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题目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时的感悟和联想进行写作。这句名言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出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深入浅出,将视角转向人的成长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思考空间,这与教育部颁发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语文考试大纲》以及今年的《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思想导向很好。作文材料的选择,非常切合《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对于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在这里,材料既是对考生思路的提示,也是一种限制。题目在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开放的发挥空间的同时,又设定了一定的限制,即围绕“人生”生发感想、展开联想,这样既避免了原先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某些命题作文限制过于严格的不足。
高考命题向来强调“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后来又添加了“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说法。但我个人认为,社会对高考特别是对高考作文的关注,使高考作文不仅要做到以上“三个有利于”,不仅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应该要“有利于社会心理引导”。当然,这方面的问题不是语文和作文所应该承载的,但又的确有其客观必要性。当前,全国甚至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人为的各种不和谐音符增多,整个社会都需要心理辅导,在这种背景下,今年山东的题目能引导人们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做得恰到好处。作文命制涉及人生、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青年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向,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就这一点而言,今年的命题和2008年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当代社会青年的生活、经历、人格发展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完善上来看,这类作文应该说是注重了引导青年人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年轻的冲动又走向轻松成熟的过程。
今年山东卷题目所要求写的也是每个人都有话可说的人生,但这篇作文的区分度是很大的。从写作难度上看,一方面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发挥,人人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考生的写作水平却又因经历的不同和感悟的深浅而有所差别,造成一定的梯度差异。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题依然对“文体特征”作了要求,
强调“诗歌除外”,继续显示了对文体规范的重视。从文体
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以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
水平,也更充分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助于考查学生
正确运用文体写作的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贯彻教育部《普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大类(文学类、论述类、
实用类)的文体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在材料问题上,一些人就文字的翻译、出处等纠缠不清。
笔者认为,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类似这种源于课
外的材料,完全可以不问出处,更没有必要在字词翻译上纠
缠不清。学生需要看的是材料本身,就材料论材料,从材料
到作文。我们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文学常识,也
不是文学评论。
当然,题目本身的不足之处是在材料后面直接写上了
“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不严谨
的,可以说是白璧微瑕。这句话是小说中人物的对白,不一
定代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出处应该是“列夫·托尔
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较为妥切。这也难怪很多学生作
文中出现了“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等语句。
考生答题分析
在审题方面,对考生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是对“人
生”一词的理解。大多数考生把“人生”理解为人的一生,
也即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这是完全正确的,这里可以写自
己的人生,也可以写别人的人生,关键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
解和真实的感情。但也有一些考生将人生理解为人类社会、
国家、民族等,或者将上述两者混为一谈,不予区分,这就
使作文构思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另一个节点是对“光明”和
“阴影”关系的理解。光明一般指人性中善良、高尚等积极
的方面,阴影则一般指人性中脆弱、阴暗的方面;当然,二
者也可以指人的生存境遇,包括成功与失败,幸运与挫折,
顺境与逆境,幸福与苦难,圆满与残缺等等。二者的关系不
是互不相干、截然对立,而是共生共存、内在关联的。相当
一部分考生对此能够正确理解,并且有程度不同的感悟和联
想,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有偏差,以为它们
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甚至有考生认为阴影
就是黑暗,应该彻底消灭。
从写作的情况看,大多数考生能够在列举古今中外人物
和事件作为对人生丰富联想的同时,对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关
系进行程度不同的论述,揭示其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互相
促进、互相转化的多种关系,这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最优秀
的考生还对人生光明和阴影交替转化的状况作了审美的描
述和赞叹,这部分同学写作能力较强,思路清晰,然而在考
生中占的比例比较小。
笔者在批阅中发现,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自己
的观点,只是空谈人生的美和魅力,没有把写作重点放在积
极面对人生的光明与黑暗上。也有少部分考生将阴影理解为
黑暗,并认为它是社会一切弊端的代表,主张要赶走黑暗,
迎来光明。这部分考生对光明和阴影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
离开了人生这个中心,偏离了题意。
文体方面,多数考生采用了论说文的体裁,其中相当一
部分属于论述性散文,议论的同时夹杂着情感的倾述,语言
生动、富有文采;但也有少数考生写得较为浮泛,事例间的
联系不够严谨,还有少部分考生采用了记叙文的形式,记一
件事或一个人,个别考生采用了书信体等,文体的运用整体
上是符合要求的。
今年作文题目的实际难度为0.69,去年为0.71,难度有
所增加;平均分为41.46分,比去年的42.36分降低了0.9
分。另外,今年作文的标准差为7,各分数段的分布比去年
更为合理,改变了集中于中间段的现象,这从侧面反映了今
年命题在适当增加命题难度后所体现的高考选拔性特征。
通过高考评卷和试卷调查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课程
标准》与《考试说明》的目标是一致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
只要重视积累,具备了良好的作文素养,又能够自主、个性、
得法地写作,高考作文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高考优秀作文的
作者,大多是读书多、知识面广,平时在作文方面训练有素,
又能在考场上对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自如的考生。
考场作文凸显出的教学问题及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建议
高考是中学乃至小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试题
的命制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和新课改。所以,我们有必要
通过分析高考考场作文凸现出的问题,对语文教学提出合理
的意见和建议。今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主要
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今年山东省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这应
该是考生平时对议论文的写作强化训练的结果。从考场调研
数据分析,考生普遍选择议论文作为作文体裁,在所有考生
中,选择议论文的占近90%,而选记叙文、散文等的不到
10%;其他文体约0.1%.笔者认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加
强记叙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提高考生写作记叙文和散文
的能力,以避免在绝大多数的议论文作文中陷于平庸,这也
可能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获取高分的机会更大。
二是今年作文写作中,多数考生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与
往年类似,并有趋同现象。考生一方面罗列堆积司马迁、
苏武、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历史名
人等万能材料,另一方面堆积学过的或有意准备的古典诗词
和名言名句,有的考生甚至生造中外名人的“名言名句”。
从考试角度来看,这类堆积类型的作文不可能出类拔萃。我
们在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鲜活材料和现实材料,用自
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三是一些考场作文文体特征不够鲜明。最近几年来,山
东省高考作文写作要求中一直把“文体特征鲜明”作为其中
一条,就是因为多年来,在“淡化文体”提法的影响下,高
考作文逐渐模糊了文体。一些考生写出的文章夹叙夹议,分
辨不清是议论文、散文还是记叙文。特别是在议论文写作过
程化中,逻辑性不强,不会分析说理等问题比比皆是,这需
要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淡化文体”
不是不要文体,考生应该为自己选定的文体“负责”,依照
自己选定的文体规范地写作。
四是许多考生看问题深度不够,对“光明与阴影”的论
述没有思辩能力,只停留在表层,不能层层深入,理性认识
缺乏深度,这主要体现在对前面所述万能材料的无机罗列
上。
五是所谓的文化散文、套作作文、虚情假意的作文、追
求华丽辞藻浮夸文风的作文,和前些年相比得到了有效控
制,但仍有不少考生还在作这样的文章。从2004年至今,
我们严格审视和关注两种不良倾向的文章:一是开头一段、
结尾一段,中间三段,提出分论点,与话题拈连,然后举出
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来展示所谓的文采,用一两句与中心立意
关联的句子,最后进行总结。一两句所谓的议论来表明自己
的看法,而这个历史文化名人又是所谓的万能材料;二是开
头题记,排比句,结尾排比句,中间几个无机的历史文化人
物故事。题记有些甚至是“伪作”、“拟作”,所谓的“排比
句”根本不能构成排比,为了题记和排比,以致句子不通,
错别字连篇。
六是一些学生从所谓的往年高考优秀作文中去模仿、套
用全文或其精彩语言片段。殊不知,很多优秀作文选中的所
谓考场优秀作文,都是书商们雇的“写手”写的,是“拟作”,
是“伪优秀考场作文”。即便是真正的考场优秀作文,我们
读出的也只是优秀的共性的内容,其个性化的内容不是一朝
一夕能学得来的,勉强套用、模仿的最佳效果也只能是“有
其形而无其神”。另外,所有印刷品都不是面向任何个人,
它面向的是一个有共同利益目标的群体:有同场竞争性的考
生,如果都去套作、模仿,这就造成了个体的作文“趋同于
众”。
七是作文不是文学创作,应该“我手写我心”,用自己
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表达见解。高考作文不是选拔作家,应
该在话语和思想上和高中生的思想阅历体现出一致性,有青
少年的真情实感和自我思考,我们反对没有真情实感的无病
呻吟,封杀追求词藻华丽、片面堆砌优美文辞的所谓“文化
作文”。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回归作文的本源——到生活
中去挖掘写作的内容,提倡考生即使语言朴素平实,也要用
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真情实感,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
说理例证,这样文章即使语言没有文采,只要立意切合题意,
有自己的话语和声音,就是好作文。
八是今年和往年的考场作文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作文:
作文的首段和尾段写得不错,但中间部分却是与立意毫无关
系的材料,甚至是直接抄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原文。这类
考生可能受一些媒体和所谓的高考指导专家误导,认为评卷
老师只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不看中间,只要写好开头结尾,
中间凑足字数,就可以蒙混过关。这实在是对高考作文评卷
的严重误解。现在的网上阅卷,让即便是有这种想法的阅卷
老师也不可能得逞。每份试卷至少是两评,有的甚至三评、
四评,每个阅卷老师的相关数据时刻显示在质检人员的电脑
上,质检方面至少有小组长、作文大组、省质检三个关口,
他们随时、随机在抽查阅卷老师所评阅的试卷,评卷老师丝
毫马虎不得。一旦发现有类似不负责情况,该阅卷老师会被
当场清退,并进行通报,会受到所在单位等方面的严肃处理。
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