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知识点

1.海伦·凯勒,美(国)作家,作品有《我的一生》、《我的天地》等。大学期间,她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这本书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以鼓舞。1964年她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2

3.作者这样安排她的光明的三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回答。对生命、亲情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等。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天?

三天的活动,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既表现内心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并以自己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有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说明她是何等善良;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6.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常时间凝视安妮老师的脸?抒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情?

海伦•凯勒要看的是面部的轮廓、面孔、眼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的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她对梅西太太的感激和尊敬,她视梅西太太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7.如何理解“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一句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体现了海伦•凯勒怎样的精神实质?(提示:请从作者是位残疾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8.如何理解“有些景象令人愉快,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于后者,我绝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她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她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她有着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凄惨和伤感”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9.在作者能看到东西的第二天里,作者要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作者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10.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提示: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在逆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

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积极、乐观。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11.作者重新面对黑暗有没有恐惧,失落,懊悔?

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

1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共7处)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提示:请同学们先找出这7处“有视力的人”,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13.作者从未看见过这个世界,为什么能把事物描写得细腻、贴切,生动可感?请举例分析。

首先是调动自己的触觉感知事物。在海伦的笔下,有关触觉的文字特别多,如“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树皮。在春天,我抚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有时,我感觉到一朵花可爱而柔润的肌理,发现它那不平常的卷曲。偶尔,如果我非常走运,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

上,我可以感觉到小鸟在音律丰满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

其次是努力挖掘潜能,在对虚构的三天生活的描写中,海伦·凯勒并不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是融入了情感与理解,加入了自己的体验和判断,如同一个正常人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比如:“我站在繁华的街角,只看看人,试图凭借对他们的观察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看到他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的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满同情。”

再次是想象。这三天的生活都是作者的想象,文章中随处可见假设的意味,随处让人意识到她视听的局限,使人觉得她不是真的在看、在听,而是在想象,她的想象让人感到丰富、逼真,甚至深刻。比如:“这些能够触摸的艺术品对我来说,是极有意义的,然而,与其说它们是供人触摸的,毋宁说它们是供人观赏的,而我只能猜测那种我看不见的美。我能欣赏希腊花瓶的简朴的线条,但它的那些图案装饰我却看不到。

14.主旨:

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以及对世人的忠告和提醒,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她对待生活的热切、坦诚和真挚,面对残疾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甚至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表露出作者对世间万物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作者所表达的生命伦理提醒人们要重视当下,重视现在,重视过程。提醒我们人生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平凡的世界和平常的生活。

15.写作特色

(1)想像丰富。

全文都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作者一直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作者先提出问题:“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作者安排了三天的活动,要看自己的老师、朋友,要看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要看看纽约城,看看日常世界,甚至要去看一下喜剧。这些活动纯属虚构,但给人一种活生生的感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顺着作者的“光明之旅”,我们也仿佛进行了一次充实而愉快的旅行。由此可见,作者有着非凡的想像力。

(2)心理描写生动、细腻。

从丰富的想像及流畅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作者的内心活动。文中有的地方直白地抒写内心世界,如“我多么渴望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经过缩写的地球的历史,以及陈列在那里的地球上的居民……”,表达了她急于了解自然界生命进程中的奇观的欲望。有的地方则通过叙述、描写表露心理,如“这里,在绿草坪、树木、鲜花的包围中,是一片整洁、小巧的房屋,到处充满妇女儿童谈笑奔走的欢乐,真是城市劳动者的安静的休息之所”,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喜悦、乐观,体会到她对平和、安宁生活的热爱。

(3)对比手法耐人寻味。

课文中的对比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凭触觉或他人的介绍所得的印象和“获得视力”后“所见”的对比,一种是作者“所见”和正常人所见的对比。前者意在表达一个盲人“重获光明”后的真切的心理感受,后者意在表达对正常人不重视视觉运用所作的批评和规劝。

(4)语言朴素、真挚。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技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