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及与现状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及与现状摘要:近30年的证券业的探索与发展,我国证券行业经历了辉煌与低谷,尽管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与困扰,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仍值得瞩目。
关键词:证券业证券公司国债327事件1.新中国证券业的起源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
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
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
中国证券市场上主要是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
中国的证券行业也陷入了停滞阶段。
直到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这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
中国内地证券行业以及证券公司才开始了真正地发展。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2.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随着1993年一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系初步确立,从早期的区域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
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
市场得到较快发展。
但是在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事故,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正如95年的国债327事件正是我国在证券业发展中发生过的一起较为严重的事故。
中国证券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发展历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政府开始探索建立一个资本市场来促进企业的融资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以下是中国证券发展历程的主要里程碑:一、198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开始迈出第一步。
当时成立了中国股票交易所,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先驱,开始进行证券交易和资金融通。
二、1990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形成了中国的主要证券交易所体系。
同年,中国首家招股上市的公司——神华煤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三、1992年,中国推出了第一部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该法律为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法律框架,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时中国开始推行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国有企业的流通股份从国有股东手中划归上市公司流通。
这一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市场活跃度,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五、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再次迎来重大改革。
当时中国启动了股指期货试点,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创新之一。
股指期货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品种,同时也增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六、2014年,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
当时中国推出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允许国内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通过港股交易所进行交易。
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提高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七、2016年,中国推出了科创板,这是为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而设立的交易板块。
科创板的设立旨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
综上所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使得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投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相信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和具有活力。
中国资产管理发展历程
中国资产管理发展历程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正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其中包括资产的重组、兼并和私有化。
这促使了资产管理行业的诞生。
1984年,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开始统筹国有企业的资产。
随着私营经济的兴起,私人资产的管理也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0年代,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98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开始对资产管理人进行监管。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涌现,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金融机构也开始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这使得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多样化。
2000年代初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国内投资基金行业开始规范化发展。
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提升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私募基金行业以及信托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2024年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024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发展。
2024年,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出台,私募基金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近年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资产管理机构日益增多,行业创新不断涌现。
同时,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也积极进入中国市场。
2024年,中国开放了外资控股的证券、基金、期货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
这一政策促使了更多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总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壮大的发展历程。
从开放初期的资产重组到如今的市场开放,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与开放,资产管理行业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证券资产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资产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历史:第一是早期探索阶段(1 9 9 2 - 2 0 0 4年)①我国在1992年就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但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终未予放行。
1997年7月央行颁布《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规定由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均需办理资产抵押手续,并委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负责相关事项。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不良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成为可能,此后出现了由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的几笔大额不良资产证券化。
②2000年,人民银行批准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为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单位,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被政府认可。
③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第四条“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出,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④2004年12月15日,央行公布实施《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流通扫清障碍。
第二是试点阶段(2005-2008 年)⑤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银监会同年发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2005年12月15日,国开行和建行分别成功发行了第一只ABS债券41.78亿元和第一只MBS债券29.27亿元。
⑥2007年国务院批复扩大试点,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实际陷入停滞。
第三是停滞阶段(2 0 0 9 - 2 0 11 年)⑦截至2011 年12 月30 日,我国资产支撑债券总额为734.46 亿元,总数达到80只;2008 年金融风暴之后,资产证券化也戛然而止,2009 年、2010 年两年中并无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上市。
第四是重新启动阶段(2012 年至今)⑧央行、银监会、财政部2012年五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停滞近4年之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开闸。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2004年7月16日15:49 来源:[ 搜狐财经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
◆十九世纪初,……开始签发庄票,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起着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
◆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
◆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
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
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
◆ 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
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
◆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
◆ 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 1883年10月,中国……爆发倒账金融风潮。
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
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
◆ 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
一文读懂券商资管
一文读懂券商资管展开全文前言券商资管从整个资管行业来看属于一个分支,具体为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具体的约定进行相应资产的投资。
券商资管作为证券公司的一项牌照业务,在经历了历史缓慢发展、监管鼓励创新后的蓬勃发展和后续在规范中逐步发展的进程。
据统计,2011年末-2016年末券商资管规模从2818.68亿元飙升至17.82万亿元,五年间年化复合增速高达129%,券商资管在持牌资管机构资管规模中的占比从1.6%提升到15%左右。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一季度末,整个券商资管的数量为23325个,管理规模为18.77万亿。
券商资管的发展历程券商资管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缓慢发展过程中,随着监管的放开,金融创新的推进,逐渐驶入了快车道,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发展中继而暴露一些风险,监管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
这些历史发展演进主要表现为:行业初期,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受制于当时的制度环境,发展较为缓慢。
如果从整个监管规则体系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才有了规范运行的制度依据,此时,距离中国资本市场发端已过了大约一个时代。
从此,券商资管开始了自己的历史岁月,在审批制下缓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整个券商资管的业务规则体系也逐渐健全,业务方式也逐渐清晰,基本形成了集合资管、定向资管、专项资管的业务形式。
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迎来了制度的重大突破,2012年,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及《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简称“一法两则”),券商资管计划从此由审批制转入备案制,其中依照原规则保留了集合计划中的大集合;在业务规范上,允许产品分级、允许份额转让等,制度优势得到明显提升,券商资管发展进入历史快车道。
在券商资管发展过程中,随着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实施,券商资管也面临新的制度调整,随之,2013年证监会对具体的业务规则进行了微调,从此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仅包含小集合。
中国券商发展史
中国券商发展史中国券商发展史是一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如今的繁荣发展,中国券商行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以下是中国券商发展史的详细介绍:1. 在中国券商行业的萌芽阶段(1980年代初期-19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逐渐兴起,但仍然处于非常不规范的阶段。
首批券商大多由各地政府或国有企业出资设立,以场外交易为主,股票交易非常不规范。
这些券商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于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需求缺乏关注。
2. 在起步阶段(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证券市场逐渐成熟。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中国券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逐步规范化。
在这个阶段,一些有实力的券商开始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同时也有不少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
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券商行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时期,各种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开始逐步完善。
3. 在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代中期-2010年代初期),中国券商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证券市场,并参与其中。
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券商行业开始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时期,许多券商开始拓展海外业务。
在这个阶段,中国券商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提升竞争力,许多券商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同时,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强对券商的监管,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在这个阶段,一些有实力的券商开始通过创新、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同时,也有不少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券商行业的快速发展。
4. 创新与变革阶段(2010年代中期至今)在201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券商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创新与变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券商们开始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寻求智能化、互联网化等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这个阶段,许多券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业务模式,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历程
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历程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中国有着庞大的高净值人群,这一人群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起初,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大部分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是通过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的。
银行主要提供储蓄、信贷等基本金融服务,证券公司则提供股票、基金等投资产品。
然而,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对财富管理服务的了解和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净值人群对个性化、专业化财富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
因此,1990年代末期,一些境外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引入了先进的财富管理理念和经验。
这些境外银行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更加个性化、专业化,并引入了海外投资渠道和产品,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
2003年,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第一家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标志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正式起步。
此后,一大批外资与合资财富管理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公司通过引入先进的财富管理理念、专业的团队和领先的科技手段,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入了合法的监管制度,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富管理行业的法律监管问题,为行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财富管理行业进一步拓展了其服务领域。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财富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通过线上平台,投资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
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财富管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目前,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监管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行业参与者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从传统到创新、从服务品种到服务质量的提升。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的趋势,并分析可能的未来发展。
一、发展历程1. 起源与初期发展证券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债券交易,但现代证券市场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荷兰的“图拉股票交易所”。
此后,20世纪初的美国成为世界证券市场的中心,其间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复苏。
从此,证券市场的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
2. 法律体系的建立为保障证券交易的公平、公正,各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法律体系和监管机构。
这些法律和机构的建立为证券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提升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3. 技术革新与市场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证券市场的交易方式和工具得以不断创新。
从最初的纸质交易到现在的电子交易,交易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投资者可以更快速地参与市场。
此外,衍生产品的推出和各种交易策略的应用也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当前趋势1. 全球化趋势证券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国际性的投资者和机构开始参与多个国家的证券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
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变得更加相互关联。
2.科技驱动的创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助推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证券市场也加速了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正逐渐渗透到证券市场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3. 可持续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投资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这带动了公司披露更多相关信息,同时也促使市场推出更多相关的投资产品。
三、未来展望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将在证券市场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在线支付的便利将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证券市场,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 跨境投资的便利化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便利化,跨境投资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一定收益和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能够交易的证券,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买卖,从而将这些资产的收益权进行切割和转让的金融创新方式。
它通过将各种资产进行捆绑,切割为不同等级的票据,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筹集资金,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效率。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当时美国遭遇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将抵押贷款发起证券化,即将一批抵押贷款组装成为一种名称为按揭支持证券(MBS)的特定投资工具。
1980年代,资产证券化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美国金融市场不仅发展了按揭支持证券(MBS),还推出了资产支持证券(ABS),它将各种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债权等转化为证券,方便投资者进行交易。
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效率,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1990年代,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种全球化的金融工具。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产证券化在融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发行ABS产品,可以吸引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资产证券化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敞口,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21世纪初,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衰退,资产证券化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审视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问题,强调了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和安全的资产证券化交易。
同时,一些新兴的资产类别也开始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如知识产权、收益权等。
总的来说,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它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但也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资产证券化的进化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进化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种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发行、销售、交易等方式将
这些证券推向市场。
资产证券化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政府开始将商业贷款打包成抵押债券,并流通
市场。
这一阶段的资产证券化主要依赖于政府机构。
2. 增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迅速发展。
金融机构开始将贷款打包成证券,通过发行抵押债券筹集资金,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
市场的发展。
3. 多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资产证券化范围逐渐扩大至其他领域,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等。
该阶段的资产证券化促进了资金流动性和
金融创新,但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传播。
4. 国际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扩展至国际市场。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模式被引入到其他国家,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5. 危机与规范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资产证券化受到严重冲击。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证券化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以减少金融
风险。
6. 创新与拓展阶段:从2010年代开始,资产证券化逐渐复苏,并出现了新的创新模式,如收益权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资产证券化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包括新
兴产业的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等。
总体来说,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的发展过程。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
断创新和发展,资产证券化将继续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融资和投资机会。
《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修订解读
《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修订解读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历程、现状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一法两则”修订解读三、下一步的业务发展变化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借助于券商公司的整体研发平台,针对高端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贴身理财服务。
该业务具有客户范围广、投资品种多、投资策略个性化强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深入了解客户)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客户签订集合资产管理合同,将客户资产交由具有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法人存管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或者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进行托管,通过专门账户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按投资范围划分集合可细分为:限定性:主要是投资债券、债券型基金等固定权益品种,低风险,客户准入门槛低,5万元;非限定:只要合法即可,与客户约定标的。
客户投资金额起点10万元)(按客户准入门槛、投资者的人数、计划的规模上限划分为一般集合计划(大集合)、限定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小集合),规模小于50亿,客户准入资产100万以上,人数在200人以下,单笔金额在300万以上的不受人数限制。
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是指投资银行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应当签订专项资产管理合同,针对客户的特殊要求和资产的具体情况,设定特定投资目标,通过专门帐户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和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应该经常与客户交流。
(特殊性;客户,投资对象)前期主要是企业资产证券化。
将集合计划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提高了效率根据:稳妥原则,符合投资者适当要求的原则“双10%限制”是指,券商将其所管理的客户资产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单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10%。
这一限制证监会已经于2012年10月20日发文取消。
指数化产品本身已经较好地分散化了集合计划管得较好,收益较好,可是投资者有落袋为安的心里,会大量赎回。
资产管理的历史发展和趋势
资产管理的历史发展和趋势资产管理是指对个人或机构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与配置,以实现最大收益和最低风险的投资目标。
资产管理行业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资产管理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行业趋势等方面,探讨资产管理的历史发展和未来的趋势。
一、起源与发展历程资产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金融服务业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
当时,富裕的英国人开始倾向于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投资。
最早的资产管理形式是由私人财务公司提供的服务,他们以专业的投资知识和经验,帮助客户管理他们的财富并获取更好的回报。
这种形式成为后来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资产管理业务也逐渐成为金融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美国的投资信托公司开始涌现,它们通过设立共同基金,为大众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资产管理和投资选择。
这一模式的成功也吸引了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全球化发展。
随后,资产管理行业迅速发展,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涉足,为客户提供更为细分和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
基金公司、保险机构、私人银行等,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交易平台的兴起也为资产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资产管理的趋势1.智能化与数字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资产管理行业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转型。
通过运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资产管理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和解决方案。
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推动资产管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2.ESG投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简称ESG)投资已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希望通过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
资管新规发布在即,一文读懂资管行业发展简史
资管新规发布在即,一文读懂资管行业发展简史过去十年,资产管理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表现抢眼,获得长足的发展。
当下,资管新规发布在即,在金融去杠杆,强监管的背景下,大资管行业是萎缩还是新生,前进的路在何方,值得我们思考。
对此,笔者将借资管新规发布时间窗口的契机,撰写系列文章对资产管理行业进行深入剖析,此为第一篇:行业发展历程梳理。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之前):以公募基金为主导在这一阶段,资产管理行业主要以公募基金为主,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完善带来的股市财富效应,公募基金投资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二级市场股票,产品结构以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为主。
截至2007年12月底,股票型基金与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之和约为2.59万亿,占基金行业总体规模之比为79.29%。
在该阶段内,资产管理行业规模较小,投融资功能发挥不明显,受股票市场影响较大,行业细分领域竞争充分程度不高。
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银信合作快速扩张2008年之后,资产管理各子行业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受益于金融危机后大量表外融资需求的产生,使得银行理财和信托业务规模扩张较快。
2009年,为对冲2008年的金融危机,政府推出了一揽子的财政刺激计划,辅之以“宽货币宽信贷”的货币环境来提振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速的同时,带来了房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地方政府债务也越滚越多,控制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欲望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伊始,银监会开始限制信贷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并拟定了地方融资平台名单,限制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些政策使得地方政府措手不及,投资的项目已经启动,而后续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按照计划下放,项目又不能停止,银行急需一种能够突破监管限制、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工具,导致理财产品与信托公司的价值凸显,银信合作蓬勃开展,银行通过信托计划将理财资金投向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实现向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融资。
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即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
这些MBS以原始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打包成证券,并由政府机构或私人公司发行和销售。
这种新型金融工具通过将抵押贷款转化为流动性较高的证券,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传统银行对抵押贷款的存款需求,同时也分散了风险。
随着抵押贷款市场的成功示范,资产证券化开始在其他领域推广。
1970年代,美国的汽车贷款市场也开始采用类似的证券化模式,将汽车贷款打包成证券进行发行。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为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板。
20世纪8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此期间,不仅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可以通过证券化进行转让,其他类型的资产,如信用卡债务和学生贷款等,也开始被证券化。
这一过程进一步丰富了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和市场,使得资产证券化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进入21世纪后,资产证券化面临了一些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由于市场机构对于资产质量的判断出现失误,创新型金融工具(如衍生品)的广泛应用以及监管的松懈等原因,资产证券化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负债表问题,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丧失了一定的公众信任。
然而,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监管措施的加强,资产证券化逐渐恢复了发展势头。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资产证券化的潜力,推动其再次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
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金融创新工具。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概况及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概况及历程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居重要地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监管缺位到监管逐步完善,从初具规模到发展壮大,证券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基本情况如下:1、第一阶段: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库券开始发行。
1986年9月26日,上海建立了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办理由其代理发行的延中实业和飞乐音响两家股票的代购、代销业务,这是新中国证券正规化交易市场的开端。
1990年12月,新中国第一家经批准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4月,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以沪深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其发展历程。
2、第二阶段:全国统一监管市场的形成1992年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
1993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此后又陆续出台若干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构建了最基本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
1993年以后,B股、H股发行出台,债券市场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债规模逐年递增。
与此同时,证券中介机构在种类、数量和规模上迅速扩大。
1998年,国务院证券委撤销,中国证监会成为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并在全国设立了派出机构,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框架,证券市场由局部地区试点试验转向全国性市场发展阶段。
3、第三阶段:依法治市和市场结构改革1999年至2004年是证券市场依法治市和规范发展的过渡阶段。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证券市场的地位,奠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基本的法律框架,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92年,但直到2005年才开始试点。
以下是其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早期探索阶段(1992-2004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尝试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1997年,央行颁布了《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规定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需要办理资产抵押手续,并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负责相关事宜。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不良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成为可能。
然而,这个阶段的尝试并没有大规模展开。
试点阶段(2005-2008年):2005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开始在中国进行试点。
同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对交易托管结算、基础资产抵押权变更、税收及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
这一阶段共发行了91只产品,总规模达到932.8亿。
暂停阶段(2008-2011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所放缓。
这一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重启阶段(2011-2014年):2011年8月,证监会批准远东集团发行12.8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重新启动。
2012年5月,央行宣布重启资产证券化。
此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始在中国市场逐渐增多,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
快速发展阶段(2014至今):自2014年起,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年,共发行了66单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总额达到了2819.81亿元,超过了此前几年的总和。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总体来说,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经历了早期的探索和试点后,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
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
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之一,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逐渐兴起,证券公司的发展也逐步迅猛起来。
证券公司的起步是在美国的股票经纪公司之中。
19世纪末期,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最初的股票经纪公司一度将资金集中在自身,然后才分散到市场。
这种集中交易的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也加速了证券公司的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涌入市场,股票交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证券公司开始发展起来。
他们提供了购买和销售股票的服务,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股票分析和研究报告,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券公司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实体,不再依赖于纽约股票交易所来提供股票交易服务。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交易平台,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易渠道。
同时,证券公司还开始发展起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20世纪上半叶,证券公司的发展得到了更大的推动。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后,证券市场得到了更加规范和监管。
这使得证券公司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并保障他们的权益。
证券市场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投资者开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股票市场。
到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开始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许多证券公司开始参与到跨国交易中,为投资者提供全球投资的机会。
他们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目光放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证券公司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了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步伐。
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公司的在线交易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股票交易。
同时,证券公司也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信息和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证券公司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
以下是中国证券行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初创期(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成立于上海和深圳。
证券市场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还相对不完善,交易规模较小。
建设期(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中国政府逐步推出了一系列证券市场改革措施,包括设立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完善证券法律法规、引入外资证券公司等。
证券市场开始逐渐规范化和国际化。
高速发展期(2001年至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高速增长,股市投资热潮盛行。
中国证券市场在国内外投资者中得到广泛关注,股票交易量和市值大幅增加。
调整期(2008年至2012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股市出现大幅波动。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市场,包括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和加强监管等。
创新发展期(2013年至今):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出了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并推动了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设立。
同时,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也加强,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为重要目标。
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改革举措起到了关键作用。
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证券市场仍面临着挑战和风险,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加强监管,以促进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批准证券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到2003年11月,当时的全国132家证券公司中已有70家开展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资产总计近700亿元,资产管理形式也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即一对一的资产管理业务)
向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即一对多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多年累积的风险呈现集中爆发状态,证券公司面临行业建立以来第一次行业性危机。
据事后摸底核查,当时全行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640亿元,违规资产管理1853亿元,挪用经纪客户债券134亿元,股东占款195亿元;超比例持股99只,账外经营1050亿元;84家公司存在1648亿元流动性缺口,其中34家公司的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证券公司的风险已经严重危及证券市场安全,波及社会稳定,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情况十分严重。
从2004年8月开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中国证监会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清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
当时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由于行情市场持续低迷,证券公司把资产管理作为融资工具,向客户承诺作出保本保底。
这在熊市的时候无异于饮鸩止渴,进一步加大了证券公司亏损。
可以说,当时几乎所有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都有保本保底条款。
2007年8月,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宣告完成。
在这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同时,2004年以来陆续发布了创新试点类和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标准,经专家按程序严格评审,到2006年6月已有15家公司取得创新试点资格,15家公司被评为规范类公司。
证监会允许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试点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陆续放开了几家证券公司的产品审批,包括招商证券基金宝、现金牛,中信证券的中信1号,国信证券的金理财系列,光大证券的光大系列,东方证券的东方红,华泰证券的紫金系列。
随后,约在2010年期间,证监会逐步放开了产品审批限制,逐步允许评级为B 类以上的证券公司申请资产管理产品。
同时证监会也修订了原有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以及集合理财、定向理财、专项理财等条例。
2011年,证监会进一步放开了产品限制。
把审批集合理财的审批权下放到部分派出机构,而不是原有的统一由证监会进行审核。
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进一步丰富,从业人员也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