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危害及防护论文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属于高风险职业群体,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患有血源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
手术人员需要加强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以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一、血源传染性疾病的种类和传播途径血源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如血液接触、粘膜接触、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因此易受到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
二、职业暴露的危害和影响职业暴露会给手术人员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一旦手术人员受到感染,将不仅对自己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他人造成传播风险。
感染血源传染性疾病后的治疗和康复也将给手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
三、预防和控制的措施1.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手术人员需要接受职业健康教育,了解血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暴露处理流程等知识,提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个人防护措施手术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3. 规范操作流程手术人员应规范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洗手、消毒、隔离等操作规范,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对于有血源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手术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4. 早期干预和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手术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包括针对暴露部位的冲洗、消毒和伤口处理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监测和评估,及时干预和治疗。
5.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手术人员应定期进行血源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开展干预和治疗,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四、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预防和控制制度,包括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为手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管理和监督。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在繁忙的手术室内不断地与患者和手术器械进行接触,因此其职业病的发生率特别高。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的身体液体可能会和患者的血液接触,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感染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这些传染性疾病有着很强的感染能力,能够对手术人员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胁,甚至会危及其生命。
因此,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1. 做好个人卫生手术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卫生规定,拥有高度卫生意识。
在手术前,应该认真洗手,并戴上好的帽子和口罩。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要求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与患者的血液和经常化验物品接触,避免沾染病原体。
并且在手术操作中要注意保持手部干燥,尽量减少手部汗水和分泌物。
同时要避免近视手术等内科医学紧张的操作,这样有可能导致手术人员的手部出现伤口,提高了病原体感染的概率。
2. 建立良好的劳动保护制度医院应该建立良好的职业保护制度,让手术人员明确自己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和职业防护的具体方法,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医院可以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事件,能够进行快速响应。
另外,医院还应该为手术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例如手套、口罩、防护镜、衣服等等。
这些设备能够保护手术人员的身体液体免于接触源感染,缓解其心理负担。
3. 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手术人员应该接受定期的职业保护培训,了解职业暴露的风险和职业保护的方法。
医院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在悬挂“预防手足护理,降低传染风险”、“做好手卫生,为健康保驾护航”等口号,可以在手术室内张贴宣传海报,宣传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方法,提醒员工更加重视职业安全。
4.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健制度当手术人员发现自身出现接触传染病源的情况时,必须及时向医院报告,并进行检查和治疗。
医疗机构要对职业暴露的病人、患者建立健全的随访和监测体系,确保手术人员接到的保护措施到位,并及时检测相关病原体是否感染,若有,应及时做出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日益频繁,手术人员面临着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血源传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会对手术人员本身造成威胁,还有可能通过手术操作传染给患者,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人员的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针对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与控制的策略。
一、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手术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血液和体液的接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操作时误伤:手术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手术器械使用不当、手术操作疏忽等,可能导致手术人员误伤,使自身受到污染血液或体液的直接接触。
2.血液喷溅:手术中操作刀具剧烈摆动,容易导致血液喷溅,从而使手术人员皮肤或黏膜受到血液污染。
3. 粘液接触: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带有感染风险的粘润物,如眼泪、唾液等,也有可能导致职业暴露。
以上种种职业暴露风险使得手术人员面临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等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和控制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预防与控制策略1.加强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使其了解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血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以及熟悉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健全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预防和控制体系,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确保手术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护。
3.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手术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操作安全,避免误伤和血液喷溅等情况的发生。
4.定期体检与健康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健康监测制度,对手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职业暴露问题。
5.建立预防接种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制度,对手术人员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血源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些疾病对手术人员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成为了手术室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角度,探讨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职业暴露形式包括:刀片或针头刺伤、粘膜暴露、皮肤暴露等。
这些暴露会导致手术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从而使得手术人员可能感染到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血源传染病。
一旦感染,将对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二、预防职业暴露的原则1、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手术室内尤其是手术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
操作规程包括对手术工具的使用、操作标准、消毒程序、卫生操作等方面的规定。
手术人员在操作时也要按照规程进行,不得擅自变更操作程序,以免增加职业暴露的风险。
2、加强安全培训手术人员要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如何正确使用手术工具、如何正确处置废弃物、如何正确做好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可以增进手术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识,提高操作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3、常规接种疫苗职业暴露危害主要是指手术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情况下可能会感染到的职业病。
对手术人员进行常规的疫苗接种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对于乙肝疫苗、丙肝疫苗、艾滋病疫苗等,手术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职业暴露的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术室操作规程手术室内部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包括手术室的环境卫生、手术工具的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标准等各个方面。
手术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规程,一旦规程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2、做好个人防护手术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包括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各种血液及体液,存在着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这些职业暴露风险主要来源于手术操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手术刀片刺伤、针头滑刺等。
而这些暴露行为往往会引发各类传染性疾病,给手术人员本人及其周围人员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性1. 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手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等,这些病原体通过血液或体液的接触传播,极易引发职业暴露性感染,严重危害手术人员的健康。
2. 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职业暴露会给手术人员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不仅会造成恐慌和紧张,还会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部分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等还具有潜伏性,可能长期不表现疾病症状,导致手术人员本人以及其周围的人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降低,容易造成二次传播。
二、预防和控制1. 加强职业暴露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手术人员的职业暴露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确保其在工作中具备必要的防范意识。
2. 强化操作规程和规范操作流程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避免因手术不慎而引发的意外伤害。
3. 使用防护设备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并定期更换。
4. 做好暴露后的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手术人员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以减少职业暴露后造成的感染风险。
5. 注重职业暴露监测和干预医院应建立健康监测机制,定期对手术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情况的监测。
一旦发现职业暴露,应及时进行干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6. 做好心理疏导对于经历职业暴露的手术人员,医院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排解紧张和恐慌情绪,重塑工作信心。
血源性病原体论文: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与预防对策
血源性病原体论文: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与预防对策[摘要] 目的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预防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34例职业暴露案例资料。
结果 34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中,手术科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3例,非手术科室10例,其他科室1例。
乙型肝炎病毒暴露17例,梅毒螺旋体暴露12例,丙型肝炎病毒暴露5例。
其中,护士22例,医师12例。
暴露途径以各种锐器伤最多见,达29例。
暴露部位以手部多见为29例。
对职业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预防性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
结论医务人员应增强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暴露后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预防对策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环境的特殊性,经常直接或间接接触含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可能引起病原性感染。
随着《职业病危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日益受到关注,为防止职业暴露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我院自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职业暴露监测管理,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为2007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34名医务人员。
1.2 监测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34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个案资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指导下填写统一印制的表格,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时间、地点、致伤锐器种类、暴露物质、及发生的环节等,同时根据暴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并追踪观察暴露6个月后相关病原体血清学变化。
2 结果2.1 职业暴露发生科室、人员结构、暴露部位、暴露源病种、操作环节、致伤锐器种类等情况。
34例职业暴露中,发生科室以手术科室为主,为23人(67.65%),非手术科室10人(29.41%),其他科室1人(2.94%)。
人员结构护士22人(64.71%),医生12人(35.29%)。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
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发生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更大。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
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将健康带给他们的同时,自身却可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和救治患者的特殊场所,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暴露于血液、锐器、放射线等威胁中,容易受到职业伤害。
因此,加强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分析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构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素等。
1.1生物因素生物作为自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也可以成为人类的致病因素或疾病的传播媒介。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广泛存在于病人的各种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于医院环境之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各种直接和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医护人员。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是频繁地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2化学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经常要接触各种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药,有时还会接触化疗药品。
如果长期接触而保护不当,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害。
1.3物理因素存在于手术室环境的物理危险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以及负重伤、切割伤、针刺伤等。
其中电离辐射包括有x线、电子、质子、中子、d粒子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包括有高频电磁场、微波、超声波、激光、紫外线等。
1.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状况、人口、科技、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手术室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的现状及对策
手术室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的现状及对策摘要】探讨手术室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分析引起手术室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的各种病因。
结果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是最易感染的病毒。
结论手术室护士是意外血源性感染的好发人群,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意外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感染对策手术室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日常除要接触到沾有患者血液的针头外,还经常暴露于剪刀、刀片、缝针等锐性物件以及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的敷料之下,因此极易引起损伤,导致意外血源性感染。
本文就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的现状1.1 目前常见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据报道通过医院内血源性传播的疾病有20多种[1],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n virus,HIV)。
感染途径可以是通过沾有病毒的针头、刀片等锐性物件直接刺入或切割皮肤,也可以是患者体液或血液溅入眼内或护士皮肤本身已有伤口又直接接触到沾有患者体液或血液的敷料和器械。
1.1.1 HBV感染 HBV感染是手术室护士意外血源性感染中最常见的。
我国是HBV高发区,HBV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2],目前手术患者HBsAg阳性检出率高达7%以上,有研究表明手术室护理人员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内科及外科护理人员,其感染率高达30%[3]。
1.1.2 HCV感染有调查表明,手术患者HCV检出率为3.3%,因此意外感染HCV病毒也是护理人员特别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潜在危险,其感染率达1.2%~10%。
1.1.3 HIV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截至2000年末美国医务人员中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毒(24人是护士),其中48人是皮肤刺伤引起感染的[4]。
目前我国艾滋病发病率呈迅猛增长趋势,新发现病例不断增加,且尚有大量隐匿未发病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因此如何避免意外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所必须面临的一种考验。
浅谈关于手术室护士对血源性感染危害的防范
・
21 00年 4月 上 第 2 卷 第7 期
Ap i rl 2 0 01 Vo . 1 2 No7 .
88 ・
Ju n l fC iaTrdt n l i eeMe iieI fr t n o ra hn a io a n s dcn nomai o i Ch o
4术 后 及 时 正确 处 理 缝 针 、 片 、 头 等 尖锐 物 品 。 . 刀 针
四 、 意外 损 伤 的 处 理 对
( )针剌 、 一 、 刀割伤 , 应立 即挤 出血液 , 用碘伏或其他消
毒 挤 消 毒 , 次 刷 手 , 换 无 菌 手 套 , 重 时更 换 其 他 护 士 。 再 更 严
防范 措施 尤为 重 要 。 危害 因素 最 常见 的 就是 乙 型肝 炎 ( V)丙 型肝 炎 ( V)还 包 HB 、 HC ,
一
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 且对丙肝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术前应 自我检 查 , . 手部皮肤有破损原则 上暂不参加
手 术后 洗 手 T 作 , 其 是 某 些感 染 性 手 术 , 担 当巡 回护 士 尤 而
带者的危 险因素之一。 除了病毒 、 还有一些细菌 、 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 至还 甚 有 寄 生虫 , 如疟 原 虫 。
二 、 染途 径 感
( ) 二 皮肤接触 血液体 液 , 立即用肥皂 、 清水 冲洗 , 必要
时 用 消 毒 剂 清洗 。 ( ) i 粘膜接触血 液体 液 , 若病人 的血液 或体 液溅人 口
与有害因素接触 的机会 ; 对新建 、 改建 、 扩建和技术改造项
目进行 “ 三同时” 审查 , 确保这些项 目完成后 噪声有 害因素 的强度可以达到国家标准 ; 利用轮班制 、 工作调换等方法合 理安排休息 , 控制在 噪声环境 中的暴露时间 , 注意营养 , 增 强 机 体 对 噪声 危 害 的抵 抗 能力 。 3 . 对职工的健康 、听力以及作业环境应定期评估和检 .2 2 查 。定期 的企业噪声评估制度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噪声情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可能带来传染风险。
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的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本文将就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进行探讨。
一、职业暴露的风险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着多种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其中包括艾滋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这些病毒在手术过程中可能通过血液或体液的直接接触而传播,一旦手术人员发生了划伤、针刺或者溅射等意外暴露情况,就很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手术人员应当认识到自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二、预防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首要措施。
手术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当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装备,以防止血液或体液的直接接触。
在手术过程中还应当注意避免手部受伤,以减少划伤或者针刺的风险。
2. 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手术人员应当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减少出现操作失误和意外的可能性。
手术人员还应当注意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处理,以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3. 废弃物的处理废弃物的正确处理也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环节。
在手术结束后,手术人员应当及时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处理,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
特别是一些可能带有血液或体液的废弃物,更应当进行严格的处置,以避免病毒的传播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手术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但依然无法完全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一旦发生了划伤、针刺或者溅射等暴露情况,手术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处置,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1. 及时处理伤口一旦发生了划伤、针刺或者溅射等暴露情况,手术人员应当立即停止工作,并将受伤部位进行清洁。
可以使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进行冲洗,并使用消毒药水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手术室血源性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现 代 护 理1手术室血源性职业危害1.1 主要传染源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都是手术室医护人员每天必然接触到的物质。
1.1.1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手术室医护人员面临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传播疾病。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乙型肝炎(HBV)感染者1.2亿,基本上占我国总人口9.09%,其中有1/4是慢性乙肝,约30000万人。
1.1.2 丙型肝炎 我国丙型肝炎感染率一般为3%,受血者或接受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流动卖血者中可高达40%。
1.1.3 艾滋病 目前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扩展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止2001年9月底,31个省市累计报告发现28133例,专家估计实际感染者已经超60万人。
1.2 传播途径(1)手术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一切接触血液或体液的操作,如气管插管、输液、采血、输血、外伤处埋、引流、导尿及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保存和废弃过程,均是造成血液传播的环节。
(2)手术室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病源体进入血液而感染。
1.3 感染危险2手术室血源性职业危害的防护对策2.1 提高防护意识防止血源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是积极有效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重要措施。
因此,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主动接受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了解一些关于此类传染病的病因、病理及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其隔离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职业暴露各种规范操作训练,纠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
2.2 完善防护设施避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发生不必要的接触。
由于无法预知在所接触的血液中哪些具有血源性传染病,所以,所有病人都应被认为是传播疾病的潜在传染源。
当暴露的皮肤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和腿套。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五篇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
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的探讨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的探讨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预防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特殊,经常与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用品接触,且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HBV、HIV的高发,吸毒者的增加,性病(例如梅毒)等发病率的升高,含有HBV、HCV、HIV、梅毒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器械、医疗用品都是手术室护士每天必然要接触的物质,她们将会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故威胁手术室护士健康的潜在性因素也随之日益增多,所以,手术室护士必须了解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并掌握其防护措施。
1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1.1 主要的传播媒价含有HBV、HIV、HCV等病毒、细菌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手术器械、缝合针、针头、医疗用品。
1.2 血源性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破损的皮肤、粘膜,尤其是针刺伤或器械刺伤占78%。
1.3 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根据相关的报道,被HBV污染的针头或锐利器刺伤后感染的机率为60%~30%,被HCV污染的针头或锐利器刺伤后感染的机率为0.4%~6%,被HI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后感染的机率为0.25%~0.4%。
其感染的机率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皮肤或粘膜损伤的大小与深度;②接触污染血液或分泌物的量的多少;③接触时间的长短;④造成皮肤或肌肉损伤的针头或锐利器械的粗细或者是空心针/实心针;⑤医务人员的免疫功能。
2 血源性感染的预防2.1 提高接触防护意识手术器械和医疗用品大部分是是金属和玻璃类,清洗时破损的器械或锐利的刀、剪、钳很容易割伤手指,避免机械性损伤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清洗器械时动作要轻巧,避免碰撞,将刀、剪、针等锐利器械分开先洗。
2.2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认清血液、体液传染和刺伤引起的危险性,认真执行消毒和灭菌法,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着装要求保护性,采用一次性手套。
掌握锐器和废器物品的正确处理方法,提倡用过的针头不套回封套。
2.3 制定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安全操作,熟悉掌握清洗锐利器械,防止各种锐器损伤。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摘要】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面临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这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从手术人员暴露的危险、职业暴露的途径、预防措施、控制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认真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人员感染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文章强调了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手术人员的工作安全和健康。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是手术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加强管理。
【关键词】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控制、法律法规、重要性、展望、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健康管理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血液和其他体液,从而有可能暴露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之中。
在临床工作中,手术人员可能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如手术过程中因操作不慎导致的针刺和切割伤等。
这些暴露途径使得手术人员成为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在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自身健康和工作安全。
本文将从手术人员暴露的危险、职业暴露的途径、预防措施、控制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高手术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加强防范意识,规范操作行为,确保手术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中的内容就是如此。
1.2 研究意义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手术人员对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风险的认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保障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职业健康风险。
通过深入研究此类职业暴露的危害和影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手术人员的感染风险,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也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急诊手术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与对策
急诊手术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与对策我院是一个县级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全县各种急诊手术,而急诊多数为突发病和意外伤,其病情急,发病时间短,在抢救患者时,医护人员往往容易忽略自身的防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现就急诊手术中经血源性疾病的危害因素,浅谈防护对策及操作技巧,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我院手术人数1075台,五官科除外,急诊手术391台(手术36.3%),其中妇产科244台[(剖宫产113例,宫外孕55例,碎胎术2例),62.4%],外科147台[(急腹症复合伤113例,四肢创伤17例,颅脑外伤17例),37.6%],我科手术室护士5人,平均每人78.2台,以上急诊手术中艾滋病患者10人,有3人术后检查才知晓。
患者检查资料急诊患者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检查100%,但报告单大多数未送,影像学检查100%,肝、肾功、电解质50%,乙肝、丙肝、HIV、梅毒等检查都因是急诊手术有80%的患者都未做,因此,在急诊手术中应把每一个患者都作为凝似患者来进行防护,尽可能了解患者的职业、家族史、在无传染病,吸毒等病史。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血液、体液污染的危险在手术室工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十分频繁,而急诊手术的患者病情急、危重需及时进行抢救,由于情况紧急,手术室医护人员容易忽略自身防护,特别是剖宫产、四肢创伤、颅脑外伤等患者的羊水、血液较多,易使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被血液飞溅而造成感染,因此,其感染途径是有创操作经皮肤暴露造成血液感染,在乙肝、丙肝、艾滋病中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
锐器伤害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①锐器伤害最常见于注射器、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针刺伤,据报道,针刺伤约占锐器伤的66.6%[1]。
针刺伤的发生不是随机的,它与护士特定的工作行为相关。
②手术针、刀、剪也是锐器伤害的原因之一,如果手术配合中传递器械的方法和术者应用不当而刺伤,另外,盛装锐利器械的容器不坚固,穿破后不慎刺伤。
CZY 201402
手术室配合急诊手术护士的血源性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目的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担负着全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配合与抢救生命的工作,而急诊手术在手术室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急诊手术节奏快,工作强度大,毫无规律性,工作中许多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1]。
如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也日趋严重,急诊手术护士在不知道病人血液是否感染的情况下必须了解其危害及防护对策。
[关键词]急诊手术护士血源性职业危害防护1 急诊手术血源性职业危害1.1主要传染源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器官及其他感染性材料都是急诊护士每天必然接触到的物质。
1.1.11.2传播途径1.3感染危险2 血源性危害的防护2.1 提高防护意识2.2 完善防护设施2.3 将针刺伤、锐器伤等职业损伤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2.4 及时正确处置意外损伤2.5 正确处理受血液污染和可能被污染的手术器械2.6 职业防护3 总结急诊手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血源性职业危害重在预防,关键在自我保护。
将防护措施落实到操作中,落实在细节中,规范操作,贯彻标准预防原则,确保安全配合手术。
参考文献1 莫红,手术室护士负性心理症状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4):1611.2 张圣洁,李扬,周力.手术室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008.3 孙瑞敏.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自身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072.4 徐晓.手术室高频电刀设备使用安全管理[J].中国医师杂志,2011,4:2015 朱卫萍,朱华勇,潘葵芬.C形臂X线机对手术室护士辐射剂量和防护措施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4):19866 曾爱丽,吴淑俊,赵淑萍.急诊手术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措施[J].医学伦理与实践,2005,18(4):475-47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及防护
【摘要】血源性传染病指的是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天面对损伤性操作,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及组织器官,是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人群。
手术室护士一旦受到感染,将会给其个人及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正确认识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增强防护意识、规范防护流程是减少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防护
近年来,职业安全已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医护人员身处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下,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危险因素,而其中又以手术室护理人员最为突出。
在诸如锐器损伤、放射线、麻醉废气、化学消毒剂等众多职业危害因素中,以血源性传染病感染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影响最为深远,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危害最大。
血源性传染病指的是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梅毒等20多种疾病[1]。
医护人员在手术中或术后若不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则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而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aids等传染性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感染,将会给被感染医护人员个人及其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因此,正确认识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危害并增强防护至关重要。
1 感染因素
1.1 传染源手术室中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性疾病患者以及病原携带者。
目前,三级医院以及多数二级医院对手术病人均有术前筛查,对于筛查hcv、hiv、梅毒发现阳性结果的患者,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有意识地做好自我防护措施,而对于术前筛查阴性的患者则没有太强的防护措施,这部分患者正是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1.2 传播方式病原体通常会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器官中。
手术室护士若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手术刀、剪、布巾钳、克氏针、骨折碎片刺伤等,则很容易感染相关疾病。
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也可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手术过程中破损部分皮肤不慎接触到含有hbv、hcv、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等也可引起感染。
1.3 感染现状 johanet等[2]的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主要接触途径是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割伤或刺伤。
在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种类中以针刺伤最多,约占60%以上,尤其是手术缝针和注射器针头的刺伤,其次是安瓿瓶割伤。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cv、hbv和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10%、6%-30%和
0.2%-0.5%[3],与其他科室护士相比,手术室护士每天从事损伤性操作,接触到锐器的机会更多,直接暴露于传染源下的几率更高,
约90%的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4],因此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和感染的风险更高。
2 原因分析
2.1 防护意识薄弱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主要因素。
高英华等[5]对北京市随机抽取的8所医院共300名手术室在岗护士进行的关于血源性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3%被调查护士不了解“标准性预防原则”。
多数手术室护士常常在面对明确为术前筛查抗体阳性的患者时,甚至在被血液污染或锐器损伤后才意识到要防护。
2.2 相关规范缺乏有些医护人员对职业感染的防护知识和技术缺乏了解,也没有经过手术室感染防护的规范化培训,虽然有职业防护的意识和行为,但没有掌握规范化的防护手段,仍不能有效减少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风险。
2.3 技能操作不够熟练对于一些年资低的手术室护士来说,往往经历的手术类型较少,对一些手术的过程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再加上手术节奏快,在与手术医生配合的过程中发生锐器伤的机率大大增加,尤其在急诊手术中,自我防护往往因为工作忙而疏忽。
2.4 相关知识缺乏在高英华等的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多数护士对手术室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疾病本身的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5]。
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aids等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防护方式以及意外接触后的紧急处理等都没有全面的认识,这使得在日常工作中遭遇到此类病例时的防护显得
过于盲目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防护措施
3.1 增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防护氛围是影响手术室护士防护行为的最重要的途径。
标准性预防是指提供医疗服务时假设所有患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必须应用于每个患者,无论其诊断如何以及是否真的有传染性。
护士自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意识。
手术室应进行多次、持续和多途径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
3.2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针对手术室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各个环节开展系列知识讲座,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诸如病毒性肝炎、aids、梅毒等疾病预防的了解,讲解手术中每个可能造成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细节,巩固如何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的知识,通过培训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
3.3 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参考各种标准与方法,制定并逐渐完善诸如《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的处理程序》《感染病人手术应急预案》《参加感染手术手术医护人员须知》《手术室锐器伤登记制度》等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制度,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流程,绘制流程图,进行标识管理。
要求手术室护士在参加手术、进行护理操作及手术物品消毒处理时,严格遵守管理制度,自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6]。
一旦发生护理人员受到感染,能立即按照相关处理程序予以紧急处理以减少疾病发
生可能,并按规定进行上报及管理。
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对受伤者及患者及时进行hiv、hbv及hcv抗体检测,并跟踪至少6个月;同时建立该类事故的专项补偿制度,因此感染疾病或者甚至导致死亡的,对其本人或者家属提供充分的医疗援助和必要的生活补偿。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33-634.
[2] johanet h,antona d,bouvet e.[risks of accidental exposure to blood in the operating room.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groupe d’etude sur les risques d’exposition au sang][j].ann chir,1995,(49):403-10.
[3] mikulich vj,schriger dl.abridged version of the updated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c virus,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j].ann emerg med,2002,(39):321-8.
[4] 周阳,李映兰,郑悦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37-739.
[5] 高英华,杨萍.对手术室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40-1142.
[6] 胡佩莹,周美红,卫倩倩,等.手术室护士对病毒感染的职业防护[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