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一、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

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

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

《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

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

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

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

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

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人们的这个认识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都受他的影响。

忽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教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对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分或片面地强调,再加之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推波助澜,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浮躁的境地,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色彩消失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发展没有了,作品对人的心灵的熏陶与灵魂的净化作用减弱了……这就好比是面对一盘可口的美味佳肴,如果去一味研究它的营养搭配是否绝对科学,却忽略了它的美味可口,就会品不出菜的绝妙与滋味。

伴随而来的就会是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光在上面干巴巴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很快的消退,甚至消失。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剩下的就只有语文的悲哀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何谓“人文”与“人文性”呢?《易经》中说:“文明于止,人文也。

”说“人文”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作用是“教化天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说:“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那么,“人文性”指的就是文化性,对语文而言也就是指语文的文化内涵。

我们教语文,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分段找中心,对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才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深层次了解。

如果只是对作品进行空洞的说教,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对作品的“人文主义”教育呢?怎样才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走一个来回,从‘文’到‘道’,再从‘道’又回到‘文’”。

这其中的“道”指的就是文化内涵。

简单地说,就是从文学知识入手,深入到作品的精神内涵之中,再去揣摩作者在语言方面的精妙等精髓,从实践中去提高,达到教化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目的,净化他们的品质与灵魂,给他们情感上深层次的体会,从而最终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引言人文教育是指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人文精神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

本论文旨在探讨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重要性人文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它能够培养个体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其次,人文教育强调人的人文精神,如同理心、博爱和文化意识,使个体具备更高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此外,人文教育还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在各领域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文教育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人文教育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因为它培养了有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他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为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这将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和不平等,并促进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实施策略要推动人文教育的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改革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人文教育科目和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和研究有关人文精神、人类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知识。

2. 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关怀他人和培养创新能力。

3. 促进跨学科研究: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研究,培养综合素质和多元思维。

4. 培养学校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鼓励学生发展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结论人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个体的思考能力、人文精神和创造力,人文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推动其实施。

中国人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中国人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中国人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中国人文教育论文3600字(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今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教育实践现状,首先分析了传统人文精神的定义与内涵,其次对人文精神的现代性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中国高校人文教育中的阻碍因素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解读,希望可以为人文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创设新的条件。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大学阶段的人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深入。

尽管如此,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融入效果依然让人遗憾,甚至无法深入到大学本质当中获取价值,仅仅是停留在相对浅层次的教育,这也是人文教育中国化研究不足、实践缺失的结果之一。

当今社会,中国大学不但需要重视国际学科教育,在学科发展上与其他一流国际高校保持一致,在自身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方面同样也要达到世界水平,否则就会出现传统文化难以继承,甚至出现人文教育缺失、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

立足于现状,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高校人文教育,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人文精神的定义与内涵。

二、传统人文精神概述1.人文精神的定义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涵盖多种文化精神的复杂历史概念,其不但包括了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实质,同时也包含着对于韧性的思考以及对于人价值与意义的关注,这也是对于人类文明以及使命的探索与诠释。

人文精神的研究对于更好的理解人格理想、生命追求以及终极关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更是体现出了对于人生的追求、思索,这也是新时期人文主义关怀的价值表现之一。

2.人文精神的内涵(1)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喜欢将其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果是宏观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那么人文精神或许可以作为其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在中国历个朝代和时期都有对于人和自然之间相处方面的论断与分析,这些文章中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分析与探索,也是对“人”作为天地万物中最为灵动而尊贵的代表的研究。

教师论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教师论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学校:绮结河小学教师:谢亚丹【摘要】:教育可以塑造人,更可以改变人。

如何让教育重回到人本身,让生命的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来关注心灵,关注美好的人性,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时代特征和当今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即“人文化”的改革趋势。

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来唤起,这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它是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教育。

人文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它是生命中的精神因素,生命就是人类生活世界中客观化的精神活动。

人文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构建学生的精神生活空间,使人的感性生命通过对精神的体验、认知得到不断的升华。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课堂教学是一个通过实际操练慢慢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语文教学更是人文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知识人文教育从欧州文艺复兴开始,以14世纪15世纪的拉伯雷、塞万提斯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作家开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潮,源于“Humanismus”的“人文主义”,事实上而今远非是“人”“神”对立了。

无论是中世纪以前的《伊利亚特》,还是而今的《阿Q正传》,人文主义的含义都绝不仅是“以人为中心”了,而是囊括了诸如人性论、道德、宗教、婚姻、仁政、开拓等等方面的内容。

无疑,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人文教育。

现在大部分的教师,只简单地把语文课理解为技能教育,为考试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只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整天就是读了写,写了读,而从不注意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语文课都是很值得欣赏的从名家名作中精选出来的作品)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根本得不到道德的提升和心灵的洗炼。

由此,笔者会一下子想到了买椟还珠。

“道不离文,文以载道”,应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学就是要文道结合。

这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品位。

现在犯罪的大多数青少年中,要么直接就是中小学生,要么就是在学校里思想品德极差,或者是才跨出学校不久的社会青年。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对于青少年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根据初中生成长的特点,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现代初中学生文化、道德素质以及修养等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讨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初中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呈现出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中学语文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中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和帮助下,沿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榜样作用。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特点,将人文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气质和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突出人文教育特点的目的。

另外,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予以充分重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促进学习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校园环境的营造校园环境的建设在学生人文教育开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1(一)提升同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力量老师要尽量指导同学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同学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同学形成一个健康、乐观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同学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老师为主体,同学围围着老师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肯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同学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同学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组织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同学的共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同学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肯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措施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在提升同学语文力量的同时,使同学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育人文意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消失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心情,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

当前我国许多高中同学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识,而不能清楚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

大部分同学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同学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剧烈。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同学的人文素养培育,老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同学对人文素养的直观熟悉和理解。

例如,在指导同学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老师在指导同学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同学深化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老师可以为同学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同学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

另外,老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同学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摘要:语文它不仅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而且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必要的一个交流工具。

我国的素质教育提出,对于语文的教学要更加人文化,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更加具有人文精神,要兼顾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高标准、高水准的教学目标。

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角度展开探讨,而且通过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比较,得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重要性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

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

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

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

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

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

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五篇范例)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五篇范例)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五篇范例)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我觉得加强人文教育这两方面不可少:一、重视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

历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载了世界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丰富内容,除了大量的战争史、革命史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经济史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人文素材,才能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历史,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让学生在人类的进步与人类鲜血的鲜明对比中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人类的进步。

如“百家争鸣”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包含了传统所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在中国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他还强调“克己复礼”,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

孔子提倡“礼”,更强调“义”,“礼”是外部约束,“义”是人们的自我约束和主观自律的原则。

孟子对儒家这一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他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孟子认为人之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以保持先天的善性,他还提倡保护环境,主张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就是说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他还强调人们后天的自我学习和努力,强调人的自觉精神,使人成为高尚的社会化的人。

总之,“五常”具有古典社会的人本主义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入现代内容,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强化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是它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个性解放,重视现实生活与人为教育。

人性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和理性,而人是有理解能力、自制能力和识别善恶能力的理性动物,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好题材。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人文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人文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_人文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导读:如何撰写出满意的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是现在很多人都为之苦恼的问题之一,而论文的撰写也并非易事,必定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汗水的,本论文分类为人文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一):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论文摘要:高等院校文科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校科学教育的时代需要,探讨就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有效融入科学教育,就如何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提出了建议,对于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素养有效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

随着党和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生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的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当然,在我国科教强国的政策指引下,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更不容忽视。

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历史和文学等课程中都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相关知识点,因而,教师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在融入科学教育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科实际和知识背景。

大学生虽然曾经接受过科学教育,即小学时的科学,中学时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尽管有些大学在公共选修课中有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统一的科学教育课程。

因而,当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题之时,从事文科教育的任课教师就有责任在所任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

那么,怎样在文科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经验为例,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1必须在文科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贯穿于社会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因素之一,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校园文化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校园文化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校园文化人文教育论文范文人文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步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它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以人性的开展与完善为目的,以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以及人的理论体验等为根本途径,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开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开展。

因此,从本质上看,人文教育就是使学生成为“人”的教育。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首先,人文教育注重人的塑造,强调人文关心,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复合体,不仅要有“高技能”,即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的专业知识构造、较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更要有高素质,即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适应职业和社会开展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学习才能和创新才能等。

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的长远开展而言,高素质比高技能更有意义。

然而,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通过技能教育本身就能实现的,在高素质的形成过程中,人文教育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开展的前提和根底,是防止人的片面开展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只有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进步学生专业才能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境地为难,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在进步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不清,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缺乏,加之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才能的人文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行业的学校人文教育

教育行业的学校人文教育

教育行业的学校人文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人文教育的地位逐渐被商业化教育所取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行业中的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业化教育的兴起给学校人文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商业化教育通常注重学生的成绩,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些学校会过分强调应试教育,使学生沉迷于应试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这种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无法应对。

然而,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人文教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道德素质和审美能力等为核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关怀的公民。

那么,学校如何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呢?首先,学校应该制定全面的教育目标,明确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社区人士来进行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和视野。

除了学校的努力,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促进人文教育的责任。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观,并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社会应该鼓励学校实施人文教育,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形成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教育行业的学校人文教育对培养综合素质和社会关怀的新一代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才能和兴趣爱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共同为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论文
一、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自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学科支撑,由此引申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文理”关系,不是简单指文史哲与数理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大文科”概念,又称作哲学社会科学,其内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学科,又包括了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内部也有着不断分化的趋势,包括如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类别。

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具有明显界限分隔的两类教育科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开设全校性质的人文教育课程以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

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程如何整合、怎样搭配将变得极为复杂与琐碎。

若这类课程无法照顾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固有利益,则无法使两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

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人文教育公选课,而这些课程往往被各式各样的“概论课”所包围,知识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很难达到人文教育的实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2、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可分化出人文学科(或称人文科学)和社会学科(或称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学科之间也因此产生出新的关系问题。

总体来说,主要承担人文教育工作任务的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而这两类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却在学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两者之间并非圆融无间;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的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系。

如社会学科通常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综合,其主要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则离不开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学科如历史学、文学、哲学等。

高校人文教育究竟应当倚重于人文学科,还是更多的依靠社会学科?身处不同学科的学者在看待这一问题时会产生较大分歧。

社会学者或许会认为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用途,对现实社会没有意义;而人文学者则认为中国现有的社会学科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及创造。

在如何发展人文教育的问题
上,学科之间必然有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问题,人文教育才将有所依靠,才能真正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结构。

二、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层次的关系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寻求发展,绝不能是“闭门造车”,它与中学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层次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高校人文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的关系今天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与大众化趋势,高校教育需面向社会,走向通识化发展道路亦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通识化发展道路的铺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独立可以实行的,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而此种积累则需要在高校与高中、中学教育之间搭建起较好沟通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发展。

要做到这点,其中的关节处就在于改变目前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高中、中学阶段就能够接受到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知识探索的领域,打破高中阶段形成的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固有格局。

人文教育需要高校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达至设计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正由于此,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准确定好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中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位置。

2、高校人文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关乎着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取向是什么?目前许多高校未必有清楚的认识,许多高校似乎都将本科教育目标看成是培养研究生的生源,并将考取研究生数量的多寡看作是高校业绩高下的重要指标,这样的思路影响至深且巨,然而今天,这样的目标定位与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重新探讨。

事实上,高校中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的本科生数量相当有限,“如果把本科培养目标看成是培养未来的研究生,就没有顾及大多数今后不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的培养”,[5]本科教育沦为了研究生教育的附庸,成为高中、中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因而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目标取向,这使得本科教育的真正目标变得模糊不清。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本科教育成为高中、中学专业教育模式的某种延续,高校将高中、中学教育推行的专业性目标转移到高校本科教育的层级,这使得高校本科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类似于过去高中、中学的教育,研究生则转而成为从前的本科生,“专业主义”甚
嚣尘上,无从建立起高校人文教育制度。

由此可见,理顺高校人文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对于人文教育发展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高校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校内部学科、专业日益分殊化,众多二级职业型院部目前存在着大量扩张的趋势,这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当这些职业型院部学生成为社会重要力量的同时,他们在高校四年当中受过怎样的人文教育,他们的人文基本素质如何?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关于此,则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更涉及到高校大学生受何种利益驱动与人文教育预期的关系问题。

在社会大环境下,众多高校大学生是以谋生和就业作为主要导向,直接以求职需要作为目标,以获取物质利益作为人生方向,人文教育在其心理预期中地位低下,社会与学生的利益需求也带动高校的急功近利,当职业型院部据有高校主要的教育资源时,势必对整个高校教育体制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高校人文教育将会不断受到来自职业院部、职业教育的冲击,在整个体制中地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也成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高校人文教育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文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1、人文教育与教育内容的关系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上看,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教育内容都可以提供此种储备;然而,中国高校的人文教育却面临取用中西文化先后轻重的问题,是应该以中国文化教育为主体,还是主要借鉴西方的文化教育,亦或是强调将中西文化共同加以利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如甘阳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之所以把中西问题作为中心性的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总的问题就是直面西方文明冲击的问题。

”[5]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实不断受到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西文明与文化之间正经历着不断地冲突与融合,中国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的合理定位,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两种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使中西方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都能够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服务。

2、人文教育与课程形式的关系近年来,各类层次的高校主要参照西方本科教育来改革实践人文教育课程,但是,这些高校更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模效西方人
文教育的外在分类形式,或满足于在学分有限的公选课程中划分不同门类。

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追求门类齐全以及课程数量的增加,却缺乏系统、明确的教学目的,更缺少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安排。

人文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且不够稳定,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内在质量。

在本科教育现行体制下,高校并未真正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把这类课程视作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只是将它视为知识补充的角色,用来在主课外增加一些学生们的知识兴趣。

并未有效整合当前各类公选课程资源来提炼形成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盲目追求课程范围和数量的扩容,公选课程在高校中大都被看作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程,并未发挥这些课程的真正功用;而这在二级院部如理工院部或职业院部尤其如此。

课程流于形式,学生们并不重视,有能力承担人文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而当前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师又多数未经过严格训练,人文教育课程因此主要成为学生们混学分的课程。

若照此发展人文教育,我国高校发展人文教育的初衷将无法实现,过去的努力将付之东流,这便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理顺人文教育课程纲目之间关系,构建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与我们对高校教育内涵的理解与认识紧密相连,而长期以来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缓慢的格局亟待打破。

如何将人文教育从当前面临的尴尬发展局面中解脱出来,如何准确找出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合适位置,是中国高校人文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而关于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刻了解高校人文教育当前的生存状态与内外关系,有鉴于此,考察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状况,协调处理人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写作的初衷正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人文教育的诸种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各种关系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又存在着重要关联,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将留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