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9816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7.png)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干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风俗人文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象征和人文意蕴等方面,对干栏式建筑的风俗人文进行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渊源干栏式建筑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遗存。
它以原始的木结构和石材基础为特点,经过历代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干栏式建筑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特点1. 结构特点:干栏式建筑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干栏、空栏和下栏。
其中,干栏为建筑的主体部分,上部为多层的木结构,下部为墙壁。
空栏为中间空出的过道,用于步行和通风。
下栏则是用来储藏物品和家畜。
2. 材料特点:干栏式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木材质地坚硬耐用,能够有效地抵抗风雨侵蚀;石材则为建筑提供稳定的基础与支撑。
3. 装饰特点:干栏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造型的精美。
建筑外墙常常铺设彩色的石瓦和挂有民族特色的彩绘,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屋内还有精美的雕刻、彩绘壁画和木雕等装饰,展示了民族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干栏式建筑的文化象征1. 人社关系:干栏式建筑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尊重和关怀的价值观。
干栏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象征着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空栏的存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2. 地域特色: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区的人文风格和民族文化。
比如彝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有民族图案和独特的传统纹饰,川西的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山地居民的勤劳和朴素。
3. 崇拜信仰:干栏式建筑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壮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独特的祭祀场所和宗教装饰,体现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四、干栏式建筑的人文意蕴1. 历史记忆:干栏式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5a9d6e915f804d2b16c1da.png)
四、落地式民居系列 3、瑶族的"叉叉房"
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 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 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瑶族的"叉叉房"为"天幕系"住屋,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的勐腊瑶区。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2、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合院民居
大研古城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3、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
天南铜都-会泽古城
五、合院式民居系列 3、滇东北会泽地区的合院民居
天南铜都-会泽古城
四、落地式民居系列 2、佤族的"鸡罩笼"
因为这种建筑外形呈伞罩锥体,被人形象地 称为“孔明帽”和“鸡罩笼”。屋顶用草片 铺盖,屋角装饰交叉角,远看如大葫芦顶上 插两支小牛角,形如古代的军师帽子而获 “孔明帽”之美名,其伞罩锥体的外形顶部 呈弧形,是葫芦形与塔形的完美结合,其结 构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所独有,屋角的图腾 崇拜装饰的交叉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未见。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5、德昂族的"刚底雄"
德昂族传统的住房为正方形"干栏"式建筑。德宏地区的德昂族 一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构成, 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养牲畜。德昂 族的建筑水平和工艺相对较高。房屋同样为竹木结构,中间为 走道,两边为各个家族的卧室,每户之间用篱笆隔开,并在每 户的卧室旁设有招待客人的客室。
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1ce4507581b6bd97f19ea36.png)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二 壮族
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 又称“麻栏”,以五开间者居多,采用木构的穿斗屋架。 1.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 2.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 3.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5. 高干阑,矮干阑 高干阑除傣族人所居的住宅为两层外,其他民族的住宅一般 都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为卧室或储藏室。底层较宽且高, 一般用来栓养牲蓄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还在下面设厕所。
浅谈桂林阳朔东街“观景木楼”
干阑式建筑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广西少 数民族地区重要的建筑形式,亦是西南民族传统建筑 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如何挖掘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 化底蕴?如何从传统中提炼出“适合”的造型特征和 元素?需从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找到答案,并加以论 证。
一、“观景木楼”的设计始发
谢谢观赏
建筑1202班中建史小组作业
壮族:带甬道的“丅”字形
“高台式土木建筑”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哈尼族 蘑菇房
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 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 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黎族
干栏式船形屋船形屋中的高架形; 上人下畜的“悬虚构屋”的干栏式住宅; 吸收了干栏建筑形式并与独特的船形屋住房相融合而形 成船形干栏。
3.木质材料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呈现
“观景木楼”的主体外观,同样采用“干阑式” 风格,主要以防腐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施 工速度极快。 然而,传统的木构干阑式建筑几乎全以木和竹质 为主,虽易于加工和更换,但不利于防火、防雨水腐 蚀和白蚁的侵蚀。 因此,在本案中,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以 钢筋混凝土浇灌,并在其外皮包加防腐木,既保持了 木质带来的亲切感和淳朴性,亦保证了其结构的稳固 性与抗压性,是现代建筑的主要营造手段和技术呈现。
干栏式民居适合小家庭居住
![干栏式民居适合小家庭居住](https://img.taocdn.com/s3/m/09b5acf13186bceb19e8bb92.png)
干栏(也作“干阑”)是历史极为久远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由原始人类的巢居逐步演变而成的。
“干栏”一词最早见于《魏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旧唐书》:“山有毒草及风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干栏是一种把居住层地板用支柱架离地面的建筑,以避虫蛇猛兽,并有利于防潮及通风,适用于温暖潮湿的地域。
干栏在中国古时候的长江以南地区曾广泛采用,后来逐渐减少,现在只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仍以干栏为主要住房的,有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侗族的木干栏、黎族的船形屋、水族的木楼等。
傣族竹楼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及德宏等地区。
当地气温高,潮湿多雨,民居为干栏式的竹楼。
傣族实行小家庭制度,仅长幼两辈人共居,人口不多。
规模不大的独院竹楼,是适应一个家庭一般为一、二代人口的情况的。
竹楼的构造是用木或竹为柱为梁,编竹为墙,楼板竹木兼用,歇山式草屋顶。
竹楼的规模以底层木柱的使用数量来计算,一般竹楼用5-6排、总数约40-80根。
排的间距为3米,柱的间距为1.5米。
竹楼的总体布局,是每幢竹楼四周都有用竹篱围成的小院,院内种植树木花草,如槟榔、芭蕉等。
竹楼入口朝向街道,由篱门入院,登上披檐下的木梯到廊和“展”。
“展”就是晒台,是生活、操作、休息、娱乐的地方。
它所处的位置可以多种多样,造型生动,是竹楼最富趣味的部分,可以说竹楼如果没有“展”,就失掉了竹楼的特色。
由廊进入室内,前室是起居室──堂屋,内有火塘,围塘席地而坐,可烤火、炊茶、煮饭等,客人夜间住在这里。
后室是卧室,是全家睡眠的地方,外人不可入内。
黎族船形屋黎族居住在海南省五指山一带,该处气候潮湿多雨,风大,经济较不发达。
黎族过去住的房屋是一种类似船形的干栏。
地板层架空,屋顶与墙连为一体,可以说是一种下无台基、中无墙身、上为半圆形船篷样的草屋顶。
平面为长条形,前后有门,门外有“船头”,侧面无窗,外观像一条架空起来的船。
这种船形干栏现在已近绝迹了。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2b6a1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f.png)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全国各地乡村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位于南方山区的桂西北,素有“三山两水一分田”的美誉,这里的农户和村民继承着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与土地之美融为一体,打造了风格各异的农村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干栏民居。
本文将探究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
一、干栏民居建筑概述干栏民居又称“梁柱式民居”或“竹楼”,因其建造时立柱靠梁,而上下空间得以分隔,形成一种特殊的居住方式。
其主要特点在于“干栏”和“通舱”。
干栏是指房屋的中央部分,其下方空间为牲畜住所和存放农具的间断性场地,干栏上侧作为居住空间。
通舱则位于干栏两侧,以竹木隔墙相连,形成通透自然的造型。
二、干栏民居装饰风格1、颜色干栏民居常常以青色、黄色、红色等为主调,搭配粉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
其颜色的选择主要依据其文化背景与地域性。
例如:“三山两水一分田”,天空、山水等元素塑造了丰富的绿色文化,呈现出自然、美好、和谐的特性。
2、花纹在干栏民居的装饰中,花纹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桂西北地区的干栏民居与皖南、湘西等地的干栏民居不同的是善于利用花纹元素的变化,呈现出特定的寓意。
这些花纹形式丰富多彩,如百花、龙凤、牡丹、莲花等。
3、材料干栏民居常用竹木、瓦片、青砖等材料进行建造与装饰,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环保,而且符合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同时,其厚重、质感较强的特性也符合了当地居民崇尚自然、重视质感的审美需求。
三、干栏民居现代化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干栏民居也面临着现代化改造的需求。
改造的几个重要方向是解决隔音问题、增强居住的舒适度、改进室内布局等。
1、使用现代材料在现代化改造中,干栏民居使用了新材料,如现代防水材料、隔音材料、保温材料、墙体隔热材料等。
这些材料不仅有利于增加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而且更节能环保。
2、空间布局变化在新型干栏民居的改造中,空间布局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
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演变
![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acdd418a26925c52cc5bfd2.png)
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演变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演变云南民族居住的历史演变,西南边陲云南,地理气候多样,民族杂居,生活习俗与内地差异大,在云南民族居住方面自古至今与内地汉族不同,且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云南各民族的民居,大体都源于巢居和穴居。
中国古史上有不少关于巢居、穴居的记载。
《庄子》日:“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居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
”《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日‘有巢氏’。
”《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一载,岭南道贺州风俗是“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
云南各民族先民,经过原始穴居或巢居以后,约距今两千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脱离原始穴居、巢居,建立了木楞房、土掌房和竹楼。
竹楼源远流长,它由原始巢居发展而成。
在剑川海门口发现的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文化遗址,已清楚地有竹楼建筑的痕迹。
此外,从滇池、洱海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房屋多采用“干栏式”或“井干式”两种木结构的建筑式样。
祥云县大波那村出土的“铜棺”就是按“干栏式”的房屋形状铸造的。
据史书记载,元代以前,傣族住宅都是“干栏式”竹楼。
这种干栏式的民居,很适于云南省南部热带、亚热带的湿热气候,其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凉爽干燥,十分舒适。
干栏式民居至今仍在傣、景颇、佤、基诺、布朗、哈尼、德昂、拉祜、傈僳族民族中广泛采用。
竹楼民居,从元代以后随民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有所改变。
部分傣族的住宅受汉、彝、哈尼影响有些改变,如德宏的“傣那”(旱傣)将干栏式竹楼改建成土墙、草顶、平房的四合院,元江、新平等地的“傣那”则受彝、哈尼影响改建为土掌房。
“井干式”房屋也称“木楞房”,它由一根根圆木按“井”字形建构成房屋,封闭牢固,适于高海拔地区民族居住。
从昆明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上仓图”刻纹图像中,已有“井干式”房,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滇池地区的焚族已经居住“井干式”房屋。
17-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潘兴文
![17-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潘兴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b3128ffd0a79563c1e72a0.png)
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潘兴文水族村寨有大有小,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数百户不等,其住房都是“干栏”式木质结构。
诚然,水族人们大多生活在山清水秀,林茂粮丰之地。
就三都水族自治县而言,它是全省十大林区县之一,生长着松、杉、柏、枫、银杏、樟及银杉树等数百种,自然而然给水族地区人们建筑“干栏”式住房提供丰富的材料。
水族“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都是就地取材,所以木质结构“干栏”式的建筑在水家山乡比比皆是。
我是水族人口中的一员,从小就在水族“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中长大。
在我长大的历程中,见过甚至参加过“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修建过程。
在本寨子所修建“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木匠师傅就是一两个人,可是帮工的人都是本寨子的长辈或同辈,因此,寨子“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的模式基本相似,周边村寨的“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差别也不大。
水族村寨的大小规模都根据地势地形以及周边土面积而定。
村寨均由鳞次栉比的“干栏”式木质结构的瓦房构成,民居结构基本统一。
居民建筑的基本模式水族居民建筑大多是按照中国工匠传授技艺的传统方法——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设计施工。
一幢或数幢规模的建筑,往往是由一个师傅为主带领若干工匠共同完成的。
因此,这一幢或数幢建筑,就有一个鲜明的个人风格。
由于师承的关系不同,乃至在设计、造型上及工艺刀法上也各具有自己的特色,加上建筑地形各异及个性的发挥,使村寨的房子之间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山村。
我所见到的水族住房通常都是三间、五间、七间不等,有“平带楼”即以平房为主楼房为辅(底层高、楼层矮),有一楼一底,也有两楼一底的楼房,水族住房的开间一般不会设偶数模式(搭偏厦除外)。
九间以上的“干栏”式住房,在水族地区只是少数,况且在过去都是富有人家才建得起。
值得一提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阳乐村杨昌学之住房,祖上修了六排五间的“干栏”式木质结构四层楼(三楼一底),其二层楼的周边都修有吊脚楼,整幢楼房不用一颗铁钉子,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还保存好。
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ab708860a98271fe910ef986.png)
6
干栏建筑的分布与存在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 窟,夏则居巢”
从历史文献中考证 从考古度看干栏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居住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居住方 式、建筑格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 庭结构所取代,进而出现了民居. 这时建造房屋的目的不单单是为 了住人,而是根据家庭结构的需 要进行布局,承担祭祀、婚姻、 权利继承、家庭义务等多种职能.
从居住方式方面研究 从建筑格局方面研究 从风俗习惯方面研究
9
10
11
12
13
1
简介
受地域差异、民族渊源、自然条 件、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产生了色彩缤纷的民居建筑 文化.
庐居的帐幕 穴居的窑洞 巢居的干栏
2
干栏溯源
干栏建筑的雏形——巢居干 栏 居住文化之源——河姆渡干 栏木构
3
4
5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运用榫卯技术加强 了梁柱的连接.在出土的木构件中,还 有数件带企口的构件,其中有的企口 内还插入一块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块. 这是密接拼板的一种水平较高的工艺, 多用于地板和厅堂屏风板墙的拼接.河 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等木作技术充 分反映出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已经 十分成熟
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等木作技术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从文字演变中考证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从风俗习惯方面研究居住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浅谈干栏式建筑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干栏式建筑形态溯源 干栏建筑的分布与存在 从居住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干栏在 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研究——以云南傣族、佤族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
![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研究——以云南傣族、佤族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3ef12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9.png)
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研究——以云南傣族、佤族
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干栏式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居住形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其中,傣族、佤族等民族以干栏式民居为主要住宅形式,这种民居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干栏式民居正面临着被淘汰和遗失的问题。
因此,对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内容
(1)干栏式民居的定义和特征。
(2)云南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地理分布和文化背景。
(3)干栏式民居在地方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价值。
(4)干栏式民居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保护措施。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地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用于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干栏式民居的定义、特征、文化背景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实地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实地走访,了解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分布情况、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民居面临的问题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等手段,开展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
5. 研究意义
通过对云南傣族、佤族干栏式民居的生态价值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在地方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此外,本研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仡佬族建筑 仡佬族民居为什么多是干栏式
![仡佬族建筑 仡佬族民居为什么多是干栏式](https://img.taocdn.com/s3/m/7a36b1cfaef8941ea76e0563.png)
仡佬族建筑仡佬族民居为什么多是干栏式>仡佬族是我们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一个民族,仡佬族文化历史也比较悠久。
我们都知道,仡佬族人民擅长纺织,刺绣。
但是我们好像很多人都不是特别了解仡佬族的民居文化都有哪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仡佬族的民居文化吧!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
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
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干栏”为特色。
见于《魏书·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
”又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
”《溪蛮丛笑》记:“仡佬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数尺,以巨木排比……杉叶覆屋。
”《黔南苗蛮图说》记仡佬“所居屋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覆杉叶。
”1949年以前,贫苦的仡佬族有住岩洞的,有在树上搭棚巢居的,还有用小树树编成三角形的“千脚棚”,以及把“千脚棚”架在矮小土墙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结构的“穿斗房”,有石结构的石板房,还有茅草房。
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装镶作壁。
石板房用石筑墙体,薄石板盖屋顶。
茅草房多以板筑泥墙,屋顶盖茅草;也有的木构架梁柱,用竹编为骨,外面涂泥做墙,屋顶盖茅草为房。
民居建制,多为二层楼居建筑。
中间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无天花板及楼板。
两侧为卧室及厨房,楼上设粮仓。
畜栏称“圈藏”,附于正房之后或左右两端,略矮,忌与住房屋脊相接。
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两端有耳房,左右侧建厢房。
居屋通常为长三间五柱落脚结构。
财力富裕者建长五间、不足者修独间。
大多数住房仿汉族房屋格局,为一列三间平房。
中为堂屋,两侧为厢房,每间厢房又各隔为前后两小间,用前一小间作厨房外,全用作卧室。
前一卧室有一火炕,火坑里终年薪火不绝,是家人每日就餐处。
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炉休息或闲谈。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79360d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2.png)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特点。
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
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他生活区域。
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
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
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
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干栏式民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
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
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干栏式民居作为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设计特点、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干栏式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639f8b58dd3383c4ba4cd2f1.png)
62艺术家The artists境的影响,穴居成了井院式结构类型,而巢居则是演变成干栏式建筑类型。
2008年,云南地区发现了干栏式建筑的遗址,也是我国最大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
在其他地区苗族聚集生活的地方,干栏式建筑也很常见。
一、苗族干栏式建筑艺术特征(一)外部环境苗族生活的地区一般是地势比较高,起伏大,自然环境优美。
在气候上表现为潮湿多雨,属于省内重湿和高温地区。
因为湿气较重,建筑物的防雨防湿功能就很重要。
而干栏式建筑则让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势特点,当地的居民需要在原本的房屋上进行改造,干栏式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结构特点苗族的干栏式建筑属于很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架构干栏式建筑。
结合不同的地貌,干栏式建筑的形式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如分为斜坡与平地两种。
因为苗族生活的地方不少都是地势陡峭,所以平地干栏式建筑慢慢变少,最终演变为斜坡干栏式建筑。
屋基需要在斜坡找到上下两方,低层前部上升作为楼层,和后边的地面齐平,这样就形成了半地半楼的吊脚楼。
建筑的顶梁需要采用枫木,因为苗族的生命图腾就是枫树,这是民族标志,不能违背民俗。
底层会饲养家禽和家畜,中层是活动中心。
很多的堂屋在走廊处还会安装S形的靠椅,既可以纳凉,又能唱苗族飞歌。
(三)装饰特点因为地理环境比较特殊,所以苗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更加丰满,这些都离不开苗人的民族精神,他们征服自然,不畏艰险,但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情况,他们便从动植物那里寻找心灵寄托。
在建筑物的装饰中各种动植物的形象不断出现,甚至在门的连楹上我们可以见到木质的水牛角,一些人的板壁上有白纸剪成的太阳或者月亮等。
窗绣花一般为狮子滚球、双凤朝阳等,体现出的是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
二、苗族干栏式建筑的现代传承启示和价值苗族干栏式建筑当中所体现的一些特点和建筑工艺、材料选择等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取上也很有特色,其善于运用先天材料,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最终建设的建筑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点。
独特的干栏式民居
![独特的干栏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86425f6e0b1c59eef8c7b478.png)
预算未获通过 ,则前一 年的预算仍 然有效 。由指定产生的贵族 院 ( 上
院 )批 准 的法 案 ,才 能 成 为法 律 。
并且 ,为 了确保政党本身能够代表
院。这些贵族由以前 的贵族和明治
维 新 的 领 导 们 构成 。 出身 于 下 级 步 兵 的伊 藤 博 文 受 封 为公 爵 ;后 来 升
为亲王 。1 8 8 5 年 ,他组建 内阁,成
为 第 一 任 首 相 ,继 任者 是 萨 摩 藩 的
黑 田清隆 ( 1 8 4 0 -1 9 0 0)和长州藩 的山县有朋。1 8 8 7 年 ,伊藤博文建 立 了一个私人委员会 ,自任首脑 ,
点。在布朗山,村寨散落在布朗山
术 语 定 义 的 。 同 普 鲁 士 一 样 , 天 皇 直 接 指 挥 军 队 ,位 于 总 参 谋 部
( 1 8 7 8 年 成 立 )之 上 。 天 皇 有指 定
部分 ,内侧为家人寝室 ,外侧为堂
只有缴 税达 到 1 5 日元 的 成 年 男 子 才拥有投票权。1 8 9 0 年 ,这 种 人 口 只 占成 年 男 子 人 口的 5 %。 简 而 言
常重要 的一部分 ,因为他们 家家户 户都有火塘 ,火塘长年不熄 。火塘
是 指在 房 内用 土 铺 成 的 约一 米 见 方 的 土地 。 以前 ,火 塘 内 立有 三块 石
受 ,而且还点缀了 自然 风光 ,使村
寨 更 加 秀 丽多 姿 ,美不 胜 收 。
头 ,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 ,都
日本 社 会 的安 定 和 负 责人 的力 量 ,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ecf773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2.png)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建筑风格干栏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
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居住形式与各民族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2d81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c.png)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桂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这一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桂西北新农村建筑与装饰设计,其中干栏民居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究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干栏民居建筑设计干栏民居是桂西北地区传统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在底层搭建柱廊,上层用木板封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现代农村建设中,干栏民居的建筑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新型干栏民居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注重居住舒适性和环保性。
2. 干栏民居装饰设计干栏民居的装饰设计是其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干栏民居装饰以木雕、砖雕和壁画为主,展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而在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中,装饰设计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艺术性,结合了现代材料和工艺,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风格。
3.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趋势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趋势。
设计师们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尝试,将现代材料和工艺融入到干栏民居的设计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4.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看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干栏民居的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结语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探究,旨在展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前景。
通过对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愿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多的魅力与活力。
中国七大民居的特点52页PPT
![中国七大民居的特点5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8fe98b10a6f524ccbf85fc.png)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 类
一、窑洞式民居
◘ 分布地区:目前中国的窑洞式民居大致集中在五 个地区,即: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
◘ 文化气息:中华民居史上标志了一个古老时段建 筑水平的居住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 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 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 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建筑特点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 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 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 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 形的最引人注目,土楼属 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 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 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 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 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 堪称民居之最。其直径大 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 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 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 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 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 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 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 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 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
拱窑洞。这种窑洞
无需靠山依崖, 能
自身独立,又不失
窑洞的优点。可为
单层,也可建成为
楼。若上层也是箍
窑即称“窑上窑”;
若上层是木结构房
屋则称“窑上房”。
独立式窑洞图片
二、干栏式民居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 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 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 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 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 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 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 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干栏 式房子,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阁栏、 葛栏,还有认为考古学和民族志中所见的水上居 址或栅栏居,均属干栏式房子。文献传说的巢居,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df0cfa3ef242336c1eb95e77.png)
干栏-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干栏”是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又称高栏、阁栏、麻栏。
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
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
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
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
当原始人类摆脱原始狩猎与采集,进入有序的农业生产后,劳动需要定居。
加上氏族人口的繁衍等,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就会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群体的普遍生活模式。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与南方自然相结合的建筑文化。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很大,林木资源丰富,并且盛产凤尾竹。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主要用来养家禽、家畜,堆放柴禾、谷物等。
如果设墙,墙也是由多空隙的竹篾围起,利于洪水的通过。
二楼由木柱支撑在空中,主要居住,这样的设计,即可以防潮,也可以防野兽。
可谓一举夺得!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建筑文化,正是新石器时期南方的主要建筑文化,其特色正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其中河姆渡的干栏式木构架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缘起。
但原始形式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如今其原型已经坦然无存。
如果要进行干栏式建筑的研究,目前能够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只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部分地区。
知识检验:你会吗?1、干栏式建筑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居住区?A傣族B壮族C藏族D回族快乐积累:答案:A。
傣族是古百越族群的后裔,分布在云南西南和南部的边境地带。
他们聚居的地区坐落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平地,顺着山坡地势和河流走向延伸。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https://img.taocdn.com/s3/m/04b3d26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9.png)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流行东南亚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干栏式的民居十分普遍。
“干栏式”实际是建筑学上的名称,俗称“高脚屋”。
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潮湿、雨量充足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
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分上、下两层。
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
屋的上层住人。
上层屋子由数根竹桩或木桩高高托起,桩高不一,低的1米,高的数米。
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桩柱,用于饲养牲口、家禽,放置农具和其他物品。
这类建筑之所以可能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长期流行,最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
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