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一)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伦理思想现代意义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叶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并且存在很多的严重问题。
例如,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等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由于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而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我们可以运用“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
“和”原指音乐上的重音的协调,而后才被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
在先秦时期,“和”的思想已经形成,那时候曾有过“和同之辩”。
最早通过“和”与“同”的比较而对“和”做出确切说明的春秋初期的史伯,在与郑植公讨论“周期弊乎”时曾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去和而取同”是遭致弊端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史伯强调了“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和限制。
同是排斥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它取消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
后来的史伯和晏婴的“和同论”进一步向我们揭示了“和”与“同”异于“和实生物”的道理。
“同”是抽象的直接的同一性;“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的具体的、辩证的同一性。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和”与“同”,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当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
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和”的最终旨归,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也就是说,它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
早在西周末年,约当公元前800年上下,郑国的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见《国语·周语》)。
史伯为了阐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则无法比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即春秋末期,齐国思想家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认为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见《左传》昭公二十年)他认为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是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意见“相成”“相济”,形成和的局面,方能生存发展;如果拒斥不同,追求一律,只能一事无成。
晏婴以佳肴和音乐为例说明,高明的厨师,调和五味烹制鱼肉,因五味的味道各异,经过彼此调剂综合,才制成美味。
音乐亦然,在主旋律之下,由急缓、疏密、刚柔、高低、强弱等不同音符,谱成一支曲子,使闻者感到悦耳。
君臣之间也应当如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晏婴认为如此切磋才是和谐。
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意义
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意义和而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人们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帮助我们理解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和而不同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并分享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和而不同的概念和而不同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理念:“一切都在流动,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们和事物之间的不同和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和而不同鼓励人们在保持独立和个性的能够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共同进步。
二、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和价值观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个体差异上,还体现在思想、经验、技能和才能等方面。
和而不同的理念鼓励人们接纳并尊重这些差异,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多样性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创新和进步上。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可以促进创造力和创新的发展。
当人们能够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时,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而不同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当人们能够接纳和尊重彼此的不同,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和谐社会不是指人们没有分歧或冲突,而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和处理分歧时能够保持理性、平等和尊重。
只有当我们能够和平地相处,并接纳彼此的不同之处,社会才能够实现持续的和平与稳定。
四、和而不同的挑战尽管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理论上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人们的偏见和歧视。
当人们拒绝接纳和尊重他人的不就可能出现偏见和歧视。
这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使得和而不同的理念难以实现。
消除偏见和歧视是我们实现和而不同的目标的重要步骤之一。
另一个挑战是沟通和理解的困难。
人们的不同语言、文化和背景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使得相互理解变得困难。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传承至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个概念强调,不同的个体可以相互融合,和谐共存,但是又不失其独立性和特点。
这种理念适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等。
下面将更具体地探讨这种观念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领域,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可以帮助不同的政治派别和社会群体相互包容,并在大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和协调。
在国家领导层,政治家需要具备包容性、智慧和谋略,以平衡不同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同样地,在企业领导层,管理者需要在团队中鼓励不同的声音和思路,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性和绩效。
在文化领域,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文化差异的群体实现对话、交流和融合。
当今世界变得日益全球化,各种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因此,能够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这些能力和技能变得至关重要。
在社会领域,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促进社会 diversification(多元化)。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有许多种族、文化、宗教和语言等差异。
如果社会中没有和而不同的心态,各社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不和谐,并演变为严重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肯定多元化和不同视角的观点,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
在组织领域,和而不同的观念可以促进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经验、技能和才华,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支持,可以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和效率。
但是,当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分歧和冲突的时候,就需要和而不同的心态,尊重每个成员的观点和贡献,同时寻求解决方案,达成共识,维护团队稳定。
总之,“和而不同”这种哲学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场景中突破僵局,解决问题,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个体和群体的独特性和特点,实现和谐共存。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抱着和而不同的心态,接纳多元化和不同的价值观,以共同发展的前景为目标,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陈前梓余素庄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摘要:“和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内涵都非常丰富的。
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巨人,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不谋而合。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政治意蕴和交往伦理意蕴,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个人观点与集体意志二者间的关系,促进国际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启示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236-02在十九大的报告里,“和谐”一词屡次三番地出现,并呈现出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
和谐是在不同事物当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此只有和谐的实现,才能使得世界和平以及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要改变这种现状,人必须重新审视与检讨为人处世态度和行为。
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孔子就提出了与“和谐”这一理念不谋而合的思想,即“君子和而不同”。
一、哲学意蕴——叩其两端“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具有其内在复杂关系上的有机统一,不同的事物之间在和谐中共生并且相辅相成。
“和”就是从“不同”中找出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事物的多样性中寻求和谐统一。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说道:“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包容‘异’;而‘和’不但能包容‘异’,且必须有‘异’,才可以称其为‘和’。
”因此,“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孔子从“和而不同”的理论思维方法出发,在认识领域中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
这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包含的哲学意蕴。
孔子把矛盾的双方概括为“两端”或“异端”,强调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事物,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要把握事物的两端,从而做到“执两用中”。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论文摘要:“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
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人研究。
从更深层次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我国正逐步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人们必然要继续解放思想,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关系进行及时调整、重新定位,以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在我国思想史上,“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没有拘泥于原始朴素的内涵,而是与时俱进。
即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地被挖掘、丰富和发展。
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和而不同”的观念肇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如《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现为对立与统一。
“和”为同一体,“不同”为其对立的双方。
但这里的“和”绝不是“不同”两者的简单凑合,而是建立在“不同”双方都具有的根本属性这个基础之上的矛盾统一体.它是“不同”对立的条件:“不同”也绝不是“和”的任意选择.而是建立在“和”这个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矛盾对立双方,它是统一于“和”的前提。
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和而不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和而不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想,强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下,人们可以和平共处且互相尊重。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因
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且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
首先,和而不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
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这也意味着他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并尊重这些差异,并从中学习和吸取经验,那么我
们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和而不同也可以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
当我们尊重并欣赏彼
此之间的差异时,我们会更容易地建立起互相信任、支持和合作的关系。
这样一来,社区内部就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为共同目
标而努力。
最后,和而不同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冲突。
当我们接受并尊重彼此之
间存在的差异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并避免由于误解或偏
见而引发的冲突和争端。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加和平地共处,并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总之,和而不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增
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并避免冲突。
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和尊重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实现更好地共处和
合作。
试论“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观念,对当前解决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要加以创新和发展,这也是体现当代价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当代价值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能够突破固执已见的桎梏。
由此带来的更加便利快捷的文明传播,助推着文化大跨步的发展,各种文化现象的融合与交织,勾勒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迥然不同的鲜明特色,奉呈出文化创新的层出不穷和精彩各异的文化盛宴。
当今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承前启后,保持长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继承了“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表现出各种文化和谐共存的繁荣景象,可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多元化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1.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就是通过协调“不同”,达到和谐统一。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于其提出伊始,就体现出一种较强的思辨色彩,生动且朴实地揭示了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内在关系,从价值取向上肯定了事物是多样的统一,并指出这种多样能够相辅相成。
其首要内容是“和”精神,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而不同”的思想从自然领域上升到社会关系领域,从关注人格的角度将“和”与“同”看作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
将“和而不同”的思想提升到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他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人际关系方面应以保持和谐为最高境界,形成了“贵和”“尚和”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和”思想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兼容并包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兼容并包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有充分体现,诸子百家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注重彼此学习借鉴。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强调“仁”“礼”等核心概念的同时,集聚了佛家和道家的文化精髓,秉承了兼容并包百家之学,形成了多种文化形态的社会文化体系,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几千年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009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同之辩”的历史追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发现有“和”“同”二字的记载。
如在《周礼》《周易》《国礼》《左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和”“同”二字的论述,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和则安。
”[1]《周易·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礼记·月令第六》载:“天地和同。
”[1]等。
此时的“和”与“同”意思相近,“和”是和谐、和平、调和的意思,“同”则为相同、平等之义,此二字尚未含有相反的意思。
最早对“和”与“同”进行哲理性探讨并论证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是西周周太史史伯。
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阳甫在与郑桓公探讨治国得失时,对“和”与“同”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一番颇有启发意义的哲理阐述。
史伯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2]史伯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事物相“和”才能生成新事物,“若以同裨同”,即事物之间若只有一致性,排斥差异、多样性,那么事物将无法达到长久的发展。
这表明史伯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由事物的构成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和”与“同”的辩证关系,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并通过调和以达到和谐的事物才能生生生不息,排斥差异而形成的事物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史伯把“和同之辩”延伸至政治领域,他认为国君如果只听取与自己相同的意见,却排斥其他不同建议,长此以往,会导致政治腐败,从而造成社会动乱的局面,危害极大。
史伯对“和”与“同”所做的哲理阐述,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开拓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进一步论证了“和”与“同”之间的差别。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车赶来了。
因此,景公认为满朝官员,只有梁一人是与他意见相“和”的。
晏婴回答齐景公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
浅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作者:姜沂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8期【摘要】孔子的“和而不同”是继承春秋前“和”、“同”概念,尤其是史伯和晏婴的“和同之辩”基础上形成的。
“和而不同”充满朴素的辩证因素,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
时至今日,“和而不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和”或“和谐”一直以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精神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的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现如今中国更是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儒家的和谐观是一种充满辩证精神的普遍的和谐观。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是其中最根本的内容。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探索“和而不同”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而不同”的来源“和”“同”二字最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尚书》、《周易》、《周礼》、《国语》、《左传》等典籍中也都有“和”、“同”的文字记载。
例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辞》:“保合大和,乃利贞。
”又《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又《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在这些例子中,“和”“同”二字都有和谐、相合的含义,基本概念相近,并无相反的意思。
最早探讨“和”、“同”关系的是西周末年的周太史史伯,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即事物的统一体是多种不同生物或不同因素综合而成的,如果只有“同”的话,事物就难以存在。
不过,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统一的,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他理解的“和”,实际上是调和。
和而不同含义及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含义及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hé ér bù tóng
和而不同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相同自然不用合了,不同才需要合,但合不是融合,而是结合,二者区别在于融合后为一体,而结合才是真正的合而不同。
合而不同,表示一种接受,即我的观点虽不同于你,但认同你提出不同看法的权利,从而彼此相“合”,而不至于互相诋辱,甚至大打出手。
就像水与油同时“合”于一个杯子中,相互“礼让”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但并不相融。
论述百练: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百练: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一: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
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
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
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
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
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
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
《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
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
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
“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
“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
《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
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
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
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摘要:“和同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
“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
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和同之辩”“和而不同”意蕴现实价值“和同之辩”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哲学内容和哲理意义。
它虽历时不长,但却表现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状况,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全文试图在“和同之辩”的发展演变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和特征及其具有的现代理论价值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和同之辩”的历史渊源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对答郑恒公问话时明确地论述了“和”的概念。
“(郑恒公问于史伯)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
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
夫和实生物,同者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补同,尽乃弃矣。
……夫如是,和之至也。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专同,天夺之明,欲无蔽,得乎?”(《国语?郑语》)在这段话中,史伯为了使郑桓公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他从辩证法的高度对“和”与“同”的区别作了系统的说明,从而开启了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先河。
史伯的“和同之辩”严格区别了“和”与“同”这对范畴的含义和功能。
他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就是以一种元素同另一种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与统一;“同”就是“以同补同”,即同类事物相重合,或单一事物简单相加,否认矛盾与差别,是绝对等同。
春秋末年,齐国政治家、思想家晏婴在史伯“和同之辩”的基础上,在与齐景公讨论君臣关系时再一次阐述了“和”与“同”的差异。
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论“和而不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自然界万物乃至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结晶,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弘深的人生哲理。
在自然界中,野生的森林总是枝繁叶茂,只要不是人为砍伐殆尽,哪怕经历一场自然山火也会很快恢复元气。
这是因为自然生态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并在彼此间相互促进和制衡。
但是人造林和人类种的庄稼就不一样了,只要人类撇手不管就会枯萎荒废,一场暴雨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这是因为强制统一的结果。
一条小河在静静地流淌,一座小山丘挡住了它前进的步伐。
小河机智地转了个弯,不动声色地绕过了障碍,发现了另一条缓缓前行的小河,于是它们汇合到一起,共同流向大海。
虽然它们的源头不同,素昧平生,却能汇聚一起共同流向大海。
这是自然界万物给人类的启迪呀。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其实,“和谐”就好像多声部的合唱,整体的美妙和谐恰恰是由不同声部各具特色的声音互相融合而成。
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试谈“和而不同”
试谈“和而不同”摘要:“和而不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思想,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和而不同”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启示,秉承“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治国理政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和而不同;治国理政;命运共同体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字面意思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表面上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达事理的人,遵从客观规律,待人处事强调和谐,但决不随波逐流,不苟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就是“和而不同”。
与此相反,追名逐利的人,总是与世浮沉,盲目趋同,共同谋事而各怀异心,终究相妒、相争、相残,这是“同而不和”。
一、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含义极为深刻。
“和而不同”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它准确地表述了世界的“多样统一”,认为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尺度,一切“以和为贵”。
例如,多种植物共生一处,以不同的物种组成“群落”,相互协调而共生共荣,显得生机勃勃。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都保持一定的平衡,一旦平衡遭到破坏,灾害就会到来。
又比如,若是一种声音不停地刺激耳膜,必然成为噪音;只有当各种音调有序地构成旋律,才能成为悦耳的音乐。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一个春天,只有万紫千红才是春天的景象。
同样,社会生活既要丰富多彩,又要相互协调,不可能都“一个样”,也不能互相倾轧、干扰。
常识告诉我们,离开了多样性,世界就没有生机,变得死气沉沉;反之,多样而不协调,势必会混乱不堪。
既多样而又和谐,这便是“和而不同”。
二、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对治国理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而不同的要旨可归结为三个层次:社会中人和人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和认识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在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局面达到和谐。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思想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思想作者:殷佳敏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6期摘要:在《中庸》开篇子思就提出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观点,这种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因此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中和、中庸的民族,但中庸、中和绝不是说我们就是一个一味求同的民族。
“君子和而不同”才是对这一理念的正确解读。
“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论是在个人层面上还是社会层面上,都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一、“和而不同”的概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论语·子路》。
什么是“和”?“和”,是指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什么是“同”?“同”是指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解释道:“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达成某一共同目的,君子各抒己见,争吵的不可开交,看似不同,实则都是在为了共同目标而奋进,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则只知道一味附和迎合大众的观点,互相吹捧,看似和谐,其实心怀鬼胎,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二、“和而不同”的再解释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
举两个例子: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说他的文章空洞无文,他的导师也一再劝他不要写“三岁小孩子的文章”,但他都一笑泯之,终于,他的散文集《花未眠》横空而出,轰动世界,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感动了多少纯真的心灵。
善于保持心中的那份不同,发现个性深处的“未眠花”。
再说沈从文。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他以自己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拥抱那古老的边城,小心翼翼地去保护她不让她受到任何尘世的污染,让灵魂以最纯真的方式存在。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
试析“和而不同”的哲学蕴涵及现实意义(一)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论文摘要:“和而不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用民族文化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系统论思想,而且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原则。
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赋予“和而不同”以时代内涵,对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联系,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人研究。
从更深层次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我国正逐步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人们必然要继续解放思想,对原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关系进行及时调整、重新定位,以适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在我国思想史上,“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没有拘泥于原始朴素的内涵,而是与时俱进。
即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哲学命题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地被挖掘、丰富和发展。
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和而不同”的观念肇自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如《周易·系辞》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但就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表现为对立与统一。
“和”为同一体,“不同”为其对立的双方。
但这里的“和”绝不是“不同”两者的简单凑合,而是建立在“不同”双方都具有的根本属性这个基础之上的矛盾统一体.它是“不同”对立的条件:“不同”也绝不是“和”的任意选择.而是建立在“和”这个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基础之上的矛盾对立双方,它是统一于“和”的前提。
“和而不同”的多重辩证和谐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018年第1期(总第270期)学习与探索Study & ExplorationNo .1,2018 Serial . No .270“和而不同”的多重辩证和谐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吴显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摘要: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上下左右以至内外关系,反映了古今政治、管理以及整个社会本身的多样、 复杂、差异和矛盾性要求。
发掘“和而不同”的多重辩证和谐内涵,有利于拓展其基本理论和当代价值的探讨 与应用。
“和而不同”的核心是“可否相济”;“和而不同”包括“有益于国家,违众而行”;“和而不同”是有同有 异,有顺有逆,包含“公心以应”的“附和”;“和而不同”是一种提倡批评和容纳异议的“治道”,也是“至公大同 之道”,还是为忠之道。
因此,“和而不同”应该说是一种辩证性的政治哲理。
关键词:“和而不同”;“献可替否可否相济”;“治道”;辩证性政治哲理中图分类号:B 21;D 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 2018) 01-0013-08“和而不同”思想产生于西周末期,其形成和 发展中所体现的核心内涵,表明它主要是政治哲 学概念。
专论“和而不同”的,有东汉刘梁《辩和 同论》、北宋彭汝砺《上神宗论近岁用言好同恶 异》、明代黄洪宪的《君子和而不同》、清代李清芳 的《好问教则裕,自用则小》等。
西周末史伯反对 “去和而取同”,“以同裨同”,主张“择臣取谏工 (官)而讲以多物,①务和同”等论,②也包含和而① 物,有杂色的意思,“杂帛为物”—汉郑元注,唐 贾公彦疏《周礼•春官宗伯》篇。
②韦昭注:《国语•郑语》卷十六《桓公为司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G ③杜预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十九《昭公二十春王正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何晏集解,陆德明音义,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三《子路第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赵岐注,孙奭音义并疏:《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 章句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对和而不同思想内涵的理解
对和而不同思想内涵的理解
普通人常常一窍不通,怎么能拿到不同思惙的理解?其实,理解不同思想的内涵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难度很大。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揣摩别人思想的方式以及深层次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了解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内涵。
当我们把每一种文化都仔细拆分开来,深入思考,放置在当下的背景阐释中,以此深入探究内在含义时,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不同思想的内涵。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并熟练掌握交流技巧。
只有把握住彼此及两边思想文化沟通方式,才能灵活而准确地把握住不同思想的内涵。
尽管理解不同思想的内涵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还是可以慢慢了解不同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试着把它们囊括,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中运用起来,成就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而有更开拓的视角和思考,从而收获更深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和而不同伦理思想现代意义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叶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并且存在很多的严重问题。
例如,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等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又由于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而解决这些冲突与困扰,我们可以运用“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
“和”原指音乐上的重音的协调,而后才被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
在先秦时期,“和”的思想已经形成,那时候曾有过“和同之辩”。
最早通过“和”与“同”的比较而对“和”做出确切说明的春秋初期的史伯,在与郑植公讨论“周期弊乎”时曾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去和而取同”是遭致弊端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史伯强调了“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和限制。
同是排斥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性,它取消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和”而不是“同”。
后来的史伯和晏婴的“和同论”进一步向我们揭示了“和”与“同”异于“和实生物”的道理。
“同”是抽象的直接的同一性;“和”是包含着矛盾和差别的具体的、辩证的同一性。
孔子依据对当时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经验认知,从“和同之辩”视角,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而获得和谐;小人只认同相同的意见,而排斥不同的意见,因此不和谐。
换言之,君子没有乖庆的思想,他能包容、兼听不同意见,能海纳百川,和谐相处;小人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同而不和。
这就是说,和、和谐、和合是在不同、冲突中求得的,同是排斥和、和谐、和合的,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社会、政治、国家、民族、宗教间复杂关系的方法,也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
张载对相争与相合也曾有过“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说法。
总的来说,和解是一个大趋势。
又如《中庸》中所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这恰恰是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舆论的主流是斗争论。
人们斥“和而不同”的“均衡论”为“庸俗机械论的饭辩证法的理论”。
这个时期,周恩来在处理中国同苏、美、日之间的关系时,均采取了寻求均衡求得稳定的非常现实主义的立场。
这种均衡论事周恩来留给后人较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均衡论就是“和而不同”论。
总之,所谓“和而不同”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是贯彻中庸思想(执两用中)必须提倡的正确方法。
二、“和而不同”中蕴含的伦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
人类作为自然界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产资料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需要。
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不断的变化。
因此,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关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原则正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所主张的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而,人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