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建筑-1

合集下载

杆栏式建筑

杆栏式建筑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 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 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 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 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略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干栏式建筑

略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干栏式建筑

略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干栏式建筑作者:魏华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2期人类的居住文明,是一定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集中表现。

我们在考察和研究原始文化时,无论这种文化的特征如何,最能说明当时人类生活条件的,莫过于他们的居住状况了。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阶段。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而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干栏式建筑及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

干栏式建筑不同于半地穴式建筑与地面建筑的土木混合结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类型。

它与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临水居住以及经营沼泽农业有关。

其起源、分布以及由其所反映出的环境信息和文化交流因素,在研究史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以及南北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一、干栏式建筑: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图案,都是人们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并结合现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干栏式建筑想像着复原出来的。

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浙江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器上刻有干栏式建筑的图案,这是目前年代最早的完整的干栏式建筑形象[1]。

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程序为:先在地面上打下数排木桩作为房屋的基础,然后在排桩上架梁,以承托地板,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建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建筑。

干栏式建筑最早发现于河姆渡遗址,该遗址也是史前时期此类建筑发现最多的一处。

现以河姆渡遗址为例,来说明干栏式建筑所反映出的古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方面所表现出的智慧。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地区,距今约5000~7000年。

共分四大文化层,第三、四文化层为其早期阶段,第一、二文化层为晚期阶段。

河姆渡遗址的房屋遗迹主要为干栏式建筑,还有部分栽柱式地面建筑。

在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组紧濒湖沼的干栏式建筑遗迹,随着第三文化层的露头,大批桩木遗迹也露头,而且越往下越多,尤其是进入第四层后建筑遗迹的排列更加密集[2]。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干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风俗人文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象征和人文意蕴等方面,对干栏式建筑的风俗人文进行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渊源干栏式建筑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遗存。

它以原始的木结构和石材基础为特点,经过历代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干栏式建筑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特点1. 结构特点:干栏式建筑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干栏、空栏和下栏。

其中,干栏为建筑的主体部分,上部为多层的木结构,下部为墙壁。

空栏为中间空出的过道,用于步行和通风。

下栏则是用来储藏物品和家畜。

2. 材料特点:干栏式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木材质地坚硬耐用,能够有效地抵抗风雨侵蚀;石材则为建筑提供稳定的基础与支撑。

3. 装饰特点:干栏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造型的精美。

建筑外墙常常铺设彩色的石瓦和挂有民族特色的彩绘,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屋内还有精美的雕刻、彩绘壁画和木雕等装饰,展示了民族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干栏式建筑的文化象征1. 人社关系:干栏式建筑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尊重和关怀的价值观。

干栏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象征着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空栏的存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2. 地域特色: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区的人文风格和民族文化。

比如彝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有民族图案和独特的传统纹饰,川西的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山地居民的勤劳和朴素。

3. 崇拜信仰:干栏式建筑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壮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独特的祭祀场所和宗教装饰,体现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四、干栏式建筑的人文意蕴1. 历史记忆:干栏式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干栏穿斗木楼

干栏穿斗木楼
干栏穿斗式:穿斗式构架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受檩条,没有梁,又称为 “立贴式”。
建筑特点
传统的典型干栏穿斗木楼全身是木,木构架、木檩椽、木板墙、树皮瓦,连接处用榫头穿卯眼,甚至没有一 根铁钉、一件铁钩。房屋平面呈矩形,屋顶为双坡大“悬山式”(悬山式:悬山也叫“挑山”,是前后成两坡而 桁檩突出在山墙之外的屋顶;坡是指从侧面看为人字型的两片屋顶),架空两至三层,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 合。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民居,则是大量使用毛竹的竹木混合构架的干栏竹楼,其不同 处是竹材连接多用棕绳、藤条绑扎;屋顶称为“孔明帽”并有燕尾状的“千木”,是一种类以“歇山式”(歇山 式:歇山式屋顶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天安门城楼就运用了重 檐歇山屋顶)四坡大屋顶。这一地区的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等也多沿用竹楼,在架空层的高低、是否搭配土 坯、萱草、瓦顶等建筑材料以及图腾供奉上则大同小异。云南的竹楼寨还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如傣寨寨寨有水 井,井台刻意装饰,甚至有井亭及守护的石雕神兽;傣家人人勤洗浴,有“宁可食无好肉,不可居无好水”之说, 重视水源质量是当地一种良好的生活习俗。又如哈尼族的寨门常以树干搭成门框状置于入寨大路之中,横木上覆 以兽皮,逐渐演变成鸟形雕刻。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先生经过大量考证断定:日本传统建筑的“鸟居”(鸟居: 一种牌楼式门,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牌坊以及日本民居屋脊的“千木”都源自云南。 此外川西南峨嵋山地区,重庆地区以及湘西凤凰一带山地、滨水地区的“吊脚楼”,台湾阿里山区曹人和台东卑 南人的“圆竹楼”等,就其营造渊源和民居基本构架、空间理念来说,大体也是楼居式的另类模式。
干栏穿斗木楼01 建筑简介
03 干栏式木楼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穴居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的土壤呈垂直节理结构,壁直立而不易塌陷,气候相对干燥,适合挖洞居住。

穴居有半穴居和深穴两种。

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

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

干阑式建筑遗存主要发现于河姆渡遗址和鲻山遗址。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4B层25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直径1米左右残高0.5上下由直径2-6厘米小桩木组成的圆形栅栏圈可能圈养家畜用。

建筑构件用榫卯连接,榫卯构件的种类主要有:柱头及柱脚榫,上端为榫头榫,用以连接屋梁;下端为柱脚榫,用以连接地袱或地龙骨。

梁头榫,在圆木上端加工成榫头,使其截面高与宽之比接近4:1的黄金比。

带梢丁孔的榫,在榫头中部凿有一个圆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构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脱榫。

燕尾榫取板材一根在其两端加工成形似燕尾的榫头,相当今日之三角榫。

用以连接其它构件时起加固作用。

平身柱卯眼,卯眼用以同时插入横向构件,连系梁或承重的地板梁上的榫头,也有些用来加固地梁。

转角柱卯眼,卯眼用来插梁枋。

直棂阑干卯眼卯眼用来插入阑干直棂所用。

还有企口板及带凹槽构件。

企口内插入砍削成的梯形截面木块,即两头削薄的木板。

衔接不见通缝,是密接拼板的一种较高工艺第3文化层的干阑式建筑与4B层发现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区别明显,,有规律的排桩已经消失,横木、横板数量明显下降,而经过加工的大型方形、圆形木柱大量发现,木柱下出木质垫板。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19页)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19页)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19页)第1页:封面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背景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为主,凸显出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清晰明了,引人注目。

第2页:目录目录页展示了课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发展、特点、分布以及代表建筑等。

通过目录,学生可以快速了解课件的整体结构。

第3页:引言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干栏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干栏式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4页:起源与发展这一页详细讲述了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巢居到奴隶社会的井干式建筑,再到封建社会的干栏式建筑,展示了干栏式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第5页:特点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如:结构稳定、通风良好、适应潮湿环境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第6页:分布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如:福建、广西、贵州等地。

同时,还介绍了部分国外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分布。

第7页:代表建筑本页展示了我国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干栏式建筑,如:福建土楼、广西侗族鼓楼、贵州苗族吊脚楼等。

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干栏式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8页:建筑结构本页详细讲解了干栏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基础、柱子、梁、檩、椽、瓦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原理。

第9页:建筑材料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土、石等。

同时,还介绍了这些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和优势。

第10页:建筑工艺本页讲述了干栏式建筑的建造工艺,包括木构架制作、地基处理、屋面施工等。

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干栏式建筑的建造过程。

第11页:建筑美学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的美学特点,如:和谐统一、简洁大方、因地制宜等。

通过对比其他建筑风格,让学生领略干栏式建筑的美。

第12页:建筑功能本页讲解了干栏式建筑的功能,如:居住、仓储、祭祀等。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

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独特的干栏式民居

独特的干栏式民居
以使他 所制 定 的宪 法获 得认 可 。 1 8 8 8 年 ,他 制 定 了新 的法 律 并 创 立 了公 务 员 考试 制度 ,使 得 帝 国官 僚
预算未获通过 ,则前一 年的预算仍 然有效 。由指定产生的贵族 院 ( 上
院 )批 准 的法 案 ,才 能 成 为法 律 。
并且 ,为 了确保政党本身能够代表
院。这些贵族由以前 的贵族和明治
维 新 的 领 导 们 构成 。 出身 于 下 级 步 兵 的伊 藤 博 文 受 封 为公 爵 ;后 来 升
为亲王 。1 8 8 5 年 ,他组建 内阁,成
为 第 一 任 首 相 ,继 任者 是 萨 摩 藩 的
黑 田清隆 ( 1 8 4 0 -1 9 0 0)和长州藩 的山县有朋。1 8 8 7 年 ,伊藤博文建 立 了一个私人委员会 ,自任首脑 ,
点。在布朗山,村寨散落在布朗山
术 语 定 义 的 。 同 普 鲁 士 一 样 , 天 皇 直 接 指 挥 军 队 ,位 于 总 参 谋 部
( 1 8 7 8 年 成 立 )之 上 。 天 皇 有指 定
部分 ,内侧为家人寝室 ,外侧为堂
只有缴 税达 到 1 5 日元 的 成 年 男 子 才拥有投票权。1 8 9 0 年 ,这 种 人 口 只 占成 年 男 子 人 口的 5 %。 简 而 言
常重要 的一部分 ,因为他们 家家户 户都有火塘 ,火塘长年不熄 。火塘
是 指在 房 内用 土 铺 成 的 约一 米 见 方 的 土地 。 以前 ,火 塘 内 立有 三块 石
受 ,而且还点缀了 自然 风光 ,使村
寨 更 加 秀 丽多 姿 ,美不 胜 收 。
头 ,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 ,都
日本 社 会 的安 定 和 负 责人 的力 量 ,

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

在文 献中被记载为“干阑”
分配地区
傣族、侗族、壮族、苗族、瑶族、景颇族 、布依族、佧佤族等等
结构形式
古代干阑式建筑下层是用许多木料搭成 的一个平台,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上 面的物屋架与底层的木架不是连为一体 的,两者的固定式采用绑扎的方法
四川干阑式民居
目录
一、干阑式建筑的分布 二、干阑式建筑的类型 三、四川民居的平面特点
一、干阑式建筑的介绍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 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 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 当人们步上木梯,坐 在金黄色的篾席上, 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 或米酒,眺望着窗外 绿茵茵的油棕、椰子 和香蕉树,听着鸟儿 的歌声 ,真是别有一 番情趣。
廊和晒台的透视:担负着庭院的功能
内部梁架结构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 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 幢楼一两天即可竣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赞 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带龛 龛子 子模 的型 厢图 房
单架排扇及联系构式
排扇的构成
一榀屋架由落地的柱和 不落地的童柱组成,一 般多为单数,一榀屋架 的根数决定房屋的 进深。既排架方向有四 柱三骑,俗称“七个 四架排扇主成3间房屋 (柱)头”;五柱四骑, 俗称“九个头”甚 至有“十一个头”“十 三个头”。用穿枋把各 个柱子串起来就形成了 排扇,继而就构成 了一榀框架。檐口出挑 用曲拱(挑梁),出挑 远时用几层曲拱或板凳 跳。

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
杆栏式建筑的 邮票
已矣
己丑年丙子月 陈圣闽
- - 《 路 傍 曲 》 唐 刘 禹 锡
南 山 宿 雨 晴 , 春 入 凤 凰 城 。
.
谢谢观看,再见
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 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 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 竹楼的中心。
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象走 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 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 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 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 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 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 征鹭鸶翅膀……。
四 川 阿 坝 州 木 楼
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清 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 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 传统民居。(干栏式木楼在我 国南方地区都有分布,是一种 非常古老的民居建筑模式,它 并不是哪个民族所特有的民居, 很多民族的建筑都采取干栏式 结构。如壮族、傣族等)
蜀南地区的竹楼
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 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 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 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 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 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 式建筑。
悠悠古镇——凤凰
依山而建 通风防潮 形式众多 参差错落 冬暖夏凉 省时省工 历史悠久 山水韵致 做工精致
巴厘岛 (Bali)
日 本 京 都
杆栏式建筑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 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 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 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 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 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 式建筑。

干栏式房屋的心得感悟

干栏式房屋的心得感悟

干栏式房屋的心得感悟
建筑物“整体平移”就是将大楼托换到一个托架上,这个托架下部有滚轴,滚轴下部有轨道,然后将建筑物与地基切断,这样建筑物就形成了一个可移动体,然后用牵引设备将其移动到固定的新基础上。

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房屋平移他们居住的地区有多雨,潮湿的特点。

干栏式可以通风,另外那个是双层结构,通常,上面住人,下层养家畜。

双层还可以防野兽。

牛产生活影响小采用平移技术对楼房的使用人员的生活影响小。

因为平移时速度很慢,非常平稳,在室内如果不知道大楼在平移,根本感觉不到有震动,所以在施工期间,二楼以上可以照常使用
节省工期平移工程因为只需要对基础部分进行处理,所以工期通常较短,一般只有3~6个月,而拆除重建需要洁理建筑垃圾,需要重新规划设计施工,从基础到装修等工序走全部的建筑程序,所以丁期至少需要1~2年干栏式房屋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注筑风格,流行予南方百裁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车要津策材料,主要子两层建筑,下层放养习物有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子雨水多比较河湿地方的人。

现在主要流行丁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两中两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律笑的影响。

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 西,云南文山、广 东连山、贵州从江、 湖南江华等地也有 分布。由于他们基 本上生活在南方亚 热带气候潮湿温暖 的山地丘陵,为了 适应自然环境,他 们创造出了极有特 色的壮族民居。
以下一些是干阑建筑的介绍: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 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 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 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 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 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以下详细介绍傣族的干阑建筑:
傣族 的干栏式建筑, 造型独特美观。典型 的干栏式建筑群落和 亚热带庭院风光、淳 朴的民风民俗、神奇 的佛教传说,构成了 西双版纳民俗旅游资 源的重要载体。
傣族干阑建筑:
各式不同的。
傣族民间传说,对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 颇具风趣!
有两则传说是这样说的: 一、最早统治者帕雅寻巴底建宫殿时,万物都来帮 忙,龙、野狗、等教他做楼梯、立柱子、做穿梁,终 于形成现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 “狗柱”等称呼。 二、故事诸葛亮到达傣族地区,傣家人向他请教房 子怎么盖,诸葛亮就在地上查了几根筷子,脱下帽子 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所以傣族竹楼 就象一个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相貌冠。虽为传说, 也说明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楼居的干阑建筑。
介绍:
(如图,是干阑建筑第一层,也是堆放 杂粮和养牲畜。)
干阑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引用较广泛,当时的干阑多以竹材为骨干,以茅草覆盖。 “干阑”建筑主要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 放杂物。

干栏式建筑粘土历史作业

干栏式建筑粘土历史作业

干栏式建筑粘土历史作业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一种,特点是在建筑中设置了一排由树木支撑起来的平台,被称为“干栏”。

这种建筑形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

干栏式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和文化符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古代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这个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尚未出现,但已经开始了标志性的祭祀建筑风格。

商代的祭祀建筑通常由木材建造,且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

祭祀建筑通常是由一条台阶组成的平台,上面会建造祭坛、殿堂等建筑。

这种祭祀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干栏式建筑的基本形式非常相似,开创了干栏式建筑的基本脉络。

在商代以后的周代,干栏式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干栏式建筑在这个时期融合了周代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风格。

周朝的干栏式建筑通常是建在高台上,有着非常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装饰。

在干栏上通常会建造殿堂、阁楼等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殿堂。

殿堂通常是用木材建造,具有高大的规模和独特的结构。

同时,殿堂的顶部通常采用屋檐的形式,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建筑逐渐从宫殿建筑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寺庙、园林等。

明代以后,干栏式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明代以后的古代干栏式建筑通常具有更加庄严肃穆的气息,同时也更加注重建筑细节的处理。

明代的古代建筑通常采用了更加精细的装饰和绘画技巧,使干栏式建筑更显得华丽和美观。

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干栏式建筑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和艺术精华,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栏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干栏式建筑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干栏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栏式建筑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干栏”是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又称高栏、阁栏、麻栏。

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

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

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开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

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

当原始人类摆脱原始狩猎与采集,进入有序的农业生产后,劳动需要定居。

加上氏族人口的繁衍等,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就会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群体的普遍生活模式。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与南方自然相结合的建筑文化。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很大,林木资源丰富,并且盛产凤尾竹。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主要用来养家禽、家畜,堆放柴禾、谷物等。

如果设墙,墙也是由多空隙的竹篾围起,利于洪水的通过。

二楼由木柱支撑在空中,主要居住,这样的设计,即可以防潮,也可以防野兽。

可谓一举夺得!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建筑文化,正是新石器时期南方的主要建筑文化,其特色正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其中河姆渡的干栏式木构架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缘起。

但原始形式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如今其原型已经坦然无存。

如果要进行干栏式建筑的研究,目前能够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只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部分地区。

知识检验:你会吗?1、干栏式建筑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居住区?A傣族B壮族C藏族D回族快乐积累:答案:A。

傣族是古百越族群的后裔,分布在云南西南和南部的边境地带。

他们聚居的地区坐落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平地,顺着山坡地势和河流走向延伸。

干栏式建筑体系

干栏式建筑体系

⼲栏式建筑体系从出⼟的⽂物来看,中国⼲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栏式建筑7000多年,进⼀步证明了⼲栏式建筑的古⽼。

在7000年前⽤简陋的⽯质⼯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座⼤房⼦,这是多⼤的⽓魄!原始社会⾄汉代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群曾利⽤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我们的祖先在利⽤黄⼟层为壁体的⼟⽳上,⽤⽊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上。

南⽅出现了⼲栏式⽊构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式。

⽡的出现与使⽤,解决了屋顶防⽔问题,是中国⼲栏式建筑的⼀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以前扩⼤,⾼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构架结构技术已⽇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法抬梁式和穿⽃式已发展成熟,⾼台建筑仍然盛⾏,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料的使⽤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造的建筑物,如⽯祠、⽯阈和⽯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长城、驰道和⽔利⼯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砖⽡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属材料被⽤作装饰。

在技术⽅⾯,⼤量⽊塔的建造,显⽰了⽊结构技术的提⾼。

砖结构被⼤规模地应⽤到地⾯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结构技术的巨⼤进步。

隋唐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兴城,开凿了南北⼤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魄雄伟。

其长安城在隋⼤兴城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的城市。

在建筑技术⽅⾯,也取得很⼤进展,⽊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准确地运⽤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构架设计的标准,从⽽使构件的⽐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的都料匠。

干栏建筑及其起源

干栏建筑及其起源

干栏建筑及其起源百越民族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温差小、湿度大。

这里的早期居民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发明了最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干栏式房屋建筑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高栏、葛栏、阁栏等。

干栏结构一般是指房屋建于平台(托架)之上,平台下以木柱构成底架,使房屋底面离开地面。

早期的底架多采用打桩深埋柱的作法,秦汉时期也有采用以砾石垫基立柱的作法,即将木柱立于地面(基石)之上,不埋在柱洞或土中。

其特点一是底部悬空;二是正脊的两头翘起,长屋檐;三是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

南方民族的干栏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古报道,在浙江吴兴县的钱山漾,江苏丹扬县的春草河、吴江县的梅堰,湖北圻春县的毛家嘴,云南剑川的海门口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商发现有属于干栏建筑的柱洞遗址或木桩遗物。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有很多属于建筑物的遗迹,有"成行排列的木桩和大量的木梁、柱、地板等木板残件,共有数千件之多"。

有些梁柱留有卯榫遗迹。

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干栏式木构长屋"的遗物。

另外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区的汉墓出土的干栏式陶屋很多。

云南境内青铜时代的干栏式铜屋模型的考古遗址有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祥云大波那等。

剑川海门口和滇中、滇东南出土铜鼓文饰上,也刻铸干栏图象。

出土于文山州的西汉铜鼓,有房顶鸟饰的干栏式房屋图像。

出土于文山州的西汉铜鼓,有房顶鸟饰的干栏式房屋图像。

晋宁石寨山三号古墓出土的干栏式铜屋模型特别典型。

这座铜屋模型高9厘米,屋宇分上下一两层,上层正中略向后,是长方形的房舍,屋顶用细长棍交叉排列。

除后面外,左右及前方三面有墙。

屋舍左右两端各立一根圆柱,柱头又斜出一根支柱,柱子上挂一具牛头,以显示主人的财富。

屋舍三面均有栏板,栏内形成走廊,下层正面有一架楼梯。

从文物图像看,此类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牛马牲畜。

最早记载干栏的文献是《魏书·僚传》,其文说:"僚者,盖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旅游专业《干栏式建筑赏析》

旅游专业《干栏式建筑赏析》
第六页,共九页。
榫卯技术的应用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 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带榫卯 的木构件,从形式看有柱头及柱脚 榫、梁头榫、带梢钉孔的榫、燕尾 榫、平身柱卯眼、转角柱卯眼,直 棂栏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 柱上的卯眼,转角柱卯眼即是檐柱 的卯眼,与梁配合使用使中柱和檐 柱、中柱与中柱、檐柱与檐柱得到 紧密联接,从而构成十分稳定的屋 架,使地板铺设得到可第靠七页,保共九页。证。河
第五页,共九页。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 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 的一项重大创造,奠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根底。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立 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 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 趣的一个构件。该件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间 ,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 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 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 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 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第四页,共九页。
第一次考古开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呈西北——东南的走向。从朝向看,座东北,朝 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大差异,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不利 ,从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看,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 要对干栏式建筑本身特点进行探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开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因为从 建筑技术和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族同类建筑使用最常年限为 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筑构件又被河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 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测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 墙面的,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 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 了冬季的采光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 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 和生活积累得来的。

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2.“低栏” “低栏”即矮脚船形屋,黎语称“隆旁”。 “低栏”的底层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 分组成,从前面山墙左侧入口,作纵深方向布置,一 般在离地面0.3-0.5米左右处,铺一层厚竹片地板,基 本建在平地上,不再圈养禽畜。
干阑式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干阑式一直延续至今,也出现在现代建筑中,只 是材料、形式发生变化。
2.简约、现代的造型手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具有推陈出新的革新精神。传 统的干阑式建筑,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 的居住环境,因此,二层的生活空间则被严实的木板包裹起来, 从而达到安全与取暖的作用。然在此设计中,“观景木楼”的功 能主要是为行人提供一个观景及休憩的场所,是面向公共大众的 休闲之地,公众参与性较为频繁,与此同时,木楼的营造手段始 终致力于对现代建筑的诠释,在突出地方文化的同时,更要满足 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故而保留了干阑式建筑的体态特征,去除了烦琐的屏风墙体 与门窗及精美的雕刻装饰,运用现代造型手法,使用细长条形木 纹,使建筑更轻盈剔透、干净利索、稳重又不失韵味,营造出 “形神”“意象”的建筑新视角。

1.架空结构的运用 “架空”是干阑式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形式之一, 其“下虚上实”的建筑艺术结构,成为现代露天式 休 闲建筑造型的重要依托。 阳朔“观景木楼”的造 型要求,以简洁、大方且 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设计依据,因此,在 对其进行设计元素定位时,笔者以广西侗族干阑式建 筑的形式特征为设计思路,并以现代建筑表现手法进 行塑形、展示。建筑的外观结构是由两部分组成,即 将一层架空,作为休闲、娱乐之所,由四个通体开间 组成,明亮舒畅,游人可在此休憩、品酒畅聊。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 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 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 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 湿多雨的需要。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干 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干栏式 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 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 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 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 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 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 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 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 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干栏式建筑
简介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 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 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 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 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 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 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 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 的建筑。
递进时期
元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递进时期。元大都 按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 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 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 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塔, 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 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 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 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 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 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 的敞肩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 大、气魄雄伟。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 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准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 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 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 匠。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 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 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干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干栏式建筑 7000多年,进一步证明了干栏式建筑的古老。在7000年前 用简陋的石质工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 这是多大的气魄!
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 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 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 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以后 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在商代已 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 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 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转变时期
宋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 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多彩。流行 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 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 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 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颁布的一部“建筑规范”。建筑特征:屋顶的坡度增大,出 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 渐趋柔和。现存宋代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福建泉州 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 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 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 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 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里长城、驰 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 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 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 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 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 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 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 4件 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 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 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 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 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高峰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明 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明代大部分 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大的长城都用砖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 砖瓦。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出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 简化了构造方法。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 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皇家 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在明末出现了 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治》,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范例,与前代 相比变化较大。明清建筑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 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