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Z系统的抗原交叉呈递实验
Siglecs家族分子在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Siglecs家族分子在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①蒋奎莹齐莉莉②康富标③闫聪艺④王玲(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石家庄 050051)中图分类号R730.1 R73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1-2428-07[摘要]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s)是一类唾液酸结合受体,在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表达,具有复杂多样的免疫调节功能。
Siglecs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发挥不同的免疫及非免疫调节作用,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调控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加速肿瘤进展,影响患者预后与转归。
因此,靶向Siglecs家族分子是目前肿瘤研究热点,并可能成为继PD-1之后肿瘤免疫治疗的明星分子。
本文就Siglecs家族中影响肿瘤进展的分子类型、在TME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Siglecs;肿瘤微环境;免疫调节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iglecs family molecules in tumorsJIANG Kuiying, QI Lili, KANG Fubiao, YAN Congyi, WANG L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Oncology, th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Abstract]Sialic-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s (Siglecs)are a family of sialic acid-binding receptors that are expressed on surface of a variety of immune cells and have complex and diverse immunomodulatory functions. Siglecs play different immune and non-immune regulatory role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 medi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promoting immune escape of tumor and participate in tumor progression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such as regulating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and affecting prognosi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Therefore, targeting Siglecs family molecules has aroused broad interest in current oncology research and may become a target therapeutic molecule of tumor immunotherapy, after PD-1. This paper reviews molecular types of Siglecs family that affect tumor progression, their mechanisms in TME and research progress as therapeutic targets.[Key words]Siglecs;Tumor microenvironment;ImmunomodulatorySiglecs家族分子可在人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及凋亡等多个重要的生理过程[1]。
NOD样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23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综 述·《中国癌症杂志》2019年第29卷第3期 CHINA ONCOLOGY 2019 Vol.29 No.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137)。
通信作者:陆维祺 E-mail:***********************.cn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适应性免疫应答来说具有出现早、应答发生速度快等特点。
其主要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 A M P s )。
其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 a t t e r 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1]来非特异地识别各种致病物质,PRR主要有以下两类受体:一类是位于细胞膜表面或内体膜上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另一类是位于细胞质内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样受体及视黄酸诱导基因(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RIG )样受体。
TLR在抗感染与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广泛研究,近年来关于同属于PRR的NOD样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及其在抗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而关于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却很少。
NOD样受体可以分为NLRA、NLRB、NLRC、NLRP和NLRX 5个亚家族,其中NLRC和NLRP亚家族是NOD样受体主要的两种类型,而NOD1和NOD2是NLRC亚家族中的主要代表,也是NOD样受体中研究最多的2个成员[2],本文对NOD1和NOD2受体的分子组成、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肿瘤关系的最新NOD样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肿瘤 关系的研究进展林巧卫1,张 思2,陆维祺1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上海 200032[摘要]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NOD )样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质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先天性免疫应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鼠抗原交叉呈递相关的基因
小鼠抗原交叉呈递相关的基因小鼠抗原交叉呈递相关的基因,听起来有点复杂对吧?别急,让我们从头说起。
这东西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小小警察”在跟外界的病毒、细菌进行对抗,确保大家能过得更好、更安全。
要是你知道人体免疫系统怎么运作,那你大概能明白它的工作原理:那些小鼠的免疫系统就像是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随时准备好保护身体免受外来敌人的侵害。
而这个“抗原交叉呈递”就像是军队里的情报员,告诉免疫系统哪一部分敌人需要处理。
它就负责拿到一些“情报”,告诉免疫系统该打击哪些病毒、哪些细菌。
所以说,抗原交叉呈递的基因,基本上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密码”,没有它,免疫反应可能就打不起什么战。
小鼠的免疫系统,哎呀,说实话,跟人类差不多。
我们俩的免疫系统都是通过识别外来的不速之客(比如细菌、病毒)来决定如何反击的。
抗原交叉呈递,就是这个免疫小队员在表面做的“情报共享”。
它基本上是把一些“坏蛋”的信息传递给更高级的免疫细胞,这样整个系统才能迅速反应。
其实你可以想象它就像是一个高效的网络,收集外界所有危险的线索,然后将这些线索通过“快递”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确保他们能及时响应。
这个“快递员”并不直接拿着病毒去攻击,而是做了一个“情报报告”,交给更大的“指挥官”,让指挥官决定该不该出手。
多么聪明啊,对吧?这些与抗原交叉呈递相关的基因到底是谁?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你要知道,抗原呈递背后有着复杂的基因网络。
简单来说,免疫系统中的“警察”是依赖这些基因来调度和分配任务的。
比如,MHC分子就是个重要的家伙,这个家伙负责接收从外部带回来的抗原信息,进而传递给免疫细胞。
这就像是一个公司里的CEO,他会根据收到的报告作出决策。
没有他,整个免疫反应可能就瘫痪了。
所以,MHC类基因就像是免疫系统的“中枢神经”,对抗原交叉呈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别忘了,免疫系统可不是全能的,时不时也会出点小问题。
有些基因出错的时候,免疫系统就可能失控,攻击自己人。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B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试验方法:
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可以通过体外混合B细胞与带有特定受体的CD4+ T细胞,如果B细胞表面提呈了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则会激活相应
的T细胞增殖。
通过检测T细胞增殖或细胞因子释放(如IFN-γ、IL-2
等)来评估B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
2.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分析:
用已知抗原处理B细胞后,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B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与其结合的抗原肽复合物表达水平,或者检测共
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变化。
3.抗原肽加载实验:
人工合成含有特定抗原表位的短肽,将这些短肽与纯化的MHCⅡ类分
子体外结合后,再将其加载到B细胞上,随后观察这些加载有抗原肽的B细胞是否能够有效活化对应的CD4+ T细胞。
4.报告基因系统:
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报告基因小鼠模型,其中CD4+ T细胞携带报告基因,在与抗原提呈B细胞相互作用时可启动报告基因表达,从而间接证明B细胞的抗原递呈活性。
5.共培养及功能性实验:
将抗原预先刺激的B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并监测T细胞分化为效应子细胞(如Th1、Th2、Th17或Treg细胞)的能力,或者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和数量。
6.单细胞测序技术:
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高通量技术也用于解析B细胞在抗原递呈过程中的转录变化,揭示不同亚群B细胞在抗原加工和递呈方面的异质性。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研究的具体目标和条件。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段荣;赵瑞东;韩霞;云菲宇;刘秉春;周二霞;云升;邱英【摘要】近年来生物免疫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恶性肿瘤,其中以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诱导的免疫活性细胞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已知DC是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联合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但DC在体内的作用及其特点尚不完全清楚,进一步明确DC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可为提高其生物治疗效果提供依据.%In recent years , bioimmunotherap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various malignanttumors,among which the tumor antigen loaded dendritic cells (DC) vaccine combined immunocompetent cells technology is the most mature and most widely used .DC are known to be the most potent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tumor immunity.D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umor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survival rate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is greatly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therapy .But the role of DC in the bod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entirely clear ,and further clarification of the role of DC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biological treatment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9【总页数】5页(P3785-3789)【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生物治疗;微环境【作者】段荣;赵瑞东;韩霞;云菲宇;刘秉春;周二霞;云升;邱英【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4癌症是由遗传机制和表观遗传基因组修饰而产生的多步骤复杂过程[1],除癌症基因组异常外,炎性环境的形成在肿瘤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2]。
髓系细胞和CD4+T细胞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免疫病理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与许多易被吞噬细胞清除的毒性较 低的 微 生 物 不 同%结 核 分 枝 杆 菌 #WDN3O)N?+>"67 ?6O+>N6C3E"E%OPb$主要在肺部建立慢性感染+含有 分枝杆菌的巨噬细胞能够激活 PB(细胞并相互作 用%在控制 OPb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不仅如此%
DA&@C<@'&191%<&1@A'K?@'1Q@&@BC'1;:9889@&AEDA&<C00/G9A'&?0<C::@EDC0^'@B'1@BC9%9D@'XC'88?1CAC0D&10C C:'<'@91'88?1CAC0D&10C9Q9'10@ OPb'1;C<@'&1%^'@B91@'QC120DC<';'<H$6m P <C::0D:9E'1Q9 89.&AA&:C'1 <&1@A&::'1Q@BC'1;C<@'&1/F&^CXCA%'1@BC<&8D:CTOPb'1;C<@'&1C1X'A&18C1@%%';;CAC1@8EC:&'%<C::091%H$6m P <C::089E9:0&9<@90WCED:9ECA0'1 OPb'1;C<@'&1%8C%'9@'1Q@BC&<<?AAC1<C&;D9@B&:&Q'<9:AC9<@'&10/PBCAC;&AC% @B'0ACX'C^9'80@&0?889A'`C@BC%?9:A&:C&;%';;CAC1@8EC:&'%<C::0#'1<:?%'1Q8&1&<E@C0%89<A&DB9QC0%%C1%A'@'< <C::0$91%H$6m P<C::0'1OPb'1;C<@'&1/
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戴爽;覃虹锟;王鑫怡;宗莉;王亚菁【摘要】目的了解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进展.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和归纳总结,对近年采用纳米递送系统进行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应用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纳米载体主要是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细胞仿生型纳米载体.结论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望改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效果.【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纳米递送系统;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作者】戴爽;覃虹锟;王鑫怡;宗莉;王亚菁【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南京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5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皮肤癌,其发病率占皮肤癌的5%,致死率却高达皮肤癌相关死亡的75%[1]。
早期黑色素瘤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晚期和已转移的黑色素瘤极难治疗,死亡率极高,晚期黑色素瘤病人5年生存率低于20%[2]。
转移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化学治疗[3]、放射治疗[4]、靶向治疗[5]和免疫治疗[6]。
其中免疫治疗近年来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与纳米递送系统联用更是有望解决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现存问题。
本文就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1 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现状黑色素瘤是最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之一,易于逃脱免疫监控、易转移复发。
免疫治疗已被应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7],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治疗[8]、免疫检查点阻断免疫治疗[9]、过继性免疫治疗[10]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11]等。
自噬在癌症中的双重作用
自噬在癌症中的双重作用唐中园;张宁;狄文;李卫平【摘要】自噬是一个亚细胞膜动态形态学变化的过程,可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降解.自噬与人类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癌症启动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自噬和由此产生的细胞死亡程序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自噬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在癌症进展阶段保证肿瘤细胞生存,防止营养物质匮乏、电离辐射、化疗等对肿瘤细胞的破坏.该文就自噬抑制和促进肿瘤的机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33)010【总页数】6页(P1405-1410)【关键词】自噬;癌症;促进;抑制【作者】唐中园;张宁;狄文;李卫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生物长期进化保留下来用于长寿命蛋白质以及细胞器等细胞质成分降解与循环再利用的生物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1,2]。
根据细胞内底物运送到溶酶体腔方式的不同,哺乳动物细胞自噬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大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但机制和功能各不相同[3-5],大自噬是迄今为止理解最多的自噬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大自噬,以下简称自噬。
自噬与人类的多种疾病,尤其是与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癌症中起作用的大量蛋白质同样在自噬中起作用,故自噬在癌症启动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自噬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取决于环境,同时发现在各种肿瘤中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ATG)表达减少、增加或突变,许多癌基因、致癌途径和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自噬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7]。
益生菌调控肠道菌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影响
·专家论坛·益生菌调控肠道菌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影响高广琦,张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18)摘要:免疫检查点阻断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性技术。
利用单克隆抗体抑制机体靶向的负调控信号,激活下游免疫反应,能够产生由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然而这种疗法只能令少数患者受益,因此研究并开发提高免疫疗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被认为对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成功有重要的贡献。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存在、组成和多样性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和小鼠的肿瘤治疗效果,并且免疫应答效率能通过粪菌移植或有益菌干预而改善。
肠道的特征菌群与宿主肿瘤微环境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和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种菌群‐免疫之间的调控机制很大程度上是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或次级胆汁酸等物质通过配体‐受体的关系调控宿主基因表达,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及活性。
另外,肠道细菌还可能通过易位定植于肿瘤组织进而刺激免疫反应。
基于这些菌群与免疫关系的研究,可确信通过避免使用抗生素、粪菌移植和益生菌干预的方法,改善或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是优化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肠道菌群;免疫检查点阻断;肿瘤免疫治疗;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nfluence of probiotic‑regulated gut microbiota on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Gao Guangqi,Zhang HepingKey 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Ministry of Education,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010018,Inner Mongolia,ChinaAbstract: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s a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in tumor immunotherapy.It could be summarized that monoclonal antibodies suppressed the target negative regulators to activate the downstream immune response,which produced a cytotoxic T cell mediated killing effect on tumor cells.However,this treatment can only benefit a part of patients,so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out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cancer immunotherapy.Gut microbiota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Studies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composition,and diversity of gut microbiota directly affected the efficacy of canc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and mice,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immune response could be improved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r beneficial bacteria intervention.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bacteria or microbiota of intestinal tract and the antigen present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n the host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activity of effector T lymphocytes.To a large extent,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immunity is that substances,such as short⁃chain fatty acids or secondary bile acids,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etabolism can regulate the gene expression or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ity of immune cells through ligand⁃receptor pathways.Another possible factor can be supposed as that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to the tumor stimulates the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Based on these gut microbiota⁃host immune investigations,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improving or maintaining healthy intestinal microbiota structure by avoiding the use of antibiotics,fecal bacteria transplantation or probiotic interven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ptimize th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reatment of tumor.Key words:Gut microbiota;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Tumor immunotherapy;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免疫疗法是当前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类新型方法[1]。
抗原呈递基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原呈递基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抗原呈递基因是指在机体免疫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
它们编码的蛋白质能够将外源抗原通过特定的途径呈递给免疫系统,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
抗原呈递基因的功能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同时也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原呈递基因的意义、功能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抗原呈递基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深入探讨什么是抗原呈递基因,其功能以及研究进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抗原呈递基因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以一段结语结束全文。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抗原呈递基因的相关知识,并对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有所认识。
1.3 目的目的部分内容:在本文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抗原呈递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抗原呈递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机制,为未来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促进对抗原呈递基因研究的关注和进展,为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搭建桥梁。
2.正文2.1 什么是抗原呈递基因:抗原呈递基因是指编码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和其他相关分子的基因。
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外源性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引发特定的免疫反应。
MHC分子的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的特异免疫应答能力,也影响了自身免疫疾病的易感性。
抗原呈递基因的主要分类包括两类MHC分子:类I和类II。
类I MHC 分子主要在细胞表面呈递内源性抗原,如由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突变细胞产生的异常蛋白。
而类II MHC分子则通常在专门的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呈递外源性抗原,如细胞外病原体或摄入的蛋白。
总之,抗原呈递基因的特定编码会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易感性。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B细胞抗原递呈在免疫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B 细胞如何通过呈递抗原来激活T细胞,从而引发体内免疫应答的过程。
正确地研究和理解B细胞抗原递呈的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疫苗的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常用的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一、细胞培养进行B 细胞抗原递呈试验前需要进行细胞培养。
通常使用小鼠或人类来源的B细胞系进行试验,这些细胞系可以购买或者由实验室自行培养。
细胞培养基本步骤包括:细胞传代、培养基的准备、细胞密度的调整、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确保细胞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是进行试验的基础。
二、制备抗原接下来是制备抗原。
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脂类或者糖类等,用于刺激B细胞的抗原受体。
一般采用合成或从天然来源提取的方式制备抗原。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根据所用抗原的特性确定浓度和处理方式,以确保有效刺激B细胞。
三、处理B细胞处理B细胞是进行B 细胞抗原递呈试验的关键步骤。
首先将培养的B细胞加入到含有抗原的培养基中,使其与抗原发生接触。
观察细胞对抗原的反应,包括细胞增殖、抗体分泌等。
在实验中也可以加入其他辅助因子,如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等,以模拟体内免疫应答的过程。
四、检测T细胞激活最终是检测T细胞的激活情况。
通过流式细胞术或ELISA等技术检测抗原处理后的B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情况。
观察T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指标,以评估B细胞抗原递呈的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的介绍。
正确地研究B细胞抗原递呈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疾病的治疗和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相关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2000字】.第二篇示例:B细胞抗原递呈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该过程,B细胞能够识别和吞噬外来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触发进一步的免疫反应。
在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对B细胞抗原递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佐剂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55 ·张欣妍 石晓姿 赵永明河北北方学院药学院,河北省神经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张家口,075000,中国【摘要】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传染性疾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佐剂是为了提高抗原免疫原性而添加到疫苗当中的物质,适宜比例佐剂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辅助疫苗刺激机体,达到高效持久的免疫应答,降低疫苗的生产成本和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药物进入人体中产生的毒副作用。
该文就常用佐剂及其免疫应答性质方面作一综述。
以期为设计与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佐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疫苗;佐剂;免疫【中图分类号】 R96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3.06.011Mechanism of Action of Vaccine Adjuvants and Research ProgressZHANG Xin-yan , SHI Xiao-zi , ZHAO Yong-m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 , Hebei North University ,Hebei Key Laboratory of Neuropharmacology , Zhangjiakou , 075000, China【ABSTRACT 】 Vaccination is currently the most economically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djuvants are substances added to vaccines to enhance antigens immunogenicity. The appropriate addition of adjuvants can better assist vaccines in stimulating the body , achieving efficient and long-lasting immune responses , reducing the production costs of vaccines , and minimizing the dosage of drugs , thus decreasing the toxic side effects of drugs entering the human bod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ommonly used adjuvants and their immunogenic properties. It aims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safe and effective vaccine adjuvants.【KEY WORDS 】 vaccine ; adjuvant ;immunity 疫苗佐剂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No.20230217)作者简介:张欣妍,河北北方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开发通讯作者:赵永明,副教授;研究方向:体内药物分析;E-mail :***************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ModernOncology2021,29(14):2543-2547
【指示性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一类特殊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 动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了解 DCs的功能以及肿瘤微环境对 DCs的影响,有助于开发新的癌症治疗策略。 通过调节 DCs的功能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靶向肿瘤微环境中的 DCs 是癌症治疗极具前景的方法。本文重点讨论 DCs在肿瘤免疫中的主要功能及靶向 DCs在癌症中的治疗潜 力。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肿瘤微环境;免疫应答;免疫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1.14.032 【文章编号】1672-4992-(2021)14-2543-05
热休克蛋白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热休克蛋白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罗靖旻【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7【摘要】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have been reported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cross-presentation,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and lymphocytes, and activation and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However some reports discovered that the recombinant HSP products may be contaminated with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es which contain exposed hydrophobic residues. These contaminants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most reported in vitro cytokine effects of HSPs. The in vitro HSP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cross-presentation are a result of molecules bound to or chaperoned by HSPs but not a result of HSPs themselves.%热休克蛋白(HSPs)已经被发现在抗原经典呈递与交叉呈递途径、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活化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成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实验发现热休克蛋白的重组产物可能会被含有暴露疏水残基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所污染,这种污染可能才是造成已发现的大部分体外热休克蛋白细胞因子效应的真正原因.而在体外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抗原呈递和交叉呈递作用则有可能是由其结合或伴随的分子,而非热休克蛋白本身.【总页数】3页(P1179-1181)【作者】罗靖旻【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实验班,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相关文献】1.针灸与热休克蛋白60、热休克蛋白70和细胞凋亡关系研究进展 [J], 彭宏;洪金标;林亚平2.热休克蛋白27和热休克蛋白70与视网膜视神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王茂人;刘芳;李才锐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抗病毒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汶霖;李淑凝;王洋;沈海娥;李志敏4.交感—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周文艺;贺承健;邓立普5.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篮状菌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夏露;蓝秀万;温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叉呈递名词解释
交叉呈递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交叉呈递吗?这可真是个超有意思的概念啊!比如说吧,就像一场接力比赛,信息从一个人手里传递到另一个人手里,这就是
一种简单的传递。
但交叉呈递可不一样哦,它就像是接力比赛中突然
有人打破常规,把接力棒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传到了另外的赛道上!
交叉呈递呢,简单来说就是抗原提呈细胞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提呈给 CD4+T 细胞的过程。
哎呀,这听
着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急,咱再举个例子呀。
想象一下,抗原就像是
一个特别的包裹,抗原提呈细胞就是负责接收和处理这个包裹的快递员,MHCⅡ类分子呢就像是快递车上特定的位置,而 CD4+T 细胞就是最终接收这个包裹的人。
快递员把包裹整理好放在特定位置上,然后
送到那个人手里,这就是交叉呈递啦!
在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里,交叉呈递可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它就像是一个警惕的哨兵,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如果没有它,我
们的身体可能就没办法及时识别那些外来的“坏家伙”,那可就糟糕啦!
“哎呀,这交叉呈递也太重要了吧!”你可能会这么感叹。
可不是嘛!它让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工作,保护我们免受各种
疾病的侵害。
所以啊,交叉呈递可真不是个简单的名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
义和重要的作用呢!你现在是不是对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3Z系统的抗原交叉呈递实验
一、实验原理
外源性的抗原在一些分子的辅助下,进入抗原呈递细胞中,在APC中经过加工,形成抗原肽表位,与MHC 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供T细胞的受体TCR识别,传递信号,活化T细胞,发挥功能。
该实验利用K41捕获外源性抗原OV A20,进入细胞后,加工成H-2K b限制性表位SIINFEKL(OV A8),与MHC 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当B3Z细胞受体TCR识别后,激活β-半乳糖苷酶,加入CPRG底物,会使其黄色变为红色的CPR(在577nm处吸收),则说明外源性抗原通过MHC I类分子途径交叉呈递。
原理示意图如下:
二、实验材料
细胞:K41细胞是小鼠成纤维母细胞(H-2b),是贴壁细胞,细胞呈纤维状,在含有10%的胎牛血清和100U/mL的链霉素/青霉素的RPMI 1640中培养。
能够加工OV A20
肽,OV A20肽中含有H-2K b限制性表位SIINFEKL(OV A8),形成H-2K b/OVA8
复合物,呈递到细胞表面。
B3Z细胞是CD8+T杂交瘤细胞株,是OV A257-264特异性的,该细胞是悬浮生
长的(多次复苏后要么就慢慢死掉,要么就贴壁生长了,而且贴壁生长的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