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精选)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
3)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作用乃指细胞非特异性吞入较 大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的过程。
4)表面捕获:FDC通过FcR和C3bR捕获并滞留抗原于细胞表面。
(2)调节免疫应答 D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 IL-12、TNF-、IFN-及GM-CSF等),能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 育、活化及移行等
APC
特 异
性 第八章 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
免 疫 应 答
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能摄取、加 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APC细胞表面 膜分子表达情况和功能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专职 (professional) 和非专职APC两类:前者组成性表达MHCⅡ类抗原和其他参与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包括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 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N ;后者包o 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
No Image
No Image
APC
特
异
性 免
2、生物学功能
疫
应
答 (1)抗原递呈功能 DC通过如下机制摄取抗原:
1)吞饮作用: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过程称为吞饮 或胞饮(pinocytosis)。
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大分子 物质首先被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经过内化并通 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的转运。
1、生物学特征:
(1)来源及组织分布:不同组织器官的M具有不同的名称和 功能特征。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抗原递呈细胞
(二)MHC-II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 内吞 内体与溶酶 体中被降解10-30分子肽; 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恒定链 (Ii)形成九聚体(αβIi)3,并在Ii帮助 下 高尔基体 转移到内质体腔, 形成MIIC,Ii被降解成 CLIP HLA-DM辅助在溶酶体及内体内形成抗原分 子肽-MHCII复合物 细胞膜。
主要内容
DC的表面标志
DC的来源、分布与分类 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DC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一)DC的表面标志
树突状伪足 组合性表面标志 能激活初始T CD1a、CD11c、CD83 MHCII
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 黏附分子CD40、CD54
分泌细胞因子 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 的受体及FcR
甘露糖受体
细胞因子受 体(CD25)
共刺激分子 (B7、CD40)
生物学功能
抗原呈递作用
伤口修复 分泌 细胞因子
IL-1 IL-6 IL-12 TNF-α IL-8 GM-CSF
吞噬并杀 伤 病原微生 物 杀伤肿瘤细胞
酶
溶菌酶 酸性水解酶 赖氨酸酶 酯酶 胶原蛋白酶 弹性纤维蛋白酶
其它因子
前列腺素 白三烯 补体成分 纤维蛋白 结合蛋白 凝血因子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 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 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B细胞等。
非专职性APC(non-professional APC)
诱导性表达MHC-II类分子,抗原递呈 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上皮细胞等。
DC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强的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 内吞 (FcR/CR/ 甘 露糖受体) *吞噬作用 *表面捕获 (FDC) FcR和C3bR
抗原递呈的名词解释
抗原递呈的名词解释抗原递呈是指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它在机体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的免疫应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抗原递呈的概念、机制和意义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抗原递呈的概念抗原递呈是指细胞表面的抗原被免疫细胞摄取、分解,并通过特定分子的结合和展示,呈现给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以引发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反应。
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有效应对外来病原体的关键环节。
二、抗原递呈的机制抗原递呈的机制主要涉及抗原提呈细胞(APC)和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APC通常是树突状细胞(DC)、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具有递呈抗原的能力。
在抗原递呈过程中,APC首先摄取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并将其分解成小片段。
然后,这些片段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物。
这样,抗原被呈现在APC表面的MHC分子上。
一旦抗原呈现在MHC分子上,它就可以与T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即T细胞受体(TCR)结合。
这个结合会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事件,最终导致T细胞的活化。
被活化的T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
这种抗原递呈和T细胞激活的机制保证了机体对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有效识别和清除。
三、抗原递呈的意义抗原递呈对于维持机体免疫状态和应对病原微生物非常重要。
通过抗原递呈的过程,机体可以识别和区分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从而避免自身免疫反应。
同时,抗原递呈还能够引发免疫耐受,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抗原递呈还对疫苗设计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递呈抗原的载体、调节抗原递呈细胞的活性和改变抗原递呈方式,可以增强或抑制机体特定免疫反应的程度和效力。
这为疫苗的研发和免疫疗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最后,抗原递呈还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深入研究抗原递呈的机制和调控方式,可以探索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新的认识和思路。
综上所述,抗原递呈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过程,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APC
CHEN ZONGD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ZHENGZHOU UNIVERSITY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是指能够摄 取、加工、处理抗原,形成免疫原性多肽并与其 MHC分子结合成 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供 T淋巴细胞识别的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表 面 标 志
Fc R、C3b R、M-CSF R、chemokine R……
分泌产物
类 别 细胞因子 补体成分 凝血因子 酶 类 活 性 产 物
IL-1、TNF-、IFN- 、IFN-、 TGF- 、EPO、GM-CSF、G-CSF C1、C2、C3、C4、C5、B因子、D因子、P因子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Ⅸ、Ⅹ 弹性蛋白酶、胶原酶、溶菌酶、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核苷酸酶 超氧阴离子、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单态氧
CHEN ZONGD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ZHENGZHOU UNIVERSITY
+ + ++ -
++ ++ + ++
-
+ ++
++
++ -/+
-/+
摄取、处理抗原
免疫学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PPT课件
• 引言 • 抗原提呈细胞概述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抗原提呈与免疫应答 • 抗原提呈细胞与疾病的关系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抗原提呈细胞
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抗原处理
指抗原提呈细胞对摄取的抗原进行降解,暴露出 抗原决定簇的过程。
维持免疫稳态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异的细胞,维持 免疫系统的稳态。
参与免疫调节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免疫应 答的类型和强度。
03
抗原的处理
抗原的识别与摄取
抗原识别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包括微生物、细胞、 蛋白质等。
摄取方式
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等方式摄取 进入细胞内。
小分子肽段。
表达MHC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Ⅰ和 MHCⅡ类分子,这些分子能够 与处理后的抗原肽段结合,形
成复合物。
与T细胞相互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MHC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形 成紧密接触,将抗原信息传 递给T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触发T细胞的活化、 增殖和分化,进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B细胞的激活与抗体产生白(Ig)与抗原结合,启动B细胞的激活。
抗体产生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记忆的形成与维持
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 的转化
初始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记忆T细胞, 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6
滤泡样DC(FDC)
FDC B cells
FDC express high levels of membrane receptors for
antibody and complement. By these, FDC actives the B
cells in lymph nodes.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
3. 免疫调节
4.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9
DC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受体介导的 内吞 (FcR/CR/ 甘露糖受体)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免疫调节
* 激活初始T细 胞,启动免疫 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 调节免疫细胞 分化发育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7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一)类型与特点: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根据组织分布分类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8
DC的分类——根据来源分类
髓系DC: 免疫应答的诱 导和启动 淋巴系DC: 干扰素产生细 胞,抗病毒作 用
浙中医大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19
DC的分类——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髓系DC大多为未成熟状态,摄取Ag或接受某些刺激(炎性 信号)分化成熟,成熟过程同时发生迁移。
前体阶段
未成熟阶段
迁移期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
抗原是一种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 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 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免疫 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分子 和细胞(抗体或致敏T细胞)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是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 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 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征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 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其物质基础是: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 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一般由5~8个氨基 酸残基、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 原决定簇。 功能性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 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又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性决定簇: 抗原结合价: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 原决定簇的总数
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 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Angiotensin II与抗体结合 的3D图
卵白溶菌酶与抗体结合的 3D示意图
功能决 定簇示 意图
共同抗原:带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 类属抗原:存在于同一种属或近缘种属间的 共同抗原,称为~。 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 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 的抗体,可以和所有带有此决定簇的共同抗 原起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 体内的一类能捕获、吞噬、加工和处理入侵的抗 原性物质,并将加工后的产物以抗原肽-MHC复 合物的形式表达在该细胞的表面,从而被相应T 细胞来识别的细胞。主要包括专职和非专职APC 两类,前者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并指状 细胞、朗罕氏细胞和B细胞等,后者包括血管内 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某些病毒感染细胞、肿瘤 细胞等。
专题26 免疫调节(解析版)
专题26 免疫调节1.(2022·湖北·高考真题)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
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
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B.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D.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答案】D【解析】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随机性,A错误;B、人细胞表面的本身存在ACE2蛋白,而不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错误;D、新冠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繁殖,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2·湖南·高考真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
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病原体感染引起免疫应答,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进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B、由图可知,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活性物质的释放,避免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B正确;C、由图可知,机体通过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同时一直机体的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被抑制,由于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D、由图可知,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D错误。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递呈
摄入外源性抗原,包括吞噬、吞饮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所 摄入的外源性抗原由胞浆膜包裹,在胞内形成内体(endosome)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三、非经典抗原递呈途径——MHC分子交叉递呈抗原的途径
(一) 内源性抗原的非经典递呈途径 (二) 外源性抗原的非经典递呈途径
APCD1分子递呈途径
CD1蛋白属MHC-Ⅰ类样分子,由CD1a~e5种分
子组成,可与b2m组成异二聚体。CD1对脂类 抗原的处理和递呈不依赖于TAP或DM分子,可 能有其他分子参与脂类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对 CD1的转运等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三、B细胞无吞噬功能,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摄取抗原: 1.BCR途径 B细胞表面BCR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
抗原,再进行内吞。 2.非特异性胞饮作用 此作用不涉及BCR,故仅激 活Th细胞而不激活B细胞。B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方式也与Mf不尽相同。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APC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2、生物学功能
(1)抗原递呈功能
DC通过如下机制摄取抗原: 1)吞饮作用: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过程称为吞饮 或胞饮(pinocytosis)。 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大分子 物质首先被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经过内化并通 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的转运。 3)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作用乃指细胞非特异性吞入较 大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的过程。 4)表面捕获:FDC通过FcR和C3bR捕获并滞留抗原于细胞表面。 (2)调节免疫应答 D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 IL-12、TNF-、IFN-及GM-CSF等),能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 育、活化及移行等
抗原呈递细胞和抗原呈递 APC
抗原递呈细胞 (APC)
1. 活化初始化和效应性 T 细胞 • 都表达 MHC II类分子 • 树突状细胞活化初始化 T 细胞 • 巨噬细胞和B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相 互作用
• 外源性途径:细胞外环境中蛋白抗原被内吞至吞 噬体 抗原肽-MHC II类分子 CD4 辅助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两种主要亚型
经典DC(Conventional DC, cDC) 浆细胞样DC (Plasmacytoid DC, pDC)
表皮朗格汉氏细胞
The Langerhans cell is named after Paul Langerhans, a German physician and anatomist, who discovered the cells at the age of 21 while he was a medical student. Because of their dendritic nature, he mistakenly identified the cells as part of the nervous system.
• 转运含8-16氨基酸残基的多 肽
• 转运羧基端为疏水或碱性 残基的多肽
• MHC I类分子的 α 重链和β2微球蛋白在内质网中合成
• 伴侣蛋白协助新合成的α 链的折叠及与β2m组装成完整的MHC I类分子
• TAP、Tapasin、钙联蛋白、钙网蛋白和羟基氧化还原酶Erp57等形成了 一抗原肽装载复合物
杀伤靶细胞
活化巨噬细胞
产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