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缅甸排华真相
缅甸籍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及应用-最新文档
缅甸籍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及应用一、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缅甸的华文教育大致经历了自由发展、艰难前行、恢复与发展三个阶段。
(一)自由发展缅甸的汉语教学始于19世纪末期,除去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直都处于自由发展的阶段。
截止1962年,缅甸的华文学校高达259所,共有学生39000名。
(二)艰难前行1963年,缅甸政府开始实行国家主义政策,对所有私立小学进行管制,华文课的授课时间受到限制。
到1965年4月,缅甸政府颁布《私立学校国有化条例》,私有中小学被收归国有。
面对这种情况,失业的华文教师自行举办华文补习班。
但好景不长,1967年,仰光发生“6?26”排华事件,华文补习班被禁止。
(三)恢复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华文教育得到恢复与发展。
1988年,现政府执政后,推行中缅友好政策,缅甸汉语教学得到快速发展。
1990年,恢复派出缅甸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政策。
福建同乡会于1993年创办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开设了汉语水平考试辅导课。
1998年,仰光出版社发行中文报纸《缅甸华报》。
2001年起,两国教育部联合在缅甸举办汉语水平考试,中国开始向缅甸派遣汉语教师。
2002年,缅甸福建同乡会创办了仰光地区最大的汉语培训学校――福星语言与电脑学院。
2008年2月,中国国家汉办与福庆语言电脑学校以及福星语言与电脑学校签订建立“孔子课堂”的协议。
二、语言态度的定义及作用(一)语言态度的定义关于语言态度,戴庆厦认为,语言态度等同于语言观念,语言观念又称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及发展前途的看法。
[1]王远新认为,语言态度是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行为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或多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成为语言态度。
[2](二)语言态度的作用王建勤指出:态度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它对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和最终达到的成功程度是极为重要的。
清缅战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清缅战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清缅战争,是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清缅战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起来看看吧。
清缅战争的起因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准噶尔,并没有将他们的挑衅放在眼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他们,这使得缅甸变本加厉,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们的侵略行为空前频繁,清军开始反击,清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缅甸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军事力量强大,在迅速征服中缅边境的一些小土司后,他们开始向中国境内的土司进行军事威胁,让他们向贡榜王朝交出贡赋粮钱,迫于自身安全,这些土司不得不听之任之。
这是清缅战争起因之一。
有些不愿屈服的土司派出人马给当地官府报告此事,朝廷听说后却采取绥靖政策,以忙于平定准噶尔、没有空闲时间顾及南方为由拒绝了土司们的请求。
直到乾隆完成了平定新疆之后才开始对缅甸的行为进行反击,中缅的关系越来越向着无法挽回的紧张局势进展。
乾隆二十七年的时候,缅甸的贡榜王朝再次向中国境内的土司征收贡赋被土司拒绝,恼羞成怒的缅甸军方直接派兵侵入云南,这一事件成为清缅战争的导火索,正式引起了两国边境问题的冲突。
入侵的缅甸军队不仅焚烧中国土司的房屋,更是进行财物掠夺,虽然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但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和缅甸的军事压迫,他们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缅甸。
乾隆三十年,由于缅甸在暹罗战场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车里,车里成为他们掠夺物质的总目标,这件事成为最终的清缅战争起因,至此,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正式开始。
清缅战争该怎么评价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之间的清缅战争长达七年之久,双方都损失了上千名士兵,最后由于缅甸没有与清朝长期战争的精力而提出签订和平协议,这场战争才宣告结束。
那么,如何评价清缅战争呢?清缅战争名义上是以清朝的胜利为结果的,但是实际上清朝才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评价清缅战争就会知道这场战争直接改变了整个东南亚的局势,清军对缅军的压制给了暹罗喘息的机会,从而使暹罗复国。
东南亚排华现象带来的思考
东南亚排华现象带来的思考陈思恒机电(中荷)111 201110216030 序号11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存有出国或移民的现象,尤其在现代社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更为自然。
绝大部分选择出国或移民的理由,不外乎是以下诸多原因:1.物质经济 2.人文精神3.生态环境4.居住人性化5.社会保险医疗6.体制健全自由7.教育完善。
然而在出国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东南亚持续不断的反华事件也使国人寒心。
2011年10月5日上午,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船只在泰国境内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时称“泰国10.5湄公河惨案”。
直到10月27日,9名泰国北方边防部队的现役军人在其上级军官的带领下,前往泰国清莱府警察局自首,承认他们就是杀害13名中国船员的凶手。
20多天过去了,疑云密布的“10·5”惨案,总算露出了一丝端倪,但这些凶手何以如此丧心病狂,船上发现的大量毒品又作何解释,泰国警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然而,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起针对华人的有预谋杀戮。
再看2010年的“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再次亲口拒绝道歉,并指事件是一名“失常枪手”造成,菲律宾无可能要为事件负责。
这不仅表现出菲律宾人傲慢,更深层次的是菲律宾人对华人的仇视心理。
当地人排华一直是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华人的一个难以名状的心痛。
东南亚一直是海外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
千百年来,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素有“东方犹太人”的说法。
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在当地虽然占少数却掌握着较大的经济份额,在国家的经济命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时,华人很快摆脱了危机的困境,然而,这种经济上的强人,在政治上却始终为弱势群体。
一直以来,华人和当地的族群融合一直难以和谐相处,一些偏激的族群常常把不满情绪发泄在华人身上,而一旦把这种不满染上种族色彩时,华人就成为无处可逃的代罪羊,所以可以这么说,东南亚华人的历史至今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血泪史。
浅析东南亚排华问题
浅析东南亚排华问题东南亚是中国海外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
千百年来,海外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东南亚华人虽然为当地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东南亚排华问题却一直萦绕在他们身边,成为华人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威胁。
回想近几十年东南亚排华事件,往往让我们一阵心痛。
1967年缅甸排华大暴动,华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所有华校被关闭,华人之间不敢用母语交谈,甚至不敢自认是华人;1969年马来西亚“513暴动”事件,目标明确直指华人,旨在遏止当时华人持续上升的政治势力与社会综合影响;1977年越南排华事件,把大批华侨驱赶出国;1998年印尼“黑色五月暴动”,印尼暴徒强奸了数以千计的华人妇女,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华人大屠杀。
除此之外,还有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2003年菲律宾反华游行、泰国10·5湄公河惨案等等。
中国海外华人一直在东南亚地区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东南亚排华问题会这么严重呢,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政治上,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保证。
东南亚海外华人一直注重实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他们的精神所在。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南亚华人虽然在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诉求,很多人不愿意从政,于是便出现了“经济上的强人,政治上的弱者”的怪异现象。
由于海外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保证,个别偏激的东南亚族群一旦对华人有什么不满情绪,或者有什么社会矛盾产生,就会把情绪发泄在华人身上,或者说华人经常会成为当地各种矛盾的替罪羊;二、经济上,华人在东南亚各自定居的国家里拥有大量财富。
东南亚国家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华人手中,这不免会让一些人眼红,嫉妒心会慢慢演化为仇富心,再而引发不满。
另外,“爱面子”的华人在东南亚也很讲究排场,这钟炫富行为更引发了一些当地贫穷人民的不满,以致引起大规模的排华现象;三、文化上,东南亚华人不能很好地把中国文化融入当地文化。
中缅外交案例
中缅外交案例中缅两国在历史上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文化、商业和军事领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缅两国关系经历了波折,但总体上保持着稳定。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缅外交案例,以展示两国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1950年代:中缅友谊条约1950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领导人通过互访和谈判,签署了《中缅友谊条约》。
这是中缅两国建交后签署的第一份重要文件,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条约中规定,两国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相协助,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条约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两国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也为两国开展军事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1960年代:中缅边境冲突1960年代,中缅边境出现了一系列冲突。
缅甸政府在边境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中方认为这些工程有可能侵犯中国领土。
1967年,中缅边境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
这次冲突导致中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得到缓解。
三、1970年代:中缅建立“铁路外交”1970年代,中缅两国领导人提出了“铁路外交”概念,即通过修建铁路来促进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
1970年代末期,中缅两国开始动工修建从昆明到缅甸蒲甘的铁路。
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有助于缅甸发展经济,也将有利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
这个项目的实施,为中缅两国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1990年代:中缅合作打击毒品20世纪90年代,中缅两国在打击毒品方面开展了合作。
由于缅甸是亚洲最大的毒品生产国之一,毒品问题一度威胁到了中缅两国的安全和稳定。
中缅两国政府开始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
双方在情报交流、缉毒行动、法律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五、2000年代:中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代,中缅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1年,中缅两国签署了《中缅全面合作条约》,明确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方向。
2004年,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
历史上最早的排华事件---红溪惨案1740年10月,荷兰殖民当局在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
因城西有一条河,名红溪,是肇事地点之一,故称为红溪惨案。
1619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当地劳动力甚缺,荷兰殖民者不择手段从各地诱骗华侨,甚至到中国东南沿海掳掠人口,供其役使。
后殖民者嫉视华侨在发展经济上所起的作用,又怕他们同当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殖民统治,转而采取严格限制入境,乃至推行排华政策。
1727年和1736年作出规定,逮捕“失业”和无居留证的华侨。
1740年7月,殖民当局下令捉拿被诬为窃贼的华侨。
有些无辜被捕的华侨或被虐杀,或被投入大海。
城内华侨纷纷逃往城外,公推黄班为首领,准备进攻巴达维亚城。
但走漏消息,殖民当局有所准备。
10月9日,殖民者以搜查军火为名,命令城内华侨交出一切利器,荷军挨户搜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对华侨进行血腥洗劫。
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侥幸逃出者仅150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
城外华侨在黄班指挥下,与荷军激战,伤亡千余人,后转战中爪哇,斗争持续到1743年。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淡忘血史何以堪李奉先文常听海外学者谈到中国人历史观,认为我们过多地漠视了历史本身的价值。
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粉饰自己,折腾自己。
也听到日本人嘲笑我们,他们自言宁愿喜欢黑人,也不愿与中国人走近,因为中国人早已没了精神。
有位教授在课堂给学生直白地说:“诸位不要笑,如果日本人侵犯我们,我们还会出了更多的汉奸。
在座的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信仰和志气!”以色列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若缺,缺的便是记忆!”也许,我们确实有淡忘或粉饰历史的不良嗜好,果真如此,请放历史一条生路!历史本应该使我们更懂得自尊。
但是现在我们有些人看到老外就谄媚,小女生们看到狗啃一般的外国老男人都想去讨好!倘若你熟知下面的段段华人血泪史,悲情凄凄何以堪!一、美国西雅图排华骚乱事件19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加利福尼亚掀起了“淘金热”,加之,美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更多的华人为了美好的淘金梦,离乡背井偷渡到美国。
缅甸华人为何放弃“汉族”身份?
缅甸华人为何放弃“汉族”身份?这批华人在1991年被缅甸当局特批成为“勐稳族”;如今则集体以“缅族”身份入籍,成为“百分百”缅甸公民。
缅甸身份证有多种,持有粉色身份证的人才是“真正的缅甸公民”缅甸移民局近日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通告,批准缅甸掸邦北部大勐稳(Tarmoenye)的几万名世代保持汉族的习俗的华人,以“缅族”身份加入缅甸籍。
这一“弃汉改缅”之举,引起了不少非议,被部分国内网民指责为“数典忘祖”。
如果了解华人在缅甸的历史遭遇及现实境况,大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非议了。
缅甸朝野对华人心存成见,有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国军残部入缅、1967年排华事件等,让缅甸对华侨心存芥蒂1950年2月,李弥率领的国军残部从云南退入缅甸,在内忧外困时,依靠当地华侨的捐款生存下来。
缅甸政府为此逐户搜查华侨,以私藏武器为名,逮捕了一批华侨。
后来李弥为图发展,还同反对缅甸政府的克伦军,以及掸邦土司有过合作,缅甸甚至出动国防军进攻李弥所部。
迫于国际压力,李弥所部才于1954年、1961年先后撤回台湾。
这支国军的活动,是导致缅甸政府防范华侨的第一个历史原因。
①及至“文革”爆发,缅甸不少亲大陆的华侨学生不顾禁令,佩戴毛泽东像章。
奈温领导的军政府为转移民众对当局的不满,借机煽动民众“反华”,酿成1967年“6.26”排华事件。
同时由于缅共支持华侨,更使缅甸政府憎恶华侨。
受事件影响,大批华侨离开缅甸,留下的人则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加速向当地同化,并尽可能入籍缅甸。
②军事原因:缅共问题,一度使缅甸军政府对中国、华侨极不信任中缅至197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
但缅甸高层对中国依旧充满不信任。
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对缅共的平叛战争视为“反对外来入侵者及其代理人的战争”。
缅甸的丹顶准将即在回忆录说,“因为得到某个邻国的掩护,我们面对的叛乱者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帮助,包括人力、武器、军事训练,以及战场指挥的顾问。
”③在这种两国关系下,华侨依旧还是被猜忌的对象。
排华运动总结
排华运动总结1. 引言排华运动是指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人在海外遭受的一系列歧视和迫害行为。
这些运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程度,但它们都对华人社群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本文将对排华运动进行总结,分析运动的原因、影响以及社会对策。
2. 排华运动的背景排华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大量中国人移居到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
然而,他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了歧视和孤立。
这种歧视情绪的兴起,导致了后来的排华运动。
3. 排华运动的原因排华运动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竞争在许多国家,华人作为移民群体,通常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由于他们愿意接受低薪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这引发了当地工人和雇主的不满,导致排华运动的发生。
3.2 种族歧视排华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族歧视。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许多西方人对不同种族的人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华人作为外来者和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群体,成为了这种歧视情绪的直接目标。
3.3 政治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因素也促成了排华运动的发生。
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华人作为替罪羊,将他们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他们煽动民众的仇恨和不满,进一步加剧了排华运动的规模和强度。
4. 排华运动的影响排华运动对华人社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1 社会经济影响排华运动导致了华人社群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
许多华人被迫放弃他们的商业和职业活动,失去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社会对华人的不信任和歧视,使得他们在社会上面临更大的困难。
4.2 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排华运动对华人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许多华人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以适应当地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
这种情况导致了华人社群的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困惑。
4.3 地域分散和离散排华运动导致许多海外华人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远离他们的家乡和家人。
这种地域上的离散性对于社会联系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967年印尼排华:20万华侨遭杀戮数百人被挖心
[键入文字]1967 年印尼排华:20 万华侨遭杀戮数百人被挖心1965 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高层互访频繁,各类团组往来如织。
国庆期间集聚北京的印尼大小团组28 个共500 多人,创历年中、印尼人员往来之最,在当时我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少见。
谁也没想到这“繁华”背后,竟暗藏着外交危机。
祸起“九卅事件”1965 年9 月30 日午夜,以印尼总统警卫部队查克拉比拉瓦营营长翁东中校为首的亲苏加诺军官,在印尼共产党的支持与配合下,以陆军中有个“将领委员会”在首都大量集结兵力、阴谋发动推翻苏加诺总统的军事政变为由,在雅加达逮捕和处死了包括陆军司令亚尼在内的六名陆军将领和一名军官。
苏加诺的政敌、国防安全统筹部长纳苏蒂安本是逮捕名单的头名,则侥幸逃脱,其幼女被误杀。
这就是60 年代世人皆知的印尼“九卅事件”。
这一突发事件,给了以纳苏蒂安为首的军人集团公开反共的口实,引发起大规模镇压共产党的行动。
10 月1 日,时任战略后备司令部司令的陆军少将苏哈托调动大量兵力控制了首都雅加达,全城通宵戒严,军、宪密布,陆军控制的报纸和电台发动宣传攻势,就“九卅事件”中处死6 名陆军将领事极力煽惑。
在陆军当局控制下的雅加达一些政党团体,也公开指责印尼共产党是“九卅事件”的主谋。
10 月2 日,印尼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及《忠诚报》被禁止发行。
10 月3 日,印尼国家通讯社《安塔拉》被封,旋被军管。
10 月8 日至10 日,印尼共、人民青年团、全印尼中央职工会和印尼妇女运动协会等的总部办公处相继被捣毁。
10 月18 日,雅加达军区司令部宣布取缔上述组织和其他一些进步团体。
在几个月内,印尼共和进步团体受到严重摧残,其主要领导人艾地等人全部被杀。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20 万人惨遭杀戮,约30 万人被逮捕监禁。
大造反华舆论1。
缅甸华语传承模式研究
缅甸华语传承模式研究*李春风(北京华文学院 专修部 北京 102206;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06)提 要缅甸华语传承模式有4个发展阶段,南北两条传承链。
缅北为:顺外传内-完全传承→顺外传内-传承受阻→顺外传内-传承复苏;缅南为:顺外传内-完全传承→顺外弃内-传承中断→顺外拾内-传承复苏→顺外传内-传承复苏。
缅甸华语传承模式、华人与主体民族的语势和语言-文化适应关系构成的三要素变迁系统,其发展趋势是:“顺外传内-传承复苏”模式是缅甸华语传承的历史选择,“外势大于内势”是缅甸华语语势的客观趋势,同化是华-缅族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走向。
国家语言政策对跨境移民群体语言文化有制衡作用,甚至对其走向起决定作用;经济价值是永恒的变量,是激发新生代华人传承华语的最主要动力;跨境移民群体语言文化被同化是不可避免的,要及时抢救挖掘海外华语资源;华人处理好语言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能为中缅搭起互信互助的桥梁。
关键词华语传承;模式;变迁;语势;同化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21)04-0019-10DOI 10.19689/10-1361/h.20210402A Study of the Model of Huayu Inheritance in MyanmarLi Chunfeng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have identifi ed various models of Huayu inheritance among overseas Chinese and diff erent factors underlying these model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model of Huayu inheritance in Myanma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wo inheritance chains. Three elements constitute the changing system of Huayu inheritance model in Myanmar: the model of Huayu inheritance, the vitality of Burmese versus Chinese inside and outside Chinese families, and the lingua-cultural adaptation relationship. As far as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concerned, the model of “outward adaptation to the majority language and inward maintenance of the minority language” is the historical choice; the vitality of Burmese outweigh-ing that of Chinese is the trend, and the lingua-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between Chinese and Burmese cultures is towards as-similati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has a check and balance eff ect on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cross-border immigrants, and it even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ir development trend. In additi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Huayu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new Chinese descendants to inherit Huayu.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descendants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作者简介:李春风,女,北京华文学院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华语教育教学、汉藏语系语言对比等。
1967—1979年中国取消过年始末
1967—1979年中国取消过年始末作者:黄卫房一盟来源:《晚晴》2018年第02期1967年,文革开始后的第一个春节,国务院宣布全国不放假,“革命化春节”一直持续到1979年。
图为1967年春节。
上海玻璃机器厂的倡议书1967年伊始,18岁的青年工人章仁兴所在的上海玻璃机器厂动员人们不回家,就地“抓革命,促生产”。
上海玻璃机器厂总是得风气之先:第一个成立工人造反队、第一个夺了厂里的权。
这一切,皆因出了个潘国平。
潘国平曾与“四人帮”主犯王洪文共同发起成立了“工总司”,即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
“工总司”是全国第一个工人造反派组织,控制上海局面达10年之久,而一度,人们只知道“工总司”有个“潘司令”,不知道有“王(洪文)司令”。
作为“老造反”,潘国平文革时红极一时,曾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
“工总司”成立那天,章仁兴跟厂里的人去看热闹,当场参加了造反队,而且当即扔下自行车,跟着队伍爬上火车进京讨说法,见证了炮打中共上海市委的“安亭事件”。
对于春节不回乡的动员,作为造反派成员,章仁兴理所当然积极表了态。
不久,他就被厂里管宣传和政工的造反派头头找了去,拿出一封以他的名义写的倡议书请他过目。
倡议书写道:“我到底要不要回乡呢?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在我脑子里打转。
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不回乡了。
为什么我要做这样决定呢?我想,我是个革命工人,又是个造反队员,应当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做‘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
”章仁兴被挑中并不是偶然的。
他是厂里小有名气的造反队员,而且家在外地,每年都要回乡探母,这在以本地人为主的厂里是不多的,这就使得他成为春节不回家的豪情造反形象的最佳代言人。
章仁兴没有任何犹豫地签了名,签字后的事,章仁兴就一无所知了。
一封信“革了春节的命”1月25日,署名“章仁兴”的倡议书在“工总司”控制下的《解放日报》以“革命造反派来信”的形式登了出来:“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激烈的时刻,我们怎能丢下革命和生产,回乡去过春节呢?不能!不能!坚决不能!”该报同时刊登的还有国棉31厂“毛泽东思想战斗队”的类似来信,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宣布:春节算得了哈!我们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国棉31厂,是上海造反派头头黄金海的娘家,跟潘国平的娘家上海玻璃机器厂一样,同为造反派的中坚力量。
南洋血——东南亚排华往事
南洋血——东南亚排华往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8期2014年5月13日,越南部分地区的反华示威演变成大规模暴力事件。
事态虽然在中国及国际社会的有力督促下得到平息,却已在事实上形成又一次“越南排华事件”,不由令外界再度回忆起东南亚历史上屡屡出现的类似情况。
请看《中国经营报》刊尹鸿伟的文章。
怒海风暴此次越南排华暴力事件,已经不是越南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件,许多历史书籍和资料都记录着越南曾经的恶劣行径。
1979年2月起,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长达10年的边境战争,越南之前的排华行动便是原因之一。
1975年,越南北方以武力统一南方后,便开始有计划地排斥华侨和华人。
起初越南只是将南方比较富有的华人赶走,中国方面没有干预;随后越南开始驱逐北方的华侨,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华商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这才引起中国政府的抗议并且导致两国关系恶化。
越南在1977年掀起了全国排华高潮,强行把大批华侨驱赶出国,并强迫每个离开越南的华侨交纳12两黄金。
这些华人都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造成了大量人员被抢劫、杀害及饿死病死的人间惨剧。
按照联合国难民事务处后来估计,越南仅1979年掠夺华侨难民的财产就可达30亿美元。
从1975年到1984年间,越南政府共驱赶了超过150万越南华侨出境,这些几乎被勒索、抢夺一空的难民大部分被联合国收容后入籍到西方国家,也有一部分由中国政府收容安置。
由于中越两国间还长期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以及1978年越南出兵占领柬埔寨等复杂因素,最终在1979年2月导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
澳大利亚《时代报》当时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认为,越南要对中越争端及大量难民的产生负主要责任。
由越南造成的巨大难民潮一直令全世界震惊,尤其从海路逃亡到外国而遇险死亡的越南华侨人数更是难以统计,他们的悲惨遭遇至今不断被后人提及。
据中国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主编的《民政三十年》一书统计,那一时期在中国生活的“印支难民”达30万,主要以越南驱逐的人员为主。
占豪:缅北问题成因
占豪:缅北问题成因缅甸摆明跟中国翻脸:美国在背后横插一刀据缅甸媒体的报道称,缅北中国伐木工一案进行终审宣判,密支那县法院根据《公共财产保护法》判罚涉案人员最高刑罚:终身监禁。
记者立即联系中国驻缅甸使馆,中国驻缅使馆新闻和公共外交处负责人潘雪松向记者介绍称使馆正在核实情况,目前使馆暂未收到缅甸政府官方通报,鉴于此事重大,使馆当天中午已派领保官员专程飞往密支那与当地法庭当面核实有关情况。
潘雪松对记者介绍说,“目前,据我们侧面了解,缅甸法庭所判并不是‘终身监禁’,而是有有限的刑期,150人获刑20年,2名未成年人各被判10年刑期,1名藏毒者获刑35年。
但有关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
潘雪松还指出,“这些中国伐木工人,被中国和缅甸的不法分子蒙骗冒然进入缅甸从事违法的伐木作业,现在身陷囹圄,处境堪怜。
我们认为即便判20年都属于量刑过重。
目前,我馆已经向缅方提出严正交涉。
”这则消息是非常重磅的,因为这涉及到153个中国公民,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如此大规模的判刑非常罕见,不经过外交协调直接如此大规模判刑,恐怕只有敌对国家才会这么做。
更何况,这一事件的背景极其复杂,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缅甸军事集团不可能这样的重判一大批中国人,这是摆明了不惜和中国政府撕破脸的做法。
运送中国伐木工现场昂山素季和她父亲遗像今日本人在缅甸依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在缅甸人看来,日本不是侵略者,他们是帮助缅人反对殖民者的恩人)。
之后,昂山一直在日本设置的傀儡政权下做事,1943年昂山还曾受邀访问日本。
到了1944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事节节败退,昂山看到日本败局已定,于是在1944年8月又开始联合缅共等势力倒戈,开始反对日本并寻求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
在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下,1945年3月昂山领导的军队突然对日军反戈一击,昂山因此在半年多之内站在了二战胜利的一方。
日本战败后,缅甸仍是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与包括昂山的各派合作,试图维持殖民统治。
但是,缅甸各族各派反对英国殖民者的声音越来越大。
缅甸冲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缅甸冲突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缅甸位于东南亚的边缘地带,自独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冲突问题。
这些冲突不仅威胁着该国的内部稳定,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缅甸冲突的历史,并对当前的冲突局势进行分析。
一、历史回顾1. 英国殖民统治缅甸在19世纪末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统治对该国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殖民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政策导致了不断的冲突,尤其是针对克钦族、克伦族和罗兴亚族等人群。
2. 独立与内战1948年,缅甸成功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然而,该国面临了来自少数民族独立运动的挑战。
印度支那半岛的共产主义势力也加剧了冲突。
从1948年至2011年,缅甸一直处于内战状态,各个少数民族组织与政府军进行激烈的武装冲突。
3. 民主改革与和平进程2011年,缅甸军方执政的统治结束,开始实行民主改革。
随着政府与民主武装组织的和平谈判,冲突局势有所缓和。
2015年,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历史性的选举,民主政府得以组建。
然而,尽管实现了政治过渡,但冲突并未完全结束。
二、现状分析1. 冲突各方目前,缅甸的冲突各方主要包括政府军、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以及一些非政府武装团体。
政府军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而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则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主要目标。
2. 资源争夺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石等。
这些资源的控制成为各冲突各方争夺的焦点。
例如,在克钦邦,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之间的冲突主要与资源争夺有关。
3. 宗教与民族矛盾缅甸的冲突问题既涉及政治和资源争夺,也涉及宗教和民族矛盾。
尤其是罗兴亚人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人群在缅甸被视为“非法移民”,遭到政府军的迫害。
4. 地缘政治因素缅甸地处东南亚,对周边国家具有战略重要性,多个国家对缅甸的冲突问题产生了影响。
例如,与中国的边境地区一直是缅甸内战的重要战场。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平进程,希望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
5. 和平进程的挑战尽管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之间的和平进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东南亚仍潜伏着排华的魔影来源
东南亚仍潜伏着排华的魔影来源:凤凰评论1998年印尼爆发的排华暴乱,是过去30年间世界上最令人发指的排华事件。
华人遭遇斩首、华人妇女被凌辱的照片,相信看过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
正是汲取了这一惨痛教训,印尼后来实施全国和解政策,并修改了一些歧视华人的政策法规。
但必须要看到,在印尼和整个东南亚,排华思潮从未销声匿迹,如果不能严加防范和有效应对,未尝不会发生新的惨剧。
最新的值得警惕的例子,发生在马来西亚。
9月16日,有政治团体在吉隆坡举行游行,游行者打出了“马来人万岁”的口号,甚至还出现了斩首华人的血腥海报。
尽管马来西亚警方已表示,将依据《煽动法令》对带有威胁内容的海报展开调查,并在华人聚居区部署大量警力,但这种有政治斗争背景的排华行为,还是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东南亚的排华事件,有着很深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华人的特殊身份。
我们所说的海外华人华侨,大部分就聚居在东南亚。
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华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一些主体民族的政客总生怕华人夺权,因此对华人倍加防范和打压。
此外,华人多崇信佛教和儒家,又与一些国家主体民族信仰不同,自然被后者的一些激进分子视为异教徒。
华人的经济成就,更让他们处于微妙的境地。
在总体还不算很富裕的东南亚国家,华人因其勤奋和商业头脑(有时也是因为政治排斥,华人只能在商业等少数领域发展),往往收入较高。
在这些国家,往往首富乃至前几大富豪,都是华人。
底层民众对腐败的痛恨、对富人的不满,最终难免将怨气撒在华人身上。
此外,尽管一些东南亚华人已在当地定居多代,很多人甚至都不会说中文,但在当地民族眼中,他们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管是以前因为意识形态因素与中国对立,还是而今因南海问题与中国发生纷争,一有风吹草动,华人往往成为替罪羊。
去年越南因南海岛礁问题爆发排华动乱,就是一个例子。
可以说,作为东南亚的一种特有现象,当某个国家社会出现动荡,或者与中国关系发生对立,一些政客,或者政客主导的社会势力,往往会将矛头对准华人,由此转嫁社会矛盾,马来西亚排华海报即是例子。
中缅关系的分裂与正常化:1967-1971年
作者: 范宏伟[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3-78页
主题词: 中国;缅甸;反华
摘要:1967年6月,仰光发生排华事件,导致中缅关系分裂。
初期,双方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相互指责、攻击。
从1968年开始,两国都开始不同程度减少对抗,缓和与对方的关系,开始重新接近。
1970-1971年,北京与仰光重新互派大使赴任,1971年缅甸最高领导人奈温应邀访华,中缅关系实现正常化。
两国关系的破镜重圆,主要源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需要,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也是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淹没在历史中的1967年缅甸排华流血大屠杀恐怖事件!
淹没在历史中的1967年缅甸排华流血大屠杀恐怖事件!1948年缅甸独立之初,在缅甸居住的华人达数十万之多,缅甸境内华人创办的华文学校也达两百多所。
规模最大的仰光华侨中学占地数百亩,每逢年末春节,仰光华人都要在该校举办规模盛大的游园活动,内容丰富、游人如织,曾成为仰光一时之胜景。
进入到1962年,军方政变上台,上台后的奈温军政府实施“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宣布“缅甸教育由国家承办,不允许华人办学,任何补习班华人不得超过19人”。
不断膨胀的大缅族极端民族主义排外情绪找到了华人这个宣泄口。
在缅军政府授意和支持下,军方人员扮作暴徒,呼喊“红中国人滚回去”的口号,对华人团体和华人家庭进行了肆意屠杀和洗劫,数十万华人被屠杀迫害,只有寥寥几百华人在缅甸大屠杀前,因事外出,而幸免于难,缅人甚至连中国抗日远征军在缅墓地也不放过,中国抗日远征军战士遗体被缅人污辱焚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想将入缅抗日远征军将士的遗骸寻回国内安葬又不能的缘故,遗骸都已被焚毁。
与此同时,在缅甸的日军坟地却被缅人建成环境优美的所谓的“驻缅英烈陵园”,供缅人悼念瞻仰,以表达缅人对日军帮助缅军抗击殖民英军及中国军队的感激之情)。
这就是1967年缅甸排华流血大屠杀恐怖事件。
经过缅人的疯狂大屠杀,缅甸从华人曾经生存最多的东南亚国家变成今天华人寥寥无几的国家,几十万华人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默默的死去,缅甸的排华之血腥可见一斑。
现今,在缅甸仰光、曼德勒等城市曾经繁荣的华人足迹已难再寻,华人曾经生存的痕迹已被缅人磨平,唯一生存下来华人只有缅共庇佑下的寥寥几万果敢华人。
可悲,现今连果敢也落入缅人黑手之中,果敢华人在惴惴不安中残活着每一天,不知道哪天缅人的屠刀又疯狂的砍下。
1967年6月缅甸排华流血大屠杀恐怖事件爆发后,大批华人和其他少数族裔逃离缅甸或者逃往山区,中缅外交关系近乎断绝,留在缅甸的极少数与缅人关系较好的华人也受到军政府的重点监控。
“地图上,这些个华人的住所都单独做了红色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甸华人的灾难开始于中国文革。1967年,缅甸共产党的人在北京煽风点火,通过电台广播反对奈温的言论,唱砸烂奈温骨头这样的革命歌曲,缅甸华人学校的学生戴着毛主席纪念章。很快,缅甸与中国边境出现了类似于中国红卫兵造反派的队伍。于是缅甸政府开始残酷排华,华人学校被关闭,财产被洗劫,华人被屠杀。
今天的缅甸是个警察集权国家,每7个缅甸人中就有1名警察,那里的华人是相当低调的。在首都仰光,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便衣暗探24小时站岗,在市内每个大十字路口也都有穿制服的警察。
华侨学生们由于华校被无理没收,读书又受种种歧视与限制而产生对抗心理,现在见到不许佩戴毛泽东小像章,把心一横,于是越施压就戴得越多,有的还故意戴多几个,像章也故意越戴越大。中国领馆大力肯定与赞扬他们“造反有理”,毛泽东像章也越赠送越大块。
1967年3月,缅甸政府教育部正式宣布在缅甸学校内绝对不准佩戴毛泽东像章,华侨学生们认为再也不该逆来顺受了。五月中旬学校开学时,侨学生们照旧佩戴毛泽东像章进校。缅甸教育部官员们决定镇压。
在1967年发生的缅甸排华事件中,华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所有华校被关闭,华文被禁使用,华文报被令停刊,华人之间不敢用母语交谈,甚至不敢自认是华人,宁可冒充为缅甸的少数民族,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灾难开始于1964年的缅甸政府实行的国有化,使得缅甸华人财产丧失殆尽。这场国有化运动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当时,周恩来还亲自到缅甸两次,帮助介绍改造资本主义工业者的经验,靠政变上台的奈温将军曾经亲自做笔记学习中国的经验,中国还把两个银行无偿地送给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