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2009年02月08日星期日 17:20乙型肝炎病毒 (HBV)血清标志物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呈一种双层外壳球形颗粒,分为核心和外壳两个部分。
核心部分 (即核心抗原HBcAg)在肝细胞核内产生,外壳部分 (即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浆内形成。
由于胞浆内形成的HBsAg过多,没有足量的HBcAg与之装配成病毒,从而把过剩的HBsAg释放到血循环中,还有一种e抗原 (即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及DNA聚合酶活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活跃的标志。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1为阳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通过非肠道或者不明显的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血液、唾液、性液,乙型肝炎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存在HBsAg。
HBsAg只是病毒的外壳,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其阳性常见于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乙型肝炎如果半年之后HBsAg不消失,即为慢性HBsAg携带者。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lgM复合物【正常值】阴性 (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HBsA-IgM是HBV感染、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见于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阳性转阴提示感染康复,持续阳性表示疾病转为慢性。
3.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抗HBs为HBV的中和抗体。
①阳性为乙肝疫苗注射后机体产生抗体后的正常反应;或者注射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②如果没有接受过乙肝疫苗注射,表示机体曾经感染过HBV,现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具有一定免疫力,有保护作用。
4.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①阳性表示正患有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具有高度传染性。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
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一)转氨酶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
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
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
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
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
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
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
肝功能四项
肝功能四项肝功能四项是一种常用的检查肝脏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包括四个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这四个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排毒、合成等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指标的意义和相关临床意义。
1. 谷丙转氨酶(ALT):ALT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ALT的升高表明肝细胞的损伤。
常见的引起ALT升高的原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正常情况下,男性ALT的参考范围为10-40 U/L,女性为9-32 U/L。
2.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类似,AST也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AST会释放到血液中。
AST 的升高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损伤,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组织(如心肌、肌肉)的损伤。
因此,AST升高并不一定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男性AST的参考范围为8-37 U/L,女性为7-34 U/L。
3. 总胆红素(TBIL):胆红素是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将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然后经过胆道排泄。
当肝脏功能不正常时,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引起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包括肝炎、胆道梗阻等。
正常情况下,总胆红素的参考范围为2.5-17.1 umol/L。
4. 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是胆红素的一种形式,它是在肝脏中被转化的产物。
直接胆红素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的参考范围为0-6.8 umol/L。
总的来说,肝功能四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健康状况,检测肝脏疾病并指导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四项指标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有肝脏疾病,因此,如果检查出现异常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肝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11 / 48
三、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PTA < 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最主要指标
PTA值越低,出血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PTA < 30%预后不良,绝大多数死亡,因此动态
观察PT、PTA有助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PT逐渐缩短,提示病情逐渐好转
PT逐渐延长,提示病情逐渐加重
12 / 48
三、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方面:
1、评估各种原因所致肝炎和肝硬化的肝脏组织损伤程 度 2、了解某些药物、毒物,生物物理因子和某些全身性 疾病如心、肾、内分泌代谢疾病对肝脏的损害情况
5 / 48
一、常用肝功能生化检测的临床评估
3、推断肝脏疾病的病型,病程,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治 疗方案 4、辅助黄疸性质的鉴别 5、追综观察评估治疗效果并推测疾病的预后情况 6、确定肝脏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等等
14 / 48
三、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1、总蛋白,正常值:68—80g/L。
轻症肝病时总蛋白一般无显著变化。肝损时虽然白蛋 合成减少,但由于免疫刺激作用,r球蛋白产生增加 急性肝坏死时,多数减少,如减少至60g/L以下,表示 预后不良 肝硬化时,蛋白合成减少,总蛋白常显示低值 肝硬化时有血浆溶量增大,总蛋白被稀释而降低
白蛋白仅仅由肝脏合成,体内白蛋白40%在血液
中,肝脏每日合成约10克白蛋白,肝脏合成蛋白
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体内过量白蛋白丢失或被 破坏时,合成速度才会增加,肝受损时,白蛋白 的合成,在细胞内的运输和释放都发生障碍,从 而血清白蛋白减少
17 / 48
三、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白蛋白减少是肝硬化的特征
GST增高幅度:重肝>慢肝>急性>肝硬化
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简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体液如血浆、胆汁、脑脊液、唾液中。
当富含 ALT 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LT活力上升,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呈正比。
参考范围:成人5~40U/L。
(二)临床意义(1)肝胆疾病(2)其他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
(3)用药: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调血脂药。
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011A(一)简述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人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
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细胞通透性增加,AS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上升。
参考范围:成人8~40U/L。
(二)临床意义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AMI)(2)肝脏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肿、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
(3)其他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
(4)用药见ALT类“临床意见”。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一)简述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是将肽或其他化合物的γ-谷氨酰基转移至某些γ-谷氨酰受体上的酶。
γ-GT主要存在于血清及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如在肾、胰、肝、大肠、心肌组织中,其中以肾脏最高。
连续监测法:<50U/L。
(二)临床意义γ-GT 升高见于:(1)肝胆疾病(2)胰腺疾病(3)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肝功能临床意义
肝功临床指南1、血清蛋白〔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血清总蛋白60-80g/L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简单混合物。
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别。
血浆中的白蛋白、a1、a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
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帮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看,预后推断的指标。
减低见于长期慢性发热、大面积烧伤〔白细胞增多〕,恶性肿瘤、肝癌〔淋巴细胞和核细胞增多〕,肝功能严峻受损、肝坏死、肝硬化〔谷丙转氨酶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浆膜渗出性损害、结核病、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吸取不良综合征,养分不良、贫血〔红细胞,红蛋白稍偏低〕等。
增高见于大量出汗、多发性骨髓瘤、腹泻、巨球蛋白血症、严峻呕吐、中毒等。
血清白蛋白40~55g/L清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调整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靠清蛋白维持,血浆清蛋白浓度过低时,其胶体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间隙潴留水分过多,呈现水肿。
临时在尿中觉察的清蛋白常表示肾的某些病变。
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峻脱水和休克、严峻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降低:(1) 蛋白质丧失,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峻烧伤和肾脏疾病。
(2)合成障碍,肝脏功能特别。
(3)养分不良或吸取不良。
血清球蛋白20-30g/L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血清蛋白,球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蛋白,根本存在于全部的动植物体中。
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因此也有人称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
由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球蛋白中以r-球蛋白为主〔占血清蛋白9%-18%〕,球蛋白增高可见于:1、慢性炎症和感染。
2、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3、M 蛋白血症:骨髓瘤,淋巴瘤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A/G 比值(白球比)正常值为1.3-2.5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关键指标。
临床生化指标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判断及氨基转移酶增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增高等指标疾病和临床意义
临床生化指标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判断及氨基转移酶增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增高等指示疾病和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肝功能检查主要用于发现人体是否有肝脏损伤,是否有隐性黄疸,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判断肝病的种类,以及评估价疗效等。
下面介绍常见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
氨基转移酶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广泛存在于身体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内含量最多,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伤,即可使血清中酶活性增高1倍。
ALT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ALT增高主要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以及胆囊炎等。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熬夜后ALT有可能升高。
若出现该情况,应在充分休息后复查。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存在于全身各种组织中,以心肌中的含量最丰富,在肝脏中含量为第二位。
当心肌细胞和肝细胞有损伤时,血清中AST活性明显升高。
AST增高主要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胆囊炎,以及胆石症等。
白蛋白降低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
白蛋白降低是肝脏严重受损或机体营养不良的重要指示,如需做进一步的检查,可增加总蛋白和球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比值)。
当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1时,提示肝脏严重受损。
白蛋白降低主要见于肝细胞病变、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营养不良等。
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脏实质性损害。
总胆红素增高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之和。
如果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21.0 μmol/L),不管直接胆红素偏高,还是间接胆红素偏高,意义都不大。
如果总胆红素在21.0—34.2 μmol/L,可能是隐性黄疸,此时若氨基转移酶(AST和ALT)也升高,肝炎可能性大,应进一步检查,查找原因。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增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血液透析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
04
肝功能指标检测的注意 事项
检测前准备
空腹检测
肝功能指标检测通常需要空腹进行,以避免食物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避免剧烈运动
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肝功能指标的 检测结果。
避免药物摄入
检测前应避免服用可能影响肝功能指标的药物。
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遵守操作规程
检测过程中应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营 养状况和身体状况,有助于医生制定 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肝功能指标检测,医生可以及时 发现潜在的肝病风险,从而采取预防 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已经出现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定 期的肝功能指标检测可以监测病情的 发展,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 止病情恶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时监测肝功能状态。
基因检测技术
03
利用基因检测方法预测肝脏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进展,为早期干
预
发现新的肝功能相 关指标
研究并发现新的肝功能相关指标 ,以更全面地评估肝脏功能和疾 病状态。
02
03
指标组合应用
动态监测
根据临床需求,将多个肝功能指 标进行组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和 预测的准确性。
甲胎蛋白(AFP)
肝癌特异性标志物,升高提示肝癌可能性。
乙肝病毒标志物
用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 HBeAg)等。
03
肝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 意义
评估病情状况
肝功能指标检测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状 况。
通过肝功能指标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肝脏功能的异常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临床意义:对肝实质病变的诊断及病程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也可使结果升高,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0—40 IU/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
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升高。
注意事项: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3 总蛋白(TP)g/L正常参考值:60—85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
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的诊断、鉴别意义。
总蛋白升高常见于高度脱水、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造成的血液浓缩而致;总蛋白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及慢性肠道疾病等),合成障碍(如肝硬化)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及失血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4 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55 g/L临床意义: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营养价值;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保持;血清钙、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白蛋白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其成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
白蛋白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其白蛋白浓度上升。
白蛋白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5 球蛋白(GLB)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骨髓瘤、淋巴瘤等。
球蛋白降低常见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体内球蛋白合成会减少。
6 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时称为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7 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2—20.5μmol/L临床意义:由于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密切关系,它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干功能指标。
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及含义
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及含义
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及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酶指标
- 谷丙转氨酶(ALT):肝细胞损伤或肝炎时,ALT释放增加,可以用来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 谷草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肝、心脏、肌肉等组织,肝细胞损伤时,AST也会升高,但AST升高的敏感性比ALT低,常常结合ALT来综合评估肝功能。
2. 肝细胞合成功能指标
- 白蛋白:肝脏是体内主要合成白蛋白的器官,白蛋白的水平
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种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依
赖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
- 总胆红素: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总胆红素的升高可
能与肝脏排泄功能障碍有关。
3. 胆道与胆汁生成功能指标
- 碱性磷酸酶(ALP):ALP可增高于胆道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也可用来评估胆道功能。
- 胆固醇:肝细胞合成胆固醇并分泌入胆汁,胆固醇水平的改
变可能与胆道或肝功能异常有关。
4. 肝脏代谢与解毒功能指标
- 尿素氮(BUN)和肌酐: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但它们也能反映肝脏的代谢活性。
- 尿胆原:尿胆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物质,尿中胆原的增加可
能与肝脏解毒功能不全相关。
以上仅为临床肝功能检测中较常见的指标与意义,实际检测项目及其含义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医生判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多种指标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肝功能检查指标正常值是多少各项检测指标临床意义有哪些
肝功能检查指标正常值是多少各项检测指标临床意义有哪些一、肝功能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谷丙转氨酶(ALT)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参考值为小于4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就是在急性与慢性乙肝与硬化活动,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的改变下,这个时候谷丙转氨酶就会从身体的细胞内溢出转移到血环血液中去,这样我们抽检结果就会偏高,而转氨酶反应的是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但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37μ/L,当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身体肝细胞内与身体的心肌细胞内均都有存在的,而心肌细胞的含量是高于肝细胞的,但是当肝脏受到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在临床上可以作为心肌梗塞一囧心肌炎的一个辅助的检查。
三、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临床意义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
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ALP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
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
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谷氨酰转移酶(GGT)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
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1. 引言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多
项指标可以了解肝脏的解毒、代谢、合成和排泄功能,对临床疾病
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常见的肝功能检查指标
2.1 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评估肝细胞损伤的常用指标。
它们
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水平的升高提示肝脏损伤。
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脂肪肝和药物性肝损伤等。
2.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产生的一种物质,通过检测胆红素的水平可以了解肝脏排泄功能的情况。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可以提示肝功能异常、胆红素代谢障碍等。
2.3 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和球蛋白是肝脏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检测它们的水平可以判断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蛋白血症可以提示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
3. 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脏疾病的存在或肝功能的异常。
根据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具体的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肝功能检查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4. 结论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和排泄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执行其各种生理功能的能力。
肝功能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酶和蛋白质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肝酶(ALT和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理解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肝脏疾病。
1.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之一,它们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
正常范围:ALT<45U/L,AST<37U/L。
当肝细胞受损,这些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酶活性升高。
ALT比AST更常用于评估肝脏损伤;而AST/ALT比值>1可能提示酒精性肝病,小于1可能是肝炎(病毒性或药物引起)的迹象。
2. 总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的,其中直接胆红素是游离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可反映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处理。
正常范围:总胆红素<1.2 mg/dL,直接胆红素<0.3 mg/dL。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胆道阻塞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会升高,可能出现黄疸等症状,提示肝胆道疾病。
3.总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的总量,白蛋白和球蛋白是其中两个主要的组分。
正常范围:总蛋白6.0-8.0g/dL,白蛋白3.5-5.5g/dL,球蛋白2.5-3.5g/dL。
低蛋白和低白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或肾脏疾病,而高球蛋白水平可能提示慢性炎症或免疫反应。
除了上述常用的指标,肝功能化验还包括凝血功能检测和血清胆汁酸检测等。
凝血功能通常用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评估。
正常范围:PT11-13.5秒,aPTT25-35秒。
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
血清胆汁酸是检测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浓度可能在肝脏疾病早期升高。
肝功能化验的临床意义是进行肝脏疾病的诊断、评估和监测。
肝功能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和区分肝脏疾病的不同类型,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肝酶:肝酶是指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的酶类物质,常见的肝酶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和AST被广泛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炎活动性。
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水平较低,但当肝细胞损伤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到血液中,血清ALT和AST水平会升高。
因此,ALT和AST水平的升高是肝功能异常的指标之一2.肝蛋白:肝蛋白是指在肝细胞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的蛋白质,常见的肝蛋白有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最重要的蛋白质之一,它主要由肝脏合成。
白蛋白的合成功能受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因此,血清白蛋白水平可反映肝脏合成能力和预测营养状况。
3.胆红素:胆红素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由肝细胞转化为胆红素结合的形式后,由胆管从肝脏排出。
胆红素的升高可表明肝脏合成胆汁过程中的障碍,如肝功能不全或胆道梗阻。
胆红素水平检测是判断黄疸原因的重要指标之一4.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是肝脏另一个重要的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溶解平衡。
因此,肝功能异常时,凝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的延长可提示肝功能异常和凝血系统的紊乱。
除上述指标外,肝功能检查还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氨、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的测定。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常见的脂代谢指标,血液中的异常水平可提示脂类代谢紊乱,影响肝脏功能。
氨和LDH是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时常见的指标,血液中的异常水平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总的来说,肝功能检查通过测定多项指标,可以综合评估肝脏的合成、代谢、排泄、解毒和调节等功能,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解读肝功能检查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管理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
临床分析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与解读
临床分析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与解读肝功能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肝脏状况以及肝疾病的严重程度。
通过对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与解读进行分析。
一、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蛋白质、分解代谢、解毒等。
通过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正常功能及异常情况,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具体来说,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肝疾病: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疾病。
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的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汁排泄功能障碍;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的异常可提示肝功能异常。
2. 判断肝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严重肝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异常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ALT、AST的水平升高提示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干预病毒感染,以避免进一步的肝脏损害。
3. 评估肝脏病变程度: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反映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例如,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与肝细胞坏死的程度密切相关,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下降与肝功能不全的程度相关。
通过对肝功能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肝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肝功能检查包括肝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等多个指标,各项指标的异常值反映了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或功能异常。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肝功能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解读:1.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这两个酶的水平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损伤。
ALT水平的升高常见于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而AST水平的升高则可能与心肌、肌肉等其他疾病有关。
血清ALT和AST的升高程度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2.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产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常见于胆汁淤积或代谢紊乱。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值为小于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均可升高。
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与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胞线粒体中。
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
如果测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s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3、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
ALP经由胆道排出。
因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瘤)均可使ALP上升。
4、谷氨酰转移酶( -GT):健康人血清中-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5、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TP为60-80克/L,A为40-55克/L,G 为20-30克/L,A/G为1.5-2.5:1。
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血清总胆红质()和直接胆红质(Bc):肝病时出现黄疸,TB和Bc均可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为2-20umol/L,Bc小于3.4umol/L,如Bc明显升高,提示为梗阻性黄疸。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1临床意义[1]1.1血清谷丙转氨酶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
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
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
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
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
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1.2γ-谷氨酰转肽酶1.2.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
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1.2.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1.2.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
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
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1.3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
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一)转氨酶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
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
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
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
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
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
肝细胞损害严重者, 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
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二)血清腺苷脱氨酶(AD)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是嘌呤核苷酸循环中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意义。
1.正常值。
正常人的AD活性为5.3-20.1国际单位/升,平均值为14.6国际单位/升。
2.临床意义。
①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
急性肝炎病人AD与ALT一样,常早期升高,但幅度不及ALT。
ALT恢复正常而AD持续升高的病人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
故测定AD 较ALT能正确反映急性肝为病人的恢复情况。
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
AD活性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升高。
③鉴别黄疸。
AD在阻塞性黄疸病人很少升高,即使升高也属轻度;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普遍升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一般LDH总活性为100-300单位,平均为185±10.9单位。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H活性增高。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病人,LDH活性常显著增高。
其临床意义与ALT、AST一致。
肝炎恢复期,LDH为最早恢复正常的血清酶。
如LDH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常提示有某种并发症的存在。
肝硬化病人若病程中LDH活性增强,应怀疑并发肝癌。
测定血清LDH总活性对肝病诊断缺乏特异性,而LDH同工酶则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LDH1在心肌细胞分布最多,LDH5在肝细胞含量最多。
因此,对肝病病人测定LDH同工酶比测定LDH总活性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而仅LDH5升高,提示部分病人LDH5测定比其他肝功能试验敏感,且随着病情加重,LDH5也随之增高。
(四)血清胆碱酯酶(CHE)用比色法测定其正常值为30-80单位/毫升。
肝病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降低,主要是由于肝细胞损害后此酶合成减少,是反映肝脏贮备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CHE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
若CEH活性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轻型慢性肝炎病人此酶活性变化不大。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此酶与急性肝炎病人相似。
肝硬化病人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
重型肝炎病人血清CHE明显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续性降低;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降低。
(五)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是一组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类,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胆管上皮细胞含量最多。
其正常值依测定方法不同而各异。
临床意义如下: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一般阻塞性黄疸AKP升高较肝细胞性黄疸为高。
2.协助诊断肝内浸润性或占位性病变。
在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病人,AKP常常升高。
而在无黄疸病人,如发现AKP异常升高,需高度警惕肝内占位性病变;也可能为无黄疸型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不全梗阻。
3.协助判断肝病病人预后。
在严重肝病病人,胆红素逐渐升高,而AKP不断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严重。
(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于肝脏,正常值0-40单位/升(重氮试剂法)、0-50单位/升(对硝基苯胺法)。
临床意义如下:1.判断血清中升高的AKP来自于肝脏还是骨骼,骨患有骼疾病时γ-GT正常。
2.急性肝炎病人的γ-GT恢复较ALT为迟;如它持续升高,提示为慢性肝病。
3.若慢性肝炎病人的γ-GT长期升高,提示肝细胞有坏死。
4.有阻塞性黄疸时,γ-GT常明显增高,尤以恶性梗阻性明显。
γ-GT有4种同工酶,有肝实质病变时γ-GT1升高,患原发性肝癌则γ-GT2增高。
(七)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以肝、胰、胆、肾、小肠及子宫肌层含量较丰富。
正常人LAP活性为15-50国际单位/毫升。
临床意义如下:有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细胞受损害者,LAP均升高。
与AKP意义相同,主要用于判断胆管阻塞和肝内占位性病变,但在患有骨骼疾病时AKP升高而LAP不增高。
(八)血清5'核苷酸酶(5'N)是一种特殊的磷酸酯水解酶,仅作用于5'磷酸单核苷酸,正常人血清5'N活性为2-15国际单位/升。
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5'N活性升高,但骨骼疾病病人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比ALP高。
正常妊娠者的5'N活性亦升高,对此应加以鉴别。
(丁惠国张世斌)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二)加二、肝脏胆红素代谢的检测指标(一)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所测定的是血清中的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正常值:一分钟胆红素1.71 –7.0微摩尔/升,总胆红素为1.71-17.1微摩尔/升。
临床意义如下:1.诊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疾病。
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恶性贫血和铅中毒等。
此类黄疸病人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分钟胆红素浓度基本正常,SB/TB(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值小于20%。
而在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者,一分钟胆红素所占比例常40%-60%以上,故有助于诊断以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征的疾病。
2.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
有时血清一分钟胆红素升高(>7.0微摩尔/升),而总胆红素正常,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病人或无黄疸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胆道部分阻塞和肝癌病人。
有些病人在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后,一分钟胆红素仍可持续增高。
3.协助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者,一分钟胆红素在总胆红素所占比例低于阻塞性黄疸病人,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般来讲,SB/TB为40%-60%,常提示肝细胞性黄疸;SB/TB大于70%,常提示阻塞性黄疸。
(二)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正常值为1.71-17.1微摩尔/升。
一般认为大于20.5微摩尔/升有以下临床意义:1.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
血清胆红素测定是了解肝细胞坏死程度的一个灵敏指标。
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者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
总胆红素定量长期异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如黄疸短期内急骤加重,则表示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
肝细胞损害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但也不全如此。
如暴发型肝炎病人,血清胆红素可仅轻度升高,极少数亚急性肝炎病例可无黄疸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病人,血清胆红素可甚高而肝细胞受累较轻。
2.了解病人有无黄疸及黄疸程度、演变过程。
病人临床表现有黄疸时,其血清胆红素均增高,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可帮助判断黄疸的类型。
3.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潜力很大,且影响因素很多,因此仍不是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也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三)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正常时为阴性。
如为阳性有以下临床意义:1.怀疑有黄疸的病例,本试验可立即得到结果,是快速、简便的肝胆疾病筛选检查。
2.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在血清胆红素甚至一分钟胆红素升高前,尿中即可查到胆红素,比尿胆原还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在肝炎恢复期病人,尿胆红素可在黄疸完全消退前即消失,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3.如果血清胆红素增高,但是尿中胆红素阴性,提示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因为只有结合胆红素才能经尿排出。
临床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及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4.溶血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呈阴性反应;阻塞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病人亦呈阳性反应。
(四)尿液尿胆原测定正常人尿中仅含有少量尿胆原,定量测定约1-4毫克/24小时。
尿胆原含量超过正常见于肝实质性损害。
如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不能及时利用尿胆原,故尿内尿胆原明显增加;完全梗阻性黄疸病人,由于胆汁向肠道排出减少,尿胆原合成减少,故尿中尿胆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在黄疸消退以后,肝功能仍有障碍者,尿内尿胆原又复增加,并随肝功能好转而起伏。
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和溶血性黄疸者,尿胆原亦常增加。
梗阻性黄疸者尿内尿胆原持续阴性,提示为恶性胆道梗阻。
一般认为,尿内尿胆原测定反映肝实质损害,而胆道梗阻病人内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三、肝脏蛋白质代谢的检测指标(一)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为TP60-80克/升、A35-50克/升、G20-30克/升。
临床意义如下:1.急性肝炎、轻型慢性肝炎病人的血清总蛋白量一般无显著变化。
合并有营养不良时,白蛋白与球蛋白发生相反的变化。
总蛋白浓度视二者比例不同,可升高或降低。
肝硬化病人球蛋白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总蛋白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2.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白蛋白多为正常,其白蛋白降低的程度与肝炎病情程度相平行。
肝硬变、慢性肝炎、长期阻塞性黄疸病人白蛋白均可降低。
监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是估计预后的良好指标。
3.慢性肝炎病人的球蛋白增加,主要是γ球蛋白增高,α球蛋白稍降低,β球蛋白则高低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