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译文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译文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鹧鸪天·送人》原文:辛弃疾〔宋代〕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鹧鸪天·送人》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辛弃疾《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宋] 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作品赏析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
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
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
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
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
“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
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
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
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
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
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
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
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
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鹧鸪天赏析及译文注释1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古诗简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
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赏析/鉴赏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鹧鸪天·东阳道中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篇1鹧鸪天·东陽道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鉴赏】这首词中的“东陽”,即今浙江省东陽县。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陽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辛弃疾鹧鸪天的诗意
辛弃疾鹧鸪天的诗意辛弃疾鹧鸪天的诗意《鹧鸪天》这部作品是著名诗人辛弃疾所写的,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诗意吧!原文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①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②“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③无穷:无尽,无边。
④般:种。
⑤“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⑥未是:还不是。
⑦别有:更有。
经典赏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53岁)的作品。
辛弃疾谪居鹅湖时受尽权奸排斥,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
原文: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南宋-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翻译:枕簟溪堂冷欲秋。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鹅湖:《铅山县志》记载:“鹅湖山在县东,周回四十馀里...《鄱阳记》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
’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绒成乃去,更名鹅湖。
”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
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簟(diàn):竹席;溪堂:临溪的堂舍。
收:敛收。
浑如:非常像,酷似。
无言:不鸣。
咄咄:用殷浩事。
《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表示失意的感叹。
休休:用司空图事。
《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字表圣。
……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作亭观素室,……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
既休而美具。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在封建社会里,思妇这样的人物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诗人辛弃疾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句句真情,引人泪下。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译文】石壁的白云呀虚无飘渺渐渐积高,瓢泉的溪声呀绕梁环绕几周几遭?呀!自从一场秋雨将花儿凋落掉,我就偏爱微风中的野草。
盛情的野老备好野菜美酒佳肴,殷勤将我相邀。
他拄着拐杖呀,正要——避人过桥,眯眼细瞧,认出了是我呀!急急走来伴着笑。
【赏析】辛弃疾的农村题材词,写景如“明月别枝惊鹊”的黄沙道夜色,写人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老媪和“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很有名。
但是,辛弃疾还有一首写人写景都堪称绝唱的力作,却鲜为人知,它就是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大约写于庆元四年(1198),是辛弃疾退居瓢泉所作。
上片主要写瓢泉之景及诗人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下片用曲折的笔法,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刻画出一位热情好客的野老形象,进一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趣,深化了词中“却爱微风草动摇”这一象征性的主题。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写出了瓢泉特异的云影溪声。
《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
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如瓢。
周围皆石径,厂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然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鉴。
”此二句描写的正是瓢泉的这种独特景色。
然而,这描写又非简单地描摹和再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词人身处瓢泉美景中的感觉和幻觉。
首句,“石壁虚云积渐高”,写词人观赏山云时的感受。
辛弃疾极爱瓢山山云,刚到此地卜居时,他就曾说过:“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泌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又多次遐思山中之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戏赋云山》)。
而在此时,词人看山赏云,已是注目发呆了,“积渐高”三字,活脱脱地表现了词人观云长久的感受。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及赏析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及赏析原文: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田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孵出了小蚕。
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时节的树林,树枝间栖息着一只只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的人家。
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
注释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赏析: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作者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
这首词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②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①鹅湖:指鹅湖山,在铅山县(今属江西)东北。
山上有湖,晋人龚氏曾在此养鹅,故名鹅湖。
下有鹅湖寺。
风景优美,辛弃疾常来此游玩。
②书咄(duo多)咄:表示失意和不平的感叹。
语出《晋书·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表示惊怪的意思。
书:写。
“且休休”句:指去寻求美好的隐居生活。
休休:美好。
唐末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建“休休亭”,并作《休休亭记》。
【译文】躺在溪堂的竹席上我感到凉飕飕,原来季节已经快到初秋。
白天一股股云烟飘浮在水面,到傍晚它们都渐渐地散走。
红莲互相倚靠着,全都象喝醉了酒;白鹭不鸣也不动,准是独自在发愁。
我枉自学殷浩,在空中划“咄咄怪事”;还不如学司空图,找个优美的环境退休。
就是一条深谷,一座山丘,我安居着也感到风韵很够。
唉,不知道自己筋力衰减了多少,我只觉得近来懒懒地不想登楼。
【集评】明·沈际飞:“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
”(《草堂诗余正集》)清·黄苏:“其有《匪风》、《下泉》之思乎?可以悲其志矣。
妙在结二句放开写,不即不离尚含住。
”(《蓼园词选》)清·陈廷焯:“余所爱者,如‘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又“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之类,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
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札,斯为绝技。
(《白雨斋词话》卷一)又:“‘定是’妙。
壮心不已,稼轩胸中有如许不平之气。
”(《词则》)清·谭献:“辛幼安云:‘不知筋力衰多少,祇觉新来懒上楼’。
填词者试于此消息之。
”(《复堂词话》)近代·况周颐:“此二句(按指“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入词则佳,入诗便稍觉未合。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著意寻春懒便回。
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翻译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
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
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
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懒,指了无情趣。
信:放任。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赏析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
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
其实,辛稼轩自己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
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
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
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
词题为“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
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
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
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
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宋·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
双调五十五字,平韵。
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
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
调始见于宋代宋祁之作。
⑴鹅湖:《铅山县志》:“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余里。
其影入于县南西湖,诸峰联络,若狮象犀猊,最高者峰顶三峰挺秀。
”《潘阳记》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
”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绒成乃去,更名鹅湖。
宋淳熙二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后人立为四贤堂。
淳祐中赐额“文宗书院”,明正德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
⑴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
⑴荠(jì)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叶被毛茸,柄有窄翅。
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
嫩叶可供食用。
⑴晚日:夕阳。
⑴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
多用青布制成。
这里借指酒家。
唐郑谷《旅寓洛南村舍》诗:“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⑴意态:神情姿态。
⑴生涯:生活。
⑴桑麻:桑树和麻。
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亦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⑴青裙缟袂(gǎo mèi):青布裙、素色衣。
谓贫妇的服饰。
借指农妇,贫妇。
苏轼《于潜女》诗:“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⑴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
翻译春天来临,平原之上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
土地刚刚耕好,又适逢春雨落下,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忽然之间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愁绪染白了头发。
心情沉闷无奈,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一篇: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前言】《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两年之内,作者走马灯似的调迁,既无法实现其“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又苦于宦海**的险恶,心情本已十分抑郁;眼前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故有“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之句,姑且对景痛饮以遣离愁而已。
感情真实,造语质朴。
换头三句,承“风月”而来。
春光明媚,翠色扑人,无奈分襟在即,则此乐景又反使人增加惜别之情。
全词篇幅虽短,但能将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置于一处抒写,并照顾到景物的衬托,也颇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吐露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注释】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②风月:指美好景色。
③莫放:莫唱,莫奏。
管弦:泛指乐器。
④萦绿带:绿水环绕似带。
⑤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⑥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翻译】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
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
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
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鉴赏】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
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篇1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娖,通“捉”;胡觮,箭袋。
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
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辛弃疾《鹧鸪天》描绘田园生活之美
辛弃疾《鹧鸪天》描绘田园生活之美1. 原文《鹧鸪天·戏题村舍》辛弃疾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2. 译文鸡鸭成群到了晚上也不关起来,桑麻生长超过了房脊。
什么都不在乎,我正羡慕农村生活;什么都不要,吃饱就行。
新生的柳树,旧日的沙洲,去年溪水是打那边流。
人们说此地的儿女们,不是嫁给余家,就是娶了周家。
3.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
●屋山头:指屋脊。
●要底都无:别无所求。
要底,即所要的东西。
●打:从。
●聘:以礼物订婚。
4.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5. 背景故事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词人闲居于上饶,初期游历周边农村,浏览了当地山村的风土人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鹧鸪天》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
6. 古诗讲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是带湖附近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
上阕写村景,鸡鸭成群,桑麻茂盛,一片祥和;“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两句,写出了词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和向往。
下阕写村情,溪水依旧,柳树新生,儿女婚嫁,怡然自乐。
整首词语言清新,内容朴实,以典型的细节描写反映出农村极为朴实的生活情景。
词人写农村的朴实,是为衬托官场的复杂;写农村的简朴安静,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恶浊与倾轧,从而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
辛弃疾的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的鹧鸪天译文及赏析辛弃疾的鹧鸪天译文及赏析导语:《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运用景物烘托、比拟与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欢迎阅读!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与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翻译赏析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翻译赏析《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候。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前言】《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愁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上片写难以排遣的愁苦。
这种愁是由于江山易改、亲朋老去所致,寄托的是作者报国无路、知音难诉的悲愤。
下片写自己意欲归耕,努力摆脱这种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
“浮云”二句实为自喻,寄托了词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注释】①归休去:退休、致仕。
去,语助词。
②不成:反诘词,难道。
③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④元:同“原”,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翻译】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我经过以前到过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变了;见到很多的亲戚朋友,他们头发都已经白了,变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
难道人生总是要封侯不成吗?浮云在哪里出现,原来也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来去,那就最好了。
【赏析】《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以“愁”立意。
“愁”从何来?为何而“愁”?作者未言。
在长久的官场生涯中,作者看透了尔虞我诈的种种现实,看透了官场在富贵生活的表象下掩盖着的种种风波险恶,自己一生追求的、期望凭借马上杀伐恢复中原故土以博取功名富贵的雄心,也在年复一年的官场生涯中消磨殆尽,因而对官场颇产生一种极端厌倦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庄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前句的燕兵与本句的汉军是一个故事分成两天写的。
前天晚上燕地的军队在作战斗准备,第二天早晨宋军向金兵发起攻击。
这两句因前后对偶关系,写为燕兵、汉军。
燕兵,就是在燕地的义军,或北方籍的宋兵。
春风不染白髭须句:欧阳修《圣无忧》词:“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
”作者流露出老年人无法实现挥戈上阵,杀敌报国的壮地,这是对南宋小朝廷的血泪控诉。
平戎策:平定金兵的策略。
辛弃疾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陈述抗金救国的策略。
作者上疏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等。
戎,指金兵。
换得:落得个。
东家,东邻,邻居。
种树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烧儒家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书”。
这里说的是关于农业的书。
辛弃疾从“籍后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到“万字平戎策”,结果落得个三次罢职,回家种田为民。
他满腹怒火与不平,尽情的吐诉,真不知当时那些当权者看了这首词有什么感想。
译文1:回忆我在壮年的时候,曾高举着帅旗,率领万人大军,其中有一支身穿漂亮军服的骑兵突击队,向金人发起冲击。
这是在渡江以前的事。
在燕地活动的义军,夜里准备好装饰着银白色花纹的箭袋,以便明天战斗。
汉军在第二天的早晨用金仆姑箭,飞快地射向敌人。
战士们勇敢地向敌人冲去,杀得敌人大败。
回忆以前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可叹今天的我,胡须都发白了。
春风能吹得万物生长,但是不能把我已经白了的胡须再染成黑的。
我曾多次上过洋洋万言的平定敌人的策略,但是得不到支持与采纳,到最后却落得个:罢职回家,不得不向东邻家借种树的书,学习种树的知识。
译文2:年轻时,成千上万的义军簇拥在抗金的大旗下,我带领穿着棉衣、骑着快马的勇士渡江,衝锋突击敌营。
金兵在夜间握着空箭袋,倾听远方生息,為防暗袭。
天刚亮,宋军万箭齐发,射向敌人。
追忆往事如此豪壮,可叹如今的我,春风能染绿万物,却染不黑我的白鬍子。
年华一去不復返。
我上奏给皇帝的上万字的抗金策略。
不仅不被採纳,反而因此罢了官,倒不如换来东家的种树书,还有些用处。
赏析: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
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
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
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
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
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
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
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
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
“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
“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
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墒亲凹的箭筒。
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
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
名曰地听,则先防备。
”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
”胡禄、胡鹿、胡桑写法不同,音义则一。
“娖”《集韵》:“谨也”。
是小心翼翼的意思。
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
“燕兵”自然指金兵。
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
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
所以决不是指宋兵。
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
(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
”也未尝不可。
)“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
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
“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
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
)却没有得到重视。
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
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
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2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辛弃疾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之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之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当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
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辛弃疾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辛弃疾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
那是存在于人们心里、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
辛弃疾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
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候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
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
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
辛弃疾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