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军队的兴衰

合集下载

关于闪击波兰的感想

关于闪击波兰的感想

关于闪击波兰的有感对于二战的历史我还是有点研究的,德国在战争中运用闪击战的理论轻而易举的打败了波兰,整个战争持续了一个月,对于当时的各军事大国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说波兰在整体实力上赶不上德国,但是波兰当时也拥有100万人的的正规军,至少也要抵抗更长的时间。

但是事实就是相反,波兰败了,败得的是那样快。

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1.波兰陆军在战术思想上严重落后,仍然以传统的战争观念来应对德军的进攻,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波德边界,以传统的阵地战理论应对德军的进攻,结果损失惨重,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作为先导很快在几个关键部位突破波军的防线,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推进速度向波兰腹地推进,很快就将波军分割包围,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很快就溃散了。

如果波军将主力部队部署在纵深地带,情况要好得多。

2.波军没有将现有的兵器充分的运用,而是各个兵种独立的作战,形不成合力,无法遏制德军的攻势,在站在场上竟然出现这种情况,波军用骑兵对阵德军的坦克,结果成了悲剧。

波军完全可以发挥骑兵对步兵的优势,而不是和德军的装甲部队去火拼。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波军的战术思想是多么死板。

3波军整体缺乏拼死抵抗的人意识,所有城市的抵抗都没有超过一个星期的这样的国家不亡才怪呢。

在战场上只有你死我活,如果不抱着必死的信念去战斗,肯定会要失败的。

投降是失败者的表现。

4波兰过分的依赖英法,结果英法在战争中竟然按兵不动,只是宣战,历史学家成这样的战争为奇怪的战争和静坐战争。

国与国之间只有丛林法则,实力决定一切。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波兰政治家的幼稚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国家的命运。

5.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战争是公平的只有准备充分的一方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波军没有充分的预备队和准军事人员。

这样一旦主力被包围或者被消灭国家将丧失抵抗能力,藏兵于民对于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才是应对战争的好办法。

终上所述波兰的教训值得深思,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以吸取几点教训,如下:1.保持先进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波兰闪击战: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

波兰闪击战: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

波兰闪击战: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从西、南、北三路大举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16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被遗弃的守军和人民进行顽强的抵抗,但落后的波军根本无力与现代化装备的德国战车进行抗衡。

波军节节败退,在德军强大的攻势下,很快便溃不成军。

9月27日,波兰首都华沙失守;9月30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0月2日,残存的零星抵抗被粉碎;波兰灭亡。

至此,波兰历史上最为黑暗、悲惨的时期到来了!在纳粹统治区,厄运与死亡降临到无数的犹太人、知识分子、教士、贵族和抵抗人士的头上。

在苏军占领区,几十万战俘被押往前苏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永远消失在“卡廷”森林……波兰上空的滚滚硝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惨剧的帷幕。

睡梦沉沉,“签约”醒来大势已去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这是波兰民族大祸临头的第一个不祥征兆。

而此时的波兰,国家命运掌握在一群目光短浅、毫无远见的“上校”们的手中。

他们头脑僵化,冥顽不灵,使波兰在错综复杂的欧洲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当德国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时,鼠目寸光的波兰政府竟趁火打劫,企图趁机参与瓜分,殊不知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等到德国正式提出收回但泽(波兰称格但斯克)时,这些“上校”们方才如梦初醒,而此时占领捷克的德军已从北、西、南三方面将波兰包围了起来。

为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增加军事经济来源和建立进攻前苏联的战略基地,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格但斯克),并赋予其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

对于这些无理要求,波兰予以拒绝。

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承诺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

这使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4月3日,德军统帅部颁发《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

战争之初,德军指挥部为袭击波兰,预先隐蔽地展开了军队部署。

“第六坦克大国”之殇——二战爆发前的波兰坦克及其他武器

“第六坦克大国”之殇——二战爆发前的波兰坦克及其他武器

“第六坦克大国”之殇——二战爆发前的波兰坦克及其他武器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9期徐志伟当年的第六坦克大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39年,波兰军队共拥有870辆各型坦克。

单就坦克的数量而言,波兰是当时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排在苏联、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之后,并远远超过居于第7位的美国(470辆)和第8位的日本(450辆)。

波兰坦克,波兰装甲兵,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波兰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部队的国家之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一个坦克团,装备法国制造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约150辆。

该坦克团于1919年6月调回波兰。

它的第一营被调往波兰东北部,参加了1920年的苏波战争。

这是东欧地区第一次动用坦克的战例。

整个20世纪20年代,波兰军队除了对“雷诺”FT-17坦克加以改造之外,没有研制其他坦克,只发展一些装甲汽车。

到了30年代,波兰军队开始组建独立的装甲兵,这对于装甲部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时,组建了两个坦克团、一个装甲汽车队和两个装甲列车(铁道炮)车队。

坦克团的装备以FT-17轻型坦克为主,另有由英国进口的12辆“卡登-洛伊德” Ⅵ型超轻型坦克。

TK系列超轻型坦克严格地讲,20世纪30年代波兰研制的坦克是一个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S-F共7种车型,以TK-3型超轻型坦克最为有名。

最初研制的型号为TK-1和TK-2型。

1932年,又改进成为TK-3型。

这三种型号的坦克共生产了大约300辆,以TK-3型的生产量最多。

TK-3超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5吨,车长仅为2.577米,车宽为1.778米,车高为1.3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

两名乘员为车长和驾驶员。

其武器是一挺7.92毫米机枪,装于车体前部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无炮塔。

动力装置为一台“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为40马力(29.4千瓦)。

波兰战役结果

波兰战役结果

波兰战役结果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之一,于1939年9月1日爆发,是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开始。

本文将就波兰战役的结果进行探讨。

1. 战役背景波兰战役之前,纳粹德国一直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与波兰达成协议,但未能达成一致。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大批军队向波兰边境发动进攻,正式挑起了波兰战役。

2. 德军优势纳粹德国在波兰战役中占据了技术、兵力和战术上的优势。

他们采用了新颖的闪电战战术,集结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力量。

而波兰军队则在装备和战术上相对较弱。

3. 波兰军队抵抗尽管波兰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不如德军,但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波兰军队沿着边境展开了抵抗,他们采取了阵地战术和游击战术,试图阻挡德军的进攻。

4. 德军迅速推进由于德国装甲部队的强大火力和机动性,他们很快就突破了波兰防线,并迅速向波兰境内推进。

德军的闪电战战术使得波兰军队很难有效组织抵抗,并造成了波兰的混乱。

5. 波兰投降在波兰境内,德军占据了重要的城市和战略位置,波兰军队在士气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政府于1939年9月27日正式投降。

6. 结果分析波兰战役的结果对于波兰来说是毁灭性的。

战争爆发仅仅几周之后,波兰就失去了独立,并被德国分割为苏德两个占领区。

此后的几年里,波兰遭受了沉重的压迫和残酷的统治。

7. 全球影响波兰战役的结果对全球有着深远的影响。

波兰的投降使得纳粹德国获得了在东欧扩张的机会,并揭示了其侵略意图。

同时,波兰战役也引发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导致了数千万人的伤亡和破坏。

8. 后续事件波兰战役之后,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依然持续抵抗纳粹德国的统治。

而且在战争后期,波兰军队还参与了盟军的战斗,并对重夺波兰独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波兰战役的结果对波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使得波兰失去独立,并且成为二战中纳粹德国侵略的起点。

波兰遭受了长期的压迫和残酷统治,但波兰人民的抵抗精神始终没有熄灭,他们为重夺独立而战斗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波兰的覆灭

波兰的覆灭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从波兰的情况看,统一工人党为适应波兰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选择走改革的道路,推动经济革新、政治革新,以改革的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改革却没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没有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在波兰的复辟。这是极为深刻的教训。
波兰 同时,统一工人党在进行改革时,只注重了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有的领导人虽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问题,并并没有从制度上,尤其是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寻找原因,而是把动荡的原因都归罪于领导者个人。后来的领导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哥穆尔卡个人的批判上,而没有放在抓政治体制改革上。
二、内部因素
1、波兰的民族特征:民主和自由
民主和自由历来是人们渴求的,但是像波兰人那样对民主和自由的执著却是举世罕有的。民主自由是波兰传统文化的第一特征。波兰曾被认为是“全欧洲反对蛮族最强大堡垒”,因此,波兰人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执着可见一斑。
2、宗教的存在:天主教
波兰的天主教会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潜在的政府。面对这种状况,波党试图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强调宗教和共产党信仰的一致性,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主导作用。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败》一书中就认为,波党宣传“社会主义人格至上论”,强调教义与官方学说相适应, 不可避免地腐蚀了共产主义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本质。与此同时,它加强了重要的竞争机构——罗马天主教会的吸引力。这就极大地削弱乃至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一、外部因素
1、苏联因素:社会主义的输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红军成功在波兰击溃德国法西斯,帮助波兰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又扶植波兰共产党上台执政。后来根据雅尔塔协定,波兰和其它东欧国家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由于苏联长时间在战后帮助波兰恢复,该时期社会主义体系在波兰成为主要的政治派系,使得波兰走上社会主义。然而波兰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所以只能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苏联模式中长期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违背了经济价值规律,再加上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造成的国家农业、重轻工业比例的失调,使得波兰国内日用品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改善,问题加剧矛盾此起彼伏。

流亡的军队二战西线波兰陆军征战记

流亡的军队二战西线波兰陆军征战记

流亡的军队:二战西线波兰陆军征战记顾剑题记:谨以本文献给两百余年来为波兰的独立而献身的勇士们。

无论身处哪个阵营,无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信仰如何,所有来自弱小民族,并且为本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的斗士们,永垂不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完整的交战国只存在了两个星期,就沦为德国闪击战和苏联背后一刀的牺牲品。

1939年波兰被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之后,波兰人先在法国后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

在二次大战的整个六年当中,波兰人无论在东线,西线,北非,意大利战场,都继续和德国作战。

本文所记叙的,就是波兰流亡政府所组织的波兰正规军,在西欧和意大利作战的经过。

本文不涉及东线苏军阵营中的波兰军队,也不涉及波兰地下军所发动的1944年华沙起义。

1.通向流亡之路亡国的经历,对於近代波兰这个夹在德俄两强之间的弱小国家并不陌生:18世纪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

拿破仑征服欧陆,帮助波兰复国,无数勇敢的波兰战士曾经在法兰西帝国的鹰旗下作战,其中最杰出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还获得法兰西帝国元帅军衔。

随着拿破仑覆亡,波兰再次亡国。

一次大战之后,在英法的主导下,波兰再次复国。

当时波兰主张恢复1772年被俄普奥第一次瓜分之前的领土,换言之,要求立陶宛,西乌克兰和全部白俄罗斯的主权。

就其性质而言,波兰进攻处於革命和混乱状态的世仇俄国,应该不仅仅被解释为反共,而且有深刻的历史和民族矛盾根源。

如果孤立地看待波兰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要求,与新中国成立后宣布不承认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主张上没有质的区别。

可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从来不以正义性为决定因素,它是要凭借实力讲话的:中国终於没有能恢复“勘分西北界约记” 和“瑷晖条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割让的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而波兰复古的努力,也使其与东方强邻的两百年旧仇再添新恨。

波兰军队向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军,被迅速恢复过来的苏联红军击败,乘胜反攻波兰本土的红军,却在著名的华沙城下之役一战崩溃。

波兰战役的双方兵力情况介绍

波兰战役的双方兵力情况介绍

波兰战役的双方兵力情况介绍波兰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那么你了解波兰战役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波兰战役的双方兵力情况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波兰战役的双方兵力情况波兰战役是德军以“闪电战”的形式向波兰发起的,仅仅一个月波兰就投降了,那么波兰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各是多少呢?战争开始前夕,德军在波兰边境集结了两个集团军群。

波美拉尼亚地区和东普鲁士地区集结了“北方”集团军群,下辖3、4两个集团军,兵力达21个师,由冯·博克上将指挥。

“南方”集团军集结在捷克斯洛伐克和西西里亚地区,下辖8、10、14三个集团军,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

同时,德国的第一航空队和第四航空队向这两个集团军群提供空中支援。

德国海军也派出二十多艘战列舰,配合“北方”集团军群作战。

在战争爆发后,德军共投入44个师的武装力量,包括先进的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

在空中出动1939架飞机进行突袭轰炸。

在地面出动2800辆坦克闪电式攻击。

加上预备兵力,德军闪击波兰总兵力达160多万人。

反观波兰,虽然波兰是英法在欧洲大陆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同盟国,但是相对于德军的装备兵力,还是相形见绌。

就地面武装来说,波兰军队仅有39个步兵师。

装备上面更是不如德军,大小的轻型坦克一千多辆,4300门。

11个骑兵旅的力量抵不上1个德国装甲师,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

虽然总参战兵力达100万以上,但是用这些部队对抗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是以卵击石。

开战第一天,波兰空军的400多架飞机就被德军“闪电”歼灭。

波兰战役中双方兵力的悬殊,是导致波兰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波兰战役的背景波兰战役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波兰战役的爆发,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

第一是“法尔赛”体系的影响。

德国受一战的制裁,被迫接受《法尔赛条约》,失去了大片领土。

但泽也被划归波兰,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将德国领土一分为二,东普鲁士远离了德国本土,极大地制约了德国的发展。

波兰的沦陷与二战的发

波兰的沦陷与二战的发

波兰的沦陷与二战的发波兰的沦陷与二战的发展波兰是二战爆发前夕的一位重要角色。

1939年9月,德国与苏联纷纷入侵波兰,引发了全面战争的序幕。

本文将探讨波兰的沦陷与二战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波兰作为战场的重要性以及其影响。

一、波兰在二战前的局势波兰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各种政治和经济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独立,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这些改革进展缓慢,波兰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

二、波兰遭受德国侵略1939年,纳粹德国出人意料地对波兰发动了进攻。

德国以波兰进行假旗攻击为借口,展开了一场全面战争。

与此同时,苏联也以保护乌克兰人民为理由入侵东部波兰,使波兰找自己陷入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之间。

三、波兰在二战中的抵抗与沦陷波兰作为抵御德国侵略的第一个目标,拼尽全力进行了顽强抵抗。

然而,波兰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明显劣于德国,未能有效阻止德军的进攻。

短短数周后,波兰便全境沦陷,政府被迫流亡国外。

四、波兰的重要性尽管波兰的抵抗并未改变战局,但它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波兰的沦陷后,德国得以开辟东线进攻苏联,对于日后的战争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波兰的沦陷也促使英国与法国对德宣战,使得战争局势进一步升级。

五、二战对波兰的影响二战结束后,波兰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政治局势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波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民众生活受限,政治自由遭到严厉限制。

直到苏联解体后,波兰才重新获得独立,实现了民主和经济的发展。

六、波兰的沦陷与反思波兰的沦陷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分裂不仅影响到波兰自身,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兰的沦陷教训告诉我们,国际冲突和战争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和平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结论波兰的沦陷成为二战起步时重要的一幕,不仅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通过对波兰的沦陷与二战的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波兰王国简史——从建国至1772年

波兰王国简史——从建国至1772年

波兰王国简史——从建国至1772年华沙老城波兰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一个悲剧色彩厚重的国家。

这些年,网络上又流传大量关于波兰的故事,比如它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青岛的权利;又比如它悍然入侵乌克兰,结果遭遇红军痛击;还比如它在慕尼黑会议后趁着捷克斯洛伐克的瓦解趁火打劫获取了切申地区。

这些传言让波兰在看上去不像一个二战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被两位老大哥惩戒的捣乱鬼。

那么究竟真相如何?所有的一切必须从头开始说起。

皮亚斯特王朝年时期的波兰波兰是东欧最古老的国家。

一般以公元966年波兰国王皮亚斯特王朝的梅什克一世皈依天主教为建国标志。

梅什可一世的儿子“勇者”博莱斯瓦夫一世统治期间,不断开疆拓土,波兰王国东边以布格河与基辅罗斯为界,西面以易北河与神圣罗马帝国及波西米亚为界。

这可以认为是波兰这个国家的基本盘。

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立国之初波兰国王的权力就面临各地贵族的限制。

这一现象到公元1138年一代雄主“歪嘴的”博莱斯瓦夫三世去世前达到顶峰。

贵族们利用他进攻波西米亚失败的机会,强迫他立下遗嘱将国家一分为五,由五个儿子各自继承一份,分别是大波兰、小波兰、桑多梅日、马佐舍夫和西里西亚。

另外波莫瑞公国统治者是皮亚斯特家族支系,与其它五个公国地位相当。

1320年,马佐舍夫一系的“矮子”瓦迪斯瓦夫一世再次统一了波兰五大公国,并与匈牙利国王安茹的查理一世联姻,把女儿嫁给了他。

瓦迪斯瓦夫一世的儿子“大王”卡齐米日三世也是一代雄主,可惜死后没有后裔,王位就传给安茹的查理一世的儿子,他的外甥路易。

路易也没有儿子,但有两个女儿。

长女玛丽亚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森堡家族的查理五世之长子西吉斯蒙德,次女海德维希(波兰人称其为“雅德维加”)许给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威廉。

1382年路易去世,他希望由长女继承波兰王位,但波兰贵族看中年幼的雅德维加便于控制,改选她为新任的国王,并将哈布斯堡的威廉赶走,替小女王找了一位中年男士成亲,这就是立陶宛大公约盖拉(波兰人称其为“雅盖洛”)。

东欧军队的变化

东欧军队的变化
国防指挥机构纷纷改组,军队领导人发生重大更迭。波、匈、捷、罗、保

领导上台后,为掌握国防和军事大权,都对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委员会”进行了大改组。上述5国的国防部长和副部长、总长和副总长及海空军司令等重要领导人都已换人。匈捷两国国防部长已改由文职人员担任。由于进行大调整,波军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38名将军被迫退役,2000名校官提前退休。匈军有42名将校军官被解职或作退休处理,其中包括原国防部长、副部长、国务秘书、国防军副司令和副总长等高级将领。捷军副总长以上高级将领全部被撤换,共有70多名将军退休。保军包括国防部长和4名副部长及3名副总长在内的76名将军和30%的军官被强迫退役。罗也有大批将校军官被迫退役。此外,上述5国原内务和安全部门的官员也普遍受到审查、清洗和歧视。如波原内务部各级领导干部100余人在最近一次干部审查中被全部解职。5国新领导通过上述措施,从组织上基本清除了共产党对军队的影响,保证了对军队的控制。
保国防部长于1990年11月1日还正式发布命令,要求全体军人在1个月内做出选择,或不参加任何党派和组织,或脱离军队。按此命令,凡愿继续留在军队服役的军人必须签交一份已经铅印好的书面声明,并存入个人档案,声明内容为“不参加任何政党或具有政治目的的运动和联盟,不在军营从事政治活动”。全军有2%的军人因不愿退出其所在的党派或组织而转业或退伍。
制定新的纯防御军事学说,调整各自军事部署。东欧多数国家正在研究和制定新的军事学说,其主要倾向是:摈弃集团防务思想,主张建立新的全欧安全体制,突出本国军事战略的春防御性和独立性,强调根据本国国情,在民族利益和地缘政治基础上制定“中立的”全方位防御政策。据此,波、匈、捷等国已经开始调整其军事部署。波最近召开国防会议,决定对其军事部署作一下调整:⑴加强波苏边界戒备,以防苏国内动乱波及波兰,将部署在波苏边界的兵力由原占波军总兵力的1╱5增至1╱3。⑵加强波德边界地区的防范措施,以防来自德国的威胁,将波西部仍作为重点设防地区之一。⑶重新划分军区,实行全方位防御,拟将原3个军区调整为4个。捷开始改变其“一头重”的布兵原则,捷军过去把10个陆军师中的8个、空军和防空军的全部4个师部署在西徳正面的西部军区,东部军区仅部署2个以训练为主的陆军师和一些后勤支援部队。从去年起,捷逐步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已从西部军区撤销或抽调一些部队到东部军区。匈不再设军事假想敌,既不把他国当作敌人,也不首先对他国使用武力,而提出“谁侵犯匈,谁就是敌人”,并将其“西重东轻”的布兵原则改为“按区域划分和按比例分兵部署”。

波兰立陶宛联邦东欧联盟的兴衰

波兰立陶宛联邦东欧联盟的兴衰

波兰立陶宛联邦东欧联盟的兴衰波兰立陶宛联邦东欧联盟(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曾是17世纪东欧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569年,当时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通过合并成为一个政治实体。

然而,该联邦的兴衰经历了许多挑战与变革。

1.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初创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建立源于波兰和立陶宛的领导人之间的联盟。

这一联盟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共同的军队和外交政策,增强两国的实力和地位。

1569年的立陶宛合并条约(Union of Lublin)正式确立了这一联盟,将两国合并为一个实体,拥有共同的国家元首。

该联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它的权力被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权力和职责。

联邦议会(Sejm)由贵族组成,是最高立法机关,贵族享有特权,并在政治决策中拥有重要地位。

2. 波立联邦的繁荣时期17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邦达到了极盛时期。

该联邦的领土范围扩大并强化了它在欧洲东部的地位。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政治上,波立联邦采用了独特的主权共和制度,各个民族和宗教群体享有相对宽松的自治权。

这一制度促进了贵族阶层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联邦还实行宽容政策,接纳了范围广泛的宗教信仰。

在经济上,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经济实体之一。

它的领土辽阔,拥有丰富的资源,并通过与西欧国家的贸易获得了巨额收入。

在文化上,波立联邦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中心。

它的首都华沙以及克拉科夫、维尔纽斯等城市成为了艺术家和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3. 波利联邦的挑战与衰落然而,波兰立陶宛联邦也面临着内外的挑战,这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在内部,联邦制度的复杂性和贵族特权的滥用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决策的缓慢和权力的分散使得联邦难以有效地治理。

在外部,波兰立陶宛联邦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等国家的威胁。

这些国家利用联邦内部的纷争和冲突,渴望获取联邦领土的一部分。

二战期间的全球军事冲突

二战期间的全球军事冲突

二战期间的全球军事冲突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具规模和严重性的军事冲突之一。

从1939年至1945年,世界各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同时也重塑了整个地缘政治格局。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发生的主要军事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于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

1.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

这个入侵行动被视为二战的开始。

德军采用了闪电战的策略,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迅速攻占波兰。

波兰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明显劣势,无法有效抵抗德军的侵略。

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欧洲陷入全面战争的局面。

2.法国战役1940年,德军发动了对法国的闪电战。

德国利用装甲部队的速度和火力优势,迅速突破了法国的防线。

法国军队在士气低迷和指挥混乱的情况下溃败。

德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征服了法国,迫使法国政府签署了停战协议。

这场战役震撼了全世界,展示了德国军队的强大战斗能力,并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3.索马里亚海战1942年,美国和日本之间在太平洋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海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战是在索马里亚海发生的海战。

美国海军在这场战斗中击败了日本航空母舰,并成功阻止了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这场战斗对于扭转太平洋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至1943年,德国和苏联之间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

德军试图通过攻下斯大林格勒这个重要的工业城市来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

然而,苏联采取顽强的抵抗,最终在残酷的冬季战争中迫使德军撤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受沉重损失,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二战战局逆转的关键之一。

5.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发动了对法国诺曼底沿海地区的大规模登陆行动,旨在突破德国占领的欧洲大陆。

诺曼底登陆是一场浩大而复杂的战役,涉及了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

盟军最终成功建立起诺曼底头部,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逐渐推进德军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波兰军团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波兰军团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波兰军团拿破仑时代的波兰军团是指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众多波兰军事单位。

在1795年波兰被第三次瓜分后,很多波兰人相信革M的法兰西以及他的盟友将会对波兰伸出援助之手。

法国的敌人包括了波兰的三个瓜分者——普鲁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沙皇俄国。

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原先的波兰陆军士兵、军官和志愿者向外国移民,其中很多前往了意大利(也正是因此,引出了一种说法,即“意大利的波兰军团”)和法国(并在那里加入了当地的法国军队)。

来自波兰的的军事人员迅速飙升到了数千人。

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支持下,波兰军队初步成型了。

拿破仑允许了波兰军队使用自己的军衔,并且由波兰军官担任指挥职务。

自此广为人所知的“波兰军团”才被正式载入历史,其实质为一支法军指挥下的流亡军队。

其中著名的领袖包括: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后波兰陆军骑兵大将——译者注)、卡罗•塔杜斯、约瑟夫•维比茨基(波兰国歌《波兰没有灭亡》的作者——译者注)以及安东尼•阿米尔卡•科辛斯基。

波兰军团在整个拿破仑战争中,几乎参与了所有战役。

他们的汗水与鲜血洒在了从西印度群岛到意大利,甚至埃及的广褒大地上。

当1807年,华沙大公国成立时,很多军团中的老兵组成了一支以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核心的公国军队。

1809年这支部队在对奥地利的战争中凯旋而归。

皇帝胜利的光环引领着波兰士兵们同法军一同战斗着,直到1812年侵俄战争。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后来的法国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曾是一名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的高级军官。

在联邦被摧毁的后一年,即1796年,他被拿破仑召唤到巴黎开始新的工作。

不久之后,他就被授权在法兰西的附庸——阿尔卑斯共和国【译者注一】组建波兰军团。

与此同时,他被新成立的伦巴第共和国政F授权组建一支新的第二军团作为新共和国陆军的一部分。

东布罗夫斯基进入罗马东布罗夫斯基的军团第一次被投入使用是在意大利战场。

波兰速败的原因

波兰速败的原因
波 兰 的 败 亡 ,首 先 是 因 为 其 失
不 但 分 割 了德 国的 领 土 ,而 且更 重 口但 泽 从 德 国那 里 分 割 了出 去 ,这
了。
想 ,所 以 其 在 战 前 总 动 员 的 问题 上 业 总 产 值 仅 及 1 9 1 3 年的9 8 % ,若 按 人 口平 均 计 算 ,工 业 产 量 仅 为 英 、 当德 国的军队 从1 9 3 9 年6 月 即 法 、 德 、 意 的 l / 5 ;而 农 业 几 乎 没 开 始 进 行 战 略 进攻 部 署 的 时 候 ,波 有 什 么发 展 ,交 通 业 也 很 落 后 ,每
局 ,即 由其领 导 者 导 演 出来 了 。
兵 力完 全 处 于 德 国军 队 突 击 集 团 的 而与这种麻痹大意相并行 的 , 合 围之 中 。 误 的 结 盟 政 策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是 波 兰政 府 对 于其 自身 战略 问题 的 但 如 果 追 溯 起 来 ,波 兰 的 经济 后 ,根 据 签 订 的 《 凡尔赛条约》 , 态 度 。 在 德 波 战 争 前 ,波 兰 拥 有 实 力落 后 是 更 深 层 次 的 原 因 。 战前 4 0 0 万 人 口,这 里 面 蕴 藏 着 巨大 的 的 波 兰 是 一 个 落 后 的 农 业 国 ,工业 原 来 属 于 德 国 的 一 部 分 土 地 被 划 给 3 了波 兰 ,于 是 波 兰 在 这 片 土 地 上 建 军事 潜 力 ,但 因波 兰 的领 导 人 一 直 生 产 的 产 值 只 占 营 业 生 产 总 值 的 立 了 自 己的 “ 波 兰 走 廊 ” ,并 且 成 对 当 时 用 和 平 的 方 式 来 解 决 德 国 和 3 2 % ,而在 两次 世 界 大 战 之 间 ,经 为 了波 兰 的 出 海 口 。这 一 项 决 定 , 波 兰 之 间 的 问 题 抱 有 不 切 实 际 的 幻 济 发 展 速 度 缓 慢 ,到 了 1 9 3 8 年 ,工

史上唯一一个被3次灭国却至今存活的国家

史上唯一一个被3次灭国却至今存活的国家

史上唯一一个被3次灭国却至今存活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波兰,在网上波兰也有一个被大家熟知的称呼叫‘‘平独镇露大波波’’,其中独指的是德国,露指的是俄罗斯,这个称呼多少有点调侃波兰的意思。

但在历史上,波兰还真就雄起过。

曾经的大国波兰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通过王室联姻的方式进行了王朝联合,形成了日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雏形。

1569年,为了应对沙皇俄国的威胁,波兰立陶宛通过卢布林联盟成立了波兰第一共和国,极盛时波兰的领土面积甚至达到了100万平方公里。

从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始终是中欧和东欧地区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后来的维也纳之战更是波兰人的高光时刻,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成功的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索别斯基也因此被罗马教宗誉为‘‘基督世界的救世主’’。

三灭三复,命运多舛不过到了17世纪中期时,波兰立陶宛联邦就走向了衰落,首先是波兰内部的政治体制比较特殊,它实行的是‘‘自由选王制’’,波兰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为了维持国家内部的权力平衡,众议院的贵族们经常会选一位外国的王子来担任波兰的国王。

这样虽然能和王子的出生国形成联盟关系,但也导致了波兰王位的频繁更迭。

1572年~1795年的11位波兰国王中就有7名是外国人,除了自由选王制之外,波兰还实行了一项独特的‘‘自由否决权’’制度,国会在讨论任何政策的时候,只要有一名贵族议员投反对票,那这个议案就无法通过,这一制度使得波兰国会很难有效地做出任何决策。

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共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上的混乱导致了波兰的国力衰弱,衰弱的波兰也就成了强邻眼中的肥肉。

1763年10月,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病故,俄国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亲俄的贵族,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这让波兰贵族感到很不爽,于是掀起了爱国革新运动,结果波兰的这场运动引起了外国的干涉。

贪婪的外国例子

贪婪的外国例子

贪婪的外国例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如今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之下,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如何,鲜少有人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正如百年之前的波兰。

关于波兰的评价,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曾经说,波兰处处以柔弱示人,不争不抢,是个呆萌甜的小可爱。

也有人说,历史上的波兰也曾经拥有辉煌的时刻,却因为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而自食恶果,波兰从来都不是安静的存在,在其柔弱表面下,反而是一个工于心计的绿茶婊,那它究竟是"呆萌甜",还是"绿茶国家"呢?波兰:因贪婪致三次灭国,柔弱表面下,是工于心计的"绿茶国家"野心膨胀人们认为,波兰是世界上最惨的国家,因为历史上的它曾经三次灭国,每一次的经历都刻骨铭心。

波兰如今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东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相连,东北地区与立陶宛以及俄罗斯的飞地接壤,西部则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斯洛伐克相邻,光是处理国际关系就足够让波兰的领导者焦头烂额。

波兰:因贪婪致三次灭国,柔弱表面下,是工于心计的"绿茶国家"追本溯源,波兰是西斯拉夫人种,历史上的波兰与乌克兰、俄罗斯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然而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波兰开始逐渐壮大,国家势力远远超过了其他两个国家。

历史记载,在罗马帝国时期,如今的波兰土地应该是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最东部的地区,随着西斯拉夫人的迁徙,这一地区也成为了波兰部落。

公元6世纪到10世纪,西斯拉夫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一个早期的封建王朝由此形成。

1025年,随着波兰国王的加冕,波兰成为了一个强大且统一的王朝。

波兰王朝是欧洲早期崛起的王朝,却也只是昙花一现。

波兰:因贪婪致三次灭国,柔弱表面下,是工于心计的"绿茶国家"波兰与德国是近邻关系,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德国境内日耳曼人占据大部分,波兰则是西斯拉夫人种,这也就决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1981年的波兰:走向军事管制的政治博弈

1981年的波兰:走向军事管制的政治博弈

1981年的波兰:走向军事管制的政治博弈2012年09月25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作者: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初,随着团结工会羽翼日丰,它开始公开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展开政治角力。

在这一年,波兰国内两大政治力量之间、以及苏联和波兰之间都在进行着一场政治博弈。

1981年2月,波兰政府再次改组,国防部长沃·雅鲁泽尔斯基大将取代约·平科夫斯基出任部长会议主席。

雅鲁泽尔斯基呼吁团结工会停止罢工,恢复社会秩序。

他希望利用三个月时间来“整顿我国经济中的基本问题,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处理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制定并开始实行稳定国家经济的纲领和长远的经济改革。

”[1]同时,他也向反对派提出警告:“一个国家里不容许有两个政权并存”。

并非是巧合,1981年3月17日至4月7日,苏联陆军和苏、波、捷、东德舰队在波兰境内举行了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在1981年1月22日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批准。

同时,苏联有意识地向新闻界、首先是西方新闻界放出非官方消息,说华约组织成员国已经做好了干涉波兰的准备。

苏联领导人希望藉此能震慑团结工会,至少迫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收敛。

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插手波兰事件的一种警告。

在苏共中央政治局决议中提到,“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能够遏制反革命的因素。

如果出现了波兰国内反动势力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危险,苏联就要出兵波兰?”[2]图: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宣布波兰进入战时状态,全国实行戒严。

戒严令颁布后,华沙街头的防暴警察。

苏联也加强了对团结工会的攻击。

经过苏共中央书记处的审核后,《真理报》发表了《关于波兰事件》文章,称团结工会是反民族和反人民的力量,“企图推翻波兰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使波兰退出社会主义阵营和华沙条约组织。

”给它的定性是“团结工会是西方的反苏代理人。

”[3]4月16日,《真理报》刊登了塔斯社的一则消息《因所谓“卡廷事件”而在华沙公墓举行的反苏集会》,其中说,团结工会4月13日在博文斯基公墓举行的集会属于反苏行为,莫斯科不会容忍此类事件的继续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军队的兴衰1450——1699波兰骑兵先说说古代波兰军的演变吧。

15世纪以前,波兰在欧洲恐怕要算作二流国家都还勉强,尽管在东欧算是大国,但实力与其邻居相比还是差一截。

13世纪,波兰人面对的主要敌人有两个:西北面的条顿骑士和东面的蒙古人。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敌人,在蒙古入侵前,波兰人为在西线对抗条顿骑士发展了适合打阵地战的步骑兵联合部队,然而面对东线开阔的地形和机动的蒙古骑兵,这种军队又几乎无用。

而且由于波兰军的装备和人员素质都较差,指挥官的水平也令人无法恭慰,面对蒙古骑士更是不堪一击,所以才有在利格尼志那光膀子的农民长矛兵去拼蒙古骑士的惨事,1241年连当时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让蒙古人给洗劫了一道(不过我想所谓首都也就是一个稍大点的城市而已)。

在以后的三百年里,波兰一直感受到这两方面敌人的压力,也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同时适应两支作战风格完全不同的敌人的问题,只不过由于蒙古的分裂,东线压力减轻,波兰可以更专注于西方的敌人。

当然,波兰人一直在试图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他们在战术上借鉴蒙古人的经验,注重突袭、机动作战,然而,由于从14世纪起波兰的主要敌人是西边的条顿骑士,整个军队是为适应西边的地形和作战方式设置的,因而要想真正像游牧民族那样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仍不太可能。

在14--15世纪,波兰军队仍是传统的西方军队,与13世纪相比,只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赶上了当时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本质上没有变化。

下面是15世纪波兰军队的组成情况:典型的几种作战单位1、骑士。

装备全身甲,战马也披甲。

与当时西欧各国骑士装备相当。

兄对当时的全身甲应该清楚。

2、枪骑兵。

装备半身甲(虽未经考证,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护的盔甲),战马不披甲,辅助骑士进攻。

3、***手,装备胸甲。

4、剑士,装备头盔和盾牌。

另外还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队,用于打攻坚战。

可见,当时的波兰军队还是典型的欧洲合成军队,只是在各方面更向西方靠拢了。

15 世纪的13年战争是波兰崛起的开始。

通过这场战争,波兰不仅驱逐了条顿势力,同时也锻炼了一支军队。

再加上后来和立陶宛的合并,波兰终于成为了一个强国。

在13年战争期间,波兰按条顿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即以少数骑士为核心的封建军队。

但这支军队也有当时其他骑士军的通病--纪律性较差,这反映了各国军队还处于向封建化过渡的时期。

16世纪初,波兰军还是一支由贵族骑士和雇佣兵组成的军队。

征兵时,受雇的佣兵们被集中起来,由指挥官按不同的兵种和装备进行分类。

然后集中贵族和他们的侍从,一般每位贵族带3到4个侍从,并且由他本人支付装备的费用和侍从们的薪金。

贵族和侍从组成军队中最小的作战单位,称为“poczet”。

贵族骑士、侍从和雇佣兵混编在一起,组成波兰军队中最大的战术单位“rota”,通常人数为50--100人。

在发生战争时,又由“rota”组成军团“Huf”。

军费开支由国会从贵族中抽税支付,但由于国会成员就是贵族,除非必要,否则没人愿意从自己身上多抽税。

15世纪末,由于条顿问题基本解决,而且波兰与立陶宛的联系日益紧密,波兰军队在东线的活动越发频繁起来。

当时东方的主要对手是鞑靼人,作为蒙古的残留势力,虽然不能像当年金帐汗国那样雄霸一方,但对周边国家也还是造成不小威胁,特别是后来又有土耳其作后台。

东线地势开阔,而且敌人是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那种用来和普鲁士人打仗的重型军团就显得很臃肿了。

虽然波兰人积累了一些对付游牧骑兵的经验,加之装备的提升,已不大会出现从前那种被蒙古骑兵打垮的情况,但无法将敌人一举消灭的问题却很令人头疼。

为此,16世纪初,波兰军队开始进行改革:骑士取消战马的护甲,并且数量缩减,加强机动作战的训练;大量装备一种新的轻骑兵--“racowie”;火绳枪兵代替***手,加大长管加农炮的配备量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racowie骑兵。

这种骑兵源自匈牙利轻骑兵,他们不穿任何铠甲,携带一面泪滴型盾牌和一支骑士长矛。

不穿盔甲使他们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而盾牌和骑士矛又使他们在冲击步兵或与重骑兵格斗时不是处于绝对劣势。

我认为他们就是Hussar的直系祖先,16世纪中叶他们披挂盔甲后就被称为Hussar了。

下面这幅图就是racowie骑兵,实际上也就是早期的Hussar。

16世纪初,波兰步兵军团(Rota)的战斗队形一般是分为10排:第一排是手持重型盾牌的步兵;第二、三排是长矛手,其中一排全部由军官组成(10人队),每人负责自己所在的纵队(我猜17、18世纪欧洲那种持戟的步兵军官就是由此而来);后面6排为火枪手;最后一排也是长矛手。

作战时火枪手们轮番射击,而前排的人必须蹲下以免被击中。

Rota兵团的人数变化幅度很大,从50人的小股人马到上千人的军队都出现过,不过最常见的还是100--200人的规模。

步兵和炮兵的作用是在骑兵们进攻前尽量削弱敌人,并掩护重骑兵们的进攻。

尽管步兵也常常紧随骑兵加入到混战之中,但决定性的攻击还是得由重骑兵来完成。

真正能与敌人面对面撕杀的步兵据说只占整个军队的10-25%,当然,火枪手自始至终都能杀伤敌人。

波兰人在东线的战斗中还大量运用了大车战术,这种战术被捷克胡斯党人用来对抗日耳曼骑兵而出名,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最早起源于游牧民族,马车(牛车)作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用于战争。

基辅罗斯后来学会了这招,用来对付南俄草原上的突厥人;马扎尔人也会,在蒙古人攻打佩斯的时候就结车阵防御;蒙古人自己也搞车阵。

波兰人用的是带有装甲防护的马车,在防御或驻扎时将马车围成车阵,再加上火枪和大炮的应用,使敌人在进攻时会付出很大代价。

对于东线的克里米亚诸汗国而言,火器尤其是大炮的缺乏使他们在进攻这种车阵时无法取得火力优势(情况与他们的前辈们攻打匈牙利人时正好相反),因此要想在攻坚中拿下车阵非常困难。

大约在1526年,波兰人成立了一支专门用来对付鞑靼蒙古突骑的常备军,到1563年,这支军队已经发展到超过4000人,而且绝大多数是骑兵。

维持这支军队的费用主要来自每个季度的国库税收。

作为新生力量,Hussar在这支部队里异军突起,并逐步取代骑士的位置。

早先Hussar 并不穿盔甲,但随着射击武器尤其是枪械的发展,没有防护的轻骑兵生存力很低,因此Hussar也穿上盔甲,而且盔甲越来越重,防护也越来越好,尽管装备还是比骑士轻,但已基本具备骑士的作战功能,因此从16世纪中叶Hussar就开始取代骑士了。

当第一次北方战争时,Hussar与骑士的比例还是2:1,到1576年时,骑士就仅占骑兵部队的7%了。

除了由Hussar和骑士组成的重骑兵外,骑兵部队还包括中型和轻型骑兵(哥萨克),他们装备火枪和复合弓。

16世纪后期,由于波兰军队分工日趋精密,成员日益复杂(特别是步兵),对其进行改组势在必行。

因此,1576年,新任国王斯特凡.巴托里开始改组军队。

首先,他确定了Hussar作为重骑兵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用Hussar替代了骑士,并对他们的盔甲作了规定,使他们成为一支机动性很强的重骑兵部队,以适应波军的作战需要。

对于步兵,巴托里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按照匈牙利步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步兵部队,新部队中,火绳枪手占90%,长矛兵只占10%,并且所有的步兵都不再使用铠甲。

步兵成员除了本国人外,还包括像普鲁士人等其他各国的人。

巴托里还曾做过组建贵族步兵团的尝试,不过仅持续了一年就失败了,我想贵族就算愿意当兵也会选择骑兵吧。

步兵和炮兵的扩建也是改组的一部分,这大大加强了波军的围攻能力。

在立窝尼亚战争期间对莫斯科公国的胜利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巴托里死后步兵的规模又缩水了。

巴托里对波兰军队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为波军日后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适于打运动战,但也不逊于打阵地战。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间,波兰的常备军和步兵征募制度在立陶宛也得到推广。

冬季,常备军驻扎在乌克兰临近皇家领地的军营里。

可能是为了镇收那块不平静的土地吧,不少军人在那里宣誓效忠并获得加薪。

在战争时期那里的军队往往超过三万人,但在和平时期只有数千人。

由于各种原因,国会不愿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不利于形成持续的军事优势,一些重大战果有时得不到扩大。

常备军数目偏低也意味着反击敌人侵略的进程较慢。

最糟糕的时候,军队不得不在国会拨款前先借债。

国会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钳制国王,避免国王在和平时期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威胁贵族们的权利,不过战时军费还是要照拨的。

为了维持国防需要,除了隶属国王的常备军外,还有其他几种类型:大贵族的私人军队,这在当时还不少,如拉德斯维尔、奥斯特罗格斯基、Zamoyski家族等。

这些军队虽然有些不错,但总体水平还是比皇家军队差些。

另外提一下,这些私人卫队中的hussar在盔甲和服装上都比他们在皇家军队中的同行们华丽。

依我看这是因为巴托里时期的军备改革,士兵身着统一的制服,皇家军队人多钱少,自然要朴素一点。

另一种军队是哥萨克,在南方他们的队伍超过了四万人,是波兰常备军的一个重要补充。

最先哥萨克们是作为一支重要的步兵部队,在防御战中他们表现得非常勇猛顽强,而且维持哥萨克步兵团的费用很便宜。

因此,在战斗中哥萨克步兵团是很受重视的。

但是,他们好斗的性格也常常引发争端,在和平时期他们常常侵入土耳其在东欧的领地。

因为波兰给哥萨克注册的问题也常引起矛盾。

只有经过注册的哥萨克士兵才被军队接受领到军饷,这就引起未注册者的不满,注册者对其中的很多约束也不高兴,所以尽管哥萨克长期为波兰服役,但叛乱却经常发生。

17世纪初,波兰的军队主要由骑兵很他们的指挥官组成。

通过实战检验,波兰人对骑兵的运用及运动战颇有心得,与当时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战法相比,波军的战术风格显得很豪放。

波兰人更注重在野战环境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坚战中解决敌人(显然,因为这个目的骑兵占了军队的多数)。

当然,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战役的胜利,敌人在整场战役中也不会总在野战条件下作战,不少时候都能躲进堡垒要塞,这时候骑兵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在攻守城中,步兵和炮兵起主要作用,这时候巴托里的军事改革就显示出其英明之处了:波军并没有因要与鞑靼人的蒙古骑射手作战而把军队完全骑兵化,步兵和炮兵仍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17世纪初的主要战争有1600--1609年间的立窝尼亚战事和1609--1618年与莫斯科公国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波军的骑兵,特别是重骑兵hussars起了很大作用,步兵的使用相对较少,主要是用在攻守城堡的战斗中,尽管他们的火力很强(如果按照巴托里定下的编制,90%都应是火枪兵),但在野战环境下也只能唱配角,掩护骑兵进攻。

骑兵:17世纪时骑兵的主体是由披挂半身甲的重骑兵hussars组成,不过哥萨克骑兵(这里的哥萨克应不是特指民族,而是波兰人对这一类型的骑兵的称呼)的成份也越来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