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土壤污染成因分析及监管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北地区土壤污染成因分析及监管体系研究

摘要:分析苏北地区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指出该地区土壤污染以酞酸酯为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制定污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和加强土壤监管保障措施研究两方面着手,进行该地区土壤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关键词:土壤污染酞酸酯监管体系土壤修复

1 苏北地区土壤污染分布情况

经污染源普查结果发现,苏北地区土壤污染以酞酸酯为主。酞酸酯在环境中的释放主要和塑料燃烧、塑料加热有关,和塑料相关的PVC等制品生产制造活动有密切联系。苏北地区出现酞酸酯分布较高的区域主要在盐城市:一是射阳县东部和南部,以黄沙港水系为中心;二是盐城市区东部和北部,以通榆河以东、新洋港沿岸交叉水系为区域中心,亭湖区东、射阳县南为行政区域中心;三是大丰-东台区域,其中大丰市以刘庄镇为区域中心,东台市以市区东部东台河-三仓河水系为区域中心。

以盐城全市情况来看,根据2007年污染源普查结果,盐城市(含市县区)共有企业6147家,塑料制造业共有283家,与塑料制造相关的企业还有近600余家。土壤检出酞酸酯高浓度区域塑料制造行业(灯具、玩具、橡胶制品企业)十分发达,主要集中在盐城市区、建湖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市等盐城中部区域。

2 酞酸酯污染的来源分析

2.1 塑料制品生产加工造成酞酸酯污染

盐城市与苏南乡镇企业相比,工业企业发展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酞酸酯作为一种塑料软化剂被普遍添加至塑料制品之中,这造成酞酸酯原材料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再处理、再加工废旧塑料制品时,酞酸酯被加热和燃烧时会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区域性污染。

盐城市塑料制品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工艺水平较为粗放和落后等特征,成为酞酸酯污染的重要原因。

2.2 里下河水网造成污染不易扩散

盐城市区域内普遍海拔较低,个别区域甚至处于负海拔,区域内东西走向的入海河流有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南北走向的主要河流有串场河、通榆运河等,水网密布。当区域内的工业污染废水和跨省界企业污染产生后,容易在该区域内造成面状污染,导致水-土复合型污染,这一点地理上的特点与苏南地区类似。

3 该地区土壤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研究

3.1 制定污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监控指标主要为土壤中的汞、镉、砷、酞酸酯、多环芳烃类等,重点监控酞酸酯类化合物。监控区域为苏北主要农田和农业活动区

域。重点污染区域:徐州市奎河沿线;盐城市新洋港、斗龙港主要入海区域;盐城市区、建湖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市等盐城中部。一年监测一次,监测点位以土壤污染普查以及重点企业及其周边场地为主。在三类区域设置监测点位:一是污染普查和加密调查期间区域内的点位;二是周边主要污染源企业场地;三是主要固废填埋区域及其周边场地等。

3.2 加强土壤监管保障措施建设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壤环保政策。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土壤环境监管责任制[2]。将土壤环境质量纳入到环保工作定期报告内,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技术评估机制,强化土壤环境管理的技术保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推进法制法规建设,加大土壤监管力度。

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3]、危害性及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巨大代价,我国也应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尽早建立和健全土壤保护法律体系,使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体系,要注意与相关立法的衔接,应当将《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中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提高其可操作性;其次,对于落后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规定和标准,应当及时更替,吸收和创设新的制度和标准。

(3)发展土壤修复产业,构建监管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土壤修复环保产业[4]。围绕土壤修复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抓好土壤修复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升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开展环境安全及管理支撑体系研究,以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管理能力与效率的提高,建立环境安全评估方法体系,综合预测经济、能源和环境污染,重点确定土壤污染的控制目标。

(4)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土壤环境清洁。

加快苏北地区塑料行业的综合整治,防治土壤中酞酸酯出现更大面积的污染。进一步加强土壤中镉污染场地的修复,对塑料颗粒制造、废旧塑料回收、塑料产品填满企业要加强审批和管理。对电镀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整治规划,引导各类排污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统一监管,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5)启动土壤安全教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各部门应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符合环保要求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土地环境保护实践,保护食品安全。

促进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积极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影响土壤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进行意见反映和相关部门对公众意见的回馈制度。

参考文献

[1] 冯伟.论我国土地污染的法律控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8(1):86~88.

[2] 李国刚.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1):8~10,18.

[3] 王虹.国外土壤污染防治进展及对我国土壤保护的启示[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0,18(5):51~53.

[4] 刘道光.浅谈当前土壤污染现状与净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6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