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的四个象限 心理学家研究打破社交不安全感悲惨循环
block人格发展模型

block人格发展模型BLOCK人格发展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安杰拉·布洛克(Ange- la M. Block)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
该模型主要由五个人格维度组成:稳定性、外倾性、责任感、社交觉察和开放性。
这些维度可以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以形成一个复杂的个体人格特征。
在下面的文本中,将对BLOCK人格发展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稳定性是指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程度。
具有高稳定性的人可能更能够应对压力和挫折,并保持平静和稳定的情绪。
相反,具有低稳定性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或情绪波动的干扰。
第二个维度是外倾性,它涉及个体对社交活动的兴趣和亲和力。
外向的人更喜欢社交互动,并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然而,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独处或与亲密的人交往,更注重个人内心世界。
责任感是第三个维度,它描述了个体对承担义务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态度。
具有高责任感的人通常会尽职尽责,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可靠和信任。
而低责任感的人可能更加随意、不负责任和不可靠。
第四个维度是社交觉察,它关注个体对他人情感和社交信号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具有高社交觉察性的人更加敏感和体贴,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相反,具有低社交觉察性的人可能更加自我中心,不太敏感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最后一个维度是开放性,它描述了个体接受新观念和对经验的开放程度。
开放型的人更加好奇、富有想象力,并愿意接受新的和不同的观点。
而保守型的人更喜欢稳定和熟悉的事物,并且不太愿意尝试新的体验或观点。
这五个维度在布洛克的人格发展模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组合。
在BLOCK人格发展模型中,这些维度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发展和改变的。
个体的人格特征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另外,人格的发展还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困难,这可能会导致其稳定性下降并变得更加焦虑或易怒。
汉堡模型概念

汉堡模型是一个用来描述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比喻。
这个模型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包括四个象限:
1.第一象限:既快乐又有意义,被称为“理想汉堡”。
生活在这类象限的人能够享受当
下所做的事情,并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2.第二象限:追求意义而忽视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这类人只追求未来的快
乐,尽管当前的行为可能很痛苦,但他们认为这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经之路。
3.第三象限: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型”。
这类人对生命已经
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
4.第四象限:关注当下快乐而非未来意义,被称为“享乐主义型”。
这类人只关注当下
的快乐,但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未来的痛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汉堡模型的相关文献。
学前教育学必背知识

学前教育学必背知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学前教育被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给他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以下是一些必背的知识。
一、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预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1. 感知运动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信息。
他们开始探索周围世界,通过不同的感觉学习事物。
2. 前预操作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具象思维,能够通过想象、模仿和符号来处理信息。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具体操作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他们开始学会分类、测量和推理,逐渐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和科学概念。
4. 形式操作期(11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概念。
他们开始具备更高级的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这些认知发展阶段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学习资源。
二、儿童情感发展除了认知发展,儿童情感发展也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情感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
1. 信任与不信任(0-1岁):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通过与亲密的照顾者建立信任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关爱和照顾,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不信任感。
2. 自主与怀疑(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对自我和自我能力的认知。
他们渴望独立,并通过尝试不同的活动来探索世界。
如果受到限制或遭受挫折,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
3. 自我主义与内疚(3-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并开始与同伴进行社交互动。
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和赞扬,但也会因为触犯规则而感到内疚和罪恶感。
4. 勤奋与自卑(6-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龄期,面临更多的学习和社交压力。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它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相关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流派又有怎样的观点?安全感需求是我们生存的必须,还是内心的缺失亟待填补?我们内心的焦虑、恐惧、防御、强烈的控制欲又从何而来?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
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
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
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
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
安全感的四个象限-心理学家研究打破社交不安全感悲惨循环

安全感的四个象限心理学家研究打破社交不安全感悲惨循环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安全感是人的第一愿望”,因为降生并非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产生了天生的被动感,决定了心灵上与生俱来的“不安”,也使“安全感”成为最重要的愿望。
从本质上说,安全感就是可以掌控一切的感觉,而“不可控制”就成为夺走我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
在日常生活里,当利益发生冲突,就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攻击的双方看似在争夺利益,实则在竞争控制权。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瓜分天下,究其实质,仅仅是为了得到自在一方的控制权,能够拥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岛”。
似乎占有的越多,打败的人越多,征服的版图越辽阔,自己就越强大,就越具有控制力,也就意味着更安全。
因为如果可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那就可以预防来自他人的伤害。
所以,攻击性越强的人,往往也是越需要安全感的人。
权力、地位、金钱……之所以如此令人迷恋,是因为在追逐它们的过程中,自我被扩张得很大,随着占有的东西愈多,掌控愈发有力,自己就愈发安全。
因此,人类的攻击行为并非是动物本能的劣根,而是我们用以驱赶不安的最基本的方法。
但是攻击行为的风险极大,通过攻击的扩张,很可能获得的和失去的一样多,反而会遭受因攻击而引发的下一轮不安。
所以,比起攻击,还有一种更高明的“扩张”方法——强大认知。
当周遭缺乏信息,将直接导致无法预知灾祸,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的更多——认知越强大,就越能掌握“先机”。
科学就是人类实现控制世界的扩张行为的成果,它保护了人类的安全岛:了解到地震的规律,让我们可以住到更安全的地面上;了解了气候变暖的威胁,让我们可以预防冰山融化的危险……人类从未间断过寻找外星人,就是希望在他们成为伤害我们的隐患前,能够掌控他们。
因此知识不仅仅是力量,更是完美的安全扩张。
很显然,比起攻击行为,强大认知是更巧妙的一种扩张。
如果你可以掌握肢体语言的判断能力,就可以找出上司心情最好的时刻,递上容易惹恼他的材料,在防止一场攻击的同时,安全的完成任务。
心理安全感的四要素

心理安全感的四要素
心理安全感的四要素包括:信任、尊重、支持和开放性。
信任是指在团队或组织中,成员之间互相信任,相信彼此的能力和意图,不会被背叛或伤害。
尊重是指在团队或组织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不会受到歧视或攻击,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支持是指在团队或组织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不会被孤立或排斥,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开放性是指在团队或组织中,成员之间保持开放的沟通,可以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不会被批评或指责。
这四个要素是心理安全感的基础,可以帮助团队或组织成员建立起信任和支持的关系,促进合作和创新。
- 1 -。
简述马斯洛需求原理

简述马斯洛需求原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性欲等。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饥饿、口渴、疲劳等不适,而且无法专注于其他更高级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类对物质和心理安全的需求。
这包括对个人安全、住所安全、工作安全和金钱安全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
第三,社交需求是人类对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这种需求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伴侣和社区成员的互动来满足。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
第四,尊重需求是人类对自尊和他人尊重的需求。
这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他人的尊重和成就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自卑、挫败和无价值感。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对个人潜力和成长的需求。
这种需求包括追求个人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展个人才能。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不满足和缺乏目标感。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满足了一个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下一个更高级的需求。
例如,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关注安全需求;当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关注社交需求,依此类推。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对需求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一个处在贫困地区的人来说,生理需求可能远远超过其他层次的需求。
因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类行为和满足需求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社交焦虑文献综述

社交焦虑文献综述四川师范大学 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期考试专用封面 学期考试课程名称: 社会性发展专题研究 考试时间: 2011 年_月_日 任课教师打分: __________密{二二二二二二_号学=一一会刘名姓业专二学理心育教与展发二级__W1二二院学一二二院学学科育教_任课教师签名: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体验,一定水平的焦虑对于个体保持正常的功能是必需的,但过分的焦虑将干扰个体的正常功能而成为病态的状况。
社交焦虑是焦虑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损害社会功能的、影响相当数量人口的心理疾患,又称社交恐怖症或者社交焦虑障碍。
本文主要从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社交焦虑的干预这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1社交焦虑1.1社交焦虑的界定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
1903 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
本世纪伊始,stocke:将其称之为“社会神经症”,并记载于病例中.最早提出“社交焦虑” 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aeelder(1966年),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的对象不同,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Soca11Anxiety)的病人,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如害怕在众人前脸红、说话、吃东西,害怕参加聚会等等。
1970年,Mark: 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社交恐怖症(Soeialphobia)的概念,以之代替了“社交焦虑”,并指出其基本特征是害怕自己在社交处境中被别人认为是可笑的。
由于当时行为主义的兴盛,人们对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兴趣随之不断地升温。
行为主义治疗家们仍然以社交焦虑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的回避行为:“他回避人群,是因为他有焦虑(DelpratoaMegl , ynn, xgs4)。
四象限法则对应的心理主题

四象限法则对应的心理主题
四象限法则是一种思维模型,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任务。
它将任务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代表一种心理主题。
这些心理主题包括:
1. 紧急且重要:这个象限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任务,需要立即处理。
心理主题是紧迫感和焦虑,因为任务必须尽快完成或会有重大后果。
2. 不紧急但重要:这个象限包括那些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任务,如制定目标、规划未来、学习新技能等。
心理主题是自我提升和目标实现的满足感。
3. 紧急但不重要:这个象限包括那些紧迫但对个人成长和目标实现没有直接贡献的任务,如回复电子邮件、参加无效的会议等。
心理主题是被迫和浪费时间的感觉。
4. 不紧急且不重要:这个象限包括那些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任务,如消磨时间、社交娱乐等。
心理主题是放松和逃避现实。
四象限法则通过将任务分类并明确心理主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优先事项,有效地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同时还能够有空间和时间处理不紧急但重要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效率和成就。
2022年心理健康知识点梳理400题(含答案)

2022年心理健康知识点梳理400题(含答案)简答题1.只有承诺是空洞的爱情。
答案:无2. 3岁婴儿的生理自我表现的最为突出。
答案:无3.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属于高级心理现象。
答案:无4.阿德勒从小就受到自卑感的困扰。
答案:无5.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大学生要完成的心理适应之一。
答案:无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注意:不讹传别人的短处;不打探别的隐私;不恶语伤人;不记恨别人的过错。
答案:无7.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我们适应环境、提高心理承受力。
答案:无8.占有式爱情中的“占有”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态。
答案:无9.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答案:无10.乔韩窗口的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
答案:无11.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答案:无12.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这一心理现象属于接近效应。
答案:无13.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有抑郁、焦虑、自卑、自负。
答案:无14.情绪的合理宣泄法有说出来、写出来、哭出来、喊出来。
答案:无15.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答案:无16.六七十年代的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物质匮乏的局面。
答案:无17.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自我意识比真实自我对于个体行为及人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答案:无18.国际心理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体现在4个方面。
答案:无19.出于寂寞而谈恋爱,属于游戏式爱情。
答案:无20.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自我包括:主我和客我。
答案:无21.大学生需要学会适应角色定位而产生的心理偏差。
答案:无22.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源于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
答案:无23.情绪的信号功能主要通过表情传递的。
答案:无24.个体处于心理健康维度图的浅灰状态时,通过锻炼身体是无法解决的。
答案:无25.对决定的事情付诸行动,并全力以赴,属于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内容。
DISC性格测试题分析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创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人的情绪反应,在此之前,这种工作主要局限在对于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失常人群的研究,而马斯顿博士则希望扩大这个研究范围,以运用于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因此,马斯顿博士将他的理论构建为一个体系,即―The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正常人的情绪”。
为了检验他的理论,马斯顿博士需要采用某种心理测评的方式来衡量人群的情绪反映-“人格特征”,因此,他采用了四个他认为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质因子,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以及Compliance-服从。
而DISC,正是代表了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在1928年,马斯顿博士正是在他的“正常人的情绪”一书中,提出了DISC测评,以及理论说明。
目前,DISC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500强企业的人才招聘,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权威性高。
上次保罗老师做的一个DISC测试保罗老师:他属于比较明显的D型,同时其他三种特质比较平均,所以主要参考D型特质,同时他也是一个比较平衡的人,领袖特质比较明显,同时又能照顾到其他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带领者。
测试结果的使用说明:计算你的各项得分,超过100分称为显性因子,可以作为性格测评的判断依据。
低于100分称为隐性因子,对性格测评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可以忽略。
如果有两项及以上得分超过100,说明你同时具备那两项特征。
Dominance-支配型/控制者高D型特质的人可以称为是“天生的领袖”。
在情感方面:D型人一个坚定果敢的人,酷好变化,喜欢控制,干劲十足,独立自主,超级自信。
可是,由于比较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显得粗鲁、霸道、没有耐心、穷追不舍、不会放松。
D型人不习惯与别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不会恭维人,不喜欢眼泪,匮乏同情心。
在工作方面:D型人是一个务实和讲究效率的人,目标明确,眼光全面,组织力强,行动迅速,解决问题不过夜,果敢坚持到底,在反对声中成长。
尔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答案82661

正确答案:√15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8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创立了心理学的一套词汇和言语系统,并且由于他的贡献使得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被社会重视,能够生存下去。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9催眠包含几类?(多选)正确答案: ABC10美国行为学派大量的理论基于( )实验正确答案: A1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正确答案:√2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正确答案:C5哪一项不属于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A、智力正常B、人际关系和谐C、行为符合年龄特征D、正确答案:√4个体处于心理健康维度图的纯黑状态时,必须求助于精神科医生。
正确答案:√5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固定不变的.正确答案:×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含“接纳自我"。
正确答案:×7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答案:√8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答案:√9好学乐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确答案:√1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不一定要符合年龄特征.正确答案:×1大学生应该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正确答案:√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大学生常遇到的问题。
正确答案:√3大学生不需要学会适应角色定位而产生的心理偏差。
正确答案:×4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容易造成心理困惑.4即使朋友不多,但足以交心,仍然可以获得社会支持。
正确答案:√5我们无法通过心理测试检验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正确答案:×1人类大脑主要由水构成。
正确答案:√2把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主要是胼胝体)割断的手术称为“割裂脑”手术。
正确答案:√3下列与大脑左半球活动有关的是(多选)A、逻辑推理B、空间关系C、欣赏音乐D、艺术E、4记忆就是记忆力。
正确答案:×5能拥有超凡的记忆力,是因为这样的人掌握了非常科学的记忆方法. 正确答案:√1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存储-提取—识记的过程。
社交媒体是否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和暴力内容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暴力内容和负面信息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暴力视频和图片,这些内容可能会对用户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创伤。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负面评论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负面评论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和自卑感。
例如,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而负面评论则可能会让人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过度使用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人们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例如,一些人沉迷于社交媒体,导致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因此,社交媒体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来减少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反方观点,社交媒体不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交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伦·伯格曼的研究,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扩大社交圈子,增加社交活动,从而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其次,社交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获取各种有趣的信息和娱乐内容,帮助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有益。
此外,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自我认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尔特的研究,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自我认同,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简述

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简述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解释人类需求的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按照优先级来进行分类,并且在满足了较低级别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被划分为五个主要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
本文将对马斯洛人生需求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按照一个金字塔的形式表示,较低级别的需求位于金字塔的底部,较高级别的需求位于金字塔的顶部。
这意味着在满足了一个较低级别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性欲和其他生理方面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饥饿、口渴、疲劳等不适感。
因此,满足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
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物质安全(例如居住在安全的住所和拥有稳定的收入),以及心理安全(例如工作环境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全感。
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类与他人建立联系和获得认同感的需求。
这包括与家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以及与社区和社会的关联。
社交需求的满足可以带来友谊、爱情和归属感,而缺乏社交需求的满足会导致孤独和心理障碍。
在满足了社交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包括被他人尊重和认可,以及实现自我尊重和自信心。
满足尊重需求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尊心和自尊感,从而提升自己在家庭、社区和工作中的地位。
最后,当人类的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追求个人潜力、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发展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立性。
情绪心理学——掌控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对起伏的情绪不必也不可能 一概予以抑制,而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如运动、旅游 、倾诉等,给情绪适当的发泄机会。有机会倾诉自己 的痛苦并得到他人的安慰,能够极大地改善健康功能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4.换一个角度看事情
很多从表面看令人生气或悲伤的事件,如果换一个角 度,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常常可发现一些正面的、 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参与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 征。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 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 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一些星座、属相等方面 的测验,其结果都是一些一般性的模糊的话,符合 每个人的平均心理,让你认为很像自己。正如一位 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对自己的表演作出 的评价,他说他的表演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就是因为他所表演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 的成分,从而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因 此,心理学家便将这种倾向于相信笼统性描述的心 理特征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情绪失控的后果
从情绪方面来划分,人的性情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理智型和感情用事型。理智型的人是情商很高的 人,在所有的事情面前都能够做到冷静沉着,三思 而后行,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型的 人是情商相对较低的人,在面对外界的影响时,他 们往往随性而为,不计后果。如此一来,他们就会 陷入巴纳姆效应的泥淖而无法自拔。
健康与情绪密不可分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消极的情绪 状态则会对身体构成一定的伤害。我国古代就有"内 伤七情"之说法,认为当人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情绪过度时,就会产生生理疾病。
佳境何处有,心安即吾家

佳境何处有,心安即吾家作者:陈秋圆来源:《小康》2020年第19期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半年,人们盼望着疫情能好起来,生产生活能尽快恢复正常。
然而近期个别省市接连出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再次让人们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儿。
安全感,是安全无虞的感觉,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
立足于社会安全感,我们又可以将安全感细分为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健康保障、道德保障、家庭安全等。
人需要安全感,城市也需要安全感。
城市中的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影响着国民的安全感。
2020年,《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面向中国县域基层行政单位,开创“百县榜单工程”,创建中国县域发展的综合测评体系,推出“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榜单。
结果显示,在“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榜单中,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位列前十。
“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
安全感是对外在环境的感知,而外界影响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的熟悉度,如果比较熟悉的话,人就比较有安全感,例如说人的故乡是很容易给人带来安全感的。
”程田是地道的河北人,如今在北京工作,作为一名心理从业者,对于心理学概念的“安全感”,她有很多想法。
“故乡比较有安全感”,人们提到安全感,很多时候会想到故乡。
如果是他乡,如何会有安全感呢?宋代大诗人苏轼认为,“此心安处即吾家”。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 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 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 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 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 这种关系类型比较适合朋友之间,而对夫妻关系来 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 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二)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1.容纳的需要 2.控制的需要 3.情谊的需要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表现 需要 容纳 控制 情谊 主动性 被动性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引导自己 对他人表示亲密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霍尼的三类型说 (1)逊顺型
其特征是“朝向他人”。这种类型的人无论遇到什 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想到的是“我受人喜 欢吗?”在得到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自 己认为适当的行动。
这种寻求自我价值确立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会引 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愿意表现自己,对吸引别人 的注意感兴趣,并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 喜欢自己。
(二)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保持自身与别人保持某种关系 的适当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及与别人的关系。 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 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望别人做出 相应的友好应答。
小测试
1.在两栋房子之中,你会画些什么? A. 太阳 B. 河流 C. 草坪 D. 白云 2.假如某天你在屋外散步时, 一不小心跌个四脚朝天, 你很狼 狈的站起来后, 发现有个人一直盯着你, 害你羞愧不已, 请问你, 对方会是怎样的人呢? A. 捧着课本的学生 B. 英俊的男士或漂亮的女子 C. 运动场上 的健儿 D. 年长的老师 E. 戴耳机,穿牛仔裤的酷哥酷妹 3. 假如你在屋外散步, 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玩篮球, 当他用力 把球丢向前方时, 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A. 球撞到墙壁又弹回来 B. 球打破窗户上的玻璃 C. 球只是掉到地上 4. 如果你家的庭院要造一座水池, 你会选择哪一种水池? A. 大水池 B. 小水池 C. 弯曲型的水池 D. 周围添加装饰品的 水池
时间管理法则(四象限)2018

LOGO
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的 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 分为四个“象限”: 一、既紧急又重要(如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 机等) 二、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人员培训、制订防范 措施等) 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部门会议等) 四、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上网、闲谈、邮件、写博客等)
LOGO
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则”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1、电话又响了,有急事的、请示的、投诉的、 朋友聊天的等等都是不得不接的电话。可是, 手头上正在写一个计划,一个上午了,还没 写几个字…… 2、最近领导分配了好多事情需要做,一起堆进 来,我都不知道怎么办,这个也说马上要交, 那个也说马上要交,我有不是三头六臂。 3、整天就像救火车,哪里有火情就往哪里赶, 可是天天忙救火,就没有时间静下来想想, “火灾”从哪里来?
LOGOBiblioteka 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则”•第四象限:交给他人去做!
第四象限的事情是我们忙碌而且盲目的源头。最好的方 法是放权交给别人去做,或者通过委婉的拒绝以减少此 类事务的发生。
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为迫切 的呼声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 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 算重要也是对别人而言。我们 花很多时间在这个里面打转, 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不 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
LOGO
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则”
重要性
一:重要而且紧急
二:重要但不紧急
20%-25% 紧迫程度
65%-80%
四:不重要且不紧急
三:不重要而且紧急
15%
<1%
成功的时间分配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感的四个象限心理学家研究打破社交不安全感悲惨循环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安全感是人的第一愿望”,因为降生并非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产生了天生的被动感,决定了心灵上与生俱来的“不安”,也使“安全感”成为最重要的愿望。
从本质上说,安全感就是可以掌控一切的感觉,而“不可控制”就成为夺走我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
在日常生活里,当利益发生冲突,就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攻击的双方看似在争夺利益,实则在竞争控制权。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瓜分天下,究其实质,仅仅是为了得到自在一方的控制权,能够拥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岛”。
似乎占有的越多,打败的人越多,征服的版图越辽阔,自己就越强大,就越具有控制力,也就意味着更安全。
因为如果可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那就可以预防来自他人的伤害。
所以,攻击性越强的人,往往也是越需要安全感的人。
权力、地位、金钱……之所以如此令人迷恋,是因为在追逐它们的过程中,自我被扩张得很大,随着占有的东西愈多,掌控愈发有力,自己就愈发安全。
因此,人类的攻击行为并非是动物本能的劣根,而是我们用以驱赶不安的最基本的方法。
但是攻击行为的风险极大,通过攻击的扩张,很可能获得的和失去的一样多,反而会遭受因攻击而引发的下一轮不安。
所以,比起攻击,还有一种更高明的“扩张”方法——强大认知。
当周遭缺乏信息,将直接导致无法预知灾祸,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的更多——认知越强大,就越能掌握“先机”。
科学就是人类实现控制世界的扩张行为的成果,它保护了人类的安全岛:了解到地震的规律,让我们可以住到更安全的地面上;了解了气候变暖的威胁,让我们可以预防冰山融化的危险……人类从未间断过寻找外星人,就是希望在他们成为伤害我们的隐患前,能够掌控他们。
因此知识不仅仅是力量,更是完美的安全扩张。
很显然,比起攻击行为,强大认知是更巧妙的一种扩张。
如果你可以掌握肢体语言的判断能力,就可以找出上司心情最好的时刻,递上容易惹恼他的材料,在避免一场攻击的同时,安全的完成任务。
安全感的四个象限(或“当我们谈安全感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pongba 知名博客作者,《暗时间》一书作者ψ“安全感”是育儿中时常被提起的话题,但是,当我们谈孩子的安全感的时候,绝大多数仍然是在说孩子两三岁之前跟父母建立的稳定的依恋关系(参见wikipedia "Attachment Theory"条目),但其实,跟安全感相关的远远不止是依恋类型。
这里我把安全感分为两个维度:家庭安全感,世界安全感;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称为“后方”安全感,“前方”安全感。
因为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大后方”,疲劳和沮丧的时候的栖息和恢复之所;而我们同时也总是希望能够“向前”去探索世界,去创造生活。
这两个维度把安全感分为了四个象限:家庭安全感(高/低)世界安全感(高/低)先说家庭安全感高,世界安全感低的孩子:这类孩子的父母知道依恋的重要性,所以孩子跟父母形成稳定依恋关系。
然而家庭安全感高不代表孩子的世界安全感就一定高,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很常见的过分宠爱和保护孩子的父母,虽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保护,但父母的担心焦虑和对孩子在探索世界中受到挫折时的情绪反应会无形中让孩子对“世界是不安全的/我会受到伤害的”形成一个情感认知,导致孩子胆小畏缩。
这种孩子因为感受到外面不安全,而家里安全,会一直缩在安全港当中。
这种类型当下比较常见,是因为一方面很多人接受现代育儿理念影响,知道依恋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很宝贝自己的孩子,所以总是担惊受怕大惊小怪的,搞得孩子很怕事,放不开,一有风浪就往回缩。
再说家庭安全感高,世界安全感也高的孩子:这类孩子的父母不仅懂的依恋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还懂得依恋和呵护的区别,依恋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大后方,不代表总拽着孩子往后方跑,那叫拖孩子后腿。
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内在生命力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至于这种信任和信心从哪里来,可能有多方面,例如可能父母自己从小就是“野蛮生长”的,对其有第一手体验,也可以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来了解这方面的重要性(我之前微博说过:情感不足,知识可以来补)。
但总之这类孩子的发展是最好的,良好的依恋关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前走,另外父母的信心以及父母本身在环境中的风雨挫折方面表现出来的淡定和强大让孩子也受到感染,感受到这些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这类孩子探索的时候非常自由自在心无焦虑,是真正自然美好的成长。
第三类就是家庭安全感低,世界安全感高的孩子。
这类孩子我认为在当下可能不是很多见,也许在解放后到计划生育前比较多见?(纯猜测,没有数据)是什么情况呢?就是父母不见得给孩子什么稳定的依恋和情感交互,因为父母忙于自己的生计,加上孩子多,也管不过来,另一方面父母大抵也不善于亲密表达。
但是另一方面父母也没有用什么大惊小怪来让孩子感到不安全,父母该怎么生活工作就怎么生活工作。
这类孩子当然会去探索,会从父母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当中习得很多东西,但因为没有坚定温暖的后方支持,在挫折面前内心会有很多痛苦,但会没处表达,所以内心积累的负面情感会可能多一点,也容易形成对负面情感的回避和抗拒,内心的情感往往不是流动和通透的。
第四类就是双低的了。
这种类型的孩子,从小依恋关系就不佳,进而使得孩子在从小的时候探索受到挫折感到没处依靠,所以会退缩起来,而又没有后方可以退缩,因为弄不好还会被呵斥,属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内心很苦楚忧郁的孩子,这类孩子会很孤立,不社交,不活泼,不探索。
很可怜。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类到第四类的转变。
即本来是家庭安全感还不错,世界安全感低(孩子胆小),这个时候孩子遇到挫折往回退的时候,有些父母为了“鼓励”孩子,或者自己感到内心焦虑,就会不接受孩子的回退,呵斥或责备乃至恫吓,尤其是对于上了幼儿园以后的孩子可能会如此。
一个典型情况是在上学之前过于呵护孩子,使得孩子胆小怕事和谨小慎微,然后当孩子进入小社会受挫的时候父母又对此感到焦虑和不满,于是责怪孩子怎么这么害羞胆小。
如此一来,就完成了向第四类的转变,孩子就腹背受敌,在幼儿园变成一个内心忧郁,孤僻的孩子。
这里当然合理的做法是转变成第二类(双高)的孩子,怎么转变,首先是不能撤走家庭安全感,要让孩子感受到不管怎样父母的爱和支持都在,另一方面改变自身的心态,不要总对孩子的探索和尝试各种评价或者焦虑,让孩子自主慢慢拓展自己的发展区间,父母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性格,让孩子看到父母对外界事情所拥有的强大内心,提供榜样,并适当带领孩子慢慢做一些活动和尝试,增强自我效能感,这一切不宜着急,都得慢慢来,孩子一旦感觉到父母的焦虑和评判立即会退缩,但如果你真心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孩子也同样会感受到力量。
好在因为依恋感还建立的不错,所以父母拥有充足的时间,只要不急于求成,慢就慢点。
最怕带着焦虑硬来,结果肯定没有好结果。
第三类(家庭安全感低,世界安全感高)我认为当今不是很多见,也不是最差的情况。
不过如果希望孩子内心世界有柔韧性、通透、宽容,也可以转变为第二类(双高),前提仍然是父母自己改变,因为之所以跟孩子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根本原因还在父母的内心(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跟父母建立依恋)。
最后转一下我之前发的一条微博,关于家庭安全感的,我们谈家庭安全感往往局限于依恋关系,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依恋关系逐渐会退到幕后,更重要的是“理性安全感”:如今提到安全感绝大多数都会强调两三岁前稳定的依恋关系,这很好,只不过这只说出了拼图当中容易的那一块,难的那一块是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对父母的“理性安全感”的需求,即你是不是有成熟的心智、足够的知识、宽厚的心态来支持孩子,让孩子能够安心无后顾之忧地经历、试错,活在可能性而不是局限中。
看到依恋关系,首先想到的是attachment theory(对不住,第一反应啊)。
所以我的理解是,安全型的孩子不仅仅是对家庭有安全感(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feel secure,对父母的爱有信心等这些吧),而且他的世界安全感也应该是高的(对外部事物适应性高,对和他人的关系有信心,等等)。
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才算是安全依恋型的孩子。
那么,家庭安全感高而世界安全感低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呢?他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信心,但是,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性差,和他人的关系没有信心。
如果这一点是受父母的影响,那我觉得父母对他的引导不够(也就是没有帮助他建立真正的安全感,只对自己的父母有安全感,我觉得叫依赖,但实际上并不是confident的那种安全感);如果这一点不是受父母的影响,我觉得这也是可能的。
本身这个孩子比较内向,本身这个孩子适应性慢,也可能产生对父母有安全感,对外部世界比较谨慎。
这一部分孩子,我觉得象pongba说的,要父母多耐心,引导转向“家庭安全感高且外部世界安全感高”。
我这样想是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出发,因为一开始提到依恋理论了嘛,而依恋理论是说,建立和父母的稳固关系能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所以我这根筋转不过来,如果孩子和父母分离时不能保持安全感(retainfeelings of security),我觉得这不能说孩子和父母建立了真正的安全感(这样说只是partiallycorrect吗?因为我上面提到还有孩子自身的因素?此刻我很纠结!!我可不可以说,如果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不能保持安全感,这个孩子就不算是建立真正的安全依恋感?)我先把这个纠结放一下,接下去写啊,依恋理论通常是适用于幼儿,所以才说真正的安全依恋让幼儿和父母分开的时候仍有安全感。
哦,那么此处我所指的实际上可以说是pongba说的家庭安全感,恩,这样说就比较清楚了。
确实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恋理论不能涵盖bothof “家庭安全感”和“世界安全感”。
父母对外部世界的评估确实会影响到孩子自己对外部的评估,但是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孩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评估(等下再说)。
这个早期建立的依恋感或者说“家庭安全感”,究竟对孩子的世界安全感或者将来的和他人的关系等等有什么影响呢?依恋理论的研究说,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或者说幼儿对他人、世界、关系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整合到新的psychologicalsystem里面去了。
也就是说,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互相交织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不是线性的。
1,2岁时候获得的经验或者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理解能力的变化,随着经验的改变,一直在进行过滤和整合,不断形成新的模式。
(很多理论都提到了成长中的多种可能性,各种因素的互相交织作用)。
现在回到“世界安全感”,可能在早期,1,2岁,父母的影响,或者说“家庭安全感”对“世界安全感”的影响比较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活动范围,环境的变化,家庭安全感对“世界安全感”的作用不再是决定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