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学习资料
和而不同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哲学概念“和而不同”一词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们常将此理解为人生处世之道,实则本文所论者乃作为社会领导—治理者的君子组织社会、治理国家之道,属于政治哲学范畴。
为加深对其理解,笔者拟将其置于更为广泛的思想世界中进行比较性分析,引入墨家、法家、庄子的相关论述作为参照,因为他们都从政治哲学角度谈论了“不同”与“同”。
和而不同的前提是“不同”的内在性和普遍性,如孟子所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天生万物与人,各不相同,故“不同”是人、事、物内在固有的状态。
对思考政治秩序的哲人来说,起始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人之间内在的、普遍的“不同”。
墨子的国家起源理论以“不同”作为自然状态之根本属性:“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义者,宜也,“人异义”意即人人各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对国家起源理论而言,此可谓之初始的、自然的“不同”状态。
墨子所谓初始的“不同”状态类似于霍布斯描述的每个人与所有人处在相互战争状态的“丛林状态”:“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因此,人必须走出初始的“不同”状态。
怎么走出?墨子的构想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然后,天子任命三公、诸侯国君,在基层立正长,而后墨子提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理,即“尚同”。
“尚同”有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同”的价值,二是“尚”通“上”,“尚同”即同于上,所有在下位者与在上位者保持同一。
两层含义密切相关,墨子认为,民众、官员应逐层向上看齐,所有人齐同于天子之义。
他还主张天子上同于天,这就对其权力有所限制。
法家必然同意墨家这一取向,《商君书》中反复出现一个词:“作壹”,君王引导、强制所有国民仅从事耕与战。
浅谈“和而不同”
浅谈“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
它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即尊重多样性和多元化,但又寻求共同点和统一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而“和而不同”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但我们也应该寻求共同点和协调之处,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多元文化是一种财富。
因为多元文化可以带来各种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创新。
正如美国一样,它拥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些人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经验和想法,从而使美国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并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
但是,多元化也会带来分裂和冲突。
因此,“和而不同”更需要我们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同时,通过平衡相似性和差异性,寻求共同点和互相尊重,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化和合作共存,从而获得巨大的文化红利和造福人民生活和福利。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和数字化使得世界不断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也在不断演变。
作为时代的人,我们需要更加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以及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和谐、平等和稳定的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文化多元性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互相了解和交流,更好地实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正解“和而不同”
正解“和而不同”正解“和而不同”作者:石毓智“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后来的学者大都沿袭这种说法,即把“同”理解为意见或者嗜好一致,“和”则理解成了“和气”、“和睦”。
然而这种解释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词义来理解古文的。
“和”讲的是整体效果,“同”说的是构成元素。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是具有个体意志和独立思想者,他们拥有不同的品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共同组成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和谐氛围。
然而“小人”则是同样的个体,思想行为单一,相互之间没有区别特征,结果就不会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整体效果。
这里的“不和”并不是“争斗”的意思,而是指不能产生“整体的积极效果”。
孔子说“和为贵”,并不是简单强调大家要“和和气气”,而是强调一个社会内部个体相互协作,从而为社会进步创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家和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处于“和”的状态,才会保证“万事兴”的最佳效果。
“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元素协同合作,从而产生最佳效果。
即“和”的目的是保证“最佳效果”,这一点最为关键,然而常为后来的学者所忽略。
“和”最早见于《左传》,其内涵几经演化。
最早人们认识到,美味佳肴必须用不同的食材来做,比如羊肉虽好,如果没有盐、葱、姜、蒜这些佐料也不好吃。
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即使有不同的元素,如果比例不对,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比如盐放多了,啥肉也不好吃。
也就是说,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必须有不同的元素,而且各个不同元素之间要合理搭配。
“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其精髓就在于强调不同的个体协同合作,其合力就会创造一个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环境条件。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小人之间却是该表达时不表达,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要想做个公正的人,就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抚点,就像君子那样,即使互相之间有异议,也能不存私心地表达出来。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3)“和谐社会”应该正是基于这种“和”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度的统一。
我们现在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而不是表面的和谐,是长久的和谐而不是一时的和谐。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如果我们都能以君子的做法,和而不同,那么,我们的家庭、单位就既可以一团和气,又可以不断发展。
如果从个体到团体都能做到和而不同,一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谈“和而不同”
谈“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西方寓言这样解释:“一群长着刺的豪猪聚在一起过冬,离得太远就会失去温暖。
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它们的刺会互相粘住。
只有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接近对方,才能保持群体的温度,避免刺伤对方。
”而这个适当的距离,其实是一种和谐却又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就是冷静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接受对方的观点。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会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卢梭说。
因为各种原因,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争执。
这个时候就要“劝好,不要停”,也就是说,要心平气和的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朋友,即使朋友不听,也不要再说了。
俗话说“水满就溢,月满就亏”,“朋友数量不够”,只会导致侮辱。
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精诚合作。
有人可能会说:“不同的路不同,但不和谐。
”人的出发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同。
怎么可能有合作的基础?”但电视剧《亮剑》中的和楚,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和谐而又不同而又真诚合作的典型: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泥腿”,一个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一个争取社会主义,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英雄带领部队密切配合,共同抗击入侵的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抗日救国的胜利之歌。
即使在内战时期,虽然两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不幸被对方打伤,但还是互相想念。
俗话说,“英雄惜英雄”和努力改变中国现状的共同信念,他们结下了跨越阶级的革命友谊。
和而不同,就是心胸宽广,包容一切。
“听了就黑了。
”吕不韦读了很多书,向100户人家学习,做出了《吕氏春秋》,最终会被后人称道;董仲舒集儒、道、墨(均为神学)之大成,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广泛接受各种观点,吸收其理性内核,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个社会如果一味求同,肯定会损害多元文化的发展。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思想界感到尴尬。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盲目西化和全盘否定,对和谐文化的共生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和而不同
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一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也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效率。在企业中,人员配备的异质性是取长补短的前提,合理搭配班子、组建团队对于企业的成功非常关键。
在人员配置上,需要注意让不同的人在性格特点方面实现互补。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成就丰功伟绩,与他两个得力的助手——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的精心辅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唐太宗商量国事的时候,房玄龄能够提出非常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难以在各种方案中做出选择。此时,唐太宗往往将杜如晦请来。杜如晦对问题略加分析,就能肯定或否定房玄龄的意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成就了一段“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
在人员配置上,需要注意让不同的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实现互补。此时,其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等就成为重要的考察变量。比如,在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中,有人擅长把握企业的战略方向,有人擅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有人擅长生产运营管理,有人擅长市场开拓,有人擅长主持技术攻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的企业自然能蒸蒸日上。
“和”是终极的追求,即人心所向、目标一致;“不同”是具体的手段,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人心齐、目标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异质性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相反,如果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雷同,即便人心再齐,也会由于某个“短板”的出现而影响整体的协作效率。
取长补短
异质性构成有效协作、合理分工的基础。墨子曾经形象地说明基于异质性所带来的效率提高问题:“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墨子·耕柱》)做任何事情就像修筑一堵城墙,能筑的人筑,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这样城墙才能筑成,协作带来了高效率。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与“同一性”相对。
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
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
“不同”为的是更“和”。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示例一
在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就是指大家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让、包容、尊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幸福,共存共荣。
我是我校合唱团队员,合唱团共分为4个声部,共用一个谱子,遵守同一个指挥的指令,各个声部的音调都不相同,却能唱出动听的歌声,可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和而不同”的最佳阐释。
示例二
我认为“和而不同”有助于一个国家更好的发展。
比如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就是对“和而不同”的最好的诠释: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人民和谐幸福,海峡两岸人民共存共荣。
对于“小家”而言也是一样,家人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庭才会和谐幸福。
只要我们都能做到“和而不同”,国家就会繁荣,社会就会和谐,人民也会幸福。
综上而言,“和而不同”对国、对民都是一个极好的守则,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有关和而不同的解析
和而不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伏尔泰“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 吸取孔子智慧,解决当代问题“和而不同”:用孔子的这一智慧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
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
很多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使它成为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纷争的原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之一。
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
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
他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办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
他说:“儒家所体现的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可以提供全球社群的丰富资源”,“在多元宗教的现实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才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用孔子的这一智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人类社会问题之一,是对大自然的无制约的索取,恣意掠夺和严重毁坏,引发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人类到底是“天人相分”、“主宰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解决这个问题,今人同样可以从孔子的儒家思想那里吸取智慧。
尽管古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先哲们已经思考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善待自然和尊重生命,孔子提出“泛爱众”,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博爱众生。
和而不同含义及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含义及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hé ér bù tóng
和而不同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相同自然不用合了,不同才需要合,但合不是融合,而是结合,二者区别在于融合后为一体,而结合才是真正的合而不同。
合而不同,表示一种接受,即我的观点虽不同于你,但认同你提出不同看法的权利,从而彼此相“合”,而不至于互相诋辱,甚至大打出手。
就像水与油同时“合”于一个杯子中,相互“礼让”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但并不相融。
和而不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
“和而不同”是现实的客观反映,它准确地表述了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为事物总是在各种差异中和谐发展,比方说,多种不同物种的植物以群落作为组织,相互协调而共生共荣,显得生机勃勃;一朵鲜花也扮演不出整个春天,只有万紫千红才是春。
常识告诉我们,离开多样性,世界就失去生机,变得死气沉沉;反之,多样而不协调,势必会混乱不堪。
既多样而又和谐,这便是“和而不同”。
由此引申到人与自然,一个失衡的地球是支撑不起现代文明大厦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谋生存、求发展,而不能破坏自然。
历史告诉我们,人和自然如不能达到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便会缺乏不可或缺的条件。
因此人们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始终将“和谐”作为标尺,做到一切“以和为贵”。
然而随着现代性思维的确立和扩张,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开始对立起来,人类作为主体性的膨胀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开始遗忘了生存家园的限度,沉醉于发展至上主义的迷魂剂;缺席了自然伦理的关怀,滥觞于消费享乐主义的狂欢宴;僭越了天人关系的和谐,孤行着人类中心主义的狂想曲。
其结果不但危及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更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命运。
现代性规划由此演变成理性支配世界、主观包容客观、主体征服自然的自我膨胀过程。
随着现代化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的充分暴露,必将引发当代人的生态主义觉悟: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生存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包括人在内的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构一种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因缘和合的和谐共生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真谛,实现人与自然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和谐发展,开创人与自然的“和谐”时代。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
人的祖先是猿猴,那是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身边到处都是绿色,吃树叶,住树杈,进化到现在的人时,自然还应保留着对绿色原始热爱的基因。
于是,现在人追求的绿色生活,更像是一种返祖现象,在高楼林立的城里住久了,想到森林里住几天,因此,许多人热衷于野营、野炊便顺理成章了。
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理解
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理解1. “同而不和”就像是一群人表面上在一起,但心里各怀心思,就好比大家都笑着说一起做事,可实际上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比如在一个团队项目里,有些人嘴上说着合作,实际行动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而“和而不同”则是大家能和谐相处,但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就像一个乐队,每个人演奏不同乐器,却能共同奏出美妙音乐。
2. 想想看,“同而不和”不就是那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吗?大家看起来是一伙的,其实根本不是一条心!就像有些朋友,平时总在一起玩,但一遇到事就各顾各的。
但“和而不同”多好呀,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爱好、观点,却依然能友好相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呀!比如家庭里,大家性格不同,但依然充满爱。
3. “同而不和”是不是有点像一群人在演戏,表面和谐,内里却矛盾重重?就好像职场上那些互相勾心斗角的同事们。
可“和而不同”是大家尊重彼此差异,还能愉快合作,就如同不同颜色的花朵共同组成美丽的花园!你说是不是?4. 你看啊,“同而不和”不就是那种假装团结实际散沙的情况吗?明明心里不乐意,还装作没事。
好比选班干部,有人为了当选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而“和而不同”呢,是大家虽然不一样,但能相互包容,就像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却能快乐相处,一起进步!5. “同而不和”难道不是很虚伪的表现吗?明明不合拍,还硬凑在一起。
就像一些社交场合,大家假笑着交谈。
但“和而不同”是多么真实又美好的呀,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梦想、追求,却能互相鼓励,这就像运动场上的队友,各自拼搏又彼此支持!6. 哎呀,“同而不和”就好像是硬要把方的东西塞进圆的洞里,怎么都不自在。
比如在一个讨论中,有人只是附和却不真心认同。
可“和而不同”是多么自然呀,大家不同却能和谐共处,就像森林里各种动物,各自生活又构成生态平衡。
7. 你想想,“同而不和”是不是就像一群人走在一条路上,却各怀鬼胎。
就像表面和谐的家庭,实际却有很多矛盾没解决。
而“和而不同”是大家即使走不同的路,也能相互理解,就像朋友们选择不同职业,依然关系亲密。
[原创]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
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
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
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
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
这就是和而不同。
后来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
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
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自然界万物乃至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结晶,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弘深的人生哲理。
在自然界中,野生的森林总是枝繁叶茂,只要不是人为砍伐殆尽,哪怕经历一场自然山火也会很快恢复元气。
这是因为自然生态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并在彼此间相互促进和制衡。
但是人造林和人类种的庄稼就不一样了,只要人类撇手不管就会枯萎荒废,一场暴雨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这是因为强制统一的结果。
一条小河在静静地流淌,一座小山丘挡住了它前进的步伐。
小河机智地转了个弯,不动声色地绕过了障碍,发现了另一条缓缓前行的小河,于是它们汇合到一起,共同流向大海。
虽然它们的源头不同,素昧平生,却能汇聚一起共同流向大海。
这是自然界万物给人类的启迪呀。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其实,“和谐”就好像多声部的合唱,整体的美妙和谐恰恰是由不同声部各具特色的声音互相融合而成。
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试谈“和而不同”
试谈“和而不同”摘要:“和而不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思想,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和而不同”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启示,秉承“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治国理政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和而不同;治国理政;命运共同体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字面意思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表面上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达事理的人,遵从客观规律,待人处事强调和谐,但决不随波逐流,不苟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就是“和而不同”。
与此相反,追名逐利的人,总是与世浮沉,盲目趋同,共同谋事而各怀异心,终究相妒、相争、相残,这是“同而不和”。
一、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含义极为深刻。
“和而不同”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它准确地表述了世界的“多样统一”,认为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尺度,一切“以和为贵”。
例如,多种植物共生一处,以不同的物种组成“群落”,相互协调而共生共荣,显得生机勃勃。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都保持一定的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坏,灾害就会到来。
又比如,若是一种声音不停地刺激耳膜,必然成为噪音;只有当各种音调有序地构成旋律,才能成为悦耳的音乐。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一个春天,只有万紫千红才是春天的景象。
同样,社会生活既要丰富多彩,又要相互协调,不可能都“一个样”,也不能互相倾轧、干扰。
常识告诉我们,离开了多样性,世界就没有生机,变得死气沉沉;反之,多样而不协调,势必会混乱不堪。
既多样而又和谐,这便是“和而不同”。
二、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对治国理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而不同的要旨可归结为三个层次:社会中人和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和认识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在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局面达到和谐。
和而不同的理解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辩证思维方式,其核心精义是“和”。
“和”字,以及“和”的概念在《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已经有了清晰深刻的表达,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些关于“和”的阐述主要指人与神的和谐关系或中华大地上诸国间的政事和顺。
西周末期的伯阳父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赋予“和”哲学思辨的深意。
从哲学的视角看,“和”是从普遍性、共性着眼,使不同的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协调协同,进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或者创造新的事物的动态过程。
这相较于同质或同类事物的叠加,更加凸显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在差异矛盾的辩证中推进发展的哲学智慧。
春秋末期的孔子重视“和”的社会政治功能,进一步将“和”与道德践履结合起来,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经典论述。
道家老子也十分重视“和”,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观点,将“和”视为万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最佳境界。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前人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系。
他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太和即道”,它“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太和既是宇宙的本原,同时蕴含着宇宙的规则、客观世界运行中矛盾对立统一结构,因而,“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即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对立与矛盾必将“和而解”。
同时,“和”也是人们修养所要追求的目标,张载认为“心和气和”,从自身的本性出发穷理尽性而与天合一,达到“民胞物与”境界,就能进而获得自然、社会、国家和个人心境上真正的“和”。
随着“和”的概念与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化,古人们又继续深化了“和而不同”命题的思考,将其与“中”联系在一起,为“和”赋予了实践尺度。
《中庸》中论述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放在了万物发展循环、并行不悖的原则规律来看待,强调了万物运动变化与个人内在修养追求的和谐统一;进而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炼语言刻画了“和而不同”理念映照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发展智慧。
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
"和而不同"是一种哲学观念,强调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寻求和谐和共存。
它传达了以下几个哲学道理:
1. 尊重多样性:"和而不同" 鼓励我们尊重和接纳他人的差异,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它提醒我们在相互之间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中汲取智慧。
2. 和谐共处:"和而不同" 强调在多元的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处。
它鼓励人们以平等、宽容和互相理解的态度来处理冲突和分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合作与协调:"和而不同" 强调在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建立合作与协调的关系。
它提醒我们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共同的目标。
4. 创造性的碰撞:"和而不同" 强调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认为这种碰撞可以产生新的创意和创新。
它鼓励人们在多元性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思维模式。
5. 理解和宽容:"和而不同" 强调理解和宽容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仰,并尽力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背景,以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总的来说,"和而不同" 的哲学道理教导我们在多元性和差异性中寻求共识、和谐和发展,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它强调尊重、合作、创新和理解的价值,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衡的世界提供了指导。
2.和而不同
第二部分:通过北海若的话,阐说宇宙无 限,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并 对伯夷和孔子的“自多”进行 嘲笑。
4、艺术赏析
(1)整体构思:以寓言和对话来阐发哲理 整篇是一个虚构的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从文章体式上说,属于寓言体兼对话体。 抽象哲理的文学化表达。
(2)比喻的大量运用:形象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 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 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 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3)排比的大量运用:气势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 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 于道者,束于教也。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 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 虚。
•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 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 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 (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 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 马体乎? ——排比兼反诘,进一步增强了气势
2、“和而不同”的根据
• 《秋水》(节选)
通过河神与海神的对话,揭示了个人 在认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3、“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同”的价值
(1)思想文化上:《容忍与自由》胡适 “和而不同”才能容忍 (2)环境保护上: 《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 利奥波德 “和而不同”才能保护生态
三、作品精讲
《秋水》(节选) 1、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提出 “心斋”、“坐忘”等理论。
有关和而不同的解析
和而不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伏尔泰“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 吸取孔子智慧,解决当代问题“和而不同”:用孔子的这一智慧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
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
很多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使它成为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纷争的原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之一。
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
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
他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办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
他说:“儒家所体现的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可以提供全球社群的丰富资源”,“在多元宗教的现实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才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用孔子的这一智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人类社会问题之一,是对大自然的无制约的索取,恣意掠夺和严重毁坏,引发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人类到底是“天人相分”、“主宰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解决这个问题,今人同样可以从孔子的儒家思想那里吸取智慧。
尽管古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先哲们已经思考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善待自然和尊重生命,孔子提出“泛爱众”,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博爱众生。
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中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字面意思理解来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表面上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这里,讲的是为人处世的诀窍,更深一层的从治国的角度看,在《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
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它是这样区别“和”与“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
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不然就会“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对“和”与“同”的辩证思考,映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一些基本而又深刻的原理。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和而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可以对应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何为“和”?“和”可以对应于矛盾的普遍性。
何为“不同”?“不同”可以对应于矛盾的特殊性。
“和而不同”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符合。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对应于事物的“和”与“不同”,事物的“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事物的“不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事物有了不同的特性,才有可能发展;但是这发展可能是不平衡的,那么就玩在不同的事物间协调平衡。
而用来协调平衡的,便叫做“和谐”。
这样,就十分形象化、具体化地揭示了“和”与“不同”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矛盾具有同一性和对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与“同一性”相对。
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
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
“不同”为的是更“和”。
把这个理念放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它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教育的总目标为“和”,学校的老师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便是教师的“和”,也是教师的共性;但是每个老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为“不同”,即每个教师的差异性。
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老师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更加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都有与其年龄相符的脾气、习惯、智力水平等这便是学生集体的“和”,即普遍性;但每个学生拥有的环境、家庭,性格,经历等都有差异,这就是每个学生的“不同”,即差异性。
这就要求老师用自己教学时的“不同”去面对学生集体中个体存在的“不同”。
这使我又联想到另一个词“因材施教”。
大概这“因材施教”就是这“不同”的正解吧。
班级的教育管理要做到“和而不同”,我想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这个“和”即班级管理目标和要求。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就如低年级孩子由于刚入学校,年龄小又不懂事,班级管理就需要细致具体些,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细微习惯,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堂要求、课间要求等等,需要老师面面俱到,有条理、细致入微地提出要求。
当然这些要求都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为了达到“和”班主任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切记一个孩子,一个世界。
关爱每一个学生。
案例:我们班有个行为特殊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其行为冲动,常常失控。
比如上课大声怪叫,跑出教室,从不听课还要打周围同学。
才入学时由于我对他的不了解,我以班规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包括他在内。
可是很明显,他完全达不到要求,挨了不少批评和指责,他反而更加自我。
后来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对他放低要求,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要求他上课不往外跑,不怪叫,只要做到这点,哪怕上课
趴着睡觉或者做小动作,看小人书,老师都不会怪他。
他做到后,在同学面前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第二个阶段要求上课能偶尔听进一些老师讲的内容。
第三个阶段,再逐步要求跟上同学的思维。
提问能回答出问题,立即给予口头或者物质的奖励,比如红五星,小玩具。
这样一步步促进其改正。
两年下来,孩子的纪律得到明显改善,几近正常!班级的“和”指日可待。
哲学家莱布尼次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苏霍母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
”那么不同的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到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有的时候对于“不和”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心急如焚,怒火上升,批评孩子。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鼓励和信心。
而不应该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用同样的要求,简单相同的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如果这样,孩子的个性世界等于毁灭,这样的教育最终也是“不和”的。
可见“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处事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