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论文--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
”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两个“关系”。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民族体制规模上。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
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
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新时期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首先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态势。
中国发展战略是先东部、后西部,梯次发展,这种方式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腾飞,但实际上也把西部放在后发展的位置上。
相对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其次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大。
第三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一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这些地区社会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
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支差距大,文教卫生事业落后,民族地区地方病种多,患病率高。
同时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
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
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摘要】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意识形态、法理和绩效基础。
当前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应从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完善民族政策、将民族政策提升为民族法规等方面入手,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基础,使民族政策赢得社会的共同认可和广泛支持。
【关键词】新中国;民族政策;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是政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是指民族政策符合某些普遍性规则(如法律、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传统典范等),并由此被社会承认、认可和接受。
合法性是民族政策存在和有效实施的前提,只有更多的不同民族的公民认为民族政策是合理合法的,民族政策才会得到支持和认可,否则它将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失去效应,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政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隐藏着合法性危机。
一、新中国民族政策合法性的基础合法性基础也就是合法性的来源,是指民族政策如何获得和维持实施的合法性。
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是一定规模的社会集团所持有的系统性的价值判断,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可以影响团体或个人的精神和行为,为公共政策合法存在提供理念支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作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
因此,当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列主义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同时被接纳,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理论政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议题——民族理论政策。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民族理论政策的基本概念。
民族理论政策是指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制定的一系列关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就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曾出现过民族矛盾和冲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历代统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将民族理论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这一论述为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民族理论政策的基本原则1. 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意味着,不论民族大小、人口多少,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根据这一政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涵盖了全国55个少数民族。
3. 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核心。
我国政府始终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4. 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理论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少数民族形势并探讨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定义和背景情况。
然后,我们将讨论当前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教育机会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政府应对少数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1. 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主体民族以外的其他人群,通常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原因形成。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面临的形势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2. 少数民族形势少数民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 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投资和就业机会使得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不稳定。
- 教育机会: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少数民族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教育差距的存在。
- 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和内部转化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威胁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3. 政府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 经济扶持政策:政府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率。
- 教育改革措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举措包括提供多语种教育和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 文化保护法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俗。
这些法律旨在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4.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
- 建立多语种教育体系,提供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引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探讨,分析其基本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并评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的本质、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2.1 民族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民族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生存、发展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上。
2.2 民族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民族通过不同形式的斗争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和文化。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2.3 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要保障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空间。
这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主义思想和种族歧视,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民族的共同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3.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3.1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这意味着各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推动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3.2 加强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还强调加强民族团结。
国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011140841 毛媛《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
在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社会组织形态以家族为主,人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内部关系,经济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
人口逐渐增多,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组织,也就是民族的雏形。
随着打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母系氏族达到全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氏族内部,财产归集体共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
这时候民族的形态开始日趋完整。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
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
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
这些社会制度的制定和产生都为后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网无电人口在云南,云南无电人口在昭通。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的愿望,因此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民族政策与理论》论文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傣语文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傣语文承载着丰富的傣族文化,本身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傣语文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消亡的危机?如何来挽救濒危的傣语文?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傣语文的消亡,意味着傣族文化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从而最终导致傣族文化的消失。
这种后果,对世界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本文主要是对德宏地区傣语文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应对措施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为傣语文的挽救复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傣族概况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傣族为1261311人,占总人口的0.09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8位。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德宏和版纳两个自治州傣族人口相对集中)。
傣族通常聚居在江河流域、坝区和亚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是“古越人”的后裔;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
它与缅甸第三大民族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邦阿霍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接近。
三、傣语文现状傣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傣族人民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文化都深深蕴藏在傣族的语言和文字里。
傣语文是傣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融,傣族地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傣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岌岌可危!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浅析新时代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37作者简介:徐风姣(1992—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
在中国发展民族理论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上的,并立足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处理民族问题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我国民族政策是党理论指导之下的,直接借鉴了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发现,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给我们的责任。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种益处。
对于从事民族理论和政策方面研究的学者,其应该在理论上论证好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各种内在逻辑。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传统范式与新时代范式创新对于最早一批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者,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多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为主,比较重视性质研究。
在进入到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于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单一范式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和我国社会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学科和人类学科的不断发展,民族理论研究已经不再限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范围,成为很多学科人员的研究对象。
在这个时期,各种外文图书不断进入到了我国,让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范式,量化研究已经成为社会领域研究的方法特色之一,传统性质的研究也出现了争议的情况[1]。
不能否定的是,在研究范式问题上,在开始主要以阐释者和论证式为主,然后随着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不断发展,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学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危机感。
在过去的研究范式中,往往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研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2>董珈利投资学201230206017内容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的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
民族关系是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
它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相联系的。
不同社会的民族关系内容、特征各有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基本特征的。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特权。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互相协作、互相帮助。
民族和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民族法规、知识的教育]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3000
《[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民族法规、知识的教育] 民族理
论政策论文3000》
摘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知识教育是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社会氛围重要举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对新提拔到领导岗位干部要进行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培训以更地适应工作要
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知识教育是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社会氛围重要举措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
党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包括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都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把握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精神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和方法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
般干部也要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不断提高处理民族问题能力
对新提拔到领导岗位干部要进行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培训以更地适应工作要
发挥众传媒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对新闻媒体、出版从业人员有关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常识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信息管理多宣传党民族政策多推出有利民族团结进步作品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容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是民族关系主体加强对各族青少年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是项十分重要任
有关教育容要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使“三离不开”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各族青少年心使各民族青少年从树立正确人生观和民族观确保我国各民族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报记者许晓楠)
.。
民族理论论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本文讲述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要性,还叙述了什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举例说明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繁荣发展。
关键词: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精神正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资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崇高目标。
坚持这一立场,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光荣职责。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的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党的十七大,站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推动民族工作新发展,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发展,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并且各民族的特点和优点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共同走向民主、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共同享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所取得成果。
因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它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括汉族和其他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括少数民族的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括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理论与政策不仅是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历史演变等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习惯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
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概念。
2、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政治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包括民族分离、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武装冲突等。
民族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1、民族理论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是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
民族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族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多元共生和民族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支持发展各种民族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2、民族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政策是指针对民族问题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重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推动民族改革与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和多元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浅谈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浅谈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摘要: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
研究这些理论与政策有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促进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实践创新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来说,民族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因此,新中国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系统地阐明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民族政策,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把56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经济腾飞、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构成了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毛泽东的民族思想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其中,毛泽东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半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从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独特的理论和政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支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经实践证实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实行具有客观意义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整合、管理结合
【绪论】作为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纲领的一部分,中共的民族政策始终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逻辑而不断被重新定义,期间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从初期的机械模仿苏联到逐渐立足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提出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漫长历史过程。
【正文】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和特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独特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原则的生动体现。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实现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一律平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宪法和法律等多个层面确立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同时又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和特点,从各个方面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平等,使少数民族不仅具有与汉族相同的平等权利,而且有保护自己利益、解决民族特殊性问题的权利。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作出的正确选择,体现了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国家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协调发展。
国家在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时,统筹考虑比较各地少数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区域界线、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结构等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各自治地方的区域,为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民族问题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正确把握。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确处理了国家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有利于各民族把热爱祖国的情感与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族人民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里空前地团结起来。
同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既维护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又照顾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实现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为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从根本上维护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益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维护了我国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6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解决民族问题的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地位和作用不断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取得显著成效,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通过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等,使少数民族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共和国的真正主人。
目前,我国已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而且,各民族自治地方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切实保障自治机关内各民族的代表性。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按照“慎重稳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近些年又专门出台加快新疆、西藏、宁夏、青海、广西、云南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文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在内的民族地区GDP总量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3倍,年均增速10.2%。
各民族的大团结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派出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慰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到内地参观,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以及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大检查,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
三、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毫不动摇地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
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
上级国家机关要带好头,作表率。
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应当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应当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也要切实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既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地的贯彻执行,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这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硬任
务,是第一职责。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要始终着眼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必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检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成效的主要标准。
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这“三个不容”,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断发挥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肖世茂(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陈云生(经济管理出版社)。