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成本企业分担研究

合集下载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杜俊创学术书评校企合作是一种将校园和企业的教育优势充分结合,同步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发展、企 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的办学形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个双方认同的教育培养模式。

但具体 的办学模式、行为机制、治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内容,则会 根据校企合作的不同性质、校方要求、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如果企业和学校想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就必须对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及其产生机理和作用优势有充分了解。

而从宏观视角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系统性、宏观性地 探究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继而基于历史经验•有针对性地探寻一种符合现代职业 教育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探讨和研究相关经验,建 设更利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刘晓所著的《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行为机制、治理 模式与制度创新》一书,就是基于职业教育视角,对我国高 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系统性、宏观性研究的一本理论著作。

该书以“理想一现实一抉择”作为逻辑主线,从历史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对策层面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机理、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分析。

作者 表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相对成熟,但细 致分析后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桎梏,也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发 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基于历史经验探寻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方法,从整体而言,对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作 者以历史史实为主,对职业教育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

作者表示,最初校企合作构建动机就是要塑造一种资源上的合作关系。

但随着单纯的合作无法提升双方的生产价值、生产效率时,校方和企业开始寻求一种竞争性合作模式。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发展与改革会议明确提出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通过对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的分析,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走出困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分析(1)校企合作理念不清。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赢,校企双方都应该在合作中有所得。

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合作的项目也多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没有什么利益驱动,大多数企业只是把合作当成招聘员工的途径,并没有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认为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事,所以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质量欠佳。

首先,校企合作形式化、合作深度不够.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签订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内容多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与实施的具体条款,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企业一方认为只要签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学校则简单地把学生推到企业实习,缺少对企业的选择和对实习的内容、项目、检查与考评的总体设计,实习监控效果不好。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仍以学校内部运行为主,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形式上的联合,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发展方向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校企合作质量欠佳、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一个是经济实体单位,一个是行政事业单位,两者管理体制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对企业来说,在没有相应预期回报的情况下,企业就没有合作的动力;反之,学校则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过多等,会导致办学成本增加,因而不愿意在这方面有较大投入,两个合作主体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难以达到校企深入合作的初衷。

高职院校降低办学成本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降低办学成本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降低办学成本对策研究作者:马邵利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9期一、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始终将校企合作当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明确并深入推进。

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组织、协调、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事业组织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反复强调:“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 高职院校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重要力量。

(一)办学条件比较薄弱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学院、传统的普通专科学校或省部级以上的普通中专学校或独立设置的成人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校把大部分资金用于购地与建房,然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停留在中职水平。

即使购买了一部分设备,也远远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较差。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不完善大多数专业教师是研究生毕业后从普通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都远远不够。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很多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产教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在各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的阻碍,只有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寻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实现“三赢”,才能促使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一、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和企业进行密切结合,让学生到企业一线生产中体验真实的工程和技术环境氛围。

在这样一个平台里,学生有机会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领域,并在科研领域学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

但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虽然有一定量的校企合作项目,但大多数是只开花,不结果。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整体情况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够规范,期间产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并不清晰。

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期限一般较短,对于企业来说,想与学校合作开发项目,一学期的时间远远是不够的。

这就打击了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学校部分任课老师并没有从事过企业相关工作,是学术型类教师,缺乏企业项目管理操作的实际经验。

这样的老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更谈不上帮助企业开发某些项目。

3.目前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内有设立相关专业的实训室,但仿真模拟程度仍与企业的真实操作有一定的差别,再加上部分学校投入资金有限,对于实训室里的设备不能进行及时更新,因此校内的实训远不如到企业进行锻炼来得真实。

4.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比较重视,企业却是敷衍了事。

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提供的岗位多数为一线的生产人员,工作较为辛苦,从事的岗位又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毫不相干,这样的实习难以达到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分析校企合作方案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分析校企合作方案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分析校企合作方案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因此,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希望职业教育能在我国新一轮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各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这标志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正式铺开并步入实施阶段,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方向性所在。

本文根据《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研究》课题团队成员近一年来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各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涌现出许多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政府制度保障的欠缺,从而导致在功利性目标驱动下,校企合作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欠缺动力驱动和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在校企合作上,既欠缺国家出台的相配套的法规体系等制度保障,也欠缺地方政府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所制定并实施的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种优惠政策,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与学校是否合作均会放在“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这一标准下决策,如果与校方的合作无法为其实现“赢利”的目的时,校企合作无疑就会面对“校方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

2.校企合作形式化我们观察到大量以下现象:有些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作停留在学校与企业的协议书上,认为协议一旦签订,就有了向上交待、向各种教育教学检查组交差的资料;有些职业院校对产教结合工作认识十分肤浅,仅将其工作理解为请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代表来学校进行专业咨询讲课。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精品文档_4319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精品文档_4319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大需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各种高职类教育的院校不断涌现。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成为一个亮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随着校企合作案例的不断增加,在具体实践中,无论对于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如何克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上新的突破,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引言目前来看,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是较早较多的开展校企合作的。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社会企业从科研到人才培养、人才供求等领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够出现,有其特殊性的原因。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培养的人才更多的进入社会企业,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很快得到了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人才结构出现断层,高职教育并没有向社会提供足够适合的应用型人才,各种领域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

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引入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办学。

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社会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引进岗位,为学校和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条件和就业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能力,委托学校进行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这种互动方式是校企办学的主要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以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共同培养学生,实现校园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的结果。

这个合作办学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各方面优势互补,既尊重校园文化,又尊重市场规律,校企合作是对社会效益的巨大贡献。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困境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开始渐渐出现一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分配、合作机制等方面。

(一)校企合作在企业方面欠缺动力驱动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各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很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即使不参与合作办学,也可以获得大量的廉价的高校毕业生。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李鹏王健李成龙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4期摘要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涉及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诸多方面。

“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1校企合作的模式广义地说,“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它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国家政策法律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模式。

1.1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

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

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

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中试点。

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1.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作者:孙伟孟晓明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0期摘要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需要,开展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校情实际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丰富与发展校企合作理论,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因此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校企合作模式新的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新探索高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的探究。

可是,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在具体实践和理论认识方面,依然存在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等政策因素,即国家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鼓励机制力度不够;二是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古板,没有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所以,进一步加深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是关系到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

1 理念导入——落实人本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落实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民本”和“生本”两个层面。

“民本”,即“以民为本”,这是本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基本价值理念。

要求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不忘“以苦为乐,助人为荣”的思想,以及“博学精思”这一校训,注重在培养“博学精思”的专业品质的同时,塑造学生爱国爱民的道德精神。

第二是“生本”,对于学生的需求密切关注,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愿望最大限度地满足,在一切为学生着想的理念下,使高职办学达到学生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教育投资获得回报的效果。

2 制度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1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强调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及在其职业上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p r o d uc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ma n a g e me nt a n d s e r v i c e, whi l e t h e
2解 决办 法及对 策
2 . 1通 过 国 家 立法 , 制 定相 关 政 策 及 配套 措 施 政府 、 企业 、 学校 三方 面合 作制度化 是实施校企 合作 、 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 的保 障。西方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工 学结 合模 式得 以成功推广 , 完全得益于 国家意志 。比如 : 德 国 政 府 始 终 重 视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把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作 为 国家 经济的发展 战略 , 密切教育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 2 0 0 5 年修订
t h i s o b i e c t i v e . B a s e d o n a n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pr o bl e ms o f t he p r e s e n t” c o l l e g e - e nt e r p r i s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d WO r k—s ud t y c o mbi n a t i o n”t a l e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 mo d e.s pe c i ic f s o l u— t i o n s a r e pr o p o s e d i n t hi s p a pe r t o ma ke t hi s mo d e e fe c t i v e l y i m— pl e me n t e d .whi c h i S o f r e li a s t i c s i g n i ic f a n c e t o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对于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许多企业开始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校企合作,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开办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与学校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成本构成和补偿机制成为企业参与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成本构成1. 人力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人力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培训成本、安排实习生的管理成本以及开展技术培训班所需的人员成本。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通常需要安排专门的员工或团队来负责与学校的对接工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进行日常管理和督导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而且,企业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

2. 物质成本物质成本主要包括实习场地的准备与管理成本、实习生的生活费和补贴、技术培训设施的建设及维护成本等。

企业需要为实习生提供适宜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此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包括提供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的支持。

一些企业还会直接向实习生支付补贴或津贴,以鼓励他们参与实习活动。

为了开展技术培训班,企业可能需要购买相关的培训设备和材料,进行培训场地的租赁,以及聘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等,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的物质成本。

3. 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主要包括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的成本和风险管理的成本。

校企合作项目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团队来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安排,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管理成本还包括风险管理成本,因为校企合作项目可能面临一些风险,比如实习生的管理问题、技术培训班的师资力量问题等,企业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来应对这些风险。

4. 宣传推广成本宣传推广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在职业教育市场推广自身品牌和形象的成本。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出于对自身企业形象提升和品牌推广的考量,为此需要投入一定的宣传推广成本,比如举办招聘活动、参加招聘会、发布招聘广告等,增加企业在职业教育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方之一,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并承担一定的成本是理所应当的。

本文将探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的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力成本:企业需要派遣员工担任校企合作的指导教师、实习导师等职务,这涉及到员工的薪酬、培训和管理等成本。

2. 设备和场地成本: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如工作车间、实验室等,这涉及到设备采购、维修和更新等成本。

3. 教学资源成本:企业需要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企业内部的技术、文档、资料等,这涉及到资源整理、传递和更新等成本。

4. 管理和协调成本: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管理和协调资源,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这涉及到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和信息沟通等成本。

除了上述成本外,企业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如实习学员的工伤风险、法律责任等风险。

针对这些成本,可以建立以下几种补偿机制:1. 资金补贴: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对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用于覆盖企业的人力、设备、管理等成本。

2. 税收优惠: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或减免幅度,减轻企业的负担。

3.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如给予学校升学推荐指标、提供校企合作项目的优先资助等,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4. 项目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技术合作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5. 信息共享: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帮助企业了解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 人才培养优先就业:学校可以协助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这些学员提供优先就业机会,减轻企业招聘成本。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投入资金、人力等资源,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那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究竟是什么呢?1.劳动力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从企业中抽调一部分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实训等活动,这将涉及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企业需要支付兼职教师工资,同时还需要为其社保和福利进行缴纳。

2.设备和场地成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场地支持。

企业需要提供适当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并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将涉及到企业的设备和场地成本。

3.培训和教材成本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培训水平和质量,企业需要定期进行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并免费提供相应的教材、软件和硬件等支持。

这将涉及到企业的培训和教材成本。

4.管理成本校企合作需要进行合作管理,包括制定合作方案、开展合作规划、指导和协调合作实施等工作。

企业需要派出专门的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管理工作,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成本。

5.税收成本由于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提供资金投入和资源支持,企业需要缴纳税费。

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税收成本。

为了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市场化机制的补偿机制。

1.资金补贴政府可以向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补贴,以补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所需的成本。

例如,对于提供大量实训设备和场地的企业,政府可以将一定的器材维修和更新费用纳入补贴范围。

2.税收减免政府可以减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所需缴纳的一些税费,以提高企业的获得成本。

例如,对于充分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可以减免一定的企业所得税等税收。

3.技术创新奖励如果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能够取得一定的技术成果和市场效益,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技术创新奖励。

这也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

4.师资培训政府可以为企业免费提供师资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1. 人力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包括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制定合作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进行培训等。

这些工作需要企业内部的员工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计算人力成本。

2. 资金成本企业需要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津贴、培训费用、实习场地及设备的费用等。

这些费用需要企业提前做好预算和安排。

3. 管理成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工作,包括监督实习质量、与学校进行及时沟通、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等。

这些管理成本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

4. 风险成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成本,包括学生的实习表现不佳、与学校合作出现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变化等。

企业需要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5. 其他成本除上述成本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还可能涉及其他各类支出,如宣传推广费用、奖励优秀实习生的费用、设备设施的更新和维护费用等。

二、补偿机制构建1. 实习费用补助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的实习生提供一定的实习费用补助,用于弥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费用或交通费用。

这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实习工作。

2. 岗前培训费用企业可以承担学生在实习之前的培训费用,包括相关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培训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还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实习学分认定学校可以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工作经验认定为一定的学分,用于学生的毕业和学业成绩。

这样可以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更有价值,也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

4. 企业实习指导员津贴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实习指导员岗位,负责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培训。

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津贴或补贴,以鼓励企业提供更好的实习指导服务。

5. 实习经验分享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一定的实习经验分享和教学资源,支持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1. 人力成本:企业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来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培训师等,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培训和教学工作。

3. 管理成本: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企业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管理成本,包括招聘、培训、考核和管理人员的薪酬等。

关于补偿机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资金补偿: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偿,以弥补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成本。

2. 税收优惠: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降低其成本压力。

3. 市场准入优先权:政府可以给予企业在相应领域的市场准入优先权,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机会。

4. 专利权保护:政府可以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5. 教育资源共享:政府可以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共享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等资源,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

需要强调的是,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补偿机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等方式,回报学校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通过上述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和补偿机制构建的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形成合力,以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浅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经济效益

浅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经济效益

浅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日渐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人才资源。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 实习模式实习模式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校企合作方式。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到企业实习。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实习学生中发掘出人才。

2. 基地模式基地模式是指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在基地内接受培训和实习。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加方便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3. 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指企业在职业教育机构中承担一些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4. 项目模式项目模式是指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一些有实际价值的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接受实际培训,并且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几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企业用人成本通过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企业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减少培训成本和招聘成本。

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并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企业可以提供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具有就业能力。

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且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所需要承担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方面。

人力成本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本。

企业需要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人力支持,以确保教育培训的顺利进行。

这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业主管、技术人员和培训师等。

企业还需要为员工参与校企合作培训而产生的工资、福利等费用承担责任。

物质成本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成本。

企业需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设备、工具和教材等物质资源,以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

企业还需要为培训场地、食宿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以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还会涉及到机会成本。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将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培训活动中,这就意味着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一些其他可能的机会。

企业需要权衡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利益与其他可能的机会所带来的利益,做出合理的决策。

为了弥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补偿机制的构建应该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角度入手。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给予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降低企业参与的成本。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才资源。

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确定补偿机制。

企业可以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作为对学校的补偿。

学校也应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以回报企业的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企业实习基地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人才培养服务。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的构建还需要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其有效实施。

评价机制应该从多维度,多角度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贡献进行评估,并通过荣誉、奖励等方式,进行适当的补偿。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构成1. 人力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师等。

这些人力资源需要投入到与学校合作的各个环节,如教学设计、实习指导、实训辅导等,产生了一定的人力成本。

2. 资金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如购买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场地、资助学生奖助金等。

这些资金成本直接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深度程度。

3. 管理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包括合作协议的签订、实施方案的设计、学生管理和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成本。

这些管理成本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风险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面临一定的风险,如学生实习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事故责任、学生能力不足导致的生产出错等,这些风险的发生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

5. 时间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包括与学校协商合作事项、培训学生、与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等。

这些时间成本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三、补偿机制构建1. 财政补助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来减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压力。

这些财政补助可以用于企业购买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场地、资助学生奖助金等方面。

2. 税收优惠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对企业购买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场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抵扣,减轻企业的资金成本。

3. 职业教育基金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费用分析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费用分析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费用分析总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费用分析,是指在高职教育领域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分析。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其中交易费用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费用进行详细分析。

交易费用的基本概念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交易费用是指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

交易费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搜寻费用:指在进行合作前,学校和企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搜寻合适的合作伙伴。

2.谈判费用:指在进行合作前,学校和企业需要通过谈判达成合作协议的成本。

3.合约成本:指在合作达成后,学校和企业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制定和执行合作协议。

4.违约成本:指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履行合同,所产生的成本。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交易费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合作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签订费用:在合作之前,学校和企业需要达成合作协议,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

2.沟通成本:由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机制、文化差异等因素,双方在合作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进行沟通。

3.合同执行成本: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合作协议进行合作,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4.违约成本:如果双方无法按照合作协议进行合作,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如何降低交易费用为了降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交易费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良好的信誉体系: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要建立良好的信誉体系,通过诚信经营来降低信任成本。

2.减少信息不对称:双方要充分沟通,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不完全性,以降低谈判成本和合同执行成本。

3.确定合作目标:双方要在合作前明确合作目标,以减少搜寻合作伙伴的成本。

4.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同时也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本文将从成本构成和补偿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承担一些成本。

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实践条件的改善和维护。

某家汽车制造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合作,企业需要提供最新的汽车教学设备、维修工具和实训场地,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

企业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参与教学,例如派遣技术专家担任实训讲师,或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这些专业人员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之一。

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的形式对企业进行补贴,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政府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进行差异化的补贴,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一些费用,或者提供其他形式的补偿措施。

与此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发展、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还可以探索其他制度机制,例如建立起限制竞争和保护企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荣誉。

这些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构成及补偿机制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指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包括人员培训、课程开发与更新等。

企业需要派出专门的人员负责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制定并执行合作计划,参与相关的教学、实习和评估工作。

2.物质成本: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提供一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企业还需要购买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适合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和实训场所。

企业还需要购买相关的劳保用品和教学用品,提供给学生使用。

3.资金成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支出,包括工资、实习津贴和交通补贴等。

企业还需要支付一定的合作费用,用于职业教育机构的运营和管理。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共同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等。

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以使企业得到一定的回报和补偿。

具体的补偿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1.补贴政策: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政策,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培训津贴和学费补贴;对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的,给予一定的设备购置和维护补贴;对企业参与教材开发和课程更新的,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补贴等。

2.税收优惠:政府可以对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企业购买相关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的,给予减免增值税或消费税优惠等。

4.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通过对企业的参与程度、成效和质量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批评和惩罚,以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成本企业分担研究【摘要】我国企业依然没有成为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主体,文章在讨论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成本分担的理论条件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构建出基于能力和收益原则的企业分担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实施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成本分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

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短缺的现象日渐显现,虽然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状况,但对成本分担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问题所在:国家财政投入比例严重不足,学生及其家庭的分担压力越拉越大,而作为高职教育规模扩大的最大受益者企业分担成本的方式还只是局限于缴纳税款的方式来分担成本。

企业缴纳税款是基本义务,但企业的这种分担方式并不能体现教育成本分担的公平性,企业也没有因为享受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本这种稀缺资源支付必要的成本。

当前,企业这种享受利益而不承担相应责任的现象除了影响到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之外,还会影响到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供给。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作为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得到普遍开展并取得较好成效。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使高职教育更加直接地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基于成本分担的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来看,企业也是更加应该分担更多的高职教育成本。

因此,思考企业在高职教育中成本分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无可质疑是应该分担更多的教育成本。

但是在理论方面,界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时,常常把政府和企业视为一方,这难以明确企业在成本分担中要承担的职责。

本文拟从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理论依据、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使企业能够在高职教育中有效发挥成本分担的功能。

二、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分析(一)财政投入不足和学生与家庭分担压力过大决定了企业应该成为有效的分担主体从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看,我国已经建立涵盖国家、企业、学生个人与家庭和高校的分担机制,但是从分担主体所履行的责任和分担比例角度来看,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个人,一直以来国家投入的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含学杂费)累计基本在95%左右,个人及家庭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比例迅速提高,学费作为一种替代性财政来源持续上涨,从高职院校学费在4 000—6 000元之间来看,占城镇可支配收入40%以上,相当于农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如果加上住宿等费用比重更高,相对于支付能力来看个人和家庭承担成本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了个人和家庭的承担能力,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性。

其中和企业有关的分担成本比例基本维持在1%~2%之间(具体数据见表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这与成本分担理论的发源地美国截然相反。

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Council for Aidto education)统计,1993—1994年社会捐赠占大学经费来源的比例为:公立高校4.6%,私立高校13.5%;2001年至2002年高校社会捐赠总额达239亿美元,从整个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投入加大的空间相对有限,学生和家庭的承担压力已经相当之大,只有企业和高校本身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这两个分担主体已经在开展相关合作,还有很大的分担能力和潜力可以进行有效的挖掘。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收益和能力原则决定了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合理性约翰斯通在基于准公共产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主体分担。

其实施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利益获得”原则:即谁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谁就应当支付教育经费,它要求得到教育利益的各方都要负担教育成本,受益多者多负担,受益少者少负担,没有受益不负担;其二是“能力支付”原则:即能力强者多负担教育成本,能力弱者少负担教育成本。

这两个原则具有统一性,缺一不可。

首先,企业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企业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使用单位,高等教育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其次,同校企的深度合作中,企业利用了高等教育中企业具备的各种资源,比如科技研究、校内的实验室和学生的创意等;同时我国企业的成本分担能力越来越强,企业一直是通过税收的方式来分担教育成本,但是这些年来,政府实施“藏富于民”的财政政策和相关的企业扶持和免税政策,企业成为了税收的直接受益者。

虽然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超过19%,但是税收结构仍然不合理,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普通工薪阶层占到了所纳个税总金额的70%左右。

近年来企业在经济改革中获得了飞速发展,相关经济统计资料显示,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2.37%上升到72.55%,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非国有企业产值在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接近78%。

在政府财力削弱的情况下,相对而言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在不断加强,相对于学生和家长承担的将近25%的高等教育成本而言,企业负担能力增强从而分担更多的高等教育成本也是合乎情理的。

三、基于能力和收益原则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成本企业分担理论模型构建按照高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等其他机构应该承担其必须承担的成本,但是这几个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或不足的,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丧失了活力,造成教育成本虚高,难以调动企业与社会的成本分担积极性。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来分析企业分担成本,是遵循“收益支付”和“能力支付”两个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成本及现状,以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为核心和主线。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在遵循收益和支付能力的原则上按照国际经验来进行思考,明确企业在高职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角色与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与创新问题和人力资本问题,可以高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其二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企业受益方式和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探索共建学院、科技实体、校内外的合作基地和开发教学课程的方法来分担高职教育成本;其三立足于整体的高职教育环境和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研究使企业主动积极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配套措施与政策。

比如企业通过税收、捐赠、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勤工俭学等方式直接分担高职教育成本,高职院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教育与科研资源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实施税收与相关支持政策促进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等(如图1所示)。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成本企业分担的对策与建议(一)明确企业在高职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角色与地位,发挥企业家和企业的作用企业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在享用高职教育的成果方面,企业接纳吸收大量受过高职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时大量利用高职院校专利成果,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利益获得原则,企业也应成为高职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担者,利用企业对高职教育成本进行分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开办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我国以往有国有企业进行了相关的探索,虽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慢慢淡出视野,但是在当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重新探索新的投资方式,比如通过注资和合股等有效的方式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投资。

二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对高职教育进行间接投资实现成本分担:首先是企业可以对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直接捐赠相关科研设备和提供科研经费,分担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其次是可以工学结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分担高职教育的教学成本;最后是设立专业奖学金等,降低高职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个人成本。

(二)以利益均衡与共享为基础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面对校企合作的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需求与出发点的共性和不同之处,在利益均衡与共享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径:一是共建院校和科技研究中心,这种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均衡,也能够实现企业对当前利益的追求,提升企业在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方面的能力,同时企业通过对产品、技术的开发,明确地告诉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与标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进一步为企业提供真正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降低企业的人力再培养成本;二是积极探索校内外的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托企业优势大力推行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与高职院校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岗位,通过这两种方式分担高职院校开展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的成本,同时这也有助于解决企业招聘难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完善配套政策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企业分担的利益补偿激励机制我国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利用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分担高职教育成本:一是通过立法手段对受益企业开征高等教育税或人力资源税,利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成本分担义务。

二是通过舆论导向和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履行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的社会责任,比如在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中增加企业对高职院校设立助学基金、优先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出台企业捐赠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落实2002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政策;同时,在教育捐赠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允许把企业教育捐赠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以提高企业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积极性。

三是可以积极探索对企业开征职业教育与培训税,对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但同时利用这种税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补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损失,以此构建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1] 皮江红.论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社会分担[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9):352-355.[2] 董世华.试论我国企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7-69.[3] http:///review/hgds/20120220/000111408046.shtml.[4] 刘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17-22.[5] 李博.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13):17-20.[6] 蔡丽芬.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2(6):109-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