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9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9篇)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1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现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己去判断事物的真伪对错。
思索自己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
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
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2《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根据自我的内心进展成专注、宽容、顽强的、完好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一般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原来嘛,小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奇怪是必定的,既然奇怪,那么必定要去探究,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究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究世界的过程中,由于阅历欠缺,必定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假设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赐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根据自我的意愿进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得意,新颖地望着四周的一切。
年轻的妈妈告知女儿:“这位阿姨是教师!”“教师。
”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立刻可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教师终究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可怕教师这件事或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
《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同学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常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定会害怕、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念,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制造力了!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布满指责、冷漠、埋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假设四周的环境布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谐,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爱和自由》读后感2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根据自我的内心进展成专注、宽容、顽强的、完好的人。
[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1):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这是看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
,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
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0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一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
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
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
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记得当时在网上订购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现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们的方向,而且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读后感2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篇1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
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
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爱和自由读后感2走上爱如是二楼就是手工区,我一眼看到一位宝贝正用几张白纸在制作小书册!她的工作状态是那样的平稳,不因我的出现有任何变化,看着她,有种宁静的感觉从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让我觉得宁静。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走上爱如是二楼就是手工区,我一眼看到一位宝贝正用几张白纸在制作小书册!她的工作状态是那样的平稳,不因我的出现有任何变化,看着她,有种宁静的感觉从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让我觉得宁静。
而给我冲击的是她正在制作的小册子。
她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个想法一直一直在我脑海徘徊。
后来了解到这真的是宝贝们自己的想法,我又一次感叹了。
虽说宝贝制作过程中各种动作还不能算是灵活,但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清晰,折纸、拉胶带、黏上胶带,最后,给“书”添上内容,给“书”取个名字。
我还在想,她是怎么做到的呢!给孩子资源选择上的自由,可以使孩子在无限的空间中畅想并实践,这是宝贝们能付诸行动的第一要点。
足够的资源,自由的选择。
直到现在,每次看到宝贝们做手工书,我的心都还有着深深的触动,他们在使用胶水或胶带时从不是很连贯到一气呵成,他们的“书”从各路纵横到有点书的样子,从空白到每页都添上了图画,每一个步骤都连接着他们动作及智力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因为有着行动的自由,是会多么深刻的印在他们的身体上,我又如何能知!每天,宝贝们最喜欢在手工区流连,早上,中午,傍晚,无时无刻不见孩子们的身影,在这里,给我的另一个巨大的冲击是宝贝们的绘画。
一节传统的美术课会从涂色、添画、着色、布局等各个方面来向孩子讲解如何作画,当孩子们拿起画笔便被要求开始画直线、远、曲线等,如此深的概念,如何跟一个三岁的宝贝清晰的讲解画圆呢?他们的手部动作发展可能才刚发展到能拿稳一支笔而已!没有的自由的环境,孩子们不能想画就画,更不可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看到爱如是宝贝们的画作,我真的无比的感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自由中宝贝们的各种发展成果,什么着色,什么色彩,什么布局,我觉得都应该由宝贝们来教我们才是!看宝贝们画画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宝贝的发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使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宝贝们的发展进度,那只会让更多的宝贝受到伤害。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6篇
《爱和自由》范文6篇《爱和自由》范文6篇《爱和自由》范文1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
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开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受,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受,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老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费事,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但是这样恰恰违犯了孩子开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老师最担忧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惹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
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需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安康成长的孩子。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
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
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
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
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
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十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爱就给他自由对孩子的爱好像是与身俱来的。
就像虎毒不食子一样,这是种动物的天性。
我们都会尽可能的去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好”。
而恰恰是同样的初心,却是展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
孙女士是在大陆推广蒙特梭利的第一人,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和学习蒙氏教育的很好的启蒙教材,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蒙式理念下爱的世界。
蒙式教育的核心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这是我的归纳,但凡归纳简化概念都会有些偏颇。
不得不明确下自由的概念,有必要引用下书中的定义,“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不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
”作为传统的教育或者说是大部分人的传统理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听话是天经地义的,甚至一辈子都应该是自己的孩子。
但往往忘了一点,孩子也是一个人,虽然有一段需要帮助扶持的时间,但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听话绝对不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理念甚至是枷锁。
对于这种与传统格格不入的理念,往往会招人诟病,比如最多的应该会说,孩子自由了岂不是要无法无天了。
曾经看过好莱坞的一部电影《天才婴儿》就是讲无法无天的一群婴儿。
但是这部电影其它的剧情我都没什么印象了,有一点非常难忘,就是婴儿有婴儿自己的语言,等他开始说人话了,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思路,都是人,为什么成人就觉得一定比小孩更聪明呢。
父母束缚小孩自由的逻辑是,你什么都不懂,就应该听我的。
但其实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的增加,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同时也是套上了越来越多的枷锁,我们是在一个领域里面,用我们的创造力在换知识。
而对于孩子而言,虽然认知世界才刚刚开始,但这个时候创造力一定是最强大的。
如果我们一味的填塞我们认为重要的正确的“知识”,无异于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也许他本来的“语言”,或者说智慧,远超过我们成人。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相信在孩子上更能开发出更多的亮点。
人类从来都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新才是人类生存的动力源。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
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
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
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爱和自由》读后感2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头。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
“人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仆人。
”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进展和心理进展都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怀孩子时就要实行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怀、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情愿和你沟通。
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当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异,不要简洁地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嬉戏等方面的自由。
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的思维。
在完全获得这样的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确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洁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肯定规章上的自由。
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终当孩子消失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准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消失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爱,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爱真理。
凡事包涵,凡事信任,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看、学会等待。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完整版
《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1):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
,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
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2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2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爱和自由读后感篇2《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
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1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1篇)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劲,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共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看法肯定要严谨和科学。
假如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老师呢?有一个伴侣说:”我发觉了一个隐秘,国际上幼儿园老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
“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事实上在国外幼儿老师的地位是特别高的。
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
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由于零到六岁确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觉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
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久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许多缺乏〔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情愿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服从。
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觉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
这本书告知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索。
现今我国进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如今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舞。
大部分的人平常都会给孩子买许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请削减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烦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
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快乐欢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
如今好多儿童一上学校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美好感,更有严峻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沟通,甚至发生自闭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读后感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爱与自由》读后感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
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
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
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
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
累的够呛。
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
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
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
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
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
谁还愿意让孩
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
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
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
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
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
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
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
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
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的自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篇二:爱和自由读后感
范文一: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
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
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同时,也简要地
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
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
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
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
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