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和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系统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快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各 省通航
A.缔结婚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西式婚礼取代了传统婚礼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尝试命题
3.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27 43 提问人 某君 某君 友人 籍贯 广州 烟台 提问内容 请问照相新法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回答要点 详细介绍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D.②③④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 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 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 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 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 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 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 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尝试命题 2. “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 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 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 乃夫妇交楫。礼成即退,殊为简略。” ------《王韬日记》,1859年4月13日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人行西式婚礼的最早记录。材料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是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刘海儿的旧女性
•烫卷发的新女性
民国时期,當窗理云鬢,對鏡貼 花黃,是小姐們的愛好。在梳妆台前, 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一個粉盒子, 一罐口红,一瓶香水。化妝品并不丰富, 但是中西合璧,云鬢輕掃,濃妝淡抹, 能使尋常女孩變得亭亭玉立。20世紀30 年代,化妝品已經蠻多種類和品牌了。 當年销售各種品牌化妝品的公司----先 施、永安、新新、惠羅罗公司是很著名 的,“伊黎莎白雅頓”是外国顶级的化 妝品﹔翻開當年的生活雜志,“密絲佛 陀”可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廣告。 來自美國的品牌,打出了好萊塢明星的 招牌,讓不少女性為之心動。
从“不缠足”到“女权”
• 进入20世纪,在涌现一批女留学生、女革命志士的 同时,清帝国在制订《大清民律草案》和《新刑律》 的时候,已经发觉中国人“唯以其皆在家族制度之 下,并非对于国而负责任,故无往而不劣败。”为 了帮助中国人摆脱家族主义,提高到“国族主义” 的水平,“非使有独立之生计能力不可;欲使有独 立之生计能力,则又非与以营业自由及言论各种自 由不可。”1“各种自由”之一的婚姻自由也开始露 出一丝缝隙,《民律草案》第1431条中规定“当事 人无结婚之意思”的婚姻是无效的,但仍有须经父 母允许和不平等的离婚条件等条文。2新文化运动锋 芒所向,不过是完成清末新政来不及做完的事,让 中国人彻底摆脱家族制度的束缚,不分性别,皆成 为自由、平等的现代公民。
三、打躬 “身曲为躬”是“作揖”加“鞠躬”,比“作揖” 时的躬身弧度要大。
四、万福 为妇子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 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颠倒。
五、请请 是儿童用两拳相对,略作遥遥动。
六、合十 两掌相对合,置于鼻前,作礼佛状。
拱 手
跪拜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五
测试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 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步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的发展 方式带来的影响
四、航空事业 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至1949年内外航 线52条,总长近8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 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2013•江苏•19)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 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 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 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9.(2013•江苏•11)右图是2005年 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 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6.(2012•江苏•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 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 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7.(2013•江苏•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l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了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当时政治的改革密切相连的,又是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代兴起于晚清,高涨于民国的社会习俗的嬗变并不是即时出现的,它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诸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的社会习俗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
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而言,这种合力则更多的源自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而至。
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的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
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
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习俗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写照,又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
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
早在l 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会就一些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家庭结构变迁在整体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由男性为中心的“三纲五常”来支配的。
而随着社会变革逐渐深入,以及外部因素的开始影响,整个家庭结构也开始了变化。
表面上看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好像还是保持着,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深刻的颠覆。
现代家庭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也开始建立起了更加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
二、生活方式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为主。
而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
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生活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为接下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作为代替性的信仰和思想形态,新的学术和价值观等开始逐渐出现,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新思潮。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还有在其生活中参与到传统的宗教活动中,大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和思考。
四、教育及文化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和文化都是以家庭和成年人为中心的。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效力。
现代教育和文化则是以学校和大众传媒为中心,提倡新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和人的素质。
这些都为发展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非常复杂,其变化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
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变化都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尤为关键。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2.饮食习俗的变化:吃的,原来是以粗粮为食,能吃饱就可以,,吃的有营养,原来都是吃地瓜,玉米,现在有大鱼大肉现在不仅讲究吃饱还要吃好可以享用3.居住习俗的变化:住房,原来都是砖房土房,不结实,不美观,现在有了楼房,别墅,美观大方4.出行习俗的变化:行,原来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某一个地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还可以乘坐火车地铁等先进交通工具5.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
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俗方面: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1、断发易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痛感到民智不开是中国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
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
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2.饮食习俗的变化:吃的,原来是以粗粮为食,能吃饱就可以,,吃的有营养,原来都是吃地瓜,玉米,现在有大鱼大肉现在不仅讲究吃饱还要吃好可以享用
3.居住习俗的变化:住房,原来都是砖房土房,不结实,不美观,现在有了楼房,别墅,美观大方
4.出行习俗的变化:行,原来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某一个地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还可以乘坐火车地铁等先进交通工具
5.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
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
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