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示范教案
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人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人口现状和变化趋势。
2. 了解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探讨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政策。
教学内容:1. 人口概况:中国的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
2. 人口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老龄化和城市化。
3. 人口问题的影响:资源压力、劳动力供给和社会保障。
4. 人口政策与措施: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应对和城市化管理。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数据引起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中国人口现状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人口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中国的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并使用图表、数据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 解释人口变化趋势,包括人口增长速度、老龄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人口问题可能对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小组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问题的研究结果。
- 全班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政策。
5. 教师总结(5分钟):- 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强调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
教学资源:1. 图表、数据和图片展示中国的人口概况和变化趋势。
2.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问题。
3. 相关的教学视频或文章作为延伸阅读。
评估方法:1. 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人口问题影响和解决途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其他国家的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并与中国的人口问题进行比较。
2. 学生可以分析人口问题对他们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1.3中国的人口教案03(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
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2、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
(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三、教法方法。
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00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人口的概念和定义中国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中国人口的特点和分布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的概念和定义,介绍中国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的特点和分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图表法: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的图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口变化。
第三章:中国人口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政策背景和目标中国人口政策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情况中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评价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的人口政策背景和目标,介绍中国人口政策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情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四章:中国人口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挑战。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挑战中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建议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挑战,分析中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中国人口的特点、演变和问题。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能力。
5.2 教学内容总结中国人口的特点、演变和问题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和挑战中国人口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中国人口的特点、演变和问题,介绍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和挑战。
《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速度等。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
2. 中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3.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解和分析。
2. 人口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案例材料。
2. 安排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3. 提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 通过展示图表和数据,讲解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3.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探讨影响因素。
4. 介绍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让学生了解政策调整的原因。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让学生谈谈对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3. 讨论:为什么中国会调整人口政策?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总结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 让学生思考人口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布置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短文写作。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反思,确保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人口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挑战。
3.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
1.3中国的人口教案01(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学习目标(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2)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
(3)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4)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自主学习1.根据现行的教材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1.2%,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2.我国人口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解析:从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腾冲县一线为分界线。
东西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特别是沿海的省区人口密度更大,西部内陆的几个省区人口密度很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呢?东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比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条件好,养活的人多;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密集,城市人口多。
西北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燥,多沙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少;交通不发达,工商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3。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解析: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环境问题,有社会、经济问题等,其中包括人口过快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正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所以我国政府才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合作探究活动一:小组合作,观察读1.2——1图回答:(1)C、D、E三条曲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增长幅度最小的是(),造成其增长幅度小的原因是()。
1.3+中国的人口+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对应的人口政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探究人口的变化,培养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3.了解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施的人口国策。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程设计新课导入播放十一黄金周,旅游景点拥挤的视频。
提问视频反映出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点。
新课教学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前五位国家的人口密度表”,“2010年世界人口比例”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我国人口的特征。
学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4.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57%。
教师活动:读图1-9,完成活动一,感悟我国人口之多。
学生:广东省人口最多,澳门最少;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被称为人口大国。
中国有11个省在5000万以上,5个省超过了8000万。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教师:请同学们动动手,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完成活动二。
提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较快。
学生:展示“人口增长曲线图”,并小组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教师:引导学生在图1-10“中国人口分布图”中找到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省的腾冲县,两地之间连线,小组合作找出我国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和10人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提示: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的省区多在黑河——腾冲线以东,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东部等省,人口密度在10人以下的省区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
直观生动的反映出我国人数量多的问题。
通过对图表的观察与分析,归纳中国人口的总量特征,加强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训练。
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及未来趋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中国的人口》教案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增长的趋势;(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观察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2)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3)采用案例分析,探讨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提高学生的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增长的趋势;(3)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2. 教学难点:(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3)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中国的人口》;(2)相关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3)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2)提问:“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我国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人口政策的案例,如“计划生育政策”;(2)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科书内容,总结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2. 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践效果;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国的人口》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的人口》教案新人教版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说出我国现有人口的大致总数。
并且清楚我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地位和比例,了解中国人口与世界一些其他国家人口的差别情况,了解我国各省人口的情况。
2. 教师指导学生会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了解人口增长趋势产生的原因。
3.通过本堂课的内容,学生具有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并能分析其原因。
4. 了解我国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
学生学会分析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我国是一个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国家,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资料,同学们能进行归纳、分析。
并总结答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在涉及人口增长的环节时,学生能明白并且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另外,视情况要求学生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使学生领悟现实中人类面临的几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等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感危机感等。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规律。
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密度规律,总结其成因。
我国的人口特点。
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课本插图、有关图表。
课时安排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人口基数大、数量世界第一二、人口增长速度快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四、我国的人口政策1教学过程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陆地面积拥有960万平方千米,毗邻14个国家的泱泱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人口》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4.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中国人口的准确数据,例如,现今的中国人口达到了14亿人。
那你们知道这些人口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国家每10年,按照统计标准,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收集。
2020年我国开展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工作人员的普查内容。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改编的《人口普查》。
通过社会实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教学理念。
【讲授新课】将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汇总,数据评价、分析研究,可以得到对民生发展有益的结论,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今天,让我们根据中国的人口数据,探究我国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合乎国情的人口政策。
学习《中国的人口》,感受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
我们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人口数据是人口普查得到的最直接的信息。
将中国人口数据和世界人口数据对比,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板书)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此外,我们可以观察中国各个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据,我国人口数量分布之最。
读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任务:中国人口最多、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哪一个?你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大约有多少?生:广东省人口数量最多;西藏自治区人口数量最少;读图,小组合作讨论,将下表内容填写完整,从中感悟中国人口之多。
项目人口数量世界国家数量(个)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数量(个)简称8000万以上195000万以上28生:人口8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4个......(过渡)我国目前有14多亿人,那么人口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么?我国人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呢?利用下表中提供的中国人口数据(亿),绘制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绘图有什么技巧么?绘图指南:第一步,观察横坐标;第二步,观察纵坐标;第三步,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年用点标出人口数量;第四步,注意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过渡)探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
(板书)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图片,小组讨论并回答:1.算一算,从1950年到2020年,中国每间隔10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分析计算结果,你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2.按照中国的这种人口增长趋势,估计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大概是多少?生1:(1)分别增加1.1亿、1.9亿、1.4亿、1.5亿、1.3 亿、0.7亿、0.7亿。
1970年前增长加快,1970年后增长有减慢趋势。
生2:(2)2030年约为14.8亿。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图片,小组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教师总结:中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过渡)虽然中国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
依据联合国发表的世界人口报告,2020年,世界人口达77.53亿,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8.57%。
近200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可能超过90亿,届时中国人口将不到世界的1/6。
(过渡)人口数量的过多,会带来人口红利,但同时会增加许多社会问题。
例如,人口过多,影响出行体验;人口过多,增加就业压力与影响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人口数量激增的问题,我国出台了什么政策呢?(板书)三、中国的人口政策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
现在请大家展示课前作业,调查家庭中近几代人人口状况。
为什么同辈平均人数在减少?生:优生优育。
调查家庭中近几代人的生育年龄,完成下表为什么晚辈平均生育年龄在增大?生:晚婚晚育。
我们总结下刚才碰到的问题,并且根据目前的人口调控政策,请大家给出答案。
生:人口政策: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口素质也显著提升。
2021年,修订通过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是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随着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总结:你们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很具有社会责任感。
的确,从2016年、2021年我国放开了计划生育政策。
政策总是处于良性的变化过程,目的就是为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过渡)我们从人口数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人口总数及变化情况。
下面,我们从人口空间角度研究人口分布情况。
根据QQ在线人数分布和阿里菜鸟物流预警图,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呢?生:中国人口分布差异大。
(板书)四、人口分布疏密不均研究人口分布的差异,需要借助人口密度这个数据来分析,如何计算人口密度呢?生:人口密度等于某区域的人口数(人)除以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试着计算2020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生:150人/km²。
读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小组讨论,完成下表,并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的人口密度,试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生1:山东人口……生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
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说一说中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生:黑河—腾冲线以东,人口密度多在100人/千米2以上,人口密度大;以西地区人口密度多在10人/千米2以下,人口密度小。
黑河—腾冲以西面积占57%、人口占6%,黑河腾冲以东面积占43%人口占94%。
这个规律是由胡焕庸先生发现的,1933年,提出了黑河——腾冲地理分界线,他是我国近代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板书)1.分布特点:黑河-腾冲线西北的地区人口稀疏,东南地区人口稠密。
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小组讨论,合理推测,完成下列任务:生:1.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2.沿海、沿河、沿湖人口多;干旱荒漠人口少。
3.经济、交通发达地方人口多;经济、交通落后人口少。
4.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地方人口多;偏僻农牧业区人口少。
5.汉族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过渡)根据现象剖析本质。
根据人口分布特点,分析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结合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和中国交通图,通过小组合作,归纳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形成原因。
生: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因为东部地区沿海、沿河,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平坦,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多;西部地区多干旱荒漠,多高原和山地,经济和交通运输落后。
分析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思维。
生1:气候,暖湿季风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生2:地形,平原盆地人口多于高山高原。
生3:开发较早地区人口多于偏远地区人口。
生4:沿江沿海交通干道人口多于交通不便地区。
生5:人口因经济、自然和政治因素迁徙。
【课堂小结】【当堂练习】1.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为()A.11.7亿B.14.4亿C.12.9亿D.15.5亿读下表(单位:万人,万千米2),完成2~3题。
63.80%36.20%50.32%49.68%0%10%20%30%40%50%60%70%2000年2010年农村城市2.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增长最迅速的是 ( ) A .北京市 B .甘肃省 C .山东省 D .湖南省3.表中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 ) A .北京市 B .甘肃省 C .山东省 D .湖南省 4.关于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西部地区人口多,东部地区人口少 B .山地、高原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少C .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D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少 读我国城镇与农村人口百分比柱状图,完成5~6题。
5.2010年的农村人口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 ( ) A .9.8% B .15% C .32% D .13.48%6.2010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总数约为(总人 口13.7亿)( )A .5.61亿B .6.81亿C .3.23亿D .7.13亿【参考答案】1.B 2.A 3.B 4.C 5.D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