325000;3.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临海㊀317000;4.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宁波㊀315012)㊀㊀摘㊀要:台科早3号系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早中熟常规早籼稻品种,该品种田间生长整齐一致,长势繁茂,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大粒多,结实率中等,后期转色好,谷色黄亮,丰产性好,稻米适宜加工等特点,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202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等同类型生态区作早稻种植㊂在栽培上主要做好种子消毒㊁适时播种㊁肥水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病虫草管理㊂关键词:早籼稻;早中熟;台科早3号;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4-0791-03㊀㊀早籼稻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类型之一[1],早籼稻具有可食用和耐贮藏的特点,既是工业㊁饲料等原料,也是主要的储备用粮[2]㊂20世纪70 80年代,早籼稻在浙江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 2以上,早籼稻产量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3[3]㊂随着种植业结构和种植模式调整,早籼稻面积逐年减少,目前浙江省年种植面积在10万hm 2左右,难以满足以早籼谷为主要原料的味精㊁酿酒㊁米粉干等粮食加工业和粮食储备等需求㊂由于浙江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稻区处于双季稻区,早籼稻的收获时间严重影响晚稻的产量,因此,对其生育期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需控制在110d 以内[4-5]㊂早熟兼具加工特性的早籼稻品种备受种粮大户青睐,为此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了早中熟常规早籼稻品种台科早3号㊂台科早3号于2019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2020年继续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22002)㊂具有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株高较高,长势繁茂,分蘖中等,抗倒性较好,后期转色好,谷色黄亮,丰产性好,稻米适宜加工等特点,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浙江省等同类型生态区作早稻种植㊂1㊀选育经过2011年春季,在临海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甬籼975作母本,与嘉兴巿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Z10-142作父本进行杂交,当年秋季在临海种植F 1代,种子混收;2012年春季在临海种植F 2代,选择优良单株19株;2012年秋季在临海种植F 3代,选择优良单株15株;2013年春季在临海种植F 4代,选择优良单株24株;2013年秋季在临海种植F 5代,选择优良单株17株;2014年春季在临海种植F 6代,选择优良单株14株,同时进行稻瘟病㊁白叶枯病鉴定和品质鉴定;2014年秋季种植F 7代,选择优良单株13株;2015年春季种植F 8代,选择生长整齐㊁丰产性好的株系E1040混收;2016年春季在临海进行产量鉴定,编号为16-53,折合产量8.30t㊃hm -2,比对照品种中早39增产5.3%;2017 2018年在临海㊁龙游等地进行多点试验,定名为台科早3号;2019 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1)㊂2㊀产量表现2017 2018年在临海㊁龙游等地进行多点试验,2017年平均产量8.01t㊃hm -2,比对照品种中792㊀㊀2023年第64卷第4期㊀㊀表1㊀早籼稻品种台科早3号的选育经过时间地点育种世代处理2011年春季临海甬籼975ˑZ10-142温汤去雄杂交获F0代杂交种子2011年秋季临海F1种子混收2012年春季临海F2单本种植,选择优良单株19株2012年秋季临海F3单本种植19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5株2013年春季临海F4单本种植15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24株2013年秋季临海F5单本种植24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7株2014年春季临海F6单本种植17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4株,进行稻瘟病㊁白叶枯病鉴定和品质鉴定2014年秋季临海F7单本种植14个株系,选择优良单株13株2015年春季临海F8单本种植13个株系,选择生长整齐㊁丰产性好的株系E1040混收2016 2018年临海㊁龙游等地F9参加省内多点试验,编号为16-53,定名为台科早3号2019 2021年浙江省区试各试验点F10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早39增产4.3%;2018年平均产量7.72t㊃hm-2,比对照品种中早39增产3.5%㊂2019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37t㊃hm-2,比对照品种中早39增产4.0%,增产点率66.0%㊂2020年继续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48t㊃hm-2,比对照品种中早39增产6.9%,居A组第一位,增产点率75.0%㊂2a省区试平均产量7.92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5.3%㊂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21t㊃hm-2,比对照品种中早39增产2.6%,增产点率57.1%㊂3㊀生育期根据2019 2020年浙江省区域试验结果,台科早3号平均全生育期113.6d,比对照中早39短1.0d(表2)㊂表2㊀台科早3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品种年份全生育期/d基本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2)株高/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台科早3号2019115.8124.5289.591.8139.7108.477.224.9 2020111.4136.5276.092.8147.7118.780.925.5中早39(CK)2019116.1121.5298.584.6136.4113.583.224.7 2020113.1136.5282.089.7128.1109.986.425.14㊀特征特性4.1㊀农艺性状㊀㊀台科早3号植株较高,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秧龄弹性㊁耐寒性一般,耐肥抗倒㊂穗大粒多,结实率中等,谷粒椭圆形,谷色黃亮,稃尖无色㊁无芒,剑叶宽,叶色中绿,后期转色好㊂有效穗282.8万穗㊃hm-2,株高92.3cm,每穗总粒数143.7粒,每穗实粒数113.6粒,结实率79.1%,千粒重25.2g;对照品种中早39有效穗290.3万穗㊃hm-2,株高87.2cm,每穗总粒数132.3粒,每穗实粒数111.7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4.9g㊂以上结果显示,台科早3号是一个穗㊁粒㊁重兼顾,高产㊁稳产㊁早中熟早籼稻新品种(表2)㊂4.2㊀品质㊀㊀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19 2020年检测结果(表3),台科早3号平均糙米率80.9%,精米率72.2%,整精米率46.8%,长宽比2.2,垩白粒率30.5%,垩白度4.0%,透明度3.0级,胶稠度73.0mm,直链淀粉含量26.4%,2a米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为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普通,米质与对照中早39相近㊂台科早3号直链淀粉高,适合加工米粉,生产味精㊁酒精等粮食加工业㊂4.3㊀抗性㊀㊀台科早3号表现为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2019 2020年抗性鉴定结果(表4),稻瘟病叶瘟平均4.2级,穗瘟发病7级,穗瘟损失率4级,综合指数5.2,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6.7级㊂2021年7月13 15日,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水稻专业组,经5个试点田间观察,白叶枯病有零星发生,无稻瘟病发生㊂表3㊀台科早3号和对照品种中早39的米质检测结果品种年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级胶稠度/mm直链淀粉含量/%等级(部颁)台科早3号201980.872.345.7 2.041.0 5.1 3.0 6.078.026.2普通202081.072.047.8 2.320.0 2.9 3.0 5.268.026.6普通中早39(CK)201980.973.561.0 2.069.07.1 5.0 6.046.024.7普通202079.669.547.7 1.936.0 6.1 3.0 5.248.025.1普通表4㊀台科早3号的抗性表现品种年份稻瘟病白叶枯病叶瘟平均级叶瘟最高级穗瘟发病率级别穗瘟损失率级别综合指数评价平均级最高级抗性评价台科早3号2019 4.0675 5.8中感7.59高感2020 4.3573 4.5中感 5.87感㊀中早39(CK)2019 1.0153 3.0中抗7.19高感2020 2.7351 2.5中抗8.29高感5 栽培技术5.1㊀种子选择与消毒㊀㊀选用谷粒饱满均匀㊁无病虫㊁发芽正常的种子作为生产用种㊂播种前抢晴及时翻晒,浸种催芽时用咪鲜胺㊁氰烯菌㊁强氯精㊁三环唑㊁稻瘟灵㊁多菌灵等药剂浸种,预防苗期病害发生㊂5.2㊀适时播种㊀㊀温室塑料软盘育秧宜在3月20 25日播种,地膜湿润育秧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ħ以上时播种㊂手插栽培秧田播种量600~750kg㊃hm-2,抛秧栽培秧田播种量750kg㊃hm-2左右,机插栽培每盘播种量125~130g,直播栽培播种量60kg㊃hm-2左右,点直播栽培播种量75kg㊃hm-2左右㊂5.3㊀移栽㊀㊀手插栽培密度16cmˑ20cm,机插栽培密度30cmˑ10cm,栽插基本苗控制在150万㊃hm-2左右;抛秧栽培应抛足37.5万丛㊃hm-2,基本苗超过150万㊃hm-2㊂点直播密度以16.7cmˑ16.7cm 为宜㊂手插秧龄控制在20~25d,秧苗4~5叶㊂5.4㊀肥水管理㊀㊀施足基肥,早施追肥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施纯N150~180kg㊃hm-2,配施磷钾肥,做到基肥足,分蘖肥早,以达到前期促蘖争足穗㊂适施穗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㊂生长前期应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促根壮蘖健苗;生长后期保持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以干为主㊂由于台科早3号穗形大,切忌断水过早,保证充分结实灌浆,确保青秆黃熟㊂5.5㊀病虫害防治㊀㊀根据苗情与病虫预测,苗期及分蘖期做好二化螟和稻瘟病的防治,始穗期至灌浆期防治稻纵巻叶螟和稻飞虱,确保丰产丰收㊂5.6㊀适时收获㊀㊀八成熟时,视天气情况,抢晴收获㊂参考文献:[1]㊀林世成.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㊀俞法明,杨曙东,王晓峰,等.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J].核农学报,2019,33(5):848-854.[3]㊀杨尧城,吴伟,蔡金洋,等.浙江省早籼稻高产育种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620-624. [4]㊀俞法明,葛常青,朱国富,等.早籼稻浙16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656-658. [5]㊀刘守坎,陈孝赏,林友根,等.早籼稻台早733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2,53(8):1093-1095.(责任编辑:王新芳)。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_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_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1174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收稿日期:2024-02-24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5-6-1);浙江省科技计划(2022C02016-1);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LGN21C150007,LGN21C15000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新成果示范推广项目(tg2022009)作者简介:沈立(1982 ),男,浙江杭州人,本科,主要从事蔬菜种子销售及推广工作,E-mail:44317269@㊂通信作者:张古文(1981 ),男,山西运城人,博士,主要从事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E-mail:zhangguwen@㊂文献著录格式:沈立,龚亚明,刘娜,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5):1174-1178.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80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沈立1,龚亚明2,3,刘娜2,3,冯志娟2,3,卜远鹏2,3,王斌2,3,张古文2,3∗(1.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4419;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农业农村部南方豆类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浙农20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3002,具有产量高㊁品质优㊁抗病性强㊁适应性广㊁商品性佳等特点㊂区试平均生育期79.4d;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28.2cm,主茎节数7.7节,有效分枝数3.3个;单株有效荚数29.1个,标准荚率72.6%,标准二粒荚荚长5.5cm㊁荚宽1.5cm,平均每荚粒数2.0粒;鲜百荚重304.3g,鲜百粒重79.2g;籽粒椭圆形,种皮淡绿色,子叶黄色,口感香甜柔糯㊂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15和SC18株系,感炭疽病㊂2020 2021年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667m 2平均产量836.8kg;2022年生产试验667m 2平均产量660.0kg,适宜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春季种植㊂关键词:菜用大豆;浙农20号;特征特性;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64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5-1174-05Breeding and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a new vegetable soybeanvariety Zhenong 20SHEN Li 1,GONG Yaming 2,3,LIU Na 2,3,FENG Zhijuan 2,3,BU Yuanpeng 2,3,WANG Bin 2,3,ZHANG Guwen 2,3∗(1.Zhejiang Wuwangnong Seed Industry Co.,Ltd.,Hangzhou 314419,Zhejiang;2.Institute of Vegetables,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Zhejiang;3.Key Laboratory of Vegetable LegumesGermplasm Enhancement and Molecular Breeding in Southern China (Co-construction by Ministry and Provinc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Hangzhou 310021,Zhejiang)㊀㊀Abstract :Zhenong 20is a new vegetable soybean variety bred by Zhejiang Wuwangnong Seed Industry Co.,Ltd.andthe Institute of Vegetables,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t was approved by Zhejiang Province in 2023,with the approval number Zheshendou 2023002.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good quality,high disease resistance,wide adaptability and good commercialization.It has the average reproductive period of 79.4d,determinatepodding habit,converging plant type.The plant height is 28.2cm,main stem node is 7.7,and effective branche is 3.3.There are 29.1effective pods per plant,with a standard pod rate of 72.6%.The standard two pod is 5.5cm long and 1.5cm wide,with an average of 2.0seeds per pod.Fresh hundred pods weigh is 304.3g,and fresh hundred seeds weighis 79.2g;The seeds are elliptical in shape,the seed coat is light green,the cotyledons are yellow,and the taste is fragrant,sweet,soft and glutinous.It was highly resistant to mosaic virus disease SC15and SC18strain,and susceptible to anthracnose.The average yield of 667m 2was 836.8kg in the regional test of fresh spring soybean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2020and 2021,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667m 2was 660.0kg in the production test of fresh spring soybeans of ZhejiangProvince.This variety is suitable for spring planting in Zhejiang and surrounding provinces.Keywords :vegetable soybean;Zhenong 20;characteristics;agronomic characters;cultivation techniques㊀㊀菜用大豆,又称鲜食大豆,俗称毛豆,是大豆在鼓粒盛期至初熟期采收鲜荚作蔬菜食用的大豆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1]㊂菜用大豆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的豆类蔬菜之一,其籽粒富含蛋白质㊁不饱和脂肪酸㊁维生素㊁矿质元素㊁膳食纤维和异黄酮等,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2-4]㊂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坡地和撂荒地,区域化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国多个地区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5]㊂实践证明,菜用大豆种植时间短,茬口相对灵活,日常管理简单,产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6-8]㊂浙农20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中晚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3002,具有产量高㊁品质优㊁抗病性强㊁适应性广㊁商品性佳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周边地区春播种植㊂1㊀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2011年春季,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浙农8号(浙审豆2009002)为母本㊁浙农6号(浙审豆200900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母本浙农8号具有熟期早㊁抗病性强㊁商品性好等优点,父本浙农6号具有产量高㊁品质优㊁荚宽粒大㊁商品性好等优点㊂杂交种子F0收获后于2011年秋季在杭州加代扩繁㊂2012年春种植F2群体,从该世代开始至2015年春一直采用系谱法选择优良后代,2016 2017年进行品系比较试验,该品系表现出产量高㊁抗病性强㊁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最终入选㊂2018 2019年在省内的萧山㊁嘉兴㊁台州㊁衢州㊁丽水㊁宁波等地进行多点比较试验㊂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2022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 202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表1)㊂表1㊀浙农20号的选育过程Table1㊀Breeding process of Zhenong20年份季节世代田间表现及处理方法年份季节田间表现及处理方法2011春F0配制杂交组合2015秋秋繁,增加种子量2011秋F1种植杂交种子,种子混收2016春品系比较试验2012春F2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6秋秋繁,混合留种2012秋F3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7春品系比较试验,选定品系2013春F4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8春省内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3秋F5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9春省内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4春F6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20春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2014秋F7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21春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2015春F84个株系表现较好,株系内混合留种2022春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2㊀产量表现2.1㊀区域试验㊀㊀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试验田安排在地势平整㊁肥力较好㊁排灌方便㊁前茬一致的地块,2年以上没有种植过大豆,四周设保护行㊂播种㊁施肥等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要求小区和品种间田间管理一致㊂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2m2,每畦2行,每小区4畦8行,行距0.45m,沟0.3m,穴距0.3m,667m2种植1.2万株㊂穴播,每穴播3粒,出苗后人工定苗留2株㊂2020年区域试验中(表2),浙农20号的667m2平均产量为817.0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16.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85.7%;2021年区域试验中,浙农20号的667m2平均产量为856.7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6.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75.0%;2年667m2平均产量为836.8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11.3%,增产点率为80.4%㊂2.2㊀生产试验㊀㊀2022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试验田安排在地势平整㊁肥力较好㊁排灌方便㊁前茬一致的地块,2年以上没有种植过大豆,四周设保护行㊂播种㊁施肥等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要求小区和品种间田间管理一致㊂采用大区对比,面积333.4m2,不设重复,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措施同区域试验㊂测产结果表明,浙农20号的667m2平均产量为666.0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8.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表2)㊂117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表2㊀浙农20号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Table 2㊀Production results of Zhenong 20inthe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est试验类型品种年份667m 2产量/kg比CK /%显著性增产点率/%区域试验浙农20号2020817.016.6极显著85.72021856.7 6.6极显著75.0平均836.811.380.4浙农6号2020700.402021803.30平均751.90生产试验浙农20号2022660.08.5极显著100.0浙农6号2022608.303 品种特征特性3.1㊀形态特征㊀㊀根据2020 2021年区域试验结果(表3),浙农20号的叶形为卵圆形,花色为白色,茸毛色为灰色,荚形为弯镰形,结荚习性为有限结荚,株型收敛㊂3.2㊀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㊀㊀由表4可知,浙农20号平均生育期为79.4d,株高28.2cm,主茎7.7节,有效分枝3.3个,单株有效荚数29.1个,标准荚率72.6%,每荚粒数2.0个,鲜百荚重304.3g,鲜百粒重79.2g,标准二粒荚荚长5.5cm,标准二粒荚荚宽1.5cm㊂表3㊀浙农20号的形态特征Table 3㊀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叶形花色茸毛色鲜荚色荚形结荚习性株型浙农20号2020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2021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浙农6号2020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2021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表4㊀浙农20号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Table 4㊀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economic traits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生育期/d 株高/cm 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率/%每荚粒数鲜百荚重/g 鲜百粒重/g 标准二粒荚长/cm 标准二粒荚宽/cm 浙农20号202078.631.58.0 3.027.472.8 2.0298.180.8 5.3 1.4202180.124.87.4 3.530.972.4 2.0310.577.6 5.6 1.5平均79.428.27.7 3.329.172.6 2.0304.379.2 5.5 1.5浙农6号202081.239.87.3 2.723.558.4 1.8364.887.1 5.8 1.5202180.134.3 6.7 3.326.666.8 1.8348.688.4 6.6 1.5平均80.737.17.03.025.062.61.8356.787.76.21.53.3㊀品质与口感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20 2021年检测结果(表5),浙农20号可溶性总糖含量2.1%,淀粉含量4.6%,水分含量67.3%,蛋白质含量11.9%,脂肪含量5.6%,品尝平均得分85.3㊂表5㊀浙农20号的品质与口感Table 5㊀Quality and taste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品尝得分浙农20号2020 1.6 4.968.412.0 6.183.52021 2.6 4.466.111.8 5.187.1平均2.1 4.667.311.9 5.685.3浙农6号2020 2.8 4.667.311.6 5.684.320213.2 5.366.610.94.889.4平均3.04.967.011.35.286.93.4㊀抗病性㊀㊀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检测(表6),2020年,浙农20号对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和SC18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为0,抗性为高抗;炭疽病病情指数为40.72,抗性为感病㊂2021年,浙农20号对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和SC18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为0,抗性为高抗;炭疽病病情指数为43.74,抗性为感病㊂表6㊀浙农20号的抗病性表现Table 6㊀Disease resistance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SC15株系SC18株系炭疽病病情指数抗性结论病情指数抗性结论病情指数抗性结论浙农20号20200高抗0高抗40.72感病20210高抗0高抗43.74感病最高0高抗0高抗43.74感病浙农6号202046中感41中感44.12感病202138中感36中感48.54感病最高46中感41中感48.54感病4 栽培技术要点4.1㊀地块选择㊀㊀菜用大豆忌雨水浸泡,江南地区早春容易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因此,需选择前茬无豆科作物种植的地势较高㊁排灌方便㊁无遮阴㊁无禽畜危害㊁肥力较好的地块㊂为防止菌核病发生,一般不选择前茬为菊科类作物如向日葵等的地块轮作[9]㊂4.2㊀适时播种㊀㊀浙江省内露地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种,选择雨后天气晴好的日期下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㊂白色地膜先播种后盖膜,黑色地膜先盖膜后播种㊂4.3㊀种子处理㊀㊀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小粒㊁瘪粒㊁病斑粒㊁虫食粒及杂质㊂条件允许的话可晒种1~2d,以杀死种皮表面的部分病原微生物㊂同时,可选用大豆种衣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或土壤害虫危害㊂播种后7d 左右,种子子叶快要出土时注意防治鸽子㊁喜鹊等鸟害,可采用喷施 鸟立逃 驱鸟剂,悬挂驱鸟彩带㊁安装驱鸟器或布置稻草人等方式驱赶危害鸟类[9]㊂4.4㊀种植密度㊀㊀深沟高畦,一般畦宽0.9~1.0m,沟宽0.2~0.3m,行距0.45~0.50m,穴距0.25~0.30m,每穴播种3粒,留苗2~3株,每667m 2控制在1.3万~1.5万株[10]㊂667m 2用种量4~5kg,播种时要求足墒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㊂4.5㊀肥水管理㊀㊀该品种株高中等,主茎粗壮,耐肥抗倒,因此,基肥要施足㊂基肥分有机肥和化肥,肥力中等地块,一般每667m 2用600~800kg 有机肥和25kg复合肥拌匀后施用,肥力较低的地块每667m 2使用1000~1200kg 有机肥和25kg 复合肥拌匀后施用㊂追肥一般分2次施入,第1次在植株生长至10~12cm 时,每667m 2追施复合肥12~15kg;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再追施尿素6~8kg㊂第2次在植株花已开败整株进入结荚期时,每667m 2追施复合肥15~20kg;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同时再追施尿素8~10kg㊂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在鼓粒期每667m 2再追施复合肥10~15kg 或喷施叶面肥1~2次[11]㊂4.6㊀杂草防除㊀㊀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㊁金都尔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㊂出苗后,单子叶杂草选用精喹禾灵防治,双子叶杂草采用氟磺胺草醚防治㊂在单子叶杂草3~5叶期,每667m 2使用60~80mL 5%的精喹禾灵乳油兑水40~50kg 进行喷雾,在双子叶杂草1~3叶期,每667m 2使用60~120mL 25%的氟磺胺草醚水剂兑水20~30kg 进行喷雾[12]㊂杂草防治越早效果越好,在喷施除草剂时,不能随意加大除草剂药量,同时注意压低喷雾器罩口,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㊂4.7㊀病虫害防治㊀㊀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㊁综合防治的策略,合理轮作,播种前清洁田园,对种子进行晒种消毒㊁采用种衣剂或根瘤菌拌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证田间的通风透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㊂生长期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㊁根腐病㊁炭疽病㊁疫病㊁细菌性斑点病㊁霜霉病㊁白粉病;虫害有地老虎㊁蜗牛㊁蛞蝓㊁蚜虫㊁蓟马㊁烟粉虱㊁各种叶蛾㊁豆荚螟等,要及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防治措施㊂病虫害不严重时,可在田间释放天敌昆虫,例如瓢虫㊁赤眼蜂等,也可在田间种植对天敌昆虫有益的植物万寿1178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菊㊁大葱等㊂必要时,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防治要对症下药,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㊂同时建立防治档案,记录每次防治的时间㊁使用的农药种类㊁用量等信息,为下一次的防治提供参考㊂4.8㊀适时采收㊀㊀当植株上下80%以上豆荚鼓粒充分时及时采收,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不利于高产优质㊂采收后及时放置于阴凉处或冷藏,有利于保障品质和商品性㊂参考文献:[1]㊀盖钧镒,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2]㊀陈华涛,陈新,顾和平,等.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8-1510.[3]㊀葛明初,张古文,刘娜,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0):2438-2441.[4]㊀卜远鹏,刘娜,张古文,等.菜用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多样性评价及核心种质与食味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农业学报,2023,35(6):1307-1314.[5]㊀郁晓敏,袁凤杰,傅旭军,等.大豆浙鲜豆20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7):1696-1698.[6]㊀张红梅,顾和平,曹庆穗,等.大棚菜用大豆 水芹水旱轮作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10):82-83. [7]㊀朱佳豪,焦健,蒲怡,等.固氮根瘤菌与海南主栽菜用大豆的共生匹配性和促生效应[J].大豆科学,2023,42(4):441-450.[8]㊀陈润兴,雷俊,汪寿根,等.秋季菜用大豆延后播种对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25-628.[9]㊀曲志鹏,周新宇,刘宁,等.连作和轮作大豆菌核病发生情况调查[J].大豆科技,2023(6):31-35. [10]㊀戴峥峰,陈江,陈琦辉.鲜食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1):176-177. [11]㊀王冬群,成美玲.春季菜用大豆高雄9号肥料与密度相关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5):972-973,976.[12]㊀陈宇飞,胡新,高世杰,等.3种喷雾助剂对东北春大豆除草剂减量增效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38(3):421-427.(责任编辑:王新芳)。

早籼稻品种浙1831_的选育与生产示范

早籼稻品种浙1831_的选育与生产示范

收稿日期:2023-01-21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4)作者简介:俞法明(1973 ),男,浙江嵊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yfm4679@㊂文献著录格式:俞法明,王晓峰,许俊勇,等.早籼稻品种浙1831的选育与生产示范[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770-77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33早籼稻品种浙1831的选育与生产示范俞法明1,王晓峰2,许俊勇3,朱国富1,翟荣荣1,叶靖1,巫明明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嵊州市良种繁育场,浙江嵊州㊀312464;3.温州市原种场,浙江瑞安㊀325207)㊀㊀摘㊀要:浙1831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丰产性好㊁中抗稻瘟病㊁稻谷适宜加工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作早稻种植㊂2022年在浙江省多地开展了生产示范,介绍了浙1831的选育经过㊁品种特性㊁生产示范情况与栽培技术要点㊂关键词:早籼稻;浙1831;选育;生产示范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4-0770-04㊀㊀早籼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㊂早籼稻具有复种指数高㊁种植成本低㊁产量稳㊁品质高㊁易保存㊁用途广等许多中晚籼稻无法替代的特点㊂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凸显,早籼稻对我国实现粮食扩面增产和稳产保供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㊂据统计,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以上[1],而新品种是良种推陈出新的基础㊂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生产区对早稻生育期要求十分苛刻,早熟兼具适宜加工特性的早籼稻品种在浙江省备受早稻种植大户的青睐[2-3]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早熟㊁高产㊁加工专用为选育目标,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的早籼稻新品种浙1831,具有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丰产性好㊁中抗稻瘟病㊁稻谷适宜加工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等早籼稻同生态区作早稻种植㊂2018 2021年,浙1831通过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㊁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及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22001㊂为有效展示浙1831的特征特性及高产稳产特性,加速浙1831在浙江省内的推广应用,尽早发挥新育成品种的增产效益,2022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在浙江省内诸暨㊁嵊州㊁余姚㊁龙游㊁南浔等地建立5个浙1831生产示范方㊂现介绍浙1831的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㊁品种特性㊁生产示范情况及栽培技术要点㊂1 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浙1831是以浙1108为母本㊁嘉育938[4]为父本,通过常规育种方法育成㊂母本浙1108的品种来源为G04-44/中佳早2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早籼稻品系,产量高㊁熟期早㊁株型紧凑㊁分蘖好㊁千粒重低㊁稻瘟病抗性好;父本嘉育938的品种来源为浙农43//嘉育253/G01-139,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常规早籼稻品种,产量高㊁植株矮㊁茎秆粗壮㊁抗倒性好㊁穗形大㊁千粒重高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2012年夏季在杭州以浙1108为母本㊁嘉育938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制组合,2012年冬季在海南陵水种植24株F 1代,2013年春季去除疑假单株后混收种子约100g,在杭州F 2代种植约960株,夏季选优良株20个穗,2013年冬季在海南陵水进行F 3代穗系加代种植,春季选优良株14个穗,2014年秋季在杭州进行F 4代穗系翻秋加代种植,选优良株13个穗,2015年春季在杭州进行F 5代穗系加代种植,夏季选优良株16个穗,2016年春季杭州进行F6代穗系加代种植,夏季选稳定优良株5株,并对其中1个单株所在穗系进行小区收割,2017年将其编号为9130,在杭州进行小区比较试验,表现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成熟一致㊁丰产性好;2018年在杭州㊁海宁和嵊州组织多点比较试验,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将其定名为浙1831㊂2019年参加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并进行了抗性鉴定和米质鉴定㊂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2021年同步参加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㊂浙1831的具体系统选育过程见表1㊂表1㊀浙1831的选育经过时间地点育种世代处理2012年春 夏浙江杭州F0杂交配制组合:浙1108ˑ嘉育9382012年冬 2013年春海南陵水F1南繁加代2013年春 夏浙江杭州F2集团加代,选20穗2013年冬 2014年春海南陵水F3穗系加代,系统选育14穗2014年秋浙江杭州F4穗系加代,系统选育13穗2015年春 夏浙江杭州F5穗系加代,系统选育16穗2016年春 夏浙江杭州F6穗系加代,选优良单株5株,择1个单株所在穗系进行小区收割2017年春 夏浙江杭州F7小区比较试验,表现为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成熟一致㊁丰产性好2018年春 夏浙江杭州㊁海宁㊁嵊州F8省内多点鉴定试验,定名为浙18312019年春 夏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点F9参加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2020年春 2021年夏浙江省早籼稻区试点F10~F11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品种特性2.1㊀产量表现㊀㊀2020年浙1831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平均产量7.529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6.0%,未达显著水平,产量位居小组第1,增产点率为87.5%;2021年继续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平均产量8.690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5.9%,达显著水平,产量位居小组第2,增产点率为85.7%㊂2a浙江省区试平均产量为8.109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5.9%,增产点率为86.6%㊂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684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3.2%㊂2.2㊀生物学特性㊀㊀浙1831生育期较短,属早中熟早籼类型, 2020 2021年2a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为108.9d,比对照中早39早熟2.4d㊂浙1831株高中等,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挺直,叶色绿,穗型中等,结实率好,谷粒椭圆形,稃尖秆黄色㊁无芒㊂2020 2021年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表明,浙1831平均有效穗323.3万㊃hm-2,株高91.2cm,每穗总粒数126.5粒,实粒数109.6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4.7g(表2)㊂表2㊀浙1831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表现试验年份全生育期/d落田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2)株高/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2020111.6136.5333.089.2126.4105.583.524.2 2021106.1123.0313.593.1126.5113.789.925.22.3㊀抗性基因检测与抗性表现㊀㊀利用20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2㊁Pi5㊁Pi9㊁Pi25㊁Pi36㊁Pi37㊁Pi40㊁Pi41㊁Pi64㊁Pik-m㊁Pia㊁Pib㊁Pi-d2㊁Pi-d3㊁Pigm㊁Pit㊁Pi-ta㊁Piz㊁Piz-t㊁Pik-h[5-7]和6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㊁Xa7㊁xa13㊁Xa21㊁Xa23㊁Xa26[8]对浙1831进行稻瘟病抗性基因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发现浙1831含有Pi5㊁Pi9㊁Pi25㊁Pi37㊁Pi40㊁Pi41㊁Pi64㊁Pik-m㊁Pia㊁Pib㊁Pi-d2㊁Pi-d3㊁Pigm㊁Piz㊁Pizt㊁Pikh共1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含有Xa1㊁Xa7㊁Xa13㊁Xa21㊁Xa23共5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说明浙1831对稻瘟病及白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基础和改良潜力,尤其是浙1831含有Pi5㊁Pik-m㊁Pigm㊁Xa23等广谱抗性相关基因,是安全生产和推广的重要基础㊂据2020 2021年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抗性鉴定(表3),叶瘟平均3.0级,穗瘟5.0级,穗瘟损失率3.0级,综合指数为3.7,白叶枯病平均7.5级㊂浙1831评价为中抗稻瘟病㊁高感白叶枯病㊂表3㊀浙1831的抗性表现鉴定年份稻瘟病级别白叶枯病级别平均叶瘟最高叶瘟穗发病率穗瘟损失率综合指数抗性评价平均最高抗性评价2020 3.3453 3.8中抗 6.47感㊀2021 2.6353 3.5中抗8.59高感2.4㊀稻米品质㊀㊀2020 2021年,浙1831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检测(表4), 2a平均糙米率79.2%,精米率68.6%,长宽比2.2,垩白粒率33.5%,垩白度3.8%,透明度3.0级,胶稠度87.0mm,直链淀粉含量12.6%, 2a米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均为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普通㊂浙1831胶稠度和出糙率较高,适合加工米粉㊁生产味精㊁酒精等粮食加工业和粮食储备㊂表4㊀浙1831的稻米品质试验年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mm直链淀粉含量/%等级(部颁)202079.668.430.4 5.4 2.118.0 1.7 4.0 3.282.011.2普通202178.868.840.2 5.8 2.249.0 5.8 2.0 4.192.014.0普通3 生产示范3.1㊀示范设计㊀㊀为尽快在浙江省内应用推广种植,发挥新育成品种的粮食增产和种植效益,2022年在诸暨市枫桥镇㊁嵊州市崇仁镇㊁余姚市马渚镇㊁龙游县塔石镇㊁南浔区双林镇开展了早稻生产示范㊂其中龙游县塔石镇㊁南浔区双林镇2个示范方采用直播栽培模式,其余3个示范方采用机插栽培模式,整个生育期生产管理除诸暨市枫桥镇示范方采用当地早稻高产栽培技术外,其他示范方采用当地一般的早稻栽培管理方式进行㊂机插示范方采用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方式进行,直播示范方采用整个示范方割后烘干测产方式进行(表5)㊂表5㊀2022年浙1831生产示范地点面积/hm2栽培方式测产方式产量/(t㊃hm-2)诸暨市枫桥镇8.0机插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10.571嵊州市崇仁镇 6.7机插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9.855余姚市马渚镇 4.0机插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9.966龙游县塔石镇7.2直播整个示范方割后烘干测产8.709南浔区双林镇8.0直播整个示范方割后烘干测产8.8733.2㊀示范结果㊀㊀2022年早稻生产期间,虽然生育前期气温较往年低,导致分蘖受阻,生育期比往年略长,但成熟期气候较好,对早稻高产形成较为有利㊂经测产,5个示范方的平均产量为9.595t㊃hm-2,其中3个机插示范方平均产量都超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早稻 超级稻 9.000t㊃hm-2的产量要求,其中诸暨市枫桥镇示范方平均产量最高,达10.571t㊃hm-2,其次为余姚市马渚镇示范方,平均产量为9.966t㊃hm-2,嵊州市崇仁镇和南浔区双林镇示范方平均产量分别为9.855㊁8.873t㊃hm-2,龙游县塔石镇示范方平均产量最低,为8.709t㊃hm-2 (表5)㊂从各个示范方的平均产量结果看,浙1831产量都超过当地的早稻生产平均产量,如加强示范方的栽培管理措施,浙1831还有更大的增产可能㊂浙1831熟期早,各示范方成熟时间都比中早39早2d左右㊂浙1831机插和直播示范方都表现为生长平衡㊁有效穗数足㊁结实率高㊁穗粒结构协调㊁后期青秆黄熟㊁剑叶挺直㊁熟相较好,除嵊州市崇仁镇示范方由于部分田块后期断水过早导致少量倒伏外,其他示范方无倒伏情况发生,说明浙1831抗倒能力佳,适合在生产上可根据实际采取机插或直播不同选择㊂4 栽培技术要点浙1831属于早中熟早籼稻,适宜在浙江㊁江西㊁湖南等地全域以及湖北与安徽南部地区作早稻种植,浙1831机插种植时,按常规早稻生产进行管理之外,还需根据该品种特性,重视下述栽培措施㊂4.1㊀适时早播,重视种子消毒㊀㊀浙江省等早籼稻种植区域处于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早晚稻双季生产时间较为紧张,因此,机插种植可适当提早播种时间,选择在3月15日前后播种,延长营养生长期,夺取早稻高产㊂浸种催芽种子量大时,可采用水浸增氧恒温式催芽技术[9],加上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药剂单独或混合使用能有效杀灭病菌,预防水稻生长期恶苗病㊁白叶枯病㊁立枯病㊁稻瘟病等重要病害的发生㊂4.2㊀培育壮秧,严格控制秧龄㊀㊀提高秧苗素质是夺取早稻高产的关键之一,利用早稻专用育秧基质和叠盘出苗技术[10]育秧㊁严控苗期病虫害发生等手段培育壮秧㊂通过之前试验发现,浙1831超秧龄移栽极易造成早穗减产,因此,浙1831机插最适合在20d左右秧龄进行移栽,超过30d极易发生早穗现象㊂4.3㊀施足基肥,适当增加落田苗㊀㊀根据生产条件,大田翻耕时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等措施,施足基肥可促早发,便于早稻后期管理,同时达到促高产目的㊂由于浙1831株型紧凑,穗形中等,移栽时可适当增加机插密度以增加落田苗数量和有效利用生长空间,可将机插行株距由30cmˑ14cm改为30cmˑ12cm进行插栽,可增加落田苗12万~20万㊃hm-2㊂4.4㊀科学肥水管理,切忌断水过早㊀㊀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为促进低位分蘖发生,增加有效分蘖数量,要早施分蘖肥,后期酌情补施穗肥和粒肥㊂水分管理上要根据水稻生长特性做到科学管理,切忌为了提前翻耕种植晚稻而提早断水促成熟,最好到收割前5~7d断水,对提高植株抗倒性㊁籽粒灌浆充实度和千粒重有利㊂4.5㊀注意病虫草害防治时间㊀㊀由于早稻生育期较短,病虫草害发生较快,防治关键是要把握好防治时间㊂杂草防治,要在机插后5~7d,结合施肥灌水进行㊂病虫害防治重点是要提前预防稻瘟病㊁纹枯病㊁白叶枯病及二化螟㊁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如移栽前大田翻耕灌深水浸7~10d,对杀灭越冬螟虫效果较好㊂由于近几年早稻白叶枯病发生逐年严重[11],蔓延较快,可用叶枯唑㊁噻唑锌㊁噻霉酮㊁噻菌铜等药剂提前做好预防㊂参考文献:[1]㊀唐仁健.深入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为种业振兴创造良好环境[N].农民日报,2021-07-31(1). [2]㊀杨尧城,吴伟,蔡金洋,等.浙江省早籼稻高产育种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620-624. [3]㊀俞法明,葛常青,朱国富,等.早籼稻浙16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656-658. [4]㊀徐伟东,蔡金洋,杨尧城.高产中熟早籼常规稻嘉育938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10):205-207.[5]㊀梁燕,季芝娟,曾宇翔,等.超级早稻中早39稻瘟病抗性的系谱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7,31(4):441-446.[6]㊀翟荣荣,叶胜海,朱国富,等.浙江省12个常规晚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20,18(11):3626-3633.[7]㊀HAYASHI K,YASUDA N,FUJITA Y,et al.Identification ofth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t in rice cultivars using functionalmarker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0,121(7):1357-1367.[8]㊀宗凯,盛旋,吕侠影,等.26份水稻材料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病抗性基因检测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8-91.[9]㊀刘喜,刘庆波,王树林,等.浅谈一次水浸增氧恒温式催芽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2):62.[10]㊀朱德峰,王岳钧,陈惠哲,等.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J].中国稻米,2018,24(3):7-9.[11]㊀沈颖,王华弟,叶建人,等.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4):600-603.(责任编辑:王新芳)。

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早籼稻品种浙早33_的选育 

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早籼稻品种浙早33_的选育 

77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收稿日期:2024-01-10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4)㊂作者简介:俞法明(1973 ),男,浙江嵊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yfm4679@㊂文献著录格式:俞法明,张志红,朱国富,等.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早籼稻品种浙早33的选育[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4):776-779.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30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早籼稻品种浙早33的选育俞法明1,张志红2,朱国富1,翟荣荣1,叶靖1,巫明明1,杨曙东3(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龙游县塔石镇公共服务中心,浙江龙游㊀324405;3.嵊州市良种繁育场,浙江嵊州㊀312464)㊀㊀摘㊀要: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是早籼稻稻米品质中较为关键的指标,而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稻米品质类型在早籼稻育种材料中出现频率较低㊂浙早33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㊁于2023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常规早籼稻品种㊂浙早33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熟期和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稻米适合粮食加工用途,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分别为29.3%㊁83.5cm,属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稻米品质类型㊂文章介绍了浙早33的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㊁品种特性㊁栽培技术要点㊂关键词: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早籼稻;浙早33;选育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4-0776-04Breeding of early indica rice variety Zhezao 33with high amylosecontent and soft gel consistencyYU Faming 1,ZHANG Zhihong 2,ZHU Guofu 1,ZHAI Rongrong 1,YE Jing 1,WU Mingming 1,YANG Shudong 3(1.Institute of Crop and 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310021,Zhejiang;2.Tashi Town Public Service Center in Longyou County,Longyou 324405,Zhejiang;3.ShengzhouGood Seed Breeding Farm,Shengzhou 312464,China)㊀㊀Abstract :The amylose content and gel consistency are key indicators of early indica rice quality,while the highamylose content and soft gel consistency rice quality type appears less frequently in early indica rice breeding materials.Zhezao 33is a conventional early indica rice variety selected by Institute of Crop and Nuclear Technology Utilization,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approved by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Main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in 2023.Zhezao 33has good yield and stability,moderate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moderate maturity and plant type,andgood color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r stage.The rice is suitable for grain processing purposes,with an amylose content of29.3%and a gel consistency of 83.5cm,respectively.It belongs to the high amylose content soft gel consistency rice quality type.The parental sources,breeding process,variety characteristics,and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Zhezao 33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Keywords :amylose content;gel consistency;early indica rice;Zhejiangzao 33;breeding㊀㊀早籼稻谷主要用于米粉加工㊁味精制造㊁饲料加工,少量直接用作口粮[1],但仍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㊂因稻米用途不同,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有明显差异㊂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都是稻米品质中尤为关键的指标,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糯(0~2%)㊁极低(2%~9%)㊁低(9%~20%)㊁中(20%~25%)和高(25%以上)五种类型[3],胶稠度可分为硬胶稠度(<40mm)㊁中胶稠度(40~60mm)㊁软胶稠度(>60mm)3种类型[4]㊂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因均受Wx 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的基因位点控制,两者性状密切相关[5-6]㊂郭银燕等[7-8]曾分别对我国南方稻区推广的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51个早籼稻品种和浙江省1991 1994年参加早稻区域试验的早籼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㊁胶稠度等蒸煮品质进行测定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为负相关,在育种材料中出现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的类型频率较低㊂目前浙江省推广的加工型早籼稻品种一般以含高直链淀粉含量-硬或中胶稠度类型较多,鲜有高直链淀粉-软胶稠度品种,难以满足市场对稻米品质的不同需求㊂在此背景下,为选育出具有高产㊁加工专用㊁软胶稠度等性状的早籼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采用软胶稠度类型亲本和高直链淀粉含量亲本有性杂交的常规育种方法,选育了高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早籼稻品种浙早33,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23年5月通过了该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23006)㊂2023年5月获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为CNA20201000040㊂浙早33具有丰产性好㊁熟期适中㊁株型适中㊁青秆黄熟㊁后期转色好㊁中抗稻瘟病㊁直链淀粉含量高㊁软胶稠度㊁适合加工等特点,适宜于浙江省及周边省份同生态区作早稻种植㊂1 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浙早33是以浙1108[2]为母本㊁浙119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结合系统选育的常规育种方法育成㊂母本浙1108和父本浙1195均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于2011年育成的早籼品系,浙1108为父本G04-44和母本中佳早2号通过杂交选育而成,属低直链淀粉含量-软胶稠度稻米品质类型,具有熟期早㊁株型紧凑㊁稻瘟病抗性好等特点,浙1195品种来源为早籼稻浙207(湘审稻2009001)航天辐射后代稳定材料,属高直链淀粉含量-中胶稠度类型,熟期适中㊁植株矮㊁分蘖好等特点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浙早33的具体选育经过见表1㊂2012年夏季在杭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以浙1108为母本㊁浙1195为父本,通过温汤去雄和人工抖粉等有性杂交方法进行配组,获得F0代杂交种子㊂为加速育种进程,采用杭州和海南陵水两地穿梭育种㊁杭州夏秋两代和海南冬季一代的一年三代繁育加代育种手段加快性状稳定㊂2012年冬季在海南陵水单本种植F1代后到2013年春季混收种子,2013年春季在杭州,种植F2代后到夏季选优良穗系,2013年冬季 2016年春季在杭州海南两地对F3~F6代分穗系种植和系统选育,至2016年夏季选优良株系1个,2017年将其编号为9135,进行小区综合性状比较试验;2018年进行多点适应性比较试验,并将其定名为浙1833㊂2019年参加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同步进行抗性鉴定和米质分析㊂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试,2022年继续参加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㊂2023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定名为浙早33品种㊂表1㊀浙早33的选育过程Table1㊀Breeding process of Zhezao33年份㊁季节地点世代处理2012春㊁夏浙江杭州F0杂交配制组合:浙1108ˑ浙11952012冬㊁2013春海南陵水F1南繁加代,种植24株,混收100g2013春㊁夏浙江杭州F2集团加代,种植960株,选21穗2013冬㊁2014春海南陵水F3穗系加代,选14穗2014秋浙江杭州F4穗系加代,选11穗2015春㊁夏浙江杭州F5穗系加代,选11穗2016春㊁夏浙江杭州F6穗系加代,选优良单株3株,选1个株系进行小区混合收割2017春㊁夏浙江杭州F7小区试验,表现产量高㊁熟期适中㊁株型适中㊁分蘖好㊁青秆黄熟㊁穗大粒多2018春㊁夏浙江杭州㊁海宁㊁嵊州F8省内多点试验和鉴定检测,定名为浙18332019春㊁夏浙江省联品试验点F9参加浙江省联品试验2020 2021春㊁夏浙江省早籼稻区试点F10~F11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试2022春㊁夏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点F12参加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2023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定名为浙早33778㊀㊀2024年第65卷第4期2 品种特性2.1㊀产量表现㊀㊀浙早33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㊂2019年浙早33参加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组织的联合品比试验,根据8个试验点产量汇总统计,浙早33的667m2平均产量为498.3kg,比对照中早39增产3.2%,产量位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为87.5%㊂2020 2021年浙早33连续参加浙江省早稻区域试验,根据各个试验点产量汇总统计(表2),2020年浙早33的667m2平均产量为487.2kg,比对照中早39增产4.4%,增产点率为75.0%; 2021年浙早33的667m2平均产量为466.6kg,比对照中早39增产4.9%,达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85.7%;2a浙早33的667m2平均产量为528.3kg,比对照中早39增产4.7%㊂2022年浙早33参加浙江省早稻生产试验,根据9个试验点的产量汇总统计,浙早33的667m2平均产量为570.3kg,比对照中早39增产7.1%,增产点率为88.9%,较适应于浙江的不同区域范围生产㊂表2㊀2020—2022年浙早33参加浙江省早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时各试验点产量Table2㊀The yield of Zhezao33in the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rials of early rice in Zhejiang Provincefrom2020to2022试验名称年份品种667m2产量/kg苍南江山嵊州台州瑞安诸暨衢江余姚金华婺城平均区域试验2020浙早33393.3617.0462.8434.2490.0616.3 451.5432.7 487.2中早39(CK)350.0554.5424.7406.5531.7573.8 397.3494.0 466.6 2021浙早33534.2601.7559.7423.7615.0 604.0647.5 569.4中早39(CK)479.2526.3547.7425.5610.0 574.8635.8 542.8生产试验2022浙早33477.6684.3504.2507.8492.0 631.6642.6581.1611.6570.3㊀㊀中早39(CK)416.4567.0546.3438.2466.0 604.8608.5551.3596.4532.8㊀㊀注: 表示无此栏㊂2.2㊀生物学特性㊀㊀根据2020 2021年两年区试结果,浙早33在浙江省属中迟熟早籼类型,平均全生育期111.0d,比对照中早39短0.1d㊂植株中等偏高,株高约97.6cm,较对照中早39高约6cm;株型适中;分蘖好,667m2有效穗约20.1万;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35.9粒,实粒数108.9粒;着粒密度中等;结实率中等,结实率为80.1%;谷粒短粒形,千粒重25.5g,稃尖秆黄色㊁无芒㊂表3㊀浙早33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表现Table3㊀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hezao33品种年份全生育期/d667m2有效穗/万株高/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浙早332020113.920.896.7133.3102.276.725.2 2021108.119.398.4138.5115.683.525.8中早39(CK)2020113.118.889.7128.1109.986.425.1 2021109.119.493.4132.4116.387.825.92.3㊀抗性基因检测与抗性表现㊀㊀浙早33稻瘟病抗性基础较好,白叶枯病抗性基础较差㊂利用Pi2㊁Xa1等20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和6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2]检测发现,浙早33含有Pi5㊁Pi9㊁Pi25㊁Pi36㊁Pi40㊁Pi41㊁Pik-m㊁Pia㊁Pib㊁Pi-d3㊁Pigm㊁Piz㊁Pizt等13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含有Xa1㊁Xa7㊁Xa26等3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㊂根据2020 2021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鉴定(表4),浙早33中抗稻瘟病和高感白叶枯病,叶瘟平均表现2.7级,穗瘟发病率为5.0级,穗瘟损失率为1.0级,综合指数结果为2.5,稻瘟病抗性较好,白叶枯病最高达9.0级,白叶枯病抗性较差㊂2.4㊀稻米品质㊀㊀2020 2021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对省区试送检的浙早33稻米品质进行检测(表5),2a平均浙早33糙米率80.0%,精米率69.1%,整精米米率46.4%,米粒形状椭圆,长宽比2.2,垩白粒率20.5%,垩白度3.3%,透明度3.0级,碱消值5.1级,单㊀㊀表4㊀浙早33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表现Table 4㊀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rice blast and bacterial blight in Zhezao 33年份稻瘟病白叶枯病叶瘟平均最高穗发病率级别穗瘟损失率级别综合指数抗性评价平均最高评价2020 2.7 3.0 5.0 1.0 2.5中抗7.69.0高感20211.02.05.01.02.3中抗8.79.0高感项达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三等优质标准,胶稠度83.5mm,单项达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一等优质标准,直链淀粉含量29.3%,2a 米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均为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普通,较适合于米粉加工㊁味精生产等粮食加工用途㊂由于浙早33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都较高,改善了为预防血糖上升和肥胖而食用高直链淀粉含量早稻米饭人士适口性较差现状㊂表5㊀浙早33的稻米品质Table 5㊀Rice quality of Zhezao 33年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 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 直链淀粉含量/%等级(部颁)202080.269.845.7 5.7 2.219.0 3.0 3.0 5.185.027.8普通202179.868.447.16.12.222.03.53.05.082.030.8普通3 栽培技术要点3.1㊀适时早播,播前做好种子消毒工作㊀㊀浙早33在浙江属于中迟熟早籼稻,为夺取双季高产,尽量提早播种时间,选择在3月15日左右,气温稳定通过10~12ħ时抢晴播种㊂浸种时采用氰烯菌酯㊁咪鲜胺等药剂混合使用进行种子消毒,预防后期恶苗病等病害的发生㊂3.2㊀培育适龄带蘖壮秧,提高秧苗素质㊀㊀控制播种密度,采用早稻专用育秧基质和叠盘出苗技术等秧盘育秧技术[9],地膜覆盖育秧手段培育出适龄带蘖壮秧,确保早稻丰收㊂3.3㊀施足基肥,适时早插,合理密植㊀㊀根据产量目标和大田肥力基础确定施肥总量,插秧前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等措施施足基肥达到促早目的,采取适时早插秧苗,有利于稻苗早生快发㊂早播秧苗机插密度采用30cm ˑ14cm 较为适宜,667m 2基本苗数达到6万~8万,迟播秧苗可通过增加移栽密度提高基本苗数到8万~10万㊂3.4㊀科学肥水管理,预防病虫草害发生㊀㊀以稳产和早收为目的,在施足基肥基础上,要早施分蘖肥,后期严控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10],避免贪青延迟收获㊂水分管理上一定要根据早稻生育特性科学管理,尤其在抽穗后期要做到干湿交替,到达养根保叶效果,切忌断水过早,对后期谷粒容重增加和植株抗倒不利㊂由于早稻病虫草害发生较快,提前预防比较重要,移栽前大田封杀灭草㊁深水灌溉杀虫都效果较好㊂由于近几年早稻白叶枯病发生逐年严重[11],同时浙早33高感白叶枯病,在病害防治上,要特别重视白叶枯病的预防㊂参考文献:[1]㊀骆倩,应胜建,杨琤.浙江省早籼稻谷质量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6):892-896.[2]㊀俞法明,王晓峰,许俊勇,等.早籼稻品种浙1831的选育与生产示范[J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770-773.[3]㊀范子玮,张庆,张淑蓉,等.云南软米淀粉的理化性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43(11):87-94.[4]㊀周延智,谢茹.不同储藏温度对优质稻胶稠度变化的影响[J].食品工业,2015,36(10):52-54.[5]㊀孙业盈,吕彦,董春林,等.水稻Wx 基因与稻米AC㊁GC 和GT 的遗传关系[J].作物学报,2005,31(5):535-539.[6]㊀万映秀,邓其明,王世全,等.水稻Wx 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主要米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6):603-609.[7]㊀郭银燕,胡秉民,张云康,等.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系)蒸煮品质研究[J].作物学报,1997,23(5):573-579.[8]㊀刘宜柏,黄英金.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9,11(4):1-5.[9]㊀朱德峰,王岳钧,陈惠哲,等.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J].中国稻米,2018,24(3):7-9.[10]㊀邬晓君,刘开贤,邬金飞,等.机插早稻氮肥不同施用方法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2,53(2):144-145.[11]㊀沈颖,王华弟,叶建人,等.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4):600-603.(责任编辑:张韵)。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2.31•【字号】浙政办发〔2022〕81号•【施行日期】2022.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2〕8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构建技术、平台、人才、产业和体制优势,使创新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鲜明标志,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形成农业科技重大成果100项以上,在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省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和91%,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农业(除海洋捕捞、林业外)亩均产出率达到1万元/亩以上。

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具有显著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到203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质量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领先、有浙江辨识度的农业原始创新策源地、高端平台聚合地和数字农业融合发展引领区。

二、重点任务(一)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_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_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1179收稿日期:2023-09-1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21C02065-6-1);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C02016-1);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LGN21C150007,LGN21C15000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新成果示范推广项目(tg2022009)作者简介:张志红(1972 ),男,浙江龙游人,本科,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434812984@㊂通信作者:龚亚明(1969 ),男,浙江宁海人,硕士,主要从事菜用大豆育种与推广工作,E-mail:zhangximeng119@㊂文献著录格式:张志红,张古文,李正泉,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5):1179-118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22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张志红1,张古文2,李正泉3,刘娜2,冯志娟2,卜远鹏2,王斌2,龚亚明2∗(1.龙游县塔石镇公共服务中心,浙江龙游㊀324405;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龙游何家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龙游㊀324405)㊀㊀摘㊀要:浙农秋丰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耐迟播菜用秋大豆新品种,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㊂2022年龙游县塔石镇引入试种,表现为成熟期早,结荚性好,豆荚宽大,鼓粒饱满,货架期长,具有早熟㊁优质㊁高产㊁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龙游地区秋季种植㊂为促进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地区的推广种植,文章对其产量㊁农艺性状㊁抗病性和品质等进行了介绍,并从土地整理,种子处理㊁及时防鸟㊁杂草防除㊁化学控高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㊂关键词:菜用大豆;浙农秋丰4号;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643.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5-1179-05Trial planting performance and mai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he new vegetable soybean variety Zhenong Qiufeng 4in LongyouZHANG Zhihong 1,ZHANG Guwen 2,LI Zhengquan 3,LIU Na 2,FENG Zhijuan 2,BU Yuanpeng 2,WANG Bin 2,GONG Yaming 2∗(1.Tashi Town Public Service Center in Longyou Country,Longyou 324405,Zhejiang;2.Institute of Vegetables,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Zhejiang;3.Longyou Hejias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Longyou 324405,Zhejiang)㊀㊀Abstract :Zhenong Qiufeng 4is a new autumn soybean variety developed by Institute of Vegetables,Zhejiang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hich is resistant to late sowing.It was approved by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Main Crop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in May 2020.In 2022,it was introduced for trial planting in Tashi Town,Longyou County.It showed early maturity,good podding ability,wide pods,full plump pods,long shelf life,and advantages such as earlymaturity,high quality,high yield,and good commercialization.It is suitable for autumn planting in Longyou area.In order t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planting of Zhenong Qiufeng 4in Longyou area,this article introduces its yield,agronomictraits,disease resistance,and quality.It also introduces its high yield and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rom aspects suchas land consolidation,seed treatment,bird prevention,weed control,chemical height control,and pest control.Keywords :vegetable soybean;Zhenong Qiufeng 4;agronomic characters;cultivation techniques㊀㊀菜用大豆,又称鲜食大豆,俗称毛豆,是在鼓粒盛期至初熟期采收作蔬菜食用的大豆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1]㊂菜用大豆营养丰富㊁风味独特㊁富含功能活性物质,经常食用对肥胖㊁高血压㊁高血脂㊁动脉硬化等疾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还有延缓女性衰老㊁缓解倦怠㊁美容护肤㊁提1180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高记忆力等功效,是公认的健康食品;再加上其烹饪简单㊁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欢迎[2]㊂近年来,随着国家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多个省市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㊂另外,随着人们对菜用大豆保健功能的不断认识,其消费区域也由传统的我国长江中下游㊁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扩展到我国华北㊁东北㊁西北和欧美地区,产业规模逐年扩大㊂实践证明,我国菜用大豆产业链完整,产品类型丰富,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重要策略之一[3]㊂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隶属于衢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度适中㊁光照充足㊁雨量充沛㊁四季明显,十分适宜菜用大豆种植,主要栽培茬口为春秋两季,其中秋季面积较大,约占种植总面积的70%[4]㊂近几年,随着豆 稻㊁稻 豆 油等高产高效轮作模式的推广,菜用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5]㊂浙农秋丰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早熟菜用秋大豆新品种,2017年参加浙江省耐迟播鲜食秋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845t㊃hm-2,比对照夏丰2008增产11.4%,增产点率83.3%;2018年续试,平均产量9.048t㊃hm-2,比对照夏丰2008增产6.7%,增产点率83.3%; 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794t㊃hm-2,比对照夏丰2008增产11.5%,增产点率100%㊂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0004㊂2022年龙游县塔石镇引入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成熟期早,结荚性好,豆荚宽大,鼓粒饱满,货架期长,具有早熟㊁优质㊁高产㊁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龙游地区秋季种植㊂现将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地区的农艺性状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设计㊀㊀试验于2022年秋季在龙游何家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进行,具体位于龙游县塔石镇勤裕村,种植方式为露地直播㊂前茬为早稻,土壤肥力中等,pH值7.0,有机质含量50.7g㊃kg-1,全氮含量2.9g㊃kg-1,有效磷含量17.3mg㊃kg-1,速效钾含量145.3mg㊃kg-1㊂小区面积550m2,畦宽0.9m,畦长50m,沟宽0.2m,打孔穴播,每畦种植2行,每穴留苗2株,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对照品种为萧农秋艳㊂1.2㊀田间管理1.2.1㊀土地整地试验田7月1日深耕,深耕前均匀撒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600kg㊃hm-2作基肥㊂7月18日旋耕㊁开沟作畦,人工平整畦面后待播㊂1.2.2㊀适时播种7月20日播种,打孔穴播,行距50cm,穴距30cm,穴深3~4cm,每穴播3~4粒种子,埋土1~2cm,播种前用施乐时种衣剂包衣,预防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6]㊂播种完成后,用90%乙草胺6000mL㊃hm-2兑水450kg均匀喷洒畦面㊂1.2.3㊀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查缺补苗,幼苗高6~7cm㊁第1片真叶出现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㊂植株2~3片复叶时,除草一次,杂草较少时,人工除草;杂草较多时,使用大豆田苗后除草剂新高盖伴侣化学除草[7]㊂苗期不追肥,开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375kg㊃hm-2㊂苗期不浇水,开花后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田间有积水时及时排水;开花后,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左右,根据天气情况和田间土壤含水量,及时浇水和排水,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㊂1.2.4㊀病虫害防治整个生育期用吡虫啉㊁溴氰菊酯㊁茚虫威等农药防治蚜虫㊁斜纹叶蛾㊁豆荚螟等害虫,选用阿米西达㊁百菌清㊁甲霜灵㊁克霉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㊁立枯病㊁炭疽病㊁霜霉病等病害,其余田间管理按照当地栽培习惯统一进行㊂1.3㊀测定方法㊀㊀参照陈润兴等[8]㊁汪寿根等[9]的方法,调查记载播种期㊁出苗期㊁开花期㊁结荚期㊁鼓粒期㊁成熟期,计算全生育期㊂在最佳采摘期,每小区除去两边各2行边行不计产,取中间6行(300m2)测产;同时,每小区连续取10株发育正常的植株测量株高㊁有效分枝数㊁主茎节数㊁单株有效荚数㊁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等农艺性状㊂品质检测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开展,病毒病抗性由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鉴定,炭疽病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口感品尝参照行业标准‘鲜食大豆品种品质“规定的方法进行㊂1.4㊀数据分析㊀㊀采用Excel20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产量比较㊀㊀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表1),浙农秋丰4号平均产量11.4t㊃hm -2,萧农秋艳平均产量10.5t㊃hm -2,浙农秋丰4号比萧农秋艳增产8.6%㊂2.2㊀生育期比较㊀㊀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表2),7月20日播种,两个品种均为7月24日出苗;浙农秋丰4号8月31日开花,比萧农秋艳早3d;9月14日结荚,比萧农秋艳早4d;9月24日鼓粒,比萧农秋艳早㊀㊀表1㊀浙农秋丰4号与萧农秋艳产量比较Table 1㊀Comparison of yield between ZhenongQiufeng 4and Xiaonong Qiuyan品种300m 2小区产量/kg667m 2产量/kg产量/(t㊃hm -2)浙农秋丰4号341.6759.511.4萧农秋艳(CK)316.0702.610.54d;10月10日采收,比萧农秋艳早6d;全生育期79d,比萧农秋艳早6d;综合整个生育期来看,浙农秋丰4号为早熟品种,萧农秋艳为中熟品种㊂表2㊀浙农秋丰4号与萧农秋艳生育期比较Table 2㊀Comparison of growth period between Zhejiangnong Qiufeng 4and Xiaonong Qiuyan品种播种期(月-日)出苗期(月-日)开花期(月-日)结荚期(月-日)鼓粒期(月-日)采收期(月-日)生育期/d 浙农秋丰4号07-2007-2408-3109-1409-2410-1079萧农秋艳(CK)07-2007-2409-0309-1809-2810-16852.3㊀农艺性状比较㊀㊀由表3可知,浙农秋丰4号株高55.3cm,比萧农秋艳低7.3cm;主茎节数13.3个,比萧农秋艳少1.4个;有效分枝数3.7个,比萧农秋艳多0.4个;单株有效荚数34.4个,比萧农秋艳多4.2个;百荚鲜重325.1g,比萧农秋艳多14.5g;百粒鲜重84.7g,比萧农秋艳多2.6g;标准荚长为6.2cm,比萧农秋艳多0.2cm;标准荚宽1.4cm,与萧农秋艳无差异㊂表3㊀浙农秋丰4号与萧农秋艳农艺性状比较Table 3㊀Comparison of agronomic traits between Zhenong Qiufeng 4and Xiaonong Qiuyan品种植株高度/cm 主茎节数/个有效分枝数/个单株有效荚数/个百荚鲜重/g 百粒鲜重/g 标准荚长/cm标准荚宽/cm浙农秋丰4号55.313.3 3.734.4325.184.7 6.2 1.4萧农秋艳(CK)62.614.73.330.2310.682.16.01.42.4㊀品质与口感比较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结果(表4),浙农秋丰4号可溶性总糖含量2.8%,比萧农秋艳高0.4百分点;淀粉含量5.3%,比萧农秋艳高0.5百分点;水分含量65.6%,比萧农秋艳低1.4百分点;蛋白质含量12.7%,比萧农秋艳低0.9百分点;脂肪含量5.3%,比萧农秋艳高0.3百分点;食味评价得分88.1,比萧农秋艳高2.1分;品尝口感两者均为香甜柔糯㊂表4㊀浙农秋丰4号与萧农秋艳品质与口感比较Table 4㊀Comparison of quality and taste between Zhenong Qiufeng 4and Xiaonong Qiuyan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品质鉴定总分口感浙农秋丰4号 2.8 5.365.612.7 5.388.1香甜柔糯萧农秋艳(CK)2.44.867.013.65.086.0香甜柔糯2.5㊀抗病性比较㊀㊀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2017 2018年检测,浙农秋丰4号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最高病情指数50,为中感;大豆病毒病SC18株系最高病情指数14,为抗病㊂2018年,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炭疽病病情指数9.88,为抗病㊂1182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3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3.1㊀土地整理㊀㊀选择土质疏松㊁土层肥厚,利于排灌水的地块,前茬为玉米㊁水稻㊁油菜均可,避免连作㊂秋季菜用大豆对播种要求严格,应精心整理土地㊂播种前半个月进行土壤深耕,翻耕深度要打破犁底层,播种前1~2d进行旋耕㊁起垄,畦面不平整的地方人工进行修整,做到土壤松软㊁畦面平整,达到备播要求㊂播种前,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可田间灌水提墒,灌水时水面达到畦高的一半,浸泡1d之后把水排干,晾晒1~2d后播种㊂近几年,前茬作物残留除草剂对菜用大豆出苗危害严重,特别是前茬为水稻㊁玉米㊁小麦等单子叶植物时,其使用的除草剂专门灭杀双子叶植物,如果前茬作物除草剂使用剂量过大㊁粗疏过多,会导致土壤残留过多,对大豆出苗造成严重影响㊂因此要播种前需详细了解前茬作物除草剂的使用类型㊁次数和剂量,避免土壤除草剂残留过多造成危害[10]㊂3.2㊀种子处理㊀㊀选择符合良种标准和要求的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小粒㊁瘪粒㊁病斑粒㊁虫食粒及杂质㊂有条件的话,可把种子放在竹扁上晒种1~2d,以杀死种皮表面的部分病原微生物㊂晒种要求薄铺种㊁勤翻种,不能把种子直接放在水泥地上暴晒,还要避开阳光最强的13:00 15:00这段时间㊂此时龙游地区正处于高温时节,种子直接接触地面会被灼伤,午后阳光太强会导致种子裂皮,反而降低发芽率㊂播种时最好选用多菌灵㊁适乐时等种衣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或土壤害虫㊂3.3㊀精细播种㊀㊀秋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㊁喜温作物,对光照和温度敏感,适宜的播种期是提高菜用秋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键[11-12]㊂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地区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种,最晚不要迟于8月20日㊂一般畦宽0.9~1.3m,沟宽0.2~0.3m,行距0.45~0.50m,穴距0.30~0.35m,每穴播3~4粒,留苗2~3株,每667m2播5500穴左右㊂播种时要求足墒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㊂播种前及时关注天气情况,避免播种后出苗前遭遇强降雨,特别是午后雷阵雨,此时土壤和种子温度都很高,强降雨导致土壤板结,种子顶土困难,会严重降低发芽率[13]㊂3.4㊀及时防鸟㊀㊀大豆是子叶出土作物,刚出土的幼苗带有肥厚的豆瓣,此时家鸽㊁喜鹊等鸟类非常喜欢来啄食豆瓣,会把整个幼苗连根拔起,导致严重危害甚至绝收㊂鸟害主要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的一周左右,等到植株真叶长出㊁展平,遮挡住子叶即不再危害㊂防鸟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借助人工装饰物:在田间悬挂驱鸟彩带㊁彩旗㊁气球等鲜艳的物品,或树立稻草人㊁悬挂人类衣物等,起到惊吓和驱赶鸟类的作用㊂(2)使用声音惊吓:在田间放置一些制造刺激性声音的器具,比如各种鸣响器㊁扩音器㊁收音机等,用以发出警报声㊁鹰的叫声或其他噪音,使鸟类感到惊吓或不安从而远离大豆田㊂(3)安装防护网:在田地周围张贴防护网,将整个地块或部分地块进行覆盖,使鸟类无法接近㊂但在搭网时不能使用粘网,以免鸟儿触碰后被粘住不能离开,对鸟儿造成伤害㊂(4)喷施驱鸟剂:驱鸟剂是一种生物药剂,会释放出影响禽鸟神经和呼吸系统的特殊清香气味,使鸟类闻到气味后感到不适,从而远离地块,可将驱鸟剂均匀施于田间,或装入矿泉水瓶等容器悬挂于田间,起到驱赶鸟类的作用㊂(5)人工驱赶:清晨和黄昏是鸟类危害最严重的时间段,此时派人守在田间,看到有鸟儿之后,人工进行驱赶㊂3.5㊀杂草防除㊀㊀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㊁金都尔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每667m2使用200~250mL50%的乙草胺乳油兑水25~30kg进行土壤喷雾,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降低苗期草害㊂出苗后的杂草不多时,结合中耕人工除草,杂草较多时用化学药剂防除㊂防除禾本科杂草,在杂草2~5叶期时每667m2使用50~90mL5%的精喹禾灵兑水20~30kg进行喷雾;防除双子叶杂草,每667m2使用50~100mL 25%的氟磺胺草醚兑水20~30kg进行喷雾[14]㊂喷雾时注意压低喷雾器罩口,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㊂3.6㊀科学施肥㊀㊀施足基肥:基肥应满足植株开花前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一般尽量施足,每667m2使用600~ 1000kg有机肥和25~30kg复合肥混拌后施用,肥力较低的地块施肥量多一些,肥力较高的地块,施肥量少一些㊂科学追肥:追肥根据基肥的施用种类㊁数量及植株田间长势而定,出苗后,如果植株较弱,每667m2追施复合肥尿素8~10kg加复合肥10~5kg;开花后追肥一次,每667m2追施复合肥15~20kg,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再追施尿素8~ 10kg;鼓粒期再追肥一次,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15kg㊂如果追肥困难,可在开花期用0.05%~ 0.10%钼酸铵溶液叶面喷施或50kg水加磷酸二氢钾150g和尿素200g喷雾,每隔7d喷一次,连续喷2~3次㊂3.7㊀化学控高㊀㊀对播期过早,生长过旺的田块,可用多效唑或者烯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进行化学控高[15]㊂控高时药物浓度不可过高,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介绍使用㊂一般每667m2使用15%的多效唑50g或5%的烯效唑40g兑水40~50kg进行喷施,一般需要两次喷施控旺,两次喷施时间间隔一周左右㊂3.8㊀病虫害防治㊀㊀秋季菜用大豆常见病害有病毒病㊁根腐病㊁炭疽病㊁霜霉病㊁白粉病;虫害有蚜虫㊁蓟马㊁各种叶蛾㊁豆荚螟等[16]㊂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㊁综合防治的策略,合理轮作,播种前清洁田园,采用种衣剂拌种,及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防治措施㊂苗期主要关注蚜虫㊁甜菜夜蛾㊁斜纹叶蛾等虫害和病毒病㊁根腐病等病害,结荚期主要关注蚜虫㊁豆荚螟㊁各种叶蛾和炭疽病㊁白粉病等病害㊂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轮换使用药剂,同时注意药剂的使用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产品的品质㊂3.9㊀适时采收㊀㊀当植株进入鼓粒盛期,植株80%以上豆荚饱满㊁荚色翠绿时即可采摘上市㊂采收最好在清晨进行,若采收期温度较高,需及时放置于阴凉处或冷藏,有利于保障品质和商品性㊂参考文献:[1]㊀盖钧镒,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2]㊀陈华涛,陈新,顾和平,等.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8-1510.[3]㊀曾新宇,宗洪霞,张莉,等.重庆市菜用大豆高产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3):91-95.[4]㊀郑洁,周成丽,章心惠,等.衢州地区秋延后鲜食毛豆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21(1):38-39.[5]㊀李韵,李诚永,李正泉,等.稻-豆-油三熟制油菜茬早稻适宜播种期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279-2282,2348.[6]㊀邹宜静,夏国绵,丁桔,等.鲜食秋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1(5):45-46.[7]㊀王传之.夏大豆除草剂的选择应用及药害防治要点[J].大豆科技,2016(3):12-15.[8]㊀陈润兴,汪惠芳.不同播期对衢鲜2号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12,116.[9]㊀汪寿根,陈润兴,李建辉,等.衢州地区鲜食大豆秋延后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7):250-251.[10]㊀陈润兴,雷俊,汪寿根,等.秋季菜用大豆延后播种对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25-628.[11]㊀王伟东,姜丽丽,洪殿玉.播期对大豆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2(3):12-18.[12]㊀李诚永,袁敏良,李韵,等.不同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鲜食秋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13):.[13]㊀李正泉,张古文,刘娜,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浙农秋丰2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8):1748-1751.[14]㊀陈宇飞,胡新,高世杰,等.3种喷雾助剂对东北春大豆除草剂减量增效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38(3):421-427.[15]㊀张伟梅.优质高产秋大豆品种丽秋6号的选育[J].大豆科学,2018,37(4):655-656.[16]㊀陈润兴,汪惠芳,汪寿根.夏秋鲜食大豆新品种衢鲜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7):180-181.(责任编辑:张韵)。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管理办法浙江省科技计划(专项、基⾦)与项⽬管理办法(送审稿)第⼀章总则第⼀条为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完善科技计划(专项、基⾦)管理,规范管理程序,明确管理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关于进⼀步完善省财政科研项⽬资⾦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7〕21号)、《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管理改⾰⽅案》(浙科发计〔2016〕144号)的要求,对《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管理暂⾏办法》(〔2002〕79号)予以修订。

第⼆条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以下简称科技计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财政科技经费⽀持或政策调控引导等⽅式,由省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关科技问题的⽅案部署。

省级科技计划项⽬是指列⼊省级科技计划,由法⼈或⾃然⼈承担,在⼀定时期内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及相关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定项⽬。

第三条省级科技计划与项⽬的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1 -⾏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持、科学规范、注重绩效、透明公正、宽容失败等原则。

第四条科技计划与项⽬管理实⾏公开⾏政制度。

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科技计划项⽬的申报、⽴项、实施与评价等信息,应当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

实⾏全过程在线化、痕迹化管理,实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涉及国家技术秘密的项⽬按相关规定执⾏。

第五条科技计划与项⽬管理实⾏回避制度。

(⼀)科技计划与项⽬管理者,在项⽬⽴项、经费分配、项⽬验收、争议处理等环节,如与项⽬承担单位或项⽬负责⼈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咨询与评审专家与咨询评审对象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履⾏职责的,应当主动回避;由咨询或评审对象申请提出且理由正当需要回避的专家应当回避;(三)受委托的项⽬管理专业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与公开竞争⼈、被评估⼈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浙江省农业(畜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专题协作组在淳安召开项目推进会

浙江省农业(畜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专题协作组在淳安召开项目推进会

浙江省农业(畜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专题协作组在淳安召开项目推进会王永强【期刊名称】《蚕桑通报》【年(卷),期】2017(048)004【总页数】1页(P53)【作者】王永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7年10月12~13日,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农业(畜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专题的实施,总结项目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及制定后续工作计划,专题牵头单位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在淳安召开蚕桑专题项目推进会。

省科技厅曹新安副厅长、省农科院戚行江副院长、省农技推广中心吴海平副主任、淳安县委常委刘秀丽副县长、省科技厅农村处邵晖项目主管到会指导。

来自协作组成员单位、省市县推广部门、蚕种生产企业、茧丝绸企业等代表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先后考察了淳安县浪川、宋祁、下姜等蚕桑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和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蚕种繁育基地,并进行了会议交流,会议由省农科院蚕桑所副所长王永强研究员主持,刘秀丽副县长致辞。

会上“适于省力化、规模化的蚕桑新品种选育”、“优质、抗性特色家蚕新品种选育”、“蚕桑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多元化利用与育种新技术研究”等蚕桑专题三个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主要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淳安县茧丝绸有限公司方杰董事长、淳安县农业局蚕桑站徐向宏站长分别就“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规划”和淳安县桑蚕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工作作了汇报。

部分地市、企业与会代表在会上进行了研讨交流。

听取汇报与交流后,戚行江副院长代表省农科院感谢省科技厅对育种专项蚕桑的支持,充分肯定蚕桑专题项目组成员兢兢业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并就围绕产业需求进一步集中研究目标提出了要求。

曹新安副厅长厅长听取汇报后表示,省科技厅非常重视育种专项对作为十大经典产业的蚕桑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蚕桑专题实施以来项目组围绕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为“十三五”开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科技厅将给予持续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农业生物种业竞争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97号)精神,经研究,启动实施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

为推动重大专项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集聚整合全省的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组建粮食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多学科跨单位育种协作攻关组,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协作攻关机制;切实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引领和支撑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二)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打造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国内领先的生物育种队伍;突破一批育种前沿性应用性关键技术,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省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我省生物种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部分领域居世界先进。

到2016年,实现以下目标:(一)建成各类动植物(畜禽、水产、竹木、花卉、茶树、果品)种质资源圃、资源库、原种保育中心等15-17个,其中国家级8-9个,发掘创制种质12000份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二)育成各类动植物新品种(系)250个以上,其中150个以上进入生产主导品种,并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

示范推广新育成品种200个以上,自主选育新品种覆盖率比“十一五”提高15%以上,我省生物种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扶持发展区域性、专业性骨干龙头种业企业10家、大型现代种业集团3~5家,培育种业科技型小企业和种2子种苗生产企业60家以上,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品种繁育供应体系。

(四)打造一支由1000人以上组成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队伍,培养一批育种科研骨干力量,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5人以上,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30人以上。

二、指导原则(一)统一部署,整体设计。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会同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统一部署、整体设计粮油与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的育种科技力量,组建多学科跨单位联合的育种协作攻关组,落实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以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导,引导市县财政设立重大专项配套资金,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生物种业,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

鼓励种业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牵头组织实施商业化育种项目或参与育种科研项目。

(三)突出重点、注重绩效。

以新品种选育为重点,有效集成相关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

同时,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开展前沿性共性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储备,促进生物种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机制、动态管理。

建立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动态管理和考评机制,省财政厅和科技厅负责专项实施的3统筹协调、资金安排和监督检查,各协作组实行首席专家(或组长)负责制,制定内部监管、绩效考评与奖励办法。

三、重点任务按照“整合、共享、协作、创新”的要求,各协作组从产业发展需求、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育种技术储备等出发,组织开展联合协作攻关,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优异育种材料研究。

利用我省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与创制等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圊、资源库或基因库,发掘具有重要性状的新基因,创制一批生物育种新种质、新材料,获取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为我省动植物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提供基因资源。

(二)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针对动植物育种存在的预见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以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现代高效分子育种、细胞育种、转基因等前沿性技术研究,解决育种技术瓶颈,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缩短育种周期,增强技术储备,为定向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三)新品种选育攻关研究。

围绕水稻、旱作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竹木、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花卉等12个领域,应用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性或广适性、4专用性新品种,丰富品种多样性,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新品种保障;并开展配套的高效种养殖技术研究与中试示范,推进新品种的产业化。

(四)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开展高效制种技术、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应用性技术研究,建立种子种苗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和繁育基地,加强繁育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不断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加快育成新品种的推广。

(五)现代种业企业培育。

鼓励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

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四、组织实施与管理(一)组织管理部门。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牵头,会同有关行业部门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落实省级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负责对专项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五年实施期满,对专项和协作组进行验收和绩效评价。

(二)组建协作组。

省科技厅负责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协调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育种5科研力量,集成相关科技资源,组建12个农业新品种选育协作组,并负责对协作组的指导和管理。

(三)制订实施方案。

根据“整体设计、突出重点;竞争择优、开放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各协作组在分析各重点产业与种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各领域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设计提出该领域今后五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

实施方案报省科技厅和财政厅。

(四)审定实施方案。

省科技厅、财政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领域专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核专项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主要目标,以及协作组内部管理办法,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确定考核目标,批复审定通过的专项实施方案。

(五)安排专项资金。

省科技厅、财政厅在审核各专项资金预算的基础上,综合平衡各领域专项资金的安排,确定各领域的资助标准。

专项资助标准一经确定,连续五年稳定支持,分年度拨付。

(六)实行首席专家(或组长)负责制。

由首席专家(或组长)组织协调专项的实施,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专项经费。

协作组内建有专题组的,应统筹兼顾各专题组的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并注重发挥各专题组长的作用。

(七)协作组内部管理。

各协作组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各领域的实际,制订协作组内部管理、绩效考评和奖励办法,对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育种材料共6享、成果鉴定、知识产权等进行规范管理。

协作组定期组织工作交流、现场考察和检查互评,每年对项目的进展、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总结,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各专项重点项目负责人应在每年11月底前向协作组提交项目年度总结报告。

每个协作组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报告专项执行进展,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协作组首席专家(或组长)因故离开项目研究岗位半年以上,须向科技厅报告。

(九)建立绩效奖励制度。

各协作组要强化投入绩效的评估和考核,在项目经费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试行“定额资助先启动,依据成果后补助”的办法,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实施奖励和经费滚动安排,充分调动育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十)建立开放竞争机制。

鼓励各协作组成员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创新型人才,不断补充吸收种业企业及科研人员进入协作组。

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离岗超过一年的协作组成员或科研工作不力的人员作出调整。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农业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定期听取省科技厅、财政厅关于重大专项实施进展的汇报。

各专项和重点项目依托单位7(首席专家或组长、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要为专项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按有关规定做好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二)落实专项资金。

省财政设立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按五年规划一次性核定,在年度考评基础上分年度拨付。

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牵头承担商业化育种项目的企业应加强对育种科研的投入。

(三)加强部门合作。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牵头,建立与农口相关部门的沟通会商机制,联合会审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联合实施专项的考核评价等,共同推进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形成育种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配套的工作体系。

并发挥种子管理部门和相关协会的作用,加强新品种的宣传、技术服务与推广。

(四)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发挥领军人才在育种科研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把重大专项实施与人才培养、科研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稳定支持机制,切实保障育种人员潜心于科研工作。

实行绩效奖励机制,依据科研绩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统一鉴定标准,提高品种审定8条件,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

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附件:浙江省各领域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编写提纲)9浙江省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方案(编写提纲)一、现状与需求客观分析我省该产业领域:“十一五”育种攻关取得的成果;育种科研力量分布和水平;与国内外相比育种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产业发展对种子种苗的需求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